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权法规
⑴ 关于法人越权的法律
合同法第五十条【表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超越权限订专立的合同,除相属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超越权限的以外,该代表行为有效。
这里的不应理解为公司(企业)超越业务目的范围或经营范围,而应理解为超越的是公司(企业)章程赋予他的职权,但基于他是公司(企业)的法定代表人,除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超越权限外,相对人有理由相信公司(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享有签署合同的权限。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10条规定,“当事人超越经营范围订立合同,人民法院不因此认定合同无效。但违反国家限制经营、特许经营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经营规定的除外” 。
⑵ 行政复议中的种类越权和幅度越权
行政复议中的种类越权是指行政机构在权力的种类上超越了法律法规的授予的权力界限;幅度越权是指行政机构在幅度上超越了法律法规授予的权力界限。以派出所为例进行说明:
《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派出所的授权范围是“警告和500元以下的罚款”,因此一个区公安局的派出所做出行政行为存在以下两种越权情况。
第一种是派出所以自己的名义做出罚款600元的决定,这既是幅度越权。
第二种是派出所以自己的名义做出拘留5天的决定,这就是种类越权。
幅度越权行政复议的被申请人是该派出所本身,复议机关是区公安局和区政府。
《行政复议法》第十五条第(二)项规定,(对政府工作部门依法设立的派出机构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以自己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设立该派出机构的部门或者该部门的本级地方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就是说,派出机构本身是复议被申请人。
种类越权行政复议的被申请人是区公安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行政机关设立的派出机构、内设机构或者其他组织,未经法律、法规授权,对外以自己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该行政机关为被申请人。
(2)越权法规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2017修正)》
第十五条
对本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规定以外的其他行政机关、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按照下列规定申请行政复议:
(一)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设立该派出机关的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二)对政府工作部门依法设立的派出机构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以自己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设立该派出机构的部门或者该部门的本级地方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三)对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分别向直接管理该组织的地方人民政府、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或者国务院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四)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以共同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其共同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五)对被撤销的行政机关在撤销前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有前款所列情形之一的,申请人也可以向具体行政行为发生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由接受申请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本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办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
第二节被申请人
第十一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依照行政复议法和本条例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的,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为被申请人。
第十二条
行政机关与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以共同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为共同被申请人。
行政机关与其他组织以共同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为被申请人。
第十三条
下级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经上级行政机关批准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批准机关为被申请人。
第十四条
行政机关设立的派出机构、内设机构或者其他组织,未经法律、法规授权,对外以自己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该行政机关为被申请人。
参考资料:
网络-行政越权
⑶ 有关行政越权:
1.这种情形《行政诉讼法》及《解释》均未有明确规定,但依据《行政诉讼法》第内二十五条第四款容的规定和法律原理,该情形下,委托机关仍为被告,这点没问题。同时由于该行政行为并未逾越委托机关的权限,行政行为相对人应当履行或申请公力救济,这个情况不能作为法院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撤销的情节。假如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也超越了委托机关的法定权限而被法院撤销,其法律后果(如行政赔偿)也应由委托机关承担,这点类似于民法中的表见代理(行政诉源于民诉,民诉法的基本原理和规定适用于行政诉),“代理”人的行为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但委托机关应当加强对受托组织监督。
2.你说的这种情况主要可能出现于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中(出现概率极小),但你的表述不够恰当。如《行政处罚法》第十六条、《行政许可法》第二十四条均有规定。这应当视为行政机关间委托,而非法律授权,均以授权机关为被告。
希望对你有用。
⑷ 越权行为的完善制度
