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品法规
Ⅰ 销售侵权复制品罪处罚规定
刑法中销售侵权复制品罪既遂的判刑是,对犯该罪的自然人,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对犯该罪的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上述规定处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一十八条
以营利为目的,销售明知是本法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的侵权复制品,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第二百二十条
单位犯本节第二百一十三条至第二百一十九条之一规定之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本节各该条的规定处罚。
Ⅱ 卖高仿物品违法吗
犯法。属于侵犯注册商标罪,触犯了商标法,民法,刑法。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法律分析
卖高仿是犯法,具体侵犯的是商标权法。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赔偿数额,按照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确定;实际损失难以确定的,可以按照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权利人的损失或者侵权人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的,参照该商标许可使用费的倍数合理确定。以非法牟利为目的,在从事工商业活动中,违反国家产品质量管理法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严重损害用户和消费者利益,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应受到刑法处罚的犯罪行为。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其行为涉嫌欺诈,消费者可要求卖家退货并赔偿损失;如卖家明确告知买家所售商品为假货,其行为虽不构成欺诈,但其在未经商标权人许可的情况下使用其注册商标,涉嫌侵犯他人商标权,商标权人可以要求行为人停止侵害赔偿损失。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一十四条 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 第三十九条 注册商标的有效期为十年,自核准注册之日起计算。
Ⅲ 军服禁卖,其他军品可以销售吗有什么文件规定
第一条为了加强军服管理,维护军服的专用性和严肃性,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军服,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现行装备的制式服装及其标志服装
第三条军服的制式由中央军事委员会批准。
军服由军队军需主管部门负责监制。
第四条生产军服、军服专用材料的企业(以下称军服承制企业)应当具备生产军服、军服专用材料必需的条件和能力,具有质量保证体系和良好资信,并符合军队军需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申请生产军服、军服专用材料的企业,经军队军需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机构查验,具备前款规定条件的,列入军服承制企业备选名录。
军队军需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机构根据军服、军服专用材料生产任务,从军服承制企业备选名录中择优确定军服承制企业,与其签订军服、军服专用材料生产合同。
第五条军服承制企业应当严格履行军服、军服专用材料生产合同,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品种、数量完成军服、军服专用材料生产任务,执行军服生产技术规范。
军服承制企业不得转让军服、军服专用材料生产合同或者军服生产技术规范,也不得委托其他企业生产军服、军服专用材料。
军服承制企业的工作人员不得泄露军服专用材料生产技术,不得泄露军服、军服专用材料生产数量、接收单位等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
第六条军服、军服专用材料生产中的试制品,经军队军需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机构检验合格的,作为制成品接收;军服、军服专用材料生产中的残次品,未经改制、染色等处理的,不得销售或者以其他方式转让;军服生产中剩余的军服专用材料,应当按照军队军需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机构的要求,妥善保管或者移交。
第七条承运军服、军服专用材料的企业,应当具备货物运输资质。军队军需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机构应当与其签订运输合同。承运企业应当严格履行运输合同,承运企业工作人员不得泄露运输的军服、军服专用材料的数量、接收单位等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
第八条军队军需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机构应当对军服承制企业生产军服、军服专用材料的情况进行检查,并向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通报军服、军服专用材料生产合同签订和履行的情况。
第九条现役军人以及依照法律、法规和军队有关规定可以穿着军服的人员,应当依照有关规定穿着军服。
军队警备执勤人员应当加强检查、纠察,及时纠正违法穿着军服的行为。
