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森林资源流转条例

森林资源流转条例

发布时间: 2022-04-26 11:39:47

① 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的流转有哪些限制条件

对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森林法》、《土地承包法》等规定了几个限制:(1)用途限制,即转让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后不得改变林地的用途,不得将林地改为非林地,防止森林资源因转让而减少。(2)经营限制,即转让双方都必须遵守关于森林、林木采伐管理制度,防止在转让过程中森林资源受到破坏。(3)期限限制,流转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proinsight-br>

② 2020年新森林法实施条例全文

摘要 第一条 为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保障森林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制定本法。

③ 中国国内有几种法律有没有分类请详细说明,谢谢~!

一.关于你所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应有数以万计),根据法律效力来源不同,分为:
.人大及其常委会颁布的法律及法律解释,如:
·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主席令第六号) (2008-10-29)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主席令第五号) (2008-10-2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主席令第四号) (2008-08-2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主席令第八十七号) (2008-02-28)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主席令第八十五号) (2007-12-29)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决定(主席令第八十四号) (2007-12-29)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的决定(主席令第八十三号) (2007-12-29)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主席令第八十二号) (2007-12-29)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决定(主席令第八十一号) (2007-12-29)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主席令第八十号) (2007-12-29)
· 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主席令第七十九号) (2007-12-29)
·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主席令第七十七号) (2007-10-2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主席令第七十六号) (2007-10-28)
·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民事诉讼法》的决定(主席令第七十五号) (2007-10-2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主席令第七十四号) (2007-10-28)
·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决定(主席令第七十二号) (2007-08-3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主席令第七十一号) (2007-08-3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主席令第七十号) (2007-08-31)
·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主席令第六十九号) (2007-08-3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主席令第六十八号) (2007-08-30)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主席令第六十六号) (2007-06-29)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主席令第六十五号) (2007-06-29)
·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主席令第六十二号) (2007-03-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主席令第六十三号) (2007-03-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主席令第六十号) (2006-12-29)
·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的决定(主席令第五十九号) (2006-10-31)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决定(主席令第五十八号) (2006-10-3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主席令第五十七号) (2006-10-3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主席令第五十六号) (2006-10-3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主席令第五十五号) (2006-08-28)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主席令第五十四号) (2006-08-2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主席令第五十三号) (2006-08-28)
·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主席令第五十二号) (2006-06-3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主席令第五十一号) (2006-06-30)
· 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主席令第五十号) (2006-04-3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主席令第四十九号) (2006-04-30)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决定(主席令第四十八号) (2006-03-01)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主席令第四十六号) (2005-12-30)
· 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主席令第四十五号) (2005-12-29)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主席令第四十四号) (2005-10-28) 等等。
2.国务院及其各部委颁布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及其解释,如:
· 草原防火条例(国务院令第542号) (2008-12-05)
· 森林防火条例(国务院令第541号) (2008-12-05)
· 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540号) (2008-11-14)
·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539号) (2008-11-1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538号) (2008-11-1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国务院令第537号) (2008-10-17)
· 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36号) (2008-10-1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35号) (2008-09-19)
· 国务院关于修改《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的决定(国务院令第534号) (2008-09-12)
· 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禽遗传资源进出境和对外合作研究利用审批办法(国务院令第533号) (2008-09-04)
· 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国务院令第531号) (2008-08-11)
· 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国务院令第530号) (2008-08-07)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32号) (2008-08-06)
· 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国务院令第529号) (2008-08-04)
· 国务院关于修改《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的决定(国务院令第528号) (2008-07-29)
· 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27号) (2008-07-28)
·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令第526号) (2008-06-09)
· 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25号) (2008-05-30)
·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524号) (2008-04-29)
· 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22号) (2008-04-24)
· 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国务院令第523号) (2008-04-24)
· 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21号) (2008-03-13)
· 地质勘查资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20号) (2008-03-10)
· 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决定(国务院令第519号) (2008-02-22)
· 土地调查条例(国务院令第518号) (2008-02-14)
· 国务院关于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国务院令第516号) (2008-01-23)
· 国务院关于修改《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的决定(国务院令第515号) (2008-01-13)
· 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国务院令第514号) (2007-12-16)
· 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国务院令第513号) (2007-12-16)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 (2007-12-11)
· 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511号) (2007-12-06)
· 现役军人和人民武装警察居民身份证申领发放办法(国务院令第510号) (2007-10-30)
· 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的决定(国务院令第509号) (2007-10-29)
· 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国务院令第508号) (2007-10-15)
· 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的决定(国务院令第507号) (2007-09-30)
· 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条例》的决定(国务院令第506号) (2007-09-24)
· 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05号) (2007-09-21)
· 国务院关于修改《物业管理条例》的决定(国务院令第504号) (2007-08-31)
·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国务院令第503号) (2007-07-27)
· 国务院关于修改《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实施办法》的决定(国务院令第502号) (2007-07-20)
· 财政部印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若干投入比例的规定 (2008-12-09)
· 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42号) (2008-12-0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8年第3号令 (2008-12-03)
· 新闻出版总署废止第三批规范性文件的决定(新闻出版总署令第39号) (2008-11-28)
· 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管理规定(水利部令第36号) (2008-11-25)
· 三峡水库调度和库区水资源与河道管理办法(水利部令第35号) (2008-11-24)
· 生鲜乳生产收购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15号) (2008-11-21)
· 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规定(住房城乡建设部令第1号) (2008-11-18)
·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亚太贸易协定》项下进出口货物原产地管理办法(海关总署令第177号) (2008-11-05)
· 国土资源部立法工作程序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41号) (2008-10-28)
· 对外援助标识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商务部令2008年第16号) (2008-10-27)
· 公共航空旅客运输飞行中安全保卫规则(民航局令第193号) (2008-10-23)
· 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发展改革委令第2号) (2008-10-22)
· 证券期货规章制定程序规定(证监会令第59号) (2008-10-22)
· 外商投资矿产勘查企业管理办法(商务部令2008年第4号) (2008-10-22)
· 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考务规则(知识产权局令第48号) (2008-10-21)
· 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实施办法(知识产权局令第47号) (2008-10-20)
·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化验管理办法(海关总署令第176号) (2008-10-16)
·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西兰政府自由贸易协定》项下进出口货物原产地管理办法(海关总署令第175号) (2008-10-06)
· 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令第1号) (2008-09-28)
· 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修订后)(商务部令2008年第12号) (2008-09-25)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废止《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的决定(质检总局令第109号) (2008-09-22)
· 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教育部令第27号) (2008-09-12)
· 中央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20号) (2008-09-11)
·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令第2号) (2008-09-05)
·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公安部令第104号) (2008-08-27)
· 价格鉴证师注册管理办法(2008年修订)(发展改革委令第1号) (2008-08-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服务管理规定(交通运输部令2008年第6号) (2008-08-15)
· 游艇安全管理规定(交通运输部令2008年第7号) (2008-08-13)
· 道路旅客运输班线经营权招标投标办法(交通运输部令2008年第8号) (2008-08-05)
· 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商务部令2008年第13号) (2008-08-04)
· 快递市场管理办法(交通运输部令2008年第4号) (2008-07-30)
· 邮政普遍服务监督管理办法(交通运输部令2008年第3号) (2008-07-30)
