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动物命名法规pdf
⑴ 谁能告诉我从 各种生物的分类
生物分类学通常直接称分类学(英语:taxonomy),是一门研究生物类群间的异同以及异同程度,阐明生物间的亲缘关系、进化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要将生物分类,首先要知道生物与非生物的定义,但是我们似乎没有办法准确定义,以病毒来说,虽然可在其他生物体内寄生并复制,但在生物体外却没有一般生物的特征如制造或摄取营养,生殖等现象。又如引起疯牛病的朊粒(prion)可以造成感染却无DNA成分,一直以来,DNA被视为生命遗传物质,经由与RNA的转录转译过程, 形成蛋白质,再进一步形成组成细胞的各个部分,如细胞膜、胞器等,而细胞则是我们长久以来所认为组成生命体的最小单位。
这种分类应该反映不同生物体间的进化树关系(evolutionary tree)。分类学把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群,而系统学试图寻找生物之间的关系。占主导地位的分类法是林奈氏分类系统(Linnaean),它包括一个属名和种加词。关于如何为生物命名的原则有很多国际协议,例如《国际植物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简称ICBN)、《国际动物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简称ICZN)以及《国际细菌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of Bacteria,简称ICNB)。第四版的生物命名法规(BioCode)草案在1997年出版,它试图在三个领域标准化命名,但现在还没有被正式采纳。《国际病毒命名和分类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Virus Classification and Nomenclature,简称ICVCN)是不属于生物命名法规的。
传统上,生物被划分为五界,它是由Sahn等于1949年提出的:
原核生物界 -- 原生生物界 -- 真菌界 -- 植物界 -- 动物界
Copeland提出过四界说:
菌界(细菌和蓝藻) -- 原生生物界 -- 植物界 -- 动物界
也有人使用三域说。这种分类方法反映了细胞是否有核以及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差异。
古细菌 -- 真细菌 -- 真核生物
区别生物和非生物是困难的,因为存在一些细胞内的“寄生虫”(即“病毒”),而它们在细胞外并不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形式。
病毒 -- 类病毒 -- 朊病毒
生物分类总表
生物病毒分类表
古菌分类表
细菌分类表
原生生物分类表
藻类分类表 (NCBI)
真菌分类表
植物分类表
植物分类表 (NCBI)
APG I、II、III
克朗奎斯特分类
动物分类表
软体动物分类表
环节动物分类表
昆虫分类表
鱼类分类表
两栖动物分类表
爬行动物分类表
鸟类传统分类系统
鸟类DNA分类系统
鹦形目分类表
哺乳动物分类表
翼手目分类表
⑵ 家猫的学名是felis domestica,其中felis 是属名吗
虽然根据 拉丁文翻译 是没错 ,如下是 《国际动物命名法规》认可的命名:
猫科 Felidae 猫属 Felis 哺乳动物
下图为 猫 Felis silvestris catus ,俗称 猫咪、猫子,通指 家猫
⑶ 几个生物问题
1、原癌基因,在每个人的体内都存在,同时还有抑癌基因的存在,只能说原癌基因被激活而不能说是产生原癌基因
2、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所以同样的刺激无论是针对感受器还是传入神经还是神经中枢还是传出神经,最终在效应器都是同样的反应
有许多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在脊髓以上的大脑的,比如眨眼反射 等等
3、亚种形成是因为种内占据不同地理分布区或宿主、互不重叠、生殖隔离不完善并具有一定形态差异的生物类群。这一特征具有较强的遗传性。
当进一步地理隔离,则会导致生殖隔离,那个时候就是新的物种了而不能再成为亚种了。也就是说亚种还同一物种的,为国际动物命名法规所承认的最低分类等级。
4、人体散热主要有辐射散热、传导散热、对流散热和蒸发散热四种方式
体温的调节是在体温调节中枢作用下,通过增减皮肤的血流量、发汗、战栗等生理调节反应,是只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的(自主神经性体温调节)。再有就是通过增减衣物等等的行为性体温调节。
所以人体散热其实是一种神经调节为主的生理过程的
5、所谓的质壁分离,是因为细胞所处的液体环境的浓度高于了细胞液浓度,于是渗透压增大,细胞失水,从而导致的一种现象。当溶液中水减少,而溶质不变时,浓度当然增大咯
祝你高考顺利
⑷ 生物分类法的分类名称后缀
在属以上级别的分类单元的拉丁文名称通常由模式属的词干加上一个标准的后缀所构成。后缀的选择取决于分类单元传统上所在的大类别,如下表所示:
注意:
·拉丁文的词干可能并不能从主格的词直接推断出来,比如Homo(人属)的词根为homin-,而非hom-,因此人科不是Homidae而是Hominidae。
·对于动物,标准的词尾只上推到总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ICZN)中的27.2)。
·对于原核生物,标准词尾上推到目(总目等级在实际使用中还没有应用),词尾同植物、藻类、真菌。
⑸ 为什么生物名称都要用拉丁文命名呢
