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湖北省非遗保护条例

湖北省非遗保护条例

发布时间: 2022-05-04 09:07:40

⑴ 学习任务,非遗保护工作人员主要做什么工作

加强宣传,积极保护  

  宣传是非遗保护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颁布,我们召开了座谈会,印制宣传标语和材料,广泛宣传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社会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我们利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全民健身日、民间乡艺汇演等,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展演、展示。并制作展牌块,用文字和图片进行详细的介绍,让更多的群众通过多种形式,对文化遗产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共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传承的行列。  
  
争取资金,传承保护  

  资金争取是非遗保护的先决条件。没有资金,就谈不上有效保护。对此,我们积极开展争跑工作,加大资金申报力度。20XX年来,先后争取非遗保护资金145万元,全部用于非遗的保护工作。今年,又开展了尧山文化、南鱼龙灯保护经费的申报。随着资金争取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县的非遗保护得到有效开展。

⑵ 湖北有哪些特色的非遗文化

在我国漫漫历史长河中,湖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湖北有哪些传统手工艺技能或者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等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大概的了解湖北都有哪些代表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10.民俗。湖北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有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西塞神舟会、武当山庙会、随州神农祭典、汉阳归元庙会、当阳关陵庙会、嫘祖信俗等。

⑶ 推进非遗保护工作,各地文旅部门是怎么做的

当前,国家文化软实力越来越重要。文化软实力会间接的影响到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国传统的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地位。

其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其中,只有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才会更加高效。

⑷ 我国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1
Ⅰ—1
苗族古歌
贵州省台江县、黄平县
2
Ⅰ—2
布洛陀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
3
Ⅰ—3
遮帕麻和遮咪麻
云南省梁河县
4
Ⅰ—4
牡帕密帕
云南省思茅市
5
Ⅰ—5
刻道
贵州省施秉县
6
Ⅰ—6
白蛇传传说
江苏省镇江市
浙江省杭州市
7
Ⅰ—7
梁祝传说
浙江省宁波市、杭州市、上虞市
江苏省宜兴市
山东省济宁市
河南省汝南县
8
Ⅰ—8
孟姜女传说
山东省淄博市
9
Ⅰ—9
董永传说
山西省万荣县
江苏省东台市
河南省武陟县
湖北省孝感市
10
Ⅰ—10
西施传说
浙江省诸暨市
11
Ⅰ—11
济公传说
浙江省天台县
12
Ⅰ—12
满族说部
吉林省
13
Ⅰ—13
河西宝卷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酒泉市肃州区
14
Ⅰ—14
耿村民间故事
河北省藁城市
15
Ⅰ—15
伍家沟民间故事
湖北省丹江口市
16
Ⅰ—16
下堡坪民间故事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
17
Ⅰ—17
走马镇民间故事
重庆市九龙坡区
18
Ⅰ—18
古渔雁民间故事
辽宁省大洼县
19
Ⅰ—19
喀左东蒙民间故事
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20
Ⅰ—20
谭振山民间故事
辽宁省新民市
21
Ⅰ—21
河间歌诗
河北省河间市
22
Ⅰ—22
吴歌
江苏省苏州市
23
Ⅰ—23
刘三姐歌谣
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
24
Ⅰ—24
四季生产调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25
Ⅰ—25
玛纳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
26
Ⅰ—26
江格尔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
27
Ⅰ—27
格萨(斯)尔
西藏自治区
青海省
甘肃省
四川省
云南省
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格萨(斯)尔》办公室
28
Ⅰ—28
阿诗玛
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
29
Ⅰ—29
拉仁布与吉门索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
30
Ⅰ—30
畲族小说歌
福建省霞浦县
31
Ⅰ—31
青林寺谜语
湖北省宜都市

⑸ 如何申请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的规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程序是:申报者向所在行政区域文化行政部门提出申请,

由文化行政部门逐级上报--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对申报项目进行汇总、筛选,经同级人民政府核定后,向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申报(中央直属单位可直接向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提出申报)

--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审核后将合格的申报材料提交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评审后提出推荐项目,提交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

--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通过媒体将推荐项目进行30天的社会公示--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根据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意见和公示结果,拟订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单,

经部际联席会议审核同意后,

上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刷新

翻看

关注

搜索

实时疫情

申请 非物质文化遗产流程是什么?怎么申请?

