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组织管理条例

组织管理条例

发布时间: 2020-12-21 04:51:36

①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你认为有哪些条款会限制社会组织的发展

你登记管理条例,我认为有好多条款会限制社会组织的发展。

② 企业治安管理条例

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
第一条
为了规范企业、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保护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和公共财产安全,维护单位的工作、生产、经营、教学和科研秩序,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贯彻预防为主、单位负责、突出重点、保障安全的方针。

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应当突出保护单位内人员的人身安全,单位不得以经济效益、财产安全或者其他任何借口忽视人身安全。

第三条
国务院公安部门指导、监督全国的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对行业、系统有监管职责的国务院有关部门指导、检查本行业、本系统的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指导、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的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对行业、系统有监管职责的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指导、检查本行政区域内的本行业、本系统的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及时解决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领导,督促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并及时协调解决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五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负责。
第六条单位应当根据内部治安保卫工作需要,设置治安保卫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兼职治安保卫人员。

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应当设置与治安保卫任务相适应的治安保卫机构,配备专职治安保卫人员,并将治安保卫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情况报主管公安机关备案。

第七条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要求是:
(一)有适应单位具体情况的内部治安保卫制度、措施和必要的治安防范设施;
(二)单位范围内的治安保卫情况有人检查,重要部位得到重点保护,治安隐患及时得到排查;
(三)单位范围内的治安隐患和问题及时得到处理,发生治安案件、涉嫌刑事犯罪的案件及时得到处置。
第八条单位制定的内部治安保卫制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门卫、值班、巡查制度;
(二)工作、生产、经营、教学、科研等场所的安全管理制度;
(三)现金、票据、印鉴、有价证券等重要物品使用、保管、储存、运输的安全管理制度;
(四)单位内部的消防、交通安全管理制度;
(五)治安防范教育培训制度;
(六)单位内部发生治安案件、涉嫌刑事犯罪案件的报告制度;
(七)治安保卫工作检查、考核及奖惩制度;
(八)存放有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传染性、腐蚀性等危险物品和传染性菌种、毒种以及武器弹药的单位,还应当有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
(九)其他有关的治安保卫制度。
单位制定的内部治安保卫制度不得与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相抵触。
第九条单位内部治安保卫人员应当接受有关法律知识和治安保卫业务、技能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考核。
第十条单位内部治安保卫人员应当依法、文明履行职责,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治安保卫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受法律保护。
第十一条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机构、治安保卫人员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开展治安防范宣传教育,并落实本单位的内部治安保卫制度和治安防范措施;
(二)根据需要,检查进入本单位人员的证件,登记出入的物品和车辆;
三)在单位范围内进行治安防范巡逻和检查,建立巡逻、检查和治安隐患整改记录;
四)维护单位内部的治安秩序,制止发生在本单位的违法行为,对难以制止的违法行为以及发生的治安案件、涉嫌刑事犯罪案件应当立即报警,并采取措施保护现场,配合公安机关的侦查、处置工作;
(五)督促落实单位内部治安防范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第十二条在单位管理范围内的人员,应当遵守单位的内部治安保卫制度。

③ 安全组织管理措施包括

安全组织管理措施

1.1施工过程中,建立完整的安全格证体系,明确规定项目经理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从公司到项目部,逐级建立了安全管理机构,并建立了各级安全管理制度。在本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将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

1.2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专积安全员为副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安全领导小组,每天领导小组各成员开一次碰头会,对当天施工中所应注意的安全事项进行交底,每星期召开一次有各班组负责人参加的安全生产会议,总结过去一周的安全生产工作,并对将要陆续展开的工作进行技术交底和布置。

1.3制定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在本工程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制定安全管理目标(伤亡控制指标和安全达标、文明施工目标),并对安全责任目标分解和落实。建立安全生产职能部门和各类人员在生产活动中应负的安全职责,在公司与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部与各施工班组签定的经济承合同中,明确规定安全生产职责和安全生产指标,视安全生产工作的好坏,做到赏罚分明。

1.4项目部应配齐国家、省、市及公司内部关于安全管理的规范、规程、标准和制度、文件,保证国家和地方政府法规以及公司内部管理规定在安全管理中得以贯彻落实,使得安全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1.5严格执行专职安全员及特殊工种持证上岗制度。本工程严格按建设部有关规定配备足量的安全员,对特殊工种加强管理,特殊工种必须经培训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1.6由项目经理牵头,专职安全员具体实施组织,用精神和物质相结合的鼓励办法,开展经常性的、内容丰富的、形式多样的安全活动。我公司人员进场后,项目部及时展开安全技术革新活动和安全合理化建议活动,对于建议被采纳者予以奖励。

1.7建立并保存在建筑施工中所开展的安全性评价与风险性分析、技术安全交底、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检查、劳动安全监察通知书、批示书、事故调查处理报告等与安全管理有关的活动记录,为纠正不合理措施和改进安全管理方式、方法提供重要信息。

