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园林法规

园林法规

发布时间: 2020-12-18 15:54:42

① 风景园林政策、法规与管理三者间的关系是什么

风景园林政策属于法规当中的一类政策。
管理者需要按照政策法规来对园林进行管理。

② 园林法规的技术法规

包括技术标准、定额、技术规范和规程等内容。中国由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建立园林绿化和风景名胜区方面的技术法规体系,1985年颁发了《园林苗圃技术规范》和《动物园动物饲养管理技术规范》。

③ 园林法规四类标无形财产

你好,笔者根据提议结合 大律师网 里面的法律知识的解释回复:2000年12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式发布了《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农业》(以下简称IAS41),已于2003年生效。IAS41的发布得到了一
些国家、地区的好评和积极响应。借鉴IAS41,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规范与农业活动相关的生物资产和农产品以及农业企业社会性收支的会计核算办法近日即
将由财政部正式发布。但是,对于同样与农业活动相关的土地(已列为固定资产)、滩涂等稀缺自然资源的会计处理,由于不适用于办法所规定的范围而未能对其作
出规范。作为资源性资产的土地是农业活动不可或缺的,是农业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依法保护国有农场土
地合法权益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8号)强调指出,国有农场的土地是国有农场经济发展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2年12月制定的农业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虽然将农业企业使用的土地明确为固定资产,但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其会计处理、列报和披露,均未能作出规
定,因而只能在账外造册登记,即仍然未能完全摆脱传统自然资源价值观的影响,因而未能将土地资源的价值量化并真正上升到资源性资产的阶段。显然,时至今
日,现行农业财务会计制度对土地等资源性资产的处理,已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党的十六大强调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因此,在我国不同所
有制的农业企业即将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专业核算办法之后,借鉴国内外资源资产理论研究成果,按照我国有关法规的要求,尽快制定《农业企业会计核算
办法—资源性资产(探讨)》(以下简称探讨办法),采取资产化方式来经营和管理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从实物管理过渡到价值管理;对土地等资源性资产的会计
处理、列报和披露作出规范,从会计核算制度的层面上防止土地等国有资源资产的流失,就显得十分迫切。可以说,这也是首先在农口将资源性资产纳入会计核算体
系的一次创新性的尝试。但是,探讨办法的制定,既涉及资源资产理论和会计技术问题,也涉及相关的法规问题,尤其是现行的《土地管理法》正在拟议修改中,所
以,必须广泛征求意见,使之切合我国各地农业企业的实际情况,更具有合规性和可操作性。

二、资源性资产的定义


制定好一项会计核算办法,首先要对办法所依赖的基础性概念作出科学、准确而明晰的定义,并从经济学、会计学的角度给以界定。探讨办法应该遵循《企业会计制
度》和生物资产办法的有关规定,需要作出补充界定的只是“资源性资产”这一概念。在探讨办法中我们拟将“资源性资产”定义为:指农业活动所涉及的具有稀缺
性和不可移动性的人工开发自然生成物,包括土地资源资产、农田水利资源资产、其他农业资源资产等。

这里我们先把这一拟定的定义与生物
资产办法中的生物资产定义作一比较。该办法将“生物资产”定义为:“农业活动所涉及的活的动物或植物。”而“资源性资产”,则是指“农业活动所涉及的……
人工开发自然生成物”。这样下定义,与“生物资产”概念一样,首先,抓住了资源性资产的本质物征,是人类劳动参与的天然形成的自然资源,比如,大自然恩赐
的土地须经过开垦才能成为农用地。其次,从经济学、会计学的角度,将其限定在农业活动范围内,即既将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等明显非农业活动适用的资源性
资产排除在外;也将不须对其进行生物转化管理(指人为提供营养、湿度、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促成或加强转化的发生)的天然生物及其衍生自然物,即虽属于自然
生成物但不属于农业活动范围内的森林资源(包括林区内的森林、林内动植物以及森林环境等)排除在外,同时,也为“森林资源资产会计核算办法”的制定留下了
空间。再次,自然生成物属于有形资产,这样定义也就把通过国家出让、补地价方式取得或通过市场交易取得以及接受投资者投入等作为无形资产入账的有一定使用
期限的土地使用权排除在资源性资产之外。

再看这一定义对“自然生成物”的两个限制性定语,首先是“具有稀缺性”,稀缺性是资源成为资
产的必要条件,比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空气、太阳能等资源,显然不能成为资产;而具有稀缺性和有限性的土地资源就可能转化为资产。其次,“不可移动
性”将农业活动不可或缺的、同属自然生成物的水资源资产也排除在外,因为水资源具有流动性。

