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司法鑒定暫行規定
❶ 精神疾病司法鑒定規定是什麼
精神疾病司法鑒定管理辦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加強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工作的管理,保障精神病人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權益,保證精神疾病司法鑒定的公正性和科學性,依據國家有關法律、 法規 ,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精神疾病司法鑒定是指鑒定人運用現代醫學手段和專業知識,對被鑒定人及其行為進行司法精神病學調查和分析,客觀 評價被鑒定人的精神狀況和行為能力的科學技術工作。 第三條 精神疾病司法鑒定應當根據案件事實和被鑒定人的精神狀態,應用司法精神病學的理論和技術,科學地作出鑒定。 第四條 委託或者申請精神疾病司法鑒定以及從事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工作的單位或者個人,必須遵守本辦法。 第二章 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委員會 第五條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衛生部、司法部和公安部等共同組成國家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協調委員會,負責全國精神 疾病司法鑒定的協調工作。 國家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協調委員會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 省、自治區、直轄市成立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委員會,負責本行 政區域內的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工作。 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委員會由精神疾病 司法鑒定人 組成。 第六條 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委員會下設辦公室,負責委員會的日常工作,並履行下列職責: (一)受理精神疾病司法鑒定的委託或者申請; (二)從精神疾病司法鑒定醫院中隨機確定每例精神疾病司法鑒定的場所; (三)從精神疾病司法鑒定人中隨機確定參加每例精神疾病司法鑒定的鑒定人; (四)承辦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委員會交辦的其他工作。 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委員會辦公室設在衛生部門。 第三章 精神疾病司法鑒定指定醫院 第七條 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必須在精神疾病司法鑒定指定醫院中進行。 第八條 符合下列條件的醫院,可以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申請開設"司法精神病專業"診療科目: (一)二級以上精神病專科醫院或者設有精神科的三級綜合醫院; (二)設有司法 精神病鑒定 室、辦公室、檢查室、病案室等; (三)有不少於3名精神疾病司法鑒定人; (四)至少有一名具有精神科主任醫師職務任職資格的精神疾病司法鑒定人; (五)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其他條件。 第九條 符合下列條件的醫院,可以成為精神疾病司法鑒定指定醫院: (一)符合《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及《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的有關規定; (二)具有"司法精神病專業"診療科目; (三)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其他條件。 第十條 申請精神疾病司法鑒定指定醫院資格的醫院,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審核,報省、自治區、直轄 市人民政府批准後,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 頒發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統一印製的《精神疾病司法鑒定許可證》, 成為精神疾病司法鑒定指定醫院(以下簡稱指定醫院)。 