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禁野条例

禁野条例

发布时间: 2022-04-20 10:17:36

⑴ 5月份,朝鲜族在深圳吃狗肉犯法吗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以强制手段,干涉、破坏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或者强迫少数民族改变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行为。中国刑法中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的一种。主要特征是:(1)侵犯的客体是少数民族保持自己风俗习惯和改变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权。(2)在客观上表现为行为人以暴力、胁迫等手段,迫使少数民族改变其风俗习惯或者干涉、破坏其自愿改革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行为。(3)犯罪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4)主观方面是故意,过失不构成本罪。

⑵ 武汉全面禁食野生动物具体规定是怎么样的

2020年5月20日,武汉市政府官网发布《关于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严格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武汉全市行政区域为野生动物禁猎区,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猎捕其他陆生野生动物,同时开展清山清网清套行动,严厉打击非法猎捕行为。

《通知》明确了禁食范围、禁猎区及人工繁育野生动物的管理等内容,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为5年。

根据《通知》,禁食范围包括所有陆生野生动物、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及法律法规规定禁止食用的其他野生动物。

《通知》指出,严格野生动物行政许可,停止受理以食用为目的的猎捕、繁育、出售、购买、进口陆生野生动物行政许可申请。对已经依法办理的以食用为目的的陆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和经营利用许可证件或者文书,依法有序撤回并予以注销或者申明作废。对因科研、药用、展示等特殊情况需要对野生动物进行非食用性利用的,严格依法审批,加强检验检疫。

《通知》要求严格人工繁育野生动物管理。禁止以食用为目的人工繁育陆生野生动物和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因物种保护、科学研究及动物展示展演需要人工繁育野生动物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报野生动物主管部门批准,不得破坏其野外种群资源,并确保具备必要的场所、设施、技术、卫生防疫条件。

针对受影响的农户,《通知》指出积极引导现有以食用为目的陆生野生动物养殖企业(户)转型调整。对受到影响的合法陆生野生动物养殖企业(户),由各区(含开发区、风景区)给予一定补偿后退出养殖。

(2)禁野条例扩展阅读

食用野生动物危险大

野生动物的营养价值高于人工饲养动物的营养价值这一说法没有科学依据。非法出售野味的餐馆酒楼,由于常常是偷偷摸摸进行野味经营,所以在加工时就会存在粗制滥造的问题,再加上食客“求鲜”的要求,往往不能够保证煮熟烧透。

于是,也就根本无法确保杀死野生动物携带在其肌肉、血液及内脏里的病毒及寄生虫,而且并非所有的病原体都可以通过加热杀死,有些病原体可以抵抗100℃以上的热度。于是,在吃野生动物时,食客有可能感染上狂犬病、结核、鼠疫、炭疽、甲肝等疾病。

⑶ 禁食野生动物的规定一出,那么多养殖户怎么办

据我所知很多养殖户表示凉凉一部分打算换行业,一部分也想在坚持一下等等看有什么转机。但是也有专家预测长远利益更重要



“全国人大的决定对水生野生动物开了口子,没有明确禁食,这主要是基于疫情判断,从SARS到新冠肺炎都是陆生动物传染的,所以要做到全面禁食。”高桂林称。


对此,杨朝霞表示,受疫情影响出台相关政策可以理解,但目前全国养殖产业规模较大,在疫情防控过后,国家有关部门应充分研究调查论证,针对原有政策下的部分养殖户存量问题,出台相应政策予以解决。


高桂林认为,全面禁食后国家要对相关野生动物行业进行清理,但特种动物养殖行业不太可能一下子取缔,而是会给出一个时间表,逐渐退出。“一部分要进行转型,一部分要规范饲养条件,包括行业标准、特种饲养动物输送环境、检验检疫环境等,个人认为国家要出台政策对这种转型给出补偿。而新规出台后,要给职能部门一个职责,就是重新梳理过去的政策、颁发的许可证等,包括设立可食用名录,其他野生动物原则上不可食用了。”


在高桂林看来,新规出台可能会让喜爱食用野生动物的人抵触,但长远利益要比眼前利益更重要,“此前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时也曾提起过禁食问题,但当时没有引起重视。禁食野生动物可以提高人类生活水平和文明素质,现在有些滥食行为在国际上的影响特别不好,中华民族复兴就要改变自己的陋习,包括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