2、安全检查措施

2.1建立并执行安全检查制度,定期组织各职能部门对工地进行安全检查,对本工程进行全面性和考核性的检查;项目部每半月对工地进行一次安全大检查,由项目经理牵头,专职安全员组织各相关部门对工地进行隐患清查,公司质安部门每月组织一次安全大检查,各种检查中发现问题要定人、定措施、定整改期限,整改后由相应安全机构复检验证。

2.2专业性检查:由公司安全、设备部门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塔吊、脚手架及电器设备等进行单项检查,对存在的隐患及时整改。

2.3安全员做好日常巡回安全检查,并做好安全检查记录;施工员在检查生产时检查安全;各班组应经常进行自检、互检和交接检查;为防止施工人员上下班时间、节前、节后纪律松懈,思想麻痹产生安全隐患,应加强安全检查活动;充分做到层层设防,级级把关,搞好安全工作。

3、安全教育措施

3.1建立安全教育制度,明确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专职安全员、施工员、各专业操作班组负责人等相关人员在安全教育中所应承担的职责,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以安全生产的政策、法令、法规、标准、规范和安全操作规程为主,并结合本项目的实际安全生产情况和对有代表性的典型事故案例进行讲解,事故是血写的教训,通过有针对性、生动鲜明的教育,使受教育的员工印象深刻,牢记不忘。

3.2做好新入场工人及变换工种工人的三级安全教育工作。三级安全教育由技术、安全和劳资部门配合组织进行,从公司、项目到班组层层进行教育培训,考核合格者方许进入生产岗位,同时建立员工安全生产教育卡,将员工的三级安全教育工作存档备案。

3.3详细制订各工种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教育的内容应主要体现在技术操作规程上,写明要领,指出安全习惯和关键问题,并尽可能把操作步骤表达清楚。建立班前活动制度,各分项工程施工前各班组负责人应做好本班组的安全教育工作,并对班前安全活动进行记录。

3.4施工员、专职安全员在各项工程施工前,要进行详细可靠的安全技术交底,交底内容要包括:

3.4.1常规操作要求、施工规范要求。

3.4.2根据施工内容需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

3.4.3按有并施工安全操作的要求,对关键工程实行的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交底。如:外脚手架的安全防护措施、施工现场临时施工用电、施工机具安全使用等。

3.5冬、雨季施工时应组织现场员工进行冬、雨季施工安全和消防的宣传教育,并制定安全生产、防水、防潮、防滑、防火、防爆、防中毒等各项规章制度,并教育员工严格遵守。

4、安全技术措施

根据《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中的统计分析,表明安全事故主要集中在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坍塌事故这五个方面,故在本工程施工中应特别对这些方面予以高度的重视,重点设防。

4.1现场环境要求及“三宝”利用。

4.1.1建筑物外架四周采取全封闭,双排架满挂密封安全网,施工现场以围墙与外界隔离,施工现场四处张挂好醒目的安全标志、安全宣传牌,警示、提醒每个进入现场的施工人员注意安全。作业环境合理采用不同的色彩,尽量减轻作业人员眼睛及全身的疲劳,降低事故频率。

4.1.2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按要求配戴好安全帽,高处作业系好安全带,凡衣冠不整、穿拖鞋者一律不许进场,对发现违规者予以罚款处理,屡教不改严禁进入施工现场,安全帽、安全网、安全带必须经试验合格后才能使用。

4.1.3做好防暑、防雨措施及季节性施工准备,搞好茶水供应以及劳保用品的分发工作。对于不能满足作业照明要求的场地应及进架设灯具。

4.2脚手架安全措施

4.2.1处架采用钢管双排脚手架,施工前必须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和布架设计计算书。按照布架设计说明书和操作规程、规定进行搭设,搭设时控制好立杆的垂直偏差和横杆的水平偏差,做好墙体的拉结点,确保脚手架具有稳定的结构和足够的承载力,操作层及其上、下满铺架板,严禁出现控头板。安全立网采用全封闭式,隔层设置安全网,为防止碎石穿透安全网伤人,采用竹篱笆封闭外架,确保施工安全。

4.2.2外装饰和脚手架拆除过程中,要注意连墙杆和拉结点不能拆除过早,保持架体稳定。脚手架拆除时,划分好作业区,周围设围栏或树立警戒标志,地面设专人指挥,严禁非作业人员进入拆架区域。

4.2.3卸料平台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搭设,对最大载荷进行计算,并挂牌标识,卸料平台不能直接作用于外架上,并作好卸料平台的周边防护。

4.3高处作业安全措施

4.3.1高处作业人员须经医生体检合格,凡患有不适宜从事高空作业疾病的人员,一律禁止从事高空作业。

4.3.2在建筑物的出入口,搭设长3-6米宽度大于通道两侧各1米的防护棚,棚顶满铺脚手板作为安全通道。在建筑物北、东向用竹删做斜挑式安全防护棚,避免场外道路上行人受意外伤害。