第十一條 未取得《精神疾病司法鑒定許可證》的任何單位不得開展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工作。 第四章 精神疾病司法鑒定人 第十二條 精神疾病司法鑒定由精神疾病司法鑒定人組成的鑒定組進行。 第十三條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可以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申請精神疾病司法鑒定人資格: (一)取得國家高等醫學院校精神衛生專業或者醫療專業本科以上學歷,具有精神科執業醫師資格,在精神病專科醫院或者綜合 醫院精神病科連續從事精神病臨床工作5年以上,在精神病專科醫 院或者綜合醫院精神科再連續參與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工作5年以上,並取得精神科副主任醫師以上職務任職資格; (二)取得國家高等醫學院校精神衛生專業或者醫療專業專科學歷,具有精神科執業醫師資格,在精神病專科醫院或者綜合醫院 精神病科連續從事精神病臨床工作7年以上,在精神病專科醫院或 者綜合醫院精神科再連續參與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工作5年以上,並 取得精神科副主任醫師以上職務任職資格。 第十四條 對符合下列條件的精神疾病司法鑒定資格申請人,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和司法行政部門審核,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府批准後,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 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頒發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統一印製的《精神疾 病司法鑒定人資格證書》: (一)符合本辦法第十三條規定的條件; (二)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 執業醫師法 》的有關規定; (二)在二級以上精神病專科醫院或者三級綜合醫院的精神科任職; (三)醫德高尚,遵紀守法; (四)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五)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其他條件。 第十五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批准精神疾病司法鑒定人資格: (一)不符合本辦法第十三條規定的條件; (二)發生 醫療事故 未滿五年; (三)服刑期間; (四)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六條 精神疾病司法鑒定人的權利: (一)接受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委員會的委託從事精神疾病司法鑒定作; (二)案件材料不充分時,要求鑒定委託機關或者鑒定申請人提供所需要的案件材料; (三)向被鑒定人的工作單位和家屬以及有關 證人 了解情況; (四)根據案情和被鑒定人病情的需要,要求鑒定委託機關或者鑒定申請人將被鑒定人移送至收治精神病人的醫院住院檢查和鑒定。 第十七條 精神疾病司法鑒定人的職責: (一)接受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委員會的委託從事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工作; (二)由於某種原因暫不能從事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工作的,應及時向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委員會說明; (三)在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工作中做到科學、公正、嚴謹; (四)遵守有關迴避的規定; (五)遵守有關保密的規定; (六)解答鑒定委託機關或者鑒定申請人提出的與鑒定結論有關的問題; (七)接受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委員會的委託出庭作證; (八)根據辦案機關的要求或申請人的要求出庭作證; (九)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委員會規定的其他職責。 第十八條 任何個人未取得《精神疾病司法鑒定人資格證書》,不得從事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工作。 