⑷ 车外地被野猪吃了国家给赔偿吗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第三条 国家依法实行土地登记发证制度。依法登记的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土地登记内容和土地权属证书式样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规定。土地使用证内各项数据和编号,如单位名称、四至、土地数量、位置、土地变更等,必须与土地登记表相一致。土地使用证附图可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底图或地籍图透绘获得。随着面积和界线的变更,附图也应作相应改动。

⑸ 海南明文规定禁食野生动物,这对生态环境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对保护生态环境有非常大的好处。对于野生动物而言,我们人类对他们的破坏一方面是栖息地的破坏,另一方面是对他们肉类的需求。

前者造成的伤害,我们现在已经逐渐开始重视,于是有了退耕还林退耕还湖一类的举措。我们逐渐地让这些物种的栖息地又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海南岛是一个资源非常丰富的岛,五指山上面的野生动物资源数量以及种类繁多。很多都是其独有的,一旦消失之后就再也不复存在了,所以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势在必行。

另外海南岛四面环海,珊瑚礁生物种类众多。因为近现代渔业的发展导致其资源破坏较为严重,禁止食用野生动物之后,也有利于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重建,所以对海洋野生动物也需要重视。

⑹ 古人“走路”有哪些讲究

如果有人问:“你会不会走路?”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好笑。但在古代,“会不会走路”可是一个大问题。现代的散步古人叫“步”,古代的“行”才是今天的“走”;古人如果说“走”,那就是今天的“跑”了。在古人看来,出行要迈“安步”,得走“正道”,应该“少避老”。出于礼仪的考虑,甚至出现男右女左“男女异路”的规定……

“安步”还是“疾趋”?

朱熹在《童蒙须知》中要求:“凡步行趋跄,须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踯”

在没有代步工具或代步工具不普及的时代,人们出行只能靠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仅“走”部便收录了85个字,和“行走”相关的字则多达200个以上,可见古人对走的观察和分析多么细致。

行走的字义,古今差别比较大。汉代的《释名·释姿容》中称,“徐行,曰步”;“两脚进,曰行”;“疾行,曰趋”;“疾趋,曰走”。现代的散步,古人叫“步”,而当时的“行”,才是今天的“走”;古人如果说“走”,那就是今天的“跑”了。

何时该“行”何时该“走”?古人是有严格讲究的。先秦时期,古人已形成一套成熟的“行走礼仪”。成书于秦汉时期、被列入“十三经” 的《尔雅·释宫》中称:“室中谓之时,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这里的“时”为“歭”的通假字,是踟躇、徘徊的意思。在不同的场合,要有不同的走法。

在古代,孩子一生要学两次“走路”。一次是一两岁时自然学会走路,另外一次则是到了入学年龄学走路礼仪。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在其所编撰的《童蒙须知·语言步趋第二》中是这样训诫孩子的:“凡步行趋跄,须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踯。若父母长上有所唤召,却当疾走而前,不可舒缓。”从中可以看出,走路要从容、规范,通常情况下,不要手舞足蹈,更不宜慌慌忙忙,而要稳稳当当地走,即所谓“安步”。即使在家里,也不要一纵一跳的。只有一种情况可在家跑着走,就是有长辈喊你。

为了方便孩子背诵记忆,后人将朱语诗化为《童蒙须知韵语》:“凡出入进退,行步要安详。掉臂与跳走,客止殊不臧。惟有长者召,疾步却无妨。于此过舒迟,不似弟子行。”

对于走时如何发力?古人也有讲究:“轻贵重贱”。过去的算命先生便会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来推测其命运好坏。如被收入清《四库全书》的《太清神鉴》卷四“行部”条称,“是以贵人之行,如水而流下,身重而脚轻;小人之行,如火炎上,身轻而脚重。”这种说法虽然很荒唐,但从侧面说明古人对“如何走路”很重视。

走“正道”还是走“捷径”?

屈原在《离骚》中提出:“夫唯捷径以窘步”

与“怎么走路”有不同要求一样,古人对应该“走什么样的路”也有相应的讲究。

在古代,道路分为“道”、“路”、“途”、“行”、“径”、“术”、“街”、“衢”等多种规格。其中以“道”、“径”二种,古人说得最多。

“道”,在先秦时期指可供车行的大路,又称“正道”,相当于现代高等级公路“省道”、“国道”。秦始皇所筑的“驰道”也是“道”的一种,系当时的高速公路。

“径”与“道”正好相反,指只能走人、不能行车的小路,故称“步道”;从小路走可以避开众人、熟人,又俗称“间道”,心术不正者才走间道。因为从小路走往往比正道近,由此出现了“捷径”的概念。