总之,我们设想这样定义,既能揭示农业活动所涉及的资源性资产的本质特征,又将其限定在土地资源资产、农田水利资源资产和其他符合条件的农业资源资产的范围之内。


但是,这一定义是否与《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以下简称固定资产准则)的有关规定存在交叉甚至重复的情况呢?不错,《企业会计制
度》和固定资产准则的有关规定都涉及到土地,但上述制度和准则都仅在固定资产折旧的有关表述中提到了土地,并规定:按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
不计提折旧。《企业会计制度讲解》在固定资产的分类中也提到土地,并指出:土地,主要是指已经估价单独入账的土地。因征地而支付的补偿费,应计入与土地有
关房屋、建筑物的价值内,不单独作为土地价值入账。可见,《企业会计制度》和固定资产准则所提到的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一般指已估价入账的建设用地或
拟改变土地用途的农用地;而探讨办法所要对其会计处理作出规范的土地,是指按现行农业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仅造册登记而未入账且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
即农用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探讨办法所要对其会计处理作出规范的土地资源资产,在我国现行的会
计核算制度体系中,与《企业会计制度》和固定资产准则的有关规定,并不存在交叉或重复的情况。

应该强调的是,列入资源性资产的土地必须是依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向当地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并完成了土地确权与登记、发证工作的农用地。


按照拟定的资源性资产的定义,资源性资产一般包括农用地、水库、水渠、已开发用于养殖的滩涂等;至于湿地,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看,应强调其生态
价值与环境价值,不宜将其开发列为其他农业资源性资产。对于国有农场目前账外的防护林等人工林资产,有的同志主张也应作为资源性资产入账,但考虑到因其非
属人工开发自然生成物而符合生物资产的定义,故应适用于生物资产办法。此外,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租赁》的有关规定,涉农企业向国有农场或农民以经营租赁
方式租入的农用地也不能列入资源性资产。至于农业企业建设的机井、水泥晒场、养殖池、公路、桥梁、输变电线路等,因其不符合资源性资产的定义,可按照《企
业会计制度》和固定资产准则或社会性收支办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三、资源性资产的会计处理

资源性资产的会计处理拟分别从确认、初始计量、后续支出、折旧、处置、减值准备、会计科目等方面予以表述。

1.资源性资产的确认

资源性资产应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才能予以确认:因过去事项而由企业所控制;与该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产的入账价格能够可靠地计量。


确认的第一个条件,之所以不提“由企业拥有或控制”,而仅提“由企业控制”,是因为企业拥有,一般是指企业拥有该项资源的所有权,但国家宪法和有关法律
规定,我国的资源产权采用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二元结构的公有资源产权制度。如《土地管理法》规定,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
群众集体所有制”。因此,农业企业,如国有农场,对土地的实际控制,体现在依法确认其国有土地使用权并据以获取经济利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编报
财务报表的框架》(以下简称《框架》)指出:在确定资产的存在时,所有权不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企业控制了得自不动产的利益,则该项不动产就是一项资
产。再者,“控制”这一概念的外延比较宽广,在这里,可以涵盖了“拥有”,因此,《框架》在阐述资产的定义时,也是仅提“由企业控制的”。同时,明确必须
“由企业控制”,对于自然资源来说,强调对其产生利益的控制,也是资源转化为资产的必要条件。因为,资源如果没有特定主体控制,比如太阳能、空气,是无人
控制的共享品,显然,这样的自然资源也就不可能转化为资源性资产。

资源性资产确认的第二个条件,是与一般会计学上所说的资产确认共性
的条件,不需赘述。至于第三个条件,由于国有农业企业使用的农用地,通常都是通过行政划拨方式依法无偿取得的,因而其入账价格如何可靠地计量,既是资源转
化为资源性资产必须解决的难题,也是探讨办法会计处理的难点,以下将在初始计量部分进行探讨。

2.资源性资产的初始计量


作为自然生成物的资源性资产的计量,与一般会计学上所说的资产的计量不同,由于其稀缺性、非交易性,其计量有一套特殊的方法体系,理论界往往采用收益还
原法、成本法、市场价格法、剩余法等基本方法对其价值评估,或构建边际机会成本模型和模糊数学模型等数学模型的方法对其价值计量;此外,对于单纯性资源,
如土地资源的价格,理论上还可以采用马克思的地租资本化价格法,即: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但是,上述理论评估、计量方法,大部分还只局限于学术交流阶
段,认知程度较低,距离可实用性还有相当的差距,这也正是将资源性资产纳入会计核算体系的困难所在。

