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法规答案
① 中国是文明古国,也是文物大国,该如何加强对文物的管理
我国是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和文化遗产大国。加强文物保护不仅是中华儿女传承古老文明的历史责任,也是建设精神家园、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之举。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
专项管理主要是对大的类别的文物实行有计划的系统管理,如文物保护单位管理(见文物保护单位管理)、考古发掘管理 (见考古发掘管理)、馆藏文物管理(见馆藏文物管理 )、文物出境管理(见文物出境管理)等,都属于此,它们是文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 文物保护法规定"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遇到些文物应该具体怎么办
满意答案嘿,文书班长5级2008-07-24第十八条 在进行大型基本建设项目的时候, 建设单位要事先会同省、 自治区、直辖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在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进行文物的调查或者勘探工作。调查、勘探中发现文物,应当共同商定处理办法。遇有重要发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及时报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处理。
在进行基本建设工程或者农业生产中,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发现文物,应立即报告当地文化行政管理部门。
③ 浅谈如何加强文物管理工作
运用法规、行政、经济、教育和科学技术手段对文物所进行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协调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处理各部门、单位和个人有关文物保护的关系,使文物最大限度地保持原状,并延续保留传至后代,使文物在科学研究,促进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则是文物管理的主要宗旨。
文物管理内容 文物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从宏观控制,到微观保护,包括的内容极其丰富,涉及的方面极为广阔。但就其主要方面而言,一般分为法规管理、计划管理、技术管理、专项管理等。
法规管理 运用文物法规(见中国文物法规)保护管理文物,是文物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以法制管理文物的必然途径。它主要包括国家制定的法律、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文物法规、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保护管理文物的规范性文件,以及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重要规章、制度等。
计划管理 既是文物管理的内容,又是实行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制定文物保护管理的各项计划,如文物调查、普查计划,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计划和纳入城乡建设规划,文物建筑保护、维修计划,文物事业发展计划和长远规划等。
技术管理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维修、检测文物,是防止文物免遭自然因素损坏、延长保存年限的重要手段。它主要包括制定或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技术方针、政策,确定文物保护技术发展方向,组织文物保护技术培训及情报交流等。
专项管理 主要是对大的类别的文物实行有计划的系统管理,如文物保护单位管理(见文物保护单位管理)、考古发掘管理 (见考古发掘管理)、馆藏文物管理(见馆藏文物管理 )、文物出境管理(见文物出境管理)等,都属于此,它们是文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物管理手段 为了切实进行文物管理,达到保护文物、发挥文物作用的目的,必须采用相应的管理手段。文物管理手段,概括地说,主要有法律(法规)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教育手段和技术手段。
法律(法规)手段是保护管理文物的强制措施,是以法制管理文物行政手段是用行政干预保护管理文物,是人民政府经常采用的手段经济手段基本可分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文物重点保护项目在经费上给予支持,以保护重要文物不受损坏;另一方面是对损坏文物或违犯文物法规规定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经济处罚等。教育手段主要是利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向公众宣传文物知识、文物法规,有计划地培养文物专门人才,有计划地培训文物干部等。技术手段主要是推广现代科学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同时又要严格控制违背保持文物原状的新工艺和新材料的使用,交流国内外文物保护技术情报,组织推广文物保护科技成果等。
分级管理 是中国文物管理的重要原则。中国历史悠久,保存至今的各类文物异常丰富,它们的价值又高低不一,不可能都由国家直接管理。根据文物价值高低,区分等级,保护重点,把最重要的文物管理权归中央政府掌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自己行政管辖范围内的重要文物负有保护责任,同时负责保护管理其他文物。这样才使分级管理、重点保护落到实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许多条款都对文物分级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文物保护单位就是根据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高低,分别确定为不同等级,由县级、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公布为县级、省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对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管理的要求也有区别。
