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发布时间: 2022-04-18 05:16:12

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的详细条例

第一条为有效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保护工作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列入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第三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真实性和整体性的保护原则。
第四条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全国范围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省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负责组织、监督该项目的具体保护工作。
第五条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组织制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整体规划,并定期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省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规划,经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并于每年11月底前向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提交保护规划本年度实施情况和下一年度保护工作计划。
第六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当确定保护单位,具体承担该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保护单位的推荐名单由该项目的申报地区或者单位提出,经省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审议后,报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认定。
第七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有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或者相对完整的资料;
(二)有实施该项目保护计划的能力;
(三)有开展传承、展示活动的场所和条件。
第八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全面收集该项目的实物、资料,并登记、整理、建档;
(二)为该项目的传承及相关活动提供必要条件;
(三)有效保护该项目相关的文化场所;
(四)积极开展该项目的展示活动;
(五)向负责该项目具体保护工作的当地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报告项目保护实施情况,并接受监督。
第九条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统一制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标牌,由省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交该项目保护单位悬挂和保存。
第十条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给予必要的经费资助。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应当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对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给予资助。
第十一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根据自愿原则,提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推荐名单,经省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评议后,报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批准。
第十二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完整掌握该项目或者其特殊技能;
(二)具有该项目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
(三)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
第十三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履行传承义务;丧失传承能力、无法履行传承义务的,应当按照程序另行认定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怠于履行传承义务的,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的资格。
第十四条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组织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或者展示场所。
第十五条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组织制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等级标准和出入境标准。其中经文物部门认定为文物的,适用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第十六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和相关实物资料的保护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妥善保管实物资料,防止损毁和流失。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应当鼓励、支持通过节日活动、展览、培训、教育、大众传媒等手段,宣传、普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促进其传承和社会共享。
第十八条省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应当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依存的文化场所划定保护范围,制作标识说明,进行整体性保护,并报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省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可以选择本行政区域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向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提出申请。
第二十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名称和保护单位不得擅自变更;未经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批准,不得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标牌进行复制或者转让。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域名和商标的注册与保护,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二十一条利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艺术创作、产品开发、旅游活动等,应当尊重其原真形式和文化内涵,防止歪曲与滥用。
第二十二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含有国家秘密的,应当按照国家保密法律法规的规定确定密级,予以保护;含有商业秘密的,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二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或者捐赠资金和实物,用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第二十四条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对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十五条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定期组织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情况的检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视情节轻重予以警告、严重警告,直至解除其保护单位资格:
(一)擅自复制或者转让标牌的;
(二)侵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资料的;
(三)怠于履行保护职责的。
第二十六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变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称或者保护单位的;
(二)玩忽职守,致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存的文化场所及其环境造成破坏的;
(三)贪污、挪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经费的。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由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本办法自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

❷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

1、建档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建立档案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传达的文化信息记录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将其纳入到档案系统中,运用档案学理论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实施档案化的管理和保护,以使作为文化和记忆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应有的关照和重视。

2、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较之有形遗产而言,如指间之沙,稍有不慎,就会流失于指缝。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记录着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3、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

历经数千年而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它长期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受历史条件、经济形态、生产、生活方式及群众思想观念的局限,必然要打上某一时代与阶级的烙印,其中既有金砾玉石,亦有残渣败絮;既是精神动力,亦是沉重的包袱。

4、创造保护、传承、发展良好氛围

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构成了有别于其它城市的特色与风格。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行动的启动,全球性的保护、珍视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掀起热潮。

包括中国“昆曲”、“古琴”等凝聚中华文化特质的古老艺术在内,多种世界各地的民间艺术均已登上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名录”。然而,申遗不等于保护,仅仅是申遗,远远不够,重要的是有效保护。

5、影像保护

用影像记录下正在面对巨大考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那些珍贵的手艺、艺术形式能够用影像保存下来。但是这种影像的记录,不应当仅仅是监控摄像头式的拍摄,也不能如同拍摄剧情片那样,通过情节的设计、人物的造型、故事的编排、场景的构造,打造出高潮迭起的、吸引眼球的片子。

既要保留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又要具有观赏性,因此,对于采用影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便非常值得研究。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非物质文化遗产

❸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

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属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42号主席令予以公布。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共六章四十五条,分别为总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法律责任和附则。
法律明确,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
法律规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这部法律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文)

❹ 求翻译!!!