· 公路、水路交通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交通运输部令2008年第5号) (2008-07-23)
· 出入境检验检疫查封、扣押管理规定(质检总局令第108号) (2008-07-14)
· 外国航空运输企业航线经营许可规定(民航局令第192号) (2008-07-04)
· 娱乐场所治安管理办法(公安部令第103号) (2008-07-02)
· 计量比对管理办法(质检总局令第107号) (2008-06-27)
·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境保护部令第1号) (2008-06-17)
· 国家旅游局关于废止部分规章的决定(旅游局令第28号) (2008-06-10)
等等。(可以说行政性的法律文件最多的)
3.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颁布的司法解释,如:·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 (2008-11-26)
· 关于内地与澳门特别行政区相互认可和执行仲裁裁决的安排 (2008-01-10)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电力设备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07-08-21)
·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2007-08-09)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2006-09-08)
·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 (2006-07-27)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06-01-24)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林地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05-12-30)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设定抵押的房屋的规定 (2005-12-27)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2005-12-09)
·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著作权刑事案件中涉及录音录像制品有关问题的批复 (2005-10-18)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错误造成案外人损失应否承担赔偿责任问题的解释 (2005-08-29)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当事人申请承认澳大利亚法院出具的离婚证明书人民法院应否受理问题的批复 (2005-09-04)
·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赌博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05-08-29)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2005-08-29)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法院案件管辖权问题的若干规定 (2005-08-29)
·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05-08-29) 等等。
4.地方人大及其人民政府颁布的地方性法规及政府规章(当然不包括较小的市及区一级),如:
· 福建省企业和企业经营管理者权益保护条例 (2008-12-11)
· 海南省城镇园林绿化条例 (2008-11-11)
· 陕西省封山禁牧条例 (2007-12-26)
· 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 (2007-12-26)
· 北京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检查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办法 (2007-12-19)
· 北京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专项工作报告办法 (2007-12-18)
· 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2007-12-10)
· 安徽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 (2007-12-05)
· 海南省沿海防护林建设与保护规定 (2007-12-03)
·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视察办法 (2007-11-14)
· 北京市信息化促进条例 (2007-11-12)
· 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2007-10-23)
· 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 (2007-10-09)
· 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湖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 (2007-10-08)
· 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2007-09-24)
· 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型墙体材料促进条例 (2007-08-31)
· 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监督条例 (2007-08-27)
· 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 (2007-01-17)
·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2006-10-30)
· 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 (2006-10-23)
·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安徽省农村能源建设与管理条例》的决定 (2006-10-20)
·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的决定 (2006-10-20)
· 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 (2005-12-22)
· 陕西省汉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 (2005-12-16)
· 陕西省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条例 (2005-12-15)
· 湖北省企业负担监督条例 (2005-12-13)
· 江西省企业负担监督管理条例 (2005-12-10)
· 吉林省志愿服务条例 (2005-12-10)
· 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 (2005-12-10)
·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 (2005-11-07)
· 安徽省专利保护和促进条例 (2005-11-04)
· 浙江省专利保护条例 (2005-10-27)
· 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天津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决定 (2005-10-24)
· 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天津市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的决定 (2005-10-24)
· 天津市信访工作若干规定 (2005-10-24)
· 福建省森林资源流转条例 (2005-10-17)
· 浙江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 (2005-10-13)
· 福建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 (2005-10-13)
· 海南省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规定 (2005-10-08)
· 贵州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 (2005-10-06)
·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云南省物业管理规定》的决定(云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51号) (2008-12-11)
· 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办法(海南省人民政府令第217号) (2008-11-28)
· 浙江省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办法(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253号) (2008-11-26)
· 海南省海洋渔船安全生产管理规定(海南省人民政府令第218号) (2008-11-24)
· 辽宁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223号) (2008-11-21)
· 天津市促进实验室发展办法(天津市人民政府令第14号) (2008-11-19)
· 广东省拥军优属规定(广东省人民政府令第126号) (2008-11-17)
· 江西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江西省人民政府令第168号) (2008-11-12)
· 四川省促进社会力量参与艾滋病防治办法(四川省人民政府令第229号) (2008-11-11)
· 内蒙古自治区优秀运动队自主择业退役运动员经济补偿办法(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160号) (2008-11-10)
· 甘肃省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办法(甘肃省人民政府令第50号) (2008-11-04)
· 云南省军人抚恤优待规定(云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48号) (2008-10-14)
· 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规定(天津市人民政府令第13号) (2008-10-13)
· 天津市价格监测管理规定(天津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 (2008-10-10)
· 天津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天津市人民政府令第11号) (2008-10-10)
· 天津市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办法(天津市人民政府令第10号) (2008-10-09)
· 天津市土地开发整理管理规定(天津市人民政府令第9号) (2008-10-09)
· 天津市土地整理储备管理办法(天津市人民政府令第8号) (2008-10-09)
· 天津站地区综合管理规定(天津市人民政府令第7号) (2008-10-08)
· 上海市长兴岛开发建设管理办法(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7号) (2008-10-07)
· 山西省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退役安置办法(山西省人民政府令第225号) (2008-09-27)
· 河北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试行)(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08〕第11号) (2008-09-18)
· 河北省无障碍设施建设使用管理规定(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08〕第10号) (2008-09-11)
· 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36号) (2008-08-25)
· 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湖南省人民政府令第222号) (2008-08-21)
· 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保障监察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37号) (2008-08-11)
· 辽宁省政府债务管理办法(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219号) (2008-07-16)
· 辽宁省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发布使用办法(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220号) (2008-07-09)
· 天津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办法(天津市人民政府令第6号) (2008-07-07)
·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停止执行8件市政府规章中涉及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规定的决定(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3号) (2008-07-04)
· 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办法(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08〕第9号) (2008-06-23)
· 天津市人民政府重大事项决策程序规则(天津市人民政府令第5号) (2008-06-17)
· 关于废止部分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决定(天津市人民政府令第4号) (2008-06-11)
· 北京市林业植物检疫办法(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206号) (2008-06-04)
· 北京市商业零售经营单位促销活动管理规定(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207号) (2008-06-03)
· 重庆市压缩天然气汽车安全管理办法(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216号) (2008-06-02)
· 北京市电梯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205号) (2008-05-27)
· 云南省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办法(云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45号) (2008-05-23)
· 天津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天津市人民政府令第3号) (2008-05-15)
· 天津市城市管理规定(天津市人民政府令第2号) (2008-05-08)
5.自治区人大及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如: · 云南省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自治条例 (2008-02-13)
· 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自治条例 (2008-02-13)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岩溶资源保护条例 (2008-02-13)
· 玉屏侗族自治县乡村公路条例 (2008-02-13)
· 三都水族自治县乡村公路条例 (2005-08-29)
· 三都水族自治县城镇管理条例 (2005-08-29)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城镇建设管理条例 (2005-08-29)
· 鄂温克族自治旗环境保护条例 (2005-08-29) 等等。
6.此外还有一些我国政府所签订的国际条约或协定,(这部分也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如:
· 人大批准"中国和葡萄牙关于移管被判刑人的条约" (2007-12-29)
·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纳米比亚共和国引渡条约 (2007-08-09)
·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安哥拉共和国引渡条约 (2007-08-09)
· 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的公约(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 (2005-08-29)
· 上海合作组织特权与豁免公约 (2005-08-29)
· 关于在国际贸易中对某些危险化学品和农药采用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约 (2005-08-29)
·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关于合作打击非法贩运麻醉药品、精神药物及其前体的协议 (2005-08-29)
·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关于民事和商事司法协助的协定 (2005-08-29) 等等。
二.一般研究法律是将其分类的,如: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等。(上述法律文件都是归于某一类的)。
三.即便是法律工作者也不会知道全部规范性法律文件的。

