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规则
① 1习惯国际法规则对领空主权的限制有哪些方面
根据现代国际法公认的原则,国家对它的领空行使完全的管辖与控制,国家有权禁止外国飞机进入领空或在一定条件下准许外国飞机通过。这就是国家领空主权说的基木内容。由于这一学说符合国家的经济利益与安全的要求,因而普遍得到国际公约、多边专约以及各国立法的确认,它已成为现代国际法的一项原则,并成为制定各类航空公约的基础和前提。但对于空间的具体高度,目前尚缺乏明确的规定。根据一般惯例,空气空间的国家主权则是各国共同公认的。对于如何划定空气空间与外层空间的界限,目前有儿种不同的主张:有的主张以飞机依靠大气可以飞行的高度,作为国家领空主权的限度,一般30-x40公里。有的主张以大气层的最高限度为国家领空的限度,高度为16000公里:有人主张以人造卫星不依靠大气可以运行的最低限度为国家领空的限度,高度为100-110公里,有人主张以同步轨道为国家领空的限度,约3.6万公里。多数学者认为:国家主权一般应限于空气空间,而对外层空间不拥有主权。联合国的宣言和决议,也确认外层空间不属于国家领空主权的范围,而应当用于和平的目的及供作自由探测使用。我国的领空也据此确定。对于空气空间的法律地位和属性问题,目前也有多种主张:有完全自由论,有有条件自由论,有海洋比拟论,有有限制的国家主权论,有国家主权论。由于国家领空主权论体现了国家主权原则,符合国家的经济利益与安全要求,因而得到了国际公约、双边及多边条约和各国立法的普遍公认。外层空间的法律地位,一般认为不属于国家领土主权的范田,但认为外层空间并不是无主之物,而是属于全体人类的共有财产,具有非交易物的性质,任何国家不得垄断、独占,更无权交换、转让、买卖或租借。在许多国际性条约中,都强调了外层空间不得进行军事活动的原则。另外还规定了其它有关事项。
② 国际法一般法律原则的确立方式
(一)各国公认?
即得到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因为国际法是国家之间的法律,一个国家不能创造国际法,尽管有时一国或少数国家提出的某一原则,具有重大的政治、法律意义,在没有得到各国公认之前,尚不能成为国际法基本原则。基本原则必须是为各国所公认的。这种公认或者反复出现在各国缔结的条约中,或者作为国际习惯被各国所接受。这一特点使其区别于仅为少数或部分国家承认的原则。
(二)具有普遍意义
即这种原则适用的范围是国际法律关系的所有领域。国际法基本原则不是个别领域中的具体原则,也不只是关系到国际关系的局部性原则,而是超出了个别领域而具有普遍意义的,适用于国际法一切效力范围的,关系到国际关系全局性的原则,它可以贯穿于国际法的各个方面并具有指导作用。例如,国家平等原则,它对国际法的各个领域都起调整和指导作用,具有普遍意义,无论其他任何领域的原则、规则只要违背了平等原则均属无效。相反的,政治犯不引渡原则尽管也是一项国际法原则,而且早已为各国公认,但仍不能成为基本原则,因为其只涉及国与国之间引渡罪犯这一方面,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因而不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三)构成国际法的基础
这一特征可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国际法基本原则是一般原则产生的基础。国际法的一般原则和具体规范要么是从基本原则派生或引申出来的,要么是在基本原则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国际法基本原则是一般原则有效的基础。国际法一般原则必须符合基本原则的精神,不得与之相抵触。如同宪法与其他法律的 “平法子法”地位相似,任何一项国际法一般原则、规范,与国际法基本原则抵触者均属无效。
3.国际法基本原则是国际法存在的基础。对国际法基本原则必须遵守,不得违反,倘若破坏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就动摇了整个国际法的基础。譬如,假若在国际关系中破坏了主权原则,现代国际法便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仅仅违反了国际法的具体原则,不足以影响国际法的存在。
(四)具有强行法的性质
强行法,又称绝对法、强制法,指在国际社会中公认的必须绝对执行和严格遵守的,不得任意抛弃、违反或更改的国际法规范。
强行法是任意法的对称。强行法原为国内法的概念,1969年的《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开始正式在国际法领域使用强行法的概念。该公约第53 条称国际强行法为“一般国际法强制规范”,并规定:
一般国际法强制规范指国家之国际社会全体接受并公认为不许损抑且仅有以后具有同等性质之一般国际法规范始得更改之规范”。按照这条规定,国际强行法应具备三个条件或特征:①国际社会全体接受;②公认为不许损抑;③不得随意更改,仅有以后具有同等性质之原则始得更改。但是,国际强行法具体指哪些规范,条约法公约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也没有划定具体范畴。关于国际强行法的效力,《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53 条规定:“条约在缔结时与一般国际法强制规律抵触者无效”;第64 条又规定“遇有新一般国际法强制规律产生时,任何现有条约之有与该项规律抵触者即成为无效而终止”,足见其在国际法中的权威性。
按照公认的规定和解释,国际法基本原则完全具备国际强行法的各种条件和特征,但具有强行法性质的原则不一定均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③ 与国内法规则相比国际法规则有什么特殊性
一、有关两者间关系的学说与评价
国际法与国内法之间关系的争论,追根溯源可以用两个问题进行总结:第一,两者之间是否为同一法律体系?第二,两者何者优先,亦或是两者是互相独立的,不会产生何者优先的问题?对于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学说上出现了一元论和二元论两种论点。
(一)一元论
一元论的坚持的观点是两者属于一个法律体系,而在效力等级上又分为两种理论:(1)国内法优先说。(2)国际法优先说。
1.国内法优先说
国内法优先说包含了两种说法,一种是国际法从属说,即国际法的效力来源于国内法,后者的效力高于前者,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它仅仅适用于一国的对外关系当中。另一种说法则是:国际法是国家主权意志的“自我限制”的表现。因为每个国家都有着绝对的主权,其有权利与各个国家制定何种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种决定完全是考虑到自己的国家利益,完全以自己国内的法律为转移,同时,国家在任何时候都有权利因与其自己的利益不相符合为由,不自己应该承担的国际法律义务。
2.国际法优先说
提倡这种学说的凯尔森认为两者的主体都是个人,其调整对象是个人的行为,虽然国际法调整的是国家的行为,但一国的行为是可以还原为代表该国的个人的行为中去,同时,在法律渊源上,国际法与国内法的法律渊源同是习惯和条约,虽然两者造法方式不同,但造法方式的不同不能代表所造出的法律就是相互独立的法律体系,即凯尔森认为两者属于相同的法律体系。同时国际法的的效力范围不受限制,但国内法的效力范围则是受限制的,因为只有这样,各国的国内法才能同时有效,另外,如果国内法不能限制自身的效力范围,那么它只能依靠具有更高效力的法律去限制,即国际法。进而也就推导出国际法的职能就是将各国的国内法的效力范围予以限制。同时他还提出“基础规范”这一概念,“基础规范”实际上是一种“约定必须遵守”的传统道德性准则,而这种“基础规范”则直接赋予了国际法的效力,最后国际法又赋予了国内法的效力。所不管是从法律的效力来源还是法律的适用范围,国际法总的来说都要优先于国内法。
3.对一元论学说的评价
国内法优先说着重强调国家意志绝对化,主权绝对化,从根本上否定了国际法存在真实意。将国际法看作是一国对外交流的工具,每一个国家都能为解除自身在国际上应担负的责任与义务而随心所欲地修改国际法,那么国际法的存在便毫无价值,这是此学说的严重弊端。同时凯尔森的观点又是一种绝对理想化的,纯粹化的观点,即将国际法凌驾于国内法之上,国际法的发展会导致世界国家的建立。这种观点没有意识到国际法与国内法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的不同,认为国内法为地方法,国际法为国家法,进而否定作为国家根本属性和国际法基础的国家主权。虽然随着世界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越发的密切,各国的法律趋同化速度的不断加快使凯尔森的理论有一定的依据,但国家主权至上的原则是不可能导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可以像一国内部公民之间的关系一样。凯尔森理论反对研究法律与政治,经济,道德等因素的关系,同时也没有在法的社会目的与社会效果的前提下进行探讨,因此它也被认为是“所有现代学说中最具有意识地和最完全脱离社会实践的”。
(二)二元论
从历史上来看,理论上二元论产生的时间早于一元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国际法出现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差异逐步显现,但二者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协调的,在这种情况下,两者的关系没有紧张到需要分出孰高孰低或孰优孰劣的程度。