我们认为,对于资源性资产的初始
计量,既要考虑资源性资产的特点,更要从我国国情出发,遵循相关的法规。如对于资源性资产中的土地,根据我国土地管理的法规,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交
易,因而土地使用权存在市场价格;而法律规定不准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因而土地不存在市场价格。那么,应如何确定农业企业通过行政划拨取得农
用地初始计量的入账价格呢?由于土地资源资产入账后将在资产负债表上作为资产列示,因此,在确定土地资源资产的入账价格时,就应该考虑到因国家建设(如国
家修建高速公路)的需要,农业企业使用的国有土地经批准可能会被“征用”(即指国家收回土地使用权;对于国有农场历史上场队合并或以场带社并进来或带进来
原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征用”则是指土地由集体所有转化为国家所有),此时须将其从资产负债表中注销,并将处置而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在利润表中确认为收
益或费用。显然,土地资源资产的初始计量不可能按照土地中介服务机构对土地(使用权)的评估价入账,也不能采用上述理论界对资源资产评估或计量的结果作为
初始计量的入账价格。但是,我们注意到,农业企业使用的国有土地被征用时,可按照有关法规的规定得到相应的土地补偿费。如《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
地管理法〉办法》规定:经批准使用国有农、林、牧、渔场的土地,……应当根据原使用单位的投入情况,按不高于征用集体所有土地的同类土地补偿费的标准给以
适当补偿。依照上述法规,我们设想,土地资源资产初始计量的入账价格可以参照《土地管理法》和各省、市(自治区)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关于征用农业企业土地
时应给以补偿的标准确定。我们认为,对于土地资源资产,采用征地时的土地补偿费作为初始计量的入账价格,既具有可实用性、可操作性,又具有充分的法规依
据;而且,在理论界,这也是得到认同的。

至于土地资源资产以外的其他资源性资产,可按其建设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全部支出,如水库建设的
支出,滩涂开发修建挡潮闸等支出作为初始计量的入账成本;其所占用的农田水利用地和养殖水面另按土地资源资产确认和计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土地以外
其他资源资产自然生成物部分的价值。为了与现行农业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相衔接,1993年以前建设的水库、水渠,因其实际成本难以可靠地计量,宜仍按现行制
度有关规定处理。

3.资源性资产的后续支出

与资源性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如果使可能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了原
先的估计,如因对低产田改造提高了土地的肥力、使其单位面积产量有实质性提高,或者因水库的扩建增大库容而改善了农业的水利条件、增加了旱涝保收的农田面
积,则应将这些后续支出资本化,增加该项资产的账面价值。此外的任何后续支出都应该费用化,在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

这里之所以未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IAS16改进后对初始成本和后续支出运用单一确认原则的做法,主要是考虑到遵循固定资产准则的相关提法,同时这样规定也更适应资源性资产后续支出的特点。

4.资源性资产的处置


资源性资产转让、报废、毁损,或由于国家建设需要被征用时,应将其从资产负债表中注销,并将处置收入,包括企业获取的征地补偿费等补偿收入(在补偿成为
应收款项的期间)扣除其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差额作为损失或利得计入当期损益;同时,将与划出土地资源资产对应的土地资源资本转入其他资本公积。