④ 林权证怎么流转

林权流转合同

甲 方:****
乙 方:****
身份证号:
为充分利用山场资源,发展现代林业,搞活林业经济,甲、乙双方本着“公开、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则,甲方依法定程序将本人家庭承包的林木所有权自愿抵押给乙方,由乙方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现依据《合同法》、《**省森林资源流转办法》等有关规定,就相关事宜订立如下合同:
一、转让林地林木经营权山场范围:
甲方抵押给乙方的林地林木经营权的山场座落**县**乡**村****,面积为287.2亩,山场现有林木蓄积量为***** 立方米,具体详见附图表:高山林场流转山场明细表和1:1万的地形图。
二、抵押林地林木经营权期限及起止时间:
经营权抵押期限为**年整。即从2011年5月30日起至 2040年 12月1 日止。
三、流转林地用途:
甲方将本场经营权转让给乙方用于扩大林业生产融资抵押,未经批准,不得用于非林建设或者其他建设。
四、转让林地林木经营权的价款及付款方式:
1、转让林地林木经营权的价款共计人民币 万元整。
2、付款方式:乙方购买林地林木经营权价款在竞买成交后付20%即 万元;自本合同签订之日起三日内付给甲方30%即 万元;在甲方负责将流转山场林权证变更到乙方名下后,一个月内乙方必须将全部余款即 万元一次性付清给甲方。
五、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1、流转后,林地所有权不变,仍归甲方所有。乙方享有转让山场的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林木使用权。甲方确保上述转让给乙方的林地林木所有权清晰,没有林权纠纷,未用于甲方的债务抵押,并确保林权经营权转让的合法性。如林地林木发生产权纠纷由甲方负责处理。
2、乙方对流转的林地林木享有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有权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处置林木及其产品。经营期间所发生的一切债权债务均由乙方自负。乙方在经营期内,必须接受道县林业主管部门以及授权的林业工作站的行业管理和林业技术指导,应严格按照《森林法》及有关林业政策、法规进行合法经营。甲方有权依法按合同约定的用途检查、监督乙方对转让林地的使用,有权制止乙方非法损害转让林地林木的行为;甲方应维护乙方的林地林木的经营权,不得干预乙方依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3、经营期间,乙方有权享有转让山场范围内的国家优惠政策和林业政策支持(包括公益林补助等)。转让山场地被依法征用、占用的,乙方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补偿。
4、经营期间,乙方如需间、主伐生产时,应在采伐的前一年向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明确期间主伐的林木山场地点、生产木材的计划指标,然后由林业主管部门根据乙方申报计划,派员到实地核定山场,搞好作业设计,林业主管部门下达采伐指标后乙方方可间、主伐生产,间、主伐木材的营销,由乙方自主经营,按章缴纳税费,林业主管部门办理有关放行手续。乙方进行林产品加工必须按国家政策规定办理并取得有关经营(加工)许可证。
5、经营期间,乙方有自主经营开发的权利。但乙方不得进行掠夺性生产,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好珍稀动植物,科学管理森林资源。
6、乙方在经营期内,当年主伐完的山场,次年必须造上幼林,所造林木在经营期内归乙方所有。
7、乙方不得改变流转山场的林地用途,应依法采伐,不得自行或准许他人在流转山场内毁林开垦、采石、取土等破坏森林行为;乙方应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履行法律责任,不得在野外违章用火。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和林木盗伐事件,乙方应积极采取措施,同时向林业部门报告,造成的损失,由乙方承担。甲方应加强森林防火的宣传和督查管理工作。
8、乙方经营范围内的山林或周边发生森林病虫害,应及时向林业主管部门报告,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治理,所发生的费用和造成的损失,乙方范围内的山林乙方负责。
9、甲方负责在合同签订之日起一个月内将甲方的山林经营权手续变更到乙方名下,其变更费用由甲、乙双方各承担50%。合同到期后,经营权自动终止。
10、甲、乙双方任何一方要求终止合同,须提前10个月通知另一方。
11、按合同约定,乙方应及时向甲方付清转让林地林木经营权的余款,每拖延一天,应向甲方交纳2%的滞纳金,超过一个月未付清款项,甲方有权终止合同,造成的损失乙方承担。
12、合同到期或终止,林场资源归属甲方,乙方在经营期间所投资兴建的道路将赠予甲方,在开发经营中兴建的房屋等不动产和动产可按当时的市场评估价协商转让给甲方。
六、乙方经营期满后山场的移交办法:
合同期满,乙方必须将所经营的山场按幼林造林合格标准全部造上林后无偿交还给甲方。
七、违约责任:甲、乙双方在合同生效后应本着诚信的原则严格履行合同义务,如一方当事人违约,应向守约一方支付违约金:
1、甲方在合同期限内(法律和政策因素除外)单方面违约,应向乙方偿付违约金(违约金按剩余期限内乙方应交纳转让金的10%偿付),同时对乙方所投资项目按评估后造成的损失给予赔偿。
2、乙方单方面违约已付转让金不予退还,并向甲方支付剩余期限内乙方应交纳转让金的10%的违约金。
3、甲、乙双方应严格按本合同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未及时履行或拒不履行义务,除按本合同约定的条款履行违约责任外,时限超过一年不履行合同的,对方有权单方面终止合同,违约方承担全部责任。
八、合同的变更、解除及解决争议的方法:
1.本合同不以法人的变更而变更。
2、乙方将本合同约定其享有的部分或全部权利流转给第三者,必须保证付清款项给甲方并需经得甲方同意,并签订书面补充协议。
3、由于一方违约或不履行合同,违约方赔偿一切损失后,合同自然终止。
4、因本合同的订立、效力、履行、变更及终止等发生争议时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向履行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5、本合同如有未尽事宜,须经双方协商可作出补充约定,补充约定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双方严格自觉履行。
6、本合同的履行地在江西省泰和县境内。
九、本合同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以法律法规为准。
甲方:
法定代表人:
在场人:

乙方签字:
身份证号:

主管机关:法人代表:
签约日期:2011年 月 日

附件:1、高山林场林权流转明细表;
2、流转林地附图;
3、甲方林权复印件;。

⑤ 哪些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

根据《森林法》第十五条规定,下列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

一、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

二、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林地使用权。

三、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的林地使用权。

四、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森林、林木和其他林地使用权。

森林使用权的转让,是指使用权人将其享有的林木使用权或者林地使用权,一定期限内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他人。森林转让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生态效益优先