中国《公 司法》第11条规定:“公司的经营范围由公司章程规定,并依法登记。”“公司应当在登记的 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没有明确董事、经理的越权行为的效力。不过,《合同法》第50条规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超越权限订立合同,除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超越权限之外,该代表行为有效。”这种规定,实际上相当于规定“表见代理”或 “表见代表”行为的效力。即对于代理人、代表人超越授权的行为,为了保护交易中的善意第三人,即使超越其权限也认定为有效。有人据此认为,中国已废除了越权行为原则。其实,国外有关公司或者法人越权行为的规定,都是在民法、商法或公司法即“人法”中做出规定,合同法不宜决定越权行为的效力。因此,我们只能说,关于越权行为的效力,中国现行法仍然没有定论。在实务中,对于董事、经理超越章程规定的经营范围实施的行为,中国司法机关的习惯做法就是判决无效并不得请求履行。
越权行为原则在中国立法上的这种不明确性是与中国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不利于维护公平合理的市场秩序,不利于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有鉴于此,中国公司法应明确摈弃公司越权行为绝对无效的观点,采取越权行为相对无效的立法态度。具体来说,可以考虑对以下方面做出规定:
(一)公司及其董事、经理均负有依照章程确定的经营范围从事经营的义务,如果其实施超越经营范围的行为属于法律法规禁止的事项,该行为无效。如果其越权行为不违反强行法,则可因股东大会的追认而使之有效。具体追认方式,可参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由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以书面方式为之,并应通知善意第三人。
(二)禁止反言与保护善意第三人原则。董事、经理与第三人从事交易行为时,第三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行为为越权行为时,则双方均不得以越权行为无效作为抗辩事由。但如果第三人为善意,即从事交易行为时不知道或者不应当知道该行为为越权行为,则第三人可行使撤销权,该交易行为自撤销之日起自始无效,第三人撤销权应在股东大会追认的通知到达前行使。
(三)改变公司的目的性条款的表述模式。长期以来,中国公司常常使用“一业为主,兼营其它”作为其目的性条款。它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公司常常凭借这一条款从事“一业”以外的“其它”经营,因而公司越权行为大量发生,并常被越权之诉讼所困扰;二是公司章程未对“主业”与“从业”的关系作出说明。两者的地位、效力如何?如主业未能实现,公司能否以“从业”为其“主业”开展经营?如果可以,是否应当修改章程,重新确立经营范围?可见,传统的目的性条款已不适应需要,必须加以修改。应当借鉴国外经验,吸取多目的性条款与一般性条款的优点,以“列举式+概括式”的模式为目的性条款。“列举式”具体载明公司正在进行或将要进行的经营活动,表明其权利能力的确定性:“概括式”则对公司目的在列举的基础上作广泛的规定,表明其权利能力的广泛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司活动既明确又不失灵活,更有效
地避免越权行为原则的适用。
(四)增强公司内部约束机制。加强股东的权限,是防止公司陷于越权问题的关键所在。董事会作为公司的执行机关,享有广泛的权利。公司越权行为主要是由公司董事实施的。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防止董事越权行为之发生。中国公司法应考虑增设以下制度,并对某些条款加以修改。
1。公司股东的请求权。因公司董事实施公司目的范围以外的行为使公司可能遭受损失时,公司的股东为了公司的利益,可以请求董事停止其越权行为。
2。公司股东的代位诉讼制。公司董事的行为超出其目的性条款界定的范围时,持有公司一定比例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书面方式请求公司提起要求董事停止其越权行为及对越权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的诉讼。公司于一定期限内未对董事提起上述诉讼,则该股东可以为公司提起诉讼。此种诉讼可由公司所在地人民法院专属管辖。同时,人民法院可依被告的请求责令提起诉讼的股东提供担保,以使股东在行使代位诉讼权时慎重考虑。
3。董事对第三人的责任。随着董事会权力的不断扩大,许多国家的公司法都出现了一些加重董事责任的规定。公司董事不仅就其行为应对公司负责,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应对第三人负责。我们应借鉴这一制度,就公司对第三人的责任加以明确规定。公司董事会应就其违反公司组织章程、超越其经营范围的越权行为致第三人之损害负连带损害赔偿责任。
4。完善股东对董事的诉讼制。《公司法》第111条规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违反法律、
行政法规,侵犯股东合法权益的,股东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要求停止该违法行为和侵权行为的诉讼。该条规定了股东以自己名义对公司董事的诉讼,但问题在于,是否一旦董事做出违法决议股东的利益就会被侵害?是否股份有限公司的任何股东均可对董事以越权行为提起诉讼?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股东对董事的诉讼将会泛滥成灾。可见,该条规定明显欠缺严密性。公司股东以自己名义对董事提起诉讼,应是有条件的,受限制的。这些条件是:(1)股东必须持公司股份达到一定比例和期限;(2)股东必须首先对公司董事行使阻却请求权并经过一定期限;(3)原则上,股东提起此种诉讼必须以董事的越权有致公司、股东的权益重大损失时始可行使;(4)股东提起诉讼应提供一定的财产担保。
⑸ 法定代表人越权行为是怎么规定的
《合同法》第五十条【法定代表人越权行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超越权限订立的合同,除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超越权限的以外,该代表行为有效。
⑹ 行政人员越权执法可能会有哪些法律风险
《行政诉讼法》第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内具体行政行为侵容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五十四条人民法院经过审理,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以下判决:
(一)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的,判决维持。
(二)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1、主要证据不足的;
2、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
3、违反法定程序的;
4、超越职权的;
5、滥用职权的。
(三)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判决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
(四)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可以判决变更。
根据法律规定,如果你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⑺ 司法解释和行政法规越权了怎么办
目前我国法律架构中没有司法审查的制度和机构,因此,如果法官或合议庭认为司法解释或行政法规有不合法的条款,只能是不适用此解释或法规,无权宣布该解释或法规条款无效。法官可以向制定部门提出修改建议。
⑻ 行政越权 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作为行政机关,应当承担具体行政行为无效的法律后果;而具体实施该行政越权行为的工作人员,应当承担被行政处分的法律责任;因该行政越权行为造成相对人人身或者财产损害的, 行政机关在履行赔偿义务后,可以责令实施该行政行为的工作人员承担全部或者部分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⑼ 对法定代表人越权行为的法律规定有哪些,法律
法定代表人的越权行为其本身是有权的,而表见代理本身是没有权利的,只是一方有理由相信其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