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家法规矩
㈠ 什么是家法(具体)
家法即家庭所立的规矩,一般由长辈来制定的一种家庭法规,类似于社会上的法律。
㈡ 结婚的礼仪规矩
其实,结婚只要掌握9个必要的礼仪,就可以显出新人的大方得体,更让结婚过程变得完美无缺。
1.上门赠礼
新人双方正式确定结婚意愿之后,一定会按照惯例拜访双方父母。这时候备上精心挑选的礼物,既关乎面子,又表示诚意。保养品、首饰、洋酒………都是不错的选择,最妥当的选择是能根据父母喜好购买。
2.长辈敬礼
婚礼中,新人常会邀请亲戚朋友中的长辈作为婚礼的证婚人或嘉宾。如果只是口头邀请难免有失礼数,邀请长辈到家或饭店小聚,送上精心准备的礼物,一方面体现诚意,一方面也可以让对方更了解这“两个人”。
3.朋友回礼
相信新人邀请来做婚礼后援团的朋友,应该都是“死党”,彼此间的交情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细心的新人,只要从朋友的立场出发来送礼品,或给伴郎伴娘赠送当天的服饰,也不错。既可以和自己的礼服配合,也可免去朋友不必要的花费。
4.迎亲之礼
婚礼当天上午,新郎要带着伴郎们一起到新娘家中迎亲,此时免不了被新娘的姐妹们一阵“拷问刁难”,巧妙回答问题之余,发红包是免不了的,但这个环节只是习俗,无须花费太多。
5.拜谢之礼
婚礼当天,新郎到新娘家迎亲,需要向新娘父母行拜谢之礼;而后新人一起到新郎家中,同样要向新郎父母行拜谢之礼。
一般流程为,新人向父母奉茶、鞠躬道谢,其后新人要吃一些加入花生、莲子、蜜枣等带有美好寓意食品的甜羹,接受父母长辈的祝贺红包即可。
6.待人之礼
摄影师、摄像师、化妆师、司仪……婚礼当天有许多婚庆专业人员在现场为新人服务,最好事先为他们安排好相应的席位,或购买盒饭或食物请他们提前就餐,体现对他们服务的尊重的同时,新人也能得到更好的回报。
7.收礼之礼
接受来宾礼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礼节,一般由新娘双手接受,道谢后交由身旁的伴娘保管,再和来宾来个礼貌的合影留念。
千万不要出现手拿红包和来宾在镜头前的尴尬画面,伴娘用来装红包的手袋也要大方得体。
8.问候之礼
如果婚礼结束后不是立即赶赴蜜月,就一定要注意在婚礼后的第二天感谢一些重要人物。向双方父母打电话或登门请安,向前一天辛苦的伴郎伴娘们表示感谢,对前来证婚的长辈也要表示感谢。
9.蜜月回礼
蜜月之行,并不是购物之行,只要购买一些当地的特色礼物赠送给父母和比较亲密的朋友就可以了。以表蜜月的甜蜜和他们在你们心中的特殊地位。赠送的方式不要太正式,轻松而开心最重要。
婚礼礼仪,看上去都是微不足道的一些话语或礼物,但让大家收获的都是满满的幸福和甜蜜的喜悦。
㈢ 中国古代新婚,要守哪些虚伪的“老规矩”
对于中国古代的传统生活和封建思想,并且还有许多的规矩。让人防不胜防,并且非常的小心,因为怕一不小心犯了错就不好了,因为可能会受到惩罚,毕竟在古代来说惩罚是非常多见的。
现在有些人把这些故事当成笑话来,听说他们其实是很虚伪的,并且是假道学,其实在大男子主义盛行的封建时代这样子,能做到这样对待妻子也是实属不易的。
毕竟在古时候我们是最讲究礼仪规矩的,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要规规矩矩有理有据的,否则是会被别人带有色眼镜去看你,而且还会在背后戳你的脊梁骨头。所以在古时候的生活其实还是很累的。
㈣ 适合夫妻之间的家法
1、不能当着孩子、父母、亲戚和邻居的面吵架~在出现想吵架的强烈欲望时~应先做几个深呼吸~尽量把吵架欲望扼杀在摇篮里。
2、在朋友面前和公共场合应给足对方面子~严禁在朋友面前吵架~如果实在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可以先微笑着礼貌离开现场。
3、在家吵架前应先把门关起来~吵架后不准一走了之~不准玩失踪更不准回娘家告状。
4、不管谁对谁错~只要吵架~男方就必须先哄老婆一次~或者可以先低声下气地向老婆道了歉再说。
5、女方在哇啦哇啦时~如果男方按捺不住也参与哇啦哇啦~一旦造成严重后果~必须由男方全部负责。
6、女方在收到老公道歉后应迅速冷静下来~当看到老公给的台阶时就应赶紧下台~不准得理不饶人或把老公逼上梁山。
7、面对暴跳如雷火大的一方~另一方原则上不准插嘴回嘴~可以继续做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严禁火上浇油。
8、假如现场噪音实在太大引起你想逃避硝烟弥漫的吵场~则必须严格遵守“不准走出小区~不准关机或不带手机”的规定。
9、吵架时要提倡语言文明~不准口不择言~或者说一些伤害到对方自尊心的话。
10、从思想到灵魂深处都必须敬重对方父母~在自己不开心或者
㈤ 民间结婚有哪些规矩!