把生态建设作为林业发展的第一任务,以提高森林资源的生态功能,保障生态环境不被破环为前提。

二、坚持林地所有权和用途不变

防止以投资发展林业为名,擅自改变林地用途,将林地改变为非林地。

三、评估在先

国有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转让,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评估机构,按照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规定、规程先行评估。

四、自愿、公开、公平、公正

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转让必须体现双方的意愿,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公开转让程序和结果,赋予社会各方面平等参与和监督的权利。

五、谁经营谁受益

森林、林木和林地转让,面向国内外法人和自然人,凡是有经营能力的社会主体均可以参与,经营收益归经营者所有,可以继承、转让、低压、入股和作为合资、合作的出资条件。

六、森林、林木和林地转让协调一致

林地使用权转移时,林地上的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一并流转,但不包括林内野生动物、地下矿物和埋藏物。

七、森林资源培育规划统一协调

转让的森林和林地,必须按照国家批准的森林分类区划进行经营,符合森林资源培育和利用方向。

(5)森林资源流转条例扩展阅读:

《森林法》第十五条规定下列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也可以依法作价入股或者作为合资、合作造林、经营林木的出资、合作条件,但不得将林地改为非林地:

(一)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

(二)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林地使用权;

(三)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的林地使用权;

(四)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森林、林木和其他林地使用权。

依照前款规定转让、作价入股或者作为合资、合作造林、经营林木的出资、合作条件的,已经取得的林木采伐许可证可以同时转让,同时转让双方都必须遵守本法关于森林、林木采伐和更新造林的规定。

除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外,其他森林、林木和其他林地使用权不得转让。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森林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森林资源的利用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在农业社会,人类从森林樵采柴炭作为能源,采伐木材修建宫室、庙宇、房屋;在工业社会,人类从森林取得木材用作造纸、家具、车船和建筑材料。

当代社会,人类利用森林资源不仅是取得林产品,更要发挥它的生态屏障作用,还要它提供人们休闲游憩场所。但森林资源是有限的,不合理的滥伐森林会造成生态灾难。因此,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建立森林保护体系,是保证森林资源持续而高效利用的前提。

首先,要根据森林资源的特点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制订森林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合理安排林业生产的结构与布局。其次是制定保护森林的法令,实行以法治林,严惩滥砍滥伐森林,限制采伐量和采伐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规定,林木采伐实行限额管理和采伐证制度,并提出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建立健全森林防火、防治病虫害和制止乱砍滥伐的“三防”体系。最后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森林动植物资源。

⑥ 河南省森林资源流转管理办法的河南省人民政府令

第130号
《河南省森林资源流转管理办法》已经省政府第58次常务会议2009年12月31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3月1日起施行。
省长郭庚茂
二○一○年一月十四日

⑦ 林权证过户,怎么办理。(亲属之间)

办理林权证过户流程:林权登记申请表;个人身份证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格证明、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的身份证明、法定代理人或者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明和载明委托事项和委托权限的委托书。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规定要求提交的其他有关文件。

(7)森林资源流转条例扩展阅读:

根据《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管理办法》规定:林权权利人提出登记申请,要提交以下文件:

(一)林权登记申请表;

(二)个人身份证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格证明、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的身份证明、法定代理人或者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明和载明委托事项和委托权限的委托书;

(三)申请登记的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证明文件;

(四)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林业主管部门规定要求提交的其他有关文件。(比如当地制定 森林资源流转管理办法之类的文件)

林权权利人申请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时,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林权登记申请表;

(二)林权证;