1.二元论的基本理论特点
坚持这种学说的认为两者之间是绝对不同的且相互独立。其中的不同大致表现在:(1)所调整的法律关系不同。(2)法律渊源不同。特里佩尔认为,他们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分别代表了各自独立的法律体系。其表现包括:一、规范的社会关系不同。国际法所调整是国与国间的关系,国内法调整的则是个人与个人间以及个人与国家间的关系。二、拘束主体不同。前者的主体是国家,后者的主体是作为公民的个人。三、法律渊源不同。国内法是国家本身的意志。虽然国际法也是国家的意志体现,但这种意志是许多国家的共同意志的产物。因为国际间条约约束的是多个国家的行为,所以只有国家间达成共识时才能制定出国际法。同时期的意大利学者安奇罗蒂也主张二元论,他承认两者在调整的社会关系上的不同点。国家间就有关个人的规则达成协议,这种协议将被放在国际法之外。奥本海在国际法与国际法之间的关系中就二元论的观点认为,按照二元论的观点,国际法与国内法之间是独立的法律体系,有着明确的界限,因此国际法不可能会是国内法的内部法律,虽然在特殊的情况下,国际法规则可以在国内使用,主要是因为它们被国家内部法律所采纳,已经内化为国际法的一部分,不再是单纯的国际法。这种观点避免了一个法律体系优于另一个法律体系的任何问题。因为两个法律体系没有共同的适用场所,每一种法律体系在自己的范围内是最高的。
2.对二元论的评价
二元论着重对两者间的差异进行研究,得出了两者分属于不同的法律体系,这基本上符合法律的实际情况。但其论断相对绝对化,并不能说明两者关系上的一切现象,尤其是新出现的事实。二元论所认为的绝对的不同法律体系,在实际情况中,比如国际法与国内法制定的主体,国际法的效力根据,国内法部分规范与国际法之间都存在相应的联系。它从形式上的差异得出两者之间的绝对对立的观点,一定程度上使人难以接受,同时也不符合各国的实践。
二、两者间的相互实践
(一)国际法中适用国内法的实践
国内法从国际法的制定之初就在不断地影响着国际法,具体表现在罗马法对国际法的影响。国际法的原则,规则和制度很大程度上吸取了罗马法中的相关内容。随着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发展,在国际法层面上适用国内法表现出了国际组织对一国国内法的态度问题。就现实情况来看,这种表现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以国内的法律作为违反自身国际义务的根据。在一国作出承诺的国际条约中,国家应当遵守自身的义务,当不履行自身的义务从而引起国际法上的法律后果时,即使一国的行为在其国内法管辖范围内是合法的,但在国际上仍是非法行为,仍要承担相应的违法责任。
2.在国际关系中任何国家不得是自身的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之上并强行要求其他国家遵守。这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国际上盛行的单边主义,同时也是国际法上尊重国家主权,不干涉国家内政原则的要求。
(二)国内法中适用国际法的实践
国际法在国内法的适用的方式,多采用“转化”与“采纳”两种方式。“转化”是指国际法的原则,规则与法律制度因为不能直接在国内适用,所以必须通过国内的立法活动将其纳入到国内法律体系中,使其成为国内法或者具有国内法律的效力,这种立法活动可能是立法行为,也有可能是国际条约颁布,或者其他的宪法活动。“采纳”是指直接将国际法当中的规定的原则,规则与法律制度直接适用到国内法当中。采取这种方式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一国所签订的国际条约基本上与本国的法律不相矛盾。国际法在国内法上的适用可分为国际习惯的适用与国际条约的适用。
1.国际习惯的适用
通常情况下,国际习惯法要优于制定法,对于国际习惯多采用采纳的适用方式。这一立场被大多数英美法系以及大陆法系国家所接受,但也有国家对国家习惯的采用有相应的限制,比如英国认为如果国际习惯法与议会法令相冲突,议会法令优先,国际习惯法与具有拘束力的司法先例相冲突,则是司法先例优先。
2.国际条约的适用
国际条约作为各国根据各自的意志在相互妥协之下而达成合意的产物,它与国内法的适用在国际上有不同的特点。就其适用效力而言,在美国,国际法被认为是本国法律的一部分的原则,已经被美国明确地采用。在德国,其《基本法》第25条则规定,一般国际法规则构成联邦法律的一部分,并优于法律,而且为联邦领土上的居民直接创设权利与义务。荷兰则认为国际条约不仅优于一般国内法,也优于宪法(此时,与宪法相冲突的国际条约必须得到议会的多数同意才能有这种优先地位)。
三、总结
