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生物条例
Ⅰ 我国对野生动物的保护
野生动物贸易是野生动物经济利用的主要动力。贸易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可以反映野生动物保护状态,资源动态和利用水平。野生动物贸易研究制定濒危物种限额贸易和野生动物保护措施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进一步开展野生动物贸易监测和比较的基础。研究结果还可以用来检验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和各种保护法的保护效果,并对野生动物资源的持早用有重要指导。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传统的饮食、医学、加工业和饲养十分发达,野生动物长期被用作食物、医药、原料和观赏。但野生动物贸易从未监测过。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野生动物及产品的社会需求猛增,导致价格暴涨,从而刺激了野生动物及产品的贸易。饲养野生动物和经营野生动物及产品的单位和个人越来越多;非法收购,倒卖和走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产品的活动十分猖獗。野生动物贸易已严重威胁分物种的生存和资源利用。据有关资料分(李义明、李典谟,1993),我国兽类物种的69.91%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捕杀和栖息地坡坏,其中捕杀是第一重要的原因。而野生动物贸易是刺激捕杀活动的根源,捕获的猎物主要用作食物、医药和加工原料。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持续增加,野生动物及产品的需求将会更大,加上高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栖息地破坏和环境污染,受威胁的物种将进一步增加,物种受威胁程度进一步加重。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开了野生动物贸易和研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经济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以及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了积极影响。我国还没有开展野生动物贸易研究,甚至连这方面的一些粗略估计数字很缺乏。这不但影响到我国生物多样性合理管理,保护和持续利用,而且也不利于国际其他国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因此,有必要开展一项综合性的野生动物贸易和研究,以揭示我国野生动物贸易现状,为合理保护和持续利用野生动物资源提供依据。
我国野生动物贸易发展极为不平衡,存在强烈的区域差别,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南方各省野生动物贸易发达,尤以广东和广西少为最甚。这两省贸易种类多,贸易大。了解这两省的野生动物贸易状况对研究我国野生动物贸易有重要意义。
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广西)位于我国的南疆,东、北、西三面分别与广东省、湖南省、贵州省和云南省接壤,西南面与越南交界,南濒北部湾(图1)。地处北纬20°54-26°23,东经104°28-112°04,总面积23.68万平方公里,人口3800万。防城县、宁明县、凭祥市、龙州县和靖西县等六县一市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约400公里,边境地区人口约212.4万,面积约1.842万平方公里。龙州县、凭祥市、明县和防城县海拨相对较低,交通发达,而靖西县等位于云贵高原的边缘,海拨较高,交通亦不发达。
1988年中越关系缓和后,广西中越边境的两国贸易逐渐繁荣起来,东南亚一带的野生动物及产品随之从越南进入我国广西。这些野生动物除部分在当地消费外,大部分经广西运往其它地区。广西成了我国与其它地区及东南亚一带野生动物贸易的中转站。为了弄清广西边境野生动物贸易所涉及的野生动物种类,贸易和路线,为野生动物保护提供依据,于1993年12月2-31日和1994年6月20至7月28日调查了广西及其中越边境野生动物贸易,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图1. 广西地理位置 1、富和乡;2、水口;3、弄尧; 4、同登;5、芒街;6、东兴 图2. 调查地点 2. 研究地点和方法研究地点: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我国南部边疆(图2),南濒北部湾海域,西南与越南交界,东与广东相邻,南与贵州和湖南两省相接,西与云南省为邻。现有八个地区,分别是南宁、柳州、桂林、梧州、玉林、钦州、白色和河池地区,省会是南宁市。广西是我国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历来盛行野生动物,传统医学十分发达,野生动物及其产品年消费非常高。由于地处边垂和沿海,边界贸易十分发达,该区可能是我国野生动物及产品进出口的主要陆上和海上通道。 研究方法:
收集广西经贸委(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和医药管理局所属公司历年野生动物活体,皮张和药材等的贸易资料。南市以及边贸城镇凭祥市、龙州县城和防城县东兴镇(图2)的药店、餐馆、农贸市场及宠物市场,检定买卖的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栖类及其产品的种类,并记录出售数和价格。走访东兴、弄尧、埔寨和水口海关以及越南境内的芒街和富和乡(图2),调查野生动物边贸的种类,数量和路线。伪装成商人,走访山货老板(野生动物商人),询问野生动物的进货来源和运输路线。整理野生动物贸易有关文献。分析和总结收集的数据,揭示广西野生动物贸易的一般状况:
(1). 野生动物贸易所涉及的物种和丰富程度。
(2).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贸易情况。
(3). 影响野生动物贸易因素。
(4). 某些野生动物贸易所涉及的国家和贸易路线。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进一步开展野生动物贸易的必要性以及哪些物种应该控制贸易,并提出具体的保护建议。
3. 广西中越边境野生动物的贸易情况
3.1 物种丰富度
广西中越边境野生动物贸易所涉及的物种有38种(表1),其中兽类13种、鸟类6种、爬行类18种、两栖类一种。兽类主要是灵长目和食肉目种类,另外有鳞甲目的穿山甲。鸟类以隼形目种类为主。爬行类以龟鳖目和蛇目种类居多。38种野生动物中,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8种,其中,獭猴、黑叶猴、南蛇和巨蜥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越南金丝猴、长尾猴在我国无分布。三个海关中,凭祥弄尧海关运入的野生动物种类有33种,次是东兴海关,有11种,龙州水口海关运入的野生动物种类少,仅7种。由于东兴镇人口少,当地消费小,而野生动物过关时包装又很严密。从东兴运入种类可能比调查的种类要多得多。
表1 三个海关运入的野生动物物种丰富度
物种
獭猴 Nycticebus coucang*
越南金丝猴 Rhiopithecus avurcul
豚尾猴 Macaca nenestrina*
熊猴 Macaca assamensis*
猕猴 Macaca mulatta*
食蟹猴 Macaca fascicularis
红面猴 Macaca arctoides*
黑叶猴 Presbytis francoisi*
果子狸 Paguma larvata
豹猫 Felis bengalensis
大灵猫 Viverra zibetha*
小灵猫 Viverricula indica*
穿山甲 Manis pentadactyla
猫头鹰 Bubo bubo*
竹鹰**Zhying*(Accipiteridae)
猴头鹰**Houtouying*(Tytonidae)
褐翅鸦鹃 Centropus sinensis*
水鸡 Amaurornis phoenicurus
绿头鸭 Anas platyrhynchos
山瑞 Trohyx steindachneri*
乌龟 Chinemys reeresii
水鱼 Trionyx sinensis
合龟**(龟鳖目)(Testudoformes)
枕龟**(龟鳖目)(Testudoformes)
灵龟 Caretta caretta*
长寿龟**(龟鳖目)(Testudoformes)
丽龟 Lepidochelys olivacea
变色树蜥 Calotes versicolour
巨蜥 Varanus salvator*
眼镜蛇 Naja naja
眼镜王蛇 Ophiophagus hannah
五步蛇 Agkistrodon acutus
翠青蛇 Opheodrys major
草花蛇**(蛇目)(Serpentiformes)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atus
