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的意義
① 刑法修正的目的和意義
法律是對已有社會規范的總結,具有一定滯後性。社會發展腳步不斷前專進,尤其是互聯網屬的迅速崛起,近年來我國社會生活各方面進步日新月異。為規范社會行為,將新生事物納入法制軌道客觀上要求對刑法進行修改。刑法修改嚴字當頭,直指社會的各種陋習,必將推動法治的闊步前進、擠壓各種落後觀念的生存空間。法律是人人都必須遵守的行為准則,是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當前我國對刑法進行修改將有力推動法治進步,同時也是法治進步的體現。新的刑法修正案及時回應了社會上彌漫的種種焦慮,將「負能量」納入最嚴峻的刑法規制之下,可謂最貼近民生的一部刑法修正案。
② 刑法基本原則的意義具體是怎樣的
刑法的基本原則是指貫穿於整個刑法規范、具有指導和制約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義、並體現我國刑事法制的基本精神的准則。 首先、刑法基本原則必須是貫穿全部刑法規范,具有指導和制約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義的;在刑事立法上,為了解決定罪和量刑的問題,需要制定出各種不同的法律原則,在刑事司法中也必須遵循這些原則。 其次,刑法基本原則必須體現我國刑事司法的基本精神,這就是堅持法制,擯棄人治;堅持平等,反對特權;講究公正,反對徇私舞弊,只有符合刑事法制的基本精神的原則才能成為刑法的基本原則。 依據上述界定,罪刑法定原則、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則、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無可置疑應當屬於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並且已經為我國刑法典總則所確定。但是,也有一些原則如罪責自負原則、主客觀相統一原則、懲罰與教育相結合原則,盡管修訂後的刑法典沒有明文加以確認,但它們也符合上述界定的標准,所以,我們認為,它們也仍然屬於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刑法的基本原則是貫穿於全部的刑法規范和刑法適用中的准則,是刑事法制基本精神的集中體現,它們對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所具有的指導意義是毋庸置疑的。今後的刑事立法工作,必須完全符合1997年修訂的刑法典所確立和體現的刑法的基本原則,而絕對不能違背這些基本原則。對於刑法典如有必要加以修改補充時,一定要以這些基本原則為指導,使罪刑規范更加具體、明確、清晰,既有利於保護社會,又有利於保障人權。刑事司法工作要大力貫徹這些基本原則,強化法制意識、平等觀念和公正無私、剛直不阿的思想,使所辦的案件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總之,刑法的基本原則具有強大的威力,它們既有利於積極同犯罪作斗爭,又有利於切實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既有利於推進法制化進程,又有利於維護法律的公正性;既有利於實現刑法的目的,又有利於達到刑罰的最佳效果。因此,它們必將促進我國刑事立法的更加完善和刑事司法的更加文明,從而更好地保障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的順利進行。 (二)罪刑法定原則 罪刑法定原則的含義是:什麼是犯罪,有哪些犯罪,各種犯罪的構成要件是什麼,有哪些刑種,各種刑種如何使用,以及各種具體罪的具體量刑幅度如何等,均由刑法加以規定。對於刑法分則沒有明文規定的犯罪,不得定罪處罰。概括起來說,就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指什麼行為是犯罪和對這種行為處以何種刑罰,必須預先由法律明文規定的原則) 確立罪刑法定原則具有重大意義。它不僅有利於維護社會秩序,也有利於保障人權。此外,罪刑法定原則也是對個人自由的基本保證,這一原則是對公民的保護,可以使公民免受法官的擅斷行為,因為公民事先了解哪些行為是被社會禁止的行為,同時也了解如果實行這些行為將受到何種懲處。 西方學者提出,罪刑法定主義有四個派生原則,這就是:排斥習慣法;排斥絕對不定期刑;禁止有罪類推;禁止重法溯及既往。有的學者還進一步提出明確性原則、嚴格解釋原則、實體的正當程序原則等。我國學者對這些原則一般也予以肯定。 刑法典規定的罪刑法定原則要付諸實現,有賴於司法機關實際的執法活動。