国际法与国内法之间的关系问题的讨论为解决国际法与国内法适用中的冲突奠定了理论基础,随着世界各国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人们就国际法与国内法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方向也由其中的差异性转变为其中的联系。结合国际上的理论学说,以及各个国家对国际法的实际应用的实践,在实际处理国际法与国内法之间的关系时,我们要把握以下原则:
(一)两者间属于两个不同的法律体系
从适用主体,适用范围以及适用的目的来说,两者的差异是显著的。所以在其各自的领域中,并不会存在孰高孰低的问题,一国不能使其本国的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之上,随便修改国际法规则,同时也不允许将其本国的法律强加于他国的法律之中。当涉及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当然要适用由国家间达成合意而制定的法律法规,当一国不遵守这些法律规范时,自然要承担国际上的法律责任。
(二)两者之间联系密切,互相补充
国际法产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利益,国际法是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对外政策的集中体现。随着国际间各国交流越发密切,其中的利益关系也越发紧密,自然会需要一种强有力的规范来来约束各国行为,在尊重各国主权的前提下,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尽力维护和扩大每个国家的利益。同时,国内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一国内部利益,外部利益与内部利益能够达到相互平衡与协调,是一国能够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所在。所以可以说,在国家利益方面,两者是相互贯通,互补互助的关系。
(三)积极面对两者之间的冲突
探寻国内法与国际法之间关系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两者之间冲突规范的出现,而在实践中两者在某些具体的法律规范上必然会存在冲突。但是,当冲突出现时,在一国已经对有冲突的条约声称保留的前提下,此国际条约便不具有相应的法律约束力,也不存在为违反此条约而承担国际法律责任的可能性。但如果一国已经同意加入某国际条约,则必须要按照“约定必须遵守”的原则,严格遵守国际公约的规定,当事国不能以本国的国内法作为其不履行职责的接口。此外,一国还要及时修改国内法律法规,或者及时发布权威性的司法解释,使本国法律与已经签署并认可的条约规定相符合。在立法与司法实践中,只有坚持以上原则,才能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解决两者间的冲突,保证两者正确合理的适用,维护本国利益,促进世界各国关系和平健康稳定发展。
④ 国际法上的继承应遵守什么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继承方面的实践如何
4 国际法上的继承应遵守什么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继承方面的实践如何? 答:(1)国际法上的继承是指由于某种具有国际法意义的事实或情势出现,使国际法上有关的权利义务从一个承受者转移给另一个承受者所引起的法律关系的改变,是国际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 (2)继承包括国家继承、政府继承和国际组织的继承。国家继承是指一国对领土的国际关系所负有的责任,由别国取代。发生的情况包括国家独立、分离、分立、合并和领土的转移。政府继承是指一国内被推翻的政府所承受的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转移给取代它的新政府。国际组织并不当然发生继承,要由国际组织的文件确定。 (3)继承的规则: A、条约事项的继承 人身条约:与国际法主体资格密切相关的条约,一般不发生继承。 非人身条约:一般是继承的。 B、条约外事项的继承: 财产的继承: 不动产随领土转移,动产一般由双方共同协商解决,与所涉领土密切关系来确立是否继承。 债务的继承: 国债:是整个国家所负的债务,是继承的。 地方化债务:以国家名义承担,而实际上只用于地方的债务,是继承的。 恶债不予继承原则: 恶债:是被继承人违背国际法基本原则或者与继承者的意志相违背所取得的债务。 档案的继承:原始与复制,双方达成一致解决。 (4)中国在继承方面的实践:(见书) A、对条约的继承实践: B、对财产的继承实践: C、对债务的继承实践。
⑤ 国家管辖豁免的国际法规则
