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法规体系纵向
㈠ 国防法规体系四个层次依次为
国防法规体系四个层次依次为法律,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
国防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必须要遵循的原则如下:
1、以宪法为依据。维护国防利益,国防法律从严;
2、坚持民主原则;
3、协调统一原则。
我国国防法规的实施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基本方式:
1、由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运用来解决具体问题,即国防法规的适用;
2、由国家机关以及包括国家工作人员在内的全体公民用国防法规来规范自己的活动和行为,即国防法规的遵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第十五条 国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
国家防范、制止和依法惩治任何叛国、分裂国家、煽动叛乱、颠覆或者煽动颠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行为;防范、制止和依法惩治窃取、泄露国家秘密等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防范、制止和依法惩治境外势力的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第十八条 国家加强武装力量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建设与保卫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需要相适应的武装力量;实施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防备和抵御侵略,制止武装颠覆和分裂;开展国际军事安全合作,实施联合国维和、国际救援、海上护航和维护国家海外利益的军事行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发展利益和世界和平。第十六条 国家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卫人民安全,创造良好生存发展条件和安定工作生活环境,保障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其他合法权益。
㈡ 中国民航法规体系分为几个层次,各是什么,哪个最高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中的国防法律条款和基本国防法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所以,宪法中的国防法律条款,是国防法律规范的最高层次是制定其他国防法律规范的根本性依据。基本国防法律的效力仅低于宪法,主要规定国防领导体制,武装力量的构成、任务、建设目标和原则,国防建设与斗争的基本制度,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基本国防权利与义务,对外军事关系等。在国防法律体系中,基本国防法律起着诠释,衔接宪法,统领其他国防法律法规的作用。2、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国防法律国防法律以宪法和基本国防法律为依据,其内容主要是国防和军队建设某一方面重要的原则、制度和行为规范,它们是宪法中的国防法律条款和基本国防法律的具体化。如已经制定的《兵役法》、《军官服役条例》、《军官军衔条例》、《预备役军官法,、(军事设施保护法》,《人民防空法》、《香港驻军法》、《惩治军人违反职责罪暂行条例9等,国防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主体广泛,立法程序严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3、中央军委制定军事法规,国务院单独或与中央军委联合制定国防行政法规军事法规和国防行政法规以国防法律为依据,其内容主要是国防和军队建设某一方面中某一重要事项的原则、制度和行为规范。包括:一是国防法律规定需要由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或分别制定实施法的事项,如《军事设施保护法》规定其实施法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制定。二是国务院、中央军委依职权需要制定军事法规和国防行政法规的重要事项。属于调整国防建设领域内的社会军事关系,但不直接涉及军队和现役军人的规范,由国务院单独制定,如《军人抚恤优待条例》、《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等。属于调整军队内部基本活动、军人基本行为及相互关系的规范,由中央军委制定,如《司令部条例》、《后勤条例》、《战斗条令》等。凡属于调整国防建设领域,涉及军队、军人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相互关系的规范,则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制定,如《士兵服役条例》、《国防交通条例》等。一般说来,由国务院单独或与中央军委联合制定的国防行政法规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体遵行的法律效力,由中央军委制定的军事法规在全军具有一体遵行的法律效力。4、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各军区制定军事规章,国务院有关部委单独或与军委各总部联合制定国防行政规章军事规章和国防行政规章以军事法规和国防行政法规为依据,结合本系统或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做出具体规定,以保证实施军事法规或国防行政法规的贯彻实施。由军委各总部和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军事规章或国防行政规章在全军或全国一定范围内具有法律效力,如《单兵训练规定,、《兵员管理规定》、《牺牲、病故人员遗属抚恤的规定》等:由各军兵种、各军区制定的军事规章通常只本系统,本区域具有法律效力。5、地方各级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出地方性国防法规和规章地方性闸防法规和规章以国防法律和国防行政法规为依据,其内容是本地区国防建设的制度和行为规范,主要限于兵员征集,军人优抚及退伍安置、国防教育、军事设施保护等方面,如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广东省征兵工作规定》、北京市人民政府制定的《退伍义务兵安置法》等。
