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全民健身条例
『壹』 每年什么时间为全民健身日
2019年全民健身日/日期
2019年08月08日 星期四
己亥年(猪年)七月初八
距离2019年全民健身日还有157天
公历8月8日是全民健身日。旨在满足广大人民群的体育需求,同时纪念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2009年起由国务院批准成立。
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了纪念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国务院日前批准,从2009年起,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
全民健身日是指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全民健身条例》第十二条中规定的,应当在当日加强全民健身宣传,积极组织和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组织开展免费健身指导服务,向公众免费开放公共体育设施的活动日。具体时间为每年的8月8日,即是为了纪念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也是为了倡导人民群众更广泛地参加体育健身运动。
2018年全民健身日,以“新时代全民健身动起来”为活动主题,活动时间扩展为8月4日至12日。[1]
中文名
全民健身日
节日时间
每年8月8日
节日类型
设立节日
流行地区
全国
节日意义
提高国民体质,实行全民健身
设定地点
北京
设立机构
国务院
设定时间
2009年
产生背景
设立全民健身日(Fitness Day),是适应人民群众体育的需求,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需要,是进一步发挥体育的综合功能和社会效应,丰富社会体育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促进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目标迈进的需要,也是对北京奥运会的最好纪念。
『贰』 武汉市体育局的内设机构职责
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体育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武政办[2009]209号)文件规定,参照国家体育总局、湖北省体育局内设机构职责划分,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市体育局内设机构主要职责划分为:
一、办公室负责拟订全市地方性体育政策、法规规章草案;负责体育发展中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并提出方案;负责机关文秘、会务、机要、档案工作和政务公开、督查督办、综合协调、信息、安全、保密、信访等工作;负责机关行政事务工作;负责局机关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负责全市体育工作会议及各类大型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负责指导全市体育行政审批、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法律事务的贯彻落实工作;承担行政复议工作;负责全市体育外事及港澳台体育交流工作;指导、组织体育宣传工作,协调重大体育活动的采访报道工作;承担新闻发布工作。
二、群众体育处拟订全市群众体育发展规划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立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行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和国民体质监测制度;指导各类社会体育工作;制订全市全民健身工程投建规划和长效管理指导意见,指导和检查全市全民健身工程的管理工作;指导开展武汉市全民健身运动会和各类群体活动,组织参加省级以上群众体育综合性运动会和群体活动;组织开展健身项目技能的培训和推广。
三、竞技体育处拟订全市竞技体育发展规划和体育竞赛管理制度;组织全国性各项赛事的备战和参赛工作;组织青少年参加国际、国内重大赛事;负责直属训练单位运动队伍建设和训练基地发展工作;负责教练员聘用,优秀运动员招收、教学、退役以及伤残申报审核工作;负责等级裁判员、等级运动员的审批、培训、管理工作;负责向省、国家推荐、输送优秀运动员工作;负责我市承办的国际和全国性体育竞赛活动的协调、组织、指导和监督工作;指导开展体育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组织开展兴奋剂的防范和反兴奋剂的宣传教育工作。
四、青少年体育处拟订全市青少年体育工作发展规划,制订青少年业余训练管理制度;指导全市各级各类青少年儿童体育学校、业余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协调实施青少年体质健康标准和青少年体育锻炼规定;负责市级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组织省级青少年各项赛事的备战和参赛工作;组织和开展全市青少年体育竞赛及青少年体育活动;组织业余训练教练员的业务培训、学习交流活动。
五、体育经济处拟定全市体育事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拟订全市体育设施建设的发展规划,指导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工作,承担公共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工作;负责全市体育事业综合统计工作;协调体育彩票销售管理等相关工作,负责体育彩票公益金计划的制定、使用和监管工作;负责市级体育事业经费的筹集、分配、管理工作;指导全市体育市场管理工作;管理局机关财务工作和指导监督直属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指导监督直属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工作;负责直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指导、协调局系统基本建设和体育经营活动。
六、政治处负责管理局机关和直属单位的组织人事、机构编制、劳动工资等工作;负责全局干部职工思想教育和直属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建设工作;负责干部的选拔任用、干部职工培训、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协调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负责体育系列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申报,中、初级的评审工作;负责运动员的退役安置、社会保障工作;负责市级体育社团领导人员的报审工作;负责统战、侨务、对台工作以及出国(境)人员政审工作;负责全局计划生育工作;负责机关离退休干部和指导直属事业单位的离退休干部管理工作。
七、机关党委负责局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的党群、纪检、监察及内部审计工作。
『叁』 根据(全民健身条例)规定必须获得许可才可以经营的体育项目是
企业、个体工商户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并向县版级以上地方人民政权府体育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一)相关体育设施符合国家标准;
(二)具有达到规定数量的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和救助人员;
(三)具有相应的安全保障制度和措施。
一、游泳
二、高山滑雪、自由式滑雪、单板滑雪
三、潜水
四、攀岩
『肆』 全民健身条例的主要思路
在立法思路上,主要把握了以下几点:一是在组织方面,坚持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共同支持、全民积极参与,组织公众从日常工作中抽出部分时间投身全民健身运动。二是在管理方面,要求政府加大对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明确管理责任,扩大现有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范围,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均衡、协调发展。三是在安全方面,加强对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活动的监管,加强社会体育指导人员队伍建设,确保公众参加健身活动的安全。
『伍』 《全民健身条例》规定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体育活动多长时间
学校应当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1小时的体育活动。
『陆』 全民健身条例 规定,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 )小时体育活动
第二十一条 学校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学校体育内工作条例》的规定,根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组织实施体育课教学,开展广播体操、眼保健操等体育活动,指导学生的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学校应当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1小时的体育活动。
『柒』 试分析《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实施对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
《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应该重视高校体育物质文化、人力资源、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的建设,使《全民健身条例》在高校得以全面的实施。
一、《全民健身条例》对高校体育文化的要求