传统结婚仪式
1.祭祖 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
2.出发 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
3.燃炮 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4.等待新郎 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 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
5.讨喜 新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闺中密友要拦住新郎,不准其见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过 后才得进入。
6.拜别 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7.出门 新娘应由福高德劭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在结婚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因此不得与天争大。
8.礼车 在新娘上礼车后,车开动不久,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 问,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9.掷扇 礼车起动后,新娘应将扇子丢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去,扇子由新娘的兄弟拾回,掷扇后必须哭几声,且在礼车 之后盖「竹筛」以象征繁荣。
10.燃炮 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样要一路燃放礼炮。
11.摸橘子 迎新车队到达新郎家时,由一位拿着橘子或苹果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并赠红包答礼。这两个橘子 要放到晚上,让新娘亲自剥皮,意谓招来「长寿」。
12.牵新娘 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新娘进入大厅。进门时,新人绝不可踩门 槛,而应横跨过去。
13.喜宴 时下颇流行中西合壁式的婚礼,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礼服向 各桌一一敬酒。
14.送客 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家门口送客,须端着盛香烟、喜糖之茶盘。
15.闹洞房 新人被整之灾情大小,端视新人是否曾在其他的婚礼上戏弄别人,或平素待人够不够忠厚等。
㈥ 新婚回门有什么要注意的礼节
新婚夫妇结婚第三天回门,这是传统的婚俗,那么新婚回门要注意什么礼节呢?
在我们这新婚夫妇结婚第三天是要回娘家的,也叫三天回门,新婚夫妇要准备上四样礼品送给岳父,岳母,烟,酒是不可缺少的,这是送给岳父的,还有两样要买点心,之类的食品,送给岳母。
回门的礼品一般都会提前一天买好,第二天拿着就走,因为新娘结婚第一次回娘家,要早去早回的,一般都会早上到,不会超过中午的,从娘家回来也要赶早,要在太阳落山前回到婆家的。
新婚夫妇三天回门,娘家要摆上宴席,请来一些娘家的亲属来祝贺,新婚夫妇要给来祝贺的亲属敬酒,以示感谢,摆宴席一般是在中午,因为吃完饭新婚夫妇还要在太阳落山前赶回婆家。
吃完宴席,新婚夫妇要走的时候,岳母还会给新婚姑爷一个红包,包多少钱那就是岳母的事了。
在过去,三天回门的礼节还是很严格的,一点不能马虎,无论娘家还是新婚夫妇,都要按规矩办,否则的话就会被挑理,引起不快。
