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甘孜藏族自治州藏传佛教事务条例

甘孜藏族自治州藏传佛教事务条例

发布时间: 2022-05-01 14:09:22

1. 藏族人口2021总人口数是多少

藏族人口2021总人口数是7060731人。

根据《2021中国统计年鉴》,藏族总人口为7060731人,其中男性3518532人,女性3542199人。

我国拥有56个民族,除主体民族汉族以外,其余55个法定民族均是少数民族。在第六次人口普查当中,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我国总人口8.49%,总人口最多为壮族。

藏族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他们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普遍信仰藏传佛教,拉萨是藏族人心中的圣地。

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方面,均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藏族分布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海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东地区。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

2. 纳西族藏传佛教是什么教派

噶玛噶举派在藏传佛教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教派,它开创了藏传佛教历史上活佛转世制度的先河,在云南藏传佛教史上也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噶玛噶举派约于11世纪末至13世纪中期传入纳西族地区。噶玛噶举派从创立者杜松钦巴开始便注重在康区的发展,在康南一带有很大的势力,该派自传入云南纳西族地区后,便得到木氏土司的大力支持,与木氏土司关系密切,因而在西部纳西族地区影响很大。
噶玛噶举派传入纳西族地区
噶举派是藏传佛教诸多宗派的重要宗派之一。“噶举”一词本意是指佛语,可理解为佛语或教授。噶举派注重对密法的实际修炼,而对密法的修习又必须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来进行。由于噶举派僧人着白色袈裟,后人学者又称其为“白教”。
噶举派形成于藏传佛教“后弘期”,由玛尔巴译师开创,经米拉日巴瑜伽师的继承,最后这一教法传承落到达波拉杰大师肩上,才正式建立并成为藏传佛教诸多宗派中支系最多、最庞杂的一大宗派。噶举派的四大支派是:噶玛噶举派、察巴噶举派、跋绒噶举、帕竹噶举。
北宋中期,噶玛噶举派著名大师第一世杜松钦巴在康区传经布道,到现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太子雪山和鸡足山朝拜,途经迪庆、丽江、大理,与沿途的藏族、纳西族、白族首领广泛接触。”公元11世纪末,噶举派分别从西藏和康区两路传入云南德钦、中甸(香格里拉)、维西、丽江、宁蒗永宁等藏族、纳西族和普米族地区。据有关学者对噶举派原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的母寺八蚌寺的调查证明,元、明两代康区的噶举派与云南噶举派有密切的联系。噶玛噶举派约于宋宁宗时由杜松钦巴自西藏传入康区,经元明两代得到发展,该寺系由第一代大司徒所建,因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及德格土司的大力扶持,势力有了很大发展,该寺即为德格土司五大家庙之一。八蚌寺在噶玛噶举派中地位很高,仅次于主寺——后藏楚普寺,同为噶玛噶举派在康区的圣地。寺辖分寺分布于四川德格、邓柯、康定、丹巴、稻城、云南丽江以及青海等地。公元1268年,第二世噶玛拔希继续第一世噶玛巴杜松钦巴的佛行事业,自大都(今北京)回到康区传经布教时,到德钦路过梅里雪山一带,祷文以祭祀德钦境内神山梅里雪山主峰——神山卡瓦格博,并尊称“绒赞卡瓦格博是一切智慧和世间的神殿。
噶玛噶举派对纳西族的影响:“我们噶玛噶举派”
刊刻“丽江版”大藏经
噶玛噶举派在纳西族首领木氏土司家中得到极其崇高的地位,木氏土司在与噶玛噶举派上层僧人建立起密切关系的同时,积极支持噶玛噶举派一切有意义的宗教文化活动。1609年,噶玛噶举派红帽系法王第六世夏玛巴却吉旺秋建议木氏土司在丽江刊刻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并派人将自己珍藏的手抄本《甘珠尔》送至丽江作为刊刻的底本。这一手抄本是帕竹政权的阐化王时期噶举派大译师勋努拜和第二世夏玛巴却吉扎巴等高僧多次精心校订过,被认为是准确无误的版本。木氏土司十分高兴,将该版《甘珠尔》的刻印工作定在康司寺(香格里拉县小中甸)进行。却吉旺秋应邀到康司寺指导刻版工作,并为《甘珠尔》编写目录和后记,木增为丽江版《甘珠尔》作序。历时15年,1623年《甘珠尔》刊刻完工,夏玛巴应邀到中甸主持《甘珠尔》的开光仪式。这是藏文出版史上唯一一部插有汉文目录的藏文经典。史称“丽江版”或“丽江——理塘版”,被历代藏学家评价为“历史上最好的藏文《大藏经》”。
纳西族人家出现转世活佛
噶玛噶举派建立了与纳西族互为依存、互为融入的关系。自噶玛噶举派传入纳西族地区后,丽江、维西的纳西族家中便出现了噶玛噶举派的转世活佛。余庆远《维西见闻记》中有:“麽些头目的二三子,必以一子为喇嘛”的记载,还对永安区居仁村(今维西县永春乡桥头)厅署通司王永善之子被认定为噶玛噶举派大活佛(即十四世仲巴活佛)一事作了记叙:“善知识喇嘛,格玛四宝喇嘛之高弟子也(即噶玛噶举大活佛大司徒的弟子,即十四世东宝仲巴活佛)。其前世死之年无考。乾隆己卯(公元1759年),生于六村麽些通事王永善家。……乾隆丁亥年(1767年),四宝命喇嘛数人,以金银、马骡值七百斤之物,来王永善家迎焉。善知识见迎者,甚乐。与以所用旧器,杂以相似者,亦能辨之。六村麽些闻,皆赴免冠拜。善知识跏坐而摩拜者顶,皆合度。王永善送入藏,每程未至之路,山川之状,善知识皆能先言之。”,并对“善知识”的称谓作了说明:“善知识非名,其品弟也,以华语译之也。”即“善知识”并非活佛之名,而是对藏传佛教中对获得格西学位活佛的尊称。