4.3.3高空作业应有足够的照明设备和避雷措施。

4.3.4高空作业所需的料具、设备等,必须根据本工程施工进度随用随运,禁止超负荷。料具应堆放平衡,工具随时放入工具袋内,严禁乱堆乱放和从高处抛掷材料、工具、物件。楼层垃圾集中堆放,及时清理,倾倒时有防护设施并设专门区域。

4.4楼层施工安全及防护措施。

4.4.1现浇楼板工程要制定好详细的施工方案,并有针对性措施。严格控制模板上的施工荷载,模板上堆料均匀,保证立柱稳定。模板拆除前必须经审请批准后进行,拆除底模时,混凝土必须达到设计强度,模板拆除区域设警戒标志并设专人监护。严禁操作人员站在正拆除的模板上,遇六级以上大风时,暂停室外作业。

4.4.2楼层内所有孔口须设置安全防护,尺寸1.5×1.5m以下孔洞,洞口预埋通长钢筋网或加固定盖板。1.5×1.5m以上孔洞,四周设两道护身栏,其间支挂水平安全网。

4.4.3楼梯踏步及休息平台处,设两道牢固护身栏,用安全网立挂防护。

4.4.4楼层边缘及通道周边设两道防护栏杆并挂安全网封闭。

4.5临时用电安全防护。

4.5.1制订好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搞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用电工作,确保现场用电安全。

4.5.2现场采用三相五线制,三级配电两级保护。

4.5.3各种机械设备做好接地接零,保证一机一箱一闸一漏,并在配电箱内标明用电设备名称。

4.5.4架空线采用绝缘铜线或绝缘铝线,严禁架放在脚手架上,架空线路与邻近线路或设施必须应6米的距离。

4.5.5配电统一采用铁制配电箱,箱中导线在进线口和出线口设在箱体的下底面。严禁箱体的上顶面、侧面、后面或箱门处有进出线路,进出线分路成束加护套并做防水弯,导线束不得与箱门口直接接触,并注意其防雨。配电箱要上锁,钥匙由现场电工保管,箱内不允许放置任何杂物,并应保持清洁。

4.6施工机具安全措施

4.6.1执行机械设备验收制度,机械设备按规定要求安装后,必须进行调试运转,办理验收手续后才能投入使用,各种机械实行专人专机,持证上岗,没有上岗证的不准操作机械。

4.6.2塔吊在使用前必须经安监部门办理准用手续,其力矩限制器、限位器、保险装置必须齐全,灵敏、可靠。

4.6.3乙炔发生器必须使用金属防爆膜,严禁用胶皮薄膜代替。

4.6.4平刨、圆盘锯、钢筋机械、电焊机等做好保护接零,有漏电保护器,无人操作时,切断电源。手持电动工具保护接零,Ⅰ关手持电动机具按规定穿戴绝缘用品。

4.7主要工序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4.7.1在进行土方施工时,事先做好安全施工方案,特别是基坑内地下管道的保护,对遗留下来的人防洞进行封闭,严禁人员进入,以免倒进塌伤人。同时加强土方施工时的现场监督防止土方塌方。

4.7.2砌筑施工时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规程施工,严禁在墙面上站立划线、刮缝、清扫墙等工作;砍砖时应面向内打,以免碎砖落下伤人;超过胸部以上的墙面,不得继续砌筑,必须及时搭设好架设工具;装砂浆的料斗不能装得过满,吊运砖时严格控制运量,防止塔吊超负荷运行。

4.7.3拉直钢筋时,地锚要牢固,卡头要卡紧,并在2m区域内严禁行人;绑扎立柱钢筋时,严禁沿骨架攀登上下;起吊钢筋骨架,下方禁止站人。浇筑框架梁柱的砼搭设好操作平台,严禁直接站在模板或支撑上操作,以免踩滑或踩断坠落。

4.8其它方面安全技术措施

4.8.1搞好防火保护,在仓库、工棚等生产、生活区配备足够的灭火器、消防池,木工车间与模板放区严禁吸烟,在外架旁进行作业时,必须重点防范明火的产生。晚上保卫人员进行巡逻值班,确保财产安全。

4.8.2设专人负责现场排水工作,对于临时设施和设备的防护进行全面检查;对于怕雨、怕潮、怕裂、怕倒的原材料、构件和设备等,放入室内或设立坚实的基础堆放,或用蓬布封盖严密等措施,进行分别处理。

4.8.3安排好职工、民工的生活和住宿,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作业时间一般为8小时,特殊情况不超过1.2小时,以保证工人有饱满的精神,在工作中精力充中而防止事故发生。

1、文明施工管理措施

1.1建立现场文明施工领导小组,由项目经理任组长,项目生产副经理任副组长,质量、安全负责人任小组成员,领导小组负责文明施工措施的制定与落实,做到措施有效,贯彻有力,责任到人。

