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环评条例
Ⅰ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条例内容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和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下称综合性规划),以及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以下称专项规划),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拟订,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第三条
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应当遵循客观、公开、公正的原则。
第四条
国家建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共享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所需资料实行信息共享。
第五条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所需的费用应当按照预算管理的规定纳入财政预算,严格支出管理,接受审计监督。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或者对规划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重大不良环境影响,有权向规划审批机关、规划编制机关或者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举报。有关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依法调查处理。
第二章评价
第七条
规划编制机关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对规划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八条
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应当分析、预测和评估以下内容:
(一)规划实施可能对相关区域、流域、海域生态系统产生的整体影响;
(二)规划实施可能对环境和人群健康产生的长远影响;
(三)规划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以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第九条
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应当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标准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技术规范。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制定,并抄送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
编制综合性规划,应当根据规划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编写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
编制专项规划,应当在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应当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编写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
本条第二款所称指导性规划是指以发展战略为主要内容的专项规划。
第十一条
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规划实施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主要包括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不良环境影响的分析和预测以及与相关规划的环境协调性分析。
(二)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主要包括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政策、管理或者技术等措施。
环境影响报告书除包括上述内容外,还应当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主要包括规划草案的环境合理性和可行性,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规划草案的调整建议。
第十二条
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规划编制机关编制或者组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机构编制。规划编制机关应当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质量负责。
第十三条
规划编制机关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专项规划,应当在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采取调查问卷、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公开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意见。但是,依法需要保密的除外。
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与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有重大分歧的,规划编制机关应当采取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进一步论证。
规划编制机关应当在报送审查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附具对公众意见采纳与不采纳情况及其理由的说明。
第十四条
对已经批准的规划在实施范围、适用期限、规模、结构和布局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或者修订的,规划编制机关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重新或者补充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三章审查
第十五条
规划编制机关在报送审批综合性规划草案和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草案时,应当将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作为规划草案的组成部分一并报送规划审批机关。未编写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的,规划审批机关应当要求其补充;未补充的,规划审批机关不予审批。
第十六条
规划编制机关在报送审批专项规划草案时,应当将环境影响报告书一并附送规划审批机关审查;未附送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规划审批机关应当要求其补充;未补充的,规划审批机关不予审批。
第十七条
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的专项规划,在审批前由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召集有关部门代表和专家组成审查小组,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查。审查小组应当提交书面审查意见。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审批的专项规划,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十八条
审查小组的专家应当从依法设立的专家库内相关专业的专家名单中随机抽取。但是,参与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的专家,不得作为该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小组的成员。
审查小组中专家人数不得少于审查小组总人数的二分之一;少于二分之一的,审查小组的审查意见无效。
第十九条
审查小组的成员应当客观、公正、独立地对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书面审查意见,规划审批机关、规划编制机关、审查小组的召集部门不得干预。
审查意见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基础资料、数据的真实性;
(二)评价方法的适当性;
(三)环境影响分析、预测和评估的可靠性;
(四)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五)公众意见采纳与不采纳情况及其理由的说明的合理性;
(六)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科学性。
审查意见应当经审查小组四分之三以上成员签字同意。审查小组成员有不同意见的,应当如实记录和反映。
第二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审查小组应当提出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修改并重新审查的意见:
(一)基础资料、数据失实的;
(二)评价方法选择不当的;
(三)对不良环境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不准确、不深入,需要进一步论证的;
(四)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存在严重缺陷的;
(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不明确、不合理或者错误的;