随着时代的进步,三天回门的礼节也有了改进,不再像过去那样“按规矩办事”了,有的新婚夫妇结完婚就出去旅游度蜜月,三天回门的规矩也就不能遵守了。
三天回门买的礼品也有了改进,不再局限于过去的烟,酒,而是更有益健康的各种保健品和营养品,和各种礼品。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的观念也发生着改变,三天回门的婚俗延续着,但内容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㈦ 结婚的习俗
纳采
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求婚的第一步。 在双方约定进行“纳采”礼的这一天,男家派出的媒使手捧一只活雁作为贽见礼物(最初用活雁作为贽礼,即取雁为候鸟,秋南飞而春北归,来去有时,从无失信来作为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又取雁飞成行,止成列,以明嫁娶必须长幼有序,不能逾越的意思。 后来也用羔羊、白鹅、合欢、胶漆等作为贽礼的),来到女家大门外,对女家摈者(辅助行礼的人)说:“您家主人非常盛情,赏给某某(婿名)一个妻子,某某(婿父或兄)根据祖先遗下的规定,让我来向您家主人请求举行选择贵府小姐的仪节。” 女家主人得到通报后亲出大门迎接,宾主互作一揖让之后,媒使再次向女主人表达前来行纳采礼节的意思。主人答礼,收下活雁并谦让一番。媒使见婚事得到女方家长的正式应允,就告辞回去复命了。 催妆 送妆 铺房 这三项仪节在先秦文献中未见记载,是后代在婚礼的演变中发展出来的。
催妆
是男家派人携礼催请女家及早为新娘置妆的仪节。宋代,亲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则答以金银双胜御、罗花璞头、绿袍、靴等物。
送妆
是亲迎前数日,女家派人将嫁妆送至男家的仪节。嫁妆往往用箱笼装着,也有人家为炫耀陪嫁,将嫁妆用方桌一一铺开,排成一个纵队浩浩荡荡地送至男家。嫁妆通常有箱柜、被褥、首饰、衣服、绸缎、文房四宝及金银器皿等,还有以田地房屋、店铺、当铺作为陪嫁的。浙江一带,嫁妆中有一种叫做“子孙桶”的(大桶上有一大盖,为新娘生育时用),桶中盛有红蛋、喜果、谓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绍兴一带,还有送“女儿酒”作为嫁妆的,即在女儿满月或数岁后,即酿酒数坛埋入地下,待女儿出嫁之日,取出作为嫁妆礼品送至男家。
铺房
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铺设新房的仪节,有时和送妆同时进行。宋代,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铺设帐幔、被褥及其它房内器皿,并且备礼前来暖房。然后以亲信妇人或从嫁女使看守房中,不许外人进入,以待新人。铺房人必须是福寿双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取吉祥。现代有些地方还流行此俗。
亲迎
是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节,也是古今婚礼中最为繁缛隆重的仪节。 椐《仪礼.士婚礼》记载,结婚那天傍晚,新娘穿上结婚礼服——系有浅红色花边的纯衣(丝质衣服),头上戴着“次”(编好的假发套),向南站在房中,身右站着保姆,新娘的女随从则披着白黑色相间的外衣,站在后面。 当新郎穿着礼服,带领着墨车(新郎坐车)、彩车(新娘坐车,设有帏帘)、从车、仆人等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大门外时,女家主人亲自出来迎接,经过一番揖让,双方来到堂上,新郎向岳父行过稽礼(古代跪拜礼中最重的一种,需磕头至地多时)的大礼之后,新娘就从房里走到东阶上她父亲跟前,父亲告诫她道:“今后要时刻小心、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公公婆婆的意愿。”同时,将一件衣服给她,作为告诫的证物。接着,新娘再来到西阶上她母亲跟前,母亲给她在腰间系上一条带子,并接上佩巾,然后告诫她道:“勤勉、恭敬,好好完成你公公婆婆吩咐你的家务。” 随后,新娘随新郎下堂来到大门口,新娘披上御尘的外套登上彩车,并从新郎手中接过驾车的带子。于是,新郎驾着彩车往前走,在车轮转了3周后,新郎将车子交给驾车的,自己则乘坐墨车先走,因他还要到自己家门前迎候新娘。
