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山西会馆内介绍的晋商规章
㈠ 太原山西会馆简介
山西会馆是多伦保存比较好的清代古建筑,于乾隆10年(1745年)由山西籍商人集资兴建,至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原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现存只剩下一半,但基本属于中轴建筑。
山西会馆,位于盖州古城东门外,与三江会馆、福建会馆、山东会馆合称盖州四大会馆。在明、清时期,主要以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为主的晋商,四海称雄,富甲一方,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凡商贸繁华处必有晋商,有晋商处,必建有宏伟壮观、富丽堂皇的建筑——山西会馆。
山西会馆坐北朝南,呈规则长方形,原由后殿、正殿、东西偏殿、钟鼓二楼、山门、戏台等建筑组成,占地面积约3600平方米。殿宇巍峨,蔚为壮观,具有典型的山西建筑风格。正殿为关帝殿,也称武圣殿,大木架歇山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坐落在高约0.9米、由花岗岩条石砌筑的台基上。
(1)多伦山西会馆内介绍的晋商规章扩展阅读
多伦山西会馆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由山西籍商人集资兴建,原名伏魔宫·又称关帝庙,是当年晋商在多伦地区聚会、娱乐、议事的场所。当时为内蒙古地区唯一的外省会馆,遂被称为“塞外商埠”。该会馆有房间百余间,主要建筑有大山门、大戏楼、下宿、二山门、三过殿、东西长廊、耳房、正大殿等。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说起山西会馆,必然要谈到旅蒙商。旅蒙商早在17世纪就出现了,它源于康熙皇帝平定葛尔丹时的随军贸易。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在康熙帝征讨葛尔丹行经蒙古草原时,允许各部、各旗沿途向清军出售马、牛、羊、骆驼等物。由理藩院另设一营,商人在营中贸易。
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开放“海禁”以后,大江南北各地客商纷纷乘船渡海来到辽东地区经商贸易。当时的奉天府盖平县连云岛港(西河口)是辽东地区最早、也是最大的海上通商口岸,更是辽南的陆路交通枢纽,加之盛产丝绸、海盐、海鲜、以及其它如大豆等农产品,自然成为全国各地客商尤其是晋商到辽东贸易的首选地之一。
㈡ 山西会馆的介绍
明清时期,晋商四海称雄,富甲一方,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富裕之后的晋商在故里修建了一座座大院;在其所到之地,也修建了一处处宏伟壮观、富丽堂皇的建筑——晋商会馆1!明清辉煌之时,晋商曾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约400座山西会馆,就连西藏、新疆等地都有其存在,“凡商贸繁华处必有晋商,有晋商居处,必有会馆”。所有山西会馆的共同特征有二:一是都拜关公,有关帝庙或关公殿;二是都有戏楼。山西会馆是明清商人会馆的典型代表,其内在的商业议会、资本运作体制等等对今天的商会、商人会馆等等的运作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辞海》解释说1,会馆是“同籍贯或同行业的人在京城及各大城市所设立的机构,建有馆所,供同乡同行集会、寄寓之用”。遍及全国的山西会馆,是数代晋商在外创业的精神纽带,是面对忠义神灵誓盟诚信的场所,是“报神恩、联乡谊、诚义举”的载体,更是山西人在他乡温暖的“家”。虽然远离故土,但对家乡的忠诚之心未变;正因此,多数会馆都依照山西风格,有的会馆甚至全部用家乡的建材所造。在这里,能看到关公的圣像;在这里,能听到梆子腔的乐声;在这里,能品到家乡的陈醋;在这里,能喝到家乡的老酒;是会馆,撑起了晋商的精神世界,使诚信成为了近乎神圣的经商准则;是会馆,为家乡的产品开拓了巨大的市场;是会馆,将山西文化传到了四面八方!2008年来,山西省戏曲研究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调查晋商会馆在全国的分布与现状。