Cultural heritage, includ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ur country has alway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ince 2004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UNESCO "Convention on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country more and more emphasis on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Guangdong Province, rich variety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in various forms, local and distinctive features, a unique artistic style. To protect and make good us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protection of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cultural diversity, promote our culture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cultu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eople's entertainment-oriented changes and diversity of entertainment, as well as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themes inherent backwardness and so on, have led to their surviv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In recent years, Guangdong Province, is also facing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heritage tree that few people, endangered and other issues. Guangdong Province, launched a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survey, the city and county levels have also set up a non-material cultural protection center, but lack of funds and professional staff, resulting in protection work is often a "bricks without straw", the census has not yet completed, is still slow going. In this paper, through research, Guangdong Province,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s well as with other provinces and cities to protect the status quo of a comparative study to find out perfect, Guangdong Province, means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system.

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方式有哪些

建立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制度,目的是要建立一个以代表性传承人为核心、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具体内容应包括:(1)名录与传承人的统一认定机制。保护名录是确定传承人的重要依据,传承的确定应与名录的确定相关联或统一,而不是相互分割。对列入名录的重要的、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政府应当明确指定代表性传承人并采取措施支持、帮助其实现传承。(2)专家委员会评定机制。必须从法律上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具有代表性的专家委员会评定机制,明确规定其职责、评定标准和评定程序,政府以专家委员会的评定为依据,并予以公示后确认。(3)保障机制。即政府为支持、帮助传承人从事传承活动所提供的保障措施,包括为传承活动提供必要场所、提供财政资助、授予荣誉称号、利用公共传媒、公共文化机构宣传、展示和交流、开展学校教育传承、促进国际国内交流等。(4)责任机制。对传承人来说,在被确认为传承人或团体并享受到国家法律、政策保护包括财政支持的同时,法律也必须确认其担负起保护和传承自己所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义务,即有效地履行保护职责,有义务和责任将其传承给后人,贡献给社会。(5)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目前,建立传统知识和民间文艺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十分必要和急迫,这也与传承人权益保障密切相关。应当积极研究,通过单独立法相应妥善解决。

❻ 非遗名词总汇

非遗名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资料整理

二字
保存 保护 报刊 备案 贬损 表彰 参观 场所 成果 程序 撤销 出版 初评 处罚 处分 传播 传承 传习 传艺 措施 村镇 档案 盗猎 盗卖 登记 电视 调查 动物 法人 罚款 非遗 扶持 个人 公布 公开 公民 公平 公正 鼓励 广播 规划 弘扬 记录 继承 挤占 建档 建议 监督 讲学 奖励 街区 经费 警告 节庆 截留 举报 捐赠 滥挖 录像 录音 乱采 评审 民俗 名录 内涵 挪用 培训 培养 普及 抢救 认定 申请 审议 省级 市级 实物 收藏 收购 收集 授权 提交投诉 图片 推荐 歪曲 委托 文本 县级 项目 形式 宣传 学徒 演出 研究 遗产 遗迹 异议 语言 载体 征集 展览 展示 征集 指导 支持 植物 资金 资格 资料 资源 整理 组织

三字
表演性 博物馆 补助费 传承人 传承性 传习所 代表性 非物质 附属物 观赏性 国家级 国务院 互联网 集中地 建筑物 举报人 捐赠者 科技馆 培训班 区域性 申请人 生产性 数据库 所有者 投诉人 图书馆 文化馆 委托者 异议人 真实性 整体性 专家组 专家库

