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自行车城市法规

自行车城市法规

发布时间: 2022-04-19 06:48:40

① 深圳电动车自行车管理规定是什么

深圳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若干规定如下:(征求意见稿)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为了加强电动自行车的管理,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有序和畅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深圳经济特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电动自行车的定义】本规定所称电动自行车是指符合国家《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以车载蓄电池作为辅助能源,具有脚踏骑行功能,能实现电助动或电驱动功能的两轮自行车。第三条【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行驶、停放、充电及其监督管理等活动。第四条【主管部门职责】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市公安交管部门)负责电动自行车的备案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市场监督管理。市住房和建设管理部门负责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和集中充电场所的监督管理。市规划国土、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经贸信息、城管、公安消防等行政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做好电动自行车管理相关工作。第五条【电动自行车技术规范】电动自行车应当符合以下技术规范要求:(一)具有脚踏骑行能力;(二)具有电驱动或电助动功能;(三)电驱动行驶时,最高设计车速不超过25km/h;电助动行驶时,车速超过25km/h,电动机不得提供动力输出;(四)装配完整的电动自行车的整车质量小于或等于55kg;(五)蓄电池标称电压小于或等于48V;(六)电动机额定连续输出功率小于或等于400W。第六条【禁止拼装改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拼装电动自行车或者进行其他可能影响安全的改装、加装行为。第七条【禁产禁售禁驶对象】在本市行政区域禁止生产、销售、驾驶不符合本规定第五条规定的电动自行车。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八条【备案管理】电动自行车经公安交管部门备案后方可上路行驶。市公安交管部门对予以备案的电动自行车核发载有车辆和驾驶人员信息的二维码作为备案凭证。特定行业的电动自行车备案后须安装公安交管部门核发的车辆身份识别芯片。第九条【统一管理】市公安交管部门应当建立电动自行车统一管理平台,将电动自行车的备案和对特定行业电动自行车的实时监管纳入统一管理平台。具体办法由市公安交管部门制定。第十条【划区管理】市公安交管部门可以根据道路通行条件及公共交通覆盖率,划定电动自行车通行的禁行区、限行区、准行区。(一)禁行区是指公共交通覆盖率较高、交通拥挤的区域,此区域内禁止电动自行车通行,但经备案的特定行业电动自行车除外;(二)限行区是指公共交通覆盖较高、交通比较拥挤的区域,此区域内部分道路禁止电动自行车通行,但经备案的特定行业电动自行车除外;(三)准行区是指公共交通覆盖率相对较低、交通状况相对较好的道路及区域,经备案的电动自行车可以在该区域范围内行驶。第十一条【划区程序】市公安交管部门划定电动自行车的禁行区、限行区、准行区时应当公开征求社会公众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征求意见时间不得少于10日。禁行区、限行区、准行区具体范围报市政府批准,并向社会公告后实施。第十二条【划区调整】市公安交管部门可以根据城市公共交通覆盖率及交通状况的变化情况对禁行区、限行区、准行区进行适时调整,调整程序按照本规定第十一条的要求执行。第十三条【特定行业范围】本规定第十条所称的特定行业是指以下与民生密切相关或者提供公共服务的行业:(一)邮政、快递、报刊投递;(二)公共设施抢修;(三)外卖及瓶装燃气、桶装饮用水、鲜奶运送等;(四)其他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行业。本市特定行业具体范围由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会同市公安交管、经贸信息、邮政等相关部门确定。第十四条【总量控制】市公安交管部门应当会同市交通运输、经贸信息、邮政等相关部门对禁行区、限行区的公共交通覆盖率和交通状况、特定行业发展情况等进行评估和测算,确定禁行区、限行区内允许行驶的特定行业电动自行车总量。