后续支出已资本化的农用地在被征用时,其资本化价值应体现在据以计算该幅农用地征用补偿费平均年产值的相应增加值上。

④ 与园林有关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与园林相关律规及标准等搜集希望能帮
华民共建筑
华民共城市绿化条例
华民共招标投标
华民共城市规划
华民共招标投标
华民共安全产
华民共森林(修)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城市绿化条例
城市绿化植树工程施工规范
城市绿线管理办
城市用类代号表城市用类代号表
城市园林绿化企业资质管理实施细则
《北京市城市绿化条例》罚款处罚办
鞍山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
草坪产品等级标准
草坪与规程规范
垂直绿化技术规程
树移植及保技术措施初探
树移植技术规程
树移植施工技术规程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公园设计规范CJJ 48— 92
古树名木管理技术规范
家园林城市标准
哈尔滨市城市绿化条例
海北藏族自治州城镇绿化管理条例
花卉种苗产品等级标准
花卉种球产品等级标准
花卉种产品等级标准
花坛、花境技术规程
吉林市绿化管理条例
假山叠石工程施工规程
辽宁省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办
林业苗圃工程设计规范
绿设计规程
绿化喷洒车技术要求及操作规程
绿篱修剪机技术要求及操作规程
某设计院绘图规范标准
宁波市农村绿化条例
盆花产品等级标准
盆栽观叶植物产品等级标准
海市植树造林绿化管理条例
石家庄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条例修案
武汉市城市绿化条例
鲜切花产品等级标准
行道树栽植技术规程
育苗技术规程
园林城市评选标准
园林古建工程技术操作规程
园林基本术语标准
园林绿化管养规范
园林苗圃育苗规程
园林树木养护技术规程规范
园林系统公共标志实施规程
园林栽植土质量标准
园林植物保护技术规程
园林植物养护技术规程
园林植物栽植技术规程
浙江省林业育苗技术规程
竹养护技术规程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
工程设计相关资料汇编
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
监理工作流程图--监理总程序
建筑工程管理制度
建筑工程全套作业指导书
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要点
施工项目管理手册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技术文件管理规定
公寓施工组织设计
居住区绿设计规范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城市规划准则
园路工程技术规程
泵站施工规范
建筑安装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
公路建设项目工程决算编制办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试行办
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
关于加强城市园林绿化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及关事项通知(北京)
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
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规定
江苏省城市绿化管理条例
江苏省园林类级管理暂行办
江苏城市古树名木汇编
城建监察规定

⑤ 求:园林管理规章制度

制度是组织表现的基本形式,是维系一个组织有序活动的纽带。大多数效率低下的企业并不是因为没有制度,而是不能将制度贯彻下去,执行到位。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主要因素有二:一是制度的制定者,二是制度的实施者。
制度的制定者留下了“病根”
一、制度的可操作性太差

