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章源自
A. 名词解释行政规章
行政规章:指国务院各部委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以及设区市的人民政府根据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等制定和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称为部门行政规章,其余的称为地方行政规章。 《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第六条 规章的名称一般称“规定”、“办法”,但不得称“条例”。 行政法规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的有关国家行政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其地位和效力低于宪法和法律。
(1)规章源自扩展阅读
在我国,行政规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类:
1、内部规章和外部规章
内部规章主要指行政机关自身的工作规则。诸如行政事务分工、会议形式、文件签发收发周转、情况汇总、表报统计等规则。
外部规章主要指行政管理规章,其中内容大都涉及行政主体的职权职责、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且包括一定的罚则条款。行政损权现象一般发生在此类规章的实施过程中。
2、中央规章和地方规章
中央规章又称部委规章,主要指国务院各部、委规定的规章。其授权源自宪法法律,在本系统范围内适用于全国。特点是适用单一的领域,专业性较强。
地方规章亦称政府规章,主要指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以上政府制定的规章。其授权源自地方组织法,特点是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其内容既具有针对某一事项的特定性,又具有针对一般情况的综合性。
B. 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区别
1、范围不同法律法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这三个的范围不一样,法版律法规范围最大,包权含了行政法规以及部门规章,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是单独的。2、制定人不同法律法规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行政法规则是国务院制定,而部门规章是适用于国务院各部门、各委员会、审计署等这些部门自己发布的。3、适用对象不同法律法规适用于所有人,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民众;行政法规是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工作制定的,不适用普通民众;部门规章同样不适用普通民众,是国务院各部门、各委员会、审计署自己调整内部范围内的行政管理关系的。
C. “公务员最低服务年限为5年”这条规定源自哪里
这条规定源自:《新录用公务员任职定级规定》第六条的内容为“新录用公务员在机关最低服务年限为五年(含试用期)”。立法目的是为了确定新录用公务员的职务和级别并规范任职定级工作,限制公务员辞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十三章第八十一条,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辞去公职:
1、未满国家规定的最低服务年限的;
2、在涉及国家秘密等特殊职位任职或者离开上述职位不满国家规定的脱密期限的;
3、重要公务尚未处理完毕,且须由本人继续处理的;
4、正在接受审计、纪律审查,或者涉嫌犯罪,司法程序尚未终结的;
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得辞去公职的情形。
(3)规章源自扩展阅读:
公务员最低服务年限解读
1、就是指经过考察录用后的公务员必须在所在单位服务满岗位所要求的最低服务年限。以5年为例,就是指录用后的公务员必须在所在单位服务满5年,这5年包括1年的试用期。在这五年内,新录用公务员不允许调动或者向更高一级别的单位继续考取。
2、公务员最低服务年限:已经被录用公务员,在最低服务年限内不能辞职。
3、根据公务员法第八十一条规定,公务员“未满国家规定的最低服务年限的”,不得辞去公职。按照有关规定,公务员最低服务年限为五年。
4、因此,公务员在试用期内不得提出辞职,但是新录用公务员在试用期内可以向单位提出申请放弃录用。
D. 人性化管理需要什么样的规章制度
人性化管理这个概念源自企业管理,是在企业管理中构建并推而广之的。它是将人性学理论应用于管理、尊重人性的基本属性的一种管理理念。它强调的是在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以达到充分开掘人的潜能的目的。人性要素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其外在表现形态复杂而无序,但其基本属性还是可以归纳总结的。人性化管理就是基于人性基本属性的可归纳,以及它的可塑性,对所属团队(企业、机构或部门)进行管理的一种管理理念。这种理念体现在学校管理中,就是以师生为中心的人本导向管理。体制的变革往往是在争议和矛盾中逐渐实现的。在学校推行人性化管理,绝不会像过去推行制度化管理那样可以以一套制度就能一挥而就的事情,它的实现应该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对人性的复杂而无序的表现形态进行有序组织和疏导的过程。目前就有一个争议:人性化管理要不要规章制度?这个问题实质上是人性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的区别的问题,也是人文主义在管理过程中的体现尺度的问题。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性化管理就是“无为而治”,就应该反对一切条条框框的限制。