第十五条【行业分配】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会同公安交管、经贸信息、邮政等相关部门,根据社会需求和特定行业发展情况合理确定各特定行业车辆备案数量。第十六条【企业分配】特定行业协会应当综合考虑企业的备案需求、经营规模、诚信档案记录等因素,在行业内合理分配各企业电动自行车备案数量。特定行业协会分配车辆备案数量时应当遵循公平、公开、透明、科学、规范的原则,制定具体分配办法并报市公安交管部门备案。第十七条【特定行业申请备案程序】特定行业电动自行车由行业协会统一组织备案。企业向所在行业协会提交车辆备案材料,行业协会审验合格后,通过电动自行车统一管理平台向市公安交管部门提交备案材料。市公安交管部门审核合格后予以备案,并核发身份识别芯片和备案凭证。特定行业协会应当在经审核合格后备案的特定行业电动自行车身上安装车辆身份识别芯片,将其纳入本行业电动自行车监督管理系统进行动态监管,并与市公安交管部门电动自行车统一管理平台联网。第十八条【特定行业申请备案材料】特定行业电动自行车备案,由企业向所在行业协会交验车辆,提交备案材料。行业协会应当查验车辆,审核并向市公安交管部门提交以下证明、凭证:(一)车辆使用单位营业执照;(二)车辆驾驶人有效的身份证明。属深圳户籍的应当提供居民身份证,属非深圳户籍的应当提供居住证。如无居住证,应当由企业开具在职证明;(三)购车发票或其他车辆合法来历证明;(四)车辆整车出厂合格证明;(五)车辆参数和车辆照片;(六)投保凭证。每辆特定行业电动自行车最多可以备案两名驾驶人。实际驾驶人与备案驾驶人应当一致。第十九条【特定行业变更备案】获得备案的特定行业电动自行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车辆使用单位应当向所在行业协会申请变更备案:(一)车辆使用单位变更名称及住所的;(二)变更行驶区域的;(三)变更车辆驾驶人的;(四)变更企业账户的。第二十条【特定行业注销备案】特定行业备案电动自行车需要注销的,由企业向所在行业协会申请。行业协会审核后,通过备案系统上传相关资料。市公安交管部门网上审核确认后办理注销手续。第二十一条【禁止擅自出租出借转让】特定行业企业或者驾驶人员不得将电动自行车用于备案事项以外的用途,不得擅自向其他企业或者人员出租、出借、转让已备案的电动自行车。第二十二条【统一标识】规模较大的特定行业应当在本行业电动自行车上使用颜色、式样统一并区别于其他行业的专用标识。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除遵守前款规定外,应当使用本企业专用标识和编号,并将其粘贴或喷涂在车身明显的位置。具体管理办法由市公安交管部门会同行业协会制定。第二十三条【非特定行业申请备案和变更备案】非特定行业电动自行车经备案后可以在准行区通行。非特定行业电动自行车申请备案时,应当向市公安交管部门提交以下材料:(一)车辆所有人的身份证明;(二)购车发票等车辆来历证明;(三)车辆合格证明或者进口凭证;市公安交管部门对经审核合格的非特定行业电动自行车予以备案并核发备案凭证。已备案的非特定行业电动自行车所有权发生转移的,车辆驾驶人应当携带本人身份证明和车辆,到原办理备案的单位及时办理变更备案。第二十四条【遵守交通规则】驾驶电动自行车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关于非机动车通行的规定,遵从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的指示,服从交通警察的指挥。第二十五条【电动自行车道路通行规定】在道路上驾驶电动自行车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不得逆向行驶;(二)驾驶人应当年满16周岁;;(三)不得醉酒驾驶;(四)不得超过法律、法规规定的最高时速;(五)搭载人数不得超过一人,乘坐人应当在驾驶人后方正向骑坐;(六)载物高度从地面算起不得超过1.5米,宽度左右各不得超出车把15厘米,长度前端不得超出车轮,后端不得超出车身30厘米;(七)不得进入高速公路;(八)横过机动车道时应当下车推行;(九)驾驶人和乘坐人应当佩戴安全头盔;(十)非机动车通行管理的其他规定。第二十六条【停放安全】电动自行车停放不得妨碍交通秩序和通行安全。禁止在机动车道或者消防通道内停放电动自行车。第二十七条【充电安全】电动自行车充电时应当确保安全。在室内充电的,应当落实隔离、监护等防范措施,防止发生火灾。夜间充电的,应当有专人看管。禁止在建筑内的共用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处等公共区域为电动车充电。有条件的住宅小区、楼院,可以结合实际设置电动车集中停放及充电场所。集中停放及充电场所应当有专人看管,并对充电设备实行定期检查。第二十八条【消防安全管理责任】有物业服务企业或者主管单位的住宅小区、楼院,物业服务企业、主管单位应当对管理区域内电动车停放、充电实施消防安全管理;没有物业服务企业或者主管单位的,辖区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指导帮助居民委员会确定电动车停放、充电消防安全管理人员,落实管理责任。第二十九条【宣传教育】市公安交管部门应当制定有关电动自行车安全行驶的行为规范并向社会公布。