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论用人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法律地位与效力

论用人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法律地位与效力

发布时间: 2022-04-24 05:00:08

㈠ 用人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怎样才合法有效

用人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首先应该符合劳动法或《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其次应该有明确的绩效考核制度检验员工的报酬供参考。。

㈡ 用人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企业的规章制度正式名称为企业劳动规章,通俗的叫法不一,如员工守则、从业规则等等,一套完善的企业规章应包含企业经营管理方方面面的内容,以达到企业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的目的。由于企业规章是由企业制订用来约束劳动者的规范,实践中关于某些规章的法律效力问题即该规章是否具有法律效力问题便成了许多劳动纠纷产生的原因和争议的焦点,也成了在此类劳动纠纷中胜负的关键。那么如何判断企业规章的法律效力? 首先,规章制度的制订权是法律赋予企业的用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的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 其次,企业的规章制度是否合法,是其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根本,规章制度的合法性应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内容合法:规章制度的内容必须符合现行的国家劳动法律、劳动行政法规、劳动行政规章和地方性劳动法规、规章,以及具有法律效力的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要求。 2.程序合法:规章制度的制订和实施,必须经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否则不具有法律效力。 3.公示:企业规章制度必须公示,让每一位企业的员工都清楚其内容,以便遵照执行。 综上所述:企业有权制订本企业的规章制度,只要合法就具有法律效力。

㈢ 如何看待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的效力

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是指用人单位为加强内部劳动管理,保障劳动者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按照法定程序、以书面形式制订并公布的行为准则。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规章制度要产生法律的效力,必须符合以下的要件: 一、规章制度内容必须合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八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该条明确要求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的内容必须合法。用人单位劳动管理规章制度的违法条款没有法律效力。 二、制订规章制度程序必须合法 程序合法指劳动规章制度的制订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说明劳动管理规章制度必须通过民主程序制定,民主程序包括:在内容上必须要与职代会或职工大会民主讨论确定,在形式上必须经职代会或职工大会民主讨论通过。 三、规章制度必须公示并告知 公示原则是现代法律法规生效的一个要件。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必须经公示后方能第生效,未经公示的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对职工不具有约束力,也没有法律上的效力。公示一般采用用人单位文件、印制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手册、在规定场所公布等形式发布。 由于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只在用人单位内部使用,不为公众所知道,所以在用人单位录用新职工时,应当告知新员工本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内容,通过发放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手册等方式让职工了解具体的内容,以确保规章制度的实施。 四、规章制度必须经审查备案 根据国务院《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有权对用人单位制定内部劳动保障规章制度的情况实施劳动保障监察,对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进行审查。劳动保障部门对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进行审查备案,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用人单位在制定劳动规章制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预防违法行为的发生,以此保障劳动规章制度内容的合法性和制订程序的合法性,保护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合法利益。 劳动部《关于对新开办用人单位实行劳动规章制度备案制度的通知》(劳部发[1997]338号)规定,对新开办用人单位实行劳动规章制度备案制度。

㈣ 公司内部规定有没有法律效力

你所说的公司内部规定,应该是企业的规章制度,对吗?

企业的规章制度,如果是依照法律内规定所容制订出来的,具有法律效力。

我国《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第二款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第四款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最高法《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四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

可见,公司(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是企业的一种内部“立法”行为,这是法律赋予企业的一项重大权利。但是,企业规章制度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来制定并公示,很多地方还规定企业在规章制度制定后要送交劳动行政部门审查和备案。这样制订出来的规章制度,对企业及其全体人员就具有约束力。

㈤ 《劳动合同法》实施前用人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在《劳动合同法》施行前有效力的法律《劳动法》,用人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理论上应该是对回法答律的补充细致的说明和具体执行的标准,是有法律效力的。具体情况先参考《劳动法》(08年1月1日前),然后再参考规章制度,但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不能违法。
《劳动法》第八十九条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㈥ 如何判定用人单位规章制度是否有效

(一)依法制定内容合法

1、制定主体有权。劳动规章制度制定主体应是用人单位有权机关统一制定,并以用人单位名义颁布实施。用人单位不具有规章制度的制定主体资格,以其名义发布的劳动规章制度不应视为整体有效的规章制度。

2、内容合法。规章制度内容合法,就是指其内容不能与法律、法规相抵触,相抵触的部分无效。这里的“法”应当作广义理解,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部门及地方规章等。

3、诚实守信。一些法律没有详细规定的内容,需要用人单位在劳动规章制度中予以具体规定。如《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或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无需支付经济补偿金。但是何谓“严重违章”、
“严重失职”、“重大损害”,法律没有做出具体规定,需要企业规章制度进行补充。一般来说,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不得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和正常的常规判断标准,应为大多数人所认同。

