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土地调查条例

土地调查条例

发布时间: 2020-12-20 12:24:24

㈠ 土地调查条例(国务院令第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实施土地调查,保障土地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土地调查的目的,是全面查清土地资源和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为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土地调查工作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

第四条土地调查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足额到位。

土地调查经费应当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从严控制支出。

第五条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应当及时开展土地调查工作的宣传报道。

第二章土地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第六条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土地调查;根据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每年进行土地变更调查。

第七条土地调查包括下列内容:

(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包括地类、位置、面积、分布等状况;

(二)土地权属及变化情况,包括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

(三)土地条件,包括土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状况。

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调查时,应当重点调查基本农田现状及变化情况,包括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

第八条土地调查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综合运用实地调查统计、遥感监测等手段。

第九条土地调查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统一的技术规程和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制作的调查基础图件。

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三章土地调查的组织实施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进行土地调查。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土地调查工作。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土地调查工作,依法提供土地调查需要的相关资料。

社会团体以及与土地调查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配合土地调查工作。

第十二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拟订,报国务院批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按照国家统一要求,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土地利用特点,编制地方土地调查实施方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核准后施行。

第十三条在土地调查中,需要面向社会选择专业调查队伍承担的土地调查任务,应当通过招标投标方式组织实施。

承担土地调查任务的单位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法人资格;

(二)有与土地调查相关的资质和工作业绩;

(三)有完备的技术和质量管理制度;

(四)有经过培训且考核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

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强对承担土地调查任务单位的管理,并公布符合本条第二款规定条件的单位名录。

第十四条土地调查人员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恪守职业道德,具有执行调查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

土地调查人员应当接受业务培训,经考核合格领取全国统一的土地调查员工作证。

第十五条土地调查人员应当严格执行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和地方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和统一的技术规程,不得伪造、篡改调查资料,不得强令、授意调查对象提供虚假的调查资料。

土地调查人员应当对其登记、审核、录入的调查资料与现场调查资料的一致性负责。

第十六条土地调查人员依法独立行使调查、报告、监督和检查职权,有权根据工作需要进行现场调查,并按照技术规程进行现场作业。

土地调查人员有权就与调查有关的问题询问有关单位和个人,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如实提供相关资料。

土地调查人员进行现场调查、现场作业以及询问有关单位和个人时,应当出示土地调查员工作证。

第十七条接受调查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回答询问,履行现场指界义务,按照要求提供相关资料,不得转移、隐匿、篡改、毁弃原始记录和土地登记簿等相关资料。

第十八条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的负责人不得擅自修改土地调查资料、数据,不得强令或者授意土地调查人员篡改调查资料、数据或者编造虚假数据,不得对拒绝、抵制篡改调查资料、数据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土地调查人员打击报复。

第四章调查成果处理和质量控制

第十九条土地调查形成下列调查成果:

(一)数据成果;

(二)图件成果;

(三)文字成果;

(四)数据库成果。

第二十条土地调查成果实行逐级汇交、汇总统计制度。

土地调查数据的处理和上报应当按照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和有关标准进行。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土地调查成果质量负总责,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对调查的各个环节实行质量控制,建立土地调查成果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切实保证调查的数据、图件和被调查土地实际状况三者一致,并对其加工、整理、汇总的调查成果的准确性负责。

第二十二条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统一组织土地调查成果质量的抽查工作。抽查结果作为评价土地调查成果质量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三条土地调查成果实行分阶段、分级检查验收制度。前一阶段土地调查成果经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开展下一阶段的调查工作。

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五章调查成果公布和应用

第二十四条国家建立土地调查成果公布制度。

土地调查成果应当向社会公布,并接受公开查询,但依法应当保密的除外。

第二十五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

地方土地调查成果,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公布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方可逐级依次公布本行政区域的土地调查成果。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做好土地调查成果的保存、管理、开发、应用和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等工作。

国家通过土地调查,建立互联共享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并做好维护、更新工作。

第二十七条土地调查成果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从事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利用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八条土地调查成果应当严格管理和规范使用,不作为依照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对调查对象实施行政处罚的依据,不作为划分部门职责分工和管理范围的依据。

第六章表彰和处罚

第二十九条对在土地调查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三十条地方、部门、单位的负责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修改调查资料、数据的;

(二)强令、授意土地调查人员篡改调查资料、数据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

(三)对拒绝、抵制篡改调查资料、数据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土地调查人员打击报复的。

