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关于僧侣财产的法规

关于僧侣财产的法规

发布时间: 2022-04-16 19:32:51

A. 卫拉特法典的法典改变

《法典》极力保护封建领主所有制,明确规定土地、牧场归领主占有和支配,严禁牧民离开所属封建领主而自由迁徙,重惩逃亡和盗窃。《法典》清楚地规定“游牧区之主或游牧地的领主”及“王公禁猎区”。第6条规定:“接纳逃人者科[其财产]的一半,并将人送回”;同时又对杀人者(指杀害逃亡者)加重处罚。第99条规定:“杀害被收容的从其他地方来的逃人者,罚九五;把逃亡人扭送王公处者,受到箭筒多少个即给马多少匹的褒赏。捕获企图越境到[别的国家]的逃人者,除逃人外,可得他的其他财产之一半。”对于逃亡罪,噶尔丹洪台吉第一项补充敕令作了更明确的规定,即鄂托克(小领地)内部,无论是爱马克(鄂托克下的经济、行政单位,每个蒙古牧民都必须加入一个爱马克,不得擅离)整体或个人,都不能变更其游牧地,逃亡者应带回其所属爱马克,若爱马克长变更全爱马克的游牧地时,则被科以财产刑。《法典》对盗窃罪有许多具体规定。如第60条规定:“偷窃骆驼者,罚十五个九,骟马及种马者罚九九,母马罚八九,母牛、二岁小马及羊罚六九。”第67条规定:“捕获迷路的牲畜而转交给远处之人者,则科同(盗窃)一样的刑罚,转交给近邻者,则罚三九。”《法典》第38条规定对盗窃战具者处以重罚,如“盗窃头盔及铠甲者罚十九,盗窃头盔、胸甲、良弓及装箭一支的箭筒者各罚三九……”噶尔丹洪台吉第一项补充敕令规定得更为明确:“犯窃之罪两次被处罚后,第三次又犯相同之罪者,没收其妻子、全部财产,且沦为奴隶。”
《法典》规定,喇嘛教为蒙古各部共同信仰的宗教,严禁用言语和行动侮辱僧侣。为了使喇嘛教成为惟一的信仰,《法典》对萨满教作出了种种的限制。《法典》命令取消翁衮(偶像),违反者科财产刑(第110条)。邀请萨满教的男女巫师来家者,科邀请者以马一匹的财产刑以及科来家的巫师马一匹(第110条)。关于喇嘛教僧侣的来源,《法典》还规定:“十人中必有一人献身于佛,但此人的亲戚可用牲畜赎回献身者,是王公则出牲畜五头,是平民则出牲畜三头。”(第9条)同时,《法典》还规定了僧侣的种种特权。如第19条规定,向喇嘛及班第(上层喇嘛的徒众)征用大车者,处以母牛一头的财产刑,将献佛之马用于运输贱役者,处以马一匹的财产刑。第17条规定,以言词及行动侮辱僧侣者,处以重的财产刑。第5条又规定,掠夺僧侣所属爱马克者,处以铠甲百领、驼百只、牛千头之财产刑。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蒙古封建主极力提倡喇嘛教,并从法律上加以确认和保护,使喇嘛教成为合法的思想统治工具。
《法典》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封建领主享有各种特权。如第20条规定:“以(言词)侮辱大王公者没收其财产;侮辱中王公或其塔布囊者罚一九,殴打者罚五九;侮辱小王公或其塔布囊者罚五(牲畜),重打者罚三九,系轻打者罚二九。以言词侮辱内侍官或收楞额者,罚马羊各一头,重打者罚一九,轻打者罚五。”而王公贵族、大小官吏可借口执行公务,对牧民进行体罚,甚至打死人也不算犯罪。这充分说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
《法典》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如婚姻、继承等)也有许多规定。当时社会中盛行一夫多妻制的族外婚及买卖婚姻,如《法典》第35条规定:“位高的王公同塔布囊之间的婚约,其聘礼为贵重(品)三十、马一百五十匹、羊四百头;小王公同塔布囊之间的婚约为贵重品十五、牛五十头、羊百头。”总之,根据社会地位不同,聘礼的数量也不同。昂贵的聘礼,使许多贫困户承担不起,所以又出现义务婚姻。如第37条规定:“四十户中有四户每年必使其儿子结婚,十人必为一人的婚姻给予援助……结婚之际不予帮助者科驼两只、马五匹及羊十头的财产刑。”
在当时的社会里,男女是不平等的。这一点,《法典》有关财产继承权的规定表现得最为明显。如第34条规定:“父亲应按照惯例分给儿子以遗产;父亲贫困时,可从家畜五头中取一点。”这就是说,只有男子才有财产继承权,女子是没有的。
《法典》对强奸妇女罪也有具体规定。如第69条规定,强奸妇女者应科以罚牲畜一九之刑,强奸处女罚二九;强奸女奴仆亦罚马一匹。第73条规定,侮辱妇女的行为,即揪扯妇女头发或帽缨者,必处以罚牲畜一九的财产刑。第22条规定,侮辱或嘲弄善于骑马的妇女者罚马一匹。
1678年前后,噶尔丹统一卫拉特四部时颁布了补充《蒙古·卫拉特法典》的命令,包括第一号和第二号两篇敕令,内容有赋税、救济、防盗、诉讼及审判程序等。迁至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部敦多布达什汗于公元1741—1761年间又对《蒙古·卫拉特法典》作了补充,制定了《敦多布达什补充法则》,又增加了宗教教规、社会治安、司法制度、文化教育、抵御外敌侵略等方面的内容。