1.2将施工现场人员的教育纳入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由项目经理部牵头组成职工教育领导小组,制定日常生活规章制度,组织学习法律、法规。杜绝聚众闹事、嫖娼、打牌赌博、偷扒、造谣中伤等现象。做到人人自觉遵纪守法,个个认真努力工作,对工人建立名册单和“三证”检查,对素质不合格的工人一律清退。

1.3制定文明施工规章制度,认真遵守单位的有关要求、管理制度及公司文明施工守则,本工程达到文明施工工地标准。

1.4工地设置各种标语,并设置宣传栏、读报栏、黑板报。

2、文明施工实施措施

2.1为降低施工噪音对周围居民的影响,应合理安排工序,尽可能避免夜间施工,以免影响周围居民休息。

2.2施工外架安全网、竹篱笆封闭,以利于减少灰尘外溢及降低施工噪音。

2.3砼搅拌及振捣器采用环保型搅拌机、振动器,可有效降低施工噪音。

2.4现场施工污水有组织排放,施工垃圾收集站及消防设施严格按要求布置。

2.5施工中密切注意协调好与建设单位、周围居民的关系,尽可能地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减少人为因素对施工的影响。协调好土建与安装的关系,做到不相互影响,不相互扯皮。

2.6施工现场用临时围墙2.2米高与外界隔离,实行全封闭管理。现场悬挂“五牌一图”。

2.7按施工现场布置图的要求,在显眼处悬挂好建筑施工许可证牌,在出入口及危险作业区挂好安全标志牌。

2.8施工现场进出口设置大门,建立门卫制度,现场施工人员均需佩戴证明其身份的证件,在门头设置文明标牌。

2.9临时设施、机械设备、材料水电的布置按审批后的平面图布置。

2.10施工垃圾、余土及时组织处理,各施工层、架体上的落地灰、杂物有组织地及时处理,严禁向公共场所乱倒垃圾,乱弃余土,保证施工场地内外清洁干净。

2.11建筑材料要在指定专场地内分类堆码整齐,并进行标识;所有材料按计划,先后次序分批进场,储备量尽量压缩,废料尽可能回收加工利用或及时处理。

2.12现场内排水沟经常疏通,保持流水畅通,及时排除现场内雨水和施工废水。

2.13施工现场严禁居住家属,严禁非工地人员及小孩在施工现场穿行、玩耍。

2.14保健急救:工地配制保健医药箱和医药器械,建立急救措施,安排经培训的急救人员在现场,并开展卫生防病宣传教育。

2.15施工现场清洁卫生工作由专人负责包干,确保现场工完场清。

④ 最新社会团体管理条例

现用的是1998年颁来布的条例,但是很多内容源不够细化和完善,所以新的社会团体管理管理条例正在修订中,我上午才问的民政部登记处。新条例在诸如注册外国社会团体代表处等的问题上会有新的界定,但是什么时候能颁布实施,谁也不知道。也许明天,也许明年。

⑤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中说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是什么意思

一、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志愿性的公益回或互益性活动的非政府社会答组织。

二.特点:
1.组织性:不在于该团体是否在法律上得到了承认,而在于它是否具有一定的机构持久性和规律性!
2.非政府性(民间性):独立自主的自治组织;自下而下的民间组织;属于竞争性的公共部门!
3.非营利性:不以营利为目标;不能进行剩余分配;不得将组织的资产以任何形式转变为私人财产!
4.志愿公益性或互益性:志愿者和社会捐赠是主要的社会资源;组织活动的公开性和透明性。

三、分类:
会员标准:会员制、非会员制
生成标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呼应
目标标准:公益性、互益性
功能标准:资源动员型、公益服务型、社会协调型、政策倡导型