㈢ 张家口山西会馆
当时晋商在张家口很是了得,不少大牌的商号都是山西人开的,旅蒙业也大多数山西人在做,呵呵,看了不少资料,也在张家口住了不少日子,没发现张家口有山西会馆,后来初步在网上搜了一下,结果如下
四是山西商人凭着经济界的关系网:由于山西商人在张家口古城握持着这里的经济命脉,所以自然地也就建立起了各种各样的关系密网,这里有祁太班、平遥班、汾阳班、二州五县班等等,同时还有专门取得各种联系的会馆,如堡子里鼓楼后街有祁县会馆、榆次会馆,东关街有太谷会馆,上堡圈里还有汾阳会馆、孝义会馆。这些会馆的社首均由本县商人轮流担任,有专管、有制度、有铺产、有收入,可以救济同乡,也可以介绍柜伙,通过这样的组织联系,把山西商人在张家口的经济地位进一步巩固起来。
【堡子里鼓楼后街有祁县会馆、榆次会馆,东关街有太谷会馆,上堡圈里还有汾阳会馆、孝义会馆。】
㈣ 晋商文化对我们现在有什么启示
晋商始终把“讲求诚信、先义后利”的理念贯穿其经营与管理之中,诚信义利已经成为明清晋商的金字招牌,并内化为其经商的精神之
。
如祁县乔家在包头开设有复盛公商号,因其经营时不图非分之利,不缺斤短两,在当地信誉卓著,人们都愿意购买“复”字号货物。曾有
一次,复盛油坊一位伙计在销售的食用油中掺假,被掌柜发现后,立即停止销售,以维护商号信誉。
马克思说:“信用,在它的最简单的表现
,是一种适当的或不适当的信任。”任何一个商人,即使从自己的利益考虑,也必须培养和保持良好的信誉,以此来取信于人。晋商的代表
物之一、 “复”字商号掌门人乔致庸,对经商的理解即是首先重信誉,其次讲仁义,最后才是商利。
晋商太谷广誉远药店以生产“龟龄
”、“定坤丹”名扬海内外,其长盛不衰的一个内在原因,就是配药时精购原料,人参一定用高丽参或老山参,鹿茸一定要用黄毛茸、青
。品质有保证,药效自然可靠,信誉便著于市场。
正是在经营中严把质量关,晋商才凭借“诚信”招牌赢得了顾客的青睐。”近代维新名士
启超有“晋商笃守信用”的评价,这说明,“诚信”已经成为当时晋商的一大特征。
营销是一个互信互利的过程,晋商在做生意中深谙此道。
他们主动与顾客建立相互信任的道义关系、情感关系,尽量淡化主客双方的买卖
系,结成了互相信赖的朋友关系。
(4)多伦山西会馆内介绍的晋商规章扩展阅读:
讲信用、守诺言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信用是现代社会的基础,是经济运行的平台。当今一些企业在营销活
中,出现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甚至在产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物质,导致市场信誉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商道酬信,奸猾可能获一时之利,却很
获一世之功。
但凡成功之商,都是坚守“诚召天下客,义纳八方财”、“经营信为本,买卖礼当先”,在观念上塑造 “童叟无欺,诚信为
”的经营形象。因此,在现代市场营销中企业必须遵循以“信”为核心的市场营销道德。
㈤ 山西会馆的介绍
多伦山西会馆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由山西籍商人集资兴建,原名伏魔宫·又称关帝庙,是当年晋商在多伦地区聚会、娱乐、议事的场所。当时为内蒙古地区唯一的外省会馆,遂被称为“塞外商埠”。该会馆有房间百余间,主要建筑有大山门、大戏楼、下宿、二山门、三过殿、东西长廊、耳房、正大殿等。1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㈥ 晋商被其他商帮超越的主要表现
在历史上晋商有一项记录,即使现代各省的商人也无法超越,那就是山西商人在各地兴建的会馆规模与数量。
山西人不仅仅在本省留下众多唐宋以来的古建筑,还随着晋商的足迹在省外各府县留下了多达400多座山西会馆。如今,在岁月中幸存下来的几十座晋商会馆,在当地都是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重点文保单位。
“凡商贸繁华处必有晋商,有晋商居处,必有会馆”。在明清鼎盛时期,山西人的会馆甚至修到了新疆、西藏。即使到现在从甘肃张掖到内蒙多伦,从辽宁海城到山东徐州都可以看到山西会馆的身影。一个洛阳城甚至现存着两座晋商会馆。
在世人的印象中,山西人勤俭持家,可是为何又大兴土木修建会馆呢?