B. 个人房产捐赠给宗教组织要缴税吗

论文关键词 捐赠性宗教财产 不动产 动产和资金 监督

两会刚刚闭幕,但回想在两会上新华社记者对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的专访让笔者陷入沉思。记者在专访中问及了寺院中“功德箱”中的香火钱以及门票收入等收入的实际用途,释永信方丈的回答是:“每年大部分钱都用于景区修修补补了。”笔者不禁在想,中国作为一个多宗教国家,并且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信教群众多达3亿多人
,每年捐赠性宗教财产的数目更是惊人。由于捐赠性宗教财产是信徒对其所信仰之宗教的经济上的奉献,与捐赠人息息相关,捐赠性宗教财产的使用应尊重捐赠人的意愿,应当按照捐赠人的意愿用于宗教事业。但是,每年捐赠性宗教财产究竟数目是多少?用在何处?谁人监督?违规使用后应当如何问责?等等一系列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捐赠性宗教财产是宗教财产的主要来源。宗教财产是保障宗教正常发展之基础,宗教事业的稳定发展又关乎国家与社会的稳定。由此可见,捐赠性宗教财有着举足轻重之地位。

一、捐赠性宗教财产的内涵与特征

在明确捐赠性宗教财产内涵之前,应首先了解宗教财产之含义。宗教财产包括了以下几点内容:首先,宗教财产的主体应该是宗教团体或宗教活动场所,其他个人和组织机构都不应拥有宗教财产。其次,拥有和运用宗教财产是为了进行宗教活动,不能为了个人享受和用作营利等别的目的。最后,宗教财产形式多样,包括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动产和不动产等等。

宗教财产的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1)自养性财产。主要是指各宗教活动场所根据自身条件所获得的经济收入。例如:宗教场所的门票收入,各地举行的诵法活动所带来的收入,信教群众对于各宗教祈福等活动所支付的款项等等。(2)政府投入性财产。主要是指我国中央及地方政府为保护宗教文化,对各宗教投入的不动产、动产以及资金。例如:政府投入重建和修复的寺庙、教堂等。(3)捐赠性财产。主要是指信教群众基于对所信奉教派的信仰,而将其个人财产赠予相应的宗教场所。例如:信教群众所捐献的不动产、动产以及现金支票等。捐赠性宗教财产是大部分教派收入的主要来源,并且捐赠性财产关乎捐赠人的意愿之表达,所以其财产的使用情况应当受到严格的监督。

捐赠性宗教财产具有以下几点特征:(1)财产来源的广泛性。捐赠性宗教财产的来源极为广泛,受赠财产来源于社会的各个方面。(2)财产类型的多样性。由于捐赠性宗教财产来源广泛,其种类也是多种多样,包括了房屋、衣物、供品、法器、神器、现金、支票等等。(3)财产用途的特定性。由于捐赠性宗教财产来源于广大社会群众的捐赠,捐赠性财产关乎捐赠人的意愿之表达,所以捐赠性宗教财产只能用于宗教事业或与其相关的公益事业。

二、捐赠性宗教财产的使用现状以及在使用中所产生的问题

捐赠性宗教财产的主要种类有三种:不动产、动产以及资金。在使用捐赠性宗教财产之前首先应当明确其财产的权利归属。捐赠是一种特殊的赠与,是指为了公共事业、公共目的或者其他特定目的而无偿给予他人财产的行为
.受赠人享有所有权,可以行使相应的所有权利。信教群众将其个人财产赠予其所信仰之教派则表明:赠与人与其所信仰教派之间已形成了赠与关系。受赠人乃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受赠财产之权利。

(一)捐赠性不动产的使用现状以及所产生的问题信教群众可以将其所有之不动产捐赠给其所信仰之教派并交付给相应宗教场所。1980年7月16日,国务院发文对不同宗教派别实行不同的财产归属文件。规定外国教会的房产明确转移为中国教会所有。佛教和道教的庙观及所属房产为社会所有(僧道享有使用和出租权)。带家庙性质的小尼庵为私人所有,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及所属房屋由为信教群众集体所有。
并且在最高人民法院和国务院宗教事务局给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宗教局的一个批复文件中指出:“本市寺庙、道观不论当前是否进行宗教活动,其房屋大都是由群众捐献而建造。因此除个别确系私人出资修建或购置的小庙,仍可归私人所有外,其他房屋的性质均属于公共财产,其产权归宗教团体市佛教协会与市道教协会所有。任何使用、占用单位或其他机关团体都不能任意改变宗教房产所有权,产权归还各宗教团体。”
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宗教房屋进行产权登记时,都会由当地的宗教协会作为所有权人来进行登记。虽然不动产之产权所有人并非为受赠的宗教活动场所,但不动产的实际使用人却为受赠宗教活动场所,其可以将不动产用来进行日常宗教活动,为相关宗教人员提供食宿空间等等。