十四世东宝仲巴活佛却曲吉汪秋九岁时被迎请到八蚌寺,跟随大司徒仁波切(四宝法王)修行。他饱学精修,持有宁玛派、噶玛噶举派最高教法。受木氏土司之请,十四世东宝仲巴活佛受噶玛巴和大司徒仁波切委派到康南地区及江地(木氏土司管辖的纳西族地区)管理十三大寺,常驻指云寺。第十四世东宝仲巴活佛还在丽江文笔山金刚亥母灵洞前创建了江地佛教最高学府“静坐堂”。从此,纳西族地区的喇嘛不用跋山涉水远到八蚌寺或楚普寺求学。十五世东宝活佛白玛赤列汪修是土通判木曙东(1723年改土归流后,木氏土司被降为土通判)之长子,原名木槐青,本应承袭土通判一职。7岁时,被噶玛巴认定为十四世东宝仲巴活佛曲吉旺秋的转世灵童。因其佛学修养和汉文修养都很高,深受噶玛巴器重,曾留居楚普寺9年。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云南纳西族地区信奉噶玛噶举派的民众很多,经常有人请噶玛噶举派喇嘛举行法事,特别是丽江木家历来尊崇噶玛噶举派喇嘛,认为是噶玛噶举派使木家祖祖辈辈昌盛,自认与噶玛巴法王是一家人,天天请解脱林(后更名福国寺)喇嘛轮流到他家念经,直到1949年以后才终止。笔者在与纳西人的交流中也发现噶玛噶举派的纳西族信仰者往往自称“阿格噶玛以”(意即我们噶玛噶举派),称黄教为“他格格鲁巴”(意即他们格鲁派),说明噶玛噶举派在纳西族地方的影响很深。
融入纳西族生活习俗
在噶玛噶举派的影响下,历史上的纳西族青年崇尚出家为僧,有学问的高僧与活佛得到纳西族人民的敬仰。据《维西见闻记》记载:“喇嘛之长至,则头目率下少长男女礼拜,视家所有布施。家贫,虽釜俎之属,取以奉之。西藏大喇嘛至,礼拜布施益甚。得其片楮只字,以数十金计。”,文中所指的“喇嘛”即为噶玛噶举派高僧与活佛。可见云南的纳西族人民对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的信仰及膜拜。
方国瑜在《明十合院墓葬考》中说“麽些族尚东巴教,以地近吐蕃,喇嘛教亦颇有势力。土司木氏,盛于明,多留遗迹,唯宗教以喇嘛教为多,则当时以喇嘛教为首,墓葬之用喇嘛教仪,亦意中之事,且所见骨灰朱书,悉喇嘛文(即藏文),立墓碑,亦多刻喇嘛文,有多至数百字,则墓葬由喇嘛主持,此为可知者也。”方国瑜的这一段文字亦已说明,纳西族在明代就盛行藏传佛教,根据丽江市束河乡龙泉寺北面土岗上发掘出的大量按藏传佛教方式安葬并有藏文墓碑的火葬墓说明,在明代纳西族在葬俗方面已受到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的较大影响,并有大批的信徒。
根据一些史料调查,噶玛噶举派对云南永宁、四川盐源等东部地区纳西族生活习俗方面的影响更为广泛深刻,衣、食、住、行及婚嫁,生子、命名、生病、丧葬、出行、修房、遇到灾害等都要请喇嘛念经做法事,这些地方纳西族遇事都要请喇嘛的习惯有相当长的历史,结合噶玛噶举派传播历史来分析,具体形成时间虽不能详考,但元、明时期已是如此,尤其在明代,影响应更加深刻。
噶玛噶举派促进了藏纳民族关系的融合
多元文化的见证
随着噶玛噶举派在纳西族地区的进一步传播,藏文化对纳西文化的影响也进一步加深。反过来,纳西文化的影响也进一步延伸到邻近的藏区。同时,噶玛噶举派与纳西族人民之间的关系也印证着藏、纳两族人民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历史。
自唐宋以来,纳藏人民之间,一直进行着较多的经济文化交流。自明代以后,信奉噶玛噶举派的木氏土司更加强了这些方面的交流,特别在吸收藏文方化方面尤为突出。如明代中叶以后制作的许多丽江壁画,有不少是藏族画家的杰作,而且丽江现存的大宝积宫的壁画大多是以藏传佛教为题材的(在此之前的壁画主要是汉传佛教和道教的内容),体现了木氏土司吸收藏文化之长、丰富本民族文化的优点。
据史料记载,噶玛拨希扩建位于今昌都地区的噶玛寺时,丽江的纳西族富商捐赠资金,并派去了纳西族建筑工匠参与寺院大经堂的设计建造。此大殿为单檐歇山形式,屋顶覆盖琉璃瓦,屋檐正中是藏族工匠设计的“波森格登”(狮爪型飞檐),左边是汉族工匠设计的“甲却森哲得”(龙须型飞檐);右边是纳西族工匠设计的“羌龙钦纳得”(家鼻形飞檐)。这是一座凝聚着汉、藏、纳西3个民族智慧的独特建筑。此独具特色的寺院建筑虽经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如今还有部分得以保留。
维系藏纳民族关系的纽带
木氏土司在噶玛噶举派众多大活佛的影响下,除了承诺13年不向藏区派兵及在江地建寺百座外,还把纳西族地区生产生活上及文化上一些较先进的东西带到藏区,为藏纳文化经济的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 如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塔城乡的藏族与纳西族一样,有着种植水稻的经验。纳西族善于修沟造田、打墙建屋,无论是四川甘孜州的九龙、巴塘、得荣、乡城、西藏的盐井,还是云南的香格里拉、维西、德钦等地现有的纳西族村落,基本上都处于能种植包谷、大米的区域,其红米的种植技术在康南地区是有口皆碑的,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现种植的大片梯田即在纳西族的带动下开垦的。现在,德荣县白松乡的门扎、白松两村还在种植水稻(红米),这是德荣县唯一产水稻的地方。并且,这里还居住着近600名纳西族同胞。纳西族人民对开发德荣、发展德荣的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居住在德荣的纳西族后来大量被藏族同化。有人推测,德荣藏族有一半以上可能是被同化的纳西族。
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与纳西族人民之间通过长期以来的相互影响,建立了十分密切的联系。这种影响和联系不仅仅体现在宗教上、生活习俗上,还体现在文化的相互融合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维护了藏族和纳西族两个民族之间的团结。目前,云南纳西族地区仍有20多座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寺庙,总之,噶玛噶举派已成为维系藏纳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彦苹,单位系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藏学研究院)