山西会馆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建筑最奢华,影响也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目前遗存下来的会馆,也是山西会馆最多。在会馆数目之多的背后是晋商群体的庞大。与其他省份不同的是晋商会集馆、庙、市于一体。也就是本省人投宿、供奉关帝、行业协会等功能于一体。会馆在外凝聚了群体,又互相扶持彼此立足,又通过会馆活动联络了所在地乡绅名流百姓,我想这就是晋商大手笔修建会馆的原因吧。
㈦ 要论文形式的,古代晋商与现代晋商的区别和联系。
自古以来,会馆就是联络乡谊、聚会议事、沟通信息、维护同乡同行利益的处所。而山西会馆则是晋商的中心社团,是晋商的“叙语之地,正可坐论一堂,以谋商业之公益”。
但不知你是否留意过,晋商不仅在自己家乡的土地上修建有华美的宅院,同时在全国各地也留下了许多精美的建筑。山西的晋商大院,大都是它们的主人在明代及清康熙、乾隆年间,在外经商发迹后开始修建的,有的修建期甚至经历了几十年、上百年的漫长岁月。同样,晋商在全国各地留下的富丽堂皇的建筑,也是随着晋商的发展而修建起来的。山西商人的生意在外面兴盛了多少年,那些建筑也修建了多少年。
一个山西籍的年轻摄影人,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历尽艰险,走遍大江南北,凭着一个执著的梦想,用他手中的相机记录下晋商在全国各地修建的会馆。通过他的镜头,我们看见了那些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晋商会馆,山西商人到底在全国建立了多少会馆?过去没有现在更难以有确切的统计。可以说,凡是商贸繁华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凡是山西商人聚集的地方就有山西会馆。
商人的锱铢必较本是善于经营的表现,厚道和忠诚更是经商的一种美德,又有什么不好呢?还有,如果把他们的“学而优则商”归之为目光短浅的话,那么,也只有“学而优则仕”才是惟一正确的了?至于有人说晋商“在文化上不曾有过多少建树”,更是站不住脚的。在这里且不说其它方面,仅从会馆来说,晋商在全国各地建立的上百座或更多的精雕细琢的会馆、戏楼,无论从数量和品位上看,难道不是一笔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拥资巨万的山西人凭藉着丰厚的资财,不仅将各地高层次的文化引入山西,在自己的故里穷极土木,构筑起一座座精巧别致的民居建筑,同时,也把山西的优秀文化向外传送,在不断的认同和相互适应中,给多年经商的异乡,留下了上百座雕梁画栋的会馆,形成了独具个性的会馆建筑文化。
余秋雨先生在《抱愧山西》一文中,谈到苏州的“中国戏曲博物馆”时写道:“尤其是那个精妙绝伦的戏台和演出场所,连贝聿铭这样的国际建筑大师都视为奇迹,但整个博物馆的原址却是‘全晋会馆’,即山西人到苏州来做生意时的一个聚会场所。说起来苏州也算富庶繁华的了,没想到山西人轻轻松松来盖了一个会馆就把风光占尽。”
面对着数百张照片,通过摄影师的镜头,我们仿佛看到了晋商曾经的辉煌与荣耀,也读到了他们的无奈与凄凉。历经百年沧桑而依然巍然屹立的会馆,尽管残破、尽管落寞,却依然散发着一种魅力,让人情不自禁地追寻、向往。季风
㈧ 晋商的商业文化