(三)林权依法变更或者灭失的有关证明文件。

⑧ 山东省森林资源管理条例的条例

山东省森林资源条例
(2015年4月1日山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培育、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利用及其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其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本条例所称林地,是指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
第三条 森林资源实行分区分类管理。
根据自然条件和森林资源分布状况,全省划分为渤海平原林区、鲁西平原林区、鲁中南山地丘陵林区、鲁东山地丘陵林区。
根据森林生态区位和培育目的,森林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公益林包括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商品林包括用材林、经济林和能源林。
第四条 森林资源管理工作遵循积极培育、严格保护、分类经营、永续利用的原则。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林业工作的领导,将林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林业发展投入,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实行森林资源保护发展任期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森林资源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财政、公安、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水利、环境保护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森林资源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七条 国家和集体所有的森林、林木及林地,个人所有的林木和使用的林地应当依法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所有权或者使用权。
依法登记的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维护国土生态安全需要和森林资源状况,制定林业发展总体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林业发展总体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土保持规划和城乡规划相协调。
第九条 实行森林生态红线保护制度。
省人民政府根据保障和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安全的需要,划定全省森林生态保护红线,确定最低限度的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
第十条 鼓励支持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利用技术的研究、推广应用和林业信息化建设,提高森林资源管理和现代林业发展水平。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林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年度植树造林计划,实行植树造林责任制。责任单位的植树造林任务,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根据年度植树造林计划下达通知书予以确认。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完善林木良种引进、选育推广、生产供应和社会化服务的新型林木种苗体系,建立林木种苗贮备制度和良种补贴制度,提高林木种苗生产供应能力和良种化水平。
第十三条 依法负有植树义务的公民,应当在本单位或者村(居)民委员会组织下,每人每年完成三至五棵的义务植树任务,或者完成相应劳动量的其他绿化任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义务植树基地,为义务植树造林提供必要保障。义务植树造林所需苗木,由林木权属单位负责提供或者由林业主管部门组织提供。
第十四条 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结合本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特点,对自然条件较差的山区、滩涂和新造幼林地,科学划定封育区,通告封育期,实施封山(滩)育林。
在封育区内,禁止放牧、割草、砍柴、采挖树兜或者其他破坏森林植被的行为。
第十五条 省人民政府安排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对公益林所有者、经营者和管护者进行公益林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给予补偿。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宜林荒山、荒滩、荒地绿化和山体生态修复的资金投入,并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单位和个人进行造林绿化。
第十六条 实行退耕还林制度。二十五度以上的梯田、坡耕地,应当逐步实行退耕还林。二十五度以下的梯田、坡耕地的退耕还林范围,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退耕还林的,享受国家和省规定的资金补贴和粮食补助等政策。
第十七条 在河流两侧和湖泊、水库周围,应当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措施,构建水系防护林带,提升水系生态保护能力。
第十八条 在公路两侧,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建设防护林带。需要占用土地的,应当依法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九条 沿海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规划建设沿海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包括基干林带和纵深防护林。
基干林带的宽度按照下列标准确定:
(一)在沙岸地段,从适宜植树的地方起向岸上延伸不少于二百米;
(二)在泥岸地段,从适宜植树的地方起向陆地延伸不少于一百米;
(三)在岩岸地区,为临海第一座山山脊的临海坡面。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合理确定农田林网网格面积和林带宽度,制定并落实农田林网建设补贴政策。
网格面积应当按照不同自然条件确定。属于沙化、荒漠化土地的,网格面积一般不超过十五公顷;属于非沙化、非荒漠化土地的,网格面积一般不超过三十公顷。 第二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建立健全统一的森林资源管护队伍,完善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惩治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的制度,维护森林资源安全。
第二十二条 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划定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区,落实管护责任。
国有林场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有林单位,应当建立森林资源管护组织,配备管护人员。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编制森林火灾应急预案,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科学划定森林防火区,实行森林防火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指挥体系、队伍等能力建设,做好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和森林火灾预防扑救工作。
第二十四条 在森林防火期内,除依法批准的计划用火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森林内和距离森林边缘五百米范围内实施下列行为:
(一)烧荒、焚烧农作物废弃物料;
(二)燃放烟花爆竹、吸烟、野炊、祭祀用火;
(三)投放空中移动火源;
(四)爆破等工程用火;
(五)其他易引发森林火灾的行为。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制定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预测预报体系,严格实施森林植物检疫制度,防止林业有害生物侵入。
发生严重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紧急除治措施,防止灾害蔓延。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建立林木种质资源库和信息数据库,保护种质资源安全。
禁止采集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林木种质资源、珍稀濒危种质资源。因科学研究、良种选育、文化交流、种质资源更新等特殊情况需要采集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请采集证,并按照采集证规定的种类、数量、地点、期限和方法进行采集。
因环境变化、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致使林木种质资源受到威胁的,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组织抢救性收集。对于珍贵、稀有及濒危树种种质资源,应当优先进行抢救性收集。
第二十七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和城市绿化主管部门应当对管辖范围内的古树名木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和设立标志,划定保护范围,落实责任主体,加强管理养护。
名木和树龄500年以上的古树实行一级保护,树龄300年以上500年以下的古树实行二级保护,树龄100年以上300年以下的古树实行三级保护。
禁止砍伐或者擅自迁移古树名木。因特殊需要迁移古树名木的,应当依法报经批准。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和城市绿化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树木采挖移植管理,防止森林资源的损毁。
城乡绿化禁止采挖下列类型或者区域的树木:
(一)原生地天然濒危、珍稀树木;
(二)国家级公益林、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革命纪念地、省级以上森林公园和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的树木;
(三)坡度二十五度以上林地内的树木。
第二十九条 天然林和公益林不得进行主伐。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中的国防林、母树林、风景林、环境保护林,只能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
禁止采伐名胜古迹、革命纪念地、自然保护区的林木。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生态脆弱性、生态区位重要性以及林地生产力等指标,按照国家规定对林地实行分级保护,采取全面封禁保护、局部封禁管护和严格控制征收、占用林地等保护措施。
第三十一条 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森林等区域,应当依法划定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禁止在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捕捞、采药、开垦、烧荒 、开矿、采石、挖沙、取土等活动。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十二条 除依法办理许可手续外,禁止猎捕陆生野生动物。