市公安交管部门、教育部门、街道等有关单位应当加强电动自行车驾驶知识和通行规则的宣传教育,提高电动自行车驾驶人的交通安全意识。鼓励街道、社区等单位对电动车驾驶人组织开展驾驶技术和通行规则培训。第三十条【安全管理制度和培训】行业协会和企业应当加强对电动自行车及驾驶人的管理,制定本行业或本企业电动自行车及其使用安全管理制度。企业应当建立对其管理的电动车驾驶人违反交通规则予以惩处的制度,对有多次严重交通违法、负有交通事故责任的特定行业驾驶人进行分级停驶管理和下岗培训并通报全行业。企业和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应当履行交通安全主体责任。行业协会和企业应当加强对电动自行车驾驶人的培训,提高驾驶人交通安全法制观念和交通素质,对全部驾驶人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第三十一条【鼓励投保】鼓励非特定行业电动自行车所有人为电动自行车投保相关责任保险。第三十二条【交通事故责任承担】驾驶电动自行车发生交通事故的,驾驶人应当依法承担事故责任。实际驾驶人与备案驾驶人不一致的,由实际驾驶人承担事故责任。备案驾驶人违反本规定擅自出租、出借或者转让电动自行车的,也应当承担相应责任。第三十三条【法律责任一】违反本规定第六条,对电动自行车进行拼装、改装、加装的,由市公安交管部门处一千元以上不超过一万元罚款。第三十四条【法律责任二】违反本规定第七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生产、销售不符合规定的电动自行车,由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电动自行车,并处违法生产、销售(包括已售出和未售出)的电动自行车货值金额三倍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违反本规定第七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驾驶不符合规定的电动自行车的,由市公安交管部门扣留车辆,处一千元罚款。第三十五条【法律责任三】违反本规定第八条规定,驾驶未经备案的电动自行车上路行驶的,由市公安交管部门扣留车辆,处两千元罚款。第三十六条【法律责任四】企业违反本规定第十八条,提供虚假备案材料的,由市公安交管部门处五千元以上不超过五万元罚款,并列入企业诚信档案记录。非特定行业的单位或个人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三条,提供虚假备案材料的,由市公安交管部门处五百元罚款。第三十七条【法律责任五】企业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一条,擅自出租、出借或者转让备案电动自行车的,由公安交管部门处以一千元罚款,并列入企业诚信档案记录。非特定行业的单位或个人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三条第三款,未依法办理变更备案手续的,由公安交管部门处以二百元罚款。第三十八条【法律责任六】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二条规定,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电动自行车统一标识的,由市公安交管部门扣留车辆,处五千元罚款。第三十九条【法律责任七】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五条第一至第八项项规定的,责令改正,由市公安交管部门对驾驶人处警告或二百元以下罚款。对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五条第(九)项规定,电动自行车驾驶人或乘坐人未佩戴安全头盔的,由市公安交管部门对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处200元罚款。第四十条【法律责任八】相关行业协会、企业违反第三十条第一款规定,未建立相关安全管理制度或者惩处制度的,由市公安交管部门予以警告或责令改正,纳入企业诚信档案记录。企业违反本规定第三十条第二款规定,未对电动自行车驾驶人上岗前培训的,由市公安交管部门处两千元罚款。第四十一条【特定行业电动三轮车的管理】除特定行业电动三轮车经备案后可在本市划定的准行区内行驶外,全市范围内禁止任何电动三轮车上路行驶。本市特定行业电动三轮车的管理活动参照电动自行车管理有关规定执行。具体管理办法由市公安交管部门会同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第四十二条【施行日期】本办法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② 骑自行车需要遵守什么交通规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骑自行车需要遵守的交通规则具体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中规定:

第七十条 驾驶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三轮车在路段上横过机动车道,应当下车推行,有人行横道或者行人过街设施的,应当从人行横道或者行人过街设施通过;没有人行横道、没有行人过街设施或者不便使用行人过街设施的,在确认安全后直行通过。

因非机动车道被占用无法在本车道内行驶的非机动车,可以在受阻的路段借用相邻的机动车道行驶,并在驶过被占用路段后迅速驶回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遇此情况应当减速让行。

第七十一条 非机动车载物,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第一点 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载物,高度从地面起不得超过1.5米,宽度左右各不得超出车把0.15米,长度前端不得超出车轮,后端不得超出车身0.3米。

第七十二条 在道路上驾驶自行车、三轮车、电动自行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驾驶自行车、三轮车必须年满12周岁;

(二)驾驶电动自行车和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必须年满16周岁;

(三)不得醉酒驾驶;

(四)转弯前应当减速慢行,伸手示意,不得突然猛拐,超越前车时不得妨碍被超越的车辆行驶;

(五)不得牵引、攀扶车辆或者被其他车辆牵引,不得双手离把或者手中持物;

(六)不得扶身并行、互相追逐或者曲折竞驶;

(七)不得在道路上骑独轮自行车或者2人以上骑行的自行车;

(八)非下肢残疾的人不得驾驶残疾人机动轮椅车;

(九)自行车、三轮车不得加装动力装置;

(十)不得在道路上学习驾驶非机动车。

(2)自行车城市法规扩展阅读

《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中规定:

第二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扣留车辆:

(一)上道路行驶的机动车未悬挂机动车号牌,未放置检验合格标志、保险标志,或者未随车携带机动车行驶证、驾驶证的;

(二)有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检验合格标志、保险标志、驾驶证或者使用其他车辆的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检验合格标志、保险标志嫌疑的;

(三)未按照国家规定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

(四)公路客运车辆或者货运机动车超载的;

(五)机动车有被盗抢嫌疑的;

(六)机动车有拼装或者达到报废标准嫌疑的;

(七)未申领《剧毒化学品公路运输通行证》通过公路运输剧毒化学品的;

(八)非机动车驾驶人拒绝接受罚款处罚的。

对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因收集证据需要的,可以依法扣留事故车辆。

第五十三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非本辖区机动车驾驶人给予暂扣、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处罚的,应当在作出处罚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将机动车驾驶证转至核发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违法行为人申请不将暂扣的机动车驾驶证转至核发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应当准许,并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上注明。

第五十四条对违法行为人决定行政拘留并处罚款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告知违法行为人可以委托他人代缴罚款。

③ 在城市的道路上骑自行车要注意哪些地方,要遵守哪些交通规则

自行车在城市中骑行并没有太多的注意事项,通常注意;1:不可以带人;2:12岁以下的小朋友不可单独骑车上路;3:注意红绿灯,不可闯红灯,有非机动车专用灯是要按专用灯指示行驶;4:不可走快车道,除非非机动车道有大车停下,无法通过时,如大车在慢慢的开,你就只能跟着它慢慢的骑;5:不能载物品超长至车前后30公分或超车把宽度20公分;6:这条是提醒你注意停车要存放在有人看管的地方,小心被偷或被警察拖走(违停)。