影视制作和文艺演出单位的演艺人员因扮演军人角色需要穿着军服的,应当遵守军队关于军服穿着的规定,不得损害军队和军人形象。非拍摄、演出时不得穿着军服。
第十条禁止买卖、出租或者擅自出借、赠送军服。
禁止使用军服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曾经装备的制式服装从事经营活动。
禁止以“军需”、“军服”、“军品”等用语招揽顾客。
第十一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制式服装及其标志服饰,应当与军服有明显区别。
禁止生产、销售、购买和使用仿照军服样式、颜色制作的足以使公众视为军服的仿制品。
第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违法物品和违法所得,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违法经营数额巨大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非法生产军服、军服专用材料的;
(二)买卖军服、军服专用材料的;
(三)生产、销售军服仿制品的。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现涉嫌非法生产、销售军服或者军服仿制品的行为时,可以查封、扣押涉嫌物品。
第十三条军服承制企业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
(一)转让军服、军服专用材料生产合同或者生产技术规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生产军服、军服专用材料的;
(二)销售或者以其他方式转让未经改制、染色等处理的军服、军服专用材料残次品的;
(三)未将军服生产中剩余的军服专用材料妥善保管、移交的。
具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的,军队军需主管部门应当将其从军服承制企业备选名录中除名,并不得再列入军服承制企业备选名录。
第十四条军服承制企业的工作人员泄露军服专用材料生产技术,或者军服承制、承运企业的工作人员泄露军服、军服专用材料生产、运输数量以及接收单位等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Ⅳ 仿制国家博物馆里的文物要不要人授权
目前由于我国的文保法“仿制”和“复制”文物界定方面存在法律空白,所以“仿制”文物不需要授权。
国务院也于2003年颁布了《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件》,国家文物局也于2011年1月27日颁布《文物复制拓印管理办法》,各省市也先后颁布相关法规,但是,现行关于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中缺乏对文物复制、仿制概念的准确界定,对于具体的违法行为界定不明确,对于违法进行复制、仿制文物的行为未根据不同用途制定不同的处理罚则,亟待完善。
相关法律中对文物“复制”和“仿制”的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对文物的“复制”和“仿制”均没有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中对文物的“复制”和“仿制”也没有定义。
《文物复制拓印管理办法》○3中将文物复制定义为:是指依照文物的体量、形制、质地、纹饰、文字、图案等历史信息,基本采用原技艺方法和工作流程,制作与原文物相同制品的活动;仿制没有定义。而在本办法第二条中又规定:“馆藏文物的仿制,不适用本办法。”
“复制”、“仿制”的概念及内涵
“网络词条”对“复制”和“仿制”的释义
复制(基本解释):著作权法术语,指以印刷、复印、临摹、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扫等方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行为。
复制(详细解释):以美术品原作为依据,进行科学的复原制作。它是一项综合性的科学技术工作。复制目的是:①保护那些具有高度艺术价值或历史价值、经常利用又易损坏的真迹珍品,用足以乱真的复制品代替真迹展出或使用,使真迹得到妥善保藏。②万一原作损毁,复制品也可成为足资参考的珍贵资料。复制的原则必须忠于原作,不同于仿制和造假。仿制主要是模仿原作的艺术风貌和表现技法,不拘泥于笔笔如真,在尺幅、材料、形制等方面也无严格要求;造假则可以脱离原作,随意更改,甚至完全凭空捏造。复制则一定要以原物为依据,不能主观臆造。其形制、尺寸、内容、线条、纹饰、色彩、风格、特征,甚至残损污痕,都要忠于原件,不得随意增减变动;材料和工艺也要尽量与原件相同,若选择代用材料,需保证质感相同,采取新的制作技术,应确保质量和真实感;为避免真假混杂,复制品制成后,应注明复制品标志;高水平的复制品,还应传达出原作神韵。
仿制2(基本解释):模仿制作。
仿制(详细解释):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蜀产》:“近督抚监司稍募工仿制,殊不能佳。”
经查阅大量资料,未找到关于文物仿制的相关法律法规。而我国对于文物仿制品的管理法规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因为复仿制文物所涉及的情况复杂,诸如,“复制”和“仿制”的界定?有些是博物馆为了科研或展览需要复仿制,而有些则是民间商业经营需要复仿制,在法律中没有区别对待。
因为“复制”和“仿制”概念在相关法律中并没有明确界定,但在相关法律中却对文物复制行为做了限制,《实施条例》○5第三十二条明文规定:“修复、复制、拓印馆藏二级文物和馆藏三级文物的,应当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修复、复制、拓印馆藏一级文物的,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另外,从事文物复制工作还需要具备相关资质、设备、技术人员。”《文物复制拓印管理办法》第十条:“文物收藏单位或管理机构与从事文物复制、拓印的单位签订的文物复制、拓印合同草案,应当包括合作各方的名称和地址,
复制品或拓片的种类、数量、质量,复制或拓印的时间、地点及方法,文物安全责任,文物资料的交接和使用方式,有关知识产权的归属,复制品或拓片的交付,违约责任,争议解决办法等内容。”
