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通則為什麼
『壹』 中國的民法為什麼叫民法通則
是2個概念,民法是一個法律部門,法律部門舉例,憲法,刑法,訴訟法,我們的民法,其實是民商結合的一個民法體系。是一系列的法律,處理平等主體的人身關系,財產關系的總和,也就是說任何處理平等主體之間的自然人,法律,其他組織的人身關系,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都可以叫民法除了民法通則,還有合同法,債權責任法,婚姻法等等,而民法通則只是一部法律,簡單的理解民法的概念大於民法通則
『貳』 民法總則為什麼沒有保留民法通則第六十五條第三款
最明顯來的區別是《自民法總則》刪除了書面委託授權不明時代理人的連帶責任,由此可理解為委託書授權不明的法律風險將完全由被代理人承擔。
根據民法理論,授權行為是單方法律行為,因此委託書授權不明是被代理人(授權人)的過失,相應後果應由被代理人承擔。但《民法通則》在立法過程中考慮到代理人作為善良管理人,應對委託書授權不明的情況盡到注意和提醒義務。同時,如果因授權不明造成相對人損失,被代理人可能因此間接受益。所以,《民法通則》為保護交易安全和相對人利益,規定代理人承擔連帶責任。
但在學理上,關於代理人是否應對授權不明法律後果承擔連帶責任一直存在爭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學說分別是「補充責任說」和「有償無償代理說」。前者認為要求代理人承擔一般連帶責任過於苛刻,應限於被代理人履行不足部分的補充連帶責任。後者認為代理人的責任形態應視代理形態而論,在無償代理中,代理人不負連帶責任;在有償代理中,只有代理人存在重大過失的情況下才負連帶責任。可見,無論哪種學說都認為代理人責任過重應予減輕。現在《民法總則》直接將該條款刪除,改變了授權不明時的責任分配格局。
『叄』 民法通則137條規定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超過20年,人民法院不予保護。為什麼超過這個時限法律就不予保護
民事案件因具體訴訟事項不同,其法定的訴訟時效也不同。一般侵權類的訴訟時效為一年,如工傷、、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的、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以及寄存財物被丟失或者損毀的情形,訴訟時效期間為1年;債權類的訴訟時效為兩年,如借貸業務、債權債務糾紛類等;物權類的訴訟時效為20年。《民通意見》第175條第2款 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七條規定的「二十年」訴訟時效期間,可以適用民法通則有關延長的規定,不適用中止、中斷的規定。
為什麼民法通則137條規定權利被侵害後的訴訟時效為20年,不能是30年或更長?在立法上基於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1.自然人的所有權利和義務由法律規定,法律法規出台施行較長時間後,其規定的權利有哪些,應該知道自己有什麼權利,什麼財產是自己的,什麼財產不屬於自己的,自己的權利被侵害後應通過法律渠道及時解決;
2.對權利被侵害之訴,時間越長證據保存越少,甚至可能出現無法提供直接證據的情形;
3.訴諸於法律解決權利被侵害的糾紛宜早不宜遲,遲遲不不去訴諸於法律相當於放棄了自己的訴訟權利;
4.解決民事權利糾紛的公共資源如仲裁機構不完善、基層人民法院解決民事糾紛的工作量大,民事審判壓力大,耗費財力物力和人力。
相關規定:
①《民法通則》第137條 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但是,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長訴訟時效期間。②《民通意見》第175條第2款 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七條規定的「二十年」訴訟時效期間,可以適用民法通則有關延長的規定,不適用中止、中斷的規定。③《行訴解釋》第42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知道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其起訴期限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計算。對涉及不動產的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二十年、其他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五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行訴解釋》第42條 ......對涉及不動產的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二十年、其他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五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訴訟時效是指民事權利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在法定的時效期間內不行使權利,當時效期間屆滿時,人民法院對權利人的權利不再進行保護的制度。在法律規定的訴訟時效期間內,權利人提出請求的,人民法院就強制義務人履行所承擔的義務。而在法定的訴訟時效期間屆滿之後,權利人行使請求權的,人民法院就不再予以保護。
『肆』 日期為什麼開始的那天不算
根據《民法通則》第154條規定,民法所稱的期間按照公歷年、月、日、小時計算。規定按照小時計算期間的,從規定時開始計算。規定按照日、月、年計算期間的,開始的當天不算入,從下一天開始計算。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是中國為調整國內外民事關系所作的法律規定,是民法體系中的一般法,於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修訂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條。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同時廢止。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百零一條按照年、月、日計算期間的,開始的當日不計入,自下一日開始計算。
按照小時計算期間的,自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的時間開始計算。
第二百零二條按照年、月計算期間的,到期月的對應日為期間的最後一日;沒有對應日的,月末日為期間的最後一日。
第二百零三條期間的最後一日是法定休假日的,以法定休假日結束的次日為期間的最後一日。
期間的最後一日的截止時間為二十四時;有業務時間的,停止業務活動的時間為截止時間。
第一千二百五十九條民法所稱的「以上」、「以下」、「以內」、「屆滿」,包括本數;所稱的「不滿」、「超過」、「以外」,不包括本數。
『伍』 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下列關於民事法律行為的表述錯誤的是:顯失公平的民事行為無效。為什麼
你好,顯失公平的民事行為不是無效的,而是可撤銷的行為。
『陸』 民法為什麼是私法
民法就是調來整平等主源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的人身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依據《民法總則》第二條: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第三條: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第四條: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第五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柒』 民法通則134條有規定在民法總則被取消為什麼
調整規范了民來事責任的框架體系源。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則》設專章規定了民事責任,下設一般規定、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侵權的民事責任、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四節,條文達29條之多。《民法總則》條文縮減到12個,減少了17條,內容也不再分節。為什麼這么做呢?《民法總則》制定時考慮到違反合同和侵權的民事責任條文,《合同法》和《侵權責任法》已有明確具體的規定,沒必要在總則部分規定,刪掉過錯原則和無過錯原則等《侵權責任法》特有的原則,加上按份責任和連帶責任等具有廣泛適用性的規定,加上見義勇為、緊急救助以及侵害英烈人格利益的民事責任,加上民事責任優先規定,從而使民事責任既具有高度概括性,又形成了完整的框架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