《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发与实施,就是要从制度上规范全民健身的开展,保障全民健身的基本权利。全民健身的重点实施对象是青少年,努力提高青少年的体育和健康水平,并引导其将来参加体育活动是《全民健身条例》赋予高校体育工作的新的历史使命。高校体育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加快自身改革的步伐,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教会他们科学的锻炼方法,提高体育能力,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在体育锻炼的热潮中,为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健身教育打好基础。从而有力地促进《全民健身条例》的全面实施,达到全民健身,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
二、高校体育文化在《全民健身条例》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校体育是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的基础。社区体育的发展,是与社会经济生活的逐步改善相伴随的,人们自身对体育功能和作用认识的深化,是社区体育、家庭体育广泛普及的重要原因。在高校里,大家看到的是充满活力的青年人,对体育知识的渴望和对体育活动的需求,使得学校体育以促进青年身心发展,增强体质为目的,其教育性、阶段性较为突出。因此加快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顺应《全民健身条例》的发展势在必行。大学生掌握体育知识的多少,对体育爱好程度的高低和体育能力的强弱等,对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在落实《全民健身条例》的过程中,人们要锻炼,就需要掌握方法和手段,掌握方法和手段需要教育和时间。只有学校体育才能使人们接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人们终身从事体育运动的态度和能力,使受教育者热爱体育运动,自主、自发地参加体育运动,在促进身心发育的同时,自然地享受运动的快乐和运动的本质,使体育文化成为将来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全民健身条例》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建议
1、加强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建立适用的体育场馆
体育场馆属于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实施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保障。它直接影响学生参加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致使现有的体育设施满足不了广大学生的体育需求。所以,加快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建立高效、合理的体育场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迎合《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发与实施,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必须结合高校学生规模庞大的实际,要体现以人为本的高校办学宗旨,建立起能够满足多种层次要求的舒适、安全、现代、充足的运动场馆和器械, 以激发学生的运动欲望, 并对社会体育活动起到吸引和推动的作用。
2、注重高校体育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开发是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关键,我们必须重视以体育教师为核心的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开发。因为,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全民健身条例》对高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加大高校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使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高校领导要重视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工作,通过职后培训使体育教师树立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其次,体育教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职后培训,严格要求自己,本着通过培训来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思想,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培训中来。体育教师职后培训要坚持校本培训和院校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学历教育和素质提高并举的原则。校本培训可以解决青年教师的提高,以及同事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提高。院校培训相对更具系统性和完善性,可以开阔视野,引进先进的思想和观念。在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过程中,既要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也要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根本。
3、加强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所有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参与体育文化活动,是《全民健身条例》实施的根本要求和目的,也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通过调查发现,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还是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所以,建立校园体育文化的组织机制,加强各部门的组织管理,保障学校的体育文化活动在学校宏观调控下进行势在必行。首先,学校各级单位应该成立专门的体育领导小组与相应的基层组织,层层抓落实,积极组织、开展、管理本单位的体育文化活动,保证体育文化活动顺利、富有成效地开展。其次,要出台有关体育文化活动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实现体育文化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学生会体育干部、学生体育积极分子是一支强大的主力军,在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基层组织,吸引广大学生参与进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实行学生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促进体育文化活动的民主化管理,为《全民健身条例》在高校的深入实施起到保障。
4、体育精神文化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
《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需要把人们的体育精神意识放在首位,高校体育精神文化集中反映了大学生的体育精神、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在为《全民健身条例》的目标实现中担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校园体育文化中可产生各种新的观念和新的思想。在大学校园里,充分利用黑板报、校广播电台及校报等媒体,宣传运动健儿奋力拼搏、挑战自我的精神,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风尚。
四、结语
《全民健身条例》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也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高校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参与全民健身活动具有良好的教化作用,因此,在《全民健身条例》颁发与实施的今天,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尤为重要。
『捌』 安利纽崔莱蛋白粉
随着北京2008奥运脚步的迈近,全民参与健身将进一步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1996年我国政府提出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指导方针,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便成为其重要目标之一。拥有健美的身形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现代人高品质生活的基础。
2002年,首届“安利纽崔莱活力健康跑”活动在上海成功举行,超过 22,000 人参加了活动。2003年,“安利纽崔莱10公里健康跑”又在上海、沈阳、广州三地成功举行,近八万参与者将这项活动推向高潮。2004年,“安利纽崔莱健康跑”在广州、杭州、上海、天津、济南、成都、武汉及沈阳八地成功举行,活动参加人数超过了20万。“安利纽崔莱健康跑”以其多城市联动的形式,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全民健身活动之一,活动知名度更是超过了40%。每城市副市长亲自参加起跑仪式。
由先行咨询(上海)有限公司策划推广,武汉市体育局主办的“安利纽崔莱健康跑—为2007年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加油”暨庆祝《武汉市全民健身条例》颁布实施一周年活动将于2005年11月19日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体育中心举行。本次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除了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冠名赞助外,还得到了嘉里粮油商务拓展(深圳)有限公司·金龙鱼玉米油、上海美津浓有限公司的协同赞助;同时得到了TOM.COM、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武汉晴川假日酒店、武汉顶津食品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东方神鹿”王军霞作为健康跑推广大使来到武汉和市民们一起参加健康跑,再展奥运冠军的王者风姿。 “安利纽崔莱健康跑—为2007年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加油”活动当天将会是一个创建一个家庭团聚、社区团聚,以健康为主题的大型健身节日。