持这种观点的人大多数打着创建“和谐社会”的旗号,其实这是对“和谐”的一种误解,是一种投机思想。创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离不开法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保障;在学校实行人性化管理离不开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规范有序的人性化管理的保证。在这里,不应该考虑是否应该存在制度,而应该考虑应该有什么样的制度。人性化管理理念之下的规章制度应该具有如下特征:1、要具有人本导向作用,要有一定的弹性,其操作性应该是可塑的。以人为本有别于以事业(工作)为本,是人性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和目的。事业(工作)是人发展的载体和手段,是实现人与团队共同和谐发展的平台。上世纪末,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教育管理“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工作安排要有利于人性的自由健康发展,有利于调动师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有利于教师才能的充分发挥。举个例子:在制度化管理理念下,学校对某项具体工作制定了非常严格的定性和定量的要求,而有一位老师的做法恰好与这种要求不符合,他根据自己的所学和积累的经验采取了另外的方式方法,也很好或更地完成了任务,达到了目的。但是对照那条制度,他的工作没有被认可,甚至受到处罚。于是,这位老师在以后的工作中变得缩手缩脚甚或自暴自弃。这是僵化的规章制度造成的后果。在人性化管理理念下,这样的条款自然不应该出现。俗话说的好,“活人不可以让尿憋死”。过于刻板的规章制度会束缚被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同时也束缚了管理者的手脚,遇事缺乏变通,容易引发人性的冲突。人性化管理理念之下的规章制度要有一定的弹性,其操作性应该是可塑的。我们可以用课改理论解释这个观点:新课程改革向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两样东西,一样是统一版本的课程标准,一样是各种版本的教科书。前者是强制性的,必须执行;后者是建议性的,仅供参考;只要你能达到课标的要求,采取什么样的教科书无关紧要,甚至允许自编教材。人性化管理理念之下的规章制度,就要像课程标准一样,我们只需要告诉教师应该达到的目标,至于这个目标怎么实现,管理者需要做的就是信任老师的能力和对工作过程加强督导就行了。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鲧失败了。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禹成功了。制度化管理重在堵,人性化管理重在通,这才是两者最根本的区别,人性化管理是不应该否定制度的存在的。2、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培育。 [1]制度的制定应重点着眼于校园文化的培育,而不应该过多地着眼于行为的约束。要树立利用文化功能管理教育教学的意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实现发展的摇篮。”营造优美、舒适、具有人文影响力的校园文化,是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下,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所谓校园文化,应该是一种具有管理、统驭、感召、教育、凝聚、疏导等功能的文化,是事业价值观的导向,是一种体现团队共同价值取向的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团队的竞争能力,也有利于激发成员个体的发展激情,学校的管理特色也要在这上面得到体现。让学校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形成厚重的文化底蕴,这是在学校实现人性化管理的最高层次。 校园文化既有无形的方面,又有有形的方面。无形的方面体现在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有形的方面则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建设和各项工作流程上。前者对后者具有约束和导向作用,特别是制度文化建设,人性化管理理念之下的规章制度,无疑也应该起到维系学校正常秩序、树立并维系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离不开制度的约束和疏导。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制定出符合教育规律和时代需要的团队奋斗方向,并在日常工作安排中体现这样的要求,逐渐形成由全体师生员工共同认可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才能保证学校各方面工作协调有序地开展与落实,形成自己的管理特色。做到了这一点,学校的发展就能步入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就能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管理文化,就能凝聚一切力量,实现个人与团队的共同发展。3、要特别注重师本学习,要有利于建立长期的教师素质发展机制。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对教师的管理,教师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就是将教师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进行开发,通过培训、教学研究等方式促进教师自身发展,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这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是教师自身社会角色和专业发展的要求,更是人作为发展的第一主角的要求。