中国文物法规对文物藏品分级管理,也作了明确规定。全民所有的博物馆、纪念馆和文物保管机构等单位的文物藏品,须区分等级,建立严格的保管制度。文物藏品根据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高低以及保存情况,区分为一、二、三级。一级文物要专库或专柜保管,还需建立一级文物藏品档案。
在文物复制、 拍摄、 修复、调拨等方面,文物藏品的级别不同,在管理上也有不同的要求。
文物管理机构 、文物行政管理机构是各级人民政府的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它们代表人民政府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依照法律和文物法规行使对文物的保护管理权力。其主要职责可归纳为:贯彻执行国家关于保护文物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拟定文物保护管理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拟定文物保护长远规划,组织和协调文物研究、文物保护技术研究和文物教育事业;推广国内外文物保护管理的经验和先进技术,指导下一级文化(文物)行政管理机构的工作;组织与协调文物保护、研究、宣传等工作。
文物管理工作是一项业务性、政策性和社会性很强的工作,涉及的方面甚多,有些问题的解决难度很大,单靠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很难做好。不少地方为加强文物管理,提高文物管理的权威性,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建立了文物管理委员会,由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专家学者组成,协助人民政府领导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推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贯彻执行文物法规,协调解决文物保护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它们在文物保护管理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做出了很大成绩。
各级文物事业单位,是保护、研究、宣传文物的业务机构,并根据文物行政机构的委托,进行文物保护管理业务工作。在文物保护单位设立的文物保管机构,其职责是负责进行该处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研究和宣传。
④ 文物管理的法规管理
运用文物法规(见中国文物法规)保护管理文物,是文物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以法制管理文物的必然途径。它主要包括国家制定的法律、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文物法规、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保护管理文物的规范性文件,以及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重要规章、制度等。 技术手段主要是推广现代科学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同时又要严格控制违背保持文物原状的新工艺和新材料的使用,交流国内外文物保护技术情报,组织推广文物保护科技成果等。
⑤ 如何实现流失文物的低成本回归
一、文物流失的途径根据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国宝工程公益基金的定义,流失文物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的一百余年间,因战争、盗掘等不道德的和非法途径而流失海外的文物”,这是目前影响较大但却很值得商榷的定义。近代以来,中国文物流失的途径主要有三:一是战争抢掠。在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庚子事变和抗日战争期间皆有大量文物流失海外。二是非法走私。中 国近代史上最早的文物保护法是清政府于1909年颁布的《保护古迹推广章程》,国民政府也于1914年颁布了《大总统限制古物出口令》。但严格来讲,包括 上述法规在内的多部文物法规,都普遍存在法规不完善、内容太笼统和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非法走私并非难事。通过这种途径流失的文物,中国 政府都应保留追索权。三是合法买卖。按照“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司法原则,既然近代以来的文物法规“真空期”如此之长,那么,因合法买卖而流出的文物就是受 到法律保护的正常出口,应该予以承认。这或许正是前引定义特别同时强调“不道德的和非法”两种途径的原因。但“道德”与否很难客观评判。从经济学的角度来 看,交易双方合意并且合乎当时法律的交易就是道德的交易。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中国文物”和“中国的文物”则是必须要严加区分的两个概念。前者是 “产地”概念,后者是“产权”概念,并非所有的“中国文物”都是“中国的文物”。但很多人往往混淆了这一点,误以为只要是“中国文物”就都属于中国并且应 该“回家”,尤其是那些蕴涵特殊意义的文物。二、文物回归的途径概而言之,文物回归的途径同样有三:追索、捐赠和回购。从回归成本的角度来看,追索是“看得见的成本”最低的回归途径。但问题是,近百年来,不 少流失文物已经在海外经过了多次合意并且合法的交易。即使最初来路不明,也早已被顺利“洗白”,是有主的私有财产。在“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理念早已深 入人心的西方发达国家,追索可不是简单的国际关系问题,更是复杂的法律、政治和经济问题。西谚有云:“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直接追索,谈何容易?至于 捐赠,细究起来,又分两类:一是原藏家主动捐赠,例如日本收藏家太田博史将自己收藏的250枚秦代封泥,于2004年无偿捐赠给南京艺兰斋美术馆。