南蛇 Python molurus*
蛤蚧 Gekko gecko*
黑斑蛙 Rana nigromaculata 3.2 贸易量
野生动物经海关运入我国的时间一般在上午。据1994年6至7月份调查,凭祥弄尧海关野生动物运入我国的时间在上午7时至9时30分,在水口海关,野生动物运入我国时间一般在8时至10时。东兴海关野生动物运入我国的时间为9时至11时30分。冬季由于黑夜时间延长,野生动物运入海关的时间也相应推后0.5至1小时。如1993年12月调查,弄尧海关野生动物运入我国的时间是8至10时30分,水口为9至11时,而东兴为9时30至11时30分。
中国及东南亚一带野生动物国际贸易如此繁荣,原因有几点:(1). 我国是巨大的野生动物被认为是滋补强身的上等佳品,因此,野生的消耗和需求十分巨大。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大为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有钱享受滋补强身的野生动物菜肴和佳品。我国实施《森林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后,通过捕杀国内野生动物而获得野生动物货源的途径已基本被禁止,这野生动物货源奇缺,野生动物市场匮乏,野生动物价格暴涨,野生动物贸易就成为能获得巨额利润的行业。许多从事野生动物的人把眼光瞄准了国外。(2). 越南与我国接壤,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加之越南人均收入低,野生动物保护不力,向国贩运野生动物能获得丰厚的利润。因此,大量的野生动物进入中国。中越边境的野生动物贸易最初只是在中越边境一带,现已扩展到包括整个东南亚和中国大部及香港和澳门在内的庞大的国际贸易网络;(3). 由于没有法律依据(在下面讨论),中国和越南海关对野生动物只好听之任之,与其它贸易同等对待。从事野生动物贸易的商人只要有护照,即可携带野生动物自由出入。
我国的云南省与东南亚的越南,老挝和缅甸接壤,广西与越南接壤。由于云南省地处云贵高原,本省交通及与内地交通不发达。从云南运入我国的野生动物数量十分有限。相反,广西交通发达,还有通往越南的国际列车,加之两广一带的民众有好食野生动物的不良习惯,传统医学又十分发达,因此,我国广西和越面就成了东南亚一带野生动物进入我国各省及再转运到香港,澳门的走廊。 3.4.2中越边境野生动物国际贸易对我国及东南亚野生动物资源及环境的危害
东南亚一带的野生动物大量运入我国,带来了复杂的政治,经济,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保护。一方面,中越边境的野生动物使个别的单位和个人趁机发家致富,另一方面,进入我国的野生动物对我国和东南亚一带的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保护产生严重的有害作用,原因在于:
(1). 外来种入侵问题外来种入侵常常引起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导致许多物种绝灭。这方面已有大的科学证据,例如尼罗河河鲈(Lates nilotia)是外来种(Cobentz, 1990),它实际上已消灭了维多利亚湖几百种鲤鱼科特种。棕树蛇即将引起关岛至少10种鸟的绝灭。外来种对岛屿物种生存威胁最大,而今世界各国的自然栖息地均破碎成类似于岛屿状的栖息地,栖息地岛屿上的物种同样对外来种入侵很敏感。中越边境的野生动物活体是越南的野生动物活体进入我国,最有可能产生外来种入侵。大的活野生动物进入我国,难免有部分个体流入到我国的自然栖息地,导致我国一些特有种的绝灭,使许多生物资源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值得注意的,外来种一旦定居下来,则是永久性地存在下去,无法把它们从自然栖息地中消除掉。外来种入的另一个是可能给我国同类物路带来无法抵抗的流行病或寄生虫,从而可能引起我国部分物种绝灭和资源下降,最终损害我国生物资源的经济利用。 (2). 直接威胁我国野生动物种群我国一些分布在中越边境的珍稀动物可能因越方大量捕杀而危及到种群的存活。獭猴(Nycticebus Coucang)是其中一例,分布在中越边境一带,在越南也有分布。该种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在我国数已很小,濒临绝灭。越南大捕杀种群,有可能把正常扩形到越南的我国獭猴个体捕杀,而越南一方的獭猴种群无法正常地扩散到我国,这样我国獭猴种群正常的迁移被打乱,我国獭猴种群数就会下降。如果越南邻近中国一方的獭猴种群被捕尽,则我国的獭猴种群可能加速灭绝。作者12月22日下午在凭祥市野生动物交易处一次就发现16只来自越南的獭猴在出售。有多少越南獭猴被捕获和捕杀运入我国还不清楚。但照此捕杀下去,用不了多久,越南的獭猴资源就会枯竭,到那时,我国獭猴种群的生存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不利局面。黑叶猴、猕猴、豚尾猴、熊猴、穿山甲、巨蜥等在中越边境一带均有分布,越南边境一带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必然会祸及到我国的野生动物资源。(3). 妨碍我国的野动物保护大量的野生动物及产品涌入我国,为许多不法分子买卖国家禁止贸易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提供了掩护。许多不法分子可能打着买卖越南野动物的名义,干捕杀和买卖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勾当。由于我国与越南领土接触,许多动物种类相同,而越南国内的野生动物资源又没有研究清楚,这就增加了管理和执法人员识别不法分子野生动物来源的困难,大量的罪犯因此逍遥法外,而我国的野生动物资源则不断受到破坏。
(4). 刺激我国野生动物及产品消费越南野生动物的大量流入,使得我国野生动物货源充足,从而我国野生动物及产品的消费。食用野生动物的饭店和出售野生动物的越来越多,食野生动物的人数也不断增加。目前广西及我国其他省份高档饭店和出售中野生动物占有率高,野生动物佳肴品种的丰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大量从越南运入我国的货源。一旦越南及东南亚控制了野动物的捕杀和外流,我国野生动物货源必将奇缺,将会导致野生动物及产品价格暴涨,一些不法分子可能转向国内的野生动物种群,为获利不以身试法。我国的野生动物种群就会面临巨大的社会需求,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利用压力会最终威胁我国的野生动物。
淡漠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由于饭店和酒店大量吃野生动物,市场上大量出售野生动物,野生动物保护就变成了一句空话,野生动物保护法就失去了应有的威严,同时,国家花大力气提倡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就失去了效果。长此以往,国民素质会不断降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会明显下降。
东南亚一带是亚洲生物多样性最富的地区,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较丰富地带。大规模的野生动物国际贸易是直接大捕杀野生动物的结果,必然导致这一带野生动物资源过度利用,部分物种绝灭,生物多样性下降,对这一带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保护极为有害。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动物种类较多的国家之一。高等陆栖动物有 2300 余种,其中哺乳动物394 种、鸟类1795 种、两栖动物 265 种、爬行动物 380 种,还有大量的昆虫。我国的兽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分别占世界总量的9.57 %、 12.06 %、4.11 %和 7.85 %。我国野生动物的特有种共333 种,其中兽类 62 种、鸟类66 种、两栖类74 种、爬行类 131 种。我国在物种总数丰富程度和生物特有性多样程度方面均位居世界前列,是世界上 12 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之一
Ⅱ 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有哪些
生活中常用的法规有以下7条:
1、《婚姻法》:用于处理夫妻家庭关系,子女抚养关系,感情破裂离婚时必用。
2、《继承法》:用于老人去世后遗产的分配与继承。
3、《道路交通安全法》:用于日常生活出行可能会遇到的交通事故及其处理。
4、《合同法》:用于生活中购买房产、汽车等物品时签订合同。
5、《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用于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尤其是处理邻里关系纠纷。
6、《刑法》:用于受到伤害,如家中被盗、路遇抢劫等犯罪情况,如何向公安机关寻求帮助。
7、《劳动法》: 用于工作与单位打交道,非常有用,有助于维护自己的权利 。
普法、懂法的好处:
落实好普法责任制,让普法和立法、执法和司法的具体实践携手共进,不仅能把普法教育贯穿于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还有助于形成司法过程与社会的有机互动。
事实上,执法者同时是普法者,对于执法行为本身也是有好处的。一段时间以来,各地都在推进判决书、裁定书、抗诉书、决定书等法律文书上网,不仅满足了公众知情权,也促使各级法院提升办案水平。
同样的,当每一个国家机关都需要向公众普法,就会再一次审视自身行为的合理性,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各个部门理顺了责任分工,一些涉及多个部门的工作如未成年人保护等,才有望真正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合力。
法律就像旅行一样,必须为明天做准备。它必须具备成长的原则。建设好法治中国,就必须让法律的发展根植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一起成长,与时代共同进步。当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照进现实,成为最好的普法教材,法律的力量就会像影子跟随着身体一样跟随着每一个公民。
Ⅲ 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我国古生物化石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土资源部一直高度重视古生物化石的保护工作,将其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在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的大力协助下取得了长足进展。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可以说是化石保护工作成果卓著的十年,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走向法治化轨道。为促进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的规范化管理,2002年7月,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古生物化石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了古生物化石发掘、进出境等管理制度,在促进古生物化石保护与管理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06~2010年,国土资源部与国务院法制办密切配合,经多方征求意见,几易其稿,出台了《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开启了我国古生物化石保护的新里程。与《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配套的《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实施办法》《国家古生物化石分级标准》《国家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名录》等部门规章也已陆续出台,以保证《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的顺利实施。
(2)加强了对古生物化石产地和化石标本的保护管理。对国家重点保护的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建立了5个国家级保护区和25个国家地质公园;对一般化石集中产地,建立了多个省级保护区和省级地质公园。从2003年以来,在国家地质遗迹保护专项经费中安排3亿多元,用于古生物化石保护区和古生物化石类国家地质公园的保护工程建设。近几年,我国陆续建立了云南禄丰、山东诸城、宁夏灵武、辽宁朝阳、贵州关岭等化石原址博物馆,有效地保护了近年来发现和采集的古生物化石。
(3)初步建立了多项监管制度,如采掘许可制度、进出境许可制度、收藏统计制度和市场管理制度。这些制度的初步建立,有效地制止了古生物化石乱采滥挖和贩卖走私行为,维护了出入境和市场秩序,也为《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的制定提供了成熟的经验。
(4)追缴了一大批流失国外的古生物化石,查获了多起走私化石事件。在外交、海关等有关部门的大力协助下,先后从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意大利追回我国流失国外的古生物化石5000多件,多数是我国重点保护的化石,如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蛋化石、剑齿虎头骨化石、鹦鹉嘴龙头骨化石等。另外,在我国海关的协助下,2007~2010年8次从深圳市、上海市、天津市、北京市等海关截获非法出境的古生物化石1345件,非法携带者受到了应得的惩罚。
图4-1 专家委员与海关部门探讨化石保护问题(摄影/王丽霞)
(5)开展科普教育,提高了公众对古生物化石的保护意识。为宣传古生物化石的珍贵价值,宣传保护化石的重大意义,在全国建立了多个古生物科普教育基地;印制了上万册古生物化石科普读物和宣传材料;印制了几万份保护古生物化石张贴画。特别是2010年,借助上海世博会这个世界级的平台,由国土资源部和辽宁省政府联合在上海世博会辽宁馆成功举办了“中国辽宁古生物化石精品展”。这次展览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在古生物学研究方面的辉煌成就,弘扬了我国地质遗产文化,普及了古生物化石知识,宣传了我国政府在古生物化石保护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
图4-2 上海世博会古生物化石精品展(摄影/程荣欣)
(6)成立了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和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2010年底,国土资源部成立了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该委员会作为化石保护的咨询和政策研究机构,为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化石保护工作的科学决策提供了保障。2009年3月,经国务院同意,民政部登记,由国土资源部主管,成立了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截至2011年,该基金会募集资金1800多万元,用于科普活动、资助奖励和交流合作等公益事业,有力促进了古生物化石的科学普及工作。
Ⅳ 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国相继颁布了哪些法律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被批准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最早的国家之一。
我国颁布的法律法规有:
国家林业局行政许可公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保护濒危物种的新法规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三有名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办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
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保护条例
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植物检疫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农业部分)
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
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办法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
山东省实施《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动植物检疫条款
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和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名单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进出境邮寄物检疫管理办法
家畜家禽防疫条例
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国际捕鲸管制公约
**************************************************************
如果你对这个答案有什么疑问,请追问,
希望回答能得到您的满意,有什么随时联系!