亲迎
流传到后世,多以花轿、喜车、彩船等迎娶新娘,新娘的结婚礼服多为绣有龙凤图案和彩饰的凤衣凤冠,垂下丝穗以遮面,也有以红巾一帕、纸扇一把以遮面的。当新郎亲迎来到女家时,新娘往往哭哭啼啼不肯上轿,新娘的亲友则要当众试才——请新郎赋诗,新郎在当场吟诵了“催妆诗”后,新娘方始起身上轿。上轿前,女家先使一妇人手持灯或镜子向轿中照一下,谓之“照轿”,认为这样可以压邪。 近代,花轿起轿后,女家在门口泼上一盆水,原意是认为水可以涤除污秽,当然也可以压邪治鬼,后来演变成“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祈祝女儿出嫁之后和婆家关系融洽,不要被斥退回。
花轿
在迎归男家的路上,前呼后拥,好不气派:最前面的是开道的,紧随的是执事的、掌灯的、吹鼓奏乐的,然后才是新娘的花轿。沿路吹吹打打,呈现出一派喜庆景象。 花轿迎至男家,邻人乡亲还要索取吉利钱,谓之“拦门”:送亲者以铜钱向空中扬撒,儿童争着去抢,叫做“撒满天星”,另有一个手执花斗,将所盛之谷物、豆子以及金钱、果子等物望门而撒——据说是用以禳避阻挡新妇进门的煞神——称为“撒谷豆”。 新娘要下轿了,但双脚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条、毡席或麻袋。因古人认为,地与天都是神圣的境界,不得侵犯,而新娘的脚一旦与土地接触,难免会触犯地神,因此,必须铺上毡或席来避免。唐代白居易《春深娶妇家》诗记叙了这一习俗:“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宋代改毡为席,称做“传席”或“传袋”,即以席或麻袋辗转传递,直到洞房前,席谐音“息”(即小儿、后代),袋谐音“代”,都是传宗接代的意思。后来也有使女家亲戚中力气较大者抱新娘下轿登床的,演变至今,已成为娘家小舅子抱新娘上轿、下轿的了。 当新娘来到新房门前时,还要从马鞍上跨过去,以示平安,也有跨火以压邪的。
拜堂
:是新娘过门后拜见天神地祗、男家祖宗、公婆亲戚及夫婿的仪节。 先秦时,新娘拜见公婆是在新婚的第二天清晨。新娘沐浴后,由赞者引带着去见公婆。新娘双手捧着盛有枣子和栗子的竹盘,走到公公的坐席前,脸向东行拜礼,然后上前一步,跪坐下,把竹盘摆在席上,公公用手抚了一下,站起来回拜,新娘再行拜礼,然后下堂,从女随从手里接过盛有肉干的竹盘,走到婆婆的坐席前,进行如同刚才一样的仪式。 接着,赞者代替公婆向新娘行一种以甜酒赐给新娘的礼节,然后,新娘再用根据规定准备好的食品向公公婆婆行“馈食礼”,以表示公公婆婆的生活,今后要由她来照料。 第三天,公公婆婆再以“一献之礼”赐还给媳妇。 再公公婆婆和媳妇相互敬酒之后,公公婆婆由西阶下堂,新媳妇由东阶——这是主人的方位——下堂,显示新媳妇已取得了接替婆婆做家庭主妇的资格。 再拜见公婆后第三个月的某一吉日,新媳妇要到夫家的祖庙行“庙见之礼”——即拜见夫家的列祖列宗,以慰先祖在天之灵。经过这一系列仪式,新媳妇才算正式成为夫家家族中的一员。 从汉魏到唐代,北方一带,拜堂有在“青庐”中举行的。所谓“青庐”就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设一帐幕,新娘从特备的毡席上踏入青庐,公公婆婆则踏着新娘的脚印随后而入,以压媳妇的锐气。新娘入门后,先拜猪圈及灶,然后夫妻交拜,第二天再拜见公婆及亲戚。 后来,逐渐把拜堂这一仪式改在新婚之夜进行。新郎迎请新娘进门后,各执一端用红绿彩缎结成的同心结,并立在高烧大红龙凤喜烛的堂前,请男家福寿双全的太太,以秤杆或机梳挑去新娘的蒙面巾。 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然后依次拜见公婆及尊长亲戚。这时,拜与被拜的双方往往要互赠礼物。最后夫妻交拜,礼毕之后,新人由亲友送入新房。