④ 中国有没有关于自行车的法规

有。
比如关于自行车养路费的规定,还有一些交通法规也有实用于自行车的。

⑤ 关于自行车的交通法规

论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的减轻

我国2004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安全法》)第76
条规定了减轻责任的条款:“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
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
担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
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
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所
以,构成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的减轻,必须具备两个
条件:条件一,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
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条件二,有证据证明机
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
一、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
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即受害人有过错)
据广州市公安局交警部门一份数据表明, 2004
年3月份,广州市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845宗,死亡
140人,受伤1, 014人,损失折合人民币300万元,
其中发生行人交通事故250宗,死亡40人,受伤
240人;发生自行车交通事故141宗,死亡25人,受
伤154人。行人违章成为广州交通事故的重要原
因。大多数学者认为,即使侵害人没有任何过错且
受害人本身有重大过失时,从事这种高度危险作业
的侵害人也不能免除民事责任。法律作这样的规
定并不意味着,受害人有过错时侵害人仍要承担全
部民事责任,不免除民事责任并不意味着必须承担
全部责任。如果侵害人能证明受害人有重大过失,
可以援引民法通则第131条,以减轻其民事责任。
在汽车交通事故赔偿中应按照这一原则进行处
理在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中,
“受害人具有故意,即系自寻伤害时,可以免除加害
人的责任;在受害人具有过失(一般过失或重大过
失)时,不得免除加害人的责任,但可以适用过失相
抵规则,即法庭斟酌双方过失比例,减少受害人应
得的损害赔偿金。”
例如,受害人王×在朋友家饮酒后,醉酒骑自
行车回家,途中与相向驶来的前车拖拉着后车(发
动机故障车)的两辆机动车相遇,双方临近时,王×
酒性发作精神恍惚突然摔倒在两车之间,后车虽及
时发现立即采取紧急制动措施,但因情况突然,距
离过近,王×头部被轧当场死亡。另据现场勘查证
明,双方在会车时横向间隔1. 9米,若自行车正常
行驶,是可以安全通过、互不妨碍的。经检验,证明
被拖拉故障车制动器、转向器、灯光等主要机件合
格,驾驶员在这起事故中无违章行为。据此判定受
害者王×负此次事故全部责任,机动车方不负事故
责任。本次事故完全是由于死者本人的过错造成
的,机动车驾驶员没有任何过错,依据《安全法》的
规定,应该减轻机动车方的责任。
按照《安全法》的规定,在责任认定过程中,无
论是对机动车还是对行人,是否违反道路交通法规
并不构成承担责任与否的标准,而构成承担责任轻
重的重要标准。关于这一点,《安全法》第57条~
第66条规定了非机动车及行人的通行规定。
二、有证据证明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
置措施
所谓必要处置措施,是指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
取了最大程度制止或减小损害后果的一切技术行
为,而且这些必要的处置措施必须在发生交通事故
之前就已经实施,如果是在事后采取的措施,则不
能减轻责任。
(一)不问机动车驾驶人是否违反交通法规
《安全法》第42条~第56条规定了机动车驾
驶人的通行规定。按照《安全法》第76条之规定,
在行人和非机动车违章的情况下,不考虑机动车驾
驶人有没有违章,只要能证明其已经采取必要的处
置措施即可。但是机动车驾驶人有无违章行为,却
会决定其赔偿责任的轻重。在行人和非机动车违
章的前提下,机动车驾驶人可能无违章行为,也可
能存在着违章行为。在双方都有违章行为的情况
下,在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案件处理的实务中,要对