2004年12月16日,第59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意味着大多数国家接受了“限制豁免论”,标志着一百多年来的“绝对豁免论”与“限制豁免论”之争暂时达成了妥协,国家管辖豁免制度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鉴于我国政府已签署该《公约》,有必要探寻我国在新形势下的对策,以适应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潮流。
实践中,国家主权豁免主要表现在司法豁免方面,其中包括:一国不对他国的国家行为和财产进行管辖;一国的国内法院非经外国同意,不受理以外国国家作为被告或外国国家行为作为诉由的诉讼,也不对外国国家的代表或国家财产采取司法执行措施。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主权豁免又经常被称为国家的司法豁免权。
一国如以下列方式明示同意另一国法院对某一事项或案件行使管辖,就不得在该法院就该事项或案件提起的诉讼中援引管辖豁免:(1)国际协定;(2)书面合同;(3)在法院发表的声明或在特定诉讼中提出的书面函件,此即国家豁免的明示放弃形式。此外,如果一国本身就该事项或案件在他国法院提起诉讼、介入诉讼或提起反诉,则亦不得在另一国法院中援引管辖豁免,此即国家豁免的默示放弃形式。
⑥ 国际法习惯规则是怎样形成的
国际习惯法:实质上就是适用于尚未组织起来的国际社会的国际法。国际习惯内法的构成有两个容要素:1.普遍的或区域性的国家实践;2.这种实践为有关国家承认为法律。国际习惯法常常是以早期条约的某些条款为其渊源,这些条款后来就被承认为法规。但是也有个别的国际法规则是由世界列强的大致相同的实践发展而成的。
国际习惯规则是在国际习惯法的前提下慢慢发展起来的,它并不是特别完善的,它具有区域性,但是却是在历史洪流推进中的新产物,在当时,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增强了经济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历史的进步。
⑦ 论述国际法上的继承应遵守什么规则
国际法规定的继承主要是指国家继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条约继内承和非条约继容承。
首先,条约继承包括有约定的和无约定的继承,有约定的继承按照约定即可,没有约定的又包括两个方面,(1)应当继承,主要至非人身性条约继承,它主要与领土有关的条约;(2)不应继承,包括人身条约和政治性的条约。
其次,非条约继承,包括财产、档案、债务等的继承。(1)财产继承包括动产和不动产;(2)档案继承有约定按照约定,无协议按照领土实际生存原则继承;(3)债务继承,包括国家债务和地方化债务,不包括地方、私人债务和恶债。
希望可以帮到你!
⑧ 国际法最早行城规则集中在哪个领悟
国际法最早行政柜门集中在哪个公司车管所,所长在这方面的知识看一下你们在哪里去接你的时候。
⑨ 国际法上的庇护制度要遵守哪些原则!
被给予庇护的人在庇护国通常享有外国侨民的待遇,其应当遵守庇护国的法律,并且庇专护国不得准许其从事属可能导致庇护国违反国际法义务的活动。庇护是基于领土的行为,关于领土以外的庇护,或称为域外庇护,最常见的是指利用国家在外国的外交或领事机构馆舍,船舶或飞机等作为场所进行的庇护。这种庇护是没有一般国际法根据的,不存在可以进行域外庇护的一般规则。
庇护的法律根据主要是国内立法,许多国家的宪法中订有庇护条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一些国际文件中,明确将某类人排除在可以享受庇护的范围以外。对于真正由于非政治性的罪行或由于违背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的行为而被起诉的人,不得予以庇护。灭种罪不得视为政治性犯罪,而是属于可引渡的罪行。犯有破坏和平罪、战争罪或危害人类罪的人,不得请求及享受庇护。就引渡而言,种族隔离罪不应视为政治犯罪,亦即不得享受庇护。
被给予庇护的人享受庇护的外国人的地位,原则上与一般外国侨民相同。给予庇护的国家对庇护者的活动,有义务加以必要的限制,使他不得在其境内从事危害他国安全及其他违反联合国宗旨与原则的活动。
⑩ 习惯国际法规则能不能申明保留
根据国际法相关文件规定,国际法主体可以对国际公约的条款声明予回以保留,这是国家主权答的象征,也是其权力。但对公约条款的保留不是绝对性的。根据制定公约的目的,即为什么要约定保留条款,也就是说,之所以有这个要求(如必须做到:不得开拆外交邮袋),是为了保证相关国家的外交秘密不被透露、泄露。保留可以,但如果你的保留造成了相关国家的秘密泄露,则是不被允许的,这违反了公约的目的和宗旨。
可以这样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