四、主要活动领域:
1、环境保护;
2、扶贫发展;
3、权益保护;
4、社区服务;
5、经济中介;
6、慈善求助。

⑥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具体条文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1998年10月25日国务院令第250号发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公民的结社自由,维护社会团体的合法权益,加强对社会团体的登记管理,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国家机关以外的组织可以作为单位会员加入社会团体。
第三条 成立社会团体,应当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并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进行登记。社会团体应当具备法人条件。
下列团体不属于本条例规定登记的范围:
(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民团体;
(二)由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并经国务院批准免于登记的团体;
(三)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内部经本单位批准成立、在本单位内部活动的团体。
第四条 社会团体必须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不得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危害国家的统一、安全和民族的团结,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其他组织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违背社会道德风尚。
社会团体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第五条 国家保护社会团体依照法律、法规及其章程开展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涉。
第六条 国务院民政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以下简称登记管理机关)。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国务院或者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授权的组织,是有关行业、学科或者业务范围内社会团体的业务主管单位(以下简称业务主管单位)。
法律、行政法规对社会团体的监督管理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二章 管 辖
第七条 全国性的社会团体,由国务院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地方性的社会团体,由所在地人民政府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跨行政区域的社会团体,由所跨行政区域的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
第八条 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与其管辖的社会团体的住所不在一地的,可以委托社会团体住所地的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负责委托范围内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章 成立登记
第九条 申请成立社会团体,应当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由发起人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筹备。第十条 成立社会团体,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50个以上的个人会员或者30个以上的单位会员;个人会员、单位会员混合组成的,会员总数不得少于50个;
(二)有规范的名称和相应的组织机构;
(三)有固定的住所;
(四)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专职工作人员;
(五)有合法的资产和经费来源,全国性的社会团体有10万元以上活动资金,地方性的社会团体和跨行政区域的社会团体有3万元以上活动资金;
(六)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社会团体的名称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违背社会道德风尚。社会团体的名称应当与其业务范围、成员分布、活动地域相一致,准确反映其特征。全国性的社会团体的名称冠以"中国"、"全国"、"中华"等字样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过批准,地方性的社会团体的名称不得冠以"中国"、"全国"、"中华"等字样。
第十一条 申请筹备成立社会团体,发起人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下列文件:
(一)筹备申请书;
(二)业务主管单位的批准文件;
(三)验资报告、场所使用权证明;
(四)发起人和拟任负责人的基本情况、身份证明;
(五)章程草案。
第十二条 登记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本条例第十一条所列全部有效文件之日起6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筹备的决定;不批准的,应当向发起人说明理由。
第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管理机关不予批准筹备:
(一)有根据证明申请筹备的社会团体的宗旨、业务范围不符合本条例第四条的规定的;
(二)在同一行政区域内已有业务范围相同或者相似的社会团体,没有必要成立的;
(三)发起人、拟任负责人正在或者曾经受到剥夺政治权利的刑事处罚,或者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
(四)在申请筹备时弄虚作假的;
(五)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情形的。
第十四条 筹备成立的社会团体,应当自登记管理机关批准筹备之日起6个月内召开会员大会或者会员代表大会,通过章程,产生执行机构、负责人和法定代表人,并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成立登记。筹备期间不得开展筹备以外的活动。
社会团体的法定代表人,不得同时担任其他社会团体的法定代表人。
第十五条 社会团体的章程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名称、住所;
(二)宗旨、业务范围和活动地域;
(三)会员资格及其权利、义务;
(四)民主的组织管理制度,执行机构的产生程序;
(五)负责人的条件和产生、罢免的程序;
(六)资产管理和使用的原则;
(七)章程的修改程序;
(八)终止程序和终止后资产的处理;
(九)应当由章程规定的其他事项。第十六条
登记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完成筹备工作的社会团体的登记申请书及有关文件之日起30日内完成审查工作。对没有本条例第十三条所列情形,且筹备工作符合要求、章程内容完备的社会团体,准予登记,发给《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登记事项包括:
(一)名称;
(二)住所;
(三)宗旨、业务范围和活动地域;
(四)法定代表人;
(五)活动资金;
(六)业务主管单位。对不予登记的,应当将不予登记的决定通知申请人。
第十七条 依照法律规定,自批准成立之日起即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应当自批准成立之日起60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备案。登记管理机关自收到备案文件之日起30日内发给《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社会团体备案事项,除本条例第十六条所列事项外,还应当包括业务主管单位依法出具的批准文件。
第十八条 社会团体凭《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申请刻制印章,开立银行帐户。社会团体应当将印章式样和银行帐号报登记管理机关备案。
第十九条 社会团体成立后拟设立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的,应当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有关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的名称、业务范围、场所和主要负责人等情况的文件,申请登记。
社会团体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是社会团体的组成部分,不具有法人资格,应当按照其所属于的社会团体的章程所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在该社会团体授权的范围内开展活动、发展会员。社会团体的分支机构不得再设立分支机构。社会团体不得设立地域性的分支机构。
第四章 变更登记、注销登记
第二十条 社会团体的登记事项、备案事项需要变更的,应当自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之日起30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变更登记、变更备案(以下统称变更登记)。社会团体修改章程,应当自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之日起30日内,报登记管理机关核准。
第二十一条 社会团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在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后,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注销登记、注销备案(以下统称注销登记):
(一)完成社会团体章程规定的宗旨的;
(二)自行解散的;
(三)分立、合并的;
(四)由于其他原因终止的。
第二十二条 社会团体在办理注销登记前,应当在业务主管单位及其他有关机关的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完成清算工作。清算期间,社会团体不得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
第二十三条 社会团体应当自清算结束之日起15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办理注销登记,应当提交法定代表人签署的注销登记申请书、业务主管单位的审查文件和清算报告书。登记管理机关准予注销登记的,发给注销证明文件,收缴该社会团体的登记证书、印章和财务凭证。
第二十四条 社会团体撤销其所属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的,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后,办理注销手续。社会团体注销的,其所属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同时注销。
第二十五条 社会团体处分注销后的剩余财产,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六条 社会团体成立、注销或者变更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由登记管理机关予以公告。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 登记管理机关履行下列监督管理职责:
(一)负责社会团体的成立、变更、注销的登记或者备案;
(二)对社会团体实施年度检查;
(三)对社会团体违反本条例的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对社会团体违反本条例的行为给予行政处罚。
第二十八条 业务主管单位履行下列监督管理职责:
(一)负责社会团体筹备申请、成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前的审查;
(二)监督、指导社会团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依据其章程开展活动;
(三)负责社会团体年度检查的初审;
(四)协助登记管理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查处社会团体的违法行为;
(五)会同有关机关指导社会团体的清算事宜。
业务主管单位履行前款规定的职责,不得向社会团体收取费用。
第二十九条 社会团体的资产来源必须合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私分或者挪用社会团体的资产。
社会团体的经费,以及开展章程规定的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所取得的合法收入,必须用于章程规定的业务活动,不得在会员中分配。
社会团体接受捐赠、资助,必须符合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必须根据与捐赠人、资助人约定的期限、方式和合法用途使用。社会团体应当向业务主管单位报告接受、使用捐赠、资助的有关情况,并应当将有关情况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社会团体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和保险福利待遇,参照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社会团体必须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资产来源属于国家拨款或者社会捐赠、资助的,还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
社会团体在换届或者更换法定代表人之前,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应当组织对其进行财务审计。
第三十一条 社会团体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向业务主管单位报送上一年度的工作报告,经业务主管单位初审同意后,于5月31日前报送登记管理机关,接受年度检查。工作报告的内容包括:本社会团体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情况、依照本条例履行登记手续的情况、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情况、人员和机构变动的情况以及财务管理的情况。
对于依照本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发给《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对其应当简化年度检查的内容。