酒筵合酒
古往今来,酒筵几乎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流传到今天,“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 当然,酒筵有蘩有简,规模不等,但最主要的意义,则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承认。因此,酒筵也是婚礼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环节。 先秦时代,新郎新娘的酒筵并不和众人在一起,而是在新房中专设一席,新郎新娘在司仪的指挥下,相对而坐,按照一定的程序服用一些饭菜酒食之后,即告撤席,时间不很久。在酒筵上,最具有意义的仪式无过于“合酒”了。 “合酒”,是以线相连,新郎新娘各执其一,相对饮酒的仪式。酒杯一分为二,象征夫妇原为二体;以线连柄,则象征两人通过婚姻而相连;合之则一,象征夫妇虽两体犹一心。新婚夫妇在酒筵上共吃一鼎所调制的菜肴,同喝一杯,象征夫妻间互敬互爱、亲密无间。 由于这一仪式意义深远,所以后来的婚礼中都少不了这一节目,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名称有所不同(“饮交杯酒”)、器皿也有所变化、饮酒的形式也不一样。 秦汉以后,在婚礼酒筵前后,又增加了“撒帐”、结发等仪式。当新郎将新娘迎入新房后,两人一起在婚床帐中女左男右对坐,随后由前来参加婚礼的女宾或司仪边唱边向帐中抛洒金钱彩果,即所谓“撒帐”。接着,将一些预先从新郎头上取下的头发交给新娘,让她和自己的头发梳结在一起,称为“结发”。 这以后,新郎就从床上下来,到外室接受亲友道贺,招待众人参加酒筵,而新娘则仍然在帐中继续安坐,直到酒筵结束,新郎再度回房为止。
闹房
在近代,这是新婚夫妇在婚礼之夜在新房接受亲友祝贺、嬉闹的仪节,民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的说法。 在先秦时代,新郎新娘酒筵的结束,标志着婚礼之夜仪式的基本结束,接下来,新郎新娘就安寝了。 大约在汉代时,参加婚礼的宾朋不甘就此罢休,于是就有了“听房”的做法:新婚之夜,爱看热闹的人悄悄来到新房窗外,偷听新郎新娘的言语及举动,以此为笑乐。 传衍至晋代,民间已有戏弄新娘的习俗:于大庭广众之前,以各种怪问题来难新娘,甚至对新娘施以种种恶作剧。 后来流行的“闹房”,可能就是这一习俗的演变。 各地的“闹房”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闹的程度也有文雅和粗俗之分,有时闹过了头,往往给主宾双方带来尴尬和不快,但因为它给婚礼增加了热烈的气氛,所以后来的婚礼中往往少不了这一节目。编辑本段北京结婚礼仪保亲
所谓保亲,就是介绍婚姻。父母给子女选择配偶,一般都是由亲友来保亲,俗称“说媒”。其程序通常是这样的:通过媒人介绍,男女双方父母同意后,首先要各写一个“门户帖”,将男女双方的姓名、年龄、籍贯、祖孙三代名号、官职等写在上边,让媒人互相传递给对方父母过目。 在这之后,男方主妇择吉日去女家探视,实际上就是去摸清女方家的各种情况,如其家庭成员的官职地位、财产状况及姑娘的德才和容貌。
合婚
