民法總則概念
A. 民法典總則解釋
法律分析:一是理念上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細化習慣的適用規則、監護制度、民事法律行為、民事責任、訴訟時效等制度規則,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始終,彰顯民法典強調公平正義、倡導誠實守信的價值導向。特別是細化了正當防衛、緊急避險、見義勇為的制度規則,進一步在「扶不扶」「勸不勸」「追不追」「救不救」「為不為」「管不管」等問題上亮明態度,堅決防止「和稀泥」,讓司法有力量、有是非、有溫度,讓群眾有溫暖、有遵循、有保障。
二是內容上突出強調權利保護。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自然人的權利保護置於中心位置,從保護未成年人、胎兒利益,規范權利的行使,平衡失蹤人與利害關系人利益等方面作出系統規定,體現了人民至上的司法立場。
三是形式上體現小而精的起草思路。始終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以審判執行需求為出發點、以准確理解和適用民法典為原則,不追求大而全的體系,不追求一攬子解決所有問題,而是聚焦總則編適用中審判實踐亟待解決、有較為豐富的實踐基礎,且能夠最大限度凝聚共識的問題明確相應的法律適用規則。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第三條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
B. 民法總則和分則的關系
民法總則是中國民法的基礎性法律,為其他民法分則的制定提供了整體框架、基本原則和通用條款等方面的規范。而民法分則則是在總則的基礎上,根據不同領域的實際需要進行的細化和具體化,通過對特定關系、主體、行為等方面進行具體規定來保障各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於2020年1月1日正式實施,它是中國民法的基礎性法律,為其他民法分則的制定提供了整體框架、基本原則和通用條款等方面的規范。民法總則規定了民事主體、法律行為、代理、財產、債務、繼承等方面的基本原則和規則,並為其他民法分則的制定提供了參照。在此基礎上,各種民法分則也逐步出台,如《物權法》、《合同法》、《侵權責任法》等。這些分則針對不同領域的實際需要進行了更為具體的規定,通過對特定關系、主體、行為等方面進行規定,以更好地保障各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由於民法總則對於民法整個領域都有著普遍的適用性,因此,在具體民事案件審理過程中,無論是涉及到哪一個分則,都必須以民法總則為基礎進行適用。同時,各分則之間也存在相互關聯、相互補充的情況,這就要求法律實務工作者必須熟練掌握民法總則和分則的內容,才能更好地開展法律服務工作。
民法總則和民法分則在實踐中的適用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問題?在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幾點1. 民法總則與民法分則的關系民法總則是中國民法的基礎性法律,其他民法分則需在其基礎上制定。因此,在適用民法分則時,應當結合民法總則進行綜合解讀和適用。2. 分則之間的關系不同的民法分則之間
民法總則和分則是構成我國民事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總則和分則的關系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在實踐中,需要全面理解民法總則和分則各自的規定,確保遵守相關法律規定並合理維護自己的權益。當遇到法律問題時,建議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和建議,以便更好地應對實際情況。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七條 民事主體依照法律規定享有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人格權利、婚姻家庭權利、繼承權利、知識產權等民事權利;同時承擔民事義務。
C. 民法總則和民法總論有什麼區別
在探討民法總則與民法學總論的區別時,首先要明確的是,民法學總論屬於學術領域,而民法總則則屬於法律制度。
民法學總論,作為一種理論體系,是對民法基本原則、概念、制度和理論的系統性研究。它涵蓋了廣泛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民事主體、民事權利、民事行為、民事責任等方面。這些理論研究對於理解民法的基本結構和運作原理至關重要。
相比之下,民法總則是由立法機關制定的一部法律文件,它確立了民法的基本原則和規則。民法總則直接應用於司法實踐,對民事法律關系進行規范,具有強制執行力。
在中國的法律體系中,可以觀察到一個明顯的規律:某一法律制度往往經歷從學說發展到立法,再到受立法影響而形成的新學說的過程。這一過程在民法總則的發展歷程中尤為明顯。
例如,民法總則的制定,是在充分吸收了民法學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的。立法者參考了大量民法學總論中的理論,將其轉化為具體的法律條文。這不僅體現了學說對立法的重要影響,也表明了法律制度對學術研究的反哺作用。
隨著民法總則的實施,新的法律實踐又會反過來影響和豐富民法學理論。學者們開始關注法律實施中出現的新問題,提出新的見解,從而推動民法學總論的發展。
因此,民法總則與民法學總論雖然在形式和功能上有所不同,但它們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民法學總論為立法提供了理論基礎,而民法總法則為法律實踐提供了規范。
