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医疗纠纷与处理条例
① 医患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解读
法律分析:为了预防和妥善处理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制定《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本条例所称医疗纠纷,是指医患双方因诊疗活动引发的争议。国家建立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范诊疗活动,改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质量,预防、减少医疗纠纷。在诊疗活动中,医患双方应当互相尊重,维护自身权益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法律依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
第六条 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指导、监督医疗机构做好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理工作,引导医患双方依法解决医疗纠纷。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指导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公安机关依法维护医疗机构治安秩序,查处、打击侵害患者和医务人员合法权益以及扰乱医疗秩序等违法犯罪行为。财政、民政、保险监督管理等部门和机构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的有关工作。
第七条 国家建立完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发挥保险机制在医疗纠纷处理中的第三方赔付和医疗风险社会化分担的作用,鼓励医疗机构参加医疗责任保险,鼓励患者参加医疗意外保险。
② 处理医疗纠纷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一、患者与医院协商解决发生医疗纠纷后,医患双方进行沟通,双方达成共识后,签订调解协议书,以此种方式解决医疗纠纷,通常称之为“私了”。由于医患双方医疗纠纷本质上是平等的医患主体双方的民事争议,依据民法自治原则,医患双方可以通过协商来解决。需要注意的是,和解必须建立在双方当事人完全自愿的基础之上,任何一方或第三方均不得强迫另一方接受协商解决方式,同时,和解必须坚持合法性原则,即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损害国家、集体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否则达成的协议将归于无效。二、卫生行政部门调解解决卫生行政部门作为第三方参与到医患调解中,实践中,卫生行政部门作为行政机关以及行业主管机关,其所具有的权威性对医疗纠纷的调解具有重要作用,许多医疗纠纷都通过调解获得解决 。 三、诉讼调解解决 医疗纠纷进入诉讼程序后,由法院组织进行、医疗纠纷双方当事人自愿同意的调解。
③ 谁有《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的文件急!!!
网络输入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前边几个就是,不过不是文件的扫描版而已,你要了解的是内容,都是一样的
④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
医疗纠纷通常是由医疗过错和过失引起的。医疗过失是医务人员在诊断护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失误。医疗过错是指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等医疗活动中的过错。这些过错往往导致病人的不满意或造成对病人的伤害,从而引起医疗纠纷。
除了由于医疗过错和过失引起的医疗纠纷外,有时,医方在医疗活动中并没有任何疏忽和失误,仅仅是由于患者单方面的不满意,也会引起纠纷。这类纠纷可以是因患者缺乏基本的医学知识,对正确的医疗处理、疾病的自然转归和难以避免的并发症以及医疗中的意外事故不理解而引起的,也可以是由于患者的毫无道理的责难而引起的。亦有人称之为医疗侵权纠纷,即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与接受者之间对医疗行为及其后果是否侵权及侵权责任的争议。
【法律法规】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工作的领导、协调,将其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建立部门分工协作机制,督促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第六条 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指导、监督医疗机构做好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理工作,引导医患双方依法解决医疗纠纷。
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指导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
公安机关依法维护医疗机构治安秩序,查处、打击侵害患者和医务人员合法权益以及扰乱医疗秩序等违法犯罪行为。
财政、民政、保险监督管理等部门和机构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的有关工作。第九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以患者为中心,加强人文关怀,严格遵守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相关规范、常规,恪守职业道德。
医疗机构应当对其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相关规范、常规的培训,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⑤ 医疗纠纷处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有哪些
医疗纠纷处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如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及其司法解释。
【法律依据】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一条
为了预防和妥善处理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制定本条例。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一条
为了正确处理医疗事故,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制定本条例。
⑥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时,索赔金额超过多少应当进行鉴定
有些省份规定超过十万元以上就应当进行鉴定,有些省份则执行全国统一的标准,没有规定金额超过需要鉴定,医患双方可以自行申请调解或者直接起诉。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三十四条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医疗纠纷,需要进行医疗损害鉴定以明确责任的,由医患双方共同委托医学会或者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鉴定,也可以经医患双方同意,由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委托鉴定。
《江西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第四十二条 医患双方当事人申请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对索赔金额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且医患双方对医疗责任存在争议的医疗纠纷,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委托其专家库中相关专家进行咨询;专家出具的书面咨询意见应当明确医患双方的责任。
对索赔金额十万元以上且医患双方对医疗责任存在争议的医疗纠纷,应当先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者医疗损害鉴定,明确责任。鉴定应当委托医学会等具有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费由医患双方按照责任比例承担。