捐赠性不动产在使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首先,在上文提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庙观及所属房产为社会所有,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及所属房屋由为信教群众集体所有。这样的区分会使宗教财产的保护出现不平等之现象,而且这样的归属原则是极为模糊的,不能形成明确、肯定的法律关系主体,不利于宗教财产的保护。其次,捐赠性不动产的主要问题还表现在不动产所有权人与不动产的实际使用人存在错位。由于受赠不动产是由当地宗教协会作为所有权人来进行登记的,根据《物权法》的相关规定,其对相应不动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而作为实际使用人的相关宗活动教场所却不享有这些权利。这样的错位将会给意图侵犯宗教财产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并且不利于宗教财产的保护以及宗教财产的合理使用,从而造成宗教财产的浪费。

(二)捐赠性动产与资金的使用现状以及所产生的问题信教群众可将其自有动产与资金捐赠给相应的宗教活动场所。赠与人将动产或资金直接交付给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活动场所拥有直接支配和使用该动产或资金的权利。动产的范围较为宽泛,包含了与宗教活动以及日常生活相关的一切物品。虽宗教活动场所并不具有相应的法人或其他权利主体资格,但在实际操作中,动产与资金确归属于受赠宗教活动场所直接掌管和使用。用于宗教活动场所举办的相关宗教活动、日常开销以及相关慈善事业等等。

捐赠性不动产虽存有问题,但其依然在我国不动产登记系统监管之下,不会轻易造成宗教财产的流失与侵蚀。但受赠的动产与资金的存在方式灵活多变,其在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动产与资金在收管方面存在问题。信教群众在向相应宗教活动场所捐赠动产或资金时,相应动产和资金由何人收管?由几人收管?由何人清点?是否有无利害关系人员或机构现场监督?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宗教财产的直接性流失。其次,动产与资金在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宗教事务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可以依法兴办社会公益事业,所获收益以及其他合法收入应当纳入财务、会计管理,用于与该宗教团体或者宗教活动场所宗旨相符的活动以及社会公益事业。《宗教事务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应当执行国家的财务、会计、税收管理制度。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报告财务收支情况和接受、使用捐赠情况,并以适当方式向信教公民公布。在宗教财产的使用方面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但其只是一个大概的规范方向,未能进一步细化,可操作性不强。这样的情况一方面造成宗教场所的账目混乱不清,财产去处不明,并且导致相关监管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宽,执法随意性过大。
另一方面致使社会公众与信教群众的监督处于真空状态,无法落到实处。最后无法保证合理的使用宗教财产。

三、捐赠性宗教财产的监督

孟德斯鸠指出,国家法律对宗教财产应严加限制,私人的家庭能够增大;因此它的财产也应增多。僧侣团体却不是一个大家庭,所有它的财产就应受到限制。
自养性财产和政府投入性财产,由于其来源的较为明确、清楚,监管也较为容易,严格把控其支出的数目与方向,即可收获良效。捐赠性宗教财产则不然,其具有灵活、多样之特性。要使捐赠性宗教财产得到严格的监督与彻底的保护是一个艰巨且繁杂的工程,要从宗教立法体例着手,建立相关制度。例如:宗教法人制度:为了使宗教团体拥有并维护使用礼拜设施以及其他财产,并资助为实现这一目的的业务与事业之运营,赋予宗教团体法律上的能力。
宗教财产信托制度:宗教活动场所(委托人)将财产转移给公正的第三者(受托人)进行财产管理以达到资产增值与合理支配的目的。这些制度的确立虽有相对条件下的优越性,但需要对宗教立法体例进行修整与改变,这种改变是翻天覆地的,对于我国目前的宗教立法状况是不切合实际的。然而宗教财产的保护迫在眉睫,确需相应制度的施行以保证合理使用宗教财产,防止宗教财产被滥用、流失和侵占。故笔者在现有宗教立法体例下提出以下几点监督措施:

(一)不动产报备审批制度由于宗教房产均由当地宗教协会作为所有权人来进行登记,所有权人与实际使用权人存在错位。为保证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活动的顺利开展和进行。在宗教房产确需发生变动时,应先报备相应宗教管理机关,先由宗教管理机关对宗教协会与宗教活动场所进行调查核实。而后对申请报备事项的合规性与合理性进行审查与综合考量。对于存在问题的申请应不予批准,对于符合规定且合理的申请应发放相应审批文件。最后,申请人应持有相关审批文件到房屋登记机关进行相关登记,方可发生房屋产权变动。当然,宗教管理机关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尽职核查,若出现重大纰漏,则应追究相应管理机关及相关人员的行政或刑事责任。