第三十一条土地调查人员不执行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和地方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和统一的技术规程,或者伪造、篡改调查资料,或者强令、授意接受调查的有关单位和个人提供虚假调查资料的,依法给予处分,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统计机构予以通报批评。

第三十二条接受调查的单位和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拒绝或者阻挠土地调查人员依法进行调查的;

(二)提供虚假调查资料的;

(三)拒绝提供调查资料的;

(四)转移、隐匿、篡改、毁弃原始记录、土地登记簿等相关资料的。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按期完成土地调查工作,被责令限期完成,逾期仍未完成的;

(二)提供的土地调查数据失真,被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仍未改正的。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四条军用土地调查,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军队有关部门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和要求制定具体办法。

中央单位使用土地的调查数据汇总内容的确定和成果的应用管理,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负责。

第三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按照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和地方土地调查实施方案成立土地调查领导小组,组织和领导土地调查工作。必要时,可以设立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土地调查日常工作。

第三十六条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国务院

二〇〇八年二月七日

㈡ 土地调查的土地调查条例实施办法

《土地调查条例实施办法》,已经2009年5月31日国土资源部第9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保证土地调查的有效实施,根据《土地调查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土地调查是指对土地的地类、位置、面积、分布等自然属性和土地权属等社会属性及其变化情况,以及基本农田状况进行的调查、监测、统计、分析的活动。
第三条 土地调查包括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变更调查和土地专项调查。
全国土地调查,是指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对全国城乡各类土地进行的全面调查。
土地变更调查,是指在全国土地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城乡土地利用现状及权属变化情况,随时进行城镇和村庄地籍变更调查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并定期进行汇总统计。
土地专项调查,是指根据国土资源管理需要,在特定范围、特定时间内对特定对象进行的专门调查,包括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和勘测定界等。
第四条 全国土地调查,由国务院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调查领导小组遵照要求实施。
土地变更调查,由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实施。
土地专项调查,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配合同级财政部门,根据条例规定落实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调查所需经费。必要时,可以与同级财政部门共同制定土地调查经费从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收入等土地收益中列支的管理办法。
第六条 在土地调查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有关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七条 国务院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同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明确专门机构和人员,具体负责土地变更调查和土地专项调查等工作。
第八条 土地调查人员包括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有关事业单位的人员以及承担土地调查任务单位的人员。
第九条 土地调查人员应当经过省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通过全国统一的土地调查人员考核,领取土地调查员工作证。
已取得国土资源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颁发的土地登记代理人资格证书的人员,可以直接申请取得土地调查员工作证。
土地调查员工作证由国土资源部统一制发,按照规定统一编号管理。
第十条 承担国家级土地调查任务的单位,应当符合条例第十三条的规定,并具备以下条件:
(一)近三年内有累计合同额1000万元以上,经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的土地调查项目;
(二)有专门的质量检验机构和专职质量检验人员,有完善有效的土地调查成果质量保证制度;
(三)近三年内无土地调查成果质量不良记录;
(四)取得土地调查员工作证的技术人员不少于20名;
(五)国土资源部规章、规范性文件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一条 申请列入国家级土地调查单位名录的单位,应当向国土资源部提出申请。经审核符合条例第十三条和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由国土资源部列入国家级土地调查单位名录并公布。
列入国家级土地调查单位名录的单位,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承担土地调查任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参照本办法规定,确定并公布省级土地调查单位名录。
第十二条 土地调查单位名录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公布。
第十三条 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土地调查单位名录,选取符合条件的土地调查单位承担土地调查任务。 第十四条 开展全国土地调查,由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在开始前一年度拟订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应当包括调查的主要任务、时间安排、经费落实、数据要求、成果公布等内容。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根据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和上级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的要求,拟定本行政区域的土地调查实施方案,报上一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核准后施行。
第十六条 土地变更调查由国土资源部统一部署,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统一要求,组织实施土地变更调查,保持调查成果的现势性和准确性。
第十七条 土地变更调查中的城镇和村庄地籍变更调查,应当根据土地权属等变化情况,以宗地为单位,随时调查,及时变更地籍图件和数据库。
第十八条 土地变更调查中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应当以全国土地调查和上一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为基础,全面查清本年度本行政区域内土地利用状况变化情况,更新土地利用现状图件和土地利用数据库,逐级汇总上报各类土地利用变化数据。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统一时点为每年12月31日。
第十九条 土地变更调查,包括下列内容:
(一)行政和权属界线变化状况;
(二)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变化情况;
(三)地类变化情况;
(四)基本农田位置、数量变化情况;
(五)国土资源部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二十条 土地专项调查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专项调查成果报上一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全国性的土地专项调查,由国土资源部组织实施。
第二十一条 土地调查应当执行国家统一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技术规程和国土资源部的有关规定,保证土地调查数据的统一性和准确性。
第二十二条 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土地调查工作的指导,并定期组织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及时掌握土地调查进度,研究解决土地调查中的问题。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土地调查进度的动态通报制度。
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变更调查和土地专项调查确定的工作时限,定期通报各地工作的完成情况,对工作进度缓慢的地区,进行重点督导和检查。
第二十四条 从事土地调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国家有关保密的法律法规和规定。 第二十五条 土地调查成果包括数据成果、图件成果、文字成果和数据库成果。
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包括各类土地分类面积数据、不同权属性质面积数据、基本农田面积数据和耕地坡度分级面积数据等。
土地调查图件成果,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地籍图、宗地图、基本农田分布图、耕地坡度分级专题图等。
土地调查文字成果,包括土地调查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成果分析报告和其他专题报告等。
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包括土地利用数据库和地籍数据库等。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要求和有关标准完成数据处理、文字报告编写等成果汇总统计工作。
第二十七条 土地调查成果实行逐级汇交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土地调查形成的数据成果、图件成果、文字成果和数据库成果汇交上一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汇总。
土地调查成果汇总的内容主要包括数据汇总、图件编制、文字报告编写和成果分析等。
第二十八条 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的检查验收,由各级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县级组织调查单位和相关部门,对调查成果进行全面自检,形成自检报告,报市(地)级复查;
(二)市(地)级复查合格后,向省级提出预检申请;
(三)省级对调查成果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合格后上报;
(四)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成果进行核查,根据需要对重点区域、重点地类进行抽查,形成确认意见。
第二十九条 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的公布,依照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进行。
土地变更调查成果,由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按照国家、省、市、县的顺序依次公布。
土地专项调查成果,由有关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公布。
第三十条 土地调查上报的成果质量实行分级负责制。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本级上报的调查成果认真核查,确保调查成果的真实、准确。
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下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土地调查成果质量进行监督。
第三十一条 经依法公布的土地调查成果,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关专项规划以及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和依据。
建设用地报批、土地整治项目立项以及其他需要使用土地基础数据与图件资料的活动,应当以国家确认的土地调查成果为基础依据。
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应当以经国家确定的土地调查成果为依据,校核规划修编基数。 第三十二条 接受土地调查的单位和个人违反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无正当理由不履行现场指界义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照条例第三十二条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三十三条 承担土地调查任务的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终止土地调查任务,该单位五年内不得列入土地调查单位名录:
(一)在土地调查工作中弄虚作假的;
(二)无正当理由,未按期完成土地调查任务的;
(三)土地调查成果有质量问题,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三十四条 承担土地调查任务的单位不符合条例第十三条和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相关条件,弄虚作假,骗取土地调查任务的,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终止该单位承担的土地调查任务,并不再将该单位列入土地调查单位名录。
第三十五条 土地调查人员违反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的,由国土资源部注销土地调查员工作证,不得再次参加土地调查人员考核。
第三十六条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在土地调查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㈢ 土地调查由哪些部门进行

