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房法律法规
㈠ 炒房犯法吗
炒房是一种市场行为,并不违法。
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
2005年4月27日,国务院提出八条措施调控房地产市场,被业界称为“新国八条”。
新国八条:
1、强化规划调控,改善商品房结构;
2、加大土地供应调控力度,严格土地管理;
3、加强对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的调控,保证中低价位、中小户型住房的有效供应;
4、完善城镇廉租住房制度,保障最低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求;
5、运用税收等经济手段调控房地产市场,特别要加大对房地产交易行为的调节力度; 6、加强金融监管;
7、切实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8、加强市场监测,完善市场信息披露制度。
㈡ 抄房犯法吗
炒房是不犯法的,但是具体要看你的操作个案为定,顶多就算是个扰乱金融市场,这也不是犯罪呀。只不炒房要量力而为,千万不要因为一时之波动而意气用事。因为不管怎么样,一套房至少也要好几十万的,谨慎为主。
㈢ 北京政府绝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投机炒房,若违反会被如何处罚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带队来京调研讨论房地产调控工作。北京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出席了论坛。北京市政府有关负责同志表示,首都房地产市场绝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投机炒作。如果当地出现物价上涨迹象,将迅速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确保市场稳定。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赴京调研讨论房地产调控工作,并肯定北京市历来高度重视房地产调控工作,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北京要率先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稳定地价,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巩固稳定势头,确保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㈣ 炒房违法吗
哪怕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个定位被提出后,依然有人傲慢地发问,“炒房犯法吗?”就更别提以前了。由此可见,炒房行为由来已久,而且根深蒂固,很难从根上拔除。
炒,源自市场非常不成熟阶段,可能当初就是因为市场供给有缺口,导致炒作,但不可否认,慢慢地,是人为故意制造的一种紧缺,极力制造这种假象,很简单,如果购房者不吃这一套