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自治条例
1. 单行条例与民族自治条例有什么不同
单行条例是国务院根据法律,就某一特别事项的执法而作的行政法回规 民族自治条答例是在民族自治地方,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在该地方有效的,其不得与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且需要报上一级直到全国人大批准 所以民族自治条例的效力在空间上显然小,但要注意,只要是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其均可以作出规定,即其不一定合乎法律,但不得违反法律法规
2.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立法程序是怎样的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内 (1)条例的起容草。起草工作一般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或者人民政府负责。 (2)条例的审议。先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再提请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3)条例的通过和批准。条例必须经过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正式表决,以全体代表过半数通过。自治区制定的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制定的条例,报省或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备案。 (4)条例的公布。可以由制定条例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也可以由批准该条例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省、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 修改、废止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程序,参照上述程序。
3. 民族自治地方可制定自治条例和什么条例
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都可以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一十六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或者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3)民族自治条例扩展阅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又明确载入历次宪法,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自治区相当于省级行政单位,自治州是介于自治区与自治县之间的民族区域,自治县相当于县级行政单位。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地位,原则上是依据各自治地方的地域大小和人口多少决定的。自治区与省同级,自治州与地级市同级,自治县与县同级。
4. 民族自治地方共制定自治条例133个内容有哪些
(1)行使立法权利。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或者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生效,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2)拥有对国家有关法律的变通执行权利。对于那些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等,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上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3)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同时使用几种通用的语言文字执行职务的,可以以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语言文字为主。
(4)培养干部的权利。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采取各种措施从当地民族中大量培养各级干部、各种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并且要注意在少数民族妇女中培养各级干部和各种专业技术人才。
(5)组建公安部队的权利。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国家的军事制度和当地的实际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可以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
(6)自主发展经济的权利。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的指导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根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合理地调整生产关系,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确定本地方内草场和森林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等等。
(7)进行贸易活动的权利。民族自治地方依照国家规定,可以开展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开辟对外贸易口岸;与外国接壤的民族自治地方经国务院批准,开展边境贸易。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在有些方面享受国家的优待。
(8)管理财政的权利。凡是依照国家财政体制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入,都应当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安排使用。国家在财政上对民族自治地方给予照顾性安排,过去曾经规定:财政收入多于支出的,定额上缴,上缴数额可以一定几年不变,增收部分自主安排;收入不敷支出的,由上级财政机关补助;在财政预算支出方面,民族自治地方设立的机动资金、预备费在预算中所占比例高于一般地区;在执行财政预算过程中,自行安排使用收入的超收和支出的结余资金等,现在虽已有变化,但仍体现优惠性;在执行国家税法的时候,对属于地方财政收入的某些需要从税收上加以照顾和鼓励的,可以实行减税或者免税。
(9)自主发展文化教育的权利。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可以自主地发展民族教育,扫除文盲,举办各类学校,决定本地方的教育规划、学校的设置、学制、办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用语和招生办法;可以为少数民族牧区和经济困难、居住分散的少数民族山区,设立寄宿为主和助学金为主的公办民族小学和民族中学。同时,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应该自主地发展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特点的文化艺术,积极推进本地方的科学、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此外,民族自治地方可以同其他地方,包括国外,开展教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交流和协作。
5.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下列哪一机关不享有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制定权
民族自治地方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的只有自治区、州、县的人民回代表大会,人大常委答会没有制定权。
6.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否可以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不能。
立法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回化的特点,制定自答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见,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应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而不是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
7. 4. 我国民族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是由哪个机关制定的
单行条例是民族自抄治地方的人袭民代表大会根据区域自治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的单项法规。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人大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自治条例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宪法第四条第三款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根据宪法第一百一十六条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都是地方立法行为,条例的法律地位相当于地方性法规,属于地区性和局部性法规,其法律效力仅限于自治权管辖的范围。
自治条例通常规定有关本地区实行的区域自治的基本组织原则、机构设置、自治机关的职权、工作制度及其他重大问题。自治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综合性的基本依据和活动准则。单行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区域自治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的单项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六十六条第二款对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立法权限作了特别规定,即“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但不得违背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不得对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
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人大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9.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哪一机关不享有自治条例
民族自来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行源使自治权。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下列哪一机关不享有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制定权( A)
A.自治区人大常委会
B.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
C.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
D.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
根据我国《宪法》第一百一十六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或者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10. 关于自治区“既能自己制定地方性法规,又能制定自治条例”二者的区别。
单行条例与自治条例的区别主要是看自治机关是否针对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而制定的,如果是,就是自治条例;如果不是,而是自治机关规定有关本地区实行的区域自治的基本组织原则、机构设置、自治机关的职权、工作制度及其他重大问题,就是自治条例。二者的共同点均为自治地方人大制定,需要报上级人大批准才能生效。
单行条例、自治条例与地方性法规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都是地方人大制定,不得与法律相抵触。但单行条例、自治条例不属于地方性法规,我国《宪法》、《立法法》将此与地方性法规并列。
单行条例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在自治权的范围内,依法根据当地民族的特点,针对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而制定的法规。单行条例、自治条例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要报上级人大批准后才能生效(地方法规不需要报上级人大批准,只需报上级人大备案)。
地方法规是地方人大制定的,地方规章是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法规比地方规章效力要高。
自治条例通常规定有关本地区实行的区域自治的基本组织原则、机构设置、自治机关的职权、工作制度及其他重大问题。自治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综合性的基本依据和活动准则。自治条例是指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有关本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的组织和活动原则、自治机关的构成和职权等内容的综合性的规范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