主要表现为:1、制度定位过高,超出了员工接受能力和素质要求,造成多数员工达不到要求而失去信心。2、制度体系缺乏系统性,政出多门,前后矛盾,让员工左右为难,无所适从,最终产生逆返心理。3、制度过于文字化、或者意义含糊。如在厂务公开有关制度中规定,凡关系员工切身利益的事项要公开,凡关系单位发展的重大事项要公开,凡能够公开的一律要公开,但操作起来还是不清楚具体有哪些事项要公开。4、制度定得过于繁琐,一般员工很难准确掌握,因此也不可能照章行事。5、制度定得太死,缺乏必要的灵活性,让人难以遵守。如原内部《职工医疗保险办法》规定:职工医疗门诊费一律实行定额补贴,住院费按比例报销。但一些患有重大慢性疾病的职工,需常年吃药,如不住院,高额的药费个人无法承受,如住院治疗,个人总体负担不会减轻(因是按比例报销),但单位的负担却明显加重。如果规定部分特殊疾病的门诊药费可比照住院报销,则对患者和单位都有利。
二、制度体系不完备
一是对制度的执行没有规定相应的保障条款。如本单位《对个体及外协单位勘察施工管理规定》中有一条:严格禁止受聘人员或联营单位用本单位的证照以各种方法与本单位实体争项目。但至于怎么样算是争项目、争项目了怎么办却没有明确的规定。二是对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奖惩规定不明确。翻阅一些规章制度,经常可以发现诸如表现优秀者要给予一定的奖励,违反规定的要给予相应的处罚,造成损失的要追究相关责任等措辞,让人看后不知所云。三是对制度的执行者缺乏必要的约束。如制度规定,对在工地不配戴安全帽者,发现一次罚款5元。为什么这么一条简单且很有必要的规定并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原因在于管理者即使不执行这一规定,一般也不会有人认为他有过错。应该明确的是:员工不配戴安全帽,是员工违规;而管理者发现员工不戴安全帽而不进行处罚,则应看作是管理者违规。遗憾的是这一点往往被人们忽视了。
三、制度长期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
一条规章,十载不变,许多制度存在的条件已经不存在,但制度却照施不误。如地勘单位的劳保用品制度,原来适应野外施工需要发胶鞋、雨衣、棉衣、手套,现在行业转产了,于是有的单位违规将劳保用品改发皮鞋、卫生纸、水果或者人民币,我们也许不能将责任完全归咎于违规者,因为原来的劳保用品他们确实已经用不上。建立制度的唯一目的是提高效益和效率,当一种制度已成为发展的障碍,我们为什么一定还要遵守它呢?还有一项很重要但往往不被人重视的工作就是:废除制度。翻开我们的《规章制度汇编》,发现有很多制度早已不实行了,但仍然堂而皇之地存在,这样就很容易造成一种假象:既然有的制度存在但可不遵守,那么其它的制度也不必遵守。
四、制度的制定者一厢情愿
企业的管理者在制定制度时,往往过于强调机构的利益,希望员工规范言行,服从指挥,按照管理者的意志行事,但却很少考虑被管理者的立场和个体利益,所以这些制度生来就是不公平的,也不可能被大多数员工认同和接受。有的企业制定制度没有规定严格的程序,未经论证,未经必要的审核,更没有经过事实的检验便草草出台,结果是一经实施却发现漏洞百出,最后也只有草草结束。还有些企业的管理者对制度缺乏足够的严肃性,朝令夕改,完全被少数人的意志所左右,随意性极大。如某单位的分房政策,先规定两口之家不能住两室一厅,后是小孩不满5岁的不能住两室一厅,中途还补加了一项规定:承诺终生不育者可住两室一厅,且还要另加4分。原来规定住标准房的不能再分新房,后是住半新标准房的不能分新房,最后又改为不管原来住什么房的都可以再分新房。真可谓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
制度的实施者加重了“病症”
制度本身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而制度实施者的行为是主观能动的,制度难以执行除了客观的因素外,也有其人为的主观原因。
其一是制度的执行者。我有意识地查了一下本单位的物业管理制度,发现其中有这样的规定:“凡在公共地段乱搭乱建者,罚款50-100元;私养家禽,公共地段种植蔬菜农作物者,罚款10-50元;践踏草地、攀折花木者,罚款10-50元,。”但自我参加工作至今11年,却从不知道有人因此而受到处罚,且要乱建的还在建,养禽种菜的还在种,践踏花草树木的也还是屡见不鲜。为什么这些制度执行不下去?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三:一是制度执行者缺乏公心和责任感,要么碍于情面,要么有心偏袒,要么是司空见惯,麻木不仁;二是执行制度不能持之以恒,热一阵,冷一阵,时间一长便熟视无睹;三是制度的学习宣传不到位,甚至连执行者自己都很难把制度的详细规定一五一十说清楚,更何况是一般的居民,早将其抛之脑后。
其二是制度的监督者。有人认为:制度遭到破坏,在多数情况下都是缘于领导者自己首先破坏制度。这一观点固然有失偏颇,但也不无道理。作为普通的员工或者管理者,他们迫于压力一般不敢违反制度,而只有领导者有权超越、甚至改变制度,因为领导即使违反企业的内部制度往往并不会因此受到处罚。现在这种现象并不是没有,只要有领导的批条,有领导打招呼,问题都可以解决,而不管是否违反了原则,这也是为什么社会上有那么多人热衷于走“上层路线”的根本原因。甚至有个别素质不高的领导会对坚持按制度办事的下属说:这件事就这么办,出了问题我负责!领导者违规,谁来监督?
如何把制度执行到底
通过对以上原因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议供各级管理者参考:
一、让制度变得更合理。举例说明:假设三个人要分一块金币,如果由第一个人切金币并且又先挑金币,尽管你对切金币的人进行反复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很难保证他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如果我们从制度上这样规定,可以由你第一个切分金币,但是必须让其他两个人先挑。制度稍作调整,结果会怎样?他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尽量做到平均,因为一旦分得不均,吃亏的是他自己。检讨一下我们的工作方法,往往就像第一种分币法,热衷于把精力过多地放在空洞的说教和作指示上,对制度本身的缺陷却关注甚少,而这恰恰是制度难以真正落实的重要原因。
二、克服制度执行者的心理障碍。制度难以执行下去往往与制度执行者的如下心理因素有关:一是碍于情面,怕把关系搞僵;二是害怕受到打击报复;三是害怕牵扯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四是担心得不到更多人的支持,因为现实生活中,严格执行制度的人并不一定能得到好的评价;五是认为个别人违反制度是小事,不会对事业造成大的影响,因而不能从小处着眼,防微杜渐,习惯于下不为例,迁就思想较重。要克服上述心理障碍,最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增强事业心和责任心,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根除各种私心杂虑的羁绊,做到襟怀袒荡,勇往直前。
三、让制度成为一只火热的炉子。热火炉有三个最基本的特性:一是及时性,你只要一摸到它,瞬息间就会感到疼痛;二是预警性,你即使不去摸它,你也会知道一旦接触热火炉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三是一致性,即对事不对人,不管是谁,也不论在什么时候,摸到火炉的后果都是一样的。让制度变成火热的炉子,就是要对违规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处罚,而不要等到更多的人纷纷效仿,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之后再去处理。要加大对制度的宣传教育力度,让制度深入人心,人人皆知,因为这是人们遵守制度的最基本前提。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既不能因人而异,也不能时宽时严,有失公正。因为制度一旦失去一致性,企业必然要为这种不公平付出沉重代价。
四、对违规者给予恰当的处理。如果对违规者不进行必要的处理,那么遵守制度的人就会有吃亏甚至上当受骗的感觉,随后便纷纷加入到违规者的行列。如本单位全集资建职工住宅楼,第一期所有的住户都按时交足了房款,第二期只有一个人没有按规定交房款,但也没有受到任何处理,到第三期时发展到有十几个人不交房款了,时至今日,已近三年,这一事件仍没有得到最终解决,给单位的管理秩序造成了严重损害。所以,让违规者付出相应的代价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对违规者处理不当,有时也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有几点是需要注意的:1、在作出处理决定前要告诉违规者犯了什么错误,并给予其申诉的权利;2、不要当着其他员工的面批评员工,这样会使被批评者产生较强烈的负面情绪,难以收到好的效果;3、必须坚持以制度本身的规定作为决定是否处分或给予何种处分的依据,尽量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比如,当违规行为较少时,我们可能不把它当回事,但是当一个员工同样的违规行为反复出现,或者不少员工都出现类似错误时,我们可能会因无法容忍而采取过分严厉的惩罚措施。
五、授权一个对制度执行进行监督的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制定制度的部门很多,但制度执行没有,执行的效果如何,往往没有人去深究。授权一个独立的监督部门,它的职责应该定位为:1、对所有发布的制度进行统一严格的审察,主要看制度有没有出台的必要,制度是否切实可行,制度的条款是否科学严密,制度与制度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和冲突。2、对各职能管理部门执行制度的情况进行考核和监督,对有制不依,执行制度有失公正的行为提出警告,并责成其纠正。3、对管理者本身可能存在的违规行为进行监督,避免出现特权阶层。
有人说,造成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原因是产权不清,或者是机制不活,而我认为最基础的还是管理问题,是制度建设有问题,因为不管是什么产权性质的企业,如果其制度不切实际,或者有章不循,执行不力,同样会造成管理混乱,效率低下。希望企业的管理者敢于弃旧图新,多制定适用、有效的制度,并保证把所有制度都执行到底。