土地调查由县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进行。
乡(镇)人民政府、街专道办事处和村(属民)民委员会应当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土地调查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土地调查工作,依法提供土地调查需要的相关资料。
社会团体及与土地调查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照《土地调查条例》的规定,配合土地调查工作。

㈣ 全面开展土地调查之三:《土地调查条例》的主要制度

2008年2月7日,温家宝总理签署第518号国务院令,公布了《土地调查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土地调查是《土地管理法》确立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摸清我国土地家底的国情国力调查,也是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从1986~1996年,历时10年,我国完成了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2007年,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用3年时间完成全部工作。《条例》确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如调查的时限制度、招投标制度、调查成果汇交汇总统计制度、调查成果质量控制制度(总负责制度、岗位责任制、检查验收制度)、成果公布制度,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及以后土地调查工作提供法律规范,对于保障土地调查工作有法可依,规范实施和土地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定期开展土地调查制度《条例》第六条规定:“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土地调查;根据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每年进行土地变更调查。”根据上述规定,土地调查分为全国土地调查和土地变更调查。全国土地调查,每10年进行一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的资产价值更加显化,土地管理的重要性已深入民心,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土地问题。开展土地调查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平稳运行的需要;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是保障土地信息共享,促进资源、环境和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完善土地调查制度,确保国家直接准确掌握土地基础数据的需要。每年进行的土地变更调查,是为了保持土地数据的现势性,为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即时的数据支持。

