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劳动规章制度的特征

劳动规章制度的特征

发布时间: 2020-12-19 13:26:47

Ⅰ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结果等次是什么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等次分“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聘期考核分合格,不合格。

1、考核标准应以岗位职责及年度工作任务为基本依据,在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指导下,事业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

2、并由主管部门审核。考核标准应明确具体,不同类别、不同等级岗位的工作人员应有不同的标准。

3、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要结合绩效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以平时考核为基础,突出考核工作实绩、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提高考核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警告处分的,在作出处分决定的当年,年度考核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记过处分的,在受处分期间,年度考核不得确定为合格及以上等次。

5、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到降低岗位等级或撤职处分的,在受处分期间,年度考核不得确定为基本合格及以上等次。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解除处分的当年及以后,其年度考核不受原处分影响

(1)劳动规章制度的特征扩展阅读

1、人事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规定》的通知在1995.12.14由人事部颁布。

2、第五条考核标准应以岗位职责及年度工作任务为基本依据,具体标准在政府人事部门与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由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考核标准应明确具体,不同专业和不同职务、不同技术层次的工作人员在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方面应有不同的要求。

3、第六条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对德、能、勤、绩表现较差,在年度考核中难以确定等次的人员,可先予以告诫,期限为三至六个月。告诫期满有明显改进的,可定为合格等次;仍表现不好的,定为不合格等次。

4、第十一条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考核,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平时与定期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考核要注重实效,简便易行,宜于操作。

Ⅱ 企业制度的意义和重要性

1、正面引导与教育作用
规章制度作为企业内部规范员工行为的一种准则,具有为员工在生产过程中指引方向的作用。规章制度公布后,员工就清楚地知道自己享有哪些权利,怎样获得这些权利,应该履行哪些义务,如何履行义务。比如规章制度中规定上下班时间,员工就知道了什么时候是工作时间,什么时候是休息时间,就可以指引员工按时上下班,以防止因迟到或早退而违反劳动纪律。再如,规章制度中规定工作中的行为规范,可以引导、教育员工约束自己的行为,防止出现不良行为。由此可见,优秀的规章制度通过合理的权利义务及责任的设置,可以使职工能预测到自己的行为和努力的后果,激励其工作积极性。

2、反面警戒与威慑作用

反面的警戒和威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对员工违反规章制度的后果做出规定来威慑员工,使员工能够事先估计到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如果作为以及作为的后果,自觉抑制不法行为的发生。其次,通过对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予以惩处,让违反规章制度的员工从中受到教育的同时也使其他员工看到违反规章制度的后果,达到警戒和威慑全体员工的效果。

3、防患未然与预防争议发生的作用

企业生产劳动的过程,也是劳资双方履行义务、享受权利的过程。劳资双方权利义务的实现需要多种措施来保证,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和国家法规政策是其中的重要保证之一,而企业规章制度也是重要的保证之一。规章制度不仅可以明确劳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而且还可以更为具体的明确劳资双方实现权利和义务的措施、途径和方法等。因此,当劳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权利和义务实现的措施、途径和方法通过规章制度加以明确、具体后,就可以大幅度防止纠纷的发生,从而可以维护企业正常的生产和工作秩序。比如,休息休假属于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但是劳动合同中可能仅仅涉及假期的种类,至于各类假期的请假条件、请假手续、假期期间的待遇等等一般不会在劳动合同中进行详细约定,这就需要企业在规章制度中对休假进行详细规定,否则,会引起很多纠纷。

4、事后支持与提供处理劳动争议证据的作用

由于劳动关系具有对抗性的一面,因此,企业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劳资矛盾是无法避免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所能做到的也只是尽量缓和劳资矛盾,无法消除、杜绝劳资矛盾。当劳资矛盾爆发无法通过协调解决时,诉诸法律就是唯一的选择。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和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时,需要依据国家法规政策、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由于规章制度也涉及到劳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裁判机关也会依据企业的规章制度来裁判案件。特别是在国家法规、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对纠纷的有关事项规定不明确、不具体时,规章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规范的企业则正是在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就充分考虑所有的情形,将可能成为争议焦点的内容加以细化,并用书面的形式固定下来,一旦发生争议,这样的规章制度便能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可以说,规章制度的重要性贯穿于企业管理和纠纷解决的全过程。

Ⅲ 劳动规章制度的内涵和特点是什么

一、劳动纪律的范畴:

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1.严格履行劳动合同及违约应承担的责任(履约纪律)。

2.按规定的时间、地点到达工作岗位,按要求请休事假、病假、年休假、探亲假等(考勤纪律)。

3.根据生产、工作岗位职责及规则,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生产、工作纪律)。

4.严格遵守技术操作规程和安全卫生规程(安全卫生纪律)。

5.节约原材料、爱护用人单位的财产和物品(日常工作生活纪律)。

6.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保密纪律)。

7.遵纪奖励与违纪惩罚规则(奖惩制度)。

8.与劳动、工作紧密相关的规章制度及其他规则(其他纪律)。

从列举的8项劳动纪律的内容看,用人单位可从五方面来制定规章制度,即:劳动合同管理(或称人事管理)、考勤与休假、生产与工作、奖励与惩罚、其他。劳动纪律的制定应当合理。有些用人单位抱着钻法律空子的想法,在劳动纪律中制定了一些虽不违法但有违人情的规定。本质上,合理性是合法性的基础,因此对一些明显不合理的内容,法官也可依据自由裁量权,裁定无效。如,某企业规定:员工见到上级不主动打招呼的,可处以警告甚至扣奖金的处罚。这一劳动纪律已明显违反了合理性原则,应属无效。

Ⅳ 职业类别有哪些

职业的类型:

()技能型

共同特点:愿意使用工具从事操作性工作,动手能力强,做事手脚灵活,动作协调。偏好于具体任务,不善言辞,做事保守,较为谦虚。缺乏社交能力,通常喜欢独立做事。

性格特点:感觉迟钝、不讲究、谦逊的。踏实稳重、诚实可靠。

如:技术性职业(计算机硬件人员、摄影师、制图员、机械装配工),技能性职业(木匠、厨师、技工、修理工、农民、一般劳动)。

(2)事务型

共同特点: 尊重权威和规章制度,喜欢按计划办事,细心、有条理,习惯接受他人的指挥和领导,自己不谋求领导职务。喜欢关注实际和细节情况,通常较为谨慎和保守,缺乏创造性,不喜欢冒险和竞争,富有自我牺牲精神。

性格特点:有责任心、依赖性强、高效率、稳重踏实、细致、有耐心。

如:秘书、办公室人员、记事员、会计、行政助理、图书馆管理员、出纳员、打字员、投资分析员。

(3)研究型

共同特点:思想家而非实干家,抽象思维能力强,求知欲强,肯动脑,善思考,不愿动手。喜欢独立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知识渊博,有学识才能,不善于领导他人。考虑问题理性,做事喜欢精确,喜欢逻辑分析和推理,不断探讨未知的领域。

性格特点:坚持性强,有韧性,喜欢钻研。为人好奇,独立性强。

如:科学研究人员、教师、工程师、电脑编程人员、医生、系统分析员。

(4)艺术型

共同特点:有创造力,乐于创造新颖、与众不同的成果,渴望表现自己的个性,实现自身的价值。做事理想化,追求完美,不重实际。具有一定的艺术才能和个性。善于表达、怀旧、心态较为复杂。

性格特点: 有创造性,非传统的,敏感,容易情绪化,较冲动,不服从指挥。

如:艺术方面(演员、导演、艺术设计师、雕刻家、建筑师、摄影家、广告制作人) 音乐方面(歌唱家、作曲家、乐队指挥)文学方面(小说家、诗人、剧作家)。

(5)经管型

共同特征:追求权力、权威和物质财富,具有领导才能。喜欢竞争、敢冒风险、有野心/抱负。为人务实,习惯以利益得失,权利、地位、金钱等来衡量做事的价值,做事有较强的目的性。

性格特点: 善辩、精力旺盛、独断、乐观、自信、好交际、机敏、有支配愿望。

如:项目经理、销售人员,营销管理人员、政府官员、企业领导、法官、律师

(6)社交型

共同特征:喜欢与人交往、不断结交新的朋友、善言谈、愿意教导别人。关心社会问题、渴望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寻求广泛的人际关系,比较看重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

性格特点: 为人友好、热情、善解人意、乐于助人。

如:教育工作者(教师、教育行政人员),社会工作者(咨询人员、公关人员、)。

Ⅳ 社会保障法规 社会保障基础知识 这个资料能不能给我也发一份 谢谢!