没有疑问请采纳,非常感谢
***************************************************************
Ⅳ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实施时间是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实施时间是2006年1月11日。有传染性的病原微生物还是很多的,像常见的结核菌就可以引起肺结核的传染,主要是通过呼吸道的飞沫传播,可以引起周围人群感染结核菌。病毒的传染像流感病毒也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引起流感的扩散。各种肝炎病毒、特别是乙肝病毒这种微生物也有传染性,但主要是通过血液传播,接触了患者感染的血液就可以引起传播。艾滋病、梅毒等疾病,也可以通过异常的性关系来传播。幽门螺杆菌是胃内存在的一种细菌,可以破坏胃粘膜屏障,导致胃炎和胃溃疡的发生,这种细菌的传染也是通过相互交叉进食或者大人给孩子喂食等唾液的途径进行传播。总之有传染性的病原微生物还是很多的这只是其中的一种。
【拓展资料】第一条为了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以下称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实验室及其从事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或者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本条例所称实验活动,是指实验室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
第三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主管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监督工作。
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主管与动物有关的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监督工作。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第四条国家对病原微生物实行分类管理,对实验室实行分级管理。
第五条国家实行统一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实验室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
第六条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负责实验室日常活动的管理,承担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检查、维护实验设施、设备,控制实验室感染的职责。
第二章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管理
第七条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第八条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后制定、调整并予以公布;动物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后制定、调整并予以公布。
第九条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与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所需要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相适应的设备;
(二)具有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员;
(三)具有有效的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的措施;
(四)具有保证病原微生物样本质量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采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样本的工作人员在采集过程中应当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并对样本的来源、采集过程和方法等作详细记录。
第十条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应当通过陆路运输;没有陆路通道,必须经水路运输的,可以通过水路运输;紧急情况下或者需要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运往国外的,可以通过民用航空运输。
第十一条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运输目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用途和接收单位符合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
(二)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的容器应当密封,容器或者包装材料还应当符合防水、防破损、防外泄、耐高(低)温、耐高压的要求;
(三)容器或者包装材料上应当印有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生物危险标识、警告用语和提示用语。
Ⅵ 贵州生物自然资源优势
贵州省有野生动物资源1000余种,其中黔金丝猴、黑叶猴、华南虎、云豹、豹、白颧、黑鹤、黑颈鹤、中华秋沙鸭、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白头鹤、蟒等14种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占全国同类动物总数的13%;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69种,主要有:穿山甲、黑熊、水獭、大灵猫、小灵猫、林麝、红腹雨雉、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等,占全国同类动物总数的25.7%。
贵州省森林覆盖率达50%,活立木总蓄积量达2.1亿立方米;有70种珍稀植物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银杉、珙桐、秃杉、桫椤等4种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50%;二级保护植物27种,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18.9%;三级保护植物39种,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19.2%。全省有野生植物资源38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资源有3700余种,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80%,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
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品质优良的珍稀名贵植物有珠子参、三尖杉、扇蕨、冬虫夏草、鸡枞、艾纳香(天然冰片)等6种。此外,天麻、石斛、杜仲、厚朴、吴萸、黄柏、党参、何首乌、胆草、天冬、银花、桔梗、五倍子、半夏、雷丸、南沙参、冰球子、黄精、灵芝、艾粉等有地道药材之美称。
野生经济植物资源中,工业用植物约600余种,以纤维、鞣料、芳香油、油脂植物资源为主;食用植物约500余种,以维生素、蛋白质、淀粉、油脂植物为主;可供绿化、美化环境及有观赏价值的园林植物约200余种;具有抗污能力的环保植物40余种。贵州农作物植物品种丰富,栽培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纤维植物和其他经济作物近600个品种。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薯类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油菜籽为主要品种。经济林木主要有油桐、油茶、乌桕、漆树、核桃等,“大方生漆”、“六马桐油”为贵州名优土特产品。全省饲养的主要畜品种有30多种,优良牧草资源2500余种,发展畜牧业具有良好条件。[5]
2014年,全省共有林业系统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3个,其中国家级7个,省级6个。
Ⅶ 贵州省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条例的贵州省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条例
(2007年7月27日贵州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根据2015年7月31日贵州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的《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贵州省渔业条例〉等五件法规个别条款的决定》修正) 第一条为保证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城市供水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管道直饮水供水、瓶装桶装供水的单位(以下简称供水单位)和个人以及卫生监督管理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生活饮用水卫生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开展生活饮用水卫生宣传教育,普及生活饮用水卫生知识。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全省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工作。市、州和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水利、环保、质监、价格、规划、工商等行政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生活饮用水管理工作。 第五条对供水单位和涉及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实行卫生许可制度。 生活饮用水和涉及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卫生规范和卫生要求。 第六条新建、改建、扩建生活饮用水供水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在选址阶段向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卫生审查。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审查申请之日起20日内,按照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卫生规范和卫生要求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审查合格的,发给卫生审查认可书;审查不合格的,出具书面意见,建设单位按照书面意见的要求改进后,重新提出申请。 