(二)完善内部监管制度由于捐赠性宗教财产中的动产与资金有较高的灵活性,其监管难度较大。所以要在宗教活动场所设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以保障宗教财产的完整。首先,在动产与资金收管过程中必须要有两名以上的人员在场清点并作详细记录,清点过程还必须有相应的监督人员全程监督。有条件的宗教活动场所应安装相应的电子监控设备,财产收管与清点的过程应在电子监控设备下完成。清点完毕后应有相应的人员进行复审并将动产与资金进行妥善保管。其次,在宗教活动场所内部设立监督机关,捐赠性宗教财产的使用限制其只能用于常规的宗教活动或与宗教宗旨相符的相关公益事业,并且需要通过管理机关通过多数决后做出决议。再次,在收管与支出过程中,应设立收入登记簿与支出登记簿,并坚持先登记后领用的原则,由专人进行登记和管理。最后,加强对日常经营活动的财务控制,认真编制和执行财务预算,实现财务管理预算化,以达到宗教活动场所资源的有效配置。
宗教活动场所应让取得会计资格的人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制定本宗教活动场所的会计账簿,并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及《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进行财务与会计管理。若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宗教财产减少的情况,则可按照教内规章进行惩戒。若宗教财产减损数额较大,则可追究相应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三)加强行政监督内部监督属自律措施,完善的监督机制不能完全依靠自律来发挥作用。政府的宗教事务部门应履行相应的监督职能来监管宗教活动场所的财产管理工作,以保证宗教财产不被任何单位侵吞、侵占,并且保证宗捐赠性教财产不被变更为其他用途,比如:商业用途。宗教事务管理部门应定期检查宗教财产收入登记簿、支出登记簿以及会计账簿。对于可疑账目应要求相关负责人进行说明,并对账目中所存在的问题展开应有之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公布。若宗教活动场所在行政监管之下出现了捐赠性宗教财产流失之情况,相关宗教事务管理部门也应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

(四)落实公告制度宗教活动场所应按照规定的公开方式定期向社会公众以及信教群众公开其捐赠性宗教财产的收管、使用及处分情况。使宗教财产的收支状况公开、透明。相关利害关系人在存疑时,可以提出异议,并申请相应行政部门进行处理,行政部门应在规定的实践内给予答复并公布调查与处理结果。

我国宗教财产立法的传统和现实以“重在管理,回避所有,强化监督,保障使用”为基本特点。
若想对宗教财产进行充分且严格的保护,需要进行立法体制的重构。如此浩大之工程,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难道在未完成重构以前就任由问题继续存在?放任宗教财产被不法之徒肆意侵吞?继续伤害信教群众的感情?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在当下应当积极完善宗教财产监督机制,为宗教财产提供切实有效的法律保护。

C. 寺院的法律性质是什么其收入归谁所有财产由谁管理

寺院的法律性质是宗教活动场所,其收入属于宗教团体,财产由宗教团体自己管理。宗教团体是宗教团体登记和企业是不一样的。

《宗教事务条例》

第十九条 宗教活动场所包括寺观教堂和其他固定宗教活动处所。

寺观教堂和其他固定宗教活动处所的区分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制定,报国务院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三条 宗教活动场所符合法人条件的,经所在地宗教团体同意,并报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审查同意后,可以到民政部门办理法人登记。

(3)关于僧侣财产的法规扩展阅读

收取“香火钱”案例:

2009年,国家旅游局联合工商、质检、宗教等六个部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国宗教旅游场所燃香活动的意见》,明确提出规范宗教场所安全烧香,并提出禁止烧高香、成把烧香和在店堂内等禁火区烧香的要求。

佛、道教界人士纷纷指出,佛、道教自古就有珍惜自然、保护环境的优良传统,敬香虽然是佛教常见的供养仪式,但是,烧高香并不是佛、道教本身的内容,也不被提倡。

2013年12月10日起,全国香火最旺的寺院之一北京雍和宫开始实施免费赠香,为每位入寺信众发放环保短香,同时谢绝外香进入寺院。

据雍和宫住持胡雪峰喇嘛介绍,实施赠香之前,雍和宫过度燃香、烧成把香的情况十分普遍,每天清理的香灰和香杆平均能装两卡车。实施赠香第一个月,燃香总量较之前下降了一半以上,产生的香灰减少约2/3。

佛教商业化是另一个广为争议的问题。戴斌指出,从主流上讲,旅游与寺庙相结合,对于寺庙的宣传和保障游客权益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值得肯定,但关键是要做到规范发展。“大部分寺庙利用公共资源发展旅游,按照《旅游法》的规定,总体上应是免费或是降价,至少不得擅自涨价。

