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安全法律法规的认识
㈠ 我国目前有哪些关于核安全的法律法规
刑法里走私罪里包含了,走私核材料的处罚。
㈡ 我国调整核电站的法律法规是什么
关于批准释放田湾核电站2号机组首次并网控制点的通知
/国家核安全局——(2007-5-14)阅1882次
- ·关于印发《财产保险危险单位划分方法指引第12号:核电站运营期》的通知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2007-4-29)阅4231次
- ·关于批准大亚湾核电站《关于修改“主泵惰转流量试验方法和验收准则”的申请》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4-1-21)阅1521次
- ·关于《大亚湾核电站乏燃料公路运输事故应急预案》审查意见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3-8-26)阅3846次
- ·关于发送田湾核电站一号反应堆压力容器事件报告审评意见的函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3-3-6)阅1449次
- ·关于印发《核电站常规岛工程施工企业资质管理的若干规定》的通知
/电力部——(1997-4-21)阅1553次
- ·关于颁发《核电站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审批程序的规定》(试行)的通知
/电力部——(1995-4-7)阅2736次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在中国合作建设核电站和俄罗斯向中国提供政府贷款
/中国政府俄罗斯联邦政府——(1992-12-18)阅1980次
- ·核电站放射卫生防护标准(ZBC57001-84)
/卫生部——(1984-12-26)阅4348次
- ·核电站放射卫生防护标准(ZBC57001-84)
/卫生部——(1984-12-26)阅2929次
㈢ 举例说明你对我国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认识
会计法规种类
一、全国人大制定的会计法律《会计法》。
《会计法》主要规定了会计工作的基本目的、会计管理权限、会计责任主体、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基本要求、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的职责权限、并对会计法律责任作出了详细规定。是会计工作的基本法,是指导我国会计工作的最高准则。
二、国务院制定的会计行政法规
会计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发布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拟订经国务院批准发布的、调整经济生活中某些方面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有: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于2000年6月21日发布的,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它主要规定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 的构成、编制和对外提供的要求、法律责任等。它是对《会计法》中有关财务会计报告的规定的细化。
《总会计师条例》,于1990年12月31日发布的,它主要规定了单位总会计师的职责、权限、任免、奖惩等。
《企业会计准则》 (基本准则)是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的会计准则,是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会计核算的基本规律。它是由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一般原则、会计要素准则和会计报表准则组成,是对会计核算要求所作的原则性规定,具有覆盖面广、概括性强等特点。
三、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制度
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制定发布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它是国务院财政部门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制定、发布的会计方面的法律规范,包括各种会计规章和会计规范性文件。
如2001年2月20日财政部发布的《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办法》、《代理记账管理办法》、《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等;会计规范性文件是指主管全国会计工作的行政部门即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民间非 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以及财政部门与国家档案局联合发布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
1.《企业会计制度》。财政部于2000年12月29日发布了统一的、适用于不同行业和不同经济成分的《企业会计制度》。它适用于除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和金融保险企业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所有企业。
2.《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于2001年1月27日发布的,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成立的各类金融企业,包括银行(含信用社)、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该制度于2002年1月1日起在上市的金融企业范围内实施;同时,也鼓励其他股份制金融企业实施《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3.《小企业会计制度》。于2004年4月27日发布的,它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是指不公开发行股票或债券,符合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统计局2003年制定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中界定的小企业,不包括以个人独资及
合伙形式设立的小企业。
4.《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于2004年8月18日发布,自2005年1月1日起执行,适用于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等。
