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
⑴ 深圳:努力打造全球创新版图重要一极
9月29日,市长陈如桂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规划(2019-2025)》等事项。
会议强调,要高举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这面旗帜,大力推动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机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争当重要科技领域领跑者、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开拓者,努力打造全球创新版图中的重要一极。要集中打造重点片区,强化产业空间保障,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成为深圳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新兴产业聚集区、开放创新引领区及创新创业生态区,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强有力支撑。
会议传达了全省安全生产工作紧急视频会议精神,对我市安全生产工作作出进一步部署。会议强调,要全面落实中央、省有关工作要求,深刻吸取江苏G25长深高速特别重大交通事故教训,警钟长鸣、举一反三,切实防范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加强大型活动和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管控,继续做好交通、消防、食品、药品、生产等各领域安全监管工作,全力以赴防风险、保安全、迎大庆,切实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营造安全有序稳定的环境。
会议还审议了其他事项。
⑵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的第八章
核心区建设
第六十一条 为发挥创新资源优势,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带动示范区整体发展,根据自主创新资源分布状况,在示范区设立核心区,具体范围由市人民政府确定。
第六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支持产学研用创新体系建设、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和股权激励、科技金融改革、科技经费改革、新型产业组织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政府采购、工商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等体制机制创新的政策和措施在核心区先行先试。
第六十三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通过划分管理权限、简化管理程序、直接委托等方式,推进核心区行政审批改革。核心区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统一办理、联合办理、集中办理等方式,优化审批流程,减化审批环节。
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减少执法层次、适当下移执法重心的原则,推进核心区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核心区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承担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的行政执法权。
第六十四条 核心区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和核心区的实际需要,研究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组织和个人在核心区创新创业的政策和措施。
第六十五条 核心区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通过规划实施、环境建设、业态调整等方式,推动核心区的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的统筹配置,吸引创新要素在核心区聚集,建设高端产业集群。
⑶ 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着力推进协同创新,完善开放式创新体系
(十六)探索有深圳特色的协同创新模式。鼓励跨部门、跨区域、跨领域协作,促进创新要素有序流动。构建多渠道、多形式、网络化的协同格局,促进创新要素广泛聚集。加速创新要素聚合、裂变,促进创新资源高效利用。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资结合,各类创新资源充分发挥协同效能的创新模式。
(十七)加强区域创新合作。分层次推进深莞惠、泛珠三角和更大区域的合作。利用特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优势、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强大的产业化能力,在区域协作中强化深圳的区域创新中心地位。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与市外相关机构的合作,发挥新理念、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构建功能互补、分工合理的区域创新体系,形成创新协作的区域格局。
(十八)全力推进深港科技合作。不断创新深港合作机制,促进香港金融、商贸、信息、教育、人才、科研等优势与深圳创新创业环境有机融合,深入推进“深港创新圈”建设,努力拓展合作新领域、新方式、新内容。强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对科技和产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发展科技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探索深港技术和创新成果跨境转移转化的新机制。
(十九)扩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围绕深圳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中心,全力推进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承担和组织国际重大科技合作项目。鼓励国外大学、科研机构、跨国公司等来深设立研发机构,搭建联合研究平台,吸引全球科技人才来深创新创业。鼓励本土科技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提升城市国际科技地位和核心竞争力。
⑷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介绍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指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在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做出示范的区域。中国国家科学技术部指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于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将发挥重要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⑸ 五年铸就中原创新发展之核
5年前,这里是一片朝气蓬勃的希望之地;今天,在这片创新热土上培育、集聚了全省60%的国家级创新平台、61%的高新技术企业、50%的创新型龙头企业、2/3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80%以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历经5年雕琢磨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郑洛新自创区”)已成为引领全省创新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科技部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0》显示,河南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提升至第17位,达到近年来最高位次。这一成绩背后,郑洛新自创区引领带动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
5年来,郑洛新自创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强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不断强化有效政策供给,多方协同推进创新引领型企业、平台、人才、机构和科技金融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先行先试”勇开新路
“加快推进自创区建设30条意见”、“促进自创区高质量发展20条措施”、《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等先行先试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累计为企业等创新主体减税204亿元,引导企业研发投入616亿元……持续释放的“政策红利”,推动自创区核心区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取得突破,为全省改革创新蹚出了一条条新路子,得到了科技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创新磁场”汇聚能量
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先后落地;智能传感器、智能装备和生物医药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加速建设……各类创新资源汇流成河,推动了15个自创区产业集群专项顺利实施,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一批优势特色创新型产业集群已初步培育形成。
“创新接力”只争朝夕
在全国169家高新区中,郑州高新区排名进入20强,居第17位;洛阳高新区居第37位;新乡高新区3年提升26个位次,居第66位……郑洛新自创区建设持续迈上新台阶,创新发展实力持续提升,各项创新指标领跑全省。
5年建设,让郑洛新自创区化蛹成蝶,以丰硕成果为党的百年华诞献礼:截至2020年,郑洛新三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388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达7823家,分别占全省的61.3%和66.2%;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29件,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2倍;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06.8亿元,占全省的79.8%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7.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
