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的刑法
❶ 西周的刑法是怎樣規定墨刑刑罰的
西周時,刑法規定「墨罪五百」,即列舉應處以墨刑的罪狀就有五百條之多。《尚書·呂刑》篇也雲:「墨罰之屬千。」可見,當時的刑罰是很嚴厲的,百姓稍有小過,就要被黥面。周代,奴隸主貴族常用黥面者做守門人(《周禮·掌戮》)。因為這些人的臉上帶有標記,走到哪裡都會被認出來,所以他們一般都不會逃跑。而且受過墨刑者的四肢是健全的,不影響勞作。春秋戰國時,墨刑的使用仍比較普遍,且黥有了不同的種類。如《秦簡·法律答問》有對奴妾「黥顏頹」之刑。顏,指眉目之間,即面額中央。杝,也作頄,頄即顴。頹即面之顴部。黥顏杝就是在人面額中間及顴部刺墨。當時各國常使用黥面的囚徒去做各種苦役。秦商鞅變法時用法極嚴酷,有一次太子犯法,不便加刑,商鞅就把太子的師傅公孫賈黥面,以示懲戒。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丞相李斯奏請焚燒《詩》《書》等儒家經典,規定說,如果命令下達之後三十天內不燒者,要「黥為城旦」。《秦簡·法律答問》也有「城旦黥」的記載,當為對城旦所施加的特種黥刑。城旦是一大早就起來修護城牆的苦役工。當時「黥為城旦」成為一種比較固定的處罰犯人的措施,這樣的犯人遍布全國各地。秦末農民大起義的隊伍中,就有許多受過黥刑的囚徒。例如被高祖封為淮南王的英布,年輕時也曾因罪受過黥刑,因此《史記》《漢書》為他作傳就稱為黥布。
❷ 西周的刑罰有哪些
西周法制指導思想::繼承神權,提出德治思想。
l、以德配天
2、明德慎罰:是西周時期提出的一種法制思想。內容簡單說來即提倡德治,謹慎使用刑罰。
西周各代統治者把道德教化與刑罰鎮壓結合起來,形成了西周時期「禮」、「刑」結合的法制特色。「以德配天」、「明德慎罰」法制觀,被後世奉為政治法律制度的理想的原則與標本。
3、刑法世輕世重:(西周)是指應根據時世的變化來確定用刑的寬與嚴、輕與重,具體內容是:「刑新國用輕典,刑平國用中典,刑亂國用重典」。
西周立法概況:
1、周公制禮:西周時期周公將夏商時期的禮制加以整理編撰而成。
2、西周時期的禮
「禮」是中國古代社會中長期存在的、維護血緣宗法關系和宗法等級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則以及言行規范的總稱,是一種綜合性的行為規范。
禮的內容:「親親」與「尊尊」是禮的核心內容,同時也是影響中國古代法律的兩項重要制度。「親親」「尊尊」、維護的是以父權為主的家族關系和以君權為主的等級關系。
3、呂刑。西周時期周王朝司寇呂侯所作,又稱甫刑,注意尚書中的呂刑篇不是成文法典,而是對此次法制改革的一次記錄。
4、九刑。「周有亂政,而作九刑」。有兩種含意:一是指周朝的刑書,另一種含義是西周的刑法。
5、遺訓、段彝。「遺訓」是指先王留下的遺制,「段彝」是指商朝的習慣法。
刑事司法政策,是刑事政策的司法化,是刑事政策在刑事司法過程中的具體體現。對於刑事司法政策的考察,離不開對刑事政策歷史發展過程的考察。我國不同歷史時期刑事政策的不同,主要是對不同的刑事法制指導思想的具體反映,刑事政策的變化反映了刑事法制指導思想的發展變化。而中國刑事政策發展的歷史無疑也蘊含在中國刑事法制指導思想的發展變化之中,體現在刑事司法過程的法律適用之中。自先秦中華法系初成直至晚清法制改革之前,中國歷代的成文法典始終處於民刑不分的狀態,也就是所謂的「諸法合體」,但又以刑為主。中華法系的成文法典,大都以維護其封建統治政權為中心,將不利於其政權穩定、不利於其封建統治的行為統統禁止於法律之中,行為性質涉及民事、刑事、行政等各領域,國家對於違反法律的行為一律規定為犯罪,科以刑罰,國家司法機關也沒有明確的民、刑劃分。因此,對於中國歷史上各朝代有關於刑事法制思想的考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我國刑事法律政策的變遷。