生物名称用拉丁文命名的原因有:
1、变化少
拉丁语属于死文字,变化相对来说是很少的,语法不会再次的发展,是很固定的,也是很容易被各国接受,不至于有政治上的立场。所以拉丁文学名就变成了每种植物、动物的身份证了,在医学、生物学科中也被广泛使用 。
2、双名法
生物的统一命名始源于林奈的双名法,林奈采用的就是当时欧洲最为通行的语言——拉丁文。
(5)国际动物命名法规pdf扩展阅读:
拉丁语历史
拉丁语属于印欧语系意大利语族拉丁-法利希语支,原本是意大利中部拉提姆地区(Latium,意大利语为Lazio)的方言,后来则因为发源于此地的罗马帝国势力扩张而将拉丁语广泛流传于帝国境内,并定拉丁文为官方语言。而基督教普遍流传于欧洲后,拉丁语更加深其影响力。
从欧洲中世纪至20世纪初叶的罗马天主教以拉丁语为公用语,学术上论文也大多数由拉丁语写成。虽然只有梵蒂冈尚在使用拉丁语,但是一些学术的词汇或文章例如生物分类法的命名规则等尚使用拉丁语。
罗马帝国的奥古斯都皇帝时期使用的文言文称为“古典拉丁语”(Classic Latin),而2-6世纪民众所使用的白话文则称为“通俗拉丁语”(Vulgar Latin)。
⑹ 以人名命名的昆虫
第四编 昆虫的分类
昆虫分类学是昆虫学和动物分类学的分支学科,是研究昆虫的类别及其异同和历史渊源关系,并据以建立分类系统,以总结进化历史,反映自然系谱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反映系统发育的自然系统,并为害虫防治和益虫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如果不先对昆虫进行科学的分类,就无法以科学的方式研究昆虫,影响到其他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可比性和重复性,甚至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一定的损失。因此,学习好昆虫分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十五章 昆虫分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一节 分类学概述
1 物种概念及其发展 物种(Species)是分类学的核心,也是昆虫学研究的基础,正如恩格斯说:"没有种的概念,整个科学就没有了,科学的一切部门都需要种的概念为基础……"。
关于物种的定义,在历史上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和不断的变化。
约翰·雷(John Ray)(1686)最早给物种下的定义是:物种是相同亲本的后代。
林奈(Carolus Linnaeus)在约翰·雷等人的基础上,在18世纪中叶给物种定义为:"同一种生物,其形态相同,在自然情况下能够交配,生出正常的后代来,而异种间则杂交不育"。这个定义把形态相同和杂交不育作为划分物种的标准,充分肯定了物种的客观性和稳定性,但否认了个体间的差异和种间的变异。
达尔文(Charles Darwin)(1858)提出,物种是显著的变种,是性状差异明显的个体类群。他肯定了物种的可变性,提出了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但他对物种的稳定性强调不够,甚至怀疑种的客观存在。
迈尔(Ernst Mayr)(1969)提出:"种是一个可以相互配育的自然居群的群体,与其它群体生殖隔离着。"这个概念强调了物种的生物学特性,突出了居群的观点,为种下分类指明了途径。随后,迈尔(1982)给物种增加了空间的观点,将物种定义修改为:"物种是由居群组成的生殖单元,与其它单元生殖隔离着,在自然界占有一定地位。"
陈世骧认为,上述定义未提及进化的系谱地位,于1987年提出:"物种是进化的单元,是生物系统线上的基本环节,是分类的基本单元"。这个概念强调了物种是变的,又是不变的,既阐述了什么是物种,又阐明了物种与其他分类阶元之间的关系。
最近,我国昆虫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给物种的定义是:"生物中具有统一的构造和适应幅度,占有一定的地理分布的群体,能自相繁殖而对其他群体呈现生殖隔离,代表着生物类群发展的一定阶段。"
尽管目前不同学者给物种的定义不完全一致,但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阶元,是客观存在的。
2 分类单元和分类阶元 分类单元(Taxon)是分类工作中的客观操作单位,有特定的名称和分类特征。如一个具体的属、一个具体的科、一个具体的目等。
分类阶元(Category)是由各分类单元按等级排列的分类体系(hierarchy)。在分类学中有7个基本的分类阶元,包括:界、门、纲、目、科、属、种。为了更详细起见,还常在这些基本阶元间加上中间阶元,如"亚(sub-)"和"总(super-)"级的阶元等。
通过分类阶元,我们可以了解一种或一类昆虫的分类地位和进化程度,如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的分类地位是:
分 类 阶 元
分 类 单 元
界Kingdom
动物界Animalia
门Phylum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纲Class
昆虫纲Insecta
亚纲Subclass
有翅亚纲Pterygota
目Order
直翅目Orthoptera
总科Superfamily
蝗总科Locustoidea
科Family
蝗科Locustidae
亚科Subfamily
飞蝗亚科Locustinae
属Genus
飞蝗属Locusta
种Species
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L.