5.《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办法》。于2001年2月20日发布并开始施行,是财政部为了规范财政部门会计监督工作,保障财政部门有效实施会计监督,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会计法》、《行政处罚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有关法 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的。它适用于国务院财政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财政部门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执行《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行为实施监督检查以及对违法会计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6.《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于1996年6月17日发布并开始实施的。它适用于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和其他组织的会计基础工作。其内容主要包括会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配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会计工作交接、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会计凭证规则、会计账簿规则、财务报告规则、会计监督的内容和要求、建立和健全单
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内容和要求等。
7.《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它是财政部为了促进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建设,加强内部会计监督,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根据《会计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所制定的一套会计监督管理制度, 运用于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其制定目的主要是为了规范会计行为,差错防弊,从而保证其他会计法规的执行。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8.其他会计规章和会计规范性文件。国家统一的其他会计规章和会计规范性文件包括《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2005年3月1日发布并开始实施)、《会计档案管理办法》 (1998年8月21日发布,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 《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1994年6月30日发布,自1994年7月1日起施行)、《代理记账管理办法》(2005年1月22日发布,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等。
四、地方人大制定的 地方性会计法规 ·
地方性会计法规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与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的地方性会计法规。根据规定,实行计划单列管理的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允许范围内制定、实施的有关会计工作的规范性文件,也属于地方性会计法规。
㈣ 核安全十大原则有哪些
安全第一
是指从事核安全相关活动的主体,包括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核工业主管部门、能源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以及核设施营运单位和为其提供工程、设备和服务等的单位,都应当将安全摆在首位,作为前提条件,即在进行监管决策、实施发展规划或开展核能开发利用等活动时,在面临多种利益的权衡时,首先应当考虑其活动是否符合核安全的要求。
预防为主
是指把预防核事故的发生放在核安全工作的首位,防患于未然,并且在一旦发生核事故时采取积极措施最大限度减轻其后果,防止危害后果的扩大。这是因为一旦发生核事故,尤其是大规模放射性物质释放的事故时,其造成的损害和放射性污染非常严重而且基本不可逆,治理成本高,治理效果不可预期。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日本福岛核事故的例子就说明核事故造成的破坏很难通过事后的措施进行补救。《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规定的核设施安全许可制度就是预防为主原则的重要制度安排,对核设施选址、设计、建造、运行、退役和核材料及相关放射性废物实行全过程、全链条监管和风险管控,不留死角、不留空白。
责任明确
一是监管部门的核安全责任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第6条中规定,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核安全的监督管理。国务院核工业主管部门、能源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核安全管理工作。二是从事核安全活动单位的核安全责任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第5条规定,核设施营运单位对核安全负全面责任。为核设施营运单位提供设备、工程以及服务等的单位,应当负相应责任。第39条规定,产生、贮存、运输、后处理乏燃料的单位应当采取措施确保乏燃料的安全,并对持有的乏燃料承担核安全责任。第52条中规定,核材料、放射性废物的托运人应当在运输中采取有效的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措施,对运输中的核安全负责。
严格管理
一是监管部门对从事核安全活动的单位进行严格管理。如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对核设施选址、建造、运行、退役实行许可,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对从事核安全活动的单位遵守核安全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核安全违法行为严格依法进行处罚等。二是从事核安全活动的单位应当严格内部管理,即加强核安保管理,这与核案例密切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第12条中规定,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建立和完善安全保卫制度,采取安全保卫措施,防范对核设施、核材料的破坏、损害和盗窃。第38条中规定,核设施营运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持有核材料,应当采取措施防止核材料被盗、破坏、丢失、非法转让和使用,保障核材料的安全与合法利用。
