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农业部法规处朱棣

农业部法规处朱棣

发布时间: 2022-04-26 13:28:25

❶ 朱棣动用大工程编纂的《永乐大典》,有什么贡献

有很多人质疑朱棣夺取皇位的手段,但是朱棣作为朱家的子孙他本身就有继承皇位的权利。朱元璋执意让朱允炆接替自己的皇位,朱棣也承认了朱允文的合法地位。但是朱允炆采取了比较激进的方法进行削藩,这就触及了朱棣作为一个藩王的底线,朱棣也不想提着脑袋去进行革命,这样做的风险实在太大的。如果朱允炆没有咄咄逼人,朱棣也不会使用武力手段来解决他们两个之间的矛盾,他也不会轻易发动战争逼迫朱允炆退位。

朱元璋的励精图治和朱允炆的乐善好施为明成祖朱棣编纂永乐大典打下了坚实基础。众所周知的是只有盛世才会去编纂如此豪华的大型图书。没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根本就无法支撑编纂书籍所带来的消费,可以说是朱棣对中国乃至对世界的一大贡献,这部书籍凝聚了古代人们的智慧。

❷ 为何只有朱棣北伐蒙古成功呢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后,朱元璋对蒙古残余进行8次北伐,而此后朱棣靖难之役后,又对蒙古进行了5次北伐。从明朝历史上看,明朝最大威胁依然来自北方的蒙古部族,后人不明白,为何明朝不彻底降服蒙古呢?

瓦剌部族为什么后来又被归为蒙古部族呢?主要还是成吉思汗统一后,他派长子术赤率军到森林去征服“林中百姓”。据《元朝秘史》所记载,所谓的“林中百姓”就是游猎民族。而波斯史学家拉施特在《史集》中也认为“林中百姓”就是狩猎民族,而瓦剌就是其中最早归降于术赤的一支。

❸ 关于汉武帝和朱棣

1、汉武帝是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于公元前113年创建了年号,先是六年一个年号(前140—前104),后来四年一个年号(前104—前87)。
2、汉武帝是第一位在统一的国家制定、颁布太初历的皇帝,以正月为岁首这一点,一直用到现在。
3、汉武帝时期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史记》,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4、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秦统一后我国见于史籍记载的《舆地图》,元狩四年四月丙申,“太仆臣公孙贺行御史大夫事……奏舆地图,请所立国名。”《汉书·武帝纪》载元鼎六年秋“遣浮沮将军公孙贺出九原”,注引臣王赞曰:“浮沮,井名,在匈奴中,去九原二千里,见汉舆地图。”据颜师古说,臣王赞生活的时代“在晋初”。这说明汉代的舆地图晋初臣王赞还见过。这也说明汉代已明确出现了关于国家的地域概念。这对后世自然地理研究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5、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对策,武帝亲自策问,选拔人材做官。就是所谓的察举征召制度。
6、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
7、元朔五年为五经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地方郡国可按一定条件选送一些人,可受业如弟子。经考试,能通一艺以上,可用作官吏。从国立太学生中选拔官吏始于此。
8、汉武帝在独尊儒术时,又“悉延(引)百端之学”,形成了在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同时,又兼用百家的格局。这点对后世也影响巨大。
9、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亲临现场督察堵塞黄河瓠子决口。自秦朝统一后,皇帝亲临现场治理黄河,这是第一次。
10、汉武帝时推广耧车(土法播种机)下种,此后这一方法在中国用了两千多年。
11、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在中国史上属首次。
12、汉武帝元封六年(前105年)以宗世女细君为公主嫁乌孙和亲。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与西域国家和亲。
13、在轮台、渠犁屯田,并置使者、校尉。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今中国新疆地区屯田。
14、汉武帝时用井渠法作龙首渠,后传入今中国新疆地区,并进而入波斯等地。
15、从西域引进葡萄、苜蓿种植,从大宛引进了良种马———天马,西域的乐曲、魔术传至中国,中国的铸铁技术、丝织品、丼渠法、漆器传至大宛等地。
16、汉武帝外施仁义,实行德治;同时又重视法治,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这在历史上也是首次。
17、元封五年(前106年),为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级别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
18、为加强皇权,改革丞相制度,设立中朝(内朝),对后来的丞相制度演变发生了重大影响。
19、元鼎二年(前115年)禁郡国铸钱,专令国家所属上林三官铸钱,非三官钱不得流通,郡国以前所铸钱皆废销。对后世影响重大。
20、汉武帝通过大量移民在西北边郡屯田,这对反击匈奴战争的胜利、经营西域起了重大作用。对后世也有重大影响,曹操在《置屯田令》中曾说“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就说明了这一点。
21、汉武帝时任用官吏是多元化的。二千石以上官吏可通过任子制度使子孙当官;有钱人可通过“赀选”当官;先贤的后裔可以受照顾,如贾谊的两个儿子就被关照当了郡守。然而,尤为突出的是武帝用人惟才是举、不拘一格。如皇后卫子夫是从奴婢中选拔出来的。卫青、霍去病分别是从奴仆和奴产子中选拔出来的。而丞相公孙弘、御史大夫儿宽,以及严助、朱买臣等人都是从贫苦平民中选拔上来的;御史大夫张汤、杜周和廷尉赵禹则是从小吏中选拔出来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汉武帝任用的一些将军是越人、匈奴人。而金日磾(音:jin'mi'di)这样一位匈奴的俘虏在宫中养马的奴隶,竟然与霍光、上官桀一齐被选拔为托孤的重臣。这些情况说明汉武帝选拔人才是不受阶级出身与民族差别限制的。然而,这不是说汉武帝用人没有标准,标准还是有的,标准就是“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者,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这就是说,只要愿为汉朝事业奋斗,有艺能、有才干的人,能为将相和可以出使遥远国度的人都可任用。一句话,用人的标准是惟才是举。正因如此,汉武帝时人才济济。班固就惊叹地说:“汉之得人,于此为盛!”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肯定是汉武帝了,对人评价高低要看对后世人带来好影响有多大,给人多大震撼,

