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法律法规政策

法律法规政策

发布时间: 2020-12-17 05:52:32

㈠ 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是如何区别和分类的

区别:

1、制定主体不同

2、制定程序不同

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并颁布,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总称。

法规指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我国国务院制定和颁布的行政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公布的地方性法规。

政策是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

标准是规范性文件之一。其定义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1)法律法规政策扩展阅读:

基本内涵

简述

法律通常是指由社会认可国家确认立法机关制定规范的行为规则,并由国家强制力(主要是司法机关)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社会规范)。

法律是维护国家稳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最强有力的武器,也是捍卫人民群众权利和利益的工具,也是统治者统治被统治者的手段。法律是一系列的规则,通常需要经由一套制度来落实。

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体系会以不同的方式来阐述人们的法律权利与义务。其中一种区分的方式便是分为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两种。有些国家则会以他们的宗教法条为其法律的基础。

法学家们从许多不同的角度来研究法律,包括从法制史和哲学,或从如经济学与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方面来探讨。

法律的研究来自于对何为平等、公正和正义等问题的讯问,这并不都总是简单的。法国作家阿纳托尔·法郎士于1894年说:“在其崇高的平等之下,法律同时禁止富人和穷人睡在桥下、在街上乞讨和偷一块面包。”

在一个法制健全的国家中,创造和解释法律的核心机构为政府的三大部门:公正不倚的司法、民主的立法和负责的行政。

而官僚、军事和警力则是执行法律,并且让法律为人民服务时相当重要的部分。除此之外,若要支持整个法律系统的运作,同时带动法律的进步,则独立自主的法律专业人员和充满生气的公民社会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㈡ 和解决其纠纷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有哪些

法律法规依据
《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山西省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等。
政策依据
199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中办发〔1997〕16号);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妥善解决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紧急通知》(国办发明电〔2004〕21号);2008年10月12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2〕1号);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发〔2014〕1号);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4〕61号);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1号);2011年农业部等6部门《关于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的意见》(农经发〔2011〕2号);2015年农业部等6部门《关于认真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意见》(农经发〔2015〕2号)。

㈢ 法律和政策的关系是什么

法律以政策为指导,首先表现在立法方面,政策是法律制定的依据;其次在法律专的实属施方面,政策对法律具有指导作用。

反过来,政策依靠法律实施。依法治国下政策的空间相应的就要缩小,但并不意味着依法治国的状态下政策就没有发挥作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法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但并不意味着法不能因时而变,只是法的任何变动都须遵循严格、固定且专业性很强的程序,程序性是法的重要特征。

政策可应形势变化作出较为迅速的反应和调整,其程序性约束也不及法那样严格和专门化。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政策可朝令夕改或无最基本的程序要求。



(3)法律法规政策扩展阅读:

法的实施与国家强制相关,且是有组织、专门化和程序化的。政党政策以党的纪律保障实施,其实施不与国家强制相关,除非它已转化为法律。

法倾向于只调整可能且必须以法定权利义务来界定的,具有交涉性和可诉性的社会关系和行为领域。

一般而言,政党政策调整的社会关系和领域比法律为广,对党的组织和党的成员的要求也比法的要求为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党政策可涵盖法的调整范围,法也有其相对独立的调整空间。

㈣ 我国有哪些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条文和政策法规

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主要有:《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

我国现行主要的环境保护法规、规章主要有:《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等。

1、《环境保护法》

第二十二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在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定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人民政府应当依法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

第二十三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依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的,人民政府应当予以支持。

2、《水污染防治法》

第十五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水污染防治的要求和国家或者地方的经济、技术条件,适时修订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十六条 防治水污染应当按流域或者按区域进行统一规划。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水行政等部门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编制,报国务院批准。

3、《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第十四条 建设项目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建设项目在投入生产或者使用之前,其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验收;达不到国家规定要求的,该建设项目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4、《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

第十四条 排污费数额确定后,由负责污染物排放核定工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向排污者送达排污费缴纳通知单。

排污者应当自接到排污费缴纳通知单之日起7日内,到指定的商业银行缴纳排污费。商业银行应当按照规定的比例将收到的排污费分别解缴中央国库和地方国库。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5、《.自然保护区条例》

第十四条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和界线由批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人民政府确定,并标明区界,予以公告。

确定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和界线,应当兼顾保护对象的完整性和适度性,以及当地经济建设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㈤ 政策和法律是什么关系

政策与法律的联系:

1、虽然政策与法律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发生巨大的影响,但政策这种社会调整措施,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2、政策调整往往缺乏明确性和系统性。政策规范的内容倾向于原则、抽象,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不明确、不具体,相比之下,法律则倾向于明确、具体、有保障,要求有严格的逻辑结构、统一的体系。

3、政策缺少法律规范所具有的普遍性和国家强制性,不能像法律直接凭借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行。

4、政策缺少法律规范所具有的稳定性。政策有很大的灵活性,它可以根据形势的变化而改变。较之法律的修改,政策的文化所受的限制和约束要小得多。

(5)法律法规政策扩展阅读:

政策与法律的区别

1、意志属性不同。

法律由特定国家机关根据职权和程序依法制定和承认,体现国家意志,具有普遍约束力,并向全社会开放;政党政策制定的党的领导机关依照党章规定的权限和程序。

反映了全党的意志,和他们的强制实现党的组织和党员仅限于和内容不允许向公众披露。然而,在政党合法化的趋势下,政党尤其是执政党的政策公开与秘密的范围也应依法界定。

2、规格的形式是不同的。

法律表现为规范性的法律文件或国家认可的其他形式的来源,以规则为主要形式,逻辑结构严谨,权利义务规定明确。另一方面,政党政策没有法律等明确、具体的规范性形式,表现为决议、声明、决定、声明和通知等,具有较强的程序性、原则性和方向性。

3、实施方式不同

法律的执行与国家强制有关,是有组织的、专门的和有计划的。党的政策是在党的纪律的保证下执行的,除非政策转化为法律,否则政策的执行与国家强制无关。

㈥ 学习国家法律法规政策

一 端正态度,摆好位置。法律法规众多,学习枯燥无味,学习者要端正学回习态度,虚心学答习,认真理解法律条文的规定。二 从基础学起。学习法律法规,要从基础理论学起,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培养理论素养,在涉及到具体问题运用法律条文时就会得心应手。三 坚持学习。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法律法规也随之不断更新,几乎每天都有生效的法律法规,所以要想学好法律,一定要坚持不断学习,随时掌握最新动态,比如一个法律已经废止很多年了,你还拿来适用,就会被当作笑话了。

㈦ 注重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能够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的支持。发达国家均版制定了大量相关法律权、法规和政策,从组织机构、合作方式、资金筹集与运用、中介服务、成果推广与转化、知识产权等各方面对各参与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对有可能损害他人和国家利益的行为予以约束和制止,充分调动和提高各主体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有效保证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快速、有序进行。提高政策可操作性和抓好政策落实是我国政府在政策建设方面的努力方向。我国现行与技术创新相关的法规数量虽不少,但大多数仅原则性地强调技术创新,缺乏可操作的实施办法。未来,我国应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相关立法,不能仅局限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这一部法律,要针对科技成果的特点进行细致有效的设计,并对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法律纠纷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㈧ 法律法规政策体系要怎样建立

政务信息公开,要依法公开。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对运用行政专权力办理的与人民群众属利益相关的各类事项,只要不属于党和国家机密,都要向社会公开。为保证政务信息公开内容的真实可靠、保证政务信息公开措施的落实、保证办事结果的公平公正,必须完善政务信息公开的法制建设。

完善政务信息公开法制建设,从我国的国情、党情、社情和民情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建立健全各项政务信息公开法规制度。当前,加强政务信息公开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法规制度建设,将中央、国务院有关政务信息公开的部署和意见转化为具体规定,将原则性的要求转化为具有约束力和强制力的法规制度,研究制订政务信息公开的相关法律;进一步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的领导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将已确定的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方针、领导体制、工作格局以及政策措施法定化、程序化;通过健全法规制度,将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的各项部署、各项要求与重大改革措施、重要制度设计等相互融合、相互协调;把纪检监察机关与有关机关的职能分工,把党和国家机关在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方面的责任,逐步法定化。

热点内容
罗云法院院长 发布:2024-09-20 04:50:17 浏览:660
人民法院委托鉴定 发布:2024-09-20 04:30:59 浏览:678
如何完善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 发布:2024-09-20 03:29:33 浏览:640
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发布:2024-09-20 02:45:46 浏览:300
立法的价值取向 发布:2024-09-20 02:45:36 浏览:22
2019成考专升本民法 发布:2024-09-20 02:39:54 浏览:908
劳动法签了无固定期限合同书 发布:2024-09-20 02:09:46 浏览:172
行政法规的三种命名方式 发布:2024-09-20 00:30:30 浏览:521
2016合同法pdf 发布:2024-09-19 22:42:11 浏览:606
建发集团法律顾问年薪 发布:2024-09-19 22:24:40 浏览: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