從我國的司法實踐來看、切實貫徹執行罪刑法定原則,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正確認定犯罪和判處刑罰 對於刑法明文規定的各種犯罪,司法機關必須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認真把握犯罪的本質特徵和犯罪構成的具體要件,嚴格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定,做到定性准確,不枉不縱,於法有據,名副其實。對各種犯罪的量刑,亦必須嚴格以法定刑及法定情節為依據。 2.正確進行司法解釋 對於刑法規定不夠具體的犯罪,最高司法機關通過進行司法解釋,指導具體的定罪量刑活動,這對於彌補立法的不足、統一規范和指導司法實務具有重要意義。但是,進行司法解釋不能超過其應有的許可權,無論是擴張解釋,還是限制解釋,都不能違反法律規定的真實意圖,更不能以司法解釋代替刑事立法,否則,就會背離罪刑法定原則。 (三)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則 我國《刑法》第4條規定:「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一法制國家憲法原則的具體體現。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則要求,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在刑法面前—律平等,其合法權益一律平等地受到刑法保護、其犯罪行為一律依法予以平等地追究,在刑法面前,絕不允許任何公民享有刑法規定以外的特權,也不得使任何公民受到刑法規定以外的刑事追究。平等地保護法益與平等地追究刑事責任(包括平等地定罪、平等地量刑與平等地行刑),是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要求。 (四)罪責刑相適應原則 我國《刑法》第5條規定:「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這是我國刑法關於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規定。根據這一原則,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罪行的社會危害程度以及犯罪人所應當承擔的刑事責任大小相適應,做到輕罪輕判,重罪重判,罪刑均衡,罰當其罪。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涉及到罪行、刑事責任和刑罰三個基本范疇之間的關系。罪行(符合犯罪構成的主客觀事實情況)是行為人承擔刑事責任的前提,也是決定行為人刑事責任輕重的決定性依據,但行為人的個人情況所決定的主觀惡性(再犯可能性、人身危險性)也是影響刑事責任的重要因素。刑罰作為實現刑事責任的基本方式,應當受行為人所犯罪行及其所決定的刑事責任的輕重的制約,在主要考慮犯罪分子所犯罪行的輕重並據以決定刑罰輕重的同時,亦適當考慮犯罪分子的個人情況對刑事責任和刑罰輕重的影響,從而使罪行、刑事責任和刑罰之間保持均衡和成比例的狀態。 我國刑法總則關於犯罪構成、故意犯罪的停止狀態、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責任、刑罰體系以及各種法定從輕、從重、減輕、免除刑罰的情節、刑法裁量和刑罰執行制度的一般性規定、刑罰分則關於各種法定犯罪法定刑的具體規定,均體現了罪責刑相適應原則。貫徹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關健在於司法實踐中應當正確理解和落實這些刑法規定。
③ 刑法的含義
(一)刑法的概念、淵源、分類
1、刑法概念:規定犯罪及刑罰的法
注意:這里的「犯罪」不僅僅是事實描述,而更是一種價值評價
2、刑法淵源:刑法典(修正案是刑法典的組成部分);
1個單行刑法(創立騙購外匯罪;將逃匯罪的主體由國有單位擴大到所有中國的單位;將非法買賣外匯定為非法經營罪);
附屬刑法:其他法律中的刑法規定;(中國沒有明確的附屬刑法)
3、刑法分類:狹義刑法與廣義刑法、普通刑法與特殊刑法
(二)刑法之法律特徵
1、調整和保護利益的廣泛性與不完整性
2、最後手段性(其他部門法的補充性)
3、保障性(其他部門法的保障法)
(三)刑法之機能
刑法的機能實際上就是指刑法的作用,具體是指刑法在客觀上可能發揮的作用和主觀上人們希望和追求刑法發揮的作用
1、行為規制機能:指刑法具有使對犯罪行為的規范評價得以明確的機能。
刑法是面向未來的,刑罰的目的是預防犯罪,而不是報復犯罪
指的是禁止自我重復和禁止別人模仿。
例1:如張三偷錢,沒人管,那麼別人也會去模仿,所以要禁止,防止犯罪傳染。
例2:精神病人不承擔刑事責任,因為法律不能禁止精神病人模仿、復制自己以前的行為。(其本身無正常意識)。
用處:根據罪刑法定原則,極為罕見的行為即使是社會危害性極大也是不能當作犯罪來處理,否則就違反了行為規制機能(如刑法第17條規定的未成年人犯罪負刑責的情形)。