此外,寺庙毕竟有特定含义和特定的价值取向,旅游不是其主要功能,不能一味追求门票等经济利益。”戴斌说。

D. 僧人吧财产给徒弟也是一种方法,孤寡老僧人去世也可以把俗家的房子给寺院把

可以的!这也属于布施呢!也是一种无偿的捐赠,是善行

E. 九华山很多假和尚诈骗

上海玉佛禅寺方丈觉醒法师教您几点甄别真假僧人的方法

那是不是持有戒牒的就是真出家人呢!非也!现在各种造假非常猖狂,佛教戒牒也被不法分子利用造假。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佛教协会会长、上海玉佛禅寺方丈觉醒法师教您几点甄别真假僧人的方法。

第一:按照中国国情,佛教没有托钵乞食的习惯。纵使有,也是一些寺院组织“托钵乞食”的缅怀感受原始部派佛教的活动。而非中国僧人的日常生活习惯。如果发现有向您只乞食,可以布施一顿饭。不建议直接给钱,去附近的面包房或馒头店之类的,与其充饥。以防遇到真正游学僧人。真正游学僧人,只接受食物布施,不接受金钱供养。

第二:自古以来僧人托钵乞食,是不接受金钱的。因为“钵”是出家人装食物的器皿,而且出家人“托钵”的基本目的是为解决一日一餐,不是要累积财富。如果在路上,以一切理由让您给他捐钱,都视为假僧人。按照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佛教协会相关法律法规是不允许僧人在公共场所化缘。

第三:僧人托钵是不会涉及商业交易,如兜售护身卡等平安物,正如以上所说,出家人托钵不是要积财,这无助于出家人的修行。现在很多所谓的“僧人”,在马路上拉扯路人,以各种缘由要求路人买其护身卡之类的平安物品。有此行为一律视为假僧人。

第四:有些所谓“僧人”,如乞丐一样。在路旁放一个念佛经之类的,坐等行人给他的钵里扔钱。出家人乃人天师表,此等乞丐行为。肯定不会发生在真正出家人的身上。

第五:很多人以头上是否有戒疤来区分真假僧人。其实这也是错误的。烧戒疤,又称燃顶。受戒时在头顶上燃上九个或十二个香疤,因为是在受戒时燃的,故称戒疤,是汉僧受戒的一种标记。

燃顶烧香疤的作法,有大乘经论作为依据。关于其起源,依谈玄《中国和尚受戒·香疤考证》所述,相传始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沙门志德住持金陵天禧寺时,与七众授戒,燃香于顶,指为终身之誓。此事逐渐演变成惯例。后世中国佛教徒往往以此表示自己的信心,出家众之烧戒疤更成为是否受戒的辨识方式。然此并非佛制,且为中国所独有,并未见于其他国家。

1983年12月,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汉族佛教寺庙剃度传戒问题的决议》。该决议中说:受戒时在受戒人头顶烧戒疤的做法“并非佛教原有的仪制,因有损身体健康,今后一律废止”。从此以后,新受戒的汉族僧人,头顶上不一定有戒疤了。但少数僧人还是坚持要求烫戒疤。

第六:如果您是佛教徒,甄别真假僧人是有明显优势的。比如用一些佛教术语向假僧人提问。如:请教师父上下(请问出家人法名),寺院五堂功课是哪五堂(寺院早晚功课),甚至可以让他背一段大悲咒、楞严咒,如此一试便知真假。

第七:在马路上主动搭路人,免费看相、算命、看风水者均被视为假僧人。在佛教戒律中,有明确规定,出家僧侣是不允许从事看相、算命、看风水之类的活动。

第八: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汉地对于藏地佛教不熟悉的弱点。装扮成藏传佛教的活佛、喇嘛行骗。如有遇到,辨别方式如上七条所陈述。不管以什么语系的佛教僧人,在马路上向行人乞钱、化缘、推销护身卡片、算命者均为假僧人。

第九:如果您想参加一些佛教活动,请去当地大型正规的寺院。路上遇到主动搭话的所谓僧人,都不靠谱。一些假僧人还冒充某个寺院派出来化缘筹款建寺人员。按照目前相关法律法规,是不允许个人在公共场所募集资金。现在的寺院也不会委派某一位僧人外出化缘。请提高警惕!!!

以上九点,是长期以来根据一些上当受骗者的陈述。本人进行归纳整理出来的。希望对您甄别真假僧人有所帮助。如您遇到假僧人,请立即报警或与当地佛协取得联系。以免遭受不必要的财产损失。 (作者:觉醒大和尚)

F. 偷盗僧人财物读妙华莲华经可以灭罪或减轻罪过吗

偷盗分轻重。偷盗三宝物,罪过最重。
盗三宝物的利息吓死人“昼夜十分利”。拖得越久,利息越高。
建议直接还给僧人财物,哪怕是变卖家产,也要还账。不要妄想着靠诵经消除盗三宝物的罪。
诵经,念佛,持咒,可以灭罪,但是,果报还是自己的。偷盗的果报就是,贫穷。
经典记载着一位“牛噬比丘”,一位阿罗汉,他的嘴总像牛一样倒嚼,大家问佛陀,为什么这位罗汉会这样。佛说,他做了500世牛,习惯了反刍。
那么为什么做了500世牛呢?有一世一个富商,查看自己稻田的稻子成熟了没有,就摘了邻居家稻田的一穗稻子,看完以后,没有还给邻居,因为偷了邻居一穗稻子,后世做了500世牛还债。
如果盗三宝物,罪过更重的。