第六章 罚 则
第三十二条 社会团体在申请登记时弄虚作假,骗取登记的,或者自取得《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之日起1年未开展活动的,由登记管理机关予以撤销登记。
第三十三条 社会团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登记管理机关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可以限期停止活动,并可以责令撤换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情节严重的,予以撤销登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涂改、出租、出借《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或者出租、出借社会团体印章的;
(二)超出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进行活动的;
(三)拒不接受或者不按照规定接受监督检查的;
(四)不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的;
(五)擅自设立分支机构、代表机构,或者对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疏于管理,造成严重后果的;
(六)从事营利性的经营活动的;
(七)侵占、私分、挪用社会团体资产或者所接受的捐赠、资助的;
(八)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筹集资金或者接受、使用捐赠、资助的。
前款规定的行为有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可以并处违法经营额1倍以上3倍以下或者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 社会团体的活动违反其他法律、法规的,由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处理;有关国家机关认为应当撤销登记的,由登记管理机关撤销登记。
第三十五条 未经批准,擅自开展社会团体筹备活动,或者未经登记,擅自以社会团体名义进行活动,以及被撤销登记的社会团体继续以社会团体名义进行活动的,由登记管理机关予以取缔,没收非法财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第三十六条 社会团体被责令限期停止活动的,由登记管理机关封存《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印章和财务凭证。社会团体被撤销登记的,由登记管理机关收缴《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和印章。
第三十七条 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的式样由国务院民政部门制定。
对社会团体进行年度检查不得收取费用。
第三十九条 本条例施行前已经成立的社会团体,应当自本条例施行之日起1年内依照本条例有关规定申请重新登记。
第四十条 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989年10月25日国务院发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⑦ 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属于行政法规吗

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属于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并且按照《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的规定而制定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类法规的总称;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行政法规的制定主体是国务院,行政法规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制定、行政法规必须经过法定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具有法的效力。

《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于2006年11月1日国务院第154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制定的,由国务院总理签发。

立法法》第六十五条 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
(一)为执行法律的规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
(二)宪法第八十九条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
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事项,国务院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决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规,经过实践检验,制定法律的条件成熟时,国务院应当及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

《立法法》第七十条 行政法规由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
有关国防建设的行政法规,可以由国务院总理、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共同签署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令公布。

⑧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你认为有哪些条款会限制社会组织的发展

失魂是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你然后又拿几条黄会向着社会组织的,或者国家是有些住址人们的各种行为来阻止,然后让我们的人有些情况。