与“径”相提并论的是“徯”。徯,指不好走的细小狭路,俗称“邪路”、“邪道”。走到头后无路可走的“径”,则称为“窘径”,走这种小路往往举步维艰,即“窘步”。

正道可能路途远,辛苦,但安全,不会走错方向,所以古人提倡走“正道”,而不鼓励甚至禁止走“窘径”、“捷径”、“邪路”。《周礼》中便多处提到周王禁止“大路不走走小路,有桥不走翻堤坝”的行为。负责道路交通的“秋官·野庐氏”职责之一,就是“禁野之横径逾者”;负责城里宿卫的“秋官·修闾氏”,也有“禁逾者”的责任。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很欣赏“行不由径”的走正道者。据《论语·雍也》所记,孔子的学生子游在鲁国的武城做官时,便以此标准选拔人才。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意思是,澹台灭明不走邪路,不是公事,从不到我的房间来。仅由“行不由径”,就推断澹台灭明是难得的人才。

因为正道是正确的道路,而窘径、捷径、邪路却不一定,很可能是弯路、歧途,所以“正道”和“邪路”又都被赋予了新的概念,延伸出“正与邪”的寓意。《礼记·燕义》中有“上必明正道以道民”,要求君王要指出正确的方向引导民众。所以,屈原在《离骚》中说:“夫唯捷径以窘步”,提醒人们走捷径容易陷入人生的困境。

靠右走还是靠左走?

先秦史籍《礼记·王制》规定:“男子由右,妇人由左,车从中央”

在崇尚“正道”的同时,古人还对走路秩序提出了规范,逐渐形成所谓的“交通规则”。现代人是“靠右走”,古人靠哪边走?不同朝代有不同风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走法”:

较早的走法是“男右女左”。先秦时期,男人和女人是不能同行的,要分两边走。《礼记·王制》中规定:“道路,男子由右,妇人由左,车从中央”,意思是,在道路上,男的靠右走,女的靠左走,车辆从路中间通行。

这种走路规则曾对早期民俗产生很深的影响。据《仪礼·士昏礼》记载,秦汉及以前,女儿出嫁时,必须从左边走出去,站在母亲的左边,即所谓“女出于母左,父西面戒之”。

“男右女左”分开走的规定又叫“男女异路”,到汉魏时期还曾出现过强制性推广的现象。西汉末篡位建立“新朝”的王莽推崇周制,其中有一条就是效法《礼记》中的“男女分开走”。《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要求推行“男女异路之制,犯者象刑。”

到了唐代,一个叫马周的人提出“靠右走”。这种走法又称“来左去右”,不分男女。据唐刘餗的《隋唐嘉话》记载,马周以布衣身份上书当时的皇帝李世民,提出一系列教化民众、创建新型社会风气的建议,其中就有行人的走法:“旧诸街晨昏传叫,以警行者,代之以鼓,城门入由左,出由右。”

马周建议,要用击鼓的方式早晚提醒行人进出城门要分开,两边走,进城的走左边,出城的走右边。实际上,如果就一个人来说,进出都是“靠右走”。由此,还形成了古代中国特有的“左迎右送”礼俗,即迎人站在路的左边,送人站在路的右边。

古人最习惯的走法应该是“靠左走”。唐代规定“来左去右”,实际上是一种进出城门的规则,宋代 “靠左走”更为普及。朱熹《童蒙须知·杂细事宜第五》中要求:“凡侍长上出行,必居路之右。”为什么陪同年长者出行要走在老者的右边?一是左尊右卑,二是有利保护老者,降低交通风险。

人先行还是车马先行?

唐太宗李世民颁《仪制令》:“凡行路巷街,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

对于古代靠哪一边行走,并没有从“法律”上找到依据,而是属于“礼”的层面。唐代将这种“礼”被调整入“法”的范畴,出现了强制性的“走法”。这种强制性走法,可视为古代的“交通法规”。

《唐律疏议·杂律》“违令”条,“诸违令者,笞五十”下面的疏议特别指出,“令有禁制”,谓《仪制令》“行路,贱避贵,去避来”之类。

这里说的《仪制令》,被国内学术界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交通法规,由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十一年 (公元637年)颁发。其大致内容是:“凡行路巷街,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