双方责任作出一个比例,这个比例大小的标准应以
双方对应尽注意义务程度的轻重来划分。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以什么标准来判断机动车
驾驶人是否违章呢?是简单地以我国关于交通管
理方面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吗?笔者认为,鉴于机动
车的高度危险性,不能仅以是否违反交通法规这一
点来判断机动车驾驶人的责任轻重,而应该考虑机
动车驾驶人的注意义务的实现程度。
在交通事故中判断车辆对人的过失大小时,对
机动车驾驶人和行人应当分别采用不同的标准。
就机动车驾驶人来说,对他的过失轻重的判断要根
据其行驶的道路状况、车辆状况、法规要求、机动车
驾驶人的自身状况等进行判断,分析当事人当时是
否应该回避损害的发生,是否能够回避损害的发
生。机动车驾驶人负有的是业务上的注意义务,这
种义务与行人作为普通人对自己安全的注意义务
相比,前者要高得多。机动车驾驶人在操纵机动车
时,在精神上应当保持更高的紧张程度。而对一般
行人来说,他们不掌握危险工具,其行为一般不会
给他人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但法律同样要求行
人遵守交通规则,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他们的生命
和财产安全,保障道路交通畅通无阻,因而一般不
负有更高的注意义务。不能将机动车驾驶人业务
上的注意义务这种高度的注意义务与普通人的一
般注意义务相提并论,否则,过失的判断标准是缺
乏科学性和合理性的。
例如,发生在日本名古屋的一宗交通事故。
2000年1月7日21时许,一位步行者在距离人行
横道70米处横穿1条宽约14米的机动车道,结果
被驶来的汽车撞倒受伤。根据警察对事故的记录,
事故类型:人对车辆。车辆事故时状态状况正常。
道路状况:路面状况干燥,柏油马路,下坡道路,无
照明,能见度良。事故当时该道路交通量一般。肇
事车辆在事故发生路段的行驶时速约为50公里,
该路段限制时速为50公里。肇事车辆在距行人20
米处发现该行人站立在道路上,并采取紧急制动措
施,但仍然将行人撞倒。这是一个由保险公司代理
和解的案件。根据警方的记录、勘测图表等资料和
交通事故的过失判断标准,双方达成了在本事故中
行人的过失为10% ~20%;机动车辆驾驶人过失为
80% ~90%的共识。而最终保险公司以行人的过
失轻微为由,未作过失相抵,全额赔偿。
(二)机动车驾驶人已采取了必要的处置措施
2004年5月1日起实施的交通事故处理程序
规定明确规定,对机动车与行人发生事故的,交警
将按照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的原则进行调
解;对机动车无违章,而且已经采取必要的安全处
置措施,而行人有违章行为的,将依法减轻机动车
一方的赔偿责任。
例如,一小客车由东向西通过一路口时,发现
一自行车由东向南左转弯,司机立即刹车,但因车
速过快(时速82公里以上),小客车将骑自行车人
撞起,使其头部碰在小客车挡风玻璃上,自行车被
撞出10余米。骑自行车人经送医院检查系重型开
放性颅脑损伤、颅内血肿,救治无效身亡。在本案
中,从自行车被撞遗留路面挫痕距小客车刹车始点
29. 50米的情况分析,自行车转弯时恰好在小客车
停车距离之内,显然在其转弯前未注意避让直行的
机动车,属违反《安全法》第62条“行人通过路口或
者横过道路,应当走人行横道或者过街设施;通过
有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应当按照交通信号灯指
示通行;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人行横道的路口,或
者在没有过街设施的路段横过道路,应当在确认安
全后通过”的规定。小客车行至有40公里限速路
段,如能严格遵守规定速度行驶,发现前方转弯的
自行车而紧急刹车,该车能在20米之内将车停住
以避免事故发生;但因其严重超速行驶,因而未能
避免事故的发生,属违反《安全法》第42条“机动车
上道路行驶,不得超过限速标志标明的最高时速。
在没有限速标志的路段,应当保持安全车速”的规
定。从表现上看,双方均违反了道路交通法规,但
是,在本案中,机动车驾驶人如果遵守交通法规,就
可以在20米以内将车停住,即使自行车违反交通
法规未注意避让直行的机动车,也不会发生此次人
身伤亡事故。但是机动车驾驶人不仅未尽其高度
注意义务,而且违反交通法规超过限制速度一倍以
上驾驶机动车辆,导致事故发生,造成了受害者的
死亡。应该说,机动车方是有比行人更重的过失
的,其承担的责任应该更大一些。
综上所述,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
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有证据证明机动车
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综合发生道路交通
事故当时的具体主客观条件,即应减轻机动车驾驶
人的责任。