四字
颁发证书 保持完整 保存方法 保存经费 保护步骤 保护场所 保护措施 保护单位 保护方法 保护中心 保护范围 保护规划 保护机构 保护计划 保护经费 保护目标 保护实物 保护项目 保护要求 保护意识 被推荐人 必要条件边远地区 表现形式 濒临消失 濒危项目 标志说明 财政投入 财政收入 财政预算 城乡规划 出版成果 初评意见 处理举报 处理投诉 传播活动 传承场所 传承范围 传承活动 传承经费 传承经历 传承能力 传承谱系 传承情况 传授技艺 传统技艺 传统节庆 传统历法 传统礼仪 传统曲艺 传统美术 传统民俗 传统书法 传统体育 传统文化 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 传统医药 传统音乐 传统游艺 传统杂技 处理结果 大专院校 地方特色 地区交流 地域特色 定期报告 调查报告 调查成果 调查对象 调查工作 调查信息 独立核算 队伍建设 法律责任 防止损毁 防止流失 非法采挖 非法盗猎 非法盗卖 非遗资源 分布地区 风俗习惯 扶持力度 工作人员 公示结果 公示期间 公示时间公众查阅 公众意见 共享机制 构成犯罪 管理制度 国际交流 国家扶持 国民经济 合法权益 合理利用 合理作价 后继人才 活动场所 活动经费 活态存在 技艺水平 技艺特点 及时纠正 及时处理 加强保护 建立档案 监督检查 较大影响 经费投入 经费资助 经济建设 经营单位 境外组织 境外个人 具备能力 具备条件 举办展览 举办演出 拒不改正 捐赠证书开发利用 开展传承 开展交流 科学技术科学价值 空间规划 滥用职权 立标机关 立标日期 历史价值 历史渊源 录音资料 录像资料 履行义务 履行职责 培训学徒 民间习俗 民事责任 民族地区 民族特色 民族团结 民俗活动 面临消亡 面临失传 免费开放 弄虚作假 贫困地区 评审工作 评审小组 评审制度 其他法律 其他途径 其他组织 抢救方案 情节严重 取消资格 全面了解 人才培养 人为原因 社会参与 社会发展 社会团体 社会影响 设施建设 申请材料 申请认定 申请主体 审议意见 省级项目 市场潜力 市级项目 世代传承 世代相传 实物图片 视听资料 收藏实物 书面告知 书面同意 数据信息 税收优惠 素质教育 随机选择 特定领域 特定区域 特色鲜明 提供信息 提交材料 推荐材料 妥善保存 完整资料 玩忽职守 委托保管 委托单位 委托个人 委托展出 文本资料 文化产品 文化场所 文化服务 文化活动 文化机构 文化认同 文化遗产 文学价值 文艺创作 物资支持 县级项目 显著贡献 项目保护 项目传承 项目公示 项目级别 项目价值 项目简介 项目介绍 项目历史 项目名称 项目现状 项目认定 项目资源 相关场所 相关活动 相关领域 相关实物 相关资料 相同项目 享有权利 协调处理 协调机制 新闻媒体 行政法规 行政区域 刑事责任 学术交流 学术水平 学术研究 学艺经历 徇私舞弊 演出场所 演出面积 研究机构 严重后果 业务范围 艺术价值 依法成立 依法设立 依法受理 依法追究 因地制宜 有关部门 有关法律 有效措施 有效保护 有效实施 优先考虑 责令返还 责令改正 职责范围 展示场所 展示活动 展示面积 展示技艺 展演活动 珍稀矿产 正当理由 政府主导 证明材料 整体保护 征集实物 知识产权 治安管理 重大事项 重点保护 重新认定 重要价值 主管部门 主要特征 专栏介绍 专门档案 专门人才 专门展室专题展示 专项经费 专项资金 自行申请 自愿原则 资金资助 资料清单 资料收集 资料研究 资料整理 资源优势 资源状况

五字
传承人名录 村民委员会 代表性实物 非遗博物馆 公益性活动 公益性宣传 国家级项目 过半数通过 健在传承人 居民委员会 开展培训班 可持续发展 民办博物馆 民办传习所 抢救性保护 全社会参与 天然原材料 文物保护法 资料复制件 相关数据库 专题博物馆