其实,那些显赫一时的晋商家族当年无一不在不遗余力的为自己也为子孙后代营建一个归宿,但不是所有的晋商大院都能够保存到今天,有的大院虽然依旧能够找寻,但颓垣残壁之间,早已难觅当年的风采,譬如祁县的何家大院、碛口西湾陈氏民居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有关部门先后修复开放了五座晋大院,虽然这些力求恢复原貌的修复工程并不能完全还原旧日景象,甚至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遗憾,但今天的人们终于可以最直观去感受晋商文化。这五座晋商大院分别是:祁县乔家堡村的乔家大院、祁县县城的渠家大院、长治西白兔乡中村的申家大院、灵石静升镇的王家大院、榆次东阳镇车辋村的常家庄园。 晋西南丁村民居、晋东南皇城相府、晋北阎锡山故居等山西民宅各具特色,驰名中外,亦可笼统称之为大院,然宅主不具那个时代的晋商明显的特征,故不赘述。
①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
②渠家大院——“晋商文化博物馆”。
③曹家大院(三多堂)——“显赫家族”。
④王家大院——山西最大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建筑群,人称“三晋第一宅”。
⑤常家庄园——中国第一儒商旧居
晋商文化之山西会馆
明清年间,辛勤经商的山西商人在商迹之处捐资联合,共同建设了很多山西会馆。这些山西会馆中,有的叫山西会馆,有的发展为山陕会馆,还有的成为山陕甘会馆,还有的叫秦晋会馆、潞泽会馆、西晋会馆、全晋会馆等等。几百年过去了,这些遍布全国各地的山西会馆已经成为当地的重要文物,但是作为晋商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还远远没有为世人所关注。 走近晋商,晋商大院是一个途径,不过那是晋商个体的家;遍布全国各地的山西会馆才是晋商商业帝国的真正见证,这些山西会馆才是晋商的商业奇迹成就的根本基石。据专家考证,从1656年到1888年,晋商建在全国各地的山西会馆有500余座之多。晋商正是以这些会馆为依托,拜关公、崇忠义,团结乡人联合发展,缔造了晋商商业帝国。如今,保护相对完好的晋商会馆尚存世50余座,其中大多数已成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如北京阳平会馆、三家店山西会馆、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江苏苏州全晋会馆、山东聊城山陕会馆、河南社旗山陕会馆、江苏徐州山西会馆、甘肃天水山陕会馆、内蒙古多伦山西会馆等等。
会馆是同乡人在异地建立的一种社会组织。有人说:中国最早的会馆可上溯到明朝永乐年间。最初的会馆,主要为客籍异地乡人的聚会场所。山西人在异地建立会馆,最早的始于明朝隆万时代。
据《藤荫杂记》卷六《东城》载:“尚书贾公,治第崇文门外东偏,作客舍以馆曲沃之人,回乔山书院,又割宅南为三晋会馆,且先于都第有燕劳之馆,慈仁寺有饯别之亭。此贾公为贾仁元,字西池,山西万泉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曾任兵部左侍郎,协理京营戍政,克经筵官。贾氏任京官时宅第在崇文门外,曾辟宅南为三晋会馆。当时的会馆规模较小其功能主要是在京的晋籍士人聚会场所。明代实施开中法以来,晋商以“极临边境”地理优势,捷足先登,渐成为明代最有势力的商人群体。京师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晋商为活动方便而设会馆于京师。