法律网络案例关注2019-12-13 15:15

  • Hbodier USB外接声卡 耳机音频独立免驱电脑台式机笔记本外置7.1声卡
  • 妻子走了,我当岳母为亲妈,正要上班时,岳母突然叫住了我...
  • 40岁女领导的提拔日记曝光,泥潭之深,令人瞠目结舌
  • 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根据国家、省、市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精神,在该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领导下,推动全市的“非遗”保护工作

    1、负责全市的非遗保护工作

    2、统筹、协调各区做好普查、建立名录和申报工作

    按照国家级和省级评审原则与标准,该市经过深入普查、规范申报,现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国家级名录,23项省级名录,47项市级名录;国家级传承人8人(已去世1人),省级传承人21位,市级传承人61位。

    3、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交流活动,积极打造文化特色品牌,推进传承、利用和发展

    4、注重宣传普及工作,在全市营造良好的保护氛围,拍摄专题片、举办展览和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 。现建有《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展览厅》

    1、研究、普查调研、文本撰写工作人员。

    2、联络、协调、采访、文字记录、摄影记录、录音、录像以及所有材料的档案工作人员。

    3、电子制作,包括录像申报专题片制作、图片扫描、文字输入、复印等各种辅助材料制作的工作人员。

    1、负责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划和工作规范,指导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认定、申报、保护和交流传播工作,负责与国家、省、区各级保护工作机构的沟通、协调工作;

    2、完成普查和每两年一次的申报省级、国家级工作,建立市、区、镇(街)各级保护名录;

    3、收集、整理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类资料,建立包括文字、录像、录音、照片等方面的资料档案和数据库;

    4、负责对全市保护工作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逐步建立一支参与保护工作的专业队伍;

    5、成立各类民间艺术培训基地,加强濒危、重点项目的指导、协调;

    6、策划举办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

    7、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列丛书的编撰和出版工作;

    8、做好宣传发动,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推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流程是什么?怎么申请?

    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的规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程序是:申报者向所在行政区域文化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由文化行政部门逐级上报--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对申报项目进行汇总、筛选,经同级人民政府核定后,向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申报(中央直属单位可直接向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提出申报)--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审核后将合格的申报材料提交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评审后提出推荐项目,提交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通过媒体将推荐项目进行30天的社会公示--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根据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意见和公示结果,拟订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单,经部际联席会议审核同意后,上报国务院批准、公布。(一)申报条件已列入街道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符合下列标准:1、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2、具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典型性、代表性;3、具有在一定群体中世代传承、活态存在的特点;4、具有鲜明特色,在街道内有较大影响。(二)申报材料申报材料应包括:1、 申报报告:街道级文化行政部门向区文体局提出本街道申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名单,并对申报项目名称、保护单位、申报目的和意义进行简要说明,同时附街道办事处意见。2、 项目申报书:包括项目简介、基本信息、项目说明、项目论证、项目管理、保护计划、街道级文化行政部门审核意见。3、 辅助资料:包括录音、录像资料、代表性图片、证明材料、授权书,以及其他有关资料。4、街道办事处同意申报的函件。5、已正式公布街道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文件。(三)申报程序1、街道级文化行政部门根据申报地区或单位的意愿,组织专家对具备条件的街道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进行筛选、论证。2、经街道办事处同意后报送区文体局。(四)工作要求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准备,做好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工作。2、依靠专家,认真筛选、论证申报项目,确保项目质量,并重点关注下列项目:(1)“中华老字号”所涉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民族传统医药、饮食、民俗等有关项目;(3)有利于增强海峡两岸和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有关项目。3、明确具体承担申报项目保护与传承工作的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4、制定详实、具体可行的五年保护计划,有地方配套经费预算。5、申报材料要求:(1)项目申报书内容充实,表达准确,简介简明扼要,重点突出。(2)10分钟录像片(限DVD)要将项目最核心、最重要的特征与价值、最关键的内容与环节介绍清楚(所有的文字解说均须打上字幕),并达到技术要求。(3)项目申报书和项目简介一律以仿宋_GB2312四号字体A4纸打印、一式8份;电子文本(word格式)光盘2份。(4)照片统一为R-5格式,并附数码电子光盘一式二份。所有申报材料及辅助资料将全部归档,不再退还,各自自留备份。