新建、改建、扩建生活饮用水供水工程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应当有卫生行政部门参加。 第七条供水单位供水前,应当向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领生活饮用水卫生许可证。未取得生活饮用水卫生许可证的,不得供水。 供水单位取得生活饮用水卫生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供水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 (二)有水质净化及消毒设施; (三)有直接从事供水、管水的人员,并持有有效健康证明; (四)有供水设施清洗和水质消毒、检验等卫生管理制度; (五)配备必要的水质检测人员和仪器设备; (六)生产环境、工艺流程、卫生设施、消毒管理等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卫生规范和卫生要求。 第八条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生活饮用水卫生许可证申请之日起20日内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对符合条件的,颁发生活饮用水卫生许可证;对不符合条件的,作出不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并说明理由。 第九条集中式供水应当符合下列卫生要求: (一)供水水源水质符合国家有关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的规定,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应当遵守水源卫生防护的有关规定; (二)配备的水净化处理设备、设施能够满足净水工艺要求,并保证正常运行; (三)供水工程中的输水、蓄水和配水等设施应当密封,定期清洗、消毒并监测,禁止与排水设施相连; (四)新设备、新管网投产前及旧设备、旧管网修复后应当进行冲洗、消毒,管网末梢盲端易污染处应当定期放水、清洗、消毒; (五)有与其消毒方式相适应的消毒设备、设施,备有安全防范和泄漏处置的应急设备、设施和个人防毒面具; (六)划定生产区的范围,并设立明显标志。在其周围30米范围内,不得设置生活居住区和修建禽畜饲养场、渗水厕所、渗水坑等污染源,不得堆放垃圾、粪便、废渣等污染物或者铺设污水渠道等。 第十条二次供水应当符合下列卫生要求: (一)供水设施周围保持环境整洁,蓄水池周围10米内不得有渗水坑和堆放的垃圾等污染源;水箱周围2米内不得有污水管线及污染物; (二)水箱或者蓄水池应当专用并加盖、上锁,不得渗漏; (三)贮水容器和供水设施的材质和内壁涂料应当无毒无害; (四)保证设施及设备完好,建立健全清洗消毒制度;供水设施每年应当定期清洗消毒;清洗消毒后,应当经具备法定资质的检测机构水质检验合格。 二次供水设施有管理单位的,由管理单位负责设施的日常运转、保养、清洗、消毒;没有管理单位的,业主应当委托具有资质的单位或者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负责设施的日常运转、保养、清洗、消毒。 第十一条管道直饮水供水应当符合下列卫生要求: (一)用户龙头出水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直饮水水质卫生标准; (二)设立专用制水间,制水间面积应当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建筑物结构完整;铺设地面、墙壁、天花板,应当使用防水、防腐、防霉和易消毒、易清洗的材料;地面应当有一定坡度,有废水排放系统; (三)水处理工艺和设备应当根据水源水质进行配备,确定合理的处理工艺流程,处理工艺中应当有水质消毒措施; (四)输水管道不得与市政或者自建供水系统直接相连。 第十二条瓶装、桶装水的生产应当符合下列卫生要求: (一)建立卫生防护区,防护区界应当设置相对固定标志; (二)采水设备、输水管道及贮水设备应当定期进行清洗、消毒; (三)按照规定设置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洗手、消毒、更衣、厕所等设施; (四)生产过程中,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外界微生物和其他有害物对水质的污染,过滤材料应当定期清洗和更换,采用的消毒方法应当达到灭菌效果,不得在水中加入任何防腐剂; (五)包装容器应当使用获得生产许可证企业的合格产品;包装材料应当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的要求。 第十三条生产涉及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应当符合下列卫生要求: (一)生产场所应当根据生产产品特点和工艺要求设置,有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专用清洗、消毒场地和设备,生产设备不得与非涉水产品共用; (二)建立原材料验收制度; (三)设立与产品特点相适应的卫生安全和质量检验室,配备相应的检验人员和仪器设备,对每批产品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 第十四条生产涉及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应当向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领产品卫生许可证,并提供下列材料: (一)申请表; (二)产品材料和配方; (三)生产工艺及简图; (四)产品质量标准; (五)具备法定资质的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 (六)产品设计包装; (七)产品说明书; (八)产品中与水接触材料的卫生安全合格证明; (九)完整产品样品。 第十五条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生产涉及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卫生许可证申请之日起20日内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对符合条件的,颁发涉及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卫生许可证;对不符合条件的,作出不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并说明理由。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每年定期对供水单位的卫生安全工作以及生产经营场所或者设备、设施等进行监督监测和检验评价。在枯水期、丰水期、传染病流行期,应当增加生活饮用水的监督监测频次。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卫生检查时,可以依法查阅或者要求供水单位报送有关材料;供水单位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材料。 第十八条供水单位应当加强对供水设施的卫生管理,集中式供水、管道直饮水供水、瓶装桶装供水的单位应当每日对水质进行检验,每季度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送检验报告;二次供水单位应当定期进行水质检验,并向相关部门报送检验报告。 第十九条供水单位负责组织本单位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培训和健康检查。直接从事供水、管水工作的人员,应当经过饮用水卫生知识培训,并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 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及其他有碍生活饮用水卫生的疾病和病原携带者,不得直接从事供水、管水工作。 第二十条生活饮用水在生产、输送过程中被污染,可能危及人体健康时,有关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员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消除污染,并按照规定同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及其卫生、建设、环保等有关行政部门报告。 第二十一条对生活饮用水在生产、输送过程中被污染,可能引发传染病流行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的事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对已造成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引发传染病流行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的,应当责令责任单位立即采取下列控制措施: (一)停止供水; (二)封闭供水设施,封存有关供水设备及用品; (三)控制、排除污染源; (四)切断污染途径; (五)对供水设施及用品进行清洗、消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责令集中式供水单位停止供水时,应当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解决临时供水,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二条农村简易供水和分散式供水水质应当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的卫生标准。农村简易供水,由乡、镇人民政府确定相应机构或者专人负责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工作。农村分散式供水的卫生管理,由村民委员会确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水源的卫生防护、供水设施的维护和水质定期消毒等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村简易供水和分散式供水的卫生监督、指导和服务。 第二十三条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状况和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抽检情况。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公开举报电话、电子邮箱等,受理对违反生活饮用水法律、法规行为的举报,并依法调查处理。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已取得卫生许可证的,吊销卫生许可证: (一)新建、改建、扩建生活饮用水供水工程未按照规定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卫生审查的; (二)未取得生活饮用水卫生许可证供水的; (三)生产涉及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未取得产品卫生许可证的; (四)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管道直饮水供水、瓶装桶装供水、生产涉及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不符合卫生要求的。