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军事法规
A. 论述明清时期的军事制度
明朝的基本军事制度是“卫所”制度,省级主管就是都指挥使,下属卫所主管叫千户。清朝军事制度是“八旗”制度,实行军民合一、俘虏为奴,完全是野蛮落后民族为提高自身战斗力的“先进”编组方式,在汉人聚居地这样先进的地方不能适用,自打他们入关以来就开始衰败了。后来将汉人编为绿营,还部分组建了汉人八旗。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编制上保证火器大量使用的朝代,不但自己研制火器,还愿意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明朝禁军中有专门的火器营,戚继光的“戚家军”的核心战斗力是靠火器保证的。可惜,腐朽衰败的明军没有用先进的火器打败清军的铁骑,反而遭到了满清的鄙视,把先进的火器扔进垃圾堆。讽刺的是,清朝汉军绿营还装备着已经落后的火器,当中国人率先设计出机关枪雏形的时候因为是汉人竟不被重视!因此,在军事思想上,清朝是落后的。
B. 清朝的军事制度的影响
清朝军事制度简介,中国清朝(1644-1911)是中国历史上最後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并走向衰败的时期。它经历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封建社会和以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个历史阶段。其军事制度既因袭历代王朝的旧制和本民族的传统,也受到西方的影响。至清末,许多近代军事制度已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
起源:
中国清朝(1644-1911)是中国历史上最後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并走向衰败的时期。它经历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封建社会和以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个历史阶段。其军事制度既因袭历代王朝的旧制和本民族的传统,也受到西方的影响。至清末,许多近代军事制度已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
演变:
清朝前、中期,兵权主要控制在皇帝手中。雍正时设军机处,以亲信充任军机大臣,“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清史稿▪职官》),凡用兵大事皆由其承皇“帝旨意办理。中央设兵部,名义上是全国最高军事机关,实则”不过稽核额籍考察弁员而已“(《历代职官表》卷十二)。光绪三十二年(1906),兵部改为陆军部,始有统率全国军队的权力,後又增设海军部,但军机处的权力仍重。到宣统三年(1911),改责任内阁,另设军咨府,以秉承诏命,襄赞军谋,军机处遂废。
C. 满清的军事体制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引言:
清朝军事体制的特点可以追溯到清朝这一政权的发展过程,清朝统治阶级自称是从马背上得来的天下,这句话不假,清朝能够入关中原,是一步步壮大之后才有这样的军事实力并非真的是因为明末起义,清朝军事基础是在明末女真部落开始蓄力待发的不断壮大自己而形成的。女真是明朝东北建州三卫的地方部落,最擅长游牧,当时女真的很多军事部队主要以骑兵为主。
在明朝成化年间女真部落遭遇了几次灭种的危机之后,在百年时间里女真的军事实力一直没落,直到出现了努尔哈赤这样的将才,努尔哈赤是董山的子孙后代,满清的军事体制雏形正是在努尔哈赤的不断完善之下得以形成。
从1644年开始到1911年清帝退位,这段时期,清朝的军事体制从不断的完善到开始不断被瓦解,军事实力也是从盛转衰变化。
在清兵入关之时,军事体制以八旗为主之后组建了汉军旗的绿营,到了清朝末期有了袁世凯的新军,到了洋务运动,有了海陆军三军,这个时期,清朝的军事体制也接近现代军事体制。
清朝不管什么时期军事体制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兵民合一,兵民合一也是八旗军事体制的核心,还有就是军政合一,八旗子弟世代为兵,接受帝王的调遣,八旗子弟一辈子当兵,可以入朝为官,这是清朝军事体制最为核心的。
结论
综合来看,清朝的军事体制有兵民结合的特点也有军政结合的特点,不过这几个特点到了清朝中期不再凸显,后军事体制上有了地方特色,比如湘军和淮军。后期清军的军事体制接近近代,初步形成了海陆军的近代军事编制。
D. 军事法规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元明清时期朝廷颁布的法典都有专门的“军律”或“兵律”篇目,基本仍然继承这些传统,不过有些罪名的处罚略有减轻。比如明清律中的擅调官军罪,不过处以充军。原来的“乏军兴”,改为“失误军事”,处杖一百,造成失误军机的才处死刑。“从军征讨”而逃亡的,初犯杖一百,再犯处绞。也有些更为详细,比如有“飞报军情”的规定,失误军机的要处死刑。士兵在已平定地区掳掠的“皆斩”。官员将领“激变良民”,失陷城池的,处斩。此外清朝还曾订立一些专门的军事法规,如“行军简明纪律”等。