⑹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什么机构认定的呢

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认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内设机构,2006年成为中央编办批准成立的国家正式建制的一个事业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加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牌子。负责筛选上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的内容主要是: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风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关于评审的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都提出了认定项目的标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也制定了具体的评审标准。国际公约文件和我国政府的文件制定的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标准,大体可归纳为如下几项:具有杰出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具有见证现存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具有鲜明独特的民族、群体或地方文化特征;具有促进民族文化认同或社区文化传承的作用;具有精粹的技术性;符合人性,具有影响人们思想情感的精神价值;其生存呈现某种程度的濒危性。

⑺ 中国首个入选非物质文化节日的是哪一个

端午节。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传统习俗: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仲夏端午,是飞龙在天的吉日,以扒龙舟形式祭龙是端午节的重要礼俗主题,此俗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盛行。此外由阴阳术数及季节时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习俗。根据阴阳术数,午为阳,重午为至阳。古人把端午日午时,三午相重,视为极阳时分,最能辟阴邪。

古人还把端午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称为“龙花会”,有“千载难逢龙花会”之说。夏季是阴阳二气相争的时节,阳动于上、阴迫于下,午月纯阳正气,为阴邪所惧。

夏季也是一个驱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阳气旺盛,万物至此皆盛,是草药一年里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这天采的草药祛病防疫最为灵验、有效。

由于端午日天地纯阳正气汇聚最利辟阴邪以及这天的草药神奇特性,因此自古传承下来的很多端午习俗都有辟阴邪与祛病防疫内容,如挂艾草、午时水、浸龙舟水、拴五色丝线辟邪以及洗草药水、薰苍术祛病防疫等等习俗。

⑻ 为了保护非遗和传统文化,你觉得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1.建议文物局改为文化遗产局
第一是要尽快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实施条例》;第二是建议文物局改为文化遗产局;第三是有条件的地方建立非遗馆,没有条件的将非遗项目纳入现有博物馆。改文物局为文化遗产局,既解决了非遗保护机构的设置问题,又有利于将两种形态的文化遗产统筹保护、全面展示和协调利用。
2.增加财政补贴解决传承人问题
与韩国、日本等国家相比,我国对非遗传承人的财政支持力度还存在欠缺。目前国家级传承人每人一年有10000元补贴,地方级传承人每年补贴为4000元-5000元,仅靠财政支持还无法满足他们的基本生存需求。特别是有的地方领取补贴手续繁琐,一些生活在农村的传承人难以全部达到要求,领取补贴非常不便。
一方面要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增加补贴幅度,并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为他们提供优待政策;另一方面,要加强与高等教育、专业研究机构的合作,打通非遗技艺传承与学历教育的通道,解决传承人和专业人才的就业问题。
3.培育非遗的生存土壤
川剧要进学校、下基层,培育非遗的生存土壤。建议试点建立公私融合的混合体制学院,打破目前师范院校分学科分专业的教育体系,实行以艺术教育为主的全科教育,专门培养适应乡村教育状况的一专多能的“全科型老师”。
倡导我国的古村落保护,非遗保护一定要和孕育它的传统村落保护结合在一起。
4.最主要的还是观念问题
日本人重视工艺的传承,靠着一种手艺就能生活得很好,每一项无形文化财产的后边都有一个团队,帮助传承人认识身上的文化。所以我觉得非遗保护最主要还是观念问题,是把非遗当成宝贝还是负担。只有把非遗当成宝贝,当成贵族来养,才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得以流传。
对于目前存在的文化代沟问题,也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个是从小学开始,把当地的非遗编进小学教科书,培养孩子们的乡土情结,另一方面对于一些艺术性很强的非遗,应该鼓励其传承人办培训班,同时政府给予经费、宣传等方面的激励。

