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理論

刑法理論

發布時間: 2020-12-18 03:55:37

刑法三階層理論

(1)犯罪構成該當性。犯罪構成該當性也稱構成要件符合性,是指構成要件的實現,即所發生的事實與刑法條文規定的內容要相一致。具體來說該當性中包括了行為主體、危害行為、犯罪對象、危害結果、因果關系幾個要素。

(2)違法性。違法性要求犯罪行為不僅是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而且實質上是法律所不允許的行為,即必須是違法的行為。違法性的判斷標准在於是否有違法阻卻事由。違法阻卻事由是排除具有該當性的行為的違法性的事由。違法性阻卻事由一般包括正當防衛、緊急避險、法令行為、被害人承諾等。

(3)有責性。有責性指能夠就滿足該當性和違法性條件的行為對行為人進行非難和譴責。是否具有有責性應該從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能力、犯罪故意或者過失等方面考察。此外,有責性還有兩種阻卻事由,一是違法性認識,二是缺乏期待可能性。

(1)刑法理論擴展閱讀:

與刑法三階層理論相關的其他件說:

四要件說:

四要件說是傳統的犯罪構成理論模式。從蘇聯學習過來的。是典型的社會主義法系的產物。但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這一犯罪構成理論模式雖然存在陳舊、機械等不能令人滿意之處,但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已經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a.說明某種犯罪危害了什麼樣利益的要件,在刑法學中稱之為犯罪客體。犯罪總是侵害了一定利益的。故意殺人罪侵害了人的生命權,故意傷害罪侵害了人的健康權,盜竊罪侵害了公私財物所有權,等等,諸如此類。

犯罪所侵害的利益實質都是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因此,犯罪客體就是犯罪行為所侵害的而為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在刑法中,不侵害任何社會關系的犯罪是不存在的,因此,犯罪客體是任何犯罪都不可缺少的要件。

b.說明犯罪是在什麼樣的客觀條件下,用什麼樣的行為,使客體受到什麼樣危害的要件,在刑法學中稱之為犯罪的客觀方面。犯罪客觀方面首先是指行為人實施了危害行為,沒有危害行為,就沒有構成犯罪的前提。

其次,是指危害行為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結果。不管具體的犯罪行為表現形式如何復雜或具體的危害結果表現形式如何,他們都是犯罪構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c.說明犯罪是由什麼樣的人所實施的要件,在刑法學上稱之為犯罪主體。在司法實踐中,各種具體犯罪的主體情況盡管千差萬別,但作為自然人犯罪,其共同之處都必須是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單位犯罪,也應具備一定的主體資格。

d.說明犯罪主體實施犯罪時主觀心理狀態的要件,刑法學上稱之為犯罪的主觀方面。犯罪主觀方麵包括兩種形式,即故意和過失。

每種犯罪都必須具有一定形式的主觀要件,行為人的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不是出於故意和過失,則不構成犯罪。

Ⅱ 刑法的三階層理論

大陸法系的犯復罪構製成體系是三階層遞進式。其由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和有責性組成。一個行為要構成犯罪,除了行為符合構成要件並屬於違法之外,行為人亦必須負有責任。
該理論在判斷一個行為是否構成犯罪時,首先判斷該行為是否符合某罪的構成要件(構成要件該當性就是構成要件符合性)。如果符合,再判斷該行為是否具有違法性。通常來說,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就是具有違法性的行為。但有時也有例外,例如正當防衛行為、緊急避險行為就是不具有違法性的行為。
如果具有違法性,再判斷行為人是否具有有責性,即行為人是否負有責任。通常來說,符合前兩個要件的,就具有有責性。但是也有例外。