第五章 鑒定程序 第十九條 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司法機關、監獄管理機關和其他辦案機關(以下稱辦案機關)以及其他單位和個人,涉及需要進行精神疾病司法鑒定的,向省、自治區、直轄市精神疾病司法鑒 定委員會提出委託或者申請。辦案機關以及其他單位和個人也可以直接向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委員會提出委託或者申請。 第二十條 辦案機關以及其他單位和個人對鑒定結論有異議或者有多個鑒定結論不一致的,可以向原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委員會提 出委託或者申請復核,也可直接向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委員會提出委託或者申請重新鑒定。 第二十一條 委託或者申請精神疾病司法鑒定,應當提交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委託書或者申請書,並提交下列材料: (一)被鑒定人及其家庭資料; (二)被鑒定人的案件情況; (三)被鑒定人的社會資料; (四)知情人對被鑒定人精神狀態的證言; (五)被鑒定人的疾病情況和病歷資料; (六)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委員會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 辦案機關委託鑒定的,除提交上述規定的材料外,還應當提交 被鑒定人案件卷宗材料。已經鑒定過的案件的鑒定委託或者申請,還應當提交原鑒定結論。 第二十二條 委託或者申請精神疾病司法鑒定的,應當按照規定交納鑒定費。具體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委員會商同級物價管理部門規定。 第二十三條 精神疾病司法答定委員會在受理鑒定委託或者鑒定申請後,應當在3個工作日內向委託機關或者申請人出具《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受理通知書》。 申請或者委託精神疾病司法鑒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 (一)委託機關或者申請單位不具備法人資格或者申請人不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二)不能按本辦法第十九條的規定提交有關材料,或者提交的材料不符合要求; (三)未交納鑒定費; (四)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委員會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四條 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委員會應當在受理簽定委託或者鑒定申請之日起3個工作日內完成鑒定前的准備工作: (一)對當事人提交的材料進行初步審查; (二)與鑒定委託人或者申請人約定鑒定日期; (三)隨機確定提供鑒定場所的指定醫院; (四)隨機確定鑒定人和鑒定主持人; (五)其他必要的准備工作。 第二十五條 精神疾病司法鑒定鑒定組應由單數鑒定人組成,成員不得少於3人,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委員會在約定的鑒定日前3個工作日內,通知鑒定人參加鑒定。 第二十六條 辦案機關或申請人要求復核的精神疾病司法鑒定,鑒定組應由單數鑒定人組成,成員不得少於5人。 第二十七條 精神疾病司法鑒定組應當從約定的鑒定日起30個工作日內完成鑒定工作。 第二十八條 委託或者申請精神疾病司法鑒定的單位或個人。被鑒定人、知情人,應當在約定的鑒定日期到約定地點參加鑒定,違反約定的,鑒定期間中止。 精神疾病司法鑒定組在進行鑒定工作時,如認為鑒定委託人或鑒定申請人提供的材料不足,可以向鑒定委託人或者鑒定申請人提出補充材料的要求。提出補充材料要求的,自提出補充材料的通 知送達鑒定委託人或者鑒定申請人之日起,至補充材料提交到精神 疾病司法鑒定組之日止,鑒定期間中止。 精神疾病司法鑒定需要其他學科會診和檢查的,自提出會診和檢查之日起至會診診斷書和檢查報告單簽收之日止,鑒定期間中止。 被鑒定人因病或者其他原因不能接受鑒定,致使鑒定無法進行的,鑒定期間中止。 第二十九條 精神疾病司法鑒定人在鑒定前,應當預先閱卷,了解案情,作必要的社會調查,對疾病診斷要明確,要有科學依據,對各種法定能力評定和因果關系評定應當准確。 第三十條 精神疾病司法鑒定組根據案情和被壤定人病情,可以採取門診鑒定或者住院鑒定。 第三十一條精神疾病司法鑒定組可以根據不同情況,選擇直接鑒定。文證審定或者缺席鑒定等不同鑒定種類。 被鑒定人能夠配合和接受鑒定的,應當選擇直接鑒定; 被鑒定人死亡的,曾經過精神疾病司法鑒定以及根據其他材料足以進行鑒定的,可以選擇文證審定;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選擇缺席鑒定: (一)患有嚴重軀體疾病正在搶救,其他材料足以進行鑒定的。 (二)意識喪失,近期內不能恢復,其他材料足以進行鑒定的; (三)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其他 情形。 第三十二條 精神疾病司法鑒定組應當在法定期間內完成鑒定,將《精神疾病司法鑒定書》送達鑒定委託機關或者鑒定申請人,並將《精神疾病司法鑒定書》復印件送達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委員會辦公室備案。 第三十三條 指定醫院必須將每例鑒定的材料存檔,永久保存。 第六章 迴避 第三十四條 鑒定委託人或者鑒定申請人認為鑒定人與被鑒定人有直接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利害關系可能影響鑒定公正的,可以提出迴避要求,經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委員會查證屬實的,鑒定人應當迴避。 第三十五條 被鑒定人及其親屬認為鑒定人與被鑒定人有直接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利害關系可能影響鑒定公正的,可以提出迴避要求,經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委員會查證屬實的,鑒定人應當迴避。 第三十六條 鑒定主持人認為鑒定人與被鑒定人有直接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利害關系可能影響鑒定公正的,可以提出迴避要求,經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委員會查證屬實的,鑒定人應當迴避。 第三十七條 參加精神疾病司法鑒定的鑒定人可以提出迴避申請,經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委員會認定鑒定人與被鑒定人有直接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利害關系可能影響鑒定公正的,鑒定人應當迴避。 第三十八條 指定醫院認為鑒定人與被鑒定人有直接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利害關系可能影響鑒定公正的,可以提出迴避要求,經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委員會查證屬實的,鑒定人應當迴避。 第三十九條 本辦法關於迴避的規定同時適用於參與精神疾病司 法鑒定的其他人員。 第七章 精神疾病司法鑒定書 第四十條 精神疾病司法鑒定結論以《精神疾病司法鑒定書》的形式作出。 《精神疾病司法鑒定書》經所有參加精神疾病司法鑒定的鑒定人簽字,並加蓋指定醫院指定公章後生效。 第四十一條《精神疾病司法鑒定書》的內容包括: (一)被鑒定人姓名、性別、年齡、婚姻、民族、文化程度、職業、住址等; (二)委託鑒定單位或申請鑒定人; (三)鑒定種類; (四)鑒定時間; (五)指定醫院名稱。場所。鑒定參加人; (六)鑒定案由; (七)調查和有關 證據 材料; (八) 檢查所見; (九)分析意見; (十)鑒定結論; (十一)鑒定人簽名及指定醫院指定公章。 (十二)編號及簽發日期。 第四十二條 精神疾病司法鑒定書應符合如下要求: (一)清楚工整; (二)鑒定案由應當包括主要案情。鑒定原因及鑒定目的; (三)調查材料應當包括直接與間接調查的病史。案情經過以及二者因果關系的資料。病史中包括家族史、個人史(生長發育、家 庭教育、學校教育、生活經歷及人格特徵)、婚姻生育史、軀體疾病史、精神病史以及審訊材料、扣押期間的表現等。調查材料要具體、 詳細、真實、客觀,並應當註明調查對象、調查人及資料來源; (四)檢查所見應當包括軀體檢查、神經系統檢查、精神檢查、心理學檢查、必要的實驗室檢查及特殊檢查; (五)分析意見應當討論與確定被鑒定人的人格、智力、軀體疾病及精神疾病的診斷,並列出依據。 對刑事案件,要分析案情與病情的關系,論證被鑒定人在案發時的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有無受損。如有受損,還要根據法律要求,闡明並區分被鑒定人在案發時是處於辨認障礙還是控制障礙,進而根據其病情以及辨認能力或者控制能力受損程度,評定刑事責任能力的等級。 對民事案件,要根據對被鑒定人的疾病診斷及其社會功能受損害程度,確定被鑒定人在民事活動中精神疾病對其意思表達能力的 影響,進而評定其民事行為能力的等級。 對確定因果關系案件,要根據對被鑒定人的疾病診斷,結合病因與發病基礎,討論案情與發病的關系。如果有關,則應當根據對 被鑒定人所患精神疾病的預後和轉歸,闡明對其心理社會功能的影響,並根據檢查所見,提出對病情的基本估計和進一步治療及處理意見。 (六)鑒定結論應當包括被鑒定人姓名、病情、案情、法定能力(或因果關系)狀態及能力評定等級,並提出醫療監管建議。 第四十三條 在作出精神疾病司法鑒定結論時,參加鑒定的精 神疾病司法鑒定人,應當簽署分析意見和鑒定結論;有不同意見時,應當記錄在案,鑒定結論依據多數人意見形成。 