3. 元朝时期行省制度西藏归哪个机构管辖

13世纪中叶,西藏地区成为元中央政权的一个行政区域,并在元朝的扶持下,建立了萨迦地方政权。1247年萨迦派第四代法王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应蒙古王子阔端之邀前往凉州(今甘肃武威),代表西藏各派僧俗势力与蒙古王室建立政治上的联系。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封萨迦派第五代法王八思巴为国师。1264年元代设立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八思巴以国师身份负责总制院,管辖全国佛教事务和藏区行政事务。藏区的重大事务、高级僧俗官员的任命、违制官员的处罚以及重要机构的设立、军事措施等等均由总制院决定。从此,确立了政教合一的萨迦地方政权在西藏地区的统治。

元代除在中央设立总制院管辖西藏地方的军政和宗教事务外,又设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具体负责处理西藏卫(前藏)、藏(后藏)、阿里等地的军政事务。阿里设元帅二人,管理军务,当地的古格等地方势力仍然保留,准其继续行使对属民的管辖权。卫、藏地区设都元帅二人,管理当地蒙古驻军。又设十三万户府,作为地方行政机关,管理民政,亦兼管军务。元中央政府规定,从中央宣政院,到吐蕃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万户以上的重要官员都由宣政院或帝师提名,由皇帝委任。这种僧俗官员并行的制度此后一直延续下来,成为历届西藏地方政府沿用的定制。

元中央政府在设置行政机构前,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吐蕃进行三次括户、设立交通驿站等,将西藏和内地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元政府根据西藏各地人口疏密和物产丰厚的不同情况,先后设立了15个甲姆(驿站),其中卫(拉萨)4个,藏(日喀则)7个,阿里地区4个。各甲姆之间又设若干小甲姆,并特设转运1名,专管驿站交通事宜。规定驿道沿途居民负责传送公文,供给马匹,西藏地区的乌拉制度即由此形成。这些措施是元代中央对西藏施政的重要内容。

除以上措施外,元代的历法和刑法也推行到西藏地区。在元代实现对西藏的征服和统治的过程中,元中央政府与西藏教派势力之间建立起一种特殊的宗教关系。元中央统治者通过这种宗教关系,不仅满足了自身的宗教需要,而且有效地实施了对西藏的统治。同时,西藏教派势力同样以这种宗教联系在政治上紧紧依附于元中央政府。元代对西藏地方的管理,特别是在西藏及其他藏区建立的地方行政体系,虽然具有不同于内地的特点,但它作为在中央直接管理下的全国行政制度的一部分,却是确定无疑的。

行政区划元中央政府为便于对西藏等藏族地区的管理,将其划分为三个部分,建立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简称宣慰司):