⑨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团管理条例 具体条文

并无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团管理条例,应当为《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已经1998年9月25日国务院第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为了保障公民的结社自由,维护社会团体的合法权益,加强对社会团体的登记管理,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制定本条例。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公民的结社自由,维护社会团体的合法权益,加强对社会团体的登记管理,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国家机关以外的组织可以作为单位会员加入社会团体。
第三条
成立社会团体,应当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并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进行登记。
社会团体应当具备法人条件。
下列团体不属于本条例规定登记的范围:
(一) 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民团体;
(二) 由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并经国务院批准免于登记的团体;
(三)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内部经本单位批准成立、在本单位内部活动的团体。
第四条
社会团体必须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不得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危害国家的统一、安全和民族的团结,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其他组织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违背社会道德风尚。
社会团体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
第五条
国家保护社会团体依照法律、法规及其章程开展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涉。
第六条
国务院民政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以下简称登记管理机关)。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国务院或者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授权的组织,是有关行业、学科或者业务范围内社会团体的业务主管单位(以下简称业务主管单位)。
法律、行政法规对社会团体的监督管理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管 辖
第七条
全国性的社会团体,由国务院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地方性的社会团体,由所在地人民政府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跨行政区域的社会团体,由所跨行政区域的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
第八条
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与其管辖的社会团体的住所不在一地的,可以委托社会团体住所地的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负责委托范围内的监督管理工作。
成立登记
第九条
申请成立社会团体,应当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由发起人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筹备。
第十条
成立社会团体,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 有50个以上的个人会员或者30个以上的单位会员;个人会员、单位会员混合组成的,会员总数不得少于50个;
(二) 有规范的名称和相应的组织机构;
(三) 有固定的住所;
(四) 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专职工作人员;
(五) 有合法的资产和经费来源,全国性的社会团体有10万元以上活动资金,地方性的社会团体和跨行政区域的社会团体有3万元以上活动资金;
(六) 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社会团体的名称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违背社会道德风尚。社会团体的名称应当与其业务范围、成员分布、活动地域相一致,准确反映其特征。全国性的社会团体的名称冠以“中国”、“全国”、“中华”等字样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过批准,地方性的社会团体的名称不得冠以“中国”、“全国”、“中华”等字样。
第十一条
申请筹备成立社会团体,发起人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下列文件:
(一) 筹备申请书;
(二) 业务主管单位的批准文件;
(三) 验资报告、场所使用权证明;
(四) 发起人和拟任负责人的基本情况、身份证明;
(五) 章程草案。
第十二条
登记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本条例第十一条所列全部有效文件之日起6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筹备的决定;不批准的,应当向发起人说明理由。
第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管理机关不予批准筹备:
(一) 有根据证明申请筹备的社会团体的宗旨、业务范围不符合本条例第四条的规定的;
(二) 在同一行政区域内已有业务范围相同或者相似的社会团体,没有必要成立的;
(三) 发起人、拟任负责人正在或者曾经受到剥夺政治权利的刑事处罚,或者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
(四) 在申请筹备时弄虚作假的;
(五) 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情形的。
第十四条
筹备成立的社会团体,应当自登记管理机关批准筹备之日起6个月内召开会员大会或者会员代表大会,通过章程,产生执行机构、负责人和法定代表人,并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成立登记。筹备期间不得开展筹备以外的活动。
社会团体的法定代表人,不得同时担任其他社会团体的法定代表人。
第十五条
社会团体的章程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 名称、住所;
(二) 宗旨、业务范围和活动地域;
(三) 会员资格及其权利、义务;
(四) 民主的组织管理制度,执行机构的产生程序;
(五) 负责人的条件和产生、罢免的程序;
(六) 资产管理和使用的原则;
(七) 章程的修改程序;
(八) 终止程序和终止后资产的处理;
(九) 应当由章程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六条
登记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完成筹备工作的社会团体的登记申请书及有关文件之日起30日内完成审查工作。对没有本条例第十三条所列情形,且筹备工作符合要求、章程内容完备的社会团体,准予登记,发给《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登记事项包括:
(一) 名称;
(二) 住所;
(三) 宗旨、业务范围和活动地域;
(四)法定代表人;
(五) 活动资金;
(六) 业务主管单位。
对不予登记的,应当将不予登记的决定通知申请人。
第十七条
依照法律规定,自批准成立之日起即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应当自批准成立之日起60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备案。登记管理机关自收到备案文件之日起30日内发给《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
社会团体备案事项,除本条例第十六条所列事项外,还应当包括业务主管单位依法出具的批准文件。
第十八条
社会团体凭《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申请刻制印章,开立银行账户。社会团体应当将印章式样和银行账号报登记管理机关备案。
第十九条
社会团体成立后拟设立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的,应当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有关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的名称、业务范围、场所和主要负责人等情况的文件,申请登记。
社会团体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是社会团体的组成部分,不具有法人资格,应当按照其所属于的社会团体的章程所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在该社会团体授权的范围内开展活动、发展会员。社会团体的分支机构不得再设立分支机构。
社会团体不得设立地域性的分支机构。
变更注销
第二十条
社会团体的登记事项、备案事项需要变更的,应当自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之日起30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变更登记、变更备案(以下统称变更登记)。