驯养繁殖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和经营、运输、邮寄、携带陆生野生动物及其产品,应当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野生动物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十三条 鼓励森林经营者参加森林保险。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公益林和商品林等保险给予保费补贴。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科学编制森林经营利用规划,严格控制森林资源消耗,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益。
第三十五条 国有林场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有林单位,应当按照森林经营利用规划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组织经营活动,安排林业生产。
第三十六条 采伐林木应当依法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并按照林木采伐许可证规定的地点、面积、树种、株数、采伐方式和期限进行采伐。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地和宅基地范围内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除外。
第三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
(一)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进行非抚育或者非更新性质采伐的;
(二)在封育区内采伐林木的;
(三)上年度采伐后未完成更新造林任务的;
(四)上年度发生重大滥伐林木案件、重大森林火灾或者大面积严重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未采取预防和改进措施的;
(五)林木权属不清或者存在权属争议的;
(六)超出年度森林采伐限额的。
第三十八条 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下达的使用林地额度和森林资源的总量与分布情况,合理确定不同项目征收、占用林地的规模,对征收、占用林地实行定额管理。
第三十九条 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和各项建设工程,确需征收、占用林地的,应当依法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未经审核同意,不得办理其他审批手续。
禁止利用林地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土地整理等项目。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林地内擅自建造坟墓。
第四十条 需要临时占用林地的,应当依法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占用期满后,临时用地单位应当恢复林业生产条件。
临时占用林地的期限不得超过二年,并不得修筑永久性建筑物。
第四十一条 征收、占用林地的单位,应当依法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
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在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范围外进行植被恢复,恢复的林地面积不得小于征收、占用的面积。
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扶持政策,引导、支持林业生产经营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鼓励森林经营者开展森林认证,提高林业产业化和国际化水平。
第四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森林资源价值核算,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森林资源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第四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发展行政首长负责制,将森林覆盖率、森林保有量、采伐限额执行、林地保护管理等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严格监督考核。
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利用等活动的监督管理,建立监督检查机制,推行林业综合执法,提高林业行政执法能力。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开展森林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建立森林资源基础档案和数据管理平台,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基础性工作。
第四十七条 商品林及其林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也可以依法作价入股或者作为合资、合作造林、经营林木的出资、合作条件,但不得将林地改为非林地。
第四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有森林资产管理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森林资源资产监督管理,防止国有森林资源资产流失。
国家或者集体所有的森林资源采取转让、出租、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进行流转的,应当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国有森林资源流转价格明显低于评估价格的,不得流转。
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的评估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由省人民政府国有森林资产管理部门、林业主管部门负责;非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的评估管理工作,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负责。
第四十九条 在林区经营、加工、运输木材,应当依法办理有关手续。未办理有关手续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依法查处。
第五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林业行政执法人员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应当出示执法证件。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对监督检查工作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或者阻碍林业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
第五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投诉、举报受理制度,公开投诉、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对投诉、举报应当依法及时处理。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已规定法律责任的,从其规定;法律、行政法规未规定法律责任的,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封育区内进行放牧、割草、砍柴、采挖树兜或者其他破坏森林植被行为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补种毁坏株数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树木;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森林防火期内,未经批准擅自在森林内和距离森林边缘五百米范围内,实施下列行为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给予警告。其中,有第一、二、三项行为的,对个人并处三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有第四项行为的,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一)烧荒、焚烧农作物废弃物料;
(二)燃放烟花爆竹、吸烟、野炊、祭祀用火;
(三)投放空中移动火源;
(四)实施爆破等工程用火。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取得采集证或者未按照采集证的规定采集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林木种质资源、珍稀濒危种质资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没收所采集的野生林木种质资源、珍稀濒危种质资源和违法所得,并处非法采集种质资源价值三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有采集证的,依法吊销采集证。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砍伐或者擅自迁移古树名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或者城市绿化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砍伐的古树名木和违法所得,赔偿损失,并按下列规定处罚:
(一)砍伐或者擅自迁移名木和一级保护古树的,每株处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
(二)砍伐或者擅自迁移二级保护古树的,每株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三)砍伐或者擅自迁移三级保护古树的,每株处三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非法采挖树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补种毁坏株数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树木;没收非法采挖的树木或者违法所得,并处非法采挖树木价值三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国家或者集体所有的森林资源采取转让、出租、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进行流转未进行评估,属于国家所有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有森林资产管理部门会同林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属于集体所有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法作出行政许可决定或者办理批准文件的;
(二)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造成森林资源资产损毁、流失的;
(三)利用林地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土地整理等项目,造成森林资源破坏的;
(四)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六十条 本条例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2000年6月30日山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2012年1月13日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修正的《山东省森林资源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⑨ 谁有国家林改的相关政策啊

