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能上能下条例全文
A. 如何做到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
当前,干部体系中还存在较为突出论资排辈的现象,各级政府和机关单位都有自己内部的先后次序,容不得外人插队,因而下面的干部想上上不去,感觉没盼头,“一肚牢骚,自怨自艾没干劲”。同时,由于受“上兼下辱”、“下必有错”等旧观念以及“下”的标准难把握、“下”的程序难操作等干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影响,导致上面的干部想下下不来,感觉没有干头,“满腹经纶,英雄无用武之地”。这种上下级官员合理流动链条“断裂”的实现困境,阻碍了党政人才的合理流动配置。 “能上能下”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攻坚难题,是一项涉及干部切身利益的复杂工作,事关全局,影响深远,既不能畏难不前,也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创新方法、循序渐进、常抓不懈。
推动干部能上能下,必须以制度建设为前提,真正使干部的上与下取决于制度的规定而不是个人的意愿。领导干部的晋升,应采取竞争性选拔的原则,根据工作实绩进行选考。要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改变“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间选人”的现象。要建立阳光化、公开公正透明的用人机制。在干部的提名环节要做到广泛性、代表性的统一,坚持多种渠道推荐干部,广泛举贤荐能。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力度,对一些重要职位进行公开选拔,机关中层以下领导职位除特殊岗位外逐步做到竞争上岗为主要选拔方式。实行并完善差额选拔干部的办法,推行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票决,做到好中选优,使晋升不上的干部“服气”,从而消除“天花板”的心理效应。
通过竞聘上岗选拔干部,主要看一个干部的知识、能力、政绩和群众基础,只要符合竞聘条件和资格,都可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开参与竞争。领导小组对在职中层干部和申报竞聘者进行民主测评,并对德能勤绩廉和管理能力进行谈话考察,经党委结合岗位设置要求、考察结果、个人业务专长和管理能力、工作业绩,讨论确定各个职务岗位任用候选人,最后进行聘任。而对工作能力低、科室管理混乱、业绩平平、职工满意度低、病人投诉多的在职干部要免去职务。这充分体现了“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围绕当前医院创建“三甲”中心工作,选拔培养一支强有力的中层干部队伍十分重要。
B. 怎样理解“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新规
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要下功夫把干部的问责、惩处制度抓好,建立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制度机制。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正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要求的重要举措。该《规定》全文共十九条,明确提出了“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着力解决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被各界称为“干部体制的关键转折点”,意味着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现代转型。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0928/c40531-27640212.html
C. 党政干部能上能下必须坚持的原则
《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明确了干部下的6种渠道,分别是到龄免职(退休)、任期届满离任、问责处理、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健康原因调整和违·纪·违·法免职。 首先,退休制度是干部管理的基础性制度。《规定》要求严格执行干部退休制度,到龄即免职(退休),对确因工作需要延迟退休的,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权限报批。 第二,“任期届满离任”也是干部“下”的一个常规渠道,但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需要加以改进的问题。比如,有的干得不好但是任期未满,调整或免职往往还有一定难度。因此,《规定》要求加强任期内考核管理,经考核认定不适宜继续任职的,应当进行必要的组织调整。 三是问责处理。作为推动干部能下的必要途径,十八大以来,问责领导干部的力度加大,一批存在突出问题的领导干部受到停职、免职等处理,有的还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和法律追究。 《规定》在《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基础上,根据新的情况,增加了需要问责的5种情形,从而进一步拓展了干部问责内涵。 这5种情形是: (一)落实从·严·治·党责任不力,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到位,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或者分管领域在较短时间内连续出现违·纪·违·法问题的; (二)法治观念淡薄、不依法办事,不按法定程序决策,或者依法应当及时作出决策但久拖不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三)抓作·风建设不力,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或者分管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比较突出的; (四)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任·人·唯·亲、营·私·舞·弊,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或者分管领域用人上不·正·之·风比较突出的; (五)对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和身边工作人员教育管理不严、约束不力,甚至默许其利用自身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第五种是健康原因调整。对干部因健康原因不能胜任工作及时进行职务调整,既是对党的事业负责,也是对干部本人负责。《规定》要求,干部无法正常履行工作职责一年以上的,应当对其工作岗位进行调整。 第六种渠道是因违·纪·违·法免职。领导干部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在接受组织调查的,应按照有关程序予以免职;已查明违·纪·违·法的,要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D. 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重点解决干部什么问题