㈢ 我国现行的国防法规体系区分为四个层次
我国国防法规按立法权限区分为法律、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四个层次。
依次排序如下:
1、法律。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
2、法规。法规是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制定的;
3、规章。由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各军区制定的为军事规章,由国务院有关部委与军委有关总部联合制定的为军事行政规章;
4、地方性法规。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贯彻执行国家国防法规的实施办法等。
国家的国防法规按调整领域划分为以下十六个门类:
1、国防基本法类;
2、国防组织法类;
3、兵役法类;
4、军事管理法类;
5、军事刑法类;
6、军事诉讼法类;
7、国防经济法类;
8、国防科技工业法类;
9、国防动员法类;
10、国防教育法类;
11、军人权益保护法类;
12、军事设施保护法类;
13、特区驻军法类;
14、紧急状态法类;
15、战争法类;
16、对外军事关系法类。
国防法是国家国防政策的法律体现,是指导国防活动的行为准则,又是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上可以与国家的法律制度相适应,基本上可以满足国防和武装力量建设的需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
第三条 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
国家加强武装力量建设和边防、海防、空防建设,发展国防科研生产,普及全民国防教育,完善动员体制,实现国防现代化。第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建设和巩固国防,实行积极防御,坚持全民国防。
国家坚持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平衡、兼容发展,依法开展国防活动,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㈣ 我国的国防法律规范体系主要有哪些内容
1、宪法中国防内容;
2、刑法中有关于破坏国防设施及军人犯罪的规定;
3、民诉法回及解释中有关于答军婚离婚的规定。
4、国际法中有关于军事船舶、大陆架、特别经济区等海权规定。
5、在民法和商法体系中,如果国防单位作为平等主体参与,也应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㈤ 我国的国防法规体系由哪些层次构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中的国防法律条款和基本国防法律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所以,宪法中的国防法律条款,是国防法律规范的最高层次是制定其他国防法律规范的根本性依据。基本国防法律的效力仅低于宪法,主要规定国防领导体制,武装力量的构成、任务、建设目标和原则,国防建设与斗争的基本制度,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基本国防权利与义务,对外军事关系等。在国防法律体系中,基本国防法律起着诠释,衔接宪法,统领其他国防法律法规的作用。
2、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国防法律
国防法律以宪法和基本国防法律为依据,其内容主要是国防和军队建设某一方面重要的原则、制度和行为规范,它们是宪法中的国防法律条款和基本国防法律的具体化。如已经制定的《兵役法》、《军官服役条例》、《军官军衔条例》、《预备役军官法,、(军事设施保护法》,《人民防空法》、《香港驻军法》、《惩治军人违反职责罪暂行条例9等,国防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主体广泛,立法程序严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3、中央军委制定军事法规,国务院单独或与中央军委联合制定国防行政法规
军事法规和国防行政法规以国防法律为依据,其内容主要是国防和军队建设某一方面中某一重要事项的原则、制度和行为规范。包括:一是国防法律规定需要由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或分别制定实施办法的事项,如《军事设施保护法》规定其实施办法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制定。二是国务院、中央军委依职权需要制定军事法规和国防行政法规的重要事项。属于调整国防建设领域内的社会军事关系,但不直接涉及军队和现役军人的规范,由国务院单独制定,如《军人抚恤优待条例》、《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等。属于调整军队内部基本活动、军人基本行为及相互关系的规范,由中央军委制定,如《司令部条例》、《后勤条例》、《战斗条令》等。凡属于调整国防建设领域,涉及军队、军人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相互关系的规范,则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制定,如《士兵服役条例》、《国防交通条例》等。一般说来,由国务院单独或与中央军委联合制定的国防行政法规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体遵行的法律效力,由中央军委制定的军事法规在全军具有一体遵行的法律效力。
4、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各军区制定军事规章,国务院有关部委单独或与军委各总部联合制定国防行政规章
军事规章和国防行政规章以军事法规和国防行政法规为依据,结合本系统或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做出具体规定,以保证实施军事法规或国防行政法规的贯彻实施。由军委各总部和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军事规章或国防行政规章在全军或全国一定范围内具有法律效力,如《单兵训练规定,、《兵员管理规定》、《牺牲、病故人员遗属抚恤的规定》等:由各军兵种、各军区制定的军事规章通常只本系统,本区域具有法律效力。
5、地方各级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出地方性国防法规和规章
地方性闸防法规和规章以国防法律和国防行政法规为依据,其内容是本地区国防建设的制度和行为规范,主要限于兵员征集,军人优抚及退伍安置、国防教育、军事设施保护等方面,如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广东省征兵工作规定》、北京市人民政府制定的《退伍义务兵安置办法》等。