D. 民法總則包括哪些內容
民法總則包括的內容主要有:
1. 民事法律關系的基本規定。
2. 民事主體制度。如自然人、法人及非法人組織的法律地位和權利義務。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民事行為能力及其相關規定。法人及非法人組織的設立條件、權利和義務等。此外還包括法律對自然人和法人主體資格的承認和保護方式。
具體解釋如下:
一、關於民事法律關系的基本規定。民法總則明確了民事法律關系的基本原則,如平等原則、自願原則等。這些原則貫穿於整個民事法律體系之中,對於保護公民合法權益至關重要。其中還包括了一些基礎的民法概念和術語的界定和解釋,以確保法律條文的清晰性和准確性。這一點為民法的實際操作和應用提供了基本的指導和保障。明確基本規定是確保民事活動有序進行的基礎。
二、關於民事主體制度。這是民法總則的核心內容之一。它詳細規定了自然人、法人以及非法人組織等民事主體的法律地位及彼此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特別是關於自然人方面,明確了他們的權利能力(例如擁有民事行為權利的時間點),民事行為能力(依據不同年齡段作出的民事行為的法律效力)等方面的具體規定,這為公民權利保護提供了堅實的法律基礎。同時,對於法人和非法人組織的設立條件和程序,以及它們的權利和義務也有詳盡的規定,確保各類主體的權益在法律框架內得到保障。
三、關於法律對民事主體的保護方式。民法總則不僅規定了民事主體的權利和義務,還明確了法律對自然人和法人主體資格的承認和保護方式。這包括對民事主體合法權益的維護,以及對侵犯民事主體權益行為的制裁措施等,確保民法總則的規定在實際中得到有效執行和貫徹。這一部分的目的是確保所有民事主體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保護。
綜上所述,民法總則涵蓋了民事法律關系的基本規定和民事主體制度等內容,為公民和社會組織的合法權益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
E. 民法中的總則和分則的區別是什麼
區別:
1、范圍:
《民法通則》不僅涵蓋了《民法總則》的部分,還規定了物權、合同、侵權責任等大量原本屬於民法分則的內容。也就是總則屬於通則的一部分。
2、制定時間:
《民法通則》1986年4月12號頒布,1987年1月1號開始施行的.
《民法總則》制定於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
3、背景:
《民法通則》的背景:改革開放初期。
《民法總則》的背景:經濟建設仍是核心任務之一,但更加重視人文關懷。
4、內容:
許多勃興於成熟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內容在《民法總則》中,沒能規定在《民法通則》中,如環境權、公司股東權等。
總則是統領整個民法的,裡面多為規定一些民法的原則和基本精神,譬如誠實信用原則、風俗良俗原則、訴訟時效和契約自由等等能夠貫穿整部民法的基本原則,具有普適性。分則是根據具體的情況分別作出明確的規定,具有特殊性。
民法總則是統領整個民法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民法分則是基於民法總則中的基本原則在結合具體情況做出的具有特殊性的明確規定。
(5)民法總則概念擴展閱讀
總則編制
中國曾於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後4次啟動民法制定工作。第一次和第二次,由於各種原因而未能取得實際成果。
1979年第三次啟動,由於剛剛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制定一部完備的民法典條件還不具備,因此,按照「成熟一個通過一個」的工作思路,確定先制定民事單行法。現行的繼承法、民法通則、擔保法、合同法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制定的。
2001年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並於2002年進行了一次審議,經討論,仍確定繼續採取分別制定單行法的辦法。2003年十屆全國人大以來,又先後制定了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等。
2016年6月、10月、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後3次審議了民法總則草案,並且先後3次於會後將草案審議稿在中國人大網公布徵求社會公眾意見,兩次將草案印送全國人大代表徵求意見,還將草案印發中央有關部門、地方人大、法學教學科研機構徵求意見。
全國人大常委會於2016年10月和11月在北京、四川、寧夏和上海召開4次座談會,直接聽取中央有關部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常委會和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基層立法聯系點代表、法律實務工作者和專家學者等各方面的意見,並到基層進行實地調研。
F. 民法總則是什麼
《民法總則》系著名法學家施啟揚先生之重要著作。
《民法總則(修訂第8版)》以明白淺顯之語言,介述與研討民法基礎理論,融法律條文釋義、典型案例評析、部院解釋與指令等為一體,並施先生具三十餘年法務公職經歷,於理論闡釋之際多有經驗體悟,較之一般學院派著作,更具知行合一之特點。施先生於書中尤重視對於民法基本理論之比較研究,而不囿於地方性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