①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治所在河州(今甘肃省临夏市),有宣慰使5员。在藏族聚居地区设置宣慰司、安抚司、招讨司、元帅府、万户府、千户所等各级地方行政机构,管理当地军民事宜,管辖范围为今青海省东部和南部、甘肃省南部和四川省西北部,包括今青海省的海南、黄南、果洛藏族自治州和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

②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治所一说在今甘孜至昌都的交通线上,有宣慰使4员。设置宣慰司、招讨司、元帅府、万户府、千户所等地方行政机构,其辖区在今四川省西部、云南省西北部、西藏自治区东部和青海省西南部,包括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和那曲地区的一部分。

③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元代中央政府又将西部阿里地区划入,简称乌思藏宣慰司。有宣慰使5员,其下有都元帅、招讨使、转运、万户等官员。辖区包括今西藏自治区除昌都地区以外的大部分地区,还包括拉达克。据藏文史籍《萨迦世系史》记载,元代曾将藏族地区划分为三个“却喀”,分别为阿里地区到索拉甲沃(今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索县);索拉甲沃到黄河河曲;黄河河曲到汉地大白塔。三个“却喀”的地域大致与元代在西藏地区设立的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辖区相符,反映了元代西藏地区行政区划的实际情形。元代宣政院下设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把西藏等藏族地区划分为三个行政区划,其中后两个成为今西藏地区行政区划的基础。

4. 民政局和武装部都不承认甘孜州属于藏区

甘孜州属于藏区。

藏区

“藏区”即指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四川省、青海省、甘肃省等地的藏民活动区域,“藏区”是中国西南地区极富特色的民族异域风情区,生活着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民,生活方式也与中国内地差异很大。

三大藏区是卫藏、康巴、安多。卫藏指的是西藏拉萨、日喀则一带,康巴指西藏的昌都和四川的甘孜州、青海的玉树州、云南的迪庆州,安多指的是青海除了玉树以外的其他藏族地区和甘肃的甘南州,四川的阿坝州(部分)。

青海的藏族自治州有六个,分别是玉树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藏族蒙古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四川的两个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还有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

按省级分有云南藏区、四川藏区、甘肃藏区、青海藏区。

印度侵占中国的两个中小型藏区即拉达克(清朝后期英属印度抢占的)和藏南地区(1948-1960年步步侵占的)。

另外,在国际上,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不丹王国和锡金也属于藏区。

甘孜州

甘孜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部,康藏高原东南。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民族的地级行政区。全州辖康定1个县级市,泸定、丹巴等17个县,325个乡(镇),2679个行政村。境内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25个民族,总人口90万人。其中,藏族占78.4%。各族群众以大范围聚居小范围杂居形式分布于全州。