(六)未附具对公众意见采纳与不采纳情况及其理由的说明,或者不采纳公众意见的理由明显不合理的;
(七)内容存在其他重大缺陷或者遗漏的。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审查小组应当提出不予通过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意见:
(一)依据现有知识水平和技术条件,对规划实施可能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的程度或者范围不能作出科学判断的;
(二)规划实施可能造成重大不良环境影响,并且无法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或者减轻对策和措施的。
第二十二条
规划审批机关在审批专项规划草案时,应当将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以及审查意见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
规划审批机关对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以及审查意见不予采纳的,应当逐项就不予采纳的理由作出书面说明,并存档备查。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可以申请查阅;但是,依法需要保密的除外。
第二十三条
已经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包含具体建设项目的,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应当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依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可以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论证情况予以简化。
第四章跟踪评价
第二十四条
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规划实施后,规划编制机关应当及时组织规划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将评价结果报告规划审批机关,并通报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
第二十五条
规划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规划实施后实际产生的环境影响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预测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之间的比较分析和评估;
(二)规划实施中所采取的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有效性的分析和评估;
(三)公众对规划实施所产生的环境影响的意见;
(四)跟踪评价的结论。
第二十六条
规划编制机关对规划环境影响进行跟踪评价,应当采取调查问卷、现场走访、座谈会等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第二十七条
规划实施过程中产生重大不良环境影响的,规划编制机关应当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向规划审批机关报告,并通报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
第二十八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发现规划实施过程中产生重大不良环境影响的,应当及时进行核查。经核查属实的,向规划审批机关提出采取改进措施或者修订规划的建议。
第二十九条
规划审批机关在接到规划编制机关的报告或者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建议后,应当及时组织论证,并根据论证结果采取改进措施或者对规划进行修订。
第三十条
规划实施区域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总量控制指标的,应当暂停审批该规划实施区域内新增该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规划编制机关在组织环境影响评价时弄虚作假或者有失职行为,造成环境影响评价严重失实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二条
规划审批机关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对依法应当编写而未编写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的综合性规划草案和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草案,予以批准的;
(二)对依法应当附送而未附送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专项规划草案,或者对环境影响报告书未经审查小组审查的专项规划草案,予以批准的。
第三十三条
审查小组的召集部门在组织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时弄虚作假或者滥用职权,造成环境影响评价严重失实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审查小组的专家在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中弄虚作假或者有失职行为,造成环境影响评价严重失实的,由设立专家库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取消其入选专家库的资格并予以公告;审查小组的部门代表有上述行为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四条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机构弄虚作假或者有失职行为,造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严重失实的,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予以通报,处所收费用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五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要求本行政区域内的县级人民政府对其组织编制的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本条例的规定制定。
第三十六条
本条例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Ⅱ 有环评无环保部门试生产批复擅自投入生产违法问题适用法律依据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环函〔2007〕112号2007年3月29日)
关于企业试生产期间违法行为行政处罚的有关法律问题,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经研究,近日做出解释,全文如下:
一、有关法规对企业试生产提出了严格要求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十八条、第十九条和第二十条第二款的规定,需要进行试生产的建设项目,其配套建设的环保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并在投入试生产之日起3个月内申请竣工验收;建设项目试生产期间,建设单位应当对环保设施运行情况和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测。
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环保总局令第13号)(以下简称《办法》)第七条和第八条的规定:建设项目试生产前,建设单位应提出试生产申请。试生产申请经环保部门同意后,建设单位方可进行试生产。
《办法》第十条规定:对试生产3个月确不具备环保验收条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试生产的3个月内,向环保部门提出该建设项目环保延期验收申请,说明延期验收的理由及拟进行验收的时间。经批准后建设单位方可继续进行试生产。试生产的期限最长不超过1年。核设施建设项目试生产的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
二、对企业试生产期间的环境违法行为,有关法律法规设定了相应的行政处罚,环保部门应视不同情况分别实施行政处罚:
(一)
对建设项目配套环保设施未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的,应依据《条例》第二十六条的规定,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止试生产,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
对建设项目投入试生产超过3个月未申请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的,应依据《条例》第二十七条的规定,责令限期办理环保设施竣工验收手续;逾期未办理的,责令停止试生产,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
对试生产期间企业未经环保部门同意擅自拆除或者闲置污染防治设施,排污超标的,应分别依据《水污染防治法》第四十八条、《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四十六条、《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五十条、《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六十八条和第七十五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四)
对试生产期间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应分别依据《水污染防治法》第五十三条、《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六十一条、《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五)