㈥ 我国现行的国防法规体系在纵向关系上区分为四个层次依次是
我国现行的国防法规体系,纵向关系上区分为四个层次,一直从地方到省级单位到中央单位,然后再到总单位
㈦ 国防法规体系中的基本国防法律是
《国防法》,《兵役法》,《国防教育法》,《征兵工作条例》。
国防法规版作为国防活权动的基本法规规范,其主要任务是调整和规范国家在国防领域仲的各种关系,把国防建设纳入到法律化轨道,确保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总目标的实现。国防法规的制定是统治阶级把用户有关国防建设的意志以及国家的意志,通过具体的规范性文件体现出来的立法活动。
(7)国防法规体系纵向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在目标任务上,突出核心能力的巩固和提升。国防动员是战争的产物,制定国防动员法规,必须把提高保障打赢能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条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应按照军队提需求,国动委搞协调,政府抓落实的要求。
通过明确工作流程、健全对接机制、建立评估体系等办法,推动动员工作纳入法制化、常态化轨道,使国防动员建设不因领导的更换或者领导重视程度的变化而出现波动,遇有情况能够快速从政府工作岗位转换到动员指挥战位。
㈧ 国防法规体系的层次是纵向划分吗
你好,是纵向划分,可以分为五个等级。
我国现行的国防法规等专级
1、全国人民代表属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的法律。
2、国务院、中央军委制定颁布的行政法规。
3、国务院各部委和中央军委各总部制定颁布的法规。
4、各军种和大军区制定的法规细则。
5、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和政府制定颁布的地方性法律规章。
希望能够帮到你。
㈨ 简述中国国防法规体系
国防法规是指国家为了加强防务,尤其是加强武装力量建设,用法律形式确定并以国家强制手段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国防法规作为国防活动的基本法规规范,其主要任务是调整和规范国家在国防领域中的各种关系,把国防建设纳入到法律化轨道,确保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总目标的实现
基本特征
调整对象的军事性
公共程度的有限性
司法适用的优先性
处罚措施的严厉性
性质作用
国防法规的性质
国防法规是一个国家统治阶级的意志在国防建设领域中的法律体现。国防法规与国家宪法和其他法律一样,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我国的国防法规,除了具有无产阶级的根本性质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1、国防法规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权威性本是所有法律的共性。
2、国防法规具有较强的从属性。
3、国防法规具有一定程度的保密性。
国防法规的作用
1、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2、保障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建设的顺利进行。
3、保证国防现代化顺利实现。
4.国防法规是加强国防实力建设的重要保障。
5.国防法规是指导国防潜力发展和积蓄的重要手段。
国防法规的基本特征
1、调整对象的军事性;
2、内容公开的相对性;
3、司法适用的优先性;
4、处罚措施的严厉性。
㈩ 我国的国防法规,按立法权限区分为几个层次
国家的国防法规,按立法权限区分为法律、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四个层次。国防法是为了建设和巩固国防,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根据宪法,制定了此法律。
法律分析
如果流量远远低于保证精确度的最小流量,将导致无输出(如涡街流量计)或输出信号被当作小信号予以切除(如差压式流量计),这对供方来说都是不利的,有失公正。为了防止效益的流失,对于一套具体的热能计量设备,供需双方往往根据流量测量范围和能够达到的范围度,约定某一流量值为“约定下限流量”,而且约定若实际流量小于该约定值,按照下限收费流量收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可以根据需要设置计量检定机构,或者授权其他单位的计量检定机构,执行强制检定和其他检定、测试任务。执行前款规定的检定、测试任务的人员,必须经考核合格。这一功能通常在流量显示仪表中实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区的需要,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具,经上级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主持考核合格后使用。企业、事业单位根据需要,可以建立本单位使用的计量标准器具,其各项最高计量标准器具经有关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主持考核合格后使用。计量检定工作应当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就地就近进行。计量检定必须按照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进行。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由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制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
第十七条 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建立协调机制,解决国防事务的重大问题。中央国家机关与中央军事委员会机关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召开会议,协调解决有关国防事务的问题。
第十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有关国防事务的法律、法规的遵守和执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征兵、民兵、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国防交通、国防设施保护,以及退役军人保障和拥军优属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