李世民强调颁发此令的意义:“朕闻教化之本,礼让为先,欲设规程,在循典故。盖以中兴之始,兆庶初安,将使知方,所以渐诱。”这种“礼让为先”的规则,至今仍是现代交通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五代后唐时期,《仪制令》得到进一步强化。据《五代会要》记载,后唐明宗李嗣源,于长兴二年(公元931年)八月出敕令:“道路街巷,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李嗣源这一道“红头文件”还下发到“诸道、州、府,各遍下县、镇”,要求地方官将此《仪制令》“刻碑于要会、坊门及诸桥柱,晓示行人。”如果有人不按规定走路,不懂礼仪,将被治罪。

在陕西、江苏、福建、河北、内蒙古等全国多个地方考古中,都曾发现过《仪制令》这样的碑刻,碑刻多为宋代,这说明《仪制令》也是宋代通行全国的“交通规则”。

值得一提的是,唐律还对车马与行人的关系作了调整,在行人密集的地方不能“走车马”。除了帝王要臣公务出行,道路上要“车马让人”。《唐律疏义·杂律》规定:“诸于城内街巷及人众中,无故走车马者,笞五十。”这一重在“保护行人”的条款,为此后历朝所继承和推行。

⑺ 如何看待全国或将禁食狗肉

原因一:猫狗和人类有更加亲密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分清楚猫狗和宠物之间的关系,虽然说猫狗是现代人类主要的宠物品种,但是猫狗并不等于宠物。与人类建立亲密关系的只是外形俏皮可爱,被引入人类居所,大家当成宠物饲养的猫狗,而不是猫狗这两个物种的全部,因此将猫狗等同于和人类建立亲密关系的宠物猫、宠物狗在逻辑上很显然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如果猫狗真的和人类建立了亲密联系,那么城乡的角落里脏兮兮,病恹恹的流浪猫、流浪狗为什么很多都没有人管理,没有人救助?衣食无忧的人类居然放任大量和自己有着“亲密关系的”猫狗过着风餐露宿,食不果腹的艰苦生活,这太不可理喻了吧!

其次,猫和狗作为人类的宠物,凭借着逗人一乐,排解寂寞的本领就和人类取得了“亲密关系”,成为了禁止食用的物种,那么作者就要为牛打抱不平了。牛耕技术从出现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在中国农村延续了2000多年,现在一些落后地区的乡村,依旧保持着牛耕的传统,牛耕的出现极大地节省了劳动力,扩大了生产规模,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了当时社会制度的变革,促使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制度转变,毫不夸张的说,牛耕的应用在人类社会进步之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个丰功伟绩的物种是不是也应该纳入禁止使用的名单?除牛以外,还有一些人养宠物猪,认为宠物猪也很可爱,是不是猪也得纳入禁止食用名单?

最后,猫狗和人类有更加亲密的关系这个理由很显然是在为少部分爱猫爱狗人士服务。大多数现代中国人虽然不乐意吃猫狗,但是也不会反别人吃猫狗肉。强烈反对甚至是推动立法禁止吃猫狗肉的人只是少数。那么我们就不能将一部分人的希望强加给大多数人,在推行或者禁止某样东西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受众的大小和接受程度,这部禁令我们应该引以为戒。

原因二:禁止食用猫狗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共识,是人类文明的体现。

这个原因是让大家最为不满,也最不能理解的,同时也是这部禁止令的核心“笑点”。到目前为止只有极少数国家明令禁止屠宰猫狗,食用猫狗肉。作者也很难理解这些“共识”是那里捣鼓出来的“共识”;“人类文明的体现”又是体现了哪门子的“人类文明”,如果禁止吃猫狗肉真的是“共识”和“人类文明的体现”,那么为什么大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没有明令禁止屠宰猫狗,食用猫狗肉?可以说禁食猫狗肉根本不是大家的共识,也不是人类文明的体现,而只是西方某些人的一厢情愿罢了。

许多人对于

⑻ 怎么看待建议制定法律禁虐禁食猫狗

我想说狗肉是不可能被禁食的,因为中华上下五千年来一直有吃狗肉的传统,这在某些地方这就是当地风俗特色。常言道: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己所欲 亦勿施于人,亦是同理!宁夏回族自治区可有禁食猪肉一说?如果你一地禁食特立独行和全国不同,后果会变成什么样?虽然狗肉并不是大众食材。再者我们这里也有回民区,我也有些回民朋友,也没有见到他们打砸猪肉铺子,我和他们一起去吃饭的时候会刻意不点猪肉类食物,又或者去清真饭店,这是互相尊重彼此传统。