经过互相查访、探视,双方父母均无异议后,下一步就是“合婚”。男女双方各用一叫顺红纸的折子,上书“生辰八字”,将男女双方出生的值年、值月、值日、值时的天干地支列于纸上,然后请“星命家”测看男女双方“八字”,俗称“批八字”,这就是所谓“合婚”。 按照中国旧式婚制,一般必须经过星命家推算,认为男女属相相合才能结婚,以免婚后夫妻相克或妨碍家运。在老北京有所谓“十二属相相合”说法:“青兔黄狗古来有;红马黄羊寿命长;睡鼠黄牛两兴旺;青牛黑猪喜洋洋:龙鸡更久长。”此外,还有所谓“十二属相相犯”的说法:“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错,龙兔泪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 经过命馆先生的一番推算后,男女的婚事才会有结果。一般情况下,命馆先生根据“乾造”(男方)和“坤造”(女方)的生辰八字及属相,写出鉴定(如“子与丑合”等),再根据“黄道吉日”和喜神方位,择定迎娶日期,并将这些东西写在一个红纸折子上。这个红纸折子,就是所谓“龙凤帖”。在传统婚制中,这个“龙凤帖”特别重要,它相当于今天的结婚证书。只有取得了它,才算完成了合婚手续。
放定
放定,俗称“订婚”,就是确定婚姻关系的手续。老北京的放定,有放小定和放大定两种形式。放小定也叫“过小帖”,是举行一定的订婚仪式,因为规模比较小,故称小定。男女双方经过命馆先生推勘后,便选定一个“黄道吉日”举行放定礼。 一般情况下,男方给女方一个或一对金属戒指,让女方戴在手上。有些大户人家,则特别讲究,在放小定时,男方要送女方四样金银首饰,即一对戒指、一对锅子、一对耳环、一个颈圈。其用意,无非是表示男方以“家法”约束姑娘,意在使其过门后稳重。放定礼后,姑娘便改变头型发式,由过去留辫子不扎辫根,改为扎上红辫根。女方家人便约束少女,不准外出,筹办嫁妆;而男方则开始筹备婚娶。 放大定,也称“过大礼”,指男方向女方送彩礼,以便确定婚期。放大定意味着男女双方联姻已成定局。女方向男方索要彩礼,多是在这时进行,这无疑是买卖婚姻的集中表现。 父母将女儿嫁出去,如同卖出一件商品,公开要价,有时双方讨价还价。如单独放大定,礼品要比放小定时更多一些,由男家送给女家一些首饰、衣服之类;而富者当然很讲究,正如北京童谣所唱:“小姑娘,做一梦,梦见婆婆来下定,真金条,裹金锭,桃红裙子扎金凤,绣花鞋,蝴蝶儿梦。”
迎娶
迎娶也叫“迎亲”,或“亲迎”,是旧式婚礼最热闹的一步。当年有一首童谣唱道:“大姑娘大,二姑娘二,小姑娘出门子给我个信儿。搭大棚,贴喜字儿。牛角灯,二十对儿,娶亲太太两把头,送亲太太大拉翅儿。八团褂子大开楔儿,四轮马车双马对儿”,反映了迎亲时的热闹情景。 迎娶仪式一般在上午举行。首先由娶亲太太到喜房给天地爷上香,新郎按娶亲太太的意思,上前磕三个头。新娘上轿后,娶亲队伍便抬着花轿往男方家中赶。当娶亲队伍临近家门时,一般都要令吹鼓手们鸣锣奏乐。当新娘到喜房后,由娶亲太太给新娘擦胭脂抹粉,加以修饰。这道礼仪俗称为“开脸”,表示新娘从此由少女变成少妇了。随后,在娶亲太太主持下,新郎新娘,给天地爷上香,叩三个头,叫做“拜天地”。拜罢,夫妻对拜,行新婚之礼。 迎亲仪式结束后,首先要进行的是“坐帐”。新郎、新妇双双坐在洞房的炕沿上,新郎将自己的左衣襟压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应该压倒女人一头,也表示男女已同床。娶亲太太说几句吉祥话后,便把帐子一拉,谓之“撤帐”。 接下来,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喝时以红头绳将两个酒杯系在一起,娶亲太太将一杯递与新郎,送亲太太将另一杯递给新娘,各饮半杯,再予互换,意思是“千里姻缘一线牵”。然后,新婚夫妇同吃“子孙饺子”、“长寿面”。吃时,通常男家安排一男孩隔窗大声问道:“生不生?”娶亲太太或新郎回答说:“生!”表示生育后代。
闹洞房
举行婚礼的当晚,一般都要“闹洞房”。在北京及北方许多地方,都流行着“三日无大小”的闹房风俗。持老观念的人认为,越闹越发,不闹不发,甚至有“人不闹鬼闹”的说法。 闹房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向新人抛撒糖果、喜果;有的则对新人劝酒,甚至灌酒;还有的将苹果用线拴在帐上,让新人对啃。本来美妙的洞房花烛夜,变成了难熬的恶作剧。
回门