社会团体修改章程,应当自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之日起30日内,报登记管理机关核准。
第二十一条
社会团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在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后,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注销登记、注销备案(以下统称注销登记):
(一) 完成社会团体章程规定的宗旨的;
(二) 自行解散的;
(三) 分立、合并的;
(四) 由于其他原因终止的。
第二十二条
社会团体在办理注销登记前,应当在业务主管单位及其他有关机关的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完成清算工作。清算期间,社会团体不得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
第二十三条
社会团体应当自清算结束之日起15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办理注销登记,应当提交法定代表人签署的注销登记申请书、业务主管单位的审查文件和清算报告书。
登记管理机关准予注销登记的,发给注销证明文件,收缴该社会团体的登记证书、印章和财务凭证。
第二十四条
社会团体撤销其所属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的,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后,办理注销手续。
社会团体注销的,其所属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同时注销。
第二十五条
社会团体处分注销后的剩余财产,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六条
社会团体成立、注销或者变更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由登记管理机关予以公告。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
登记管理机关履行下列监督管理职责:
(一) 负责社会团体的成立、变更、注销的登记或者备案;
(二) 对社会团体实施年度检查;
(三) 对社会团体违反本条例的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对社会团体违反本条例的行为给予行政处罚。
第二十八条
业务主管单位履行下列监督管理职责:
(一) 负责社会团体筹备申请、成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前的审查;
(二) 监督、指导社会团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依据其章程开展活动;
(三) 负责社会团体年度检查的初审;
(四) 协助登记管理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查处社会团体的违法行为;
(五) 会同有关机关指导社会团体的清算事宜。
业务主管单位履行前款规定的职责,不得向社会团体收取费用。
第二十九条
社会团体的资产来源必须合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私分或者挪用社会团体的资产。
社会团体的经费,以及开展章程规定的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所取得的合法收入,必须用于章程规定的业务活动,不得在会员中分配。
社会团体接受捐赠、资助,必须符合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必须根据与捐赠人、资助人约定的期限、方式和合法用途使用。社会团体应当向业务主管单位报告接受、使用捐赠、资助的有关情况,并应当将有关情况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社会团体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和保险福利待遇,参照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社会团体必须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资产来源属于国家拨款或者社会捐赠、资助的,还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
社会团体在换届或者更换法定代表人之前,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应当组织对其进行财务审计。
第三十一条
社会团体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向业务主管单位报送上一年度的工作报告,经业务主管单位初审同意后,于5月31日前报送登记管理机关,接受年度检查。工作报告的内容包括:本社会团体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情况、依照本条例履行登记手续的情况、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情况、人员和机构变动的情况以及财务管理的情况。
对于依照本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发给《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对其应当简化年度检查的内容。
罚 则
第三十二条
社会团体在申请登记时弄虚作假,骗取登记的,或者自取得《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之日起1年未开展活动的,由登记管理机关予以撤销登记。
第三十三条
社会团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登记管理机关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可以限期停止活动,并可以责令撤换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情节严重的,予以撤销登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 涂改、出租、出借《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或者出租、出借社会团体印章的;
(二) 超出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进行活动的;
(三) 拒不接受或者不按照规定接受监督检查的;
(四) 不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的;
(五) 擅自设立分支机构、代表机构,或者对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疏于管理,造成严重后果的;
(六) 从事营利性的经营活动的;
(七) 侵占、私分、挪用社会团体资产或者所接受的捐赠、资助的;
(八)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筹集资金或者接受、使用捐赠、资助的。
前款规定的行为有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可以并处违法经营额1倍以上3倍以下或者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
社会团体的活动违反其他法律、法规的,由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处理;有关国家机关认为应当撤销登记的,由登记管理机关撤销登记。
第三十五条
未经批准,擅自开展社会团体筹备活动,或者未经登记,擅自以社会团体名义进行活动,以及被撤销登记的社会团体继续以社会团体名义进行活动的,由登记管理机关予以取缔,没收非法财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第三十六条
社会团体被责令限期停止活动的,由登记管理机关封存《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印章和财务凭证。
社会团体被撤销登记的,由登记管理机关收缴《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和印章。
第三十七条
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的式样由国务院民政部门制定。
对社会团体进行年度检查不得收取费用。
第三十九条
本条例施行前已经成立的社会团体,应当自本条例施行之日起1年内依照本条例有关规定申请重新登记。
第四十条
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989年10月25日国务院发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热点内容
法律和行政法规适用 发布:2024-11-20 12:01:39 浏览:902
荣成法院王 发布:2024-11-20 11:38:27 浏览:759
法律援助经济困难 发布:2024-11-20 10:58:15 浏览:889
基层法律服务所变更流程图 发布:2024-11-20 10:33:50 浏览:444
婚姻法2018年2月新规定 发布:2024-11-20 10:15:30 浏览:580
交通协议书有没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4-11-20 10:04:34 浏览:575
联邦法院的管辖权 发布:2024-11-20 09:19:04 浏览:807
简述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4-11-20 09:01:22 浏览:77
伪造处罚单法律责任 发布:2024-11-20 08:45:10 浏览:534
法院传票委托 发布:2024-11-20 08:27:38 浏览: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