5. 明朝治藏历史的治藏政策

对于藏区的行政机构设置,明朝先后在西北藏区设立洮、河、岷、西宁四卫,在今甘、青、川部分藏区以及卫、藏地区设置“朵甘卫”和“乌思藏卫”。1374年,复于河州设置“西安行都指挥使司”,同时升“朵甘卫”为“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升“乌思藏卫”为“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明太祖为此下诏晓谕诸部:
同时分别任命管招兀即儿和锁南兀即儿为乌思藏、朵甘都指挥使司同知,并赐银印。后又升“行都指挥使司”为“都指挥使司”,下设若干行都指挥使司、万户府、千户所、百户所等。1375年于阿里地区再置“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各级官吏的官阶品第由明中央统一规定,颁给印信、号纸,令其“绥镇一方,安辑众庶”,并直接向明中央负责,事无大小,均可启奏“大明文殊皇帝”。
明朝在确定藏族地区的都指挥使司、卫、所的行政体制后,陆续委任藏族首领担任都指挥使司和卫所的官职。最初,明朝是封蔡巴、羊卓、止贡、嘉玛等故元万户府首领为乌思藏的行都指挥使或都指挥佥事等职,对帕木竹巴家臣中的内邬宗、桑珠孜宗的宗本则称为寨官。后来在了解帕竹政权的情况后,明朝就开始任命帕竹政权的主要宗本为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的官员,并且进一步在内邬宗和仁蚌宗这两个最大的宗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明朝在藏族地区封授的指挥使、都指挥使佥事、千户、百户等官职都准予世袭,但是重要官职的袭职要经过皇帝的批准,并换发敕书和印信。 明朝在藏行政规划 都指挥使司 乌思藏、朵甘 明史对治
藏而
设置
的行
政规
划的
记载 指挥使司 陇答 宣尉使司 朵甘、董卜韩胡、长河西鱼通宁远 招讨司 朵甘思、朵甘陇答、朵甘丹、朵甘仓溏、朵甘川、磨儿勘 万户府 沙儿可、乃竹、罗思端、别思麻 千户所 朵甘思、所剌宗、所孛里加、所长河西、所多八三孙、所加八、所兆日、纳竹、伦答、果由、沙里可哈忽的、孛里加思、撒里土儿、参卜郎、剌错牙、泄里坝、润则鲁孙 明朝在安多藏区的行政建制主要是军事性质的卫所,一方面承认世居其地的土官酋豪的世系特权,一方面派遣汉族流官,以流管土,以土治番,土、流官员皆为武职,听命于兵部调遣。
按明朝官制,军职流官分八等,即:都督及同知、佥事,都指挥使、同知、佥事,正、副留守;而土官则分九等,即:指挥使及同知、佥事,卫、所镇抚,正、副千户,百户,试百户。自都督府、都指挥司以下各司,包括土司,必须严格执行命令,“各统其官兵及其部落,以听征调、守卫、朝贡、保塞之令。”但土司之管有如佥事、镇抚、千户、百户等皆无岁禄。各卫所的统辖大权一般都由汉族流官掌握,土官只是“为之佐”。但这一情况在1437年二月发生改变,明朝开始给陕西河州、洮州、西宁等八卫土官发放俸禄。
总的来说,整个安多藏区都在陕西布政司辖区之内。明朝在安多藏区设置的卫所在明朝一代前后期变更较大,以下是明初在安多设置的卫所:
西安行都指挥使司,这是明朝西北疆域总的军事机构。1374年七月置,治所位于河州,宁正为都指挥,辖河州、朵甘、乌思藏三卫。1375年十月改名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治西安。1376年十二月罢之,1379年正月复置于庄浪,1393年移至甘州。
河州卫,1371年正月置,治所于河州,初以宁正为指挥使,锁南普为同知,朵儿亊、汪家奴为佥事,下辖八个千户所、一个军民千户所、七个百户所、两个番汉军民百户所。
岷州卫,1378年七月由岷州千户所改置,1382年四月升为军民指挥使司,1545年置州,改军民指挥使司为卫,1561年闰五月,废州重置军民指挥使司。
洮州卫,1379年二月由洮州千户府改置。洮州大土司卓尼杨于1404年投明,1418年被授世袭指挥佥事。洮州另一咎姓大土司亦是于永乐三年被赐姓“咎”,辖藏民七十六族。《洮州卫志》称“(杨、咎)二部称雄,诸番畏之”。
甘肃卫,1372年十一月置,治所于甘州,1390年十二月以甘肃卫为甘州卫,1392年置甘州左卫。1393年移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于甘州,辖十二卫,四守御千户所。
西宁卫,1373年正月置,故元同知李喃哥世袭为指挥佥事,故元甘肃行省右丞朵儿只失结为指挥佥事。1432年升为军民指挥使司。西宁卫有达13个大土司承袭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三职,关西七卫中有五卫隶属于西宁卫。
必里卫,1403年由必里千户所改置。《嘉靖河州志》记载该卫未设指挥使,仅有掌牌指挥二员、掌牌千户五员、掌牌文户十四员、镇抚一员。
除了设置卫所,明朝还封派皇族子弟到安多藏区就藩,如1391年明太祖封十八子庄王朱楩于岷州,1392年封十四子肃王朱楧于甘州。1395年正月丙午,河州卫指挥使宁正兵助封于秦州的秦王朱樉征洮州叛番,由此可知分封的藩王是直接插手管理安多藏区的事务的。
明朝还在宗教寺院周围设置卫戍。比如岷州卫的大崇教寺,因其地位显赫,岷州卫动用其七分之一的士卒予以护寺。
为了协调安多藏区佛教与朝廷的关系,明朝在安多一并设置番僧纲司,较重要的有:
西宁、河州僧纲司,1393年三月置,僧人三剌、月坚藏分别被授予都纲之职。
洮州僧纲司,下辖垂巴寺赵僧纲、著洛杨僧纲、麻儿司马僧纲、圆成寺侯僧正、阎家寺阎僧正。
岷州崇教寺僧纲司,明成化年间置,班丹扎释世袭都纲之职。
庄浪卫僧纲司,由阎姓喇嘛世袭都纲之职。