⑼ 湖北民族风情介绍

湖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1个自治州、2个自治县、12个民族乡,20个民族村。在鄂西南民族自治地方聚居着土家、苗、侗、白、蒙古等少数民族,在其他地区还杂居着回、满、蒙、维吾尔、土家、苗等少数民族。民族自治地方总人口450多万,少数民族总人口200多万,占全省人口的1/20,国土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1/6。湖北各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的民族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一、湖北民族文化资源
按照当下流行的分法,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这样也可以把湖北的民族文化分为这两大类。
(一)物质文化
1、早期人类遗址
湖北民族地区的早期人类遗址有“建始直立人”,经中科院和北京大学专家鉴定,其时代在120万年至250万年之间.“长阳人”时间大约20万年左右。长阳果酒岩人类化石和利川人类化石都在5万年前。
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与文物有巴东县楠木园城背溪文化遗址、巴东县官渡口大溪文化遗址、巴东楠木园李家湾大溪文化墓葬、巴东楠木园李家湾屈家岭文化墓葬群、巴东雷家坪石家文化遗址,长阳县西寺坪和桅杆坪大溪文化遗址、五峰县长乐坪镇月亮山村和渔洋关镇桥河遗址等。夏商周时期的遗址有:长阳县渔峡口镇香炉石遗址、来凤县牛摆尾和吊水河遗址、长阳县南岸坪商周遗址、巴东县下溪口、雷家坪、旧县坪、楠木园、红高岭、鄢家坪遗址、鹤峰刘家河遗址,建始县的景阳河和恩施市的浑水河也有发现。
2、春秋战国以后的遗址和文物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址和文物有:巴东县西??口战国中期楚人墓、雷家坪战国遗址,恩施市屯堡出土了铜钲、铜釜、编钟等青铜器,鹤峰县铁炉乡出土铜铖1件,来凤县出土釜1件,咸丰县黄金洞等地出土编钟6件,利川市建南发现铜釜1件,建始县出土编钟5件、铜钲2件。两汉至六朝时期发现的文化遗址及出土文物:长阳县外村里遗址上层文化为汉代遗物,器形有陶罐、盆等。长阳县州衙坪遗址出土了筒瓦等绳纹瓦类。巴东野三关的故县坪西汉遗址的遗物有陶器和板瓦等。据发掘简报分析,汉至六朝时这里人类活动频繁,后来一度衰落,至明清时又再度繁荣。[7]巴东县桃符口遗址也出土过筒瓦和板瓦等遗物。长阳州衙坪汉代砖室墓葬出土了1件铁斧、1枚铜印章和五铢钱币。巴东县发现了楠木园、王家屋、西??口、龙般河等数十处汉魏六朝墓葬。西??口共有10余座汉魏六朝墓葬,出土的陶器有盆、盘、瓮,铜器有铜剑、铜壶、铜镜,铁器有铁刀、铁镰、铁锯,瓷器有盘口壶、四系罐等。巴东龙船河雕楼包东汉墓葬发现的遗物有陶案、铜镜、五铢钱、玻璃管、扣饰、骨珠、石斧和漆器。
秦汉以后,在清江流域发现一些崖葬墓,如利川市大王坝和兰家寨等地发现了43个崖葬墓,恩施市月亮岩和三岔箱子崖葬墓,建始县头坝堰崖葬墓,咸丰县甲马池柜子岩和黄金洞等处的悬棺葬,来凤县卯洞仙人洞崖葬墓等。
唐宋时期土家地区文物古迹:巴东县桃符口遗址发现了板瓦、筒瓦和“熙宁重宝”钱币。恩施旗峰坝唐宋遗址采集的遗物有罐、壶、碗等陶器。恩施州委大院宋代墓葬出土的遗物有铜镜、瓷罐、漆杯、碗和石砚等。鹤峰县铁炉乡朱家台宋代墓葬出土了铁环和铜钱等。来凤县漫水宣抚堡采集的遗物有鱼纹砖、简瓦和板瓦等。这时期重要遗址是恩施市的旧州城遗址。
元明清时期的土司遗迹及墓碑石刻十分丰富。主要有唐崖土司城遗址、容美土司遗址、施南土司遗址等。此外,咸丰县金峒土司发现了石柱、石刻、铁箭镞及“金峒安抚司”印1枚。宣恩县猫儿堡石室墓葬曾经出土金泊50枚、银碗2个和金银器皿39件。来凤县百户司镇现存卯洞安抚司百户向元伯墓及其碑文。鹤峰县东阳湾仍存容美宣慰使田九峰及田九龙墓志铭文。五峰县红鱼坪漂水岩和谢家坪竹桥现存2座“汉土疆界碑”,
3、名胜古迹
湖北民族地区的名胜古迹主要有:武落钟离山、仙佛寺、唐崖土司城遗址、百顺桥碑、鱼木寨、大水井古建筑群落、柳州城、恩施历史文化名城、恩施连珠塔、中武当、石通洞、严家祠堂、凉雾天主教堂等
4、吊脚楼
吊脚楼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名族主要居住形式。在鄂西南地区至今保留了许多古老的吊脚楼群,如宣恩的彭家寨,咸丰的官坝、刘家大院和王母洞吊脚楼群都很有名。
5、生产生活工具
千百年来,湖北少数民族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创制了类型繁多、经济实用的各种工具,成为土家族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器具若按用途分,可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文化用品、祭祀用具、战争武器、体育器材等六大类;若按材料分可分为:木制品、竹制品、石料用具、金属器具、陶瓷器皿、丝棉织品、其他质地器具。这些生产生活工具既是人们的创造物,也是文化的载体。
6、民间工艺
湖北各族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工艺美术,它包括雕刻、织锦、挑花、刺绣、制陶、纺织、印染等多种门类。特别是来凤河东一带的织锦,利川的黄杨木雕、长阳的根雕和盆景很有名。
(二)非物质文化
1、民族语言
湖北个少数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自己的语言,在长期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多借用了汉语。现在,只有在来凤河东有少数老人能讲土家语词汇,在宣恩小茅颇营还有少树苗族能讲苗语。
2、民间文学
湖北各族人民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神话有《巴务相》、《虎儿娃》、《佘氏婆婆》等;传说中的优秀作品有《巴蔓子》、《清江的传说》、《大悔寨》、《女儿寨》等;民间歌谣有劳动号子、生产歌、创世纪歌、哭嫁歌、丧鼓歌、情歌等等;叙事长诗有《吴幺姑》、《粱山伯与祝英台》等。还有童话、谚语、寓言、笑话等。
3、民间艺术
湖北民族民间表演艺术丰富多彩,包括舞蹈、戏剧、曲艺等方面。舞蹈有摆手舞、撒尔嗬、铜铃舞、耍耍、地盘子、猴儿鼓等;戏剧有傩戏、南剧、灯戏、柳子戏、堂戏、皮影戏等;曲艺有长阳南曲、恩施扬琴、利川小曲、竹琴等。民间音乐也很发达,山歌、宗教音乐、仪式音乐都有自己的特色,如《龙船调》、《黄四姐》以及长阳民歌文明遐迩。
4、体育游艺
湖北民族民间体育游艺生动活泼,多姿多彩,如竞技体育抢花炮、打陀螺、跷旱船等;健身活动如赶仗、赶毛狗、划龙舟等;游戏如牵羊肠、打铁、土地持拐棍等。
5、民间科技知识
湖北各族人民在长期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也积累了不少科技知识。如对动植物和天象的认识,建筑技艺及其对生态美学、力学、光学的应用,染织业、陶瓷业、造纸业等对化学知识的探索和应用,造船、修桥、水车的制造对物理学等知识的应用,采矿和金属制造对化学及其它学科的应用等等。民间医药特别发达,土家族、苗族、侗族等民族的民间医药都很有特色,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医学理论、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6、信仰礼仪和节日
