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致病菌法规

致病菌法规

发布时间: 2022-04-29 00:28:58

1. 酸奶中致病菌按照现行的食品安全标准执行为什么

为控制食品中致病菌污染,预防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发生,同时整合分散在不同食品标准中的致病菌限量规定,国家卫生计生委委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牵头起草《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29921-2013,以下简称GB29921)。标准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于2013年12月26日发布,自2014年7月1日正式实施。 GB29921属于通用标准,适用于预包装食品。其他相关规定与本标准不一致的,应当按照本标准执行。其他食品标准中如有致病菌限量要求,应当引用本标准规定或者与本标准保持一致。

2. 《食品安全法》规定的致病性微生物包括哪些

致病菌即能够引起人们发病的细菌。不同的食品和不同的场合感染致病菌的种类是不一样的,检测时的参考菌群也不尽相同。例如:海产品以副溶血性弧菌作为参考菌群,蛋及蛋制品以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等作为参考菌群,米、面类食品以蜡样芽孢杆菌、变形杆菌、霉菌等作为参考菌群,罐头食品以耐热性芽孢菌作为参考菌群等等。

3. 选 40. 下列哪一项法规对我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提出了基本的管理要求

对我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提出了基本的管理要求的法规是《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于2004年11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24号公布,是为了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制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实验室及其从事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管理,适用本条例。

2016年2月6日根据《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订,2018年3月19日根据《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订。

(3)致病菌法规扩展阅读:

根据实验室对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并依照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我国将生物实验室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一级、二级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三级、四级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实验目的和拟从事的实验活动符合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

2、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

3、具有与拟从事的实验活动相适应的工作人员;

4、工程质量经建筑主管部门依法检测验收合格。

4. 关于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管理的国家规定有哪些

法律分析:我国对危险物质的生产、储存、运输和处置等方面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通过规范管理,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作用,预防和减少危害公共安全的重大事故发生。我国关于危险物质管理的国家规定,主要是与危险物质的制造、买卖、储存、运输、邮寄、携带、使用、提供、处置等管理有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如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反恐怖主义法、核安全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等。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 第三十条 禁止携带民用爆炸物品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或者进入公共场所。禁止邮寄民用爆炸物品,禁止在托运的货物、行李、包裹、邮件中夹带民用爆炸物品。

5. 有害工种,国家有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管理

建议参考如下资料:
1、《技术监督事业单位从事有毒有害工作人员津贴发放实施办法 》
从事有毒有害工作人员津贴发放办法出台国家技术监督局日前公布了技术监督事业单位从事有毒有害工作人员津贴发放实施办法*,确定津贴的发放范围,包括专职与直接接触有毒害物质和环境的技术监督工作人员。该《办法》规定,根据技术监督工作人员从事有毒有害工作的情况,将津贴分为四类:专职从事较高剂量的放射性物质、强致癌物质、剧毒物品和烈性传染病的检定、测试、检验以及从事相关仪器设备维修等工作的人员享受一类津贴*参考标准45--55/月*;专职从事较低剂量放射性物质、高空、高功率激光、大功率微波、高电压、强电磁、强电流的检定、测试工作和经常接触粉尘、致病菌、高毒物质及经常在噪声、振动、高温、低温环境下工作的人员享受二类津贴*参考标准35--45元/月*—一般接触粉尘、致病菌、高毒物质、噪声、振动及经常使用中毒物质的人员享受三类津贴*参考标准25--35/月*—经常使用低毒物质和长期在密闭或恒温环境下工作人员享受四类津贴一参照标准15--25/月*。上述津贴参考标准,由各单位在国家核定的津贴总额内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执行。
2、工种范围参考:《有毒有害作业工种范围表》和〔86〕化劳923号《有毒有害作业工种范围补充表》

6. 病原微生物操作废弃物的处理具体应该遵循什么法规处理

关于包装方面的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二十七条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标识必须真实,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
(二)有中文标明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和厂址;
(三)根据产品的特点和使用要求,需要标明产品规格、等级、所含主要成份的名称和含量的,用中文相应予以标明;需要事先让消费者知晓的,应当在外包装上标明,或者预先向消费者提供有关资料;
(四)限期使用的产品,应当在显著位置清晰地标明生产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
(五)使用不当,容易造成产品本身损坏或者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应当有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
裸装的食品和其他根据产品的特点难以附加标识的裸装产品,可以不附加产品标识。

7. 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添加剂里微生物指标

摘要 (一)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是全球和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菌,各国普遍提出该致病菌

8. 一般规定在食品中不允许检出的是以下哪个菌种

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食品中不得检测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等致病菌,具体的检测要求还会根据产品不同检测项目都不同 ,具体可参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

9. 我国兽医法律法规对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需要遵守哪些法规

评论 ┆ 举报 最佳答案此答案由提问者自己选择,并不代表网络知道知识人的观点 回答:haha 学弟 12月3日 15:30 内容太多,用上传相关文件总是失败。只传给你以下部分,不知是否能满足你使用。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管理 第七条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第八条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后制定、调整并予以公布;动物间传染的...

热点内容
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是 发布:2025-02-09 03:55:38 浏览:625
婚姻法第11条规定 发布:2025-02-09 03:22:06 浏览:936
上海劳动法律咨询电话 发布:2025-02-09 03:15:38 浏览:901
佛教道德 发布:2025-02-09 03:15:38 浏览:54
司法体制原理 发布:2025-02-09 03:06:38 浏览:146
毒杀猫咪法律责任 发布:2025-02-09 02:32:16 浏览:292
冠邦律师 发布:2025-02-09 02:20:36 浏览:760
公司员工涉及到的法律 发布:2025-02-09 01:58:25 浏览:661
签购房合同请律师费用 发布:2025-02-09 01:56:20 浏览:85
商品房交接书法律效力 发布:2025-02-09 01:18:41 浏览: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