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或者有关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一)安排未经生活饮用水卫生知识培训、未取得健康合格证的人员直接从事供水、管水工作的; (二)导致生活饮用水污染的有关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员未按照规定向有关部门报告污染情况的; (三)供水责任单位未按照规定进行水质检验,并报送检验报告的。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造成不良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履行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检查等职责的; (二)未依法受理、颁发生活饮用水卫生许可证和涉及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卫生许可证的; (三)对不符合法定许可条件的事项予以审查认可或者许可的; (四)接到举报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依法予以查处的; (五)未履行其他法定职责的。 第二十七条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集中式供水: 由水源集中取水,经统一净化处理和消毒后,由输水管网送至用户的供水方式。包括公共供水、自建集中式供水、自备水源供水等供水方式。 二次供水:用水单位将来自集中式供水系统的生活饮用水经贮存、加压或者再处理(如过滤、软化、消毒等)后,经管道输送给用户的供水方式。 管道直饮水供水:是指利用过滤、吸附、氧化、消毒等装置对需要改善水质的集中式供水(或者其他水源水)作进一步的净化处理,通过独立封闭的循环管道输送可直接饮用的水的供水方式。 瓶装、桶装供水:是指从事饮用天然矿泉水、饮用纯净水及其他瓶装、桶装生活饮用水的生产企业提供的供水方式。 农村简易供水:由水源集中取水,经净化处理和消毒后,由简易输水管网送至用户的供水方式。 农村分散式供水:包括农村水井、水窖、池塘、山泉等由个人自行取用的供水方式。 涉及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在生活饮用水生产和供水过程中与生活饮用水接触的联接止水材料、塑料及有机合成管材、管件、包装容器、防护涂料、水处理剂、除垢剂、水质处理器及其他新材料和化学物质。 直接从事供水、管水的人员:从事净水、取样、化验、二次供水卫生管理及水池、水箱清洗人员。 第二十八条本条例自2007年9月1日起施行。
Ⅷ 国土资源部关于贯彻落实《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的通知
(国土资发〔2011〕21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为切实贯彻落实《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贯彻落实《条例》的重要意义,认真做好《条例》的学习宣传工作
古生物化石是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并赋存于地层中的动植物实体化石和遗迹化石,是进行地球演变、生物进化等研究的最重要证据,是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保护好古生物化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条例》的颁布和施行为我们做好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条例》是国务院颁布的全面、系统规范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的行政法规。该《条例》的制定和施行,是我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的重要标志。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强化国土资源管理的高度,充分认识贯彻落实《条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要把深入贯彻落实《条例》、切实加强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抓,不断提高保护古生物化石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确保《条例》顺利施行。
《条例》的贯彻落实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参与,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把学习宣传《条例》当做一项重要任务,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普法工作的重要内容,作出具体部署安排,制订培训计划,建立培训和考核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学习宣传工作。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形式,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杂志、报纸等传播媒介,做好《条例》的宣传普及工作,使广大干部群众知《条例》、懂《条例》、守《条例》,为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
二、严格执行《条例》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古生物化石保护监督管理
《条例》规定了发掘许可制度、进出境许可制度、收藏登记建档制度,以及重点古生物化石保护、建立数据库等有关要求。各地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大力推进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古生物化石发掘的监管
按照《条例》规定,未经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发掘国家级保护区内的化石和其他区域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未经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发掘国家一般保护古生物化石。向国务院或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申请发掘古生物化石的,必须提交《古生物化石发掘申请表》、《古生物化石发掘方案》、《发掘标本存放方案》、《发掘区自然生态条件恢复方案》和《条例》规定的有关证明材料。发掘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方案实施发掘。
(二)加强古生物化石的进出境监管
按照《条例》规定,申请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进出境,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批准;申请一般保护古生物化石进出境,由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批准。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除合作研究和出境展览,经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出境外,一律禁止出境。申请古生物化石进出境的,应向国务院或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进出境古生物化石的清单和照片;其中,申请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进出境的,还必须提交外方合作单位基本情况、合作研究合同或出境展览合同、应急保护预案和保险证明。
(三)加强古生物化石的登记档案管理
古生物化石登记建档是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各收藏单位和个人,都应当将《条例》施行前收藏的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在2013年底以前到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进行登记建档,领取国土资源部统一印制的“收藏证”。登记建档结束后,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将结果报国土资源部备案。《条例》颁布后,依法发掘、流转获得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的收藏单位,应当到当地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申报登记建档或作变更登记,逐步建立健全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登记建档制度。
(四)加强古生物化石产地保护工作
古生物化石产地保护是重要的保护工作。对古生物化石产地,国土资源部将依据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的产出、分布情况,认定为国家级古生物化石产地或地方级古生物化石产地。对于国家级古生物化石产地,国土资源部将根据《条例》的规定给予重点保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对地方级古生物化石产地进一步细化,并分类做好保护工作。
(五)加强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标本的收藏管理
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标本应存放在满足《条例》第二十条规定的五项收藏条件的收藏场所;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买卖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标本的转让、交换、赠与、捐赠等流通活动,严格按照《条例》的规定办理。
(六)开展化石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编制、数据库建设工作,夯实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工作基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组织开展本辖区古生物化石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摸清化石资源家底,在调查评价和收集以往资料的基础上,组织编制本辖区内古生物化石保护规划,此项工作要求2014年底以前完成;要按照《条例》的要求,以古生物化石调查评价和标本登记建档的资料为依托,尽快建立本辖区的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数据库。省级古生物化石保护规划编制指南和数据库建设标准由国土资源部另行印发。
三、与有关部门密切合作,积极推进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各级地方国土资源部主管部门要主动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和协作,共同做好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应与财政部门多沟通、多宣传,取得理解和支持,将古生物化石保护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大对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相关工作的投入力度;要积极联合海关、公安、工商等部门,按照《条例》规定,严厉打击古生物化石违法发掘、非法出境、违法交易等活动,切实维护古生物化石保护正常秩序。