禅定寺僧纲司,由洮州卫指挥佥事杨土司兼任僧纲。 明朝先后派许允德、克新、巩哥锁南等前往朵甘、乌思藏招抚。1370年,康巴藏区的故元镇西府武靖王主动向明朝左副将军邓愈请降,后入觐。1371年十月,明朝在康巴设置朵甘卫指挥使司。1371年二月,故元摄帝师喃加巴藏卜带领大批故元旧官来朝进贡,乞授职名。于是其人分别授予了朵甘卫的指挥、佥事及其下属机构的宣慰使同知、副使、元帅、招讨、万户等官职。其中,锁南兀即尔被任命为朵甘卫指挥佥事。同年十月,在送交故元司徒印后,锁南兀即尔被升任为卫指挥同知。1373年,朵甘卫和乌思藏卫一同升为行都指挥使司,隶属于西安行都指挥使司,以锁南兀即尔、管招兀即尔为都指挥同知。同年十二月,增置朵甘思宣慰司及诸招讨司、万户府、千户所,以赏竺监藏等七人为朵甘都指挥同知。
在明朝任命当地政教首领行使官府职能的同时,明朝还掌握对当地官员升迁、承袭权力过程中的的审批、允准权。如1430年五月,朵甘都司都指挥使撒力加监藏上奏朝廷,称年老乞致仕,请求以其子星吉儿监藏代职,明廷乃从其请;1441年四月,朵甘都司大小首领派使入朝,上奏都司内部的人事变更事宜。等等。
●朵甘宣慰使司,辖地为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1374年十二月置。初任命星吉监藏为宣慰使司宣慰使。1385年正月,明朝定其官员品级为秩正三品。
●陇答卫指挥使司,辖地为今西藏自治区江达县西北隆塔一带,1373年置。1406年三月,巴鲁被任命为陇答卫指挥使。对于卫署官员的任免,依明朝袭替规定处理,多为世袭或当地土酋担任。陇答卫数次受朝廷之命与乌思藏的帕木竹巴阐化王、阐教王、护教王、赞善王等,“所辖地方驿站有未复旧者,悉如旧设置,以通使命”。
●董卜韩胡宣慰使司,辖地为今四川宝兴一带,1415年六月置,南葛为首任宣慰使。
●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使司,辖地为今四川康定,1397年置。该宣慰使司的设置结束了元朝鱼通、宁远、长河西三地各自为政的局面。
●武靖卫指挥使司,辖地为康巴宗多地方,1372年置,故元镇西武靖王卜纳剌为武靖卫指挥同知,子孙世袭。
●陇卜卫指挥使司,辖地位于今玉树地区以东,濒通天河下游西岸,1413年置,初以锁南斡些儿为指挥使。
●毕力术江卫指挥使司,辖地为今玉树州治多县境内,1434年置,以官著儿监藏为卫指挥使司、阿黑巴为指挥佥事。
●朵甘思招讨司,辖地为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1374年十二月置。1385年正月,明朝定其官阶品第为正四品。
●朵甘陇答招讨司,辖地为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1374年十二月置,其官署人员按明朝土官袭替规定承袭。
●朵甘丹招讨司,辖地为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邓柯一带,1374年十二月置。
●天全六番招讨司,1373年十二月置,秩从五品。1388年二月,天全六番招讨司改为武职。
●朵甘仓溏招讨司,辖地在今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壤塘境内,1374年十二月置。
●朵甘川招讨司,辖地为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1374年十二月置,其官署人员按明朝土官袭替规定承袭。
●磨儿勘招讨司,辖地为今西藏自治区芒康县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1374年十二月置,其官署人员按明朝土官袭替规定承袭。
●朵甘直管招讨司,辖地为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北部,弘治年间置,其官署人员按明朝土官袭替规定承袭。
●沙儿可万户府,1374年十二月置,辖地为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管者藏卜为万户府万户。
●乃竹万户府,1374年十二月置,辖地为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贡觉县。
●罗思端万户府,1374年十二月置。
●别思麻万户府,1374年十二月置,辖地为今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境内,剌麻监藏卜为万户府万户,后被授指挥佥事职,其官署人员按明朝土官袭替规定承袭。 1372年四月,河州卫向明廷进言,“乌思藏怕木竹巴故元灌顶国师章阳沙加人所信服”,建议朝廷招抚之。中书省将此建议上报,得到明太祖的允准,“诏章阳沙加仍灌顶国师之号”。章阳沙加即乌思藏帕竹政权的第二任第悉释迦坚赞,这次封赏赐印是明朝建立一来首次册封乌思藏首领。1373年正月,章阳沙加即遣锁南藏卜向明朝朝贡。同年二月,乌思藏的故元摄帝师喃加巴藏卜亦亲自入朝,受封为炽盛佛宝国师,他同时荐举的六十名故元旧官皆被授以官职。
1374年七月,明朝置西安行都指挥使司于河州,韦正为都指挥使,总辖河州、朵甘、乌思藏三卫。从乌思藏返京的使者向明太祖报告,“各官公勤乃职,军民乐业”,因此下诏,“尚虑彼方地广民稠,不立重镇治之,何以宣布恩威。兹命立西安行都指挥使司于河州,其朵甘、乌思藏亦升为行都指挥使司,颁授银印,仍赐各官衣物。”1375年,明朝再置俄力思军民万户府、帕木竹巴万户府,乌思藏笼答千户所,设官十三人。此处的俄力思即为今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由此明朝完成了全藏的招抚任务。