二是由 第三方买来捐赠,例如2006年,法国友人高美斯出资买下“咸阳宫”战国青铜鼎,并无偿捐赠给西安兵马俑博物馆。但这类个案的偶然性因素太强,皆是不可复 制的文物回归模式。相比之下,回购文物应该算是最具可操作性但成本高昂且不断上涨的文物回归途径。以最知名的圆明园兽首铜像为例。1985年,一位美国古董商以每件1500美元的价格从美国某藏家手中买下了马首、牛首和虎首。1987年,台 湾国泰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蔡辰男以16.5万美元的价格从纽约苏富比拍卖行购得猴首。1989年,台湾寒舍集团董事长蔡辰洋(蔡辰男之弟)分别以 18.15万英镑、14.85万英镑和13.75万英镑的价格从伦敦苏富比拍卖行购得马首、牛首和虎首。2000年初,台湾某藏家委托佳士得拍卖行和苏富比拍卖行在香港拍卖牛首、虎首和猴首。中国保利集团分别以774.5万港元和818.5万港元 的价格从佳士得拍卖行购得起拍价均为200万港元的牛首和猴首,并以1544.5万港元的价格从苏富比拍卖行购得起拍价为320万港元的虎首。这个价格较 之前刚成交的两件兽首高出了一倍。2003年,澳门赌王何鸿燊向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捐款600万港元,用于向美国某藏家购回猪首,并转赠北京保 利艺术博物馆。2007年9月,何鸿燊通过香港苏富比拍卖行与即将上拍的马首原藏家联系,在拍卖会举行前以6910万港元购得马首,并捐赠给了国家。 2009年2月,法国藏家皮埃尔?贝杰收藏的鼠首和兔首分别在佳士得拍卖行以900万欧元和1000万欧元的价格起拍,最终都以1400万欧元的价格被中 国藏家蔡铭超购得(但未付款)。从某种意义上讲,圆明园兽首铜像的价格之所以能从1985年的1500美元疯涨到2009年的1400万欧元,同媒体的广泛报道、公众的密切关注密不可分。三、文物追索的瓶颈文物追索的瓶颈问题不是回归成本问题,而是连锁效应问题。据媒体报道,2010 年7月28日,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在接受印度某电视台采访时,很多印度观众纷纷给电视台打去电话,强烈要求英国归还一颗名为“柯伊诺尔”的钻石。卡梅伦经 过短暂思考后给出了令印度人失望的答案:“如果这样做,英国的博物馆很快就会空空如也。”卡梅伦的答案可谓一语中的,道出了文物追索难的症结所在。以大英博物馆为例,大英博物馆虽然以“British Museum”命名,但从馆藏情况来看,却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级博物馆。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和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的600多万件馆藏文 物中,大部分珍贵文物都是英国人在18世纪至19世纪期间通过各种手段从世界各地“搜集”而来的。其中,来自中国的文物就多达2.3万件,而且绝大多数皆 为稀世珍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不完全统计,超过160余万件的中国文物被收藏在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内。显而易见,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和文博 机构敢开先河。因为一旦松口,不光是馆藏的中国文物会被追索回去,馆藏的其他国家文物也面临同样命运。四、如何低成本回归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就已发现这么多难题。就法律的角度而言,更有三重困境:首先,几个文物输入大国拒绝加入相关国际公约,从而不受国际公约的 约束。其次,即使参加国际公约,按照“法不溯及既往”原则,也只能约束公约生效后的文物流失行为。最后,即使“溯及既往”,很多流失文物也早已超过了50 年的追索时效期。由此可见,看似成本最低的文物追索实际上是几无可能之事。相比之下,捐赠和回购恐怕更为可行。因此,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促成文物的低成本 回归?非常遗憾的是,一些中国藏家的过度关注正在不断推高流失文物的卖家预期和市场价位。但高价回购显然并非流失文物回归的良策。为了实现流失文物的低成本回归,我有四条建议:第一,政府出台针对流失文物回购的管制措施,不鼓励回购流失文物。该措施看似不利于文物回归,实 际效果则有助于低成本回归。第二,政府加大文物普查和文物登记工作力度,摸清国内的文物家底,建立系统的文物档案,为讨还追索时效期内的非法流失文物提供 数据库和证据库。第三,藏家成立统一参与海外文物回购的组织,通过退出补偿或合谋竞价等方式,将藏家间的竞争矛盾内部化,避免中国藏家在国际市场上竞相抬 价。第四,媒体提高不报道流失文物新闻的意识,主动回避关于流失文物交易的任何新闻和广告,媒体的不关注就是对文物回归的最有力支持。
⑥ 文物保护法中哪条哪款规定文物有属地管理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0-22
⑦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虽然中国现行文物法规中还缺少直接针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具体条款,世界文化
D
⑧ 中国文物是怎么分级的 文物的分级方法较多,主要有时代分类法、区域分类法、存在形态分类法、质地分类法、功用分类法、属性(性质)分类法、来源、价值分类法等等。 时代分类法:史前文物:旧石器时代文物、新石器时代文物。 区域分类法:是以文物所在地点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质地分类法:是以制作文物的材料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功用分类法:是以文物的功用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归类的方法。 价值分类法:是以文物的价值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⑨ 历史文物的法律法规 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条,对保护文物的范围作了明确规定:“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文物受国家保护: ⑩ 为什么挖到的文物属于国家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一章第五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国有文物所有权受法律保护,不容侵犯。”这先明确了出土文物的所有权。 按我国现有法律规定、地下埋藏物如果有据可查有后人的应该归继承人所有。若证据不足或无据可考、无后人的归国家所有。 从迁坟中挖出的文物应由埋藏人的后代继承。由于时间已久远、继承人众多、大家可以协商分配处理。如果继承人之间分吱太大、可以付诸法律。法律可以依据遗产继承进行分割。所以、祖坟里挖到的文物应该由埋藏者的后人拥有、这是毫无值疑的。 (10)文物法规答案扩展阅读 文物的价值是客观的,是文物本身所固有的。总体来说,文物主要有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文物的作用,是文物价值的具体体现。文物对社会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主要有教育作用、借鉴作用和为科学研究提供资料的作用。 文物的价值和作用,其间有联系,又有区别。人们对文物价值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深化的。文物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文物价值的高低,因而文物的作用也会随着人们对文物价值认识的深化而变化。 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