第四十四條 精神疾病司法鑒定人在鑒定工作中,對於直接鑒定,未經親自診察,不得簽署鑒定書;對於缺席鑒定或者文證審定,未經親自審閱案卷和病歷資料,不得簽署鑒定書。 第八章 罰則 第四十五條 未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單位,非法從事精神疾病司法鑒定活動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依照《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第四十四條處罰。 第四十六條 未取得《精神疾病司法鑒定許可證》的醫療機構,非法從事精神疾病司法鑒定活動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 行政部門依照《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第四十七條處罰。 第四十七條 未取得《精神疾病司法鑒定人資格證書》的個人,非法從事精神疾病司法鑒定活動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 行政部門根據情節給予 警告 。處以1000元以下罰款;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八條 取得《精神疾病司法鑒定許可證》的醫療機構違 反本辦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 生行政部門責令改正,並根據情節給予警告。處以10000元以下罰 款;情節嚴重的,可以吊銷《精神疾病司法鑒定許可證》: (一)不符合本辦法第九條規定的條件; (二)拒絕提供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場所; (三)違反有關保密的規定; (四)干擾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工作; (五)篡改、銷毀、偽造鑒定檔案材料; (六)省。自治區。直轄市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委員會規定的其 他情形。 第四十九條 精神疾病司法鑒定人在鑒定工作中違反本辦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責令改正,吊銷《精神疾病司法鑒定人資格證書》,並根據情節給予警告。處以1000元以下罰款;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 事責任: (一)違反法定鑒定程序; (二)違反有關迴避的規定; (三)發生醫療事故; (四)服刑期間; (五)在鑒定工作中有嚴重失誤; (六)在鑒定工作中弄虛作假; (七)在鑒定工作中索取或者 收受賄賂 。 第五十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非法阻礙、擾亂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工作的,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 治安管理處罰條例 》給予處罰;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處理。 第九章 附則 第五十一條 本辦法實施前已經受理的精神疾病司法鑒定案例,按照原規定執行。 第五十二條 本辦法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負責解釋。 第五十三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公安部、衛生部1989年衛醫字[89]第17號發布的《精神疾病司法鑒定暫行規定》同時廢止。 上述是我國現行的 精神疾病司法鑒定 規定,這里不僅對鑒定精神疾病的地點做出了明確的要求還對具體的鑒定資質、程序、費用以及迴避制度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確的規定。若是當事人發現鑒定過程中有違規的情況或者對鑒定結果不滿,可以提交證據申請復議。
❷ 司法精神病鑒定的標准
精神疾病司法鑒定暫行規定
發布時間: 2002-06-12 11:30:30
--------------------------------------------------------------------------------
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衛生部
精神疾病司法鑒定暫行規定
1989年7月11日頒布 1989年8月1日實施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中華人 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及其他有關法規,為司法機關依法正確處理案件,保 護精神疾病患者的合法權益,特製定本規定。