对试生产超过1年(核设施建设项目为2年)仍未申请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的,可认定为试生产结束投入正式生产,应依据《环境保护法》第三十六条和《条例》第二十八条的规定,责令停止生产或使用,可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
注:新环保法已经出台,相应的条款顺序或内容已有所改变,以新法为准。
Ⅲ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中“规划编制机关”是指谁
就是编制这个规划的责任主体单位,直接点理解就是出钱的单位。
Ⅳ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定在环境中影响评价弄虚作假 ,县级处理
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基本法律制度,对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的行为,均应依法予以处罚。对既未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也未执行“三同时”制度,并已投入生产的建设项目的法律适用问题,于1999年在《关于建设项目环保设施验收等问题的复函》环法[1999]95号)和《关于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处罚规定的复函》(环法[1999]249号)中做过解释,即:对未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环境影响登记表,且已经投入生产的建设项目,原则上应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处理。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规定,对未经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计划部门不办理设计任务书的审批手续,土地管理部门不办理征地手续,银行不予贷款。《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也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后,计划部门方可批准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
“三同时”制度是指新建、改建、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
区域或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其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
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简称“三同时”制度。
“三同时”制度是防止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制度。凡是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确认可以开发建设的项目,建设时必须按照“三同时”规定,把环境保护措施落到实处,防止建设项目建成投产使用后产生的环境问题,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也要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主要环节落实环境保护措施,关键是保证环境保护的投资、设备、材料等与主体工程同时安排,使环境保护要求在基本建设程序的各个阶段得到落实。“三同时”制度分别明确了建设单位、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责,有利于具体管理和监督执法。
Ⅳ 环评审批谁审批谁验收有相关条例规定吗
建设项目抄的环境影响评价文袭件,由建设单位按照国务院的规定报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建设项目有行业主管部门的,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应当经行业主管部门预审后,报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办理。
审批部门应当自收到环境影响报告书之日起六十日内,收到环境影响报告表之日起三十日内,收到环境影响登记表之日起十五日内,分别作出审批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预审、审核、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Ⅵ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章节目录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防止建设项目产生新的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建设产生污染的建设项目,必须遵守污染物排放的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在实施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区域内,还必须符合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
第四条
工业建设项目应当采用能耗物耗小、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第五条
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必须采取措施,治理与该项目有关的原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环境影响评价
第六条
国家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由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单位承担。
第七条
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按照下列规定对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实行分类管理:
(一)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
(二)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三)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订并公布。
第八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建设项目概况;
(二)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
(三)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和预测;
(四)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五)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六)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
(七)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涉及水土保持的建设项目,还必须有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内容和格式,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第九条
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但是,铁路、交通等建设项目,经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以在初步设计完成前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不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开工前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其中,需要办理营业执照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营业执照前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
第十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由建设单位报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建设项目有行业主管部门的,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应当经行业主管部门预审后,报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经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并签署意见后,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之日起60日内、收到环境影响报告表之日起30日内、收到环境影响登记表之日起15日内,分别作出审批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预审、审核、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十一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下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
(一)核设施、绝密工程等特殊性质的建设项目;
(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
(三)国务院审批的或者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