二、招投标制度

《条例》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在土地调查中,需要面向社会选择专业调查队伍承担的土地调查任务,应当通过招标投标方式组织实施。”这是面向社会选择专业调查队伍的公开、公平和公正的要求,也是保证土地调查工作顺利进行,保障调查结果数据的真实和准确,实现土地调查的目的的要求。《条例》规定,承担土地调查任务的单位应当符合具有法人资格、有与土地调查相关的资质和工作业绩、有完备的技术和质量管理制度、有经过培训且考核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等四项条件。

三、调查成果汇交汇总统计制度

《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土地调查成果实行逐级汇交、汇总统计制度。 土地调查数据的处理和上报应当按照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和有关标准进行。”在建立四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基础上,逐级汇交、汇总各级行政辖区内的各类土地利用数据以及基本农田和城镇建设用地等数据,增加非调查区域的港澳台地区的土地数据,形成国家及各级行政辖区内的综合及专题调查汇总成果。

四、调查成果处理和质量控制制度

土地调查成果的处理和质量控制,关系到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调查工作的质量,《条例》规定了如下具体制度:

(1)负总责制度。保障数据真实、准确,是土地调查的追求,也是《条例》颁布实施的首要目的。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是调查成果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是由土地调查的特殊性决定的。实践中,一些地方在上报土地数据中存在虚报、瞒报现象,有的地方为了追求数据上的占补平衡而将建设多占用的耕地数量隐藏下来;有的地方存在不少未批先用的违法用地,为了躲避查处和缴纳税费,也一直隐瞒不报。土地调查数据被加工,严重影响着土地管理秩序和国家宏观调控,给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埋下隐患。为此,《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土地调查成果质量负总责,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

(2)建立调查成果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对调查的各个环节实行质量控制,建立土地调查成果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切实保证调查的数据、图件和被调查土地实际状况三者一致,并对其加工、整理、汇总的调查成果的准确性负责。”同时,《条例》规定,土地调查人员应当接受业务培训,经考核合格领取全国统一的土地调查员工作证,这也为调查成果质量提供了保障。

(3)建立调查成果抽查制度。《条例》明确规定,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统一组织土地调查成果质量的抽查工作。抽查结果作为评价土地调查成果质量的重要依据。

(4)建立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制度。《条例》规定,土地调查成果实行分阶段、分级检查验收制度。前一阶段土地调查成果经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开展下一阶段的调查工作。对调查成果进行检查验收,也是确保数据真实、准确的有效途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对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的程序、内容、方法和要求作了明确且具体的规定。

五、调查成果公布和应用制度

为了规范土地调查成果公布和应用,《条例》规定了以下制度:

(1)规范调查成果的公布。《条例》规定,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地方土地调查成果,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公布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方可逐级依次公布本行政区域的土地调查成果。

(2)规范调查成果的保存和管理。《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做好土地调查成果的保存、管理、开发等工作。

(3)明确调查成果的应用。《条例》规定,土地调查成果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从事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利用的重要依据。同时,《条例》还规定,土地调查成果不作为依照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对调查对象实施行政处罚的依据,不作为划分部门职责分工和管理范围的依据。

六、责任追究制度

设定严格的法律责任是确保土地调查数据真实性、杜绝弄虚作假的重要手段,《条例》对此作了如下规定:

(1)明确有关领导的责任。《条例》规定,地方、部门、单位的负责人擅自修改调查资料、数据,或者强令、授意土地调查人员篡改调查资料、数据或者编造虚假数据,或者对拒绝、抵制篡改调查资料、数据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土地调查人员打击报复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明确调查人员的责任。《条例》规定,土地调查人员不执行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和地方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和统一的技术规程,或者伪造、篡改调查资料,或者强令、授意接受调查的有关单位和个人提供虚假调查资料的,依法给予处分,并予以通报批评。

(3)明确接受调查单位和个人的责任。《条例》规定,接受调查的单位和个人拒绝或者阻挠土地调查人员依法进行调查,或者提供虚假调查资料,或者拒绝提供调查资料,或者转移、隐匿、篡改、毁弃原始记录、土地登记簿等相关资料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㈤ 土地调查条例实施办法的法律责任