Ⅲ 我國刑法犯罪構成理論

在我國,「犯罪構成」實際上是指犯罪成立要件。傳統刑法理論,在犯罪概念之後論述犯罪構成,認為犯罪構成是成立犯罪必須具備的主客觀要件的有機整體,由四個方面組成:(1)犯罪客體,指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主義關系;(2)犯罪客觀方面,指犯罪活動在客觀上的外在表現,其中主要包括危害行為和危害結果;(3)犯罪主體,指達到責任年齡、具有責任能力,實施危害社會行為的人,單位也可以成為部分犯罪的主體;(4)犯罪主觀方面,指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危害行為及傷害結果所抱的心理態度。這就是在我國刑法理論中,占支配地位的犯罪構成學說,是我國傳統的犯罪構成理論——即犯罪構成四要件說。該學說形成於建國初期,直接脫胎於前蘇聯的犯罪構成理論。多年來,該學說為我國的刑事法制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我國刑法理論研究的逐步深入,傳統的占支配地位的犯罪構成理論的不足逐漸暴露出來。於是,刑法學界不少學者開始對傳統犯罪構成理論進行批判與反思。綜合目前的情況,可以初步得出結論:在中青年刑法學者的視野中,傳統的犯罪構成理論已經被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造;傳統的犯罪構成四要件說已經開始了新的脫胎換骨。在傳統犯罪構成理論終將「舊貌換新顏」的現實命運面前,對各種批判與反思進行回顧與總結,有助於我們將對此的批判與總結深入下去。
我國刑法認定犯罪成立的規格和標準是犯罪構成。而犯罪構成是指我國刑法規定的,決定某一具體行為成立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觀和客觀要件的總和。因此,在我國刑法中,「犯罪構成」、「構成要件」或「犯罪構成要件」三個概念之間常常互換使用,並無嚴格的區分。這樣,無論我國刑法使用「犯罪構成」還是「構成要件」抑或「犯罪構成要件」的概念時,其內涵與外延都與大陸法系犯罪論體系中所說的「 構成要件該當性」之「構成要件」不同:前者是對犯罪成立的所有要件的概括性稱謂,後者則只是指犯罪成立三要件中的一個要件——構成要件該當性而言的;前者包括了一定行為刑罰之法律效果的一切法律要件,因而是犯罪成立的充分條件;後者只是犯罪成立的所有條件中的一個,具體說,是三要件中的一個,是一定行為構成刑罰之法律效果的前提而非充足條件。只有在符合了構成要件該當性的前提之下,經過違法性與有責性的補充判斷並得出肯定結論之後,才能認定犯罪成立。
我國在犯罪構成方面的所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關於犯罪構成要件的數量
關於犯罪構成究竟包括幾個要件,除了犯罪構成四要件說外,還有以下幾種觀點:否定說、二要件說、三要件說、五要件說。
所謂否定說,認為只存在具體的犯罪構成要件,而不存在一般的犯罪構成要件。所謂二要件說,即認為犯罪構成要件只包括犯罪的客觀要件和犯罪的主觀要件兩大要件。如陳興良教授認為犯罪的構成要件包括罪體和罪責。 曲新久教授認為「犯罪由一系列法定要件所組成,是一系列法定構成要件的整體,組成這一整體的各種各樣的具體犯罪構成要件,可以抽象為兩個基本方面——客觀事實要件和主觀心理要件,這是所有犯罪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所謂三要件說,又包括兩種具體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犯罪的主觀方面和犯罪的客觀方面本來是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如果拋開危害行為中包含著行為人的主觀罪過這一特殊性,就無法正確解決刑法因果關系問題,因此主張將二者合並為一個要件,即「危害社會行為」。另一種觀點為張明楷教授所力倡。張教授認為,所謂犯罪客體,即法益,根本不應成為犯罪構成要件。張明楷教授最早在其碩士論文《論我國刑法中的犯罪構成》和著作《犯罪論原理》中論證了犯罪客體不應成為犯罪構成要件的理由。後來,在《刑法學(上)》及《法益初論》兩部著作中對自己的觀點再次做了進一步的論證和解說。張明楷教授認為,犯罪客體是指為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法益。犯罪客體的意義已經被包含在犯罪的一般概念中。我國刑法的有關條文,正是在犯罪概念中說明犯罪客體的。行為符合犯罪客觀要件、主體要件和主觀要件,不僅表明行為侵犯了一定的法益,而且表明行為侵犯了什麼樣的法益。將法益作為犯罪構成要件,實際上否定了我國刑法規定的犯罪客觀要件、主體要件與主觀要件的實質內容,似乎犯罪的社會危害性只是由犯罪客體決定的。主張犯罪客體不是構成要件,並不會給犯罪的認定帶來困難。一個犯罪行為侵犯了什麼法益,是由犯罪客觀要件、主體要件、與主觀要件以及符合這些要件的事實綜合決定的;區分此罪與彼罪,關鍵在於分析犯罪主客觀方面的特徵。如果離開主客觀方面的特徵,僅僅憑借犯罪客體認定犯罪的性質,是會碰壁的。所謂五要件說,即認為犯罪構成包括犯罪行為、犯罪客體、犯罪的客觀方面、犯罪的主體、犯罪的主觀方面五個要件。這種觀點實際上是認為犯罪行為應單獨成為構成要件之一,犯罪客觀方面只包括犯罪結果及其與犯罪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望採納,望採納。