明太祖时期对西藏僧俗人员的分封,大部分是应求封者的自我介绍而封授的。从数量上看,基本上是以俗官为主而僧官为辅;从官职品级上看,此时期封赐的等级也普遍较低,最高仅为“大国师”和“灌顶国师”。在藏地封授的官职、封号大多是沿用元朝的旧称。
永乐年间,明朝在藏区建立一套僧官制度,僧官分教王、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都纲、喇嘛等,每级依受封者的身份、地位进行分封。如明成祖即位的当年,即派侯显前往乌思藏迎请噶玛噶举派的第五世噶玛巴活佛,后封其为“大宝法王”。1406年,明成祖又遣使入藏封乌思藏帕竹第五任第悉扎巴坚赞为“阐化王”。明封八王中的两大法王、五大教王都是永乐时期封授的。此外,明成祖依僧官制度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由此明朝对藏区的各政教势力由上至下各级首领的分封基本完成。
明朝所封的各教王在袭职嗣位元需要请示明廷的批准。如1423年,为了审查第五世噶玛巴活佛的转世灵童,番僧班丹扎失受明朝委派前往藏地工布的咱日山,“审查大宝法王的呼毕勒罕”,这是中央王朝审查藏传佛教教派转世灵童的最早记录。
巴卧·祖拉陈瓦的《贤者喜宴》中记载:“依皇帝(指明成祖)本人思维,动用军队,仿行元代故事,将乌思藏纳入法治”,但大宝法王认为佛法应“自在自如宣扬,不便派遣汉军前往”。面对明成祖意在仿效元代萨迦派故事,独尊噶玛派,大宝法王认为“倘教派独留一家,众生不服,如听随其各所信奉,则必感动佛发慈悲心矣,故听任各自奉行各自之教法,斯乃适当。”
帕竹政权在藏内创立“宗本”制度,明代史籍中称“宗”为“寨”。永乐时期,藏内各宗已经为各大家族所把持,因此明朝就势对各宗本予以分封。如1413年二月置乌思藏卫牛儿宗寨,即为帕竹政权的乃东宗。1416年五月置领思奔寨,即仁蚌宗,所封官员喃葛加尔卜即为宗本南喀杰波。
因为元末战乱,藏内的驿站一度陷于废弛状态。因此,1407年三月明成祖下令命帕木竹巴阐化王,“同护教王、赞善王、必力瓦国师、川卜千户所、必里、朵甘、陇答王(三)卫,川藏等族,复置驿站,以通西域之使”。谕令发布后,明成祖同时“敕(陕西行都司)都指挥同知刘昭、何铭等往西番、朵甘、乌思藏等处,设立站赤,抚安军民”。1414年又派遣中官杨三保赍敕往谕阐化王、阐教王、护教王、赞善王以及诸处大小头目,“令所辖地方驿站有未复旧者,悉如旧设置,以通使命”。驿站恢复之初,明廷为减轻驿站马匹困难,谕令以征发之马或军马拨给差民使用。同时在旅途中发放“道里费”,以解民困。经过多年的努力,藏内的驿站全部得到恢复,“自是道路毕通,使者往还数万里,无虞寇盗矣”。
1373年,乌思藏帕木竹巴的第悉章阳沙迦应招遣使进京,同时故元摄帝师喃加巴藏卜亦亲率使团来朝,向明廷荐举六十名藏地首领。在此情势下,明太祖依照内地卫所制度在藏区设立了乌思藏卫指挥使司和朵甘卫指挥使司,同时设置宣慰司二、元帅府一、招讨司四、万户府十三、千户所四。乌思藏卫指挥使司辖区为卫、藏地区。依明制,设置卫指挥使一员,正三品;卫指挥同知二员,从三品;指挥佥事四员,正四品;卫镇抚二员,从五品。故元国公南哥思丹八亦监藏为首任指挥同知。
1374年七月,明朝升乌思藏、朵甘二卫为行都指挥使司,颁授银印,赐各官衣物,明太祖诏谕“劝赏者,国家之大法;报效者,臣子所当为。宜体朕心,益遵纪律”,并任命管招兀即尔为乌思藏都指挥同知。依明制,都指挥使司设都指挥一,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二,从二品;都指挥佥事,正三品。
1374年十二月,炽盛佛宝国师喃加巴藏卜和朵甘行都指挥同知锁南兀即尔等遣使进京朝贡,上奏第二批举荐人员名单,请求授予赏竺坚藏等五十六人官职。明太祖“以西番地广,人犷悍,欲分其势而杀其力,使不为患,故来者辄授官”。
●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1374年七月由乌思藏卫指挥使司升格而成,其为明朝在乌思藏的最高行政机构。
●俺不罗行都指挥使司,“俺不罗”即为“羊卓”,辖地在今西藏浪卡子一带。明初设置俺不罗卫,后升为行都指挥使司,置于乌思藏之下,由乌思藏都指挥使监管事务。1385年,古鲁监藏被任命为行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佥事,机构官员之任职由其后人或家族成员担任。
●乌思藏宣慰司,1373年二月置,隶属于乌思藏卫行都指挥使司。
●牛儿宗寨行都指挥使司,“牛儿宗”即“内邬宗”,辖地在今西藏拉萨市西南之堆龙德庆县境内。1413年置,喃葛监藏被任命为行都指挥佥事。
●领思奔寨行都指挥使司,“领思奔”即“仁蚌”,辖地位于后藏。1416年置,喃葛加尔卜被任命为行都指挥佥事,并封“昭勇将军”。
●俄力思军民元帅府,“俄力思”即“阿里”,辖地为今西藏阿里地区和拉达克。1373年二月,搠思公失监被任命为元帅府元帅。1375年,俄力思元帅府与帕木竹巴万户府、笼答千户所一并正式成立。
●必力工瓦万户府,“必力工瓦”即“止贡”,1385年正月,其官员品第被定为秩正四品。1413年,止贡首领领真巴儿吉监藏被封为阐教王。帕木竹巴万户府,1375年置。1406年,
●帕木竹巴首领剌思巴监藏巴藏卜被封为阐化王。
●仰思多万户府,辖地在今西藏江孜一带。1382年,公哥怕为万户府万户。
●巴者万户府,辖地在西藏昂仁以西。
●沙鲁万户府,辖地在今西藏日喀则东南初的夏鲁。1397年,列思巴端竹为万户府万户。
●著由万户府,辖地在今西藏隆子县境内。1409年二月,搠巴星吉卫阿儿的占为万户府万户。
●加麻万户府,辖地位于盆域。1379年二月置,端竹监藏为万户府万户,并封“信武将军”。