承担土地调抄查任务的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终止土地调查任务,该单位五年内不得列入土地调查单位名录:
(一)在土地调查工作中弄虚作假的;
(二)无正当理由,未按期完成土地调查任务的;
(三)土地调查成果有质量问题,造成严重后果的。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在土地调查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㈥ 有关土地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一、关于土地使用法律法规有哪些?
关于土地使用法律法规主要是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第43条又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
2006年8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纳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并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禁止通过“以租代征”等方式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农用地进行非农业建设,擅自扩大建设用地规模。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必须符合规划并严格限定在依法取得的建设用地范围内。未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批准通过“以租代征”等方式占地建设的,属非法批地行为;单位和个人擅自通过“以租代征”等方式占地建设的,属非法占地行为,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二、对集体土地使用权有哪些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但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权依法发生转移的除外。
三、集体土地使用权特征如下:
(1)主体的特定性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设立的企业,乡(镇)、村公益性组织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单位和个人,可以依法取得集体土地使用权。
(2)用途、取得与权利内容的相关性
集体土地使用权按用途划分为农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非农经营用地使用权和非农公益用地使用权。关于权利的分类,集体土地使用权与国有土地使用权有所不同。后者主要以权利的取得方式进行分类,在分类中土地用途并不起决定性作用;但前者从现行制度来看主要以土地用途做分类基础,不同用途的土地,其使用权采用不同方式取得,进而具有不同的权利内容。
(3)权利交易的受限制性
国家为保护耕地及垄断建设用地一级市场,限制非农业性集体土地使用权交易。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农业建设,但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权依法发生转移的除外。
我国的土地资源虽然是国有,但是为了防止资源浪费,只要民事主体满足条件,并且提出获得土地使用的请求,就可以按照土地使用法律的规定的流程,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并且之后需要到制定的机构缴纳税额,若是在获得土地后逃税,是会受到处罚的。

㈦ 地方人民政府在土地调查中的责任有哪些

土地调查是土地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土地调查条例》(国务院令第518号)第21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土地调查成果质量负总责,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地方人民政府在土地调查中的责任具体包括如下5个方面:

对调查掌握的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土地调查的各个环节实行质量控制,建立土地调查成果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切实保证土地调查的数据、图件和被调查土地实际状况三者一致,并对其加工、整理、汇总的调查成果的准确性负责。严禁弄虚作假和篡改调查成果。

对调查的组织实施负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土地调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土地调查工作,依法提供土地调查需要的相关资料。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土地调查工作。

承担部分调查经费。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土地调查。根据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每年进行土地变更调查。土地调查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足额到位。

公布调查成果。土地调查成果应当向社会公布,并接受公开查询,但依法应当保密的除外。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地方土地调查成果经本级地方人民政府审核,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公布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方可逐级依次公布本行政区域的土地调查成果。

组织宣传报道。在地方人民政府领导下,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负责及时开展土地调查工作的宣传报道。

㈧ 土地调查应当采用土地分类国家标准

【问题】

《土地调查条例》(国务院令第号)中规定,土地调查应当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我国土地分类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管理部门对土地资源管理的分类标准也不一样。

问:我国土地分类经过哪些变化?为什么这次规定采用土地分类国家标准?

【分析】

《土地调查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九条第一款规定:“土地调查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统一的技术规程和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制作的调查基础图件。”这是我国在行政法规中首次规定了土地调查应当采用的土地分类标准。

土地分类是指在研究分析土地的特点及他们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类型。土地分类对于科学利用和管理土地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的土地分类体系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9月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规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及含义,主要内容是规定全国土地利用现状采用两级分类,统一编码排列。其中一级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8类,在一级分类项下又划分46个二级类,当时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应用的是该土地分类体系。

为满足城镇地籍调查的需要,根据土地用途的差异,原国家土地管理局于1989年颁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全国城镇土地采用两级分类,城镇土地分为商业金融业用地,工业、仓储用地,市政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交通用地、特殊用地,水域用地,农用地,其他用地10个一级类,在一级类基础上又划分24个二级类。《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的全国城镇土地分类适用于城镇地籍调查及村庄地籍调查。

十多年的调查和成果应用证明,上述两个土地分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基本满足了当时土地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建设用地需求日益加大;另一方面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化对土地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大类,这些都对土地分类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对现行土地分类体系进行修改和完善,以适应经济发展和法律的规定以及全国土地统一管理的需要。为此,在研究、分析上述两个土地分类的基础上,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8月21日下发了《关于印发试行 <土地分类>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255号),制定了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体系,并于2002年1月1日起在全国试行。《全国土地分类》(试行)采用三级分类体系,一级类分3个,即《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二级类在原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和原城市土地分类一级类基础上分为15个;三级类在原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和原城市土地分类的二级地类基础上通过调整、归并、增设分为71个。