⑥ 北京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

北京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如下:
1、在本市申请注册登记的电动自行车,应当是列入本市公布的《北京市电动自行车产品目录》的产品。电动自行车所有人任选交通支(大)队非机动车登记站申请注册登记。(非机动车登记站办公地址附后);
2、已注册登记的电动自行车,车辆所有权发生转移的,应当任选交通支(大)队登记站申请转移登记。
3、办理时提交以下资料并交验车辆:
(1)登记申请表;
(2)电动自行车所有人的身份证明;
(3)车辆整车合格证明;
(4)电动自行车来历凭证。
其中,电动自行车所有人的身份证明资料有:
1、居民、军人(含武警)的身份证明,是公安机关核发的《居民身份证》或者《临时居民身份证》;
2、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身份证明,是该单位的《组织机构代码证书》或者《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书》、加盖单位公章的委托书和经办人的身份证明;
3、外国驻华使馆、领馆和外国驻华办事机构、国际组织驻华代表机构的身份证明,是该使馆、领馆或者该办事机构、代表机构出具的证明;
4、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的身份证明,是《港澳居民居住证》。未申领《港澳居民居住证》的,是其入境时所持有的《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或者《港澳同胞回乡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身份证》和公安机关核发的居住、暂住证明;
5、台湾地区居民的身份证明,是《台湾居民居住证》。未申领《台湾居民居住证》的,是其所持有的公安机关核发的《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或者外交部核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行证》和公安机关核发的居住、暂住证明;
6、华侨的身份证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和公安机关核发的居住、暂住证明;
7、外国人的身份证明,是其入境时所持有的护照以及公安机关出具的住宿登记证明;
8、外国驻华使馆、领馆人员、国际组织驻华代表机构人员的身份证明,是外交部核发的有效身份证件。
《北京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办理注册登记:
(一)电动自行车不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标准的;
(二)电动自行车未列入本市公布的《北京市电动自行车产品目录》的;
(三)电动自行车所有人提交的证明无效的;
(四)电动自行车所有人提交的证明、凭证与车辆不符的;
(五)电动自行车来历证明被涂改或者来历证明记载的所有人与身份证明不符的;
(六)电动自行车被盗抢的;
(七)其他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情形的。

⑦ 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细则 对在道路上骑自行车的规定有哪些

非机动车通行规定

驾驶非机动车在道路上行驶应当遵守有关交通安全的规定。非机动车应当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在没有非机动车道的道路上,应当靠车行道的右侧行驶。
[释义] 本条是关于非机动车行驶的一般规定。
本条中所说的驾驶非机动车在道路上行驶应当遵守“有关交通安全的规定”,主要是指《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第五十八条和第五十九条规定的内容以及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中的规定。
其中第五十八条专门规定自行车、三轮车的驾驶人必须遵守的规定,主要有:1、转弯前须减速慢行,向后嘹望,伸手示意,不准突然猛拐;2、超越前车时,不准妨碍被超车的行驶;3、通过陡坡、横穿四条以上机动车道或途中车闸失效时,须下车推行。下车前须伸手上下摆动示意,不准妨碍后面车辆行驶;4、不准双手离把,攀扶其他车辆或手中持物;5、不准牵引车辆或被其他车辆牵引;6、不准扶身并行、互相追逐或曲折竞驶;7、大中城市市区不准骑自行车带人,但对于带学龄前儿童,各地可自行规定;8、驾驶三轮车不准并行。
第五十九条规定了畜力车的驾驶人必须遵守的规定,主要有:1、不准使用未经驯服的牲畜驾车,随车幼畜须拴系;2、不准驾车并行;3、不准在车上躺卧或离开车辆;4、行经繁华路段、交叉路口、铁路道口、人行横道、弯路、窄路、窄桥、陡坡、隧道或容易发生危险的路段,不准超车,赶二轮畜力车须下车牵引牲畜;5、夜间在没有路灯照明的道路上行驶时,必须燃灯;6、停放时,须拉紧车闸,拴牢牲畜。
此外,根据《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的规定,非机动车会车,在有障碍的路段,有障碍的一方让对方先行;在狭窄的坡路,下坡车应让上坡车先行;但下坡车已行至中途而上坡车未上坡时,应让下坡车先行。而且,酒醉的人不准驾驶非机动车;丧失正常驾驶能力的残疾人不准驾驶除残疾人专用车以外的其他非机动车;未满16岁的人,不准在道路上驾驶畜力车;未满12岁的儿童,不准在道路上骑自行车、三轮车和推、拉人力车。驾驶人力车,不准并行、滑行、连串或曲线行进。
对于这些规定,以及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中关于非机动车通行的规定,在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配套法规出台以前,需要严格执行,否则便构成交通违章。
本条在规定非机动车必须遵守有关规定的同时,还重申了车辆分道行驶、右侧通行以及低速右置的原则。