G. 中国宗教法规定僧人不能拥有财产,是吗

国家宗教事务局令第7号《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已于2010年1月7日经国家宗教事务局局务会议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10年3月1日起施行。局长 王作安二○一○年一月十一日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规范宗教活动场所的财务行为,加强宗教活动场所的财务管理和监督,维护宗教活动场所和信教公民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宗教事务条例》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宗教活动场所,是指依照《宗教事务条例》等规定依法登记的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以下简称寺观教堂)和其他固定宗教活动处所。第三条 宗教活动场所应当确保本场所资产安全有效,用于与其宗旨相符的活动以及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第四条 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组织应当按照《宗教事务条例》、本办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制定本场所的财务管理制度,报登记管理机关备案。第五条 宗教活动场所应当成立财务管理小组,在本场所管理组织的领导下对本场所的财务进行管理。财务管理小组一般由本场所管理组织负责人、会计人员、出纳人员等组成。第六条 宗教活动场所的合法财产、收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哄抢、私分、损毁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处分宗教活动场所的合法财产。第七条 宗教活动场所的登记管理机关依法对宗教活动场所的财务管理进行指导和监督。第二章 会计制度第八条 宗教活动场所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等的规定,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并保证其真实、完整。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组织主要负责人对本场所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等负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授意、指使、强令宗教活动场所会计人员伪造、变造、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其他会计资料,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第九条 宗教活动场所应当建立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的档案,并妥善保管。建档要求、保管期限、销毁办法依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办理。第十条 宗教活动场所应当配备会计人员负责会计事务,或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代理记账管理办法》的规定,委托经依法批准设立从事会计代理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代理记账。宗教活动场所不具备前款条件的,可委托相关宗教团体的会计人员代理会计事务;或者在登记管理机关的指导下,联合聘请会计人员代理其会计事务。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第十一条 宗教活动场所的会计、出纳和财务管理小组负责人应当由不同的人员担任,不得相互兼任。宗教活动场所的会计、出纳、财务管理小组负责人之间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近姻亲关系以及其他特殊亲近关系的,应当回避。第三章 预算管理第十二条 宗教活动场所一般应当制定本场所的年度预算,报登记管理机关备案,并以适当方式通报当地信教公民。第十三条 宗教活动场所的年度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预算一般应当自求收支平衡,量入为出。第四章 收入管理第十四条 宗教活动场所的收入主要包括:(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接受的境内外组织和个人的捐赠;(二)提供宗教服务的收入和宗教活动场所门票的收入;(三)经销宗教用品、宗教艺术品和宗教出版物的收入;(四)从事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和其他社会服务的收入;(五)政府资助;(六)其他合法收入。第十五条 宗教活动场所的所有收入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及时入账,纳入本场所的财务管理。第十六条 宗教活动场所接受境内外组织和个人的捐赠,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给捐赠者出具财政部门印制的收据或本场所统一印制编号的收据,加盖本场所印章。接受的捐赠应当及时入账,捐赠的是实物的,应当按照《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规定核价入账。宗教活动场所设有捐款箱的,该场所应当指定三人管理捐款箱。捐款箱开启时三人应当同时在场,当场清点捐款数额,登记并由三人签字后,交本场所财务管理人员入账。第十七条 宗教教职人员和其他任何人员不得将宗教活动场所的财物据为己有。宗教教职人员接收的捐赠给宗教活动场所的钱物,应按照本办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及时入账。第十八条 政府资助宗教活动场所的专款,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第十九条 宗教活动场所应当在银行开立单位银行结算账户,不得将宗教活动场所资金存入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第五章 支出管理第二十条 宗教活动场所的收入应当用于与本场所宗旨相符的活动以及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宗教活动场所的支出主要包括:(一)宗教事务支出;(二)基本建设支出;(三)宗教教职人员生活支出及其他工作人员报酬支出;(四)日常性支出;(五)从事公益慈善事业和其他社会服务支出;(六)其他支出。第二十一条 宗教活动场所的支出须经财务小组负责人签字同意,报本场所管理组织负责人审批,重大支出须经本场所管理组织集体研究同意,需要听取信教公民意见的,应当征求信教公民意见。第二十二条 宗教活动场所款项的出借须经本场所管理组织集体研究同意。借方须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借款凭证,出借数额较大的,借方应提供担保或者抵押。第二十三条 宗教活动场所借入款项,应当考虑自身偿还能力,经本场所管理组织集体研究同意,保证按期偿还。第六章 资产管理第二十四条 宗教活动场所应该制定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宗教活动场所的财产保值增值。第二十五条 宗教活动场所的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投资等。第二十六条 宗教活动场所的流动资产是指预期可在一年内(含一年)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款项、预付账款、短期投资、存货和待摊费用等。宗教活动场所应当加强对流动资产的管理,建立健全现金、银行存款、应收款项和存货等流动资产的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第二十七条 宗教活动场所的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五百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八百元以上,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主要包括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交通工具、文物和陈列品、图书以及其他固定资产。宗教活动场所应当对固定资产登记造册,设置固定资产明细账或固定资产卡片,进行明细核算,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固定资产清查盘点,每年年度终了前进行一次全面清查盘点。对固定资产的盘盈、盘亏,应当及时查明原因,出具书面报告,并经本场所管理组织集体研究同意后在期末结账前处理完毕。宗教活动场所固定资产的出租、转让和报废应当经本场所管理组织集体研究决定。第二十八条 宗教活动场所的无形资产是指宗教活动场所拥有的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为其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宗教活动场所转让无形资产,应当经本场所管理组织集体研究决定,取得的收入计入本场所收入。第二十九条 宗教活动场所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第三十条 宗教活动场所使用的土地和拥有的房屋应当进行土地使用权属登记和房屋产权登记。用于宗教活动的房屋、构筑物及其附属的宗教教职人员生活用房不得转让、抵押或者作为实物投资。第三十一条 宗教活动场所占有、使用的文物要依照有关规定妥善保护,不得损毁。第七章 监督管理第三十二条 宗教活动场所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后三个月内向其登记管理机关提供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业务活动表、现金流量表、接受和使用捐赠情况以及《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规定应当提交的有关附表。宗教活动场所登记管理机关应当对宗教活动场所提交的财务报告进行审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指导宗教活动场所进行整改。第三十三条 宗教活动场所应当定期以适当方式公布财务收支情况和接受、使用捐赠情况,接受信教公民的监督。信教公民提出的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该场所管理组织应当采纳。第三十四条 宗教活动场所的财会人员有权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其他有关规定行使财务监督权,对涉及财务的违法行为,有权提出意见并向本场所登记管理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反映。第三十五条 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和财务管理小组负责人离任时,登记管理机关应当组织对其进行财务审计。宗教活动场所更换财会人员时,应当由本场所管理组织集体研究决定,并监督其办理交接手续。第三十六条 宗教活动场所注销或者终止时,应当进行清算。宗教活动场所清算时,应当在其登记管理机关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对本场所的财产、债权、债务等进行全面清理,编制财产目录和债权、债务清单,提出财产作价依据和债权、债务处理办法,并妥善处理各项遗留问题。清算后的剩余财产应当用于与本场所宗旨相符的事业。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对宗教活动场所会计事务未作规定的,从《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第八章 法律责任第三十八条 宗教活动场所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的,由登记管理机关按照《宗教事务条例》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责令改正;情节较重的,责令该场所撤换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情节严重的,撤销该场所的登记。第三十九条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法律规定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九章 附则