❸ 古代周王的刑法有哪些
周王朝有嚴格刑罰,「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周禮以父系社會體制之下形成的宗法制為基礎,用以調解和調節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和關系。刑罰是用來控制、鎮壓平民,有死刑、墨刑、流刑、鞭刑、贖刑等刑罰和一套訴訟審判制度。
1、西周在《禹刑》和《湯刑》的基礎上,制定了《九刑》。
《九刑》的主要內容,就是在於嚴厲懲治那些所謂「盜」、「賊」的行為,維護奴隸制度的基本法則和奴隸主貴族的根本利益。據《尚書·呂刑》所記,周代的刑罰,有墨(臉上刺字塗青)、劓(割鼻)、刖(斷足)、宮(男去勢,女禁錮)、大辟(斬首)五刑。此外,還有鞭刑和流放。判處五刑的律條,共有三千條。法網嚴密,遠遠超過了前代。
西周法律有明顯的階級性質。據《周禮·小司寇》,貴族犯罪可受特殊處理,即所謂八議:議親、議故、議賢、議能、議功、議貴、議勤、議賓。即使死刑,也要特別交由甸人執行。只要是有官爵的命夫、命婦,獄訟時不必親自出庭,「不躬坐獄訟」。西周中期的曶記載曶效父間的訟事,曶派遣其下屬代表出庭,取得勝訴,是很好的實例。同一鼎銘還記述在一個荒年,匡氏家眾與奴隸二十人盜取了曶穀物十秭,曶出訴訟,匡季以七田、五人作為賠償,五人成為曶奴隸。這一案例表明,當時的法律目的在於維護奴隸制的所有關系。
2、東周中後期,各國變法進一步使法律系統化。
魏國李悝所編《法經》,包括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法和具法。盜法治偷竊,賊法治殺人。囚法和捕法是對盜賊偵查和逮捕的處理程序。雜法是對盜、賊以外犯罪的懲罰規定。具法是根據情況對犯罪予以減輕或加重處罰的規定。秦國本來就有族誅之刑。商鞅變法,設連坐之法,更制定了嚴厲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其它各國也競相制定嚴刑酷法。如齊有烹、殺、醞、金刀等刑,楚國有戮、肢解、烹、貫耳、鞭,笞、刖、宮、梏、礫、滅家、夷宗、三族等刑,燕有截、刳腹、系獄、劓等刑。
❹ 西周時期刑法的發展
西周時來期,墨、劓、
、宮自、大辟等五刑仍被作為主體刑而廣泛使用。除此以外,徒刑、拘役、流刑也是當時的重要刑罰手段。
(1)徒刑
據史籍記載,西周時把犯罪較輕、不夠處五刑的罪人,關在監獄中「任之以事而收教之」,即進行勞動改造,而且不準犯人像正常人那西半球戴冠飾。「其上罪三年而舍,中罪二年而舍,下罪一年而舍」,即按罪行輕重而關押不同時間。史稱這種制度為「圜士之制」。這說明西周時期已經出現了與身體刑、財產刑不同的勞役刑,即有期徒刑。
(2)拘役
史籍記載,西周時把犯罪情節輕微的人罪犯縛手足,放在朝門之左的大石上,令其思過,然後送到司空那裡作短期勞役,時間最長為九個月。這種處罰近似於後世的拘役,史稱「嘉石之制」。
(3)贖刑
贖刑是一種刑罰執行的交通辦法,既允許受刑人拿出一定金錢或物品折抵刑罰。贖刑在夏朝時即已存在,西周時曾廣泛使用,贖刑金額根據刑種不同而大小不一。
(4)流刑
流刑即流放。西周時期流刑大多針對貴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