也就是说如果将文物复仿制行为被认定为“复制”的话,那么将要按照法律履行严格的审批手段,并提供相当的硬件条件,同时需要获得文物收藏单位或管理机构的许可,提供复杂的审批文件和资料。一般情况下,一个小企业或一个私人作坊是很难完成的。但之所以现今文物复仿制品泛滥,在实践中很多人都在用“仿制”来规避法律的空白。
那么如何来界定“复制”和“仿制”呢?本人向本市文物局政策法规处、自治区文物局政策法规处打电话咨询,得到的回复是“仿制”应该也属于“复制”,是一回事。可当我举例后,比如说宁夏最著名的贺兰山岩画太阳神图案,找来一块贺兰石,根据资料上提供的照片和数据,按照原物1:1再刻一副,如果未经审批我是否违法呢?回复说,如果我不用商业目的就不用审批,也不违法。当我再问及可是法律中没有说用于商业目的复制就是违法呀?对方以没有遇到过具体案例搪塞过去。带着疑问,我又向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法规处电话咨询,得到是回复是:“复制和仿制的区别是根据复(仿)制品的复制精度来区别的,能够以假乱真的就是复制,一眼能辨出真假的就是仿制。”连国家最高的行政管理机关作出的解释确实让人难以信服。根据《文物复制拓印管理办法》中“文物复制”的定义:“是指依照文物的体量、形制、质地、纹饰、文字、图案等历史信息,基本采用原技艺方法和工作流程,制作与原文物相同制品的活动。”这里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第一,是复制品准确地复制了原文物的体量、形制、质地、纹饰、文字、图案等历史信息,这是外在的可以用肉眼即刻观察到的形式。第二,基本采用原技艺方法和工作流程,制作与原文物相同制品的活动。这一点是肉眼无法在复制成品中看到的,但却是文物复制品一个十分重要的特质——它要求复制品基本采用原来的技艺方法以及工艺流程。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如果采用古人所不曾运用的技艺与流程,如采用现代影像技术及数码技术而形成的作品,即使在外形上与原文物一致(事实上只能尽量的接近原物而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和原物完全一样),也不能算做是文物复制品,而只能算是文物仿制品。这样的推论是否可以成立,我们可以再反向论证:现在科技如此发达,在文物复(仿)制的手段上借助科技手段可以更大程度的保证与原物的一致性,可以大大提高复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再者古人所用技艺方法和工艺流程很多已经失传,如何来评判是否采用了原技艺方法和工艺流程也将成为我们执法的障碍,同时执法尺度也不容易控制,只能通过执法人员的主观判断而没有法律依据,也有违法律的严肃性。
在具体是实践中文物的复制和仿制又是如何界定的呢?能否从复(仿)制品的价值来判断呢?显然是不能的,例如一件严谨卓著的文物仿制品(如张大千仿石涛画作),有可能比一件粗糙的文物复制品(如很多兵马俑复制品)要有价值得多。 我们在复(仿)制一件文物的时候,是否可以将文物复(仿)制品的尺寸按原件尺寸进行比例放大或缩小?法律中没有明确规定,如果也算做复制的话,那么各作为旅游景点开放的文物单位所出售的标志性文物的旅游纪念品是否也要纳入审批和监管呢?经过咨询相关业内人士,我国文物复(仿)制行业现存在一定问题,除博物馆和用于科研的文物复制依法履行审批外,一般经营性生产企业或作坊在复(仿)制文物的时候随意性较大,很少有主动履行审批手续的,在复(仿)制过程中因为技术水平的高低就会出现以假乱真的高精仿和粗制滥造的复(仿)制。因为缺乏执法依据,文物管理行政机关在执法时最多也只是查处,在查处的时候生产企业或作坊都会以“仿制”来规避执法。因为文物复(仿)制是一项专业度较高的工作,行政机关也无法判断是属于“复制”还是“仿制”,给执法造成一定困难。
Ⅳ 日本拟修改法律加强“山寨品”进口管制,为何仿制品会层出不穷
其实我觉得仿制品会成都不穷,一是制造商能够从中赚取到巨额的利润,二是对于消费者来说,用仿制品也能够达到用正品的效果,同时还能够节省消费,三是想要真正的抓住纺织品的把柄,其实比较困难。
纺织品为何会出现,我觉得这是由市场的供需所共同决定的,人们有需求,所以说制造商才会想要从中赚取利益,才会制作仿制品,而仿制品经销到了市场之后又有人买单,所以纺织品这一领域才会如此的欣欣向荣。
其实,我就觉得想要抓住仿制品的小辫子,其实是很麻烦的,你怎么样确定他是仿制品呢?万一他的名字只是跟正品很像,只是利用了他这一个效应,但是自己有自己的商标,你拿什么理由去告他侵犯了正品的权益呢?这其实是没有办法的,并且我觉得很多国家在针对仿制品这一法律上面没有具体的规定,也给了许多商贩,这样可以在法律边缘进退的权利。
Ⅵ 博物馆条例第30条规定
博物来馆条例第30条规定是:源
第三十条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主题和内容应当符合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和维护国家安全与民族团结、弘扬爱国主义、
倡导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优秀文化、培养良好风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
文明进步的要求;
与办馆宗旨相适应,突出藏品特色;
运用适当的技术、材料、工艺和表现手法,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展品以原件为主,使用复制品、仿制品应当明示;
采用多种形式提供科学、准确、生动的文字说明和讲解服务;
法律、行政法规的其他有关规定;
陈列展览的主题和内容不适宜未成年人的,博物馆不得接纳未成年人。
Ⅶ “仿制品”指什么“仿制品”在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仿制品编辑
仿制品是艺术品的衍生品,对于仿制品的艺术价值,一直都有争议。如果论其价值,只有它的观赏价值同原作不相上下,至于文物价值、历史价值等确实无法与原作相提并论的。
但对于仿制品的价值也不可以一概而论,历代都有仿制品出现,一些古代的仿制品流传至今具有了收藏价值。仿制品同原作、真品相近,也是一种艺术品。它从用材、形体、工艺、风格上,要与真品保持一致,因此,好的仿制品同样存在较高的经济和收藏价值。