本次健康跑活动的宗旨就是鼓励大众积极参加健身运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是一项为了推广社区体育文化而创建的非竞技类健身活动。
『玖』 《全民健身条例》于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条例》指出,学校应当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
解:(1)∵喜欢乒乓球的人数是:6人,所占比例为:版10%,
∴七年级(1)班总共有:权6÷10%=60人,
故答案为:60;
(2)∵篮球占总体的百分比为:1-10%-20%-15%-20%=35%,
∴篮球部分所对应的圆心角等于:35%×360°=126°;
故答案为:126°;
(3)①篮球21人,“其他”的有12人,
②如:乒乓球部分所对应的圆心角是36°.
『拾』 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保障措施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各级财政全民健身事业投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按照《全民健身条例》规定,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留归各级体育主管部门使用的彩票公益金,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主要用于全民健身事业,并加强监督管理。加强基础建设和重大全民健身活动的经费投入,对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单位和服务机构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中央财政通过加大转移支付,支持农村、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有条件的地区可建立个人缴费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加大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
(二)鼓励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充分调动全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的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全民健身事业的途径,多渠道增加全民健身投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全民健身事业。体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方面加强对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的监管。对社会力量兴办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要在注册登记、工作指导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社会力量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全民健身事业的公益性捐赠,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部分,可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
(三)有计划地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实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引导和支持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加强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特别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体育设施建设。按照国家有关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规定,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保证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用地需求。新建居住区要按照国家有关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标准,设计建设公共体育设施。设计和建设公共体育设施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无障碍设计建设规范标准。基层政府要监督落实。加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力度,拓展服务功能,规范管理建设“全民健身路径”,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雪炭工程”。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和山水等自然条件,建设公共体育设施以及健身步道、登山道等户外运动设施。
(四)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公共体育设施应当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并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对学生、老年人和残疾人优惠或者免费开放。学校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要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并在保证校园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对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给予经费补贴,为学校办理有关责任保险。新建和改建学校体育设施,要便于向公众开放。维修改造各类体校体育设施,使其成为全民健身活动场所。公园每天安排固定时段免费向公众体育健身开放。要积极创造条件将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对露天体育场,要创造条件免费开放;已经开放的,不得改为收费经营。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和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对体育设施的维护更新,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使用效率。防止公共体育设施闲置浪费或被挤占、挪用。
(五)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的作用,做好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管理和服务工作。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建立投入和激励机制,不断发展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优化结构、增强活力。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提供培训经费,完善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工作提供必要条件和便利。积极发展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以对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进行健身指导为职业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必须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并持证上岗。鼓励和支持退役运动员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拓宽就业渠道,为全民健身服务。
(六)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科技工作者、体育教师、体育专业学生和社会热心人士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丰富全民健身的内容,扩大竞技体育的群众基础。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和组织体系,健全注册管理和培训制度,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立足基层,示范推广活动与日常健身指导服务活动有效结合,推广实施多元化服务项目,形成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树立崇尚互助、强健体魄的良好社会风尚。
(七)不断加大科学健身指导的力度。健全体质测定服务机构,开展城乡居民日常体质测定和科学技术健身指导。依托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各类综合性体育中心,建立国家、省、市三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网络,为群众进行体质测定、运动能力评定,提供运动健身指导。宣讲科学健身知识,赠送运动健身书籍,教授运动健身方法,普及运动健身科学知识,并对群众体质水平和运动健身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和科学研究。
(八)做好信息、科研和法制建设工作。加快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建立全民健身基础数据统计体系,继续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充分发挥体育科研机构和院校的作用,加强全民健身科研工作,组织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科研攻关,研制推广体育健身新项目、新方法,提高全民健身科学化水平。加快制定《全民健身条例》配套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完善全民健身法规体系,加强执法监督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