我们需要构建学习型校园,要让教师的学习行为具有持续性和长久性,这就需要在制度中体现这一要求,而且要有比较具体的规定和规划。学校管理者对师本学习的关注要具有前瞻性和开放性,要重在营造学习的气氛,要体现社会助长作用(现实需要激发行动)的基本思想。要允许多种形式的学习,并对个体的学习行为进行有效协调和组织,通过群体协同发展的方式来促进教师潜能变成现实的才能。同时,要制定和完善师本学习激励机制,激励教师重视自身专业的发展并付诸实际行动。一句话,体现人性化管理理念的规章制度,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重视人的需要,而不仅仅是重视事业(工作)本身的要求;要达到培养和鼓励员工积极主动地去工作,而不是被动教条地去执行。围绕制度的一切组织和设计也都要以人为中心,努力营造一个信任、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合理满足和疏导人性要求,使团队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形成既有被管理的自觉,又有管理和自我管理的主动,心情舒畅地投入到事业中去。
E. 法规的定义
解释:泛称法律、条例规章等。
指法律、法令、条例、规则、章程等法定文件的总称。
F. 管理者与规章制度的关系
规章制度是保障企业机器正常运行的必备武器,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实践的过程中,我曾观察到很多有趣的现象:规章制度得不到切实的执行。圈内朋友也多次提到,很多企业的规章制度明白清晰,漂亮可人,但却得不到有效的执行与落实。很多管理者认为,问题的根源是执行力的问题。为此问题,我特别仔细研究过很多企业的规章制度。首先我不否认可能存在执行力的问题,但我认为更深层次的问题,其实源自制度本身。得不到有效执行的制度,都很可能存在致命的实践漏洞!人力资源部是负责企业制度制定的主导部门,在实践中,也可能是其他高管人员担负起企业制度的制定工作。在我的工作经历中,就曾多次负责相关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在管理者制定企业制度的时候,我发现主要从两个思维导向出发:明确内容,规避风险。明确内容和规避风险是很多管理者制定规章制度的出发点,也自然而然地将这种思维形态清晰表现在制度上,对此是没有错误的,但却不全面,缺乏对人性深刻洞察的全面认识。管理者经常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管理的本质是基于不信任而产生的,制度是其中一个有力的维系手段。规避风险的本质是在规避人性的阴暗面,明确内容的本质是概述工作的内容与职责。人性当中,固然有阴暗面,但同样存在光明的一面。企业经常倡导的“以人为本”在制度里面,将真正点滴呈现。只有融合人性与管理实践的规章制度,才真正具备落地的功能,才会真正被企业员工所真诚接受。经过多年反复的实践与揣摩,我认为:每一个优秀的企业制度背后,都必须蕴藏着“权、责、利”三要素。权责利是一切规章制度得以落实执行的第一要求,但凡违反此三点精髓,或者火候有所偏差,权重落笔点有失偏颇的规章制度,都会在实践的过程中陷入层层障碍的心理对立当中,得不到快速有效的落实。
G. 哪些国家机关有权制定规章
安庆当然没有权力!青岛属于较大的市。安庆不是。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专民银行、审计署和具属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较大的市是指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这些都是立法法最基本的内容!应当熟练掌握。
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名单:
唐山市、大同市、包头市、大连市、鞍山市、抚顺市、吉林市、齐齐哈尔市、青岛市、无锡市、淮南市、洛阳市、宁波市、淄博市、邯郸市、本溪市、苏州市、徐州市
H. 有权制定规章的国家机关是
法律分析:行政法规的制定主体是国务院,行政法规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制定、行政法规必须经过法定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具有法的效力。行政法规一般以条例、办法、实施细则、规定等形式组成。发布行政法规需要国务院总理签署国务院令。主要指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以上政府制定的规章。其授权源自地方组织法,特点是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其内容既具有针对某一事项的特定性,又具有针对一般情况的综合性。
法律依据:《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第六条 制定规章,应当体现全面深化改革精神,科学规范行政行为,促进政府职能向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方面转变。制定规章,应当符合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相同或者相近的职能应当规定由一个行政机关承担,简化行政管理手续。
I. 行政规章的在我国,行政规章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类:
中央规章又称部委规章,主要指国务院各部、委规定的规章。其授权源自宪法法律,在本系统范围内适用于全国。特点是适用单一的领域,专业性较强。地方规章亦称政府规章,主要指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以上政府制定的规章。其授权源自地方组织法,特点是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其内容既具有针对某一事项的特定性,又具有针对一般情况的综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