国家林业局17省调研 林改政策框架初定2006-07-20 15:40:32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网友评论 0 条 进入论坛

北京报道 本报记者 李明三 实习记者 杨 卓

“我们想赶年底前正式出台文件。”7月19日,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建龙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国家林业局正在制定一份文件,用于指导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鉴于各地实际情况相差悬殊,这份名为《关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只能“作出原则性的规定”。

在最近完成的一份调研报告中,国家林业局建议文件以国务院名义尽快下发。目前“文件初稿已经准备好了,还要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

这次规模空前的调研活动涉及福建、江西、辽宁、内蒙、河北、山西、甘肃、重庆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国家林业局邀请了国务院研究室、发改委、财政部、税务总局等部门,组成了9个联合调研组,目的是为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出谋划策。

调研总报告认为,福建、江西、辽宁三省林权改革创造了值得借鉴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受到了广大林农的欢迎和拥护,现在“改革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全面深化林改势在必行”。

而调研报告所提出的大部分政策建议,都将纳入这份《指导意见》。

确权到户

以确权到户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林权改革,是林业生产关系的又一次重大调整。

现有集体林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四项内容,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林业“三定政策”(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基础上形成的,涉及林地所有权、林木所有权,以及由此派生而来的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等。

“集体林权制度远比一般财产权复杂。”中国林业科学院研究员陈幸良认为,林地为集体所有,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而林木处分权又受到森林资源管理制度、林地管理制度等政策性制约,使得“林权关系成为一项政策性束权的集合”——权利主体模糊,权属复杂多变,处分权得不到落实,收益权也易受侵犯。

明晰产权是这一轮林改的核心内容。调研报告主张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由村民民主决策,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改革形式和方式,建立林地有偿使用制度和林权动态管理制度。