4、不得违反公序良俗原则。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是民法的一个基本原则,渗透所有法律。《劳动合同法》也贯穿着“公序良俗”基本原则。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违反公序良俗,职工可向劳动行政部门主张该规章制度无效。

(二)制定程序合法有效

所谓程序合法有效是指规章制度要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
所谓的民主程序,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条的规定,合法的程序包括在职工代表大会上充分讨论、与工会、职工代表充分协商确定、履行有效的告知义务等。

(三)规章制度公平合理

一是公平。所谓公平是指同类工种,无差别对待,不可出现特权、歧视现象,不存在隐形的不合理之处。如不能做出对临时工和人事代理人员有不同工同酬的规定,用人单位也不得在对规章条款具体解释运用时侵犯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是合理。所谓合理,即规章制度不得有苛刻条款,过于严格、超乎常理的条款即为苛刻条款,在审判实践中此类条款较为常见,本文中所提到的案例即为此类现象。

三、在审判实践中对用人单位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的运用与处理。

(一)对于用人单位提供的下列规章制度可以直接参照处理,但不能在判决书中直接引用。

1、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合法有效,至于效力如何认定,本文之前已论述。

2、适用范围明确。规章制度的适用范围必须明确,例如适用的人员范围、时间范围、内容范围等。

3、内容全面、细化。涉及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主要内容不仅要全面且应该细化,例如在规定的处罚制度上,应明确处罚对象、处罚等级、处罚事宜、处罚程序等。

4、相互一致,前后不矛盾、不冲突。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不得出现歧义,不得有模煳性语言,不得前后不一致,否则法院不应参照,法院无解释权力和义务。

5、注意有可操作性。法律调整的是普遍性的问题,用人单位应将法律法规具体化,最好规定到具体的行为、程度,而过于原则、宽泛,操作性较差的原则法院无法参照。

(二)对于违法显失公平的单位规章制度做出如下处理

1、企业承担相应的责任。《劳动合同法》第八十条规定,用人单位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2、劳动者可因企业劳动规章制度违法并损害自身权益而随时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3、企业可能因劳动规章制度违法而承担行政责任。《劳动合同法》第八十条规定,用人单位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该规章制度无效,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

㈦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法律地位及制定规章制度的原则和程序

企业规章制度是指用人单位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在本单位范围内实行的有关组织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规定,遵守劳动纪律是公民的一项义务。《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劳动者应当遵守劳动纪律。可见,企业规章制度是法律法规的延伸和具体,是实现劳动过程的自治规范,它对单位的全体成员均具有约束力。

㈧ 如何认定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效力

《劳动合同法》第4条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直接涉及劳动者切内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容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员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平等协商确定。在规章制度或者重大决定实施过程中,如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向用人单位提出,经过双方协商,用人单位应予以修改完善。
对于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用人单位应当将其公示、告知劳动者。
用人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必须符合下列程序:
1、规章制度的内容必须合法
2、制定程序必须合法
3、要有职工的参与
4、以合法有效的形式公布
结合你的叙述,程序不合法的企业规章制度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其不能作为用人单位用工管理的依据。

㈨ 公司内部管理规定是否有效力和法律相冲突是否适用/

公司的内部管理规定是劳动合同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和法律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如果它和法律相冲突,则不适用。

㈩ 公司内部设立的各种工作纪律、制度规范具有多大的法律效力

还是看规章制度的内容,一般来说,规章制度不违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是有效的。当然劳动合同法对一些规章制度制定应履行的程序也做了规定。

《劳动合同法》
第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

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
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第八十条 用人单位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热点内容
刑事诉讼法龙宗智 发布:2025-02-11 21:24:59 浏览:289
刑法同业竞 发布:2025-02-11 21:19:32 浏览:995
后勤领导干部学习准则条例心得 发布:2025-02-11 21:03:29 浏览:639
注册公司后法律条文 发布:2025-02-11 20:02:13 浏览:835
浙江省水土保持条例宣传 发布:2025-02-11 19:33:43 浏览:191
消费者权益属于社会法吗 发布:2025-02-11 19:29:40 浏览:14
广东计划生育条例2017 发布:2025-02-11 18:47:46 浏览:217
一个店铺的规章制度 发布:2025-02-11 18:05:14 浏览:830
教育法学案例 发布:2025-02-11 17:45:19 浏览:198
镇公共法律服务 发布:2025-02-11 17:11:04 浏览: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