❹ 朱棣在位时都做了哪些事情,为何国力会那么强盛

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也是靖难之役的发动者和胜利者。大概是因为朱棣是在马背上获得了皇位,所以朱棣登基之后并没有消停,他接连五次对北方少数民族发动了战争,把大明王朝数十年的财富积累消耗一空。还好朱棣没有活到80岁,要不然估计着大明王朝要一直保持着战争状态。然而,尽管朱棣做皇帝后战事频繁,消耗了大明国力,但是后世还是非常推崇朱棣,这又是为什么呢?

也正因此,后来继位的仁宗、宣宗,之所以能够开创仁宣之治,最根本的还是在于朱棣将所有该打的战争都打完了,让自己的后世子孙可以放开手脚施行仁政,将精力放在内政的治理上。对待北方的军事威胁,都是采取了守住长城防线即可,这样一来大批的青壮年劳动力从军营返回家园,为农业生产和社会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而这些,都是明成祖朱棣的功劳,自然被后世人不断推崇。

❺ 明朝朱棣是怎样篡位的

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不仅监视朱棣, 还欲调走他的军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取得胜利,在南京称帝。

朱棣在位时,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加强对南海的经营;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 。

为加强对北方和东北地区的控制,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

(5)农业部法规处朱棣扩展阅读:

在位时的政治举措:

1、加强削藩

永乐初,朱棣为了安抚诸位藩王,稳定国内局势,同时表示自己和建文帝的不同,曾先后复周、齐、代、岷诸亲王旧封;建文帝的弟弟吴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𤐤尚未就藩,朱棣皆降为郡王,同年又将已就藩的朱允熥、朱允熞召到燕京,以不能匡正建文帝为由废为庶人,软禁于凤阳,仅留朱允𤐤奉祀懿文太子,而朱允𤐤不久也于永乐四年死于火灾。

2、清除异己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占南京后,左佥都御史景清行刺未遂,朱棣下令夷其九族,尽掘其先人冢墓。又籍其乡,转相攀染,致使村里为墟。后遂泛指朱棣穷治忠于建文诸臣之举。如方孝孺被灭十族,谪戍者八百七十三人,外亲坐死者复千余人;练子宁之死,弃市者一百五十一人,九族亲家之亲,被抄没戍远方者又数百人。

3、改革吏治

朱元璋时,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事无巨细都要皇帝亲自处理,所以皇帝非常累。朱棣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