亚种Subspecies
东亚飞蝗L.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
在昆虫分类中,总科词尾加-oidea,科词尾加-idae,亚科加-inae,族加-ini。在具翅昆虫中,其目名词尾常加-ptera。属级及其以上各单元名称的第一个字母一律要求大写。
3 亚种(Subspecies) 是指种内地理分布不同或宿主不同,并具有一定的形态差异的亚群。由于亚种常是由于地理隔离(geographical isolation)形成的,所以又叫地理亚种(geographic subspecies)。亚种间不存在生殖隔离(reproctive isolation)或生殖隔离不完整,可以看作一个"未成熟"种。
第二节 分类特征
分类特征(Taxonomic character)又称分类性状,是指分类学上所依据的形态学、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和地理分布指标。
1 形态学特征(Morphological character) 是分类学中最常用和最基本的特征,主要是外部形态特征(包括外生殖器),还用到内部形态特征。不同的物种或类群,其形态上有明显的差异;而同一物种或相同的类群,个体间的形态基本相似。
2 生理学特征(Physiological character) 包括代谢因子、血清、蛋白质、脂肪、糖和其他生理生化指标。同种雌雄个体间能通过性激素相互吸引自由交配,并能产出正常后代;而异种间杂交不育。
3 生态学特征(Ecological character) 包括栖境和寄主。同种或相同类群的昆虫要求相同或相似的生态条件,生活和栖息于相同或相似的生境。
4 地理特征(Geographic character) 主要包括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种群的同域和异域关系。同种或相同类群的昆虫都有一定的地理分布范围。
5 遗传学特征(Genetic character) 包括细胞、染色体、核酸、蛋白质和基因的遗传学特征。
第三节 命名法
"盖将天开以成务,必先分类而知名",这是清代文学家方苞的诗句,意思是指人类如果想改造世界,首要的事就是要知道自然界各类生物和物体的名字。
各种生物在不同地区常有不同的名称,叫俗名(common name)。如我国常把二化螟和三化螟都称为水稻螟虫,英文称作rice stem borer,都是俗名,容易引起混淆或造成误解,不便于交流。所以,我们要采用并遵循相同的规则来给生物命名。那么,关于生物分类单元命名的法则就叫命名法(nomenclature)。生物命名法规分植物命名法、动物命名法、细菌命名法和病毒命名法。昆虫分类学现在采用的是1999年修订的《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第四版)(International Code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
1 学名(Scientific name) 是指按照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给动物命名的拉丁文或拉丁化的科学名词。这些名词通常表示昆虫的某一特征,也可以是人名、地名或寄主等。
(1)双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 是指昆虫种的学名由属名和种本名两个拉丁文或拉丁化的字母组成;属名在前,种本名在后,且属名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在种名之后通常还附上命名人的姓,姓的第一个字母也要大写。如家蚕的学名为Bombyx mori L.。命名人的姓氏除非常著名者外,一般不可用缩写,或只略写至第二音节的首字母。如Matsumura,可略写为Mats.,但不能略写为M.。