四、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增强执行《条例》的科学性
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古生物专家的技术支持。国土资源部已按照《条例》的要求成立了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和委员会办公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仿照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的组建模式,成立省级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组)以及日常办事机构,充分发挥专家作用,为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科学决策和《条例》的贯彻落实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
五、建立健全管理体制,确保古生物化石保护职责全面落实到位
古生物化石资源丰富的河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浙江、江西、山东、河南、广东、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甘肃、新疆等省(区、市),要积极与机构编制部门协商,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或成立专门负责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工作的内设机构。其他省(区、市)要设立专职管理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岗位。确保《条例》规定的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的各项职责全面落实到位。
六、加强执法检查,促进《条例》贯彻落实到位
要将古生物化石保护的监管工作纳入执法监察范围,作为执法监察的重要内容。要根据当地实际,适时依法开展辖区内古生物化石保护的执法检查,对发现的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违法现象,依法及时查处;逐步建立动态巡查制度,对巡查工作不到位、报告不及时、制止不得力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同时,要协助当地立法机构对本地区已有的地方性古生物化石保护法规进行认真清理,凡与《条例》规定相冲突、相违背的,要及时修改完善;古生物化石资源比较丰富、尚未出台地方性古生物化石保护法规的省(区、市),要抓紧调研、论证,尽快出台与《条例》配套的地方性法规。2012年国土资源部将对各地贯彻落实《条例》的情况进行一次执法大检查,具体时间和安排另行通知。
各地在贯彻落实《条例》中遇到的情况和问题,请及时报国土资源部。
国土资源部
二○一一年十二月三日
Ⅸ 《贵州省森林防火条例》全文
贵州省森林防火条例
(2013年11月30日贵州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5次会议通过,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为有效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森林火灾的预防、扑救、灾后处置,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森林防火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科学扑救、积极消灭的方针,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森林防火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逐级签订森林防火责任书,将森林防火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森林防火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森林防火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宣传培训、预防巡查、队伍建设、扑救等工作。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森林防火指挥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森林防火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办公室设在同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指挥机构日常工作,并配备专职人员。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有关的森林防火工作。
第七条县、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林场等单位,应当根据需要建立森林火灾专业或者群众综合应急救援扑救队伍;村(居)民委员会可以建立森林火灾群众综合应急救援扑救队伍。
森林火灾专业、群众综合应急救援扑救队伍建设标准,由省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制定。
森林火灾专业综合应急救援扑救队伍的建立或者撤并,应当报省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办公室备案。
第八条森林防火工作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确定联防区域,建立森林防火联防机制,实行信息共享,共同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森林防火科学研究,推广运用先进监测手段、防火扑火技术和防火设施设备,提高森林防火能力。
第十条对在森林防火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和连续3年未发生森林火灾的乡镇、辖区内有森林的街道办事处(社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森林火灾的预防
第十一条每年2月为全省森林防火宣传月。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森林防火指挥机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森林防火宣传,普及森林防火法律、法规、规章和森林防火安全常识,增强全民的森林防火意识。
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和学校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做好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作。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森林资源分布状况和森林火灾发生规律,划定森林防火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划定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林场等区域的特定范围为常年禁火区。
划定的森林防火区和常年禁火区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十三条每年10月至次年5月为全省森林防火期,2月至4月为全省森林高火险期。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森林防火需要发布命令,调整森林防火期和森林高火险期。市州、县级人民政府调整森林防火期、森林高火险期,应当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备案,并向社会公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在高温、干旱、大风等高火险天气以及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火灾高发时段发布森林禁火令,规定禁火期和禁火区。
第十四条森林防火期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林场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可以依法组织对进入森林防火区的车辆和人员进行森林防火检查,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碍。
第十五条禁止携带火种和易燃易爆物品进入森林防火区。禁止在森林内吸烟、使用明火、野炊、燃放烟花爆竹、祭祀上坟烧纸、放孔明灯等行为。
森林防火期内,从事烧灰积肥等农业生产性用火,用火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用火之前告知所在地村(居)民委员会。村(居)民委员会应当督促用火单位或者个人采取相关防火措施。
第十六条森林防火期内,因防治病虫鼠害、冻害、抢修设备等特殊情况确需野外用火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并向县级人民政府或者其委托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用火申请:
(一)火险等级三级以下;
(二)开设必要的防火隔离带;
(三)有用火责任人监管用火现场;
(四)预备有应急扑火力量,有扑火及清灭余火工具;
(五)落实其他相关的安全措施。
对符合条件的用火申请,审批机关应当在10日内作出同意用火许可决定,并及时将用火许可情况通报当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对不具备许可条件的,作出不予许可的书面决定并说明理由。
第十七条有森林防火任务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村(居)民委员会和森林林木林地经营单位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护林员。护林员履行以下森林防火工作职责:
(一)宣传森林防火法律、法规、规章和森林防火安全知识;
(二)巡护森林,排查并报告火灾隐患;
(三)劝阻并协助查处违反规定的野外用火;
(四)报告森林火情;
(五)协助有关部门调查森林火灾案件。
第十八条省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森林火险区划等级标准,以县为单位划定本行政区域的森林火险区划等级;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省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森林火险区划等级标准,以乡镇、街道办事处(社区)为单位确定本行政区域的森林火险区划等级。