國民得以自由活動的前提條件,是確立公正且透明的行為規范,使其成為人們的行為規范。在此規范的范圍內,人們的自由活動將被保障,同時,當違反規范侵害他人利益時,將被追究責任。
2、保護法益機能:刑法能夠保護而且值得保護的利益。
例如:刑法認為男子的性權利不值得保護。
當侵害的法益發生變化時,罪名也隨之發生變化。(轉化犯)
3、自由保障機能:保障公民個人自由不受國家刑罰權不當侵害的機能;
使國民對自己的行為具有預測可能性;
刑法既是「善良人的大憲章」,又是「犯罪人的大憲章」。
(四)刑法的目的
1、第一層次:刑法的整體目的:保護法益
2、第二層次:分則各章規定的目的(同類客體)。
3、第三層次:各個條文的目的。對各個條文目的的理解不應超出規定該條文的「章」的目的范圍。例外:刑法分則第四章中的重婚罪
(五)刑法的解釋→任何解釋都必須符合刑法的目的
按解釋的效力分為:有權解釋(立法解釋、司法解釋)、無權解釋(學理解釋)
按解釋的方法分為:文理解釋(平義解釋)、論理解釋
文理解釋指根據刑法用語的文義及其通常使用方式闡釋刑法意義的解釋方法。文理解釋的根據主要是語詞的含義、語法、標點及標題。文理解釋是一種基本的但並非簡單的解釋方法。如果文理解釋的結論合理,則沒有必要採取論理解釋方法;如果文理解釋的結論不合理或產生多種結論,則必須進行論理解釋。
論理解釋是指參酌刑法產生的原由、理由、沿革及其他相關事項,按照立法精神,闡明刑法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論理解釋主要有以下幾種:
(1)擴大解釋。即刑法條文的字面通常含義比刑法的真實含義窄,於是擴張字面含義,使其符合刑法的真實含義。如將刑法第341條中「出售」,解釋為「包括出賣和以營利為目的的加工利用行為」,將刑法第116條中的「汽車」解釋為包括作為交通工具使用的大型拖拉機,則是一種擴大解釋。擴大解釋是對用語通常含義的擴張,不能超出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如果完全超出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則是違反罪刑法定原則的類推解釋。應否做出擴大解釋,還必須考慮處罰的必要性;對於一個行為而言,其處罰的必要性越大,將其解釋為犯罪的可能性越大,但如果行為離刑法用語核心含義的距離越遠,則解釋為犯罪的可能性越小。換言之,「解釋的實質的容許范圍,與實質的正當性(處罰的必要性)成正比,與法律條文通常語義的距離成反比。」因此,處罰的必要性越大,做出擴大解釋的可能性就越大;處罰的必要性越大,擴大解釋的擴張程度便越寬。
(2)縮小解釋。即刑法條文的字面通常含義比刑法的真實含義廣,於是限制字面含義,使其符合刑法的真實含義。如將刑法第111條規定的「情報」限定為「關系國家安全和利益、尚未公開或者依照有關規定不應公開的事項」,則是縮小解釋。罪刑法定原則的保障人權的思想,並非意味著在任何場合都盡可能做出縮小解釋;事實上,任意做出縮小解釋反而可能違反罪刑法定原則。例如,將刑法第232條中的「故意殺人」的「人」限制解釋為「精神正常的人」或者「年滿1周歲以上的人」,可謂縮小解釋,但嚴重違反罪刑法定主義的精神。不是限制字面含義,而是在刑法規定之外附加條件的,不是縮小解釋,可能是目的性限縮。
(3)當然解釋。即刑法規定雖未明示某一事項,但依形式邏輯、規范目的及事物屬性的當然道理,將該事項解釋為包括在該規定的適用范圍之內。如刑法第201條規定,「因偷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行政處罰又偷稅的」,構成偷稅罪,認為因偷稅被給予三次、四次行政處罰又偷稅的構成偷稅罪,則是當然解釋。(舉重以明輕,舉輕以明重)
(4)反對解釋。即根據刑法條文的正面表述,推導其反面含義的解釋方法。如刑法第50條前段規定,判處死緩在緩期執行期間沒有故意犯罪的,「二年期滿後,減為無期徒刑」。據此,沒有滿2年的不得減為無期徒刑,此即反對解釋。反對解釋只有在以下兩種情況下才能採用:一是法條所確定的條件為法律效果的全部條件;二是法律規定所確定的條件為法律效果的必要條件。
(5)補正解釋。即在刑法文字發生錯誤時,統觀刑法全文加以補正,以闡明刑法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如認為刑法第63條中的「以下」不包括本數,則是補正解釋。補正解釋必須符合立法目的,符合刑法的整體規定。在刑法解釋中,補正解釋不意味著將刑法沒有明文規定的犯罪解釋為犯罪。這是罪刑法定原則所決定的。