《全国土地分类》(试行)经过几年的试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统一了土地分类,为土地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也要认识到,一方面,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土地利用分类标准有待进一步充实、完善;另一方面,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亟须由行业标准提升为国家标准,建立各部门统一遵循的具有权威性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为实施全国土地和城乡地政统一管理,科学划分土地利用类型,明确土地利用各类型含义,统一土地调查、统计分类标准,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7年8月10日发布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国家标准。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采用一级、二级两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2个一级类、57个二级类。其中一级类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确定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严格按照管理需要和分类学的要求,对土地利用现状类型进行归纳和划分。 一是区分 “类型”和“区域”,按照类型的唯一性进行划分,不依“区域”确定“类型”;二是按照土地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四个主要指标进行分类,一级类主要按土地用途,二级类按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进行续分,所采用的指标具有唯一性;三是体现城乡一体化原则,按照统一的指标,城乡土地同时划分,实现了土地分类的“全覆盖”。这个分类系统既能与各部门使用的分类相衔接,又满足当前和今后需要,为土地管理和调控提供基本信息,还可根据管理和应用需要进行续分。需要指出的是,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附录中,将现行分类与《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进行对照,使本分类系统能够与以往的土地分类进行有效衔接,不至于造成土地管理中土地基本信息“断档”。

《条例》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作为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分类标准,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长期以来,由于部门职责的划分,我国土地资源除由专门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外,事实上其他部门也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如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城市建设用地等归农业、林业、水利、建设等行政部门管理。这些部门在管理过程中,根据需要也制定了一套适合本部门的管理标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土地资源分类标准不统一问题。标准的不统一,直接导致各类用地的统一数据差异很大。例如,关于全国草地的实际面积,两个部门的统计数据相差20亿亩;关于林地的面积,两个部门的统计数据竟然相差7亿亩。土地资源基础数据数出多门、口径不一、数据矛盾,对于国土资源规范化管理和国家宏观管理科学决策带来了不利影响。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很难保证土地数据的客观、真实、准确。鉴于上述情况,《条例》规定土地调查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根据这一规定,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今后的日常变更调查均应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国家标准,《条例》将国家标准纳入行政法规,为建立权威的土地调查数据规范体系,合理确定土地分类,保证土地调查质量和数据真实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㈨ 全面开展土地调查之二:土地调查制度的完善和创新

2008年2月7日,温家宝总理签署国务院令第518号,公布了《土地调查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条例》的颁布实施,对科学、有效地组织实施土地调查,保障土地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土地调查条例》的重要作用

《条例》是自新《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以来制定的第一部土地行政法规。199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了《土地管理法》,同年国务院颁布了《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0年来,土地管理的各项制度在不断完善,关于土地管理的国务院文件、部门规章等先后出台了很多,但是一直未出台新的土地管理方面的行政法规。《条例》的颁布实施,既是对土地调查制度的全面完善,为土地调查工作提供依据,更将对加强土地管理特别是耕地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条例》对加强土地管理特别是耕地保护将发挥重要作用。首先,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基础是掌握土地的基础数据,而土地调查正是摸清我国土地家底、掌握土地基础数据的国情国力调查。第二,为进一步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提供保障。《条例》规定: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调查时,应当重点调查基本农田现状及变化情况,包括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以便做到对每一块基本农田上图、登记、造册。这一规定有利于及时掌握基本农田的现状及变化情况,及时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第三,法规与国家标准的结合有效保证了土地调查成果的质量,有利于实现节约集约用地。《条例》非常及时地采用了国家标准,规定土地调查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统一的技术规程和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制作的调查基础图件。根据这一规定,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今后的日常变更调查均应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法规与国家标准的结合,为构建权威的土地调查数据规范体系、保证土地调查质量和数据真实提供了有效保障,有利于实现节约集约用地。《条例》是对土地调查制度的全面完善,为土地调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条例》是在《土地管理法》及实施条例确立的土地调查制度的基础上,对土地调查制度的全面完善,既有对原有土地调查制度的细化和对多年土地调查工作成功经验的总结,又结合近年来土地调查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作出了很多创新性规定。《条例》确立了包括10年一次的全国土地调查和1年一次的变更调查在内的土地调查体系;明确了对基本农田进行重点调查的土地调查的三项内容;规定了采用国家标准的原则;明确提出了土地调查成果不作为依照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对调查对象实施行政处罚依据的重要原则;规定了土地调查工作的招投标制度,建立了严格的法律责任制度,规定了地方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制度;提出了军用土地的调查方法等等。《条例》还确立了多项土地调查的工作制度,包括调查成果汇交统计制度、调查成果抽查制度、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制度、调查成果公布制度、调查成果应用制度等重要制度。