Ⅳ 《刑法》理論行為無價值和結果無價值的區別是什麼

行為無價值論和來結源果無價值論的分歧從違法性開始,他們影響范圍可以擴大到整個犯罪構成理論,最開始呈現出來的差異就是判斷犯罪的方式,行為無價值論堅持了實質違法性中的規范違法說和主觀的違法性,而結果無價值論堅持了實質違法性的法益侵害說和客觀的違法性。




Ⅳ 刑法 犯罪理論分類 隔隙犯

隔隙犯與非隔隙犯
(1)隔隙犯:在實行行為與犯罪結果這間專存在時間的、場所的間屬隔的犯罪。可分為隔時犯與隔地犯兩種。
(2)非隔隙犯:實行行為與犯罪結果之間沒有時間、場所間隔的犯罪。
劃分的意義:例如,對於隔隙犯,如果犯罪行為完成後,在犯罪結果出現之前可以成立犯罪中止。

Ⅵ 刑法學的理論體系

廣義的刑法體系,是指刑法的各種淵源及其相互關系;狹義的刑法體系,是版指刑法權典的組成和結構。刑法典由兩編組成:總則和分則,此外還有一條附則。總則為一般規定,分則為具體規定;總則適用於分則也適用於其他有刑罰規定的法律(但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的除外)。編下為章。

Ⅶ 刑法學理論的邏輯結構是

條件假設+後果抄歸結。「襲條件假設是對實際生活中可能出現違反或符合行為模式的具體行為或事件的概括,後果歸結是指法律規范中所規定的針對條件假設的否定式或肯定式的處理措施。
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分為行為模式、條件假設和後果歸結這三部分,一個完整的法律規范,一般包括假定、處理和法律後果三個部分,三者缺一不可」,這其實是把法律規范之間的邏輯結構誤當作(一個)法律規範本身的邏輯結構。「行為模式」概念缺乏深入理解和准確把握造成的。「行為模式並不是實際的行為本身,它並沒有實際行為中的具體細節。」

Ⅷ 刑法理論分析

以綁架罪與拐賣兒童罪並罰。

理由如下:

一、綁架罪,是指利用被綁架人的近親或者其他人對被綁架人安危的憂慮,以勒索財物或滿足其他不法要求為目的,使用暴力、脅迫或者麻醉方法劫持或以實力控制他人的行為。根據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條第二款的規定,行為人以勒索財物為目的而偷盜嬰幼兒,應按綁架罪定罪處罰。所謂以勒索財物為目的,是指行為人綁架被害人的目的在於以加害被害人相威脅,迫使被害人的近親屬交給其財物。偷盜嬰幼兒是指採用不被嬰幼兒的監護人發現的方法獲得嬰幼兒。所謂不被嬰幼兒監護人發現的方法可以是哄騙、恐嚇,也可以是強行劫走等方法。綁架罪的既遂的並不要求行為人是否實際取得財物利益或其他非法利益為判斷既遂行為的標准。只要行為人實施了綁架他人行為,實際控制了被害人質,就構成綁架罪既遂。本案中,甲將3歲的男孩騙走,意圖勒索錢財,符合以勒索財物為目的偷盜嬰幼兒的行為特徵,其行為構成綁架罪。