明朝以训练精兵出名的戚继光,在其所著的军事著作里并不一味主张重刑。他认为军队中要“严赏罚”,不过对于士兵平时一般过错,他都要求初犯、再犯予以警告,三犯之徒才予以严惩。责打军棍以5下为度,视情节增减。主要贯彻责打的严肃性,必定要召集全队,说明理由,重重责打,而不必过多责打。
另外他主张“详责成”,所有的违犯军法军令的行为都要连坐军官。管5人的,属下1人有犯就要连坐;管20人以上的,属下2人有犯就要连坐;管60人以上的,属下6人有犯就要连坐;管百人以上,10人有犯必要连坐;管300人以上的,20人有犯,必定连坐;至管1万人的,属下500人有犯,就要连坐。每一单位的士兵都要连保,如有逃兵,一队中“一半送监”,其余一半进行缉拿,都要革去“月粮”。1年未抓获的,全队发往边防巡哨3年。本伍的士兵捆打后仍然服役,但在抓获逃兵以前只能拿一半兵饷。对于士兵酗酒斗殴、破坏百姓田地庐舍,“贯耳游营”;奸淫妇女、偷盗财物的,就要“军法示众”。同队有士兵揭发的,全体不必连坐,如果无人揭发,就要全队连坐。这些都是他带兵训练时拟定的制度,后来大多被清末的湘、淮军继承。
E. 清朝后期的国防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表述
一、清末军事改革的基本情况
建立一支有效的国防力量,一直是清政府自晚清以来最为渴求实现的目标。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人对编练新式陆军的热情蓬勃高涨。“是时内外交章,争献练兵之策,于是北洋则有新建军,南洋则有自强军,是为创练新军之始”。而比较完全意义的军制改革是1901年,清政府下诏变法后开始的。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朝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对强烈的外来压迫和国内一浪高出一浪要求变革的呼声,清廷当权者慈禧于1901年1月下诏,提出“切实整顿”“一切政事”,要求各级官员“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各举所知,各抒所见”,实行“新政”。一时间,清廷上下大小官员人人以新政自诩,清政府亦成立职能机构,专门负责制定和颁布法规、条例、章程等新政事宜。
作为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任务,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改用洋操训练,使用新式枪炮,使清政府投入了巨大财力,花费了很大力气。
第一,废武举,设学堂,裁旧军,摈弃旧做法,建立新军队。旧式武举是清政府培养军事人才的重要途径,而时人称其“所习硬弓、刀及马、步、射皆与兵事无涉,施之今日,亦无所用”,为培养合格的近代军事人才,1901年8月29日,清政府下令全国停止了武科科举考试;9月11日命令各省仿北洋、两江筹建武备学堂;9月12日下令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编练“新军”的工作在全国铺开。
第二,设立中央与地方的领导机构,在全国推行编练“新军”。在中央,1903年12月4日,清政府以“各省军制操法器械未能一律,迭经降旨饬下各督抚,认真讲求训练,以期整齐划一,乃历时既久,尚少成效”,为了“随时考查督教,以期整齐而重戎政”,成立练兵处。该处由庆亲王奕助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铁良襄同办理。练兵处下设军政、军令、军学三司,负责招募训练新军。在地方,清政府下令各省设立督练公所,由地方督抚任督办,为各省领导编练“新军”的机构。督练处下设兵备处、参谋处、教练处。中央与地方领导机构的设立使编练“新军”的政策从上而下得到切实推行。
第三,颁法令,制计划,使编练的新军形成一定的规模。光绪三十年,兵部会同练兵处奏定《新军营制饷章》正式划定军制,规定新军分常备、续备、后备军三等。新军的编制为军镇,每镇官兵12500人。当年9月,练兵处、兵部奏准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颁布了《陆军学堂办法》。1906年11月7日,清政府改兵部为陆军部,将练兵处并入其中,铁良为尚书,统一指挥全国“新军”。1907年8月,陆军部制定了全国编练“新军”36镇的庞大计划,拟于2-5年内,除近畿4镇、四川3镇外,其他各省各省编练1~2镇。
F. 清朝军队的编制
以下是从满清进入北京起至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前的军队编制。
清朝主要武装力量有八旗军和绿营兵。
八旗军分满八旗、蒙八旗、八旗汉军。
满八旗由满人组成,分正红蓝白黄、镶红蓝白黄八旗,共八支部队。
在编制上一旗有7500人,分五个甲喇,一个甲喇1500人,每个甲喇分五个牛录,每个牛录300人。不过编制归编制,实际上两白旗在入关时辖有约一百个牛录。
蒙八旗初期只有四个正旗,后来又加了四个镶旗凑齐八支队伍。编制上与满八旗一致,但是人数一直少于满八旗。