在历史进程中,湖北各民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民间信仰礼仪,如在信仰方面表现出多神崇拜多种信仰的情况,既崇拜祖先、祭祀土王、信奉土老师,又信仰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因此,存在多种宗教并存的局面;在节日方面有自己特有的节日,如“提前过年”、苗年、“四月八”、“端午节”、“六月六”、“七月半”、“中秋节”、“女儿会”等;在婚丧嫁娶也有自己的风俗,如老人死后跳丧,婚俗中的陪十姊妹;生产生活中的许多禁忌。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维护社会稳定和民众的共同利益,民间还形成了一些不成文的习惯法,如“封山育林”、“保护秋收”、“打猎分配”等乡规民约。在民间还形成了诸多禁忌,包括生产禁忌、生活禁忌、船上禁忌、商贾禁忌、堂屋禁忌、孕妇禁忌、产妇禁忌、年节禁忌等。
(三)湖北民族文化资源的社会评价
湖北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在全省全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物质文化方面长阳人遗址、高坪建始直立人遗址等20多项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恩施市是全省9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恩施州博物馆和长阳县博物馆藏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其中不乏国家一级文物。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在国家公布的第一批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长阳申报的撒叶尔嗬;在2008年1月公示的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属于湖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有:都镇湾故事(长阳)、江河号子(巴东)、肉连响(利川)、南剧(咸丰、来凤)、恩施扬琴(恩施)、南曲(长阳、五峰)、薅草锣鼓(宣恩、长阳)、土家族打溜子(五峰、鹤峰)、土家族摆手舞(来凤)、傩戏(恩施、鹤峰)、灯戏(恩施)等11项。在2007年湖北省公布的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恩施自治州和长阳、五峰两个自治县的有薅草锣鼓(神农架林区 、夷陵区、 宣恩县、 南漳县、 通山县)、喜花鼓(建始)、利川灯歌(利川)、建始丝弦锣鼓 (建始)、长江峡江号子( 夷陵区、伍家岗区、秭归县、巴东县)、土家族打溜子(五峰县、鹤峰县)、建始闹灵歌(建始)、土家族撒叶尔嗬(五峰县、巴东县)、耍耍 ( 宣恩县 恩施市 )、地盘子(咸丰)、土家族摆手舞(来凤县)、宣恩土家族八宝铜铃舞(宣恩)、 肉连响 (利川市 )、地龙灯(来凤县)、傩戏(鹤峰县恩施市)、南剧(来凤县 咸丰)、恩施灯戏(恩施)、鹤峰柳子戏 (鹤峰县)、巴东堂戏(巴东县)、恩施扬琴(恩施市)、利川小曲 (利川市)、恩施社节(恩施市)、长阳山歌(长阳)、都镇湾故事(长阳县)、南曲 (长阳县 五峰县)、五峰土家告祖礼仪(五峰县)等26项,将近占全省的三分之一。
二、湖北民族文化的现状
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湖北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处境也不容乐观。总的来看,湖北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存在着消失、濒危、衰退、变异几种情况。
消失是指一种技艺的完全失传或一种文化现象(物件)已不复存在。消失的技艺往往是民间工艺中工艺水平极高,按习惯又不外传的绝技、绝活,例如:在恩施州咸丰过去有一种桃核雕工艺就已经失传了,像这种绝技、绝活在全省民族地区到底消失了多少,还需详细调查。消失的文化现象往往是因为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原有的文化已不为当地民族所认同,逐步被其他文化所取代,如土家语、土家族传统服饰就是例证。
濒危是指某种技艺只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又无其他传人,或某种文化事象只在极小的社区和群体中传承。这种情况在湖北民族地区十分普遍,我们经常引以为自豪的“南、堂、灯、傩、柳”五种地方戏剧剧种基本处于这一边缘。比如:恩施傩面具就谭学朝一人会制作,由于谭老的逝去,这一技艺就基本失传。又如恩施灯戏传人廖南山去逝后,再也找不到全面精通灯戏的老艺人了。音乐、舞蹈、口传文艺、手工工艺等大都处于濒危状态。
衰退主要是从数量减少来说的,从手工工艺品说,是指生产地、生产者、使用者的减少;从其他文化事象看是指社区受众、传承人的减少和其影响力的减弱。这种现象在湖北民族地区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都是存在的。比如:传统的吊脚楼木房不断拆除,新建的都是钢混结构的房屋,传统的吊脚楼建筑工艺就慢慢衰退,吊脚楼木房的不复存在,它所负载的传统文化也跟着消失。又如:金属和塑料制品的进入,逐步取代了传统的竹、木制品,传统的竹编、木活技术也一天天消失;由于电视的普及,观看民间艺术表演、摆龙门阵、唱山歌已渐渐成为历史。因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衰退已成必然。
变异是指在现代社会中,民族传统工艺在种类、型制、色彩、图案、制作材料、工艺技术方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对民间文艺来说就是传承的环境、受众、功用、表现形式,甚至内容都发生了变化。湖北民族民间文化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异,如:传统的西兰卡普工艺在原材料、花纹图案、型制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女儿会移植到了风景区,参加的人也不是原来地方的民众,而是游客,甚至外国人;山歌移植到了漂流船上和宾馆酒店;传统的摆手舞被改编成广场舞,传统的跳丧改变成巴山舞。这种变异多是为适应市场需要,人为地进行的,往往失去原有文化的本质特征,这是十分可怕的。