纵深防御
是指通过设定一系列递进并且独立的防护、缓解措施或者实物屏障,防止核事故发生,减轻核事故后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第16条中规定,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标准的要求,设置核设施纵深防御体系,有效防范技术原因、人为原因和自然灾害造成的威胁,确保核设施安全。纵深防御贯穿于与核安全有关的全部活动,以保证这些活动均置于重叠措施的防御之下,即使有一种故障发生,它将由适当的措施探测、补救或纠正。例如,纵深防御概念应用于核动力厂的设计时,至少应包括5个层次的防御:第一层次是防止偏离正常运行及防止系统失效;第二层次是检测和纠正偏离正常运行状态,以防止预计运行事件升级为事故工况;第三层次是要求设置的专设安全设施能够将核动力厂首先引导到可控制状态,然后引导到安全停堆状态,并且至少维持一道包容放射性物质的屏障;第四层次是针对设计基准可能已被超过的严重事故时,保证放射性释放保持在尽可能低的水平;第五层次是减轻可能由事故工况引起的潜在的放射性物质释放造成的放射性后果。
独立监管
是指核安全监督管理相关部门对核安全实施独立监管,其实质是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能够在不受其他主体的不当影响下就核安全相关问题作出决定,并有能力履行法律规定的核安全监管职责。独立监管是国际通行做法,相关的国际公约和各国法律都有规定。如,国际原子能机构出版的《核法律手册》规定,核安全法特别强调建立监管机构,其安全决定不受任何参与与核能发展或促进活动的实体组织的干涉。如果发生涉及安全的与核技术相关的重大风险时,其他利益相关者必须服从监管者独立和专业的判断。美国《能源重组法》规定,美国核监管委员会独立行使核安全监管权;日本《原子能规制委员会设置法》规定,原子能规制委员会对全国核安全实施独立监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第6条规定,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核安全的监督管理。国务院核工业主管部门、能源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核安全管理工作。国家建立核安全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有关部门推进相关工作。核安全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各部门既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对独立地行使各自职责,同时,还要统筹协调,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不能画地为牢,以邻为壑。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发展必须管安全,独立监管原则并不排除能源主管部门作为核电行业主管部门对核电企业的监管。
全面保障
是指从各个方面对核安全相关活动的全过程实施将监督管理和风险控制,不留死角。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核工业主管部门、能源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核安全管理工作,全面严格执法。二是核设施营运单位和为其提供设备、工程以及服务等的单位切实遵守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设备的性能满足核安全标准的要求,工程和服务等满足核安全相关要求。三是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对核安全治理的参与和监督作用。四是对核能开发利用的整个产业链(核燃料循环过程)实施事前的监督预防、事中的管控和事后的应对与缓解。
㈤ 简要谈一下您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认识
对安全生产的理解。 一、责任重大 。 安全生产关乎人的生命,关乎家庭,关乎社会和谐,其任重而道远。 二、安全无小事。 安全生产是由众多的小事组成,一着不慎,全盘皆崩。安全大政已定,细节决定成败。 三、安全生产的做法。 把“安全”作为最高目标,“第一”放在首位,围绕“安全”开展一切工作。“预防”则是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在事前,要在隐患、苗头上下功夫、做文章,只要不出事故,即使“防了白防”,也不抢夺耀眼的政绩。“为主”就是要舍得花钱、花精力、花时间用在预防上;就是要把安全的关口、节点前置,防火重于救火。“综合治理”则要求党政工齐抓共管,构建共同工作机制(科学管理);采用高科技,多用先进工具;人参与,相互配合;要打破部门的壁垒,岗位的界限,资源共用,信息共享;只有全体拧成一股绳,才能防患于未然。 简而答之,仅供参考
㈥ 国际核安全相关法律法规
2010年4月13日,首届核安全峰会在华盛顿举行。核安全峰会确认《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国际公约》作为应对核恐怖主义威胁的一项重要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多边文书的重要性;《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作为针对用于和平目的的核材料的实物保护问题的唯一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多边协议的重要性,及其2005年修订案在加强全球安全方面的价值。
2012年3月27日,第二届核安全峰会在韩国首尔举行,本次峰会以加强核材料和核设施安全为主题。会议通过了《首尔公报》,内容涉及全球核安全体系、国际原子能机构作用、核材料、放射源、核安全与核能安全、运输安全、防止不法交易、核检查、核安全文化、情报安全、国际合作等11个领域,共提出了13项非约束力承诺或鼓励措施。53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领导人或代表与会。
2014年3月24日,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将在荷兰举行。此次核安全峰会以“加强核安全、防范核恐怖主义”为主题,53国领导人或代表,以及国际组织负责人将应邀与会。[2]会议通过《海牙公报》,容涉及全球核安全体系、国际原子能机构作用、核材料、放射源、核安全与核能安全、运输安全、打击非法贩运、核分析鉴定、信息安全、国际合作等10余个领域,共提出6项非约束力承诺或鼓励措施。
㈦ 怎样加深大家对国家安全法的认识