二、《条例》的几个重点问题

(一)明确土地调查内容,重点调查基本农田

1984~1996年,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初步查明了当时全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基本情况。此后,每年都进行土地变更调查,跟踪了解农用地、建设用地等变化情况,为宏观调控和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全面查清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国务院决定自2007~2009年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由于目前各相关部门出于不同业务需要进行各类专项土地调查,带来大量资源浪费,并形成各类数据相互冲突,根据有关研究人士统计,有关部门对草地调查数据结果相差20亿亩,林地数据相差7亿亩,影响了土地数据这一基础数据的权威性。《条例》明确了土地调查的内容,即:①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包括地类、位置、面积、分布等状况;②土地权属及变化情况,包括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③土地条件,包括土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状况。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调查时,应当重点调查基本农田现状及变化情况,包括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以一定行政区域或自然区域(或流域)为单位,查清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并自下而上、逐级汇总为省级、全国的土地总面积及土地利用分类面积而进行的调查;是为查清土地利用现状而进行的全面的土地资源普查。土地权属调查是指以宗地为单位,对土地的权利、位置等属性的调查和确认(土地登记前具有法律意义的初步确认)。 土地权属调查分为土地所有权调查和土地使用权调查。土地条件调查包括土地自然要素调查和社会经济条件调查。土地自然要素的调查主要包括:土地构成要素主要指构成土地的气候、地形、地质、土壤、植被、水文等自然条件因素。土地的社会经济条件调查也是对土地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调查主要内容包括:人口、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及其素质,教育水平),交通状况及区位,基础设施、能源、供水、供电、电讯等公共设施,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及产业结构,国内生产总值(GDP)。

基本农田调查,是《条例》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众所周知,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根据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相对紧缺的国情,我国采取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的政策,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保护耕地的政策措施。中央文件明确提出,要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强化和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合理引导农村节约集约用地,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加快实施沃土工程,积极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这就要求各地各部门一定要采取有力措施,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特别是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但是根据2007年6月公布的《2006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全国现有耕地18.27亿亩,与2006年相比,全国耕地净减少460.2万亩,人地矛盾更加突出,我国耕地存量不容乐观。这次《条例》特别规定了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调查时,应当重点调查基本农田现状及变化情况,以便做到对每一块基本农田上图、登记、造册。这一规定有利于及时掌握基本农田的现状及变化情况,及时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基本农田的调查,主要调查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为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供最重要的依据,对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具有重要意义。

(二)以法规形式确立了定期调查制度

《条例》规定,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土地调查;根据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每年进行土地变更调查。也就是说,《条例》不仅仅适用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而且适用于平时的变更调查。

土地调查制度是《土地管理法》确立的一项重要制度。《土地管理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国家建立土地调查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进行土地调查。土地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应当配合调查,并提供有关资料。”从1996年开始,按照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全面开展土地变更调查,建立完善日常地籍管理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1995]国土[籍]字第68号)要求,我国每年在全国开展一次土地变更调查,在完成土地详查并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基础上,以上一年的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为基数,以变更图件为当年的变更调查工作底图,对年度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进行调查、统计、汇总,并定期公布,保持土地调查成果的准确性和现势性,土地变更调查就此产生。

《条例》在《土地管理法》及《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确立的土地调查制度的基础上,对土地调查制度进行了全面完善,首次以法规的形式确立了定期调查制度,为全国土地调查和日常性变更调查开展提供了新的依据。

(三)确定调查标准,建立权威的土地调查数据规范体系

《条例》规定:“土地调查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统一的技术规程和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制作的调查基础图件。”