当某一学名中的属名被修订或种名被更改时,原定名人的姓氏要加圆括号,以便查对。如三化螟最初学名为Schoenobius incertulas Walker, 70年代将该种移入Tryporyza属,学名成为Tryporyza incertulas (Walker),80年代,又将该种移入Scirpophaga属,学名又成为Scirpophaga incertulas (Walker)。
学名中若有亚属名,可放在圆括号中置于属名与种本名之间。如:苏氏果实蝇Bactrocera (Bactrocera) hsui (Tseng, Chen & Chu)。
(2) 三名法(Trinominal nomenclature) 亚种的学名由三个词组成,即属名、种本名和亚种本名,亚种本名直接放于种本名之后。如西双杂毛虫Cyclophragma ampla xishuangensis Tsai et Hou。
昆虫学名在印刷时常用斜体字表示,也可在学名下划一横线。如果一个种只鉴定到属而尚不知道种名时,用属名加sp.表示,如Locusta sp.表示飞蝗属一个种;多于一个种时用spp.表示,如Locusta spp.表示飞蝗属的两个或多个种,注意sp.和spp.不能用斜体。
2 优先律(Law of priority) 是指属级和种级分类单元的有效名(valid name)是最早给予它的可用名(available name)。这里强调的是发表时间。命名法规定,林奈《自然系统》(Sytema Naturae)第十版出版时间(1758年1月1日)是学名的有效起始日期。
一种昆虫只能有一个学名,凡后人将该种昆虫定为别的学名,按照命名法规定应作为异名或同物异名(synonym)而不被采用;同样,一个学名只能用于一种昆虫,如果用作另一种昆虫或动物的名称,就成同名或异物同名(homonym),也不为命名法规所认可。无论是同名或异名,后人都有权修改。
一个学名一经发表,若无特殊原因,不得随意更改。
3 模式标本(Type specimen) 是指建立种级新分类单元时依据的标本,包括正模(holotype)和副模(paratype)。
(1) 正模 是指新种发表时,由作者指定作为载名模式的一个标本。正模标本应附上注明"正模"字样的红色标签及种名标签。
(2) 副模 是指除正模以外的模式标本。每个副模标本都应附上注明"副模"字样的黄色标签及种名标签。
所有的模式标本都应带有注明采集时间、地点、寄主、海拔高度和采集人等的标签。所有的模式标本都必须妥为保存,以供长期参考使用。
第四节 分类检索表
检索表(Key)是鉴定昆虫种类的工具,是为了便于分类鉴定而编制的引导式特征区别表。它广泛用于各分类单元的鉴定。
检索表的编制是用对比分析和归纳的方法,从不同分类单元的特征中选出比较重要、明显而稳定的特征,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互绝对性状,做成简短的条文,按一定的格式排列而成。
检索表常用格式有双项式、单项式和包孕式三种,每种格式各有特点。其中,以前两种最常见。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格式的检索表,在使用时都必须从第一条开始查起,绝不能从中间插入,以免误入歧途。另外,由于检索表受文字篇幅限制,只列少数几个主要特征,还有很多特征不能包括,所以在进行鉴定时,不能完全依赖于检索表,必要时须查阅有关分类专著与文献中的全面特征描述。
双项式检索表格式如下:
1 ××××××................................................................... 2
×××× .......................................................................3
2 ××××××××××××...................................................