二、根據《刑法》第二百四十條第二款的規定,拐賣婦女、兒童罪,是指以出賣為目的,拐騙、綁架、收買、販賣、接送、中轉婦女、兒童的行為。在五種行為方式中,拐騙和販賣是拐賣婦女、兒童罪中最主要、最常見的客觀表現,而且行為人主觀上具有出賣的目的。根據本條的規定,只要行為人以出賣為目的實施了上述行為之一的,即構成拐賣婦女、兒童罪。至於是否賣出,即犯罪目的是否實現不影響本罪的成立。但是,如果行為人實施上述行為並不是以出賣為目的,則可能構成其他犯罪,不構成本罪。本案甲在勒索財物不成的情況下,以出賣為目的將男孩帶到外地以4000元賣掉,其行為構成拐賣兒童罪。綁架罪與拐賣兒童罪兩者區別之關鍵在於犯罪目的不同,拐賣兒童罪以出賣為目的,而綁架罪以勒索財物、以他人作人質等為目的。如果行為人以出賣為目的,綁架或拐騙兒童的,應構成拐賣兒童罪,而不是構成綁架罪。

三、數罪並罰是對行為人所犯數罪的合並處罰。本案甲以勒索財物為目的而拐騙男孩,後在勒索不成的情況下,又將拐騙的男孩出賣,實際上甲出於勒索財物和出賣的目的,分別實施了拐騙和出賣的行為,觸犯了刑法分則規定的兩個單一式罪名,即性質不同的數罪,依數罪並罰的原則,甲的行為出於兩個犯意和兩個行為,結果觸犯二個罪名,因此應當以綁架罪與拐賣兒童罪並罰。



Ⅸ 我國刑法犯罪構成理論(論述)

犯罪構成是指依照中國刑法規定,決定某一具體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為該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觀和主觀要件的有機統一,是使行為人承擔刑事責任的根據。任何一種犯罪的成立都必須具備四個方面的構成要件,即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犯罪客體和犯罪客觀方面。犯罪構成,是指依照我國刑法規定,決定某一具體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為該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觀和主觀要件的有機統一,是使行為人承擔刑事責任的根據。任何一種犯罪的成立都必須具備四個方面的構成要件,即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犯罪客體和犯罪客觀方面。其中,犯罪主體是指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依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自然人或單位。犯罪主觀方面是指犯罪主體對自己危害行為及其危害結果所持的心理態度。行為人的罪過(包括故意和過失)是一切犯罪構成都必須具備的主觀方面要件,有些犯罪的構成還要求行為人主觀上具有特定的犯罪目的。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所侵犯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犯罪客觀方面是指犯罪活動的客觀外在表現,包括危害行為、危害結果。某些特定犯罪的構成還要求行為人的行為發生在特定的時間、地點或者損害特定的對象等。犯罪構成有助於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對准確、合法、及時地同犯罪作斗爭,切實有效地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保障無罪者不受非法追究,具有重要意義。

Ⅹ 刑法學是什麼

1.刑法學是以刑法為基本研究對象的學問,其中包括刑法哲學、刑法比較回學、刑法史學等。答通常所說的刑法學是指刑法解釋學。刑法是一部法典,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是統治階...
2.刑法學是理論法學,刑法是實體法。
3.刑法學理論研究范圍是大於刑法的,刑法是刑事司法實踐工作的依據

熱點內容
司法鑒定執業證 發布:2024-11-02 03:41:30 瀏覽:433
法律顧問管理規范 發布:2024-11-02 03:32:50 瀏覽:333
裝修現場安全措施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02 02:57:46 瀏覽:893
社會與法千里之外的罪與罰 發布:2024-11-02 02:34:21 瀏覽:317
刑事訴訟法自考試題 發布:2024-11-02 02:15:37 瀏覽:97
婚姻法解釋二24條新增 發布:2024-11-02 02:05:46 瀏覽:309
淘寶銷售部門規章 發布:2024-11-02 01:42:06 瀏覽:281
鳳山縣律師 發布:2024-11-02 01:25:32 瀏覽:631
張馳法學 發布:2024-11-02 01:24:56 瀏覽:633
北京法官累死 發布:2024-11-02 01:08:06 瀏覽: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