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完善从严管理干部队伍制度体系,着力解决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
按照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要求,对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问题作出具体规定,规范了工作程序,建立了工作责任制,是做好新时期干部工作的重要遵循。《规定》的颁布实施,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完善从严管理干部队伍制度体系,着力解决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推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党组)要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纳入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的重要内容,坚持原则、敢于负责,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要正确把握政策界限,注意保护干部干事创业、改革创新的积极性。要加强督促检查,对贯彻落实《规定》不力的,严肃追究责任。
E. 《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适用于哪些领导干部
该规定适用于央家机关各部门、县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乡(镇、街道)党政领导干部参照本规定执行
共央办公厅印发《推进领导干部能能若干规定(试行)》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央家机关各部门、县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
乡(镇、街道)党政领导干部参照本规定执行
本规定主要规范关领导干部组织调整涉及违纪违行按照党纪律规定关律规办理
F. 如何落实好《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
一是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不仅认真组织领导干部学习,还在全体干部职工中广泛宣传学习《规定》,打破“领导干部铁饭碗”认识,将“能上能下”特别是“能下”的认识根植于群众之中,激发群众参与、群众认可、群众监督活力。
二是抓住关键,强化落实。抓住干部“能下”这个重点,吃透下的标准、下的方式、下的渠道,认真清理和疏通“能下”的6种渠道,对“10类”干部执行“能下”的调整程序。
三是立足实际,完善制度。根据干部选拔任用等文件,对现有人事干部考核考评制度进行梳理,结合实际进行修改和完善,建立起落实《条例》和《规定》的相关配套制度体系。
四是严格执行各项人事干部管理、考核考评制度。改进考核评价方式,提高干部考评工作水平。加大对各项考核考评结果的运用,全方位考评干部,为干部“能上能下”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五是积极探索“能上能下”的一些具体操作办法和工作方式。结合实际,继续探索和完善遵义市国税系统突出实绩选人用人机制和实绩考评制度。
G. 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试行)的规定全文
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完善从严管理干部队伍制度体系,形成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机制,建设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重点是解决干部能下问题。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实事求是、公道正派,坚持人岗相适、人尽其才,坚持依法依规、积极稳妥,着力解决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促使领导干部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推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地方县级以上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
乡(镇、街道)党政领导干部,参照本规定执行。
本规定主要规范对有关领导干部的组织调整。涉及违纪违法行为的,按照党的纪律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办理。
第四条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既要严格执行干部到龄免职(退休)、任期届满离任等制度规定,又要加大问责追究、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等的工作力度。
第五条严格执行干部退休制度,干部达到任职年龄界限或者退休年龄界限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程序办理免职(退休)手续。确因工作需要而延迟免职(退休)的,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党委(党组)研究提出意见,报上一级党组织同意。
第六条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任期年限、届数和最高任职年限,一般不得延长。加强任期内考核和管理,经考核认定不适宜继续任职的,应当中止任期、免去现职,不得以任期未满为由继续留任。干部任期内免职按照有关规定程序办理。
第七条加大领导干部问责力度。除《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第五条所列情形外,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应当对有关领导干部实行问责:
(一)落实从严治党责任不力,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到位,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或者分管领域在较短时间内连续出现违纪违法问题的;
(二)法治观念淡薄,不依法办事,不按法定程序决策,或者依法应当及时作出决策但久拖不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三)抓作风建设不力,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或者分管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比较突出的;
(四)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任人唯亲、营私舞弊,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或者分管领域用人上不正之风比较突出的;