4、迁都北京

北平是朱棣兴王之地,朱棣在此经营多年,统治比较稳定;另外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由南则可统领中原,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朱棣

❻ 明成祖朱棣是暴君还是明君呢

明成帝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叔叔,在朱允炆登基消藩时,发动了“靖难之役”,历经四年的艰苦奋斗,终于自己登基称帝,也就是这时候朱棣成了人们眼中的“暴君”,这时候朱棣对忠于朱允炆的臣子,不肯屈服于自己的人,举起了屠刀,全部杀死了。

综上所述,虽然朱棣有残暴的一面,但是功大于过,《明史》中对朱棣的评价也许是公正的“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❼ 朱棣为啥要把首都从南京(应天府)迁到北京(顺天府)

因为北京是朱棣兴王之地,所以朱棣要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

北平是朱棣兴王之地,朱棣在此经营多年,统治比较稳定;另外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

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由南则可统领中原,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 因此,朱棣即位后,即开始准备迁都。

为政举措:

明成祖即位后,恢复了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设立东厂,合称厂卫机构,天下臣民都处在严密的监视之下,他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

宦官集团不仅被引入参政,政治势力也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将宦官集团的管理部门独立出来,不再由吏部负责,而是由宦官集团的内部机构——司礼监管理,强化了皇权和专制统治。

❽ 朱棣平定蒙古,巩固边防的原因

明成祖十分重视经营北方,加之自己兴起于北平地区,明成祖在南京即位后,于永乐元年改北平为北嬵京,设行在六部,增设北嬵京周围卫所,逐渐建立起北方新的政嬵治、军事中心。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开始了营建北嬵京天寿山长陵,以示立足北方的决心。与此同时,争取与蒙古族建立友好关系。鞑靼、瓦剌各部先后接受明政圝府封号。永乐八年(1410年)至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亲自率兵五次北征,巩固了北部边防。永乐十四年(1416年)开工修建北嬵京宫殿也就是紫禁城(但后来部分宫殿被李自成放火烧毁,清初又重新修复)。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嬵京。

❾ 朱棣时期,明朝和瓦剌的关系怎样

元末,蒙古统治者被明军逐出中原。逃往漠北的元顺帝,于1370年(洪武三年)死于应昌。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逃往和林,这就是历史上的“北元”。

瓦剌头领

朱棣还亲率精骑冲击敌阵,迫敌中路后退。但明军两翼攻势受到敌人顽抗,都指挥满都战亡。于是,朱棣亲率精骑驰援两翼,另外部署神机炮及时炮击,自己率铁骑冲入敌阵,杀瓦刺王子十多人,士卒数千人,大败瓦剌军。可是明军也伤亡不小。

忽兰忽失温之战,是明、蒙两国前期战争史上少有的阵地战。

次年,瓦剌向明朝贡马谢罪。鞑靼部在明朝帮他打败瓦剌后,经过数年的恢复,势力日渐强盛起来,曾两次乘瓦剌部为明重创之危,击败瓦剌部。对明朝,阿鲁台改变依附政策,重新反叛明朝,轻侮或拘留明朝使节,还时常对明朝边境进行骚扰的劫掠。

1421年(永乐十九年)冬初,鞑靼围攻明北方重镇兴和,杀死了明军指挥官王祥,对此,朱棣决定第三次亲征漠北。

可见,朱棣第二次亲征并未达到目的。

热点内容
女子司法所 发布:2025-02-10 08:01:29 浏览:962
法官辞职做法务 发布:2025-02-10 07:54:06 浏览:890
法社会学在中国的地位 发布:2025-02-10 07:34:37 浏览:674
民法典对赔偿的 发布:2025-02-10 07:30:27 浏览:484
公司法实物出资比例 发布:2025-02-10 07:16:02 浏览:713
银川中级人民法院新闻 发布:2025-02-10 07:15:50 浏览:25
新刑事诉讼法第33条 发布:2025-02-10 06:59:51 浏览:951
劳动合同法重要意义 发布:2025-02-10 06:28:26 浏览:826
朝国刑法 发布:2025-02-10 06:18:30 浏览:633
金华法院判决 发布:2025-02-10 05:36:59 浏览: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