《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67条规定:“行人、非机动车、拖拉机、轮式专用机械车、铰接式客车、全挂拖斗车以及其他设计最高时速低于七十公里的机动车,不得进入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限速标志标明的最高时速不得超过一百二十公里。”

⑧ 《城市共享单车管理规定》的内容是什么

《城市共享单车管理规定》的内容是:

(1)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应承担共享单车运营管理的主体责任,政府承担监督责任,更好地发挥服务和监管职能,依法进行规范引导;

(2)共享单车属于自行车分时租赁的企业经营活动,是市场行为,企业是共享单车投放和经营管理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3)共享单车运营企业应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在车辆设施设备和服务管理上技术创新,提升共享单车服务和管理水平。

⑨ 城市共享单车管理规定都包含什么内容

《城市共享单车管理规定》的内容是:

(1)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应承担共享单车运营管理的主体责任,政府承担监督责任,更好地发挥服务和监管职能,依法进行规范引导;

(2)共享单车属于自行车分时租赁的企业经营活动,是市场行为,企业是共享单车投放和经营管理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3)共享单车运营企业应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在车辆设施设备和服务管理上技术创新,提升共享单车服务和管理水平。

⑩ 城市里骑自行车规则

法律分析:1:不可以带人;2:12岁以下的小朋友不可单独骑车上路;3:注意红绿灯,不可闯红灯,有非机动车专用灯是要按专用灯指示行驶;4:不可走快车道,除非非机动车道有大车停下,无法通过时,停车等候;5:不能载物品超长至车前后30公分或超车把宽度20公分;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第七十二条 在道路上驾驶自行车、三轮车、电动自行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驾驶自行车、三轮车必须年满12周岁;(二)驾驶电动自行车和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必须年满16周岁;(三)不得醉酒驾驶;(四)转弯前应当减速慢行,伸手示意,不得突然猛拐,超越前车时不得妨碍被超越的车辆行驶;(五)不得牵引、攀扶车辆或者被其他车辆牵引,不得双手离把或者手中持物;(六)不得扶身并行、互相追逐或者曲折竞驶;(七)不得在道路上骑独轮自行车或者2人以上骑行的自行车;(八)非下肢残疾的人不得驾驶残疾人机动轮椅车;(九)自行车、三轮车不得加装动力装置;(十)不得在道路上学习驾驶非机动车。

热点内容
小区对着法院 发布:2025-02-13 09:40:24 浏览:1
调解书一经签收即产生法律效力 发布:2025-02-13 09:06:57 浏览:493
河北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条例 发布:2025-02-13 08:11:46 浏览:121
行政法简答题题库 发布:2025-02-13 07:43:47 浏览:24
江苏自考行政法学 发布:2025-02-13 07:15:33 浏览:231
农田纠纷法律咨询 发布:2025-02-13 07:07:30 浏览:815
日常法律顾问服务合同 发布:2025-02-13 06:25:57 浏览:108
合同法的解除 发布:2025-02-13 06:21:39 浏览:45
员工加班劳动法怎么规定的 发布:2025-02-13 06:10:03 浏览:272
2016年中级会计师经济法大纲 发布:2025-02-13 05:58:26 浏览: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