H. 和尚,僧人,出家人 财产继承问题。紧急求助。

  1. 僧人出家前的财产可以给予俗家亲属,比如出家前的房产、汽车,社保、存款等,可以给予俗家亲属。但出家后获得的任何财物都属于十方常住(寺院)。

  2. 佛教规定,出家之后,僧人的一切财产,都归寺院所有。僧人没有任何私人财产(出家前的财产除外,寺院发给的单银零花钱除外)。

  3. .僧人接受供养,钱财要上交寺院。如果寺院允许才可以保管钱财。

  4. 僧人的任何钱物,不可以给予俗家亲属(僧人父母年老无依,可以赡养,这是特殊情况)

  5. 僧人死后,僧人出家之后的任何财物,一律归寺院所有。

  6. .僧人生前借给俗家人的钱,俗家人要尽快归还给寺院,这一点因为没有证据虽然法律无法追究,但如果不还,是很大的罪过。

以上是大原则, 如果有特殊情况,寺院会酌情处理。

I. 汉谟拉比法典中,针对奴隶的法律是如何规定的

法典规定摘要:

15、任何将皇宫以及公民的男女奴隶带出城邑的人将被判处死刑。

18、如果这个奴隶拒不说出主人的名字,发现者必须把他带到宫殿, 并做进一步的调查,而且这个奴隶将被遣返给他的主人。

19、窝藏他人奴隶并且被抓获者将被处以死刑。

20、若被抓获的奴隶逃跑,而抓获者向奴隶所有者起誓承诺(不是有意放走),则将免于处罚。

199、挖出奴隶眼睛或是打断奴隶骨头的人要赔偿奴隶价格的一半。

200、打掉同等地位者牙齿的人将会被敲掉牙齿。

219、如果医生在自由人的奴隶的身体里做大型手术,致奴隶死亡,他将必须将另一个奴隶作为补偿。

220、如果用手术刀医治肿瘤的医生将奴隶的眼睛挖出,必须赔偿奴隶价格的一半。

282、若奴隶忤逆主人,一经定罪,主人可以割下他的耳朵。

(9)关于僧侣财产的法规扩展阅读:

汉谟拉比法典对社会架构进行了规定:

巴比伦居民分为自由民和奴隶。

奴隶在法律上不被作为人看待,不是权利主体,而是奴隶主的动产。

自由民被分为两个不同的等级,第一等级被称为阿维鲁穆,包括国王、大臣、僧侣、商人、高利贷者、自耕农和手工业者,他们享有完全的权利。

另一个等级被称为穆什钦奴,是指依赖于王室经济并为王室服务的人,其法律地位比阿维鲁穆低,但由于他们与王室经济有着密切联系,因而,其人身和财产也受到法律严格保护。

(9)关于僧侣财产的法规扩展阅读:网络-汉谟拉比法典

人民网-汉谟拉比法典:立法史上最完整的成文法典

J. 僧人遗产如何继承和处理

最高人民法院对国务院宗教事务局一司关于僧人遗产处理意见的复函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作者:
国务院宗教事务局一司:

你司《关于对僧人遗产的处理意见》的函收悉。

经研究,我们认为:我国现行法律对僧人个人遗产的继承问题并无例外规定,因而,对作为公民的僧人,在其死后,其有继承权的亲属继承其遗产的权利尚不能否定。僧人个人遗产如何继承的问题,是继承法和民法通则公布施行后遇到的新问题,亦是立法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此,我院不宜作出司法解释。建议你们向立法机关反映,通过立法予以解决。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关于 钱伯春能否继承和尚钱定安遗产的电话答复 (1987年10月16日〔1986〕民他字第63号)

上海市高级法院:

你院(86)沪高民他字第4号函请示的钱伯春能否继承和尚钱定安遗产的问题,经研究认为:

1.我国现行法律对和尚个人遗产的继承问题并无例外的规定,因而,对作为公民的和尚,在其死后,其有继承权的亲属继承其遗产的权利尚不能否定;

2.鉴于本案的具体情况,同意对和尚钱定安个人遗款的继承纠纷,由受理本案的法院在原、被告双方之间作调解处理。

请你院按照我院审判委员会的上述意见办理。对你院的请示报告不再作文字批复。

附: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钱伯春能否继承和尚钱定安遗产的请示报告(86)沪高民他字第4号

最高人民法院:

钱伯春的叔父钱定安在解放前是上海清凉寺和尚,解放初还俗,以设摊卖香烟为生,与一妇女同居,未生育,其妻于1973年死亡。1981年钱定安到上海玉佛寺当和尚,因脑溢血于1984年9月26日死亡,丧葬由玉佛寺料理。不久其兄(即钱伯春之父)也死亡。其弟表示放弃继承。钱伯春凭本市黄浦区公证处出具的继承权公证文书,从银行提取了钱定安的遗产1500元存款。之后,钱伯春又去玉佛寺要求继承已被该寺收取的钱定安的其它遗产计存款2700元和国库券100元等,该寺不允。

上海市宗教事务管理局和佛教协会认为,宗教有特殊性,按照佛教的传统,和尚的生养死葬均由寺庙负责,他们的遗产归寺庙所有,故应尊重佛教传统,和尚的遗产继承人不得继承。

我院民庭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应遵照国家宗教政策,和尚的生养死葬均由寺庙负责,与家庭已无权利义务关系。因此和尚的遗产应归寺庙所有。另一种意见:继承法对此没有特别规定,和尚的继承人依法应有继承权。

我院审委会意见:我国宪法、民法通则和继承法都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继承法对和尚遗产的继承无例外规定,因此和尚的继承人依法可以继承。因涉及宗教政策,为慎重处理,特报告你院,请批示。

1986年9月4日

发布部门:最高人民法院 发布日期:1987年10月16日 实施日期:1987年10月16日 (中央法规)

律师点评:

本案争议的焦点是在被继承人钱定安的身份,作为一个和尚,个人财产究竟是属于寺院还是个人,存在着宗教和法律上的不同认识。在宗教人士看来,和尚四大皆空,何来财产,所有的钱物自然归寺院所有;但从法律角度分析,“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和尚的财产归寺院所有,那么和尚,同时身为一个公民,自然享有法律赋予公民应有的权利,其有继承权的亲属当然能够继承其遗产。

热点内容
立法动力 发布:2025-02-14 00:37:34 浏览:699
弃婴道德 发布:2025-02-14 00:29:07 浏览:668
劳动法一年工龄一个月工资 发布:2025-02-13 23:02:38 浏览:889
课余体育竞赛的法规性文件 发布:2025-02-13 22:00:24 浏览:66
法官黄松 发布:2025-02-13 21:23:32 浏览:167
司法考试真题分科 发布:2025-02-13 21:17:32 浏览:288
正阳法院电话 发布:2025-02-13 20:35:55 浏览:228
大学期末经济法总结2000 发布:2025-02-13 20:12:21 浏览:86
测试准则和条例 发布:2025-02-13 19:40:35 浏览:815
法院检察院公安局 发布:2025-02-13 19:40:32 浏览: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