第二條 精神疾病的司法鑒定,根據案件事實和被鑒定人的精神狀態,作出鑒 定結論,為委託鑒定機關提供有關法定能力的科學證據。
第二章 司法鑒定機構
第三條 為開展精神疾病的司法鑒定工作,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區、地 級市,應當成立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委員會,負責審查、批准鑒定人,組織技術鑒定 組,協助、開展鑒定工作。
第四條 鑒定委員會由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司法、衛生機關的有關 負責幹部和專家若幹人組成,人選由上述機關協商確定。
第五條 鑒定委員會根據需要,可以設置若干個技術鑒定組,承擔具體鑒定工 作,其成員由鑒定委員會聘請、指派。技術鑒定組不得少於兩名成員參加鑒定。 第六條 對疑難案件,在省、自治區、直轄市內難以鑒定的,可以由委託鑒定 機關重新委託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鑒定委員會進行鑒定。
第三章 鑒定內容
第七條 對可能患有精神疾病的下列人員應當進行鑒定:
(一)刑事案件的被告人、被害人;
(二)民事案件的當事人;
(三)行政案件的原告人(自然人);
(四)違反治安管理應當受拘留處罰的人員;
(五)勞動改造的罪犯;
(六)勞動教養人員;
(七)收容審查人員;
(八)與案件有關需要鑒定的其他人員。
第八條 鑒定委員會根據情況可以接受被鑒定人補充鑒定、重新鑒定、復核鑒 定的要求。
第九條 刑事案件中,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包括:
(一)確定被鑒定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患何種精神疾病,實施危害行為時的 精神狀態,精神疾病和所實施的危害行為之間的關系,以及有無刑事責任能力。
(二)確定被鑒定人在訴訟過程中的精神狀態以及有無訴訟能力。
(三)確定被鑒定人在服刑期間的精神狀態以及對應當採取的法律措施的建議 。
第十條 民事案件中精神疾病司法鑒定任務如下:
(一)確定被鑒定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患何種精神疾病,在進行民事活動時 的精神狀態,精神疾病對其意思表達能力的影響,以及有無民事行為能力。
(二)確定被鑒定人在調解或審理階段期間的精神狀態,以及有無訴訟能力。
第十一條 確定各類案件的被害人等,在其人身、財產等合法權益遭受侵害時 的精神狀態,以及對侵犯行為有無辨認能力或者自我防衛、保護能力。
第十二條 確定案件中有關證人的精神狀態,以及有無作證能力。
第四章 鑒定人
第十三條 具有下列資格之一的,可以擔任鑒定人:
(一)具有五年以上精神科臨床經驗並具有司法精神病學知識的主治醫師以上 人員。
(二)具有司法精神病學知識、經驗和工作能力的主檢法醫師以上人員。
第十四條 鑒定人權利
(一)被鑒定人案件材料不充分時,可以要求委託鑒定機關提供所需要的案件 材料。
(二)鑒定人有權通過委託鑒定機關,向被鑒定人的工作單位和親屬以及有關 證人了解情況。
(三)鑒定人根據需要有權要求委託鑒定機關將被鑒定人移送至收治精神病人 的醫院住院檢查和鑒定。
(四)鑒定機構可以向委託鑒定機關了解鑒定後的處理情況。
第十五條 鑒定人義務
(一)進行鑒定時,應當履行職責,正確、及時地作出鑒定結論。
(二)解答委託鑒定機關提出的與鑒定結論有關的問題。
(三)保守案件秘密。 (四)遵守有關迴避的法律規定。
第十六條 鑒定人在鑒定過程中徇私舞弊、故意作虛假鑒定的,應當追究法律 責任。
第五章 委託鑒定和鑒定書
第十七條 司法機關委託鑒定時,需有《委託鑒定書》,說明鑒定的要求和目 的,並應當提供下列材料:
(一)被鑒定人及其家庭情況;
(二)案件的有關材料;
(三)工作單位提供的有關材料;
(四)知情人對被鑒定人精神狀態的有關證言;
(五)醫療記錄和其他有關檢查結果。
第十八條 鑒定結束後,應當製作《鑒定書》。 《鑒定書》包括以下內容:
(一)委託鑒定機關的名稱;
(二)案由、案號,鑒定書號;
(三)鑒定的目的和要求;
(四)鑒定的日期、場所、在場人;
(五)案情摘要;
(六)被鑒定人的一般情況;
(七)被鑒定人發案時和發案前後各階段的精神狀態;
(八)被鑒定人精神狀態檢查和其他檢查所見;
(九)分析說明;
(十)鑒定結論;
(十一)鑒定人員簽名,並加蓋鑒定專用章;
(十二)有關醫療或監護的建議。
第六章 責任能力和行為能力的評定
第十九條 刑事案件被鑒定人責任能力的評定: 被鑒定人實施危害行為時,經鑒定患有精神疾病,由於嚴重的精神活動障礙, 致使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為無刑事責任能力。 被鑒定人實施危害行為時,經鑒定屬於下列情況之一的,為具有責任能力:
1.具有精神疾病的既往史,但實施危害行為時並無精神異常;
2.精神疾病的間歇期,精神症狀已經完全消失。
第二十條 民事案件被鑒定人行為能力的評定:
(一)被鑒定人在進行民事活動時,經鑒定患有精神疾病,由於嚴重的精神活 動障礙致使不能辨認或者不能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為無民事行為能力。