⑼ 湖南竹鼠每公斤补75元怎么回事

日前,湖南省政府发布文件,提出全面禁止食用陆生野生动物,对依规退出的陆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主体给予一定补偿,对禁食后停止养殖的在养野生动物进行妥善处置,并公布了养殖户退出补偿及动物处置方案。这是地方首次明确给出补偿范围、补偿标准和补偿资金安排。湖南省给出第一批14种野生动物的补偿标准。例如,竹鼠每公斤补偿75元,豪猪每头补偿630元。对补偿范围之外的贫困户和边缘户,因禁食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产业受损的,参照方案规定的标准给予一定补偿。

通告原文如下: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意见

湘政办发〔2020〕22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湖南省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条例〉的决定》要求,维护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切实保障全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全面禁止食用陆生野生动物。全省行政区域内禁止食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省地方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以及其他陆生野生动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家畜家禽和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以外的其他水生野生动物不在禁食之列。

二、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各级各部门要大力宣传贯彻《决定》,广泛深入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工作,科学解读滥食野生动物对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危害,倡导树立健康文明生活理念,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提高公众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发挥各类野生动物保护公益组织和广大志愿者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公众自觉抵制滥食野生动物,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同关爱野生动物的新局面。

三、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行为。各级林业部门要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开展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制定野生动物保护行动计划,完善野生动物执法监管体制机制。市场监管部门要牵头加强市场和网络交易平台执法监管,防止野生动物及其制品非法流入市场、餐馆、酒店,加大打击非法交易野生动物的力度。公安、农业农村、邮政、海关等相关部门要按职责做好野生动物保护与执法监管。

四、稳妥开展退出补偿。省、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对依规退出的陆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主体给予一定补偿。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按照《全省禁食陆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主体退出补偿及动物处置方案》(附件1)和《全省禁食陆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主体中贫困户和边缘户精准帮扶工作方案》(附件2)制定本地工作方案,落实落细调查摸底、数据认定、补偿资金拨付等具体工作,按时完成禁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主体补偿工作。

五、扎实做好野生动物处置工作。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林业等部门在补偿到位后根据各物种的习性和特点,对禁食后停止养殖的在养野生动物进行妥善处置。对我省有自然分布区或历史分布区的在养野生动物科学实施放归自然;对具有科研、药用、医用、展示等价值的在养野生动物,依法依规转作他用;对不能采取上述措施处置的物种,实施无害化处理。在处置过程中要防止随意放生而造成生态破坏或野生动物致害事件,及时化解各种风险。

六、积极引导转产转型。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负责、分类引导、能转尽转的原则,做好陆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主体帮扶和转产转型。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林业、农业农村、发展改革、扶贫、金融、卫生健康等部门采取多种方式支持陆生野生动物繁育主体转型发展。林业部门对原食用性陆生野生动物转为非食用性用途的相关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流程,特事特办;重点支持转型发展林下经济、营造林、林产品加工的繁育主体,对符合贷款贴息条件的给予重点支持,对属于贫困户且符合相应条件的优先推荐到林业公益岗位。农业农村部门对转型发展农产品加工的,按政策给予支持,符合贴息条件的给予贴息,引导培育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改革部门对转型发展其他产业的,在项目立项环节特事特办,进一步简化程序,提高实效;对转型发展畜禽、果蔬、茶叶、油茶、中药材等产业的,在相关项目资金安排上给予重点支持。扶贫部门对陆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主体中贫困户和边缘户转型发展其他产业的,引导用好扶贫小额信贷,在产业扶贫资金上给予重点支持。金融机构对到期还款困难的,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适当通过展期、延期、续贷或调整还款付息计划,下调贷款利率,减免手续费及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等方式予以帮扶。卫生健康部门主动为陆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主体、省内中医药科研机构、相关企业提供信息共享和审批服务,促进人工繁育野生动物资源药用、医用。

七、

热点内容
重庆京师律师 发布:2025-02-12 19:52:51 浏览:808
法律责任包括下列哪些 发布:2025-02-12 19:04:52 浏览:481
合同法中约定优先原则 发布:2025-02-12 18:55:24 浏览:690
合同法履行完毕 发布:2025-02-12 18:38:59 浏览:231
1993年民事诉讼法 发布:2025-02-12 18:13:01 浏览:645
八年级上册政治法律知识点人教版 发布:2025-02-12 17:47:00 浏览:314
人大刑法解释 发布:2025-02-12 17:39:28 浏览:635
法院是法律吗 发布:2025-02-12 17:16:04 浏览:658
关于收养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2-12 16:57:34 浏览:684
当法官有生命危险 发布:2025-02-12 16:18:10 浏览: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