八旗汉军又叫汉军旗,最初由孔you德、尚ke喜,耿仲ming三个汉jian叛变时带走的部队组成。汉军旗地位最低,且只有一旗,同样是牛录甲喇制(不过译成汉语称佐领参领而已)。汉军旗装备有大量火铳和火炮,是满清军队中,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前唯一可以装备火器的陆军。
然后就是二狗子绿营了。绿营分标、协、营、汛。
标兵有四种,分督标、抚标、提标、镇标四种。分别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指挥,辖兵数百到一千多不等。
一般情况下督标战力强于提标,提标又强于抚标和镇标。因为提督是武官,通常他的亲军提标会强于文官巡抚的抚标,有时侯总兵的镇标都比巡抚的抚标要强一些。
标营设游击将军直接指挥。其下有千总(清朝千总也就领几十人到三百人,没有一千人的)把总等。
满清初入关时因为与南明争战,各督标大多是披甲骑兵。到了晚清,因为披甲骑兵已经落后于时代,所以当时已经没有几个督标还保有甲骑。张之洞的标营是火枪步兵,还装备有少量火炮。
提标,抚标和镇标。
“协”由副将统领,一个协可能有二三千人,也有可能只有几百人(凤阳驻防协)
“营”则是长期驻守在府城和县城,重要关隘的驻防军。人数也是一样的,级别上,府城的绿营最高长官一般为参将(也有副将率领一“协”驻府城)。县则是游击(也有小县只驻千总)。
“汛”一般驻某处小关卡(类似现在公安检查站),小渡口,税卡等等。主要职责是辑盗捕贼,而不是作战。职能类似现在的武警,不过战斗力当然不能与武警相提并论。“汛”由千总或者把总担任指挥,一个“汛”辖几个人到几十人,一般不超百人。
太平天国起义后各地豪强编练了大量团练武装,不过这些武装力量番号混乱,编制杂驳,各设各的军官名称。很难弄清楚他们的编制,就不讲了。
G. 清朝军队建制
主要是八旗和绿营制度。
八旗
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总领称为牛录额真(牛录意为大箭;额真,又称厄真,意为主)。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创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队),设甲喇额真(参领)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都统、旗主)一人,副职一人,称为左右梅勒额真(副都统)。
皇太极继位后为扩大兵源在满八旗的基础上又创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编制与满八旗相同。满、蒙、汉八旗共二十四旗构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满清入关后八旗军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
绿营
清代由汉人编成的分驻在地方的武装力量,用绿旗做标志。
清朝常备兵之一。顺治初年,清廷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将收编的明军及其它汉兵,参照明军旧制,以营为基本单位进行组建,以绿旗为标志,称为绿营,又称绿旗兵。全国绿营兵额总数,时有增减,在咸丰以前大约六十万左右,较之八旗兵多三四倍。在清代前期,尤其是在康熙初平定三藩之乱及在干隆中叶以前的历次战争中,绿营都曾起到重要作用。绿营主要是步兵,分为战兵和守兵两种,此外尚有马兵(骑兵)和水师。其营制分标、协、营、汛四种,总督、巡抚、提督、总兵所属称标,副将所属称协,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所属称营,千总、把总、外委所属称汛。标、协管辖一至五营不等,营以下分若干汛。每营的人数少则二三百人,多则六七百人。按道里远近,计水陆冲缓,分汛布防。其建制分京师、行省、边区三个方面。京师设巡捕五营,统于步军统领。在内地各直省,均有绿营兵驻守,但经制及兵额不一,其中闽广最多,安徽最少。绿营的军职,以总督为最高,节制总兵以下各级军官。而各省区绿营,自巡抚、提督、总兵各标以下,统归所在总督节制。巡抚原则上不节制提镇。但在不设总督的省份及巡抚兼任提督的省份均可节制镇协。此外,江苏、湖南、福建、台湾、甘肃、新疆和贵州等省,巡抚也有节制总兵之权。总督、巡抚、提督、总兵除了统辖本标官兵外,还兼辖若干协营。个别省份的八旗驻防将军,如伊犁将军、成都将军亦统辖、节制部分绿营兵。在边区,新疆、蒙古和西藏建立了屯戍制度。地方绿营基本任务是“慎巡守,备征调”,此外还担负差役、西北用兵、东南海防和边防、屯戍、河工、漕运、守陵等任务。绿营的这一套严密的组织系统,发挥了臂指相使的镇压功能,成为清王朝维护其统治的主要支柱和武装力量。
同时,清统治者为了防止藩镇割据,骄兵跋扈,在绿营中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第一是以文制武,地方绿营的各级统兵官均归地方最高文官统辖或节制。第二是确立了一套互相分权,相互牵制的体制。如总督有权节制巡抚、提督、总兵,而提督和部分巡抚也可节制总兵以下各级武官。遂分散和限制了总督的指挥权。又如总督、巡抚、提督都有调遣兵马的权力,但是,除了统辖为数不多的本标官兵外,都不直接统辖其它镇协营兵。重兵是由总兵管带,而总兵虽有管带兵马的职任,却无调遣兵马的权力。这都是为了防止兵权过于集中。第三是实行兵皆土著,将则调补,兵籍和兵饷的发放统归兵部的制度。于是将不得私兵,兵不为将有,权利悉归中央。