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审批权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建设项目造成跨行政区域环境影响,有关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有争议的,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共同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二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经批准后,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或者采用的生产工艺发生重大变化的,建设单位应当重新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自批准之日起满5年,建设项目方开工建设的,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应当报原审批机关重新审核。原审批机关应当自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之日起10日内,将审核意见书面通知建设单位;逾期未通知的,视为审核同意。
第十三条
国家对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实行资格审查制度。
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必须取得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按照资格证书规定的等级和范围,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并对评价结论负责。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已经颁发资格证书的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名单,应当定期予以公布。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
第十四条
建设单位可以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任何行政机关不得为建设单位指定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五条
建设单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征求建设项目所在地有关单位和居民的意见。 环境保护设施建设
第十六条
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第十七条
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应当按照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的要求,编制环境保护篇章,并依据经批准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在环境保护篇章中落实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措施以及环境保护设施投资概算。
第十八条
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完工后,需要进行试生产的,其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
第十九条
建设项目试生产期间,建设单位应当对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情况和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测。
第二十条
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向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该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
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应当与主体工程竣工验收同时进行。需要进行试生产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自建设项目投入试生产之日起3个月内,向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该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
第二十一条
分期建设、分期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建设项目,其相应的环境保护设施应当分期验收。
第二十二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申请之日起30日内,完成验收。
第二十三条
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经验收合格,该建设项目方可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补办手续,擅自开工建设的,责令停止建设,可以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
(二)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或者采用的生产工艺发生重大变化,未重新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
(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自批准之日起满5年,建设项目方开工建设,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未报原审批机关重新审核的。
第二十五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未经批准或者未经原审批机关重新审核同意,擅自开工建设的,由负责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恢复原状,可以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试生产建设项目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未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止试生产,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建设项目投入试生产超过3个月,建设单位未申请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办理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手续;逾期未办理的,责令停止试生产,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九条 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弄虚作假的,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吊销资格证书,并处所收费用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流域开发、开发区建设、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区改建等区域性开发,编制建设规划时,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另行规定。
第三十二条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按照国务院关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 军事设施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按照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 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Ⅶ 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关系与区别是什么
个人理解,环评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主要区别有四点:1、性质不同内,效力不同。环评法容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属于法律层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是由国务院作出的,属行政法规。法律效力大于行政法规,如发生冲突,法律优先执行。2、意义不同,目的不同。环评法意义在于重在预测,预防污染,促进协调发展,重在预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主旨是保障环评的实施,防治建设项目的实施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重在执行。3、范围不同,内容不同。环评法所说的环评含规划环评、建设项目环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则指针对建设项目,无规划环评的执行要求。4、时段不同,侧重点不同。环评法要求的环评发生在项目建设前,主要讲为什么要环评、怎么环评、谁来写环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要求的内容可以是项目建设前、中、后期,谁审批、如何审批、审批期限、如何公示等,以及环评中提及的措施如何执行、谁来实施,它涵盖环评、审批、三同时等。总之,环评法是基础法律,明确基本方向。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是落实环评法要求,保障法律实施而编制的具体办法。
Ⅷ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实施之前企业没有环评手续合法吗