你的邮箱是什来么啊?邮箱要留源下来啊,是QQ的话我已经发了。
考试资料--社会保障基础知识、社会保障法规
发件人:[email protected]查看 添加
时 间:2011年5月15日(星期天) 上午8:55 纯文本 |
收件人: 442802076 <[email protected]>
附 件:1 个 ( 考试资料--社会保障基础知识、社会保障法规.doc )
投资成功

Ⅵ 规章制度的特点

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制定的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和制度的总和专。也称为属内部劳动规则,是企业内部的“法律”。规章制度内容广泛,包括了用人单位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规章制度的主要功能是:

  1. 规范管理, 能使企业经营有序,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

  2. 制订规则, 能使员工行为合矩,提高管理效率.

  3. 它的重要意义是:

制定企业规章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制定企业规章制度是规范指引企业部门工作与职工行为需要.

企业的规章制度是完善”劳动合同制”,解决劳动争议不可缺少的有力手段。

Ⅶ 有社会保障法规规和社会保障基础知识的相关试题吗

社会保障基础知识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概念与含义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
1.一般定义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旨在保证社会成员基本经济生活安全的各种项目总和。
2.国外对社会保障定义的理解
由于世界各国的国情不同,对社会保障的界定有所不同,并且对这一概念的认识本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西欧福利国家将社会保障理解为一种公共福利计划,人人都能够享受。
更多的国家则认为社会保障是一张社会安全网,为需要的社会成员特别是劳动者的生老病死及其家属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3.我国对社会保障定义的理解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因年老、疾病、失业、伤残、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失去劳动能力或生活遇到障碍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安全制度。
二、社会保障概念的含义
对社会保障的概念要给予比较全面的、准确的、科学的概括,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
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社会:补偿弱化的家庭保障功能,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以稳定社会。
2.社会保障的目标是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一是基于人的生存权的保护,二是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3.社会保障面向社会全体成员:社会成员只要符合社会保障的条件,就应该无一例外地成为社会保障的对象。
4.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保证和依据是法律法规:即国家以立法或制定行政条例的形式来确定社会保障的范围、资金来源及支付标准等基本内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其得以实现。法和行政条例的法律效力是不同的。所依据的法律有两类:形式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法规和实质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法规。在具体操作时“小法必须服从大法”。
三、社会保障的范围和对象
1.保障的一般对象
按社会保障的定义,社会保障的一般对象应是全体社会成员。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实现社会保障的原则不同,从而社会保障的对象也有所不同。
2.具体的保障范围:视各国保障的原则及国情而定。
实现普遍性原则国家:保障对象为全体社会成员;
实现特殊性原则国家:保障对象有选择,为部分社会成员;
我国的社会保障范围:许多项目只面向城镇的工薪阶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在建设之中,由我国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决定。大多数地区农民是家庭保障。但如果进城打工,就应该受到保障;
发展趋势:随保障内容的完善而不断扩大。但何时扩大到更广的领域,要视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经济承受能力而定。
本节重点:
1、社会保障的一般概念
2、社会保障的含义
选择题:
1. 社会保障制度旨在满足人们什么水平的生活需要?(单选)
A.小康生活需要 B.基本生活需要 C.富裕生活需要
D.现代化生活需要
2 .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依据是什么? (单选)
A.社会立法 B.企业和个人的自觉性C.思想教育
是非题:
1、社会保障不是一项社会安全制度
(1) 错,社会保障是一项社会安全制度。
(2) 因为社会保障的目标是保障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使社会成员不至于因为年老、疾病、失业、伤残、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陷于贫困。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特点与作用
一、社会保障的目的和意义
1.经济目的
通过社会保障,使社会成员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最基本的生活条件,维持生命的安全;
2.政治目的
通过社会保障,保证国家的各项政策得到贯彻和实施,维持社会稳定,巩固现存的社会制度。
3.最终目的: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二、社会保障的特点
一是社会性
社会保障对象具有社会性,即其保障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
社会保障组织管理机构的社会性;
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社会性。社会共同承担制。
二是强制性
各国均用法律的形式将社会保障制度固定下来,以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避免了主观随意性。社会保障所规定的某些保障项目,不论个人或雇佣单位愿意与否,都必须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参加并接受其保障;社会成员个人无权选择所参加的社会保障的项目、待遇,社会保障机构也无权拒绝社会成员享受其权利的要求;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以立法形式保证实施,符合缴纳条件的个人和团体,都必须按要求缴纳,否则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目前仍有不少企业拒绝参加社会保险,违反了劳动法第七十二条中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三是普遍性
保障项目普遍: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险又包括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多个方面;
保障对象普遍:覆盖至全体社会成员;
四是公平性
符合保障的对象能够均等地获得社会保障的机会和权利;
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公平和进步。
五是互助性
横向互济: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遵循的是一种大数法则,也即是多数成员实现对少数遭遇风险成员的收入补偿;
纵向互济:代际之间的互济。如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部分。
六是储蓄性
一部分社会保障项目的资金是先行扣除、缴纳和储存,然后分配和使用。其实质是“取之于已,用之于已。”
三、社会保障的功能
1.社会保障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市场经济的特点:一是通过市场机制作用于社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市场机制存在不可避免的弊端:盲目性、外部不经济、无法协调效率与公平等。
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有效手段之一。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由竞争性的市场体系与以政府为主体的宏观调控体系两部分组成,二者相互作用,进行资源配置。国家运用社会保障干预市场失灵。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公共利益。
2.社会保障的社会性功能(对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的作用)
社会保障的补偿功能:是对因为市场竞争造成失业、下岗者的一种经济补偿。
社会保障的稳定功能:通过保证劳动者乃至国民在特殊情况下的生活问题,从而实现整个社会乃至统治秩序的稳定。被誉为“社会安全网”和“社会减震器”。国际劳工组织在总结各国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时指出:“没有社会的安定,就没有社会的发展;没有社会保障,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客观地描述了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稳定机制的重要性和功能。
2、社会保障的经济性功能(对应于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调节投融资功能:社会保障的资金直接来源于社会保障费、国家资助(财政补贴)以及资金运营收入,经过长期积累,数量巨大,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成为国家调节投资的一大支柱。