(6)體系解釋。即根據刑法條文在整個刑法中的地位,聯系相關法條的含義,闡明其規范意旨的解釋方法。體系解釋的目的在於避免斷章取義,以便刑法整體協調。刑法是存在於法律體系中的一個整體,它不僅要與憲法協調,而且本身也是協調的。因為刑法體現正義,要對相同的案件作相同的處理,對相似的案件作相似的處理,對不同的案件作不同的處理,絕對不能自相矛盾。如果做出不協調的解釋,必然有損刑法的正義性。所以,使刑法相協調是最好的解釋方法。「對一個本文某一部分的詮釋如果為同一本文的其他部分所證實的話,它就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不能。則應舍棄。」遇到不明確的規定時,應當通過明確的規定來闡釋不明確的部分,而不應當以某種規定不明確為由而否定明確的規定。體系解釋並不意味著對刑法中的任何用語都必須做出完全一致的解釋,更不意味著刑法用語必須與其他法律用語的含義相吻合。由於語言的特點等原因,刑法中的許多用語也具有相對性,即同一用語在不同條款甚至在同一條款中可能具有不同含義。同時,肯定刑法用語的相對性是為了實現刑法的協調與正義,所以,對用語作相對解釋,實質上也是體系解釋。
(7)歷史解釋。即根據制定刑法時的歷史背景以及刑法發展的源流,闡明刑法條文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歷史解釋並不意味著只是探討立法原意,而是要根據歷史參考資料得出符合時代的結論。歷史解釋也不意味著必須永遠按照過去的觀念解釋現行刑法或對舊刑法的解釋必須仍然適用於新刑法,而是應注重刑法變更的歷史原因。例如,私自開拆、隱藏、毀棄郵件、電報罪,已由舊刑法中的瀆職罪調整到新刑法中的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解釋者應當把握這種調整的理由並做出新的解釋,而不能按瀆職罪解釋本罪的構成要件。
(8)比較解釋。即將刑法的相關規定或外國立法與判例作為參考資料,藉以闡明刑法規定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在進行比較解釋時,不可忽視中外刑法在實質、內容、體例上的差異,不能只看文字上的表述與犯罪的名稱,而應注重規定某種犯罪的條文在刑法體系中的地位,從而了解相同用語在不同國家的刑法中所具有的不同含義。例如,日本刑法第246條規定了詐騙罪,第246條之二規定了使用計算機詐騙罪,第248條規定了准詐騙罪,而我國刑法沒有規定後兩種罪名。不能認為,使用計算機詐騙與准詐騙的行為,沒有被我國刑法規定為犯罪,因而不得定罪處刑;相反只能認為,這些行為包含在我國刑法第264條、第266條規定的盜竊罪、詐騙罪之中。
(9)目的解釋。即根據刑法規范的目的,闡明刑法條文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任何解釋都或多或少包含了目的解釋;當不同的解釋方法得出多種結論或不能得出妥當結論時,就以目的解釋來最終決定;刑法分則規定具體犯罪與刑罰的條文,都有其特定的法益保護目的;在確定具體犯罪的構成要件時,必須以其保護法益為指導。目的解釋的前提是正確確定刑法規范的目的。就刑法而言,難以確定的是分則具體條文的目的。例如,規定盜竊罪的第264條的目的,是保護財產的所有權,還是保護財產的佔有?規定受賄罪的第385條的目的,是保護職務行為的公正性,還是職務行為的不可收買性?對此,又需要根據憲法原則和刑法理念與現實,採取多種解釋方法來確定。
在對刑法條文進行解釋時,既可能採取某一種解釋方法,也可能同時採取某幾種解釋方法,對不同條文可能採取不同的解釋方法(如對A條進行擴大解釋,對B條進行縮小解釋),但解釋必須符合刑法目的。
對於一個詞語的解釋是否違反罪刑法定原則,它的判斷標準是:對一個概念的解釋是否超出了國民對於這個詞語含義的預測可能性
④ 刑法的地位及意義
刑法的地位是我國法律體系中的重要的部門法,是實現憲法職能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回。
其意義答在於:
(一)規定犯罪和刑罰。刑法是我國唯一規定了犯罪和對犯罪的懲罰措施的部門法。在我國其他一些法律也規定了對違法行為的懲罰(如《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但這些法律規定的只是一般的違法行為和法律後果。
(二)調整、保護相當廣泛的社會關系。法律規范都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規範文件,但一般的部門法通常只調整某一類社會關系;而刑法所保護和調整的社會關系非常廣泛,涉及到各個領域。
(三)規定了最嚴厲的強制方法。法律的實施都要依靠國家強制力來保障,一般法律規范也規定了強制措施,但就其嚴厲程度和處罰力度,刑法無疑是最強的。它包括可以剝奪人身自由的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的管制、監視居住等,甚至還包羅剝奪生命權的死刑。
(四)刑法具有補充性。刑法只有在其他法律都不足以禁止社會危害行為時才適用,從而為處罰、禁止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提供了法律保障。
(五)刑法可以保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保障人民民主專政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保護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