应当按照地方各省人民政府划定了一个时间节点,在节点以前已经建成投入内使用的企业,免容于处罚直接做报告,节点以后的就必须罚款后再完善手续。因为:
第一、已经存在的企业不能通过环评验收,通常会要求进行整顿,整改不合格会考虑予以关停。
第二、环评是环境影响评价的简称,是指对规划和建设 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通俗说就是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
第三、第七条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Ⅸ 为什么规划环评条例酝酿讨论了好久才出台
为规划环评提供了一些依据。例如环渤海经济圈、曹妃甸、滨海新区等这些区域的新型内工业化基地、环境容的承载能力怎么样,做了一个调研报告,我们还完成了北部湾等地,它的海域的承载力。还有成都和重庆的成渝经济区,还有海峡西岸的经济区,还有以鄂尔多斯为经济区的黄河中上游资源富集区等五大环评调研报告,到底它的环境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的调研报告,同时还有一系列的产业报告。钢铁、石化等一系列专业的产业报告。还设立了一系列的战略环评和规划环评的试点。
与此同时,我们还就这些点推行了一系列的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税收、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绿色贸易等一系列的环境积极政策,我们认为对这些未来的规划环评赋予相关的经济政策,和我们工程有什么关系呢?就是今后将打破行政区划,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总量容量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根据不同的发展目标制定不同的考核评价体系,再根据这些评价考核体系,建立不同的经济政策,支撑今天的环境友好型工程项目。实际上就是处理这样一个环境关系。
Ⅹ 对贯彻实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建议
今年8月17日,国务院以第559号令颁布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决定于10月1日正式实施。《条例》是《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简称《环评法》)的一项重要配套法规。《条例》的贯彻实施,将进一步推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而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一、《条例》颁布实施意义深远
《环评法》颁布确立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地位,是一个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法律武器。而《条例》颁布实施,将会使规划环评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标志着我国环境立法的重大进展,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进入了新阶段。
规划是良好发展开端的“控制闸”,发展必须规划先行。规划环评是环评发展与完善的必然结果,规划环评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项重要环境管理制度。2003年9月1日实施的《环评法》,初步确立了我国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环评法》实施过程中,注重分析规划中对资源环境的需求,逐步推进由过去单纯的建设项目环保指标控制向区域性的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分析与控制转变;由单一的环境影响分析评价向系统化、综合性的环境影响和社会经济影响分析评价转变;由过去静态的分析评价向动态的分析评价转变,使管理理念有重大转变,思想认识有新的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有重大改观。但由于相关制度、配套法规滞后,保障措施跟不上,影响了规划环评工作健康发展。
当前,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影响和制约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一个各方利益博弈的焦点。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受到很大影响。在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实施的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一揽子计划中,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节能减排的环评工作空前繁重,环境保护压力日益增大。
《条例》作为《环评法》的配套法规,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环评制度,细化了规划环评的具体要求,增强了规划环评的可操作性,将会在规范和促进规划环评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全面开展规划环评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贯彻落实好《条例》,对于开发资源和保护环境,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将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意义重大。
二、实施《条例》中,应着力解决当前影响规划环评的主要问题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举世瞩目。但也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等深层次问题。一些行业、地方唯经济发展至上,甚至唯GDP,其GDP的增长往往是以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存在环境政策实施的“软”效力缺陷。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环评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还面临着一些深层次问题的制约,又缺乏一些可操作的具体制度安排。《条例》的颁布与实施,为解决影响规划环评的深层次的问题及建立一些具体的制度提供了契机,也为进一步完善《环评法》提供更多有益的新经验。
在《条例》实施中,首先要解决当前影响规划环评的主要问题:
(1)在《条例》实施中,完善规划环评体系。目前,由于规划体系不规范就会直接影响到评价体系不完善。在规划体系中存在缺乏规范管理,规划类型繁多、层次复杂,内容交叠较多等诸多问题,进而影响评价机制定位不准确、定性评价重视不足、指标体系不完善、实用性不强等问题。只有完善了规划体系,才能完善规划环评体系。在《条例》实施过程中,形成“倒退”机制,有利于健全完善规划体系。
(2)按照《条例》要求,明确规划环评主体。目前,规划环评主体界定不清,促进科学发展的制度支撑不够。规划环评审查主体多元,部分主管部门不仅负责规划的审批,还组织规划环评审查,加上各部门对规划环评实施的范围、程序、经费、深度等问题争论较多,多头管理、又“封闭运作”常使规划环评流于形式。
(3)按照《条例》要求,解决规划环评技术支撑问题。目前,规划环评技术支撑不够,造成规划环评缺乏时效性。规划体系的不规范和技术方法体系尚未成熟,不能适应规划发展的需要。一是评估成果不够全面。由于规划类型不同、层次不同,仅依靠目前规范标准开展工作,规划环评难以把握不同规划的评估重点。二是采用的方法和标准过于僵化,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还很不完善,在实践中难以进行定量预测和分析,影响规划及规划环评的质量。三是规划内容与规划环评之间的关系协调不够。
(4)在《条例》实施中,建立完善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目前,缺乏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战略环评难以有效推进。尽管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中提出了规划环评的早期介入原则和工作程序的要求,但因缺乏具体的规划流程,操作性不强,因此,无法体现规划环评作为战略环评的重要意义,从而在实际操作中造成了许多问题。
(5)在《条例》实施中,加强理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目前,规划环评的理论基础还不充实,尤其规划环评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研究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基础。作为规划和规划环评的基础工作,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研究还比较肤浅,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还很不完善,影响规划和规划环评的质量。
(6)在《条例》实施中,建立开放的,公众广泛参与的制度。目前,公众参与效率不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仍流于形式,随意性大,公众利益在规划中尚未得以充分体现,公众享受规划项目成果不到位,应有监督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规划管理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封闭运行现象,其编制、审批、实施主要在管理部门内部进行,公众介入程度低,透明度不高,公众意见对规划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约束力体现不够,导致规划编制与规划环评脱节的现象。
三、实施《条例》,逐步形成保护环境的长效机制
1.加强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研究,建立保护环境的长效机制