三、湖北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从90年代以来,湖北民族地区在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1、地方党委政府和民族、文化部门把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在世纪之交的时候,在国内外重视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大背景下,湖北民族地区的党政部门和职能部门开始把民族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纳入工作的视野。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8年就提出了“打民族牌、唱开放戏”的口号。2002年5月,州委、州政府又出台了《关于繁荣民族文化艺术的若干意见》。2003年,周先旺州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挖掘整理,建立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在继承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在提升中整合,努力建设文化大州。”从此以后,恩施自治州正式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州的战略,并相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06年3月,中共恩施州委、州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民族文化大州建设的若干意见》。全国民族文化先进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长期以来都十分重视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工作,2002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设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民族文化生态资源信息库,认真组织力量对全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深入的调查,在弄清家底的基础上,分类进行整理,应用电子化技术进行管理,用2—3年时间建立民族文化资源数据信息库。抓紧进行民间艺术的抢救保护,切实关心民间艺人,做好民间艺术和民族文化艺人的立档命名工作。县人民政府每两年进行一次优秀民间文化艺人命名表彰,对有突出贡献的民间老艺人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要抓好民间艺术的传承工作”。《意见》对挖掘、抢救、保护,传承民间文化作了硬性的规定。
民族宗教事务部门和文化部门也高度重视民族文化挖掘、保护、传承和创新工作。湖北省民委于2004年、2006年两次召开民族文化工作座谈会,就全省民族文化工作,特别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等工作进行了部署。恩施州民委也为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创新做了大量的工作。
2、开始用法律的手段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用法律的形式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是国内外的普遍做法,最先是日本和韩国,国内的云南、贵州、广西也先后制定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地方法规。恩施自治州早在2003年就开始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制订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反复讨论修订,2005年3月1日被州人大五届三次会议通过,2005年3月31日经湖北省十届人大十四次常务会通过,2005年8月1日正式实施。这个《条例》是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州第一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法规。《条例》分为6章、28条,对保护的对象、保护原则、有关单位和个人的保护责任和义务、保护的办法、开发与利用、奖励与处罚作了详细的规定,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制定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经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0次会议批准,自2006年6月10日起施行。此《条例》为全国县级制订的第一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目前,长阳县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严格按照《条例》执行,真正作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些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湖北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
在国家、省评审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同时,恩施自治州和有关县市也建立了名录评审和命名制度,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到有效的保护。
3、启动了建立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村)的工作
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村的工作是从云南开始的,之后在贵州也启动了建立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工作。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保护活态民族文化的普遍做法。最近几年,湖北民族地区也启动了这一工作。如长阳在2004年制定了《长阳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规划将全县分为文化生态保护中心区、次中心区和保护点,计划到2015年,通过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和完善,使长阳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得以有效的保护。恩施自治在2004年也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村)工作。恩施文体局、民宗委、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荐恩施州民族民间文化生保护区(村)名单》的通知,并提出了20个建议名单,目前这项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工作正在实施中。
4、新一轮民族民间文化普查工作正在全面展开