洞房花烛夜后,第二天一早,新婚夫妻要一同祭拜神、佛和宗亲三代,并拜见父母等长辈,定名分,认大小。 婚礼举行后的第三天,通常新娘要回娘家与父兄亲友行回见礼。这就是所谓“回门”,也叫“回酒”。一般是一大早娘家便派人赶着马车来接新妇,新妇临行前,向公婆叩头,然后与新郎坐马车到娘家会亲。到娘家后,新婚夫妇要向家堂中的神、佛及宗亲牌位行礼,然后给女方父母及长辈们行叩首礼。 见完礼后,便摆开宴席,请新婚夫妇喝酒。饭后,新郎独自回家,新娘则要到晚上才能回来。到了此时,一场富有戏剧色彩的婚礼才告闭幕。编辑本段少数民族地区结婚习俗说到中国的传统婚俗,人们便会想到什么“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这些繁俗礼节。但一提到我国少数民族的结婚思绪[1],便不会有太多的印象,其实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使得各地的婚俗都呈现出很大的不同,而正是这些绚丽多姿的婚俗习惯构成了人类社会中一道亮丽风景线。
辣子面
白族人婚礼以热烈隆重而着称。因白族话中“辣”与“亲热”谐音。因此,当新郎进入洞房时,新郎的伴郎们即将辣子面撒入早已准备好的火盆里,一时辣味四溢,呛得新郎和新娘一阵大咳。接着,新人在新房里吃喜饭、喝喜酒,在饭菜及酒肉中同样调入很浓重的辣子面,辣得新郎新娘难以下咽。这时闹喜的人们便爆发出一片欢声笑语。
夹生饭
居住在滇南哀牢山的叶车人,其婚礼多在黄昏时分举行。当新娘被接到夫家后先要进入大房,向供桌上象征祖先歇脚处的一块篾笆叩头,面向酒席长辈行埋头礼,表示心甘情愿嫁给新郎,海枯石烂心不变。在婚礼中,要吃夹生饭,这夹生饭必须蒸至5成熟,使其外熟内生。叶车族人认为新娘吃夹生饭是添丁的好兆头。
离娘饭
在鲁南山区一带流传着一种“离娘饭”的习俗,顾名思义是离开母亲的最后一顿饭,有道别饯行之意。“离娘饭”一般在婚期的头天晚上进行。据说,新娘只有吃好这顿饭,将来的日子才能甜美幸福。饭桌上按长幼落座,新娘的母亲张罗酒菜,并要亲自掌勺。主菜是新郎家上午派人送来的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这道菜称“离娘饭”,意味着女儿离开娘以后定会大吉大利。另外,配有一碗水饺,一碗面条,一碗大米干饭。饺子预祝新人早生贵子;面条则喻婚姻天长地久;大米干饭就是白头偕老之意。饭菜备齐,母亲落座,新娘首先起来,端起米饭递给父亲,父亲接过绕桌一周递给哥哥,哥哥端起碗举给新娘,新娘马上衔上三口,吐在早就放在桌子上的手帕里,婶子或嫂子迅速将手帕包拢装进新娘的衣袋,让她第二天带到夫家去。随后,大家开始吃喝谈笑,新娘要说些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叔婶哥嫂教育之情的话,长辈们要再对新娘交待一番,充满了依依惜别之情。这时新娘悲喜交集,情不自禁落下泪来。弟侄见了,高兴地叫,说这是给他们留下的“金豆子”,引得新娘破涕而笑,大家也就含笑同乐。随即席散人去,各自为明天的出嫁仪式做准备
鸡肉为媒
傣家青年男女社交恋爱,傣语称为“约骚”。当地汉族称为“串姑娘”。傣历新年那一天,傣家竹楼里到处可闻一片杀鸡声,鸡烧好后,便见姑娘穿上盛装,把鸡肉拿到集市上去卖,等候自己喜欢的小伙子来买。兴高采烈的小伙子纷纷前来问价,如果姑娘说:“吃了再称。”吃后又加倍要钱,便是不喜欢了。若姑娘喜欢买鸡肉的小伙子,姑娘便会递给小伙子一个凳子,让他坐到自己身边。这时,小伙子说:“我们傣家有句俗话:‘一起吃才香,一起抬才轻’,来我俩一起吃,鸡肉才会更香。”姑娘对说:“我们傣家也有句俗话:‘放开来吃才香,放开来才利索’,这里人多嘴杂,干脆我俩抬到林子里去吃。”
鸡眼为证
苗族人在选择结婚良辰吉日时,南方父母一定与媒人同赴女方家商定。女方家杀公鸡一只,煮熟之后,双方共同观看鸡眼,此礼仪一般在深夜举行。如果鸡的双眼全睁或全闭,则表示吉利;如果鸡眼一只睁着一只闭着,则认为不吉利。看完鸡眼,双方就开始协商婚期,一般订在“午日”或“子日”,苗民认为这两个日子是大吉大利之日。
同饮鸡酒