要加深大家对国家安全法的认识,首先你要讲解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这样大家才会认识深刻。
㈧ 国家安全包括哪十一大方面的基本内容,每个方面的重要性如何体现
当代国家安全包括11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国民安全、领土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信息安全和核安全。其中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是国民安全。 国家安全是国家的基本利益,是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也就是国家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也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2015)》第2条:“ 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 (8)核安全法律法规的认识扩展阅读: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 国家安全的概念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意思是保证一个国家的安全不仅是不受外国侵略,而且在国内也要稳定,要反对颠覆。并且随着国家安全的提出,我国有了一个概念性的转折,由毛泽东时代的“战争与革命”发展成为了“和平与发展”。 这样使得中国在国际地位上更加发达,强调了经济战略。2001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讲话中提出:要头脑清醒,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新形势,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确保信息安全,金融安全和粮食、石油等战略物资安全。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的形式发展,沿着上述国家安全发展的思想道路,明确提出了要确保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国防安全的要求。这说明我国国家领导人对国家安全所包括的方面逐步的扩大。更加确保了我国在不受外国侵略的同时,防止内部矛盾,发展经济的目标。
㈨ 我国核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是怎样的
我国核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和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是相应的,分为国家法律、国务院条例和部门规章。截至2014年4月,共有法律1部,行政法规7项,部门规章27项,导则89项,共计124项法规。
国家法律
国家法律是法律法规的最高层次,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以国家主席令发布的,具有最高国家法律效力。对于核能开发和核技术应用及核与辐射安全问题的最高法律是《原子能法》和《核安全法》,目前正在制定中。2013年9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将 《核安全法》列为二类立法项目,已形成了《核安全法(草案)》并报人大环资委。当前有关核安全、电离辐射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唯一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是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并由国家主席在2003年6月以第六号主席令的形式颁布的。
国务院条例
国务院条例是国务院的行政法规,是法律法规体系的第二层次,是由国务院批准,以国务院令发布的。现有的条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材料管制条例》、《民用核安全设备监督管理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
部门规章
部门规章是法律法规的第三层次,由国务院的各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和发布,具体到核与辐射安全相关的部门规章,就是由环保部(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和发布了。实施细则是根据核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具体的办法规章,核安全规定是规定核安全目标和基本安全要求的规章。
此外,还有一些与部门规章对应的支持性法规文件,例如在核与辐射安全领域的核安全导则和核安全法规技术文件等。核安全导则是说明或补充核安全规定以及推荐有关方法和程序的文件,核安全法规技术文件是核电厂技术领域中的参考性文件,如《核动力厂设计安全规定》、《核电厂质量保证安全规定》《核电厂质量保证大纲的安全规定》、《民用核承压设备无损检验人员培训、考核和取证管理办法》等。
㈩ 核安全文化宣贯推进行动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通过专项行动的实施,使核与辐射安全从业者学法、知法、用法、守法,强化核与辐射安全意识,全面、深刻知悉与其业务相关的各项核安全法规要求;严格守法,维护核与辐射安全法规的权威和尊严,自觉运用核与辐射安全法规开展相关工作;不断提高持证单位人员和监管人员的认识水平,文化素养和工作能力,强化核安全文化建设,提升我市核与辐射安全水平。
宣贯内容的核心是核与辐射安全法规基本要求及核安全文化基本理念,针对不同的宣贯对象制定不同的宣贯内容。对于我市环保系统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人员,宣贯内容主要包括《天津市核技术研究与应用》、《天津市核技术应用项目许可权下发系列培训材料》、《区县环保局核与辐射应急预案培训工作会议材料》,等;对于辐射安全许可证持证单位及其骨干人员,宣贯内容主要包括《辐射安全和防护专业知识》、《辐射安全和防护法律法规文件汇编》、《实用安保X射线装置培训教材》等;对于公众,宣传内容主要包括《辐射距离我们有多远》等。
工作分工
1.辐射所负责组织对区县环保局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人员的核安全文化宣贯,负责组织对由市环保局颁发辐射安全许可证的单位及骨干人员的核安全文化宣贯。
2.各区县负责组织对由区县环保局颁发辐射安全许可证的单位及骨干人员的核安全文化宣贯。
3.宣教中心负责组织对辐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核安全文化宣贯。
进度安排
根据《关于印发<核安全文化宣贯推进专项行动核技术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核安〔2014〕133号)的要求,制定宣贯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