6. 四川有那些藏传佛教寺院

四川有这些藏传佛教寺院:

1、绒戈寺。

大金寺,藏语意为兴旺发达吉祥洲,简称为"兴旺寺"之意。属格鲁派,大殿造型仿拉萨大昭寺,建筑为钢筋水泥结构,一底三楼。

7. 甘孜藏族自治州培训制度怎么做

甘孜藏族自治州员工教育培训制度 一、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开发人力资源,树立公司良好的企业形象,以提高员工素质,不断为各岗位培养和输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以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 教育培训体系由以下两部分组成: 1.新员工岗前统一教育培训; 2.员工在岗教育培训。 二、岗前培训 第三条 新录用员工报到后应接受人力资源部组织的岗前培训,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参加。培训结果将作为今后定职定级的参考。 第四条 岗前培训的目的: 1.使员工了解和掌握公司的经营目标、各项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尽早融合到员工队伍中去,顺利开始其职业生涯。 2.使新员工尽早掌握工作要领和工作程序、方法,达到工作质量标准,完成岗位职责创造提高公司经济效益和个人收人的条件。 第五条 岗前培训的内容: 1.讲解公司历史、现状、经营范围、特色和奋斗目标; 2.讲解公司组织机构设置、介绍各部门人员; 3.讲解各项办公流程,组织学习各项规章制度; 4.介绍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辅导使用办公设备; 5.解答疑问; 6.组织撰写心得体会及工作意向。 第六条 专业技术性要求较强的岗位,由部门经理根据需要另行组织岗前专业培训。培训计划及结果报行政部备案。 三、在岗培训 第七条 在岗培训的目的: 1.提高、完善和充实员工各项技能,使其具备多方面的才干和更高水平的工作能力,为工作轮换和横向调整以及日后的晋升创造条件; 2.减少工作中失误、工伤事故和灾害的发生,降低失误造成的损失,保障员工人身安全; 3.减少员工工作中的消耗和浪费,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274.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合作精神,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气氛。 四、附则 第八条 本条例由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解释。 第九条 本制度自xx 年xx月xx日起实施。 但愿这个可以帮助你

8. 什么是自治州,自治州的含义

自治州,行政区划名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自治州为民族自治地方,地位介于直属中央政府的省一级与县一级之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享受很高的自我管理权利。自治州属于地级行政区,中国大陆设立自治州的省级行政区中的省 和自治区。自治州管辖的行政区域为县级行政区包括县、自治县、县级市。有的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如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有的以一个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为基础与其他一个或几个民族共同建立,如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有的以两个或几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联合建立。如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自治州下辖县、自治县和市。其自治机关是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和自治州人民政府。截止到2005年底,中国大陆共有30个自治州。
自治州名单(30个)
吉林省(1个):
①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1952-9-3
湖北省(1个):
①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1983-12-1
湖南省(1个):
①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1957-9-20
四川省(3个):
①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1950-11-24
②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1952-10-1
③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1953-1-1
贵州省(3个):
①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1956-7-23
②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1956-8-8
③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1982-5-1
云南省(8个):
①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1953-1-24
②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县—1953-7-24
③怒江僳僳族自治州—泸水县—1954-8-23
④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1956-11-22
⑤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香格里拉县)—1957-9-13
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县—1957-11-18
⑦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县—1958-4-1
⑧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1958-4-15
甘肃省(2个):
①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1953-10-1
②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1956-11-19
青海省(6个):
①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1951-12-25
②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1953-12-6
③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1953-12-22
④海北藏族自治州—西海镇—1953-12-31
⑤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1954-1-1
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1954-1-25
新疆(5个):
①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1954-6-23
②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1954-7-13
③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1954-7-14
④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1954-7-15
⑤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1954-11-27

9. 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是好久颁布的

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2016年1月15日甘孜藏族自治州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内会第五次容会议通过,2016年6月1日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批准。自2016年8月1日起施行。

热点内容
江都法院拍卖 发布:2025-02-08 15:09:01 浏览:689
申请劳动法律援助要钱的吗 发布:2025-02-08 14:57:08 浏览:817
婚前合同如何写具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2-08 14:48:29 浏览:162
昆山市司法 发布:2025-02-08 14:48:28 浏览:396
王万熊律师 发布:2025-02-08 14:47:46 浏览:419
刑法国有公司 发布:2025-02-08 14:47:44 浏览:54
lol皮城执法官怎么加点 发布:2025-02-08 14:24:21 浏览:338
道德的火焰资源 发布:2025-02-08 14:22:05 浏览:398
执业药师药事管理与法规笔记 发布:2025-02-08 14:21:04 浏览:563
中国行政与刑事法治世纪展望 发布:2025-02-08 13:44:26 浏览: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