《江苏省医疗纠纷处理条例》第三十五条 医患双方不愿自行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医疗机构所在地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也可以主动调解。当事人一方明确拒绝调解的,不得调解。
纠纷与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无关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不予受理。
医患双方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是否存在过错致使患者受到损害有争议,患方索赔金额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组织专家咨询,或者由医患双方共同委托医疗损害鉴定;索赔金额十万元以上的,应当由医患双方共同委托医疗损害鉴定。
《安徽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办法》第二十条 医患双方可以在赔偿限额内自行协商解决医疗纠纷。双方协商一致的,可以制作和解协议书。
患方提出的赔偿数额超过赔偿限额的,医患双方可以向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医调委申请调解,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
前款规定的赔偿限额,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规定。
《福建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第四十一条 对索赔金额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医疗纠纷,医调委应当向其专家库中相关专家进行咨询,征得专家咨询意见和调解建议。
对索赔金额10万元以上的医疗纠纷,应当先进行医疗损害鉴定或者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明确责任。
医疗损害鉴定或者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河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暂行办法》第二十九条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医疗纠纷应当自受理调解开始之日起1个月内调结。当事人同意延期的,可以再延期1个月。调解到期仍未达成调解协议的,视为调解不成,当事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6)江西省医疗纠纷与处理条例扩展阅读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
第二十二条发生医疗纠纷,医患双方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一)双方自愿协商;
(二)申请人民调解;
(三)申请行政调解;
(四)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途径。
第三十条医患双方选择协商解决医疗纠纷的,应当在专门场所协商,不得影响正常医疗秩序。医患双方人数较多的,应当推举代表进行协商,每方代表人数不超过5人。
协商解决医疗纠纷应当坚持自愿、合法、平等的原则,尊重当事人的权利,尊重客观事实。医患双方应当文明、理性表达意见和要求,不得有违法行为。
协商确定赔付金额应当以事实为依据,防止畸高或者畸低。对分歧较大或者索赔数额较高的医疗纠纷,鼓励医患双方通过人民调解的途径解决。
医患双方经协商达成一致的,应当签署书面和解协议书。
⑦ 医疗纠纷如何处理
一、患者与医院协商解决发生医疗纠纷后,医患双方进行沟通,双方达成共识后,签订调解协议书,以此种方式解决医疗纠纷,通常称之为“私了”。由于医患双方医疗纠纷本质上是平等的医患主体双方的民事争议,依据民法自治原则,医患双方可以通过协商来解决。需要注意的是,和解必须建立在双方当事人完全自愿的基础之上,任何一方或第三方均不得强迫另一方接受协商解决方式,同时,和解必须坚持合法性原则,即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损害国家、集体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否则达成的协议将归于无效。二、卫生行政部门调解解决卫生行政部门作为第三方参与到医患调解中,实践中,卫生行政部门作为行政机关以及行业主管机关,其所具有的权威性对医疗纠纷的调解具有重要作用,许多医疗纠纷都通过调解获得解决 。 三、诉讼调解解决 医疗纠纷进入诉讼程序后,由法院组织进行、医疗纠纷双方当事人自愿同意的调解。
⑧ 如何按照法治思维依法治理医患关系
一、高层决策强力推动。省委、省政府对依法处理医患纠纷工作高度重视、高层决策、高位推动。强卫、鹿心社、尚勇、周萌、谢茹等省领导先后多次对此项工作进行调研,协调破解难题。省委书记强卫在视察南昌地区医患纠纷调处中心时指出:“要依靠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预防和处理医患纠纷,通过加快地方立法,推动医患纠纷处理步入法治化轨道”。省长鹿心社指出:“要对医患纠纷实行源头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整治涉医突出问题,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省委将医患纠纷作为13类涉稳突出问题之一,明确由分管副省长谢茹牵头负责化解。在省领导的带动下,全省上下形成了党政主导、综治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依法处理医患纠纷工作新格局。
二、加快推进地方立法。在省综治委积极协调推动下,今年3月27日,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江西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并于5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全国首个地方性医患纠纷处理法规。《条例》全文共7章64条,对医患纠纷的预防、处理、应急处置和医疗责任保险等作出了规定。尤其是对防范和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作出了具体规定,明确了综治、卫生、司法行政、公安等部门的职责,确立了医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这个《条例》将江西多年来依法调处医患纠纷的实践经验上升为地方立法,标志着江西预防和处理医患纠纷工作步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为预防和处理医患纠纷提供了法治保障。
三、依法规范纠纷调解。推动医患纠纷处理实现“五个转变”,即在院内调解转到院外调解、由卫生部门主持调解转到中立第三方调解、由单一手段调解转到多种手段综合调解、由以钱了事转到依据法律政策办事、由重视应急处置转到注重源头预防。全省11个设区市、100个县(市、区)设立了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了医患纠纷调解中心第三方调解组织。医调中心建立了专家咨询和医疗鉴定制度,全省选聘了1135名人民调解员、5472名医学及法律专家,参与医患纠纷处理。省里规定,赔付金额2万元以上的医患纠纷,必须通过医调委调解等合法途径解决;索赔金额2万至10万的医患纠纷必须进行专家咨询,对索赔10万元以上的医患纠纷,必须委托具备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责任鉴定。医调中心的设立,让患方怨气有处出、牢骚有处发、诉求有人理、困难有人帮,取得了医患纠纷在院外停纷止争、案结事了、和谐互信的良好效果。目前,通过第三方调解组织调解的医患纠纷占总数的80%以上,已成为江西解决医患纠纷的主要渠道。实践证明,第三方调解显现了省时、省力、经济、便捷、公正的优势,受到了医患双方的广泛好评。
⑨ 医院的医务科是如何处理医疗纠纷的
作为律师从业者角度来谈一下。
江西省处理医疗纠纷处理依据2014年实施《江西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处理途径分为三类,
1、院内调解,索赔金额在2万元以内;
2、所在地市区县的医患纠纷专业调解委员会组织的第三方调解,患方可以要求的赔偿金额在10万元以内。
3、法院诉讼:循司法程序完全依据《侵权责任法》规定,通过立案、证据交换、抽选司法鉴定机构、移送司法鉴定机构组织医疗过错鉴定专家听证会,、出具司法鉴定意见、再次开庭质询审理、最终作出裁判的法定程序进行。最终赔偿金额取决于医方是否存在医疗过错、医疗过错与患者损害后果间有无因果关系、医疗过错对损害后果原因力大小(也即是过错责任程度)、患者的伤残等级、是否存在后续治疗、护理依赖、残疾辅助器具,有无被抚养人等因素综合确定。
医院医务科人员工作多在前两类纠纷处理途径中。一旦进入法院诉讼程序,通常会由医院常年法律顾问和聘请的专业医疗纠纷律师接手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