⑤ 刑法的概念是什麼
「刑法」一詞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在我國,狹義的刑法是指刑法典,即國家以刑法名稱頒回布答的、系統規定犯罪及其法律後果的法律(現行刑法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廣義的刑法,包括刑法典、單行刑法與附屬刑法。單行刑法是國家以決定、規定、補充規定、條例等名稱頒布的、規定某一類犯罪及其後果或者刑法的某一事項的法律,如上述《關於懲治騙購外匯、逃匯和非法買賣外匯犯罪的決定》。附屬刑法,是指附帶規定於經濟法、行政法等非刑事法律中的罪刑規范;不過,我國目前的附屬刑法一般只是重申刑法典的內容,沒有特別內容。此外,民族自治地方的省級人民代表大會根據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特點和刑法典的基本原則制定的變通或補充規定,也屬於廣義刑法的內容,但這種規定只在特定地域適用,沒有普遍效力。
刑法典通常被稱為普通刑法,單行刑法與附屬刑法是特別刑法。當一個行為同時觸犯普通刑法條文與特別刑法條文時,應適用特別刑法優於普通刑法的原則;當一個行為同時觸犯兩個特別刑法的條文時,則應適用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
⑥ 什麼是刑法刑法的內容是什麼有什麼意義
刑法是規定犯復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制律,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政治上的統治和各階級經濟上的利益,根據自己的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並且應當負何種刑事責任 ,並給予犯罪嫌疑人何種刑事處罰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⑦ 刑法與刑法學的意義
刑法是規定犯罪、刑抄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極為了維護本階級政治上的統治和經濟上的利益,根據其階級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並應當負何種刑事責任,給予犯罪人何種刑事處罰的法律。刑法有廣義與狹義刑法之分。廣義刑法是一切刑事法律規范的總稱,狹義刑法僅指刑法典,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與廣義刑法、狹義刑法相聯系的,刑法還可區分為普通刑法與特別刑法。普通刑法指具有普遍使用效力的刑法,實際上即指刑法典。特別刑法指僅使用於特定的人、時、地、事(犯罪)的刑法。在我國,也就是指單行刑法和附屬刑法。
刑法學,以世界各國刑法為研究對象,是研究犯罪和刑罰、刑事責任及其罪刑關系的科學。它屬於部門法學的范疇,是部門法學中最重要的學科之一。刑法學作為研究刑法的科學,是隨著刑法的產生而出現的。
⑧ 刑法的作用與意義
刑法作為重要來的部門法自律,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規定犯罪和刑罰。刑法是我國唯一規定了犯罪和對犯罪的懲罰措施的部門法。在我國其他一些法律也規定了對違法行為的懲罰(如《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但這些法律規定的只是一般的違法行為和法律後果。
(二)調整、保護相當廣泛的社會關系。法律規范都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規範文件,但一般的部門法通常只調整某一類社會關系;而刑法所保護和調整的社會關系非常廣泛,涉及到各個領域。
(三)規定了最嚴厲的強制方法。法律的實施都要依靠國家強制力來保障,一般法律規范也規定了強制措施,但就其嚴厲程度和處罰力度,刑法無疑是最強的。它包括可以剝奪人身自由的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的管制、監視居住等,甚至還包羅剝奪生命權的死刑。
(四)刑法具有補充性。刑法只有在其他法律都不足以禁止社會危害行為時才適用,從而為處罰、禁止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提供了法律保障。 (五)刑法可以保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保障人民民主專政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保護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