2002年2月26—27日,由中国民协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冯骥才主席作了主题发言,向社会公布了近100名专家学者签名的《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呼吁书》,引起了社会强烈关注,从此也开启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2003年10月27—30日,文化部在贵阳召开“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会议”,文化部正式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在这两大工程的推动下,湖北民族地区也开始了民族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宜昌地区是纳入第一批综合试点的地区,其中包括长阳和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和潘湾土家族乡,这些地方的普查、搜集、记录、整理工作已全面启动。如长阳在2002年5月就成立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宣传部长任组长,相关局的局长为成员,成立了专门班子,常年有5人开展搜集、记录、整理、建档工作。恩施州各县也在开展这一工作。这项工程将对土家族民间文化遗产进行最为全面、彻底的普查和记录。
5、民族古籍整理取得成效
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圆满完成了《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土家族卷》、《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苗族侗族卷》、《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回族卷》的登录、编写工作。为我省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做了一项最基础性的工作。同时完成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概况》、《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概况》、《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概况》的修订工作,
6、民间文化传人开始受到重视
在抢救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地位和作用得到重新认识。从2002年开始,恩施自治州就开始了“寻访民间艺术大师”活动,对全州范围内的民间文化传人进行了调查,并在报刊上进行了介绍宣传。经过评选,2003年评出了16位民间艺术大师,6月在州府恩施市举行了隆重的命名表彰暨民间艺术表演大会,州委、州政府的主要领导出席了大会,并给16位民间艺术大师颁发了证书。州政府还给每位民间艺术大师每年补贴1200元,县、乡也相应地给予他们津贴。2006年,恩施命名了第二批民间艺术大师。
长阳也开展了优秀民间艺人的选拔、表彰工作。2003年8月26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委和政府授予孙家香等20名民间艺人为“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人”,田科菊等10人为“民族文化建设功臣”,田玉成等10人为“优秀文艺工作者”的称号。
6、通过举办各种文化艺术节,弘扬了民族民间文化
在挖掘、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过程中,全省民族地区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节和文艺汇演,继承和弘扬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如,湖北省民委2006年10月29日联合省文化厅、省音乐家协会在恩施举办了首届湖北省民族地区民歌演唱大赛。恩施自治州民宗委和恩施自治州文体局于2006年9月14日举办了恩施自治州第二届原生态山民歌赛。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从90年代开始就坚持开展各种民间文化艺术节和民间文艺表演。从1990年开始举办农村文艺汇演,每5年一届;“夷水乡音”青年歌手大奖赛每4年一届;全县中小学生汇演每2年一届;“农村乡镇文化节”由全县各乡轮流举办,最多的乡镇办了3届,最少的也办了2届。如火烧坪乡举办的“高山蔬菜文化节”,高家堰举办的“盆景文化节”,都镇湾举办的“金枝文化节”等,全县已达180届次以上。2003年,长阳还在资丘镇举办了“中国土家族撒尔嗬竞技大赛”,五峰、巴东县派队参加,有20000多人观看。2006年8月30—31日组织了“清江放歌—土家歌王对台赛”,全县7个乡(镇)46位歌手参加了对台赛。恩施自治州从90年代末就开始举办“清江闯滩节”、“女儿会”等,每次都有民间文艺的表演。2003年6月25日在全州民间艺术大师命名大会上,来自全州的老艺人表演了他们的绝活。2005年“五一”长假期间,全州100多名民间艺人齐聚州城,表演了地道的摆手舞、肉连响、耍耍,建始丝弦锣鼓、唢呐、撒尔嗬、傩戏、花鼓灯、民歌。恩施州各县(市)也举办了相应的文化艺术节,如咸丰县举办的“梨文化节”、利川市举办的“文化经济交流会”、来凤的“摆手节”,建始的“广润民族文化节”。来凤旧司乡的“牛王节”是土家族民间的传统节日,90年代以来,已举办了4届。2005年农历四月初八的“牛王节”成了当地民间艺术的大展演,分为6个表演区,全面展示了当地的民间文化。2004年6月6日,咸丰县大路坝乡举办了首届“青少年民族艺术节”,演出了13个民间艺术节目。这些文化艺术节和表演对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7、建立博物馆,保存对古老文化的记忆
湖北民族地区原来就建有长阳县和恩施州博物馆。以前的博物馆都是收藏的考古发掘的文物资料。90年代后这些博物馆都收藏了一批民俗文物和民间文艺、民俗图片。2000年代后,建立了长阳资丘私人博物馆、三峡大学民俗文物陈列室、湖北民族学院民族族文化陈列室。这些博物馆都收藏了许多民族民间珍贵的工艺品,如雕花家具、服饰、刺绣、挑花、剪纸、竹编等作品。保存了民族民间文化的远古记忆。
8、通过移植活态保存民族民间文化
在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过程中,湖北民族地区把旅游开发、景点建设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结合起来,把古老的民族族民间艺术和仪式移植到景区,既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又保护和传承了民族文化。如恩施梭布垭石林景区把土家女儿会移植进去;宜昌车溪把土家民歌、民间工艺、民族艺术移植到景区;恩施老司城把民族民间艺术和仪式移到景点演出。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⑽ 日本和韩国真的是在“抄袭”中国的端午节吗