江西在试点中提出了三种明晰产权的方法:一是均山,能够分山到户的全部分山到户,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二是均股,不能或不宜分山到户的,维持集体统一经营,但须将股权分到户,收益按股分红;三是均利,集体山林通过流转以其它方式承包经营的,所得流转收益拿出70%以上按人口均分到户。

福建方面则按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对山林的依赖程度,分类处理:依赖性强的,原则上均山,实行实物意义上的“耕者有其山”;依赖性不强或没有依赖性的,经村民代表会议通过,以公开竞争的方式发包给企业或大户经营,通过二次分配,保证村民实现货币形式的“耕者有其山”。

陈幸良建议通过《物权法》规范林地承包权的法律制度,给予林地承包权完整的法律保护。

按照他的构想,林改后,个人对自留山将拥有永久林地使用权,对责任山拥有长期使用权,集体经济组织仅保有名义上的所有权;私有林和物权化的林地承包权受法律保护,权利人可以抵押、担保、转让、继承,自由处置。“国家政策不能规定侵权性的限制性条款,干涉所有者的经营行为。”

政策调整

陈所指的侵权限制性条款集中在林地使用权流转和林木采伐限额管理方面。

国家林业局在调研中发现,由于缺乏健全的林权流转政策、法规,一些地方出现了山林归大户、流转价格偏低、权力寻租等问题。

调查报告称,“林改后,随着产权关系的调整和明晰,原有林业管理的基础已经发生变化,相应的林业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急需调整。”

报告建议从三个方面完善林业政策法规:

一是制定《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条例》,明确流转的原则、范围、程序、监督、管理等相关规定,促使流转依法健康有序地进行。报告还特别强调,各地流转市场应当由政府主导,由林业主管部门具体指导,做好监管引导工作。

“《森林法》有关流转的条款过于简单,配套法规滞后,流转工作出现一定程度的封闭性、局限性和随意性。”陈幸良建议这一《条例》应当尽快出台。

二是抓紧修订完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评估体系,为森林资源流转提供规范性的制度平台。

报告提出,可以由国务院以行政法规形式出台相关规定,授权地方解决森林资产评估机构与评估人员的资质问题,或由国家林业局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定期组织全国性的森林资产评估技术培训,通过考试取得国家颁发的资质证书。

三是改革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林管理的有效形式,逐步实现经营者自主决定森林资源的培育和采伐,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

“现行林木采伐申请程序繁琐,限制复杂,在具体操作中难以把握,影响了再造林的积极性。”陈幸良要求改进现有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以落实权利人的财产处置权。

他甚至主张对生态区位重要的森林,需要林权权益人放弃部分处置权的,国家应支付生态补偿金。

此外,报告还提出现行《育林基金管理办法》与当前林业发展要求不适应,认为对木材征收20%的育林基金,比例过高。建议逐步减征,还利于民。

财政补贴公益林?

林权改革以后,随着商品林经济效益的提升,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将成为一个严重问题。

这个问题在南方林改过程中就已经突显出来了。原因是商品林和公益林收入差距扩大,而国家对生态林补助极为有限。

“林权改革包含两大目标,”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秘书长于法稳说,“个人层面是最大程度地获利,而国家层面是要提高森林覆盖率,保障生态安全。”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林权改革得作出回答。

调研报告认为,必须创新公益林保护和合理利用新机制,逐步缓解公益林区群众生产生活与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

调研报告提出,要改革公益林权制度,建议根据生态区位的重要性,对生态公益林实行分区分类管理,加强引导,鼓励群众发展林下种植业和养殖业;同时落实公益林补偿制度,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按照“政府为主负责,受益者合理负担”的原则,从饮用水、水电和旅游门票收入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生态公益林补偿,弥补林木被划为生态公益林后给农民造成的损失。

陈幸良则主张以法律文书的形式明确生态补偿来源。他给出的办法是:国家公益林由中央财政补偿,地方公益林由地方各级财政补偿。

辽宁的公益林面积占到全省林地的一半以上,他们在试点时,将自然保护区和重点生态区以外的生态林,纳入了林改范围,全部承包到人。他们得出的经验是,“只要经营生态林的收益在林农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就能保证林农的经营积极性,保护好森林资源。”

张建龙在辽宁调研后认为,辽宁走出了一条适合北方地区集体林改革的路子,他们“在公益林改革方面的尝试可供参考”。

⑩ 林权证转让需要哪些程序

林权权利人提出登记申请,要提交以下文件:

1、林权登记申请表;

2、个人身份证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格证明、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的身份证明、法定代理人或者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明和载明委托事项和委托权限的委托书;

3、申请登记的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证明文件;

4、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规定要求提交的其他有关文件。(比如当地制定 森林资源流转管理办法之类的文件)

热点内容
女子司法所 发布:2025-02-10 08:01:29 浏览:962
法官辞职做法务 发布:2025-02-10 07:54:06 浏览:890
法社会学在中国的地位 发布:2025-02-10 07:34:37 浏览:674
民法典对赔偿的 发布:2025-02-10 07:30:27 浏览:484
公司法实物出资比例 发布:2025-02-10 07:16:02 浏览:713
银川中级人民法院新闻 发布:2025-02-10 07:15:50 浏览:25
新刑事诉讼法第33条 发布:2025-02-10 06:59:51 浏览:951
劳动合同法重要意义 发布:2025-02-10 06:28:26 浏览:826
朝国刑法 发布:2025-02-10 06:18:30 浏览:633
金华法院判决 发布:2025-02-10 05:36:59 浏览: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