(二)被鑒定人在進行民事活動時,經鑒定患有精神疾病,由於精神活動障礙 ,致使不能完全辨認、不能控制或者不能完全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為限制民事行 為能力。
(三)被鑒定人在進行民事活動時,經鑒定屬於下列情況之一的,為具有民事 行為能力:
1.具有精神疾病既往史,但在民事活動時並無精神異常;
2.精神疾病的間歇期,精神症狀已經消失;
3.雖患有精神疾病,但其病理性精神活動具有明顯局限性,並對他所進行的 民事活動具有辨認能力和能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
4.智能低下,但對自己的合法權益仍具有辨認能力和保護能力的。
第二十一條 訴訟過程中有關法定能力的評定
(一)被鑒定人為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在訴訟過程中,經鑒定患有精神疾病, 致使不能行使訴訟權利的,為無訴訟能力。
(二)被鑒定人為民事案件的當事人或者是刑事案件的自訴人,在訴訟過程中 經鑒定患有精神疾病,致使不能行使訴訟權利的,為無訴訟能力。
(三)控告人、檢舉人、證人等提供不符合事實的證言,經鑒定患有精神疾病 ,致使缺乏對客觀事實的理解力或判斷力的,為無作證能力。
第二十二條 其他有關法定能力的評定
(一)被鑒定人是女性,經鑒定患有精神疾病,在她的性不可侵犯權遭到侵害 時,對自身所受的侵害或嚴重後果缺乏實質性理解能力的,為無自我防衛能力。
(二)被鑒定人在服刑、勞動教養或者被裁決受治安處罰中,經鑒定患有精神 疾病,由於嚴重的精神活動障礙,致使其無辨認能力或控制能力,為無服刑、受勞 動教養能力或者無受處罰能力。
第七章 附 則
第二十三條 本規定自1989年8月1日起施行。
❸ 精神病鑒定的法律規定是什麼
鑒定中心在十五個工作日內完成鑒定報告的出具工作。
鑒定人在進行鑒定前需要先行查閱相關資料。
鑒定工作由辦公室主任或中心指定的人員主持。
參與鑒定的精神病司法鑒定人需要簽署鑒定意見。
精神病司法鑒定結論以《鑒定書證審查意見書》的形式產生,並在鑒定人簽字並加蓋中心公章後生效。
根據《司法鑒定程序通則》第二十五條,鑒定過程中,若需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進行身體檢查,應通知其監護人或近親屬到場見證,必要時可通知委託人到場。對被鑒定人進行法醫精神病鑒定時,也需通知委託人或被鑒定人的近親屬或監護人到場見證。
❹ 精神病鑒定法律規定
法律主觀:
精神病鑒定 的法律規定主要參見《精神病 司法鑒定 規定》,主要內容是: 1、刑事案件的被告人、被害人;民事案件的當事人;行政案件的原告人(自然人);違反治安管理應當受拘留處罰的人員;勞動改造的罪犯; 勞動教養 人員;收容審查人員;與案件有關需要鑒定的其他人員等均可以申請精神鑒定; 2、鑒定委員會根據情況可以接受被鑒定人補充鑒定、重新鑒定、復核鑒定的要求; 3、鑒定精神病可以自行申請也可委託鑒定; 4、鑒定人必須具備鑒定資格; 5、違反鑒定規定鑒定的,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世界衛生組織殘疾評定量表Ⅱ》(WHO-DASⅡ)分數和下述的適應行為表現,18歲以下者依據下述的適應行為的表現,把精神殘疾劃分為四級: 1、精神殘疾一級:WHO-DASⅡ值大於或等於116分,適應行為嚴重障礙;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忽視自己的生理、心理的基本要求。不與人交往,無法從事工作,不能學習新事物。需要環境提供全面、廣泛的支持,生活長期、全部需他人監護。 2、精神殘疾二級:WHO-DASⅡ值在106~115分之間,適應行為重度障礙;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基本不與人交往,只與照顧者簡單交往,能理解照顧者的簡單指令,有一定學習能力。監護下能從事簡單勞動。能表達自己的基本需求,偶爾被動參與社交活動。 3、精神殘疾三級:WHO-DASⅡ值在96~105分之間,適應行為中度障礙;生活上不能完全自理,可以與人進行簡單交流,能表達自己的情感。能獨立從事簡單勞動,能學習新事物,但學習能力明顯比一般人差。被動參與社交活動,偶爾能主動參與社交活動。 4、精神殘疾四級:WHO-DASⅡ值在52~95分之間,適應行為輕度障礙;生活上基本自理,但自理能力比一般人差,有時忽略個人衛生。能與人交往,能表達自己的情感,體會他人情感的能力較差,能從事一般的工作,學習新事物的能力比一般人稍差。
法律客觀:
《司法鑒定程序通則》第二十五條 鑒定過程中,需要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進行身體檢查的,應當通知其監護人或者近親屬到場見證;必要時,可以通知委託人到場見證。對被鑒定人進行法醫精神病鑒定的,應當通知委託人或者被鑒定人的近親屬或者監護人到場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