多年来,我国土地资源分类标准不统一,各相关部门都有一套适合本部门的标准,这样就造成了各个部门的调查数据不统一,土地资源基础数据数出多门、口径不一、数据矛盾,对于国土资源规范化管理和国家宏观管理科学决策带来了不利影响。1984年,国家颁布了全国农业区划办公室组织八部委(农牧渔业部、国家计委、林业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水利电力部、国家测绘局和国家海洋局)共同制定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适用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 为满足城镇地籍调查的需要,原国家土地管理局1989年又制定了“城镇土地分类”。2001年1月17日,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在1984年制订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和1989年制订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的 “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基础上,制定了城乡统一的《土地分类》。 近年来,随着国家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化,土地利用分类标准有待进一步充实、完善。同时,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也亟须由行业标准提升为国家标准,制定各部门统一遵循的具有权威性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保证土地调查数据的客观、真实、准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7年8月10日发布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国家标准,作为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分类标准,以更好地推进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科学划分土地利用类型,明确土地利用各类型含义,统一土地调查、统计分类标准。

(四)关于土地调查队伍及人员的资格资质

土地调查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性工作,综合运用实地调查统计、遥感监测等技术手段,需要有高素质的专业调查队伍以及调查工作人员,才能保证调查工作高质量的顺利完成。为此,《条例》规定“在土地调查中,需要面向社会选择专业调查队伍承担的土地调查任务,应当通过招标投标方式组织实施。承担土地调查任务的单位应当具备以下条件:①具有法人资格;②有与土地调查相关的资质和工作业绩;③有完备的技术和质量管理制度;④有经过培训且考核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强对承担土地调查任务单位的管理,并公布符合本条第二款规定条件的单位名录。”同时,还规定了“土地调查人员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恪守职业道德,具有执行调查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土地调查人员应当接受业务培训,经考核合格领取全国统一的土地调查员工作证。”

土地调查工作不同于一般的调查工作,专业性强,调查的技术手段丰富,科技含量高,所以有完备的技术与质量管理制度是完成土地调查任务的先决条件;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不仅包括自然属性的调查,还包括社会权属调查,也就是说不仅需要掌握航遥、测绘等高技术手段,还要掌握土地确权等国土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而且土地调查时间紧任务重,选取有与土地调查相关的资质与工作业绩的调查队伍是成功完成调查任务的重要保障。

(五)关于保证数据真实的措施

经过土地调查,全面查清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尤为重要:①为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和规划、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冲突,为保障可持续发展,必须统筹考虑吃饭和建设的问题。搞好土地调查,摸清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是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土地资源的基础。②为严格土地管理、加强土地调控提供依据。掌握真实可靠的土地数据,既是当前落实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需要,也是促进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需要,还是把好土地闸门、加强宏观调控的需要。③为合理使用土地、优化空间布局提供依据。通过土地调查,查清各类土地使用情况,既可以为节约集约用地打下基础,也能掌握土地利用程度和承载能力,为合理划分主体功能区划提供依据。④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理顺土地权属关系提供依据。土地市场是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土地调查,弄清农村和城市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归属,有利于规范和发展现代土地市场,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

因此,《条例》设立了多项数据真实性的保障措施,一是明确提出土地调查成果不作为依照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对调查对象实施行政处罚的依据这个重要原则。这个原则客观上推动了调查对象真实、准确地提供调查数据,防止在数据源头出现纰漏。二是建立了严格的法律责任制度。《条例》专章设立了奖励与惩罚,包括对地方、部门、单位的负责人的处罚,对土地调查人员的处罚,对调查对象的处罚以及对对方政府的处罚。三是规定了地方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制度等。四是采取高科技手段。土地调查运用航空遥感、GPS卫星定位等高科技手段,保证土地调查数据的真实准确。

同时,《条例》还确立了调查成果汇交统计制度、调查成果抽查制度、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制度、调查成果公布制度、调查成果应用制度等重要制度,以制度和责任保证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热点内容
推动全社会自觉尊法护法学法 发布:2024-12-23 15:00:14 浏览:943
有关道德的名言名句 发布:2024-12-23 14:57:37 浏览:867
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记忆方法 发布:2024-12-23 14:51:02 浏览:697
香港大学mcl法律硕士 发布:2024-12-23 14:13:35 浏览:190
司法考试需要准备多长时间 发布:2024-12-23 14:05:39 浏览:791
离职押工资符合劳动法吗 发布:2024-12-23 13:42:30 浏览:842
博弈论对法学 发布:2024-12-23 13:19:50 浏览:933
简说民法典 发布:2024-12-23 13:10:02 浏览:29
劳动法员工请假的时间规定 发布:2024-12-23 12:59:56 浏览:87
试商法试题 发布:2024-12-23 12:46:26 浏览: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