第十九条省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全国森林防火规划、全省森林火险区划等级和实际工作需要,编制全省森林防火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市州、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全省森林防火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森林防火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森林防火规划,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储备必要的森林防火物资,根据实际需要整合、完善森林防火指挥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资源共享。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编制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林场等单位应当按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制定森林火灾应急处置办法。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森林资源情况和火险区划等级标准等,确定森林防火重点单位,并进行重点监督检查。
第二十二条省、市州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建立航空护林防火基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相关单位参与的航空护林防火协作机制。
第二十三条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单位和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林场内景区景点的经营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森林防火责任制,配备必要的森林防火设施和器材,设置森林防火宣传标语,经常性地开展安全教育和安全隐患排查。
第二十四条铁路、电力线路、通信线路、石油天然气管道的森林防火责任单位,应当在森林火灾危险地段设置固定的森林防火安全警示标志,清除周边可燃物,并组织人员进行巡护,采取防火措施,定期进行防火安全检查。
第二十五条在森林防火区依法开办工矿企业、设立旅游区或者新建开发区的,应当开设防火隔离带或者营造生物防火林带、设置森林防火宣传标识等森林防火设施,并将森林防火设施的建设纳入规划方案,与该建设项目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查项目时,应当通知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参加,并在项目竣工时通知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参与验收。
森林周边的住宅、厂房、易燃易爆场所周围,应当开辟宽度在10米以上的防火隔离带或者营造生物防火林带。
第二十六条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应当配备森林防火专用车辆和通讯设备。森林防火专用车辆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喷涂标志图案,安装警报器和标志灯具。
经省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认定的森林防火专用车辆,通过收费公路时,免收车辆通行费;执行森林火灾扑救任务时,可以使用警报器和标志灯具,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不受行驶路线、行驶方向、行驶速度和信号灯的限制,其他车辆及行人应当让行,不得穿插超越。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森林火险预警监测及信息发布系统,加强森林火险气象自动监测站建设,提高森林火险天气预报、警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
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应当加强森林火险气象监测、森林火险气象预警、林区防雷、人工增雨的技术研究和业务应用,及时、无偿提供森林防火天气预报和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降低森林火险等级。
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移动、电信、联通等通信单位,应当根据森林防火工作的需要,配合森林防火指挥机构,无偿向社会播发或者刊登森林火险天气预报和森林防火公益信息。
第二十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和侵占森林防火通道、标志、宣传碑(牌)、瞭望台(塔)、隔离带等设施设备,不得干扰依法设置的森林防火专用电台频率的正常使用。
第二十九条鼓励和支持森林林木林地经营单位和个人参加森林保险,提高抵御森林火灾风险的能力。对协助办理森林保险业务的基层林业部门,保险机构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一定的工作费用。
第三章森林火灾扑救及灾后处置
第三十条扑救森林火灾,应当及时疏散、撤离受火灾威胁的群众,并做好火灾扑救人员的安全防护。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应当公布本行政区域内的森林防火报警电话。
单位或者个人发现森林火灾应当立即报警。接到报警的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应当核实情况,迅速处置。
第三十二条发生森林火灾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立即启动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当地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应当按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统一组织和指挥森林火灾的扑救。在森林火灾现场可以根据需要设立扑火前线指挥部。
森林火灾应急预案或者应急处置办法启动后,当地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应当在核实火灾准确位置、范围以及风力、风向、火势的基础上,根据火灾现场天气、地理条件,合理确定扑救方案,划分扑救地段,确定扑救责任人,并立即赶赴森林火灾现场组织指挥扑救。
第三十三条发生在相邻两个以上行政区的森林火灾,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启动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组织火灾扑救工作,同时,将火灾信息告知相邻的县级人民政府,并及时向上级森林防火指挥机构报告。上级森林防火指挥机构接到森林火灾报告后,应当启动联防机制,协调组织火灾扑救工作。
第三十四条接到扑火命令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迅速赶赴指定地点,投入扑救。
参加火灾扑救的公安消防、武装部队、森林火灾扑救队伍等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按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和森林防火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做好扑救森林火灾的有关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以及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做好自防自救工作。
第三十五条组织扑救森林火灾,不得动员残疾人、孕妇和未成年人以及其他不适宜参加森林火灾扑救的人员参加。
第三十六条森林火灾扑灭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会同有关部门,对森林火灾发生的原因、扑救情况、事故责任、损失情况等进行调查和评估,形成调查报告,报送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发生跨行政区域的森林火灾由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和评估。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调查报告,确定森林火灾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依法处理。火灾损失纳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灾害统计和救灾范围。
第三十七条森林火灾信息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或者其授权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向社会发布。
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散布虚假的森林火灾信息。
第三十八条对因参加扑救森林火灾受伤、致残或者死亡的人员,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医疗保障、抚恤;符合烈士评定条件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九条森林火灾扑灭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在当年或者次年采取更新造林措施,恢复火烧迹地森林植被。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按照有关规定编制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的;
(二)发生森林火灾后,负责人未按照应急预案到森林火灾现场组织指挥扑救的;
(三)发现森林火灾隐患,未及时下达森林火灾隐患整改通知书的;
(四)瞒报、谎报、故意拖延报告森林火灾信息的;
(五)发生森林火灾,未及时采取森林火灾扑救措施的;
(六)对森林火灾案件不及时调查处理,对事故责任者迁就姑息的;
(七)不依法履行森林防火职责的其他行为。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未引起森林火灾的,乡、镇人民政府可以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提请有管辖权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对个人并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并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引起森林火灾尚不构成犯罪的,责令限期更新造林,对个人处以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一)架设输电线路、电信线路和铺设石油天然气输送管道等,产权单位未采取防火措施的;
(二)森林防火期内用火之前未告知所在地村(居)民委员会,进行烧灰积肥等农业生产性用火的;
(三)携带火种和易燃易爆物品进入森林防火区的;
(四)其他野外违规用火的。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破坏和侵占森林消防通道、标志、宣传碑(牌)、瞭望台(塔)、隔离带等设施设备的,依法赔偿损失,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对个人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以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