以郑洛新自创区建设为抓手,河南正在加速驶入依靠创新驱动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⑹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共批复多少个
13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深圳、江苏苏南、天津、湖南长株潭、成都高新区、西安高新区、杭州、珠三角、河南郑洛新、山东半岛、辽宁沈大。
⑺ 技术信息中的商业秘密都包括哪些
“技术信息”指企业利用科学技术知识、信息和经验做出的技术方案,包括以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或者其他形式的载体所表现的设计、工艺、数据、配方、诀窍、程序等形式。“技术信息中的商业秘密”指技术秘密,技术秘密应当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价值性、先进性、秘密性,技术秘密主要包括:技术设计、应用试验、工艺流程、设计图纸、试验方式和试验记录、产品配方、技术诀窍、产品模型、计算机源程序、关键数据等。来源: (1)《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技术秘密鉴定办法(试行)》(2)《深圳经济特区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2009修正)》(3)《广东省技术秘密保护条例》(4)《浙江省技术秘密保护办法》详情咨询本同律师事务所
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深圳。
深圳成为先行区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机会。对于在深圳的普通工作者来说,也会带来一定的新的就业方向和新的产业就业机会。如果把握住也是可以实现自己的进步的。当然,也意味着深圳将进一步繁荣。
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四大中心体系包括:
1、提升金融总部集聚区功能,着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
2、提升深港创新融合发展引擎功能,着力打造更具辐射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3、提升人文高地功能,着力打造更具软实力的“文化教育中心”。
4、提升城市会客厅功能,着力打造更具影响力的“服务交流中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发展目标:
到2025年,深圳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城市前列,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世界一流,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到2035年,深圳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国典范,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世界领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到本世纪中叶,深圳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⑼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的发展历程
中关村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电子一条街(1983年1月——1988年4月)
1980年10月23日,此前曾两次到美国硅谷参考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春先与6名科技人员一起,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成立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这一举动拉开了科技人员面向市场、自主创业的序幕。1984年前后,中关村地区有了一批“下海”经商的科技人员,他们通过创办民营科技企业的方式,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到1987年,以“两通两海”(即四通公司、信通公司、科海公司、京海公司)为代表的近百家科技企业聚集在自白石桥起沿白颐路(今中关村大街)向北至成府路和中关村路至海淀路一带、东至学院路,形成大写的英文字母“F”型地区,被人们称为“电子一条街”。
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时期(1988年5月——1999年5月)
1988年5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并规定,以中关村地区为中心,在北京市海淀区划出100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政策区范围。5月20日,北京市政府印发《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由此,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正式成立。1994年4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将丰台园、昌平园纳入实验区政策区范围。1999年1月,经国家科委批准,试验区区域再次调整,将电子城、亦庄园纳入实验区政策区范围。从此,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形成“一区五园”的空间格局。
中关村科技园区时期(1999年6月——2009年2月)
1999年6月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原则同意北京市政府和科技部《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中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意见和关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规划。8月10日,北京市政府发出通知,决定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管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2006年1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告第五批通过审批的20家国家级开发区(2006年第3号)。调整后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总面积为23252.29公顷,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德胜园(含雍和园)、电子城(含健翔园)、亦庄园(包括通州光机电一体化园区和通州环保园区、石景山园、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形成了“一区十园”的空间格局)。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时期(2009年3月——至今)
2009年3月13日,国务院《关于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发布,明确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新定位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目标是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10年12月23日,北京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该条例明确规定:“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由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亦庄园、德胜园、石景山园、雍和园、通州园、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及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批准划定的其他区域等多园构成。”
⑽ 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抢抓产业发展新机遇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力量突破互联网、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关键共性技术,围绕产业需求部署创新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重点,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的先进制造业。加强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创业服务、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培育新业态。
(十一)积极优化产业组织形态。引进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总部,建立健全企业总部引进、支持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强化行业龙头企业创新带动作用,鼓励优势企业并购重组,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的专业化创新协作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创新研发组织形态,提升研发整体竞争力。建设若干专业特色鲜明、服务功能完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打造一批产业链关联效应明显的集聚区。加强创新创业基地、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建设,提升园区专业化服务能力,培育和壮大创新主体,抢占科技产业发展制高点。
(十二)不断拓展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空间。统筹规划,优化空间布局,通过盘活土地存量、差别地价政策、建设主体多元化、供地供房并举、分割出让等措施,完善管理机制,强化空间保障,支持科技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