广大收藏者已经开始接受故宫高仿品这一艺术品牌。其实,只要不是赝品,真正的高仿品还可使艺术品面向社会开放,让没有能力承受高价位真品的爱好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购买仿制品来欣赏,未免不是好事。也可使艺术品流传世界,让更多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能够借此欣赏、学习、研究和收藏。而且那些有限复制的真正高等复制品,除了有观赏学习的价值以外,还有可能成为另一个收藏和投资的门类,其升值潜力也是极为可观的。
Ⅷ 卖仿制品违法吗
如果卖的是知名品牌的话是违法的,如果有品牌的受理权的话,那就不违法了,很多东西是可以复制的,但要有版权许可的。否则绝对违法。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卖高仿的商品是属于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犯罪分子是有可能坐牢的。
法律分析
卖的仿制品侵犯他人商标权的话,则违法。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的;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或者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故意为侵犯他人商标专用权行为提供便利条件,帮助他人实施侵犯商标专用权行为的;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根据上述法律规定,如果出售仿冒产品,涉嫌侵犯了权利人的知识产权、商标权等,属于违法行为,如果构成犯罪,依法应承担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一十三条 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服务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第二百一十四条 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Ⅸ 复制品侵权的法律后果主要有哪些
以营利为目的,销售侵权复制品,违法所得额在十万以上,可以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刑法》第二百一十八条,【销售侵权复制品罪】以营利为目的,销售明知是本法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的侵权复制品,违法所得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Ⅹ 复制品侵权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复制品侵权的法律后果
一、复制品出版、制作、发行、出租需得到合法授权
《著作权法》第52条规定,复制品的出版者、制作者不能证明其出版、制作有合法授权的,复制品的发行者或者电影作品或者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计算机软件、录音录像制品的复制品的出租者不能证明其发行、出租的复制品有合法来源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著作权纠纷案件司法解释》第19条规定,出版者、制作者应当对其出版、制作有合法授权承担举证责任,发行者、出租者应当对其发行或者出租的复制品有合法来源承担举证责任。
二、复制品侵权,出版者、制作者、发行者、出租者如何担责?
《著作权法》第47条、第48条规定,侵权者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同时损害公共利益的,可以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销毁侵权复制品,并可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还可以没收主要用于制作侵权复制品的材料、工具、设备等;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著作权纠纷案件司法解释》第20条规定,出版物侵犯他人著作权的,出版者应当根据其过错、侵权程度及损害后果等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出版者对其出版行为的授权、稿件来源和署名、所编辑出版物的内容等未尽到合理注意义务的,依据著作权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出版者尽了合理注意义务,著作权人也无证据证明出版者应当知道其出版涉及侵权的,依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出版者承担停止侵权、返还其侵权所得利润的民事责任。
综上所述,复制品出版、制作、发行、出租需得到合法授权。复制品侵权的,侵权者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同时损害公共利益的,可以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销毁侵权复制品,并可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还可以没收主要用于制作侵权复制品的材料、工具、设备等;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如果违反法律规定,就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对于复制品侵权,如果当事人所犯的情形比较轻微,那就需要承担停止侵害等一系列的民事责任,如果当事人的情形比较严重,那除了民事责任就还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了。因此,切记不要进行复制品侵权。
延伸阅读:
认定商标侵权的程序是怎样的
网络著作权侵权的赔偿数额如何确定?
如何规避知识产权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