清代中期以前,绿营尚称精锐。但以后承平日久,营务废弛,日趋腐败。自嘉庆初年镇压川楚白莲教起义时即已不能得力,至咸丰间镇压太平军时,更屡战屡败。于是自同治至光绪年间历经裁汰,最后被改编为巡防营,失去了常备军的作用,绿营之制仅存空名而已。
H. 晚清重要的军事方面改革措施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可以看作是近代中国军事近代化的标志之一,主要的军事改革措施有:
一、兴建近代军事工业,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及部分军事指挥、训练、作战体系。
二、建设新式海军,并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陆续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三、派遣军事留学生,学习西方军事理论
洋务运动失败,“庚子国变”之后,清政府又开始编练新军,以取代原先的旧式陆军,其中以北洋新军最为强悍
意义嘛,主要就是加速了军事近代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I. 清朝有哪些国防政策
公元1644年5月2日,清军在明山海关守将吴三桂的引导下大举入关,攻占北京。10月1日,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从沈阳迁都北京,开始建立全国性的中央政权,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
清朝前期,因为有亡明势力和割据势力的存在,又存在着沙俄的东进和西方殖民者在沿海的侵犯,当局重视武备,注意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先后取得了平定“三藩”,统一台湾,收复雅克萨,征服准噶尔的胜利,制止了分裂,抵御了外敌入侵,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的完整,建立起疆土辽阔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到了清朝后期,由于当局重内轻外,“防民甚防寇”,政治昏暗,财政拮据,国防废弛,军队腐败,内乱外患不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就逐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J. 清代的军事制度
清朝先后有8支武装力量:八旗兵、绿营兵、湘军、淮军、防军、练军、海军和新军,兵制经历了传统军制(经制兵)到勇营制(湘军、淮军)再到传统军制 (防军、练军)到近代军制(近代海军、新建陆军),装备由冷火器到火器的过程。下面逐一介绍八旗兵、绿营兵、湘军、海军和新军的创建、性质、特征、建制、 装备等情况。
八旗制度是军事制度、经济制度和行政制度。作为军事制度,八旗中每个1660岁的男子战时随时准备披挂上阵。所以八旗兵世代军籍,实行世兵制。
绿营兵是入关后改编明降卒与招募汉人而成的地方军(但东3省不设绿营),为多尔衮所创。他考虑旗兵太少,不足以控制全国。因使用绿旗,故名绿营或绿旗兵。绿营也是经制兵。绿营兵源,开始实行招募制,后来转向世兵制。绿营始于顺治朝,名为60多万,但缺额六、七万。同光时屡裁,但与清朝相始终。
湘军、准军乡勇本来是正规军的辅助力量,有事征调,无事遣散,但湘军、淮军在咸同间是清朝用来镇压太平天国的惟一军队,充当了正规军的角色,这是清朝军事制度上的一大演变。
防军与练军
为避免朝廷猜忌,当太平天国镇压下去后,曾国藩裁撤25000人,留万人守南京,15000人为皖南北之师。这余下的湘军与淮军都是勇营,他们留下来用于国防,称防军。
同治初年,各省督抚从绿营中挑选一部分人训练制兵称练军。照勇营办法训练,不用刀矛弓箭,换用洋枪洋炮,称练军。练军始于同治二年刘长佑编练直隶。再说 早点则在咸丰十一年署步军统领文祥已经挑选八旗精锐在北京创立神机营,使用洋枪,开始了练军训练。同治五年到光绪九年,各省从绿营中也挑选优秀将士开始练 军训练。防军和练军于是成为清朝的正规军。
海军
清朝海军的建成是洋务运动的一个成果。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 朝萌发建立海军的意图。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侵略台湾,更加刺激清朝建立海军的计划,并开始行动。经过10年努力,建起了3支海军:北洋海军、南 洋海军和粤洋海军。其中粤洋海军分福建海军和广东海军。北洋海军驻守大沽、旅顺、营口、烟台,南洋海军驻守江宁、吴淞、浙江,粤洋海军负责海口、台湾、厦 门、琼州、廉州等福建和广东海面。
新军
新军是甲午战争后清朝采用新式装备,运用资本主义国家的练兵方法和军制建立起来的近代化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