居住在贵州省织金洞风景区新庄村边远山区的苗族人忠厚老实,勤劳朴素,他们的恋爱方式是在“晒月亮”、跳花节、对歌、赶街等集体活动中认识结交。提亲这天,男方家请人带来两只大红公鸡到女方家来,但这两只鸡必须当众杀死,用两滴血放在酒里混合后让男女双方饮下,表示百年到老;鸡心、肝不切破按原样煮熟吃下,表示永远不变心;鸡肠子也不切断,吃了后表示连接一起,永不分离。吃这些东西时,有德高望重的老年人说一些吉利话和比喻词,这桩事就算定下来了,这就叫吃鸡酒。 居住在黔东南台江的苗族人,在吉日来临时,男女双方为婚事忙个不停。女方一般要举行祭祀仪式,特请司仪将少许酒和供物扔在地上,说些吉利话,祝福待嫁女儿婚姻美满幸福。这时男方司仪从口袋掏出几毛钱交给女方司仪,二人喝糙米酿制而成的交杯酒,意即已为男女青年搭好了婚姻桥梁。午后,迎亲队伍便在司仪的带领下浩浩荡荡从女方家出发去迎娶新娘。编辑本段婚礼礼仪的为什么?为什么在婚姻典礼时,新娘总是站在新娘的左边? 古时候,盎格鲁撒可循的新郎常常必须挺身而出,以保护新娘子免得被别人抢走。在结婚典礼时,新郎让新娘子站在自己的左边,一旦情敌出现,就可以立即出佩带在右手的剑,英勇击退敌人。 为什么钻石订婚戒指要戴在左手无名指上?[2] 古人认为左手无名指的血管直通心脏,中古世纪的新郎把婚戒轮流戴在新娘的三支手指上,以象征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最后把戒指戴在左手的无名指上。于是左手无名指就成为所有英语系国家传统戴婚戒的手指。 为什么新娘要戴手套? 在中古世纪时,准新郎提出来象征爱的信物,以稳定心上人的心。当时许多绅士送手套给心上人表示求婚,如果对方在星期日上教堂时戴着那副手套,就表示她已答应求婚。 什么新娘要戴面纱? 最初,新娘的面纱象征着青春和纯洁。早年,基督徒的新娘戴着白色面纱,已表示清纯和欢庆;或戴蓝色的面纱,以示如圣女玛丽亚的春节。据说,当年玛纱?华盛顿的孙女妮莉?华乐斯在结婚时别出心裁的披着白色的围巾,掀起一时风尚。这也就是今天新娘戴白面纱的习俗的由来。当年玛纱的未婚夫见她站在蕾丝窗帘后,惊为天人,赞欢不已。这给了她在婚礼时戴白纱的灵感。 为什么新娘穿白色礼服? 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象征着还清。在一八五零年到一九零零年间,白色也是富裕的象征。到了本世纪初,白色代表纯洁的意义就远超过其他。
㈧ 结婚女方都有哪些规矩
一.新婚当天男方来接亲一般来的车的数量为单数,娘家凑成双数,而且不能走回头路。也就是说接亲的人要单数,送亲的也要单数,这样就可以单数来双数回。二.在古代,女子出嫁都是用轿子抬去夫家,这一路上轿子的四角都会有娘家的人来送新娘子,这四个人均为男士,可以是自家的长辈,叔叔,大伯等都可以;也可以是和新娘子平辈的弟弟,堂兄弟等。男士们护送新娘子既显得女方对这桩婚礼的重视又显得女方家庭很懂得礼节。三.很多地方送亲还有个特别好玩习俗——在新郎来接亲把新娘的鞋穿好后,新娘不能自己走上前来迎亲的花车,而是要弟弟或者哥哥抱上花车或者是背上花车;也有很多地方是让新娘坐在椅子上,哥哥弟弟们将新娘子一起抬上花车。四.关于伴娘的人选问题,也是特别有讲究的。一般伴娘是四女孩,而且女孩都要是未婚的姑娘。伴娘可以是新娘的好朋友,也可以是新娘的亲戚,但如果是亲戚,一般都要是和新娘同一辈的人,最好不要是晚辈或长辈。
㈨ 古代新婚之夜有什么规矩
先挑起盖头 然后喝交杯酒 才能上床
㈩ 新婚夜,婆婆给儿媳立规矩,儿媳该遵守这些规矩吗
能给儿媳立规矩的,一定是大家大业的人家,有资本,有资格才能给儿媳立规矩。
就平常的平凡人家,凭什么给儿媳立规矩,谁听你的。大家大业的,是将来有巨额财产可承继给儿子,所以儿子,儿媳必须按照大家大业的规矩来生活,来办事的。
婚姻和夫妻关系的经营,都在于两个人的担当和行为。妻子要做个好妻子,丈夫要做个好丈夫。在管好自己的同时去管好对方、管好婚姻,这样过婚姻才会幸福,日子才会长久。
婚姻要想幸福永久延续,夫妻关系要想永久和睦,尊重和自主都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