⑥ 我国对于风景园林出台了哪些政策

我国现阶段的风景抄园林袭法规体系正处于发展阶段,对于园林相关法律法规来自三个层次主要有: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城市绿化条例》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
行业规范: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 , 《居住区景观设计导则(试行)》, 《公园设计规范》,《城镇规划与园林绿化品规范 》 等;
以及地方性法规:条例(以苏州为例)《苏州园林保护和管理条例》 , 《苏州湿地保护条例》(省内第一部地方性湿地保护法规)。

⑦ 园林法规的其他

园林绿化与城乡规划和建设、环境保护、林业等有密切的联系,这些部门制定的法规专中,对园林绿化属也有相应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规定了城乡森林覆盖面积及其保护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把绿化作为重要的环境保护措施,规定要与工厂同步建设。国家建设委员会发布的《城市规划暂行定额指标》中规定了城市各级绿地设置的标准。交通、冶金、化工等部门的法规对铁路、公路、工业企业的绿化也有相应的规定。

⑧ 园林绿化适用的法律法规

园林绿化国家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绿化版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权100号令;

1992年8月1日起施行。
2、《城市绿线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12号;

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
3、《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后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12号,

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热点内容
司法娇心得 发布:2024-09-20 19:59:46 浏览:402
价值取向道德 发布:2024-09-20 19:53:32 浏览:903
寺庙更換法人法规 发布:2024-09-20 18:51:31 浏览:841
四所法学院 发布:2024-09-20 18:37:34 浏览:927
民政局的离婚协议书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4-09-20 18:32:40 浏览:322
家司法解释 发布:2024-09-20 17:37:18 浏览:281
支付宝转账法院 发布:2024-09-20 16:23:57 浏览:578
社会工作中级法规试题 发布:2024-09-20 08:01:39 浏览:13
每个月休息八天符合劳动法吗 发布:2024-09-20 08:01:05 浏览:69
百万网民学法律知识竞赛活动 发布:2024-09-20 07:35:27 浏览: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