六字
保护实施情况 城乡规划建设 传承人补助费 传统工艺美术 传统口头文学 促进社会和谐 代表性传承人 公共文化机构 公共文化设施 精神文明建设 开展传承活动 开展相关教育 科学技术研究 良好职业道德 没收违法所得 内涵保持完整 举办民俗活动 申请人代表性 少数民族地区 社会发展规划 收集有关实物 提高保护意识 文化主管部门 文艺表演团体 项目保护计划 学术研究机构 优秀传统文化 展示传习场所 专家评审小组 专家评审制度 专项保护规划

七字以上
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 抢救性保存措施 文化生态保护区 专家评审委员会
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代表性传承人人选 认定代表性传承人
专家评审小组成员 组织制定保护规划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
民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❼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

为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化,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国家+省+市+县”共4级保护体系,要求各地方和各有关部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按照国家文化部规划建立的“国家+省+市+县”共四级保护体系,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也都建立了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逐步向市/县扩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布情况: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在中央政府门户网上发出通知,批准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白蛇传传说、阿诗玛、苏州评弹、凤阳花鼓、杨柳青木版年画等共518项。

2008年6月14日,国务院又发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其中包括:孟姜女传说、董永传说、高邮民歌、陕北民歌、梁山竹帘等共510项。

2011年6月10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1项)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64项),并对外公布。其中包括:弥渡民歌、翼城琴书等共191项。

2014年7月16日国务院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公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其中新入选153项,扩展项147项。其中包括:卢沟桥传说、鬼谷子传说等153项。

2021年6月10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发布,国务院批准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

❽ 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什么时候公布的

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9年2月1日公布的。

如:

石吸拓印技艺传承人:陈镇清。

达濠米润制作技艺传承人:张榆强。

虾丸制作技艺传承人:李耀宏。

潮州音乐传承人:陈淑清。

灯谜习俗传承人:郑翘段。

关于公布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的通知

为加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为我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有效传承夯实基础,区文广新局组织开展了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和评审工作。

经各有关单位推荐申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组评审通过的濠江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于2019年1月25日向社会公示,现公示结束,无异议。确定陈镇清等9位为濠江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予以公布。

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掌握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知识和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代表性人物。

各街道办事处、各有关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鼓励和支持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各传承人要认真履行义务,积极开展传承活动,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以上内容参考

汕头市濠江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关于公布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的通知

❾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推荐代表性传承人的,应当征得被推荐人的书面或者口头同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推荐代表性传承人的,征得被推荐人书面同意,是多地的规定,也是合理的。如: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
第二十六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向文化主管部门推荐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人选,公民也可以自行申请认定为代表性传承人。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推荐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的,应当征得被推荐人的书面同意。
《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第二十四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推荐代表性传承人,公民也可以自行提出申请。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推荐代表性传承人的,应当征得被推荐人的书面同意。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对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代表性项目,可以认定代表性传承人(以下简称传承人)。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推荐传承人人选。推荐传承人的,应当征得被推荐人的书面同意。
公民可以自荐作为传承人人选。

热点内容
条例将15 发布:2025-02-13 19:01:08 浏览:209
高淳县司法局 发布:2025-02-13 18:57:20 浏览:813
劳动法怀孕生产可以休多久 发布:2025-02-13 18:55:48 浏览:910
肖建雄律师 发布:2025-02-13 18:39:02 浏览:72
法治宣讲主持词 发布:2025-02-13 18:20:04 浏览:340
安阳燃煤条例 发布:2025-02-13 18:16:39 浏览:282
民事诉讼法诉讼双方 发布:2025-02-13 17:41:19 浏览:214
商洛司法鉴定 发布:2025-02-13 17:14:45 浏览:265
刑法解释的原则 发布:2025-02-13 16:37:43 浏览:17
市场经济法的作用 发布:2025-02-13 15:47:53 浏览: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