《晋冀会馆碑记》记述了原初设会馆之起因:“历来服官者、贸易者、往来奔走者不知凡几,而会馆之设,顾独缺焉。……虽向来积有公会,而祀神究无专祠,且朔望吉旦群聚类处,不可无以联其情而冷其意也。议于布巷之东蒋家胡同,购得房院一所,悉毁而更新之,以为邑人会馆”(李华《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晋商会馆创始最早年代,约明中后期。山西平遥颜料商建立的颜料会馆,清乾隆六年《建修戏台罩棚碑记》称“我行先辈,立业都门,崇祀梅、葛二仙翁,香火攸长,自明代以至国朝百有余年矣”。按清乾隆六年(1741)上溯百有余年,当为明代万历后期天启初年。又《临襄馆山右馆财神庵三公地重修建筑落成记碑》载:“吾乡自前明,即有山右会馆。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修临汾东馆记》载:“临汾为山右平阳首邑,其立馆于京师也,自前明始”(以上均见李华《明清以来北京工商碑刻选编》)。可见,晋商至迟在明代中后期已在北京设立会馆了。
入清以后,晋商设立的会馆有了蓬勃发展,大体上前后在京师设会馆有40处以上,与此同时,在国内名商埠集镇也先后设立了晋商会馆。这些会馆的设立,首先与当地商业、经济的发展与交通有着很大关系。以河南南阳赊旗镇山陕会馆为例来说,这里在明代尚是裕州(今方城县)兴隆店,也就是一个过路小店。在明代的河南地图上还无“赊旗店”。在清代的河南图幅上,才标出赊旗店。也就是从清代,赊旗镇才有所发展。原来赊旗店地处汉水交流的唐河上游,潘、赵二水环绕如带,由镇东北与西南流过,后二水合流,向南入唐河,唐河继续南流入湖北襄阳(今襄樊),最终汇入汉水,直通汉口;而北经万城、平顶山,可直达洛阳、开封,于是清代的赊旗店逐渐成为一个四通八达的水陆要冲,为两湖、江西、福建、安徽、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九省通衢,也是北京通往云贵驿道的中间站,于是山陕等省商人纷纷到此建房设店,流寓定居,使赊旗舟楫车马,热闹非凡。粮食、棉花、食盐、布匹、煤炭、竹木、茶叶、桐油、生漆、药材、曲酒等各种物资汇集此镇贸易、储存、转运,形成一个物资贸易中心。
当时仅从事南北货物过往成交的过载行就有48家,故有“拉不完的赊旗店,填不满的北舞渡(位于赊旗镇东北的一个水运码头)”之说,赊旗店迅速发展为“北走汴路,南船北马,总集百货”的繁华巨镇。而在赊旗店最活跃、最有势力的商人就是山西商人。他们最早来到赊旗店从事茶叶、绸缎、刺绣、木材、食盐、布匹等商品的南北转运,其中茶叶为晋商经营的最大宗商品。请人衷干《茶市杂咏》载:“清初茶叶均系西客经营,由江西转河南运销关外”。此处“由江西转河南运销关外”、就是指由江西河口(今铅山县)运至河南赊旗店,再由此北运关外。山西茶商采买福建武夷山或湖南、湖北等地茶叶后,由水陆两路运抵汉口,由汉水至襄阳,转唐河北上达赊旗店,再改陆路,由马匹驮运北上过平顶山、洛阳,渡黄河,入山西,经晋城、长治、祁县,到太原、大同,再经张家口或归化(呼和浩特),用骆驼,穿越戈壁沙漠,运至库伦(乌兰巴托)、恰克图与俄蒙商进行贸易。赊旗店正是这条“茶叶商路”上的一个重要中转站。于是,山西商人为了适应贸易的需要,首先在赊旗店创建了晋商会馆。由上可见,晋商会馆在各城镇商埠的建立,是经商活动的需要。
随着经商活动的扩展,会馆的建立又有所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晋商除在京师设立了许多会馆外,又先后在天津、山东聊城、馆陶恩县、东阿、济南、上海、江苏扬州、江苏南京、江苏苏州、江苏盛泽大馆圩、江苏盛泽西杨圩、江苏镇江、湖北汉口、湖北锺祥、湖北当阳、湖北郧西、湖北随州、湖北江陵、湖北公安、湖北沙市、浙江杭州、河南浙川、河南舜阳、河南洛阳、河南开封、河南赊旗、广东佛山、广东广州、湖南长沙、湖南湘潭、广西南宁、青海西宁、新疆巴里坤、安徽芜湖、安徽涡阳、吉林、沈阳、重庆、四川成都、四川灌县、福建福州、内蒙多伦诺尔等地设有会馆,清代晋商会馆几乎遍布全国各行省、商埠。
晋商会馆官网也有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