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它具有对经济社会活动的承载能力。环境本身也是资源,在资源环境运动变化中,二者是耦合关系。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相互影响,互为一体。统筹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关键和前提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不仅是规划环评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国土资源行政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坚持把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的一项重要管理措施,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优化、调整生产力布局和空间结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要建立和完善真正意义上的长效机制,首先,规划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其次,把规划环评作为规划制定的基础工作之一,所有规划都应先过“环境关”,把规划环评作为规划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规划”应是规划的题中应有之意,而不是像现在对规划仅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2.用规划环评推进绿色GDP建设,探索建立健全GDP核算体系
从一定意义上讲,规划环评与绿色GDP强调的都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规划环评注重分析规划中对环境资源的需求,有助于优化经济布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是推进绿色经济的重要引擎。GDP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成果的综合性指标,也是判断宏观经济形势的最重要指标之一,GDP的这类功能是必需肯定的。但GDP与所有统计指标一样,不是万能的,都有局限性。
目前,我国核算GDP,主要是生产法+部分行业的收入法。尽管基本符合我国国情,但存有严重缺陷。就目前方法核算出的GDP,许多重要方面它并不反映或反映的不全面。比如,GDP虽然扣除了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投入,但这些被扣除的中间投入不涉及生态环境成本,生态环境的恶化未直接影响到GDP。同时,许多社会、民生、质量、安全的问题,在GDP中也没有被反映出来。因此,急需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改变原有的GDP核算方法,探索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通过开展规划环评,改革GDP核算方法,推动绿色GDP建设,建立保护环境的长效机制,为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作出贡献。
3.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现战略环评与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有序开展,相互促进,优化提高
当前存在着战略环评“软”,规划环评、项目环评“硬”的现象,甚至出现了宏观规划和微观项目在审批层次上的“倒挂”现象,削弱了战略环评对重大决策的影响力。从理论上讲,战略环评是对环评进行科学的定位、定性和定向,规划环评是实现战略环评的计划、步骤,而项目环评是具体的项目操作,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的环境影响评价层级和管理体系。然而现实中,战略环评往往滞后于规划环评、项目环评,制约了战略环评对规划的指导作用。环评的层次“倒挂”首先源于战略、规划、项目的层次“倒挂”。发展要有战略,战略环评是衡量发展战略的重要标尺,应尽快转变思路,超前(或同步)进行战略环评研究,使战略环评成为战略本身的组成部分,最大限度地实现环境影响评价从微观到宏观的拓展、从战术到战略的拓展、从单因子到系统的拓展,以有效发挥战略的导向和约束机制作用。
四、借鉴规划环评的实践和经验,做好国土规划工作
在研究国土规划制定过程中,应统筹协调区域内突出的关键性资源环境制约,既要尊重经济规律,又要考虑生态规律,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积极探索建立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的综合评价体系,充分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科学协调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之间的关系,为建立规划分区及制定相应政策创造必要的条件。构建包括土地、水、矿产(能源)、生物、气象、地理、地质等诸多资源环境承载力构成要素在内的综合分析和科学评价机制,建立一个能够统领各类空间规划的综合性规划,以承载力定发展,以承载力保发展,实现“以需定供”思维向“以供定需”理念的转变。
国土规划应借鉴环评经验,在编制规划时,应确立规划环评的前置地位。第一步在规划编制的初期介入,较早的介入规划决策过程;第二步在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基础上,将环评列为国土规划具体内容,运用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对国土规划实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科学评价,以确定不同区域不同的发展速度、不同的经济规模以及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和空间开发格局等,才能使国土规划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
五、以《条例》为准则,做好《全国地质勘查规划》、《全国矿产资源规划》规划环评工作
规划环评作为服务于规划管理决策的手段,是规划管理的行政行为之一,应当作为规划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全国地质勘查规划》和《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的颁布实施,将在提高我国资源保障能力,增强服务功能,加强地质环境(灾害防治)的管理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地质勘查规划、矿产资源规划与其规划环评应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规划环评应作为地质勘查、矿产资源开发中必不可少的步骤。规划环评应尽可能在地质勘查、矿产资源开发规划编制初期介入,使环境资源因素在地质勘查规划、矿产资源规划编制中得到充分考虑,而且应把规划环评作为规划审批的前置条件,地质勘查和矿产开发之前应首先要开展规划环评,然后再项目环评的程序,完善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的联动制约机制。
《全国地质勘查规划》和《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已经颁布实施,建议开展地质勘查规划、矿产资源规划环评的工作方法和指标体系研究;开展地质勘查和矿产资源开发规划环评试点工作,从实践中取得有益经验,全面推进规划环评工作。
六、加强矿山环境规划管理,大力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环评
规划作为做好矿山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搞好矿山环境工作的第一步,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应以规划为龙头。在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过程中,各地不断探索,开拓创新,积累经验,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进入到一个崭新阶段。以广西为例,广西把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作为一项重要长效管理机制,不断强化矿产资源开发规划环评的实效性,把保障资源开发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资源开发中始终把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按照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做好资源开发规划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通过制定科学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科学、有序地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不管是新建、改建、扩建矿山都要严格执行开发利用规划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和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规划制度,矿山的开采、保护与治理均按规划执行,编制了《广西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分为近期(2006—2010年)和远期(2011—2015年)目标,并在实践中创造了苹果铝土矿地质环境恢复、平乐锰矿区及武鸣板苏锰矿、藤县及苍梧县钛铁矿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三种模式,积极开展重点区域重点治理,采取以财政投资为主,企业投资为辅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逐步解决过去遗留的矿山环境问题,新上项目按新机制运行,使环境管理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原载《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专家建议》2009年9月15日作者与张兴合作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