×××××× ...............................................................▽▽
3×××××............................................................... ◇◇◇
××××××............................................................ ○○○○○○
单项式检索表形式如下:
1(4)××
2(3)××××××.......................................................... △△△
3(2).........................................................................▽▽
4(1)××××××
5(6).....................................................................◇◇◇
6(5)............................................................... ○○○○○○
⑺ 钉状龙的命名争议
钉状龙(Kentrosaurus)是在1915年由Edwin Hennig命名。但是,角龙类的开角龙(Centrosaurus)的属名也是来自相同的希腊文字源,两者只差一个字母,在发音上可能会产生混淆。隔年,为了避免违反国际动物命名法规,Edwin Hennig将钉状龙改名为Kentrurosaurus。
同时,匈牙利古生物学家法兰兹·诺普乔(Franz Nopcsa)则将钉状龙改名为Doryphorosaurus。如果有重新命名的必要,较早重新命名的Kentrurosaurus具有优先权。但是,钉状龙与开角龙的属名只差一个字母,并无重新命名的必要,Kentrosaurus仍是有效的属名。
⑻ 动物命名法和植物命名法的区别
在国际动物命名法规中,种名是一个种的双名中的第二个词,相当于国际植物命名法规中的种加词。种名不能单独使用,必须附在它所从属的属名之后,否则在命名法中没有意义。在国际植物命名法规中,种名指种的双名。在动物命名法中,也有将种名用于代表种的双名,而将双名中的第二个词称为种本名。
生物命名法中一条重要原则是优先律(law of priority),即生物的有效学名是符合国际动物、植物命名法所规定的最早正式刊出的名称。遇到同一生物由两个或更多名称即构成异名(synonym),或不同生物共有一个名称即同名(homomym),应以优先律选取最早正式发表的名称。例如,横板珊瑚一个属Tetrapora(方管珊瑚)原为矢部长克(H.Yabe)和早坂一郎(I.hayasaka)于1915年所首创(Tetrapora Yabe et Hayasaka,1915)。到了1940年,古生物研究者发现,该属名早在1857年用于苔藓动物一个属方管苔藓虫(Tetrapora Queenstedt,1857)。横坂珊瑚Tetrapora 事后定的,依优先律应予废弃,而用另一新的属名Hayasakaia(早坂珊瑚)来代替。
色彩斑斓的横板珊瑚摄影
⑼ 物种的概念和划分标准
植物、菌类和动物组成为生态系统的3个环节。绿色植物(真核植物和原核蓝藻)是自养生物,是自然界的生产者。它们通过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质合成有机养料,供应自己,又供应异养生物。菌类(细菌和真菌)是异养生物(自养细菌除外),是自然界的分解者。它们从植物得到食料,又把有机食料分解为无机物质,反过来为植物供应生产原料。动物亦是异养生物,它们是消费者,是地球上最后出现的一类生物。即使没有动物,植物和菌类仍然可以存在,因为它们已经具备了自然界物质循环的两个基本环节,完成循环过程中合成与分解的统一。但是,没有动物,生物界不可能这样丰富多彩,更不可能产生人类。植物、菌类和动物代表生物进化的3条路线或3大方向。
http://ke..com/view/65168.htm
⑽ 动物的命名双名法
双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又称学名、二名法,生物学上对生物种类的命名规则。正如“双”所说的,为每个物种命名的名字有两部分构成:属名和种加词(种小名)。属名须大写,种加词则不能。在印刷时使用斜体,或是用加底线的方式取代。
例如:Homo sapiens。简化如下:
Homo sapiens(种名) = Homo(属名) + sapiens(种加词)
如果在一篇文章中多次提到某一个属,除第一次提及时给出全写,在以后出现时可将属名缩写,但绝不能省略,例如Homo sapiens缩写为 H. sapiens。在很少的一些情况下,由于一个物种已经广为人知,所以其缩写形式就约定成俗了。如在细菌中,Escherichia coli(大肠杆菌)可以缩写成E. coli而不会引起误会。
名称来源
属名通常使用拉丁文名词,如果引用其它语言的名词,则必须拉丁化。种加词大多为形容词,也可以为名词的所有格或为同位名词。当形容词作种加词时,要求其性、数、格与属名一致。例如板栗Castanea millissima BL., Castanea 栗属(阴性、单数、第一格)。有时,名称也会来源于古希腊语,或者是本地语言,又或者是该物种发现者的姓名。事实上,分类学家通过各种途径来构造物种名称,比如说会开开玩笑或者是一语双关。然而,无论其来源如何,学名在语法上总是被看作拉丁文。因此,尽管生物学家不赞成,双名法名称有时又叫“拉丁文名”。称为“学名”似乎更恰当一些。请参阅生物学名常用拉丁文和希腊文词语。
使用双名法系统的价值
双名法系统的价值体现在它的简便性和广泛性:
同样的名称在所有语言中通用, 避免了翻译的困难;
任何的一个物种都可以明确无误的由两个单词确定;
本系统已经在植物学 (始于 1753), 动物学 (始于 1758) 和 细菌学 (始于 1980[1])中广泛应用。
双名法命名的程序体现了其稳定性。特别的讲, 当一个种从一个属转到另一个属时 (比较常见的现象), 如果可能的话,种加词保留一致。类似的,如果原来的两个种合并时, 原来各自的种名保留为亚种名。
然而, 这样的稳定性不太绝对。基于分类上不同的观点,根据生物命名法规的名称修订或在分子系统学中的新发现,同一种生物可能有几个不同的学名在流通(请参阅同物异名)。 不稳定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命名应遵循优先原则。
规范植物 (包括 真菌, 蓝藻) / 栽培植物 / 动物 / 细菌 / 病毒的命名法规是不同的。例如, ICBN (植物)命名法规不允许重复名, 而 ICZN (动物)法规则允许(如:Gallus gallus)。 曾经建议用统一的BioCode来把几个命名法规替换, 但考虑到对系统发生树进行命名的PhyloCode而存在争议。
种以下层级的命名
动物分类学
在动物分类学中,一个动物物种可以往下细分,应用三名法来命名一个亚种 (有时叫做race),例如新西兰的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跟其它地方的有所不同, 所以被归入一个亚种Phalacrocorax carbo novaehollandiae。由于动物学仅使用一个种下分类阶元,所以不需要在亚种名前插入任何阶元指示符,人们也明白第三个名称就是亚种名。
植物分类学
在植物分类学中, 一个物种可以向下分为亚种,变种,或者变型,这跟动物学是不同的。种下名称必须跟在一个阶元限定词后面(例如 "subsp.")来指明所指的阶元类型,这不会在动物学中出现。一个植物种可能会有亚种(如 Pinus nigra subsp. salzmannii),变种(如 Pinus nigra var. caramanica),还有亚种的变种(如 Pinus nigra subsp. salzmannii var. corsicana),甚至是更为复杂的组合。
学名的著作者
有时在学名后面会看到跟着一个人名的缩写,甚至是日期。对于一个物种的完整引用不但包括了双名法名称,还包括描述、命名该物种的作者。学名需要斜体,但不得对作者的引用进行斜体印刷。在一篇文章中,对学名作者的引用通常仅需出现一次即可。作者引用在植物学和动物学中有不同的惯例, 这由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和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分别确定。
植物学名作者引用
植物名作者的缩写形式由皇家植物园, Kew发布的标准索引为准; 在简要引用中,不需要包括发表日期。标准缩写可以在下面的网址找到国际植物名称索引, 作者查询页。
所以, 在 Pinus sylvestris L.中, 缩写 "L." 指卡尔·林奈; 在 Pinus koraiensis Siebold & Zucc. 中, Siebold 指Philipp Franz von Siebold 、 Zucc. 指合作者Joseph Gerhard Zuccarini。
如果在某些情况下, 一个种移到了另一个属中, 原作者的名字用括号括起,修订人的名称跟在括号后。例如,美国红杉首先由David Don描述成Taxodium sempervirens D. Don。 后来, Stephan Ladislaus Endlicher指出它和其他 Taxodium不相似, 并将它转入新属, 发布了新组合 Sequoia sempervirens (D. Don) Endl.。
在关注植物分类详细信息的文章(如植物分类专著), 还要加上发表地和时间, 但在像网络全书或其它非分类学著作中这样的做法很罕见。在上例中,完整的引用应为 Sequoia sempervirens (D. Don) Endl., Syn. Conif. 198 (1847), 意思是参阅于1847年出版的Endlicher的Synopsis Coniferarum的第198页。
动物学名作者引用
动物学名只用作者的姓,而且必须给出全写而不得缩写,不写作者名字。如果有两位作者的姓相同,则加上其名字的首字母缩写。首次发表日期也应注明,与作者间用逗号分隔。
例如弓头鲸(Balaena mysticetus Linnaeus, 1758)是由卡尔·林奈描述的,林奈的姓氏Linnaeus用全写给出,并注明了出版日期1758年。
如果一个种转入别的属,原著者和发表日期用括号括起,表示已经经过了修订,但是修订者和修订日期不予列出。所以白额雁首次由Giovanni Antonio Scopoli描述为Branta albifrons Scopoli, 1769。后来的研究发现它与雁属(Anser)的关系比与黑雁属(Branta)更近,因此被转入该属,现在引用的形式是Anser albifrons (Scopoli, 1769)。
在正式的分类著作中,应给出更为详尽的引用。原名和发表信息都要给出,例如 Branta albifrons Scopoli, 1769, Annus I Hist.-Nat. 69。
历史
卡尔·林奈发明了将物种根据其共同特点,按照科学分类的方法进行分类。这是与双名制密切相关的。然而林奈并非发明双名法的人。早在林奈200年前的Bauhin兄弟就发明了这种方法。他把这种方法普及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