文史君说

中国地域广大,民众众多。虽然有27个民族都过端午节,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端午节日活动,也不完全相同: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插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荡秋千、涂雄黄、饮雄黄酒、吃粽子等。其中,很多民族、地区都比较盛行的是龙舟竞渡、吃粽子。然而,正如晏子所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上述古代中国端午节日元素传播到古代朝鲜、日本后,韩国、日本在传承古代中国若干端午节日风俗的同时,又依据本民族的自然环境、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对端午节的内涵进行了改造,形成了与中国端午节节日内涵迥异,具有鲜明本民族特色的端午节节日内涵。

热点内容
民事诉讼法判决给钱没钱 发布:2025-02-08 00:04:29 浏览:767
二建法规编 发布:2025-02-08 00:03:48 浏览:359
法律援助向哪里申请 发布:2025-02-07 23:53:51 浏览:236
行政法学综述 发布:2025-02-07 23:31:58 浏览:38
食品安全法中的社会共治 发布:2025-02-07 23:25:06 浏览:441
思想道德文献 发布:2025-02-07 23:19:44 浏览:87
法律的效力大于行政法规 发布:2025-02-07 23:07:21 浏览:394
法学考研英语要求 发布:2025-02-07 22:53:53 浏览:308
山东司法厅长原厅长简历 发布:2025-02-07 22:48:32 浏览:643
婚姻法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解除 发布:2025-02-07 22:20:18 浏览: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