(五)对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和身边工作人员教育管理不严、约束不力,甚至默许其利用自身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发生上述情形的,对有关领导干部实行问责的方式包括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问责程序按照《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执行。
第八条对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应当进行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主要指干部的德、能、勤、绩、廉与所任职务要求不符,不宜在现岗位继续任职。
干部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经组织提醒、教育或者函询、诫勉没有改正,被认定为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必须及时予以调整:
(一)不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不能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
(二)理想信念动摇,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立场不坚定,关键时刻经不住考验的;
(三)违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独断专行或者软弱涣散,拒不执行或者擅自改变党组织作出的决定,在领导班子中闹无原则纠纷的;
(四)组织观念淡薄,不执行重要情况请示报告制度,或者个人有关事项不如实填报甚至隐瞒不报的;
(五)违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的;
(六)不敢担当、不负责任,为官不为、庸懒散拖,干部群众意见较大的;
(七)不能有效履行职责、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单位工作或者分管工作处于落后状态,或者出现较大失误的;
(八)品行不端,违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造成不良影响的;
(九)配偶已移居国(境)外,或者没有配偶但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不适宜担任其所任职务的;
(十)其他不适宜担任现职的情形。
第九条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一般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考察核实。综合分析年度考核、平时考核、任职考察、巡视、审计、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民主评议、信访举报核实等情况,有针对性地考察核实,作出客观公正评价和准确认定。要注重听取群众反映、了解群众口碑,特别是听取工作对象、服务对象等相关人员的意见。
(二)提出调整建议。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根据考察核实结果,对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提出调整建议。调整建议包括调整原因、调整方式等内容。提出调整建议前,应当与干部本人谈话,说明调整理由,听取其陈述意见。
(三)组织决定。党委(党组)召开会议集体研究,作出调整决定。作出决定前,应当听取有关方面意见。
(四)谈话。党委(党组)负责同志或者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同志与调整对象进行谈话,宣布组织决定,认真细致做好思想工作。
(五)按照有关规定履行任免程序。对选举和依法任免的干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进行。
干部本人对调整决定不服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申请复核或者向上级组织(人事)部门提出申诉。复核、申诉期间不停止调整决定的执行。从干部调整岗位的次月起,调整其级别和工资待遇。
第十条对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应当根据其一贯表现和工作需要,区分不同情形,采取调离岗位、改任非领导职务、免职、降职等方式予以调整。对非个人原因不能胜任现职岗位的,应当予以妥善安排。
第十一条因不适宜担任现职调离岗位、改任非领导职务、免职的,一年内不得提拔;降职的,两年内不得提拔。影响期满后,对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突出,因工作需要且经考察符合任职条件的,可以提拔任职。
第十二条干部因健康原因,无法正常履行工作职责一年以上的,应当对其工作岗位进行调整。恢复健康后,参照原任职务层次作出安排。
第十三条干部因违纪违法应当免职的,按照规定程序及时予以免职。
第十四条在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工作中,严明工作纪律,不得搞好人主义,不得避重就轻、以纪律处分规避组织调整或者以组织调整代替纪律处分,不得借机打击报复。
第十五条建立健全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工作责任制,党委(党组)承担主体责任,党委(党组)书记是第一责任人,组织(人事)部门承担具体工作责任。把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作为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的重要内容,坚持原则、敢于负责,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加强对干部的日常了解,定期分析研判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情况,对应当调整的干部及时作出调整。对调整下来的干部,给予关心帮助,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管理。正确把握政策界限,注意保护干部干事创业、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宽容改革探索中的失误。
第十六条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加强对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工作的督促检查,了解掌握相关工作情况。对工作不力的,应当根据具体情况,严格追究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主要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七条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可以依据本规定,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十八条本规定由中央组织部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本规定自2015年7月19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