平衡需求功能:经济要保持健康的发展,就要保持需求与供给的总体平衡。在经济扩张时期,就业比较容易,失业率低。在经济紧缩期,找工作困难,失业率高,可支配的收入减少,容易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社会保障被称之为调节经济的蓄水池,具有非常有效的平衡需求的作用。
当经济衰退而失业增大时,由于失业给付,抑制了个人收入减少的趋势,给失去职业和生活困难的人们以购买力,从而具有唤起有效需求的效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复苏。
而当经济高涨失业率下降时,社会保障支出相应缩减,社会保障基金规模因此增大,减少了社会需求急剧膨胀,最终又使社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平衡。
国民收入再分配功能:通过税收的环节,在一次分配的时候,将高收入者以征税的形式收上来,通过财政手段转移支付,再分配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
保护和配置劳动力功能
维持劳动力再生产:通过失业救助,使失业者能够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通过就业培训,又使得失业者得到了新的技能,重新就业。
促进劳动力有效配置:通过社会保障调控,劳动者无后顾之忧,可以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要素的有效配置。部分劳动力则通过失业救助,找到了最能发挥其能量的工作,也即实现了有效配置。
本节重点:1、社会保障的特点 2、社会保障的功能
第三节社会保障的内容和体系
一、社会保障的体系构成
一般大致划分为核心(基本)保障与补充保障两大层次。社会保险是核心保障,因为社会保险覆盖了人口群体中最重要的部分—劳动者群体,因此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主导地位,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为补充保障。
二、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救助——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保障最低生活;
社会保险——基本保障,保障劳动者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工资后仍能享有基本生活;
社会福利——增进城乡全体居民生活福利的高层次社会保障;
社会优抚——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保障社会上备受尊敬的军人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
三、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主要介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及社会优抚。
1、社会保险
定义: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劳动者在因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而减少劳动收入时给予经济补偿,使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作用: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主导地位,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
2、社会救助
定义:指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作用:社会救助是每一个公民应享受的权利,其目的是保障公民享有最低生活水平,社会救助是基础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要实现的最低纲领和目标。

3、社会福利
定义: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和举办各种福利事业的总称。包括一般的社会福利、职工福利和特殊的社会福利。
作用:社会福利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的最高纲领和目标。
4、社会优抚
定义:是指政府和社会对军人等从事特殊工作的人员及其家属予以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的一类社会保障制度。
作用:社会优抚是社会保障的特殊构成部分,属于特殊阶层的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的特殊纲领。社会优抚目的在于安定军心,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稳定。
本节重点:
1、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Ⅷ 新工人具有那些对安全生产不利心理特点

这些特点主要是:

1、年轻工人对安全生产的认识较差,安全意识和责任心不够强。因为绝大多数的新工人是从一般学校或技工学校毕业后进入工厂的,没有受过系统的安全生产教育。

入厂后虽然经过短时间的入厂教育,初步了解了有关安全生产的规程制度,但缺乏工作实践和亲身体验,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的认识,仍然很肤浅,往往认为自己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用最短的时间,学会技术,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因而重视学习生产技术,轻视学习安全技术,甚至还认为自己是徒工,安全生产是师傅的事,是领导的事,与自己的关系不大,等等。

2、年轻工人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刚进入工厂,到了一个新的环境里,见到了许多对他们来说是新的东西,感到新奇。对新的东西总想摸一摸,动一动,研究研究,一不小心就酿成了工伤事故。

3、年轻工人血气方刚,逞强好胜,把某些问题看得很简单,常有大材小用之感,总认为自己行,感觉不到有什么潜在的危险。年轻工人的这个特点,往往导致发生工伤事故。

4、青年工人自恃自己体力强,不注意劳逸结合,过度疲劳也会导致发生事故。

5、青年工人涉世不深,在生活上遇到某些事故时容易激动,情绪不稳定。这样在操作时容易精神恍惚,反应迟钝或感情冲动,思想不集中而发生事故。

6、年轻人爱美,这是正常的,但在生产中,爱美必须以保证安全为前提。例如,操纵机床的女青年工人,长长的头发很美,但在生产中仍必须戴上防护帽,否则,头发露在外面,被机器绞进去,就会造成工伤事故。

(8)劳动规章制度的特征扩展阅读

对新工人进行安全心理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安全生产思想教育

新工人刚刚进入工厂,对安全生产基本上处于无知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他们做好安全工作,是不大现实的。因此对他们进行安全生产思想教育,是必不可少。安全生产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

(1)安全生产的概念;

(2)安全生产的意义与任务;

(3)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规程和制度的重要性与作用;

(4)安全生产的法治要求。

通过对新工人进行安全生产思想教育,使新工人认识安全生产这个客观事物,掌握和明确什么是安全生产;什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要保证安全生产,为什么一定要制定各项政策,建立各种规程和制度,运用各种新的技术,等等。

只有在思想上对安全生产建立了正确的认识,才能为新工人以后搞好安全生产打好基础。

2、安全生产情感教育

根据新工人的心理特点,仅有安全思想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安全生产情感方面的教育。通过教育,促使新工人对安全生产建立良好的情感和情绪,使他们明白安全生产不是与己无关的学问,它是为劳动者的安全、健康谋幸福的学问,是劳动者自己的科学,是劳动者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

作为新工人,不仅要学习它,利用它,而且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去丰富这门科学。同时,安全生产与个人的安危、家庭的幸福是密切相关的。每一个都有家庭,自己受了痛苦,亲人也必然跟随着痛苦。甚至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使家庭幸福成为空想。

因工伤事故而造成家庭悲剧的事实,是屡见不鲜的。我们说,“一人平安,全家幸福”也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安全生产与集体的荣誉也是密切联系着的。出了工伤事故,特别是重大工伤事故,即使其它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也评不上先进。

新工人从进厂那天起,他就是工厂的一员。分配到车间、班组后,就是那个班组、车间的成员。所在班组、车间获得的荣誉,也就是自己的荣誉。作为集体的成员,就应该有集体荣誉感,为集体急荣誉做贡献。

总之,要用个人的安危、家庭的幸福、集体的荣誉等来促使新工人对安全生产建立起良好的情感和情绪,搞好劳动安全。

3、安全生产意志教育

做好安全工作,要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必须进行安全意志方面的教育,知道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以及遇到挫折时,有信心和勇气去克服。对新工人进行安全意志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安全责任制的教育

“安全生产,人人有责”,这是搞好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为此,国务院在《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中,把安全生产责任制作为第一项规定,规定了从厂长到各级干部、以及工人在安全生产上应负的责任。其中工人的责任主要是:

①自觉地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违章作业,并且要随时制止他人违章作业。

②积极参加安全生产的各种活动,主动提出改进安全工作的意见。

③爱护和正确使用机器设备、工具及个人防护用品。

上述规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新工人应该时刻牢记、严格履行。

(2)遵规守纪的教育

为了做好安全工作,预防工伤事故的发生,每个工厂都制定了各种安全规程、制度和工艺规程、安全生产劳动纪律等。这些规程、制度和纪律,都是保证安全生产所不可缺少的。

为了保证工厂有安全生产的良好秩序以免工伤事故的发生,每个职工都应遵守工厂的劳动纪律。一般说来,工厂职工应做到以下几条:

①上班作业首先要“一想”、“二查”、“三严”。

一想当天的生产作业中有哪些安全问题,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故,怎样预防。

二查工作场所所使用的机器、设备、工具、材料是否符合安全要求,上道工序有无事故隐患,如何排除,还要检查一下本岗位操作是否会影响周围的人身安全,如何防范。

三严就是要严格按照安全要求、工艺规程进行操作,严格遵守劳动纪律,不搞与生产无关的活动。

②进入生产作业场所,必须按规定使用各种劳动防护用品,包括穿好工作服,戴好安全帽等等。严禁穿背心、短裤、裙子、高跟鞋等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衣着上岗。在有毒有害物质场所操作,还应按规定佩戴符合防护要求的面具等。

③保持工作场所的文明整洁。原材料、零件、工夹具应摆放得井井有条,及时清除通道上的油泥、铁屑和其他杂物,保持通道畅通。

④禁止在有毒、有害的工作场所饮食或吸烟。工艺中的废油、废液不得随便倒入下水道,废渣不得随地倾倒,应由车间集团统一处理。

⑤凡挂有“严禁烟火”、“有电危险”、“有人工作切勿合闸”等危险警告标志(即警示牌)的场所,或挂有安全色标的标记,都应严格遵守。严禁随意进入危险区域和乱动阀门、闸刀等等。

安全规程、制度和纪律不是哪个人或哪个部门随便臆造的。它是以科学为依据,反映客观规律的,其中也包括总结前人发生过的事故,用鲜血甚至生命换来的教训。例如在电气设备安全规程、制度中,规定人不得接近高压电气设备和线路,必须离开一定距离的规定。

因为进入这个安全距离,高压电气设备就会产生电弧放电,将人灼伤甚至造成死亡。这种用血的教训凝结成的安全规程、制度是极为宝贵的。

遵规守纪,维持工厂生产的安全秩序,是每个职工应尽的义务。只要每位职工都从思想上重视安全生产,遵规守纪,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4、安全技术知识方面的教育。

工伤事故统计资料表明,缺乏安全技术知识是新工人发生工伤事故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向新工人进行安全心理教育的同时,还应向他们进行安全技术知识教育。

由于各个工厂的性质不同,工人从事的工种不同,所需要的安全技术知识的内容也各不相同。对刚入厂的新工人来说,首先应了解和掌握一般生产工人都能接触到的、通用性的安全技术基础知识。这些安全技术基础知识,主要有电气、机械、起重、运输、压力容器、防火防爆、防尘防毒、安全色、安全标志等等方面,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安全技术基础知识。

Ⅸ 严重违纪和严重违法的区别

严重违纪和严重违法的区别:

1.触犯的不同:严重违纪是违反中国共产党的纪律,主要是《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严重违法是违反了法律法规,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等法律法规。

2.主体对象不同。严重违纪主要是指违反一个组织内部纪律的行为,主要是针对党员干部,一般指的是违反党的纪律规定,严重违法针对的是全体公民,包括了党员干部,违反国家法律的行为。

3.处罚措施不同。严重违纪可以依据纪律处分条例,中共党员违纪处分有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而严重违法一般是犯罪行为,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9)劳动规章制度的特征扩展阅读:

网络-严重违纪行为

网络-严重违法

热点内容
推动全社会自觉尊法护法学法 发布:2024-12-23 15:00:14 浏览:943
有关道德的名言名句 发布:2024-12-23 14:57:37 浏览:867
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记忆方法 发布:2024-12-23 14:51:02 浏览:697
香港大学mcl法律硕士 发布:2024-12-23 14:13:35 浏览:190
司法考试需要准备多长时间 发布:2024-12-23 14:05:39 浏览:791
离职押工资符合劳动法吗 发布:2024-12-23 13:42:30 浏览:842
博弈论对法学 发布:2024-12-23 13:19:50 浏览:933
简说民法典 发布:2024-12-23 13:10:02 浏览:29
劳动法员工请假的时间规定 发布:2024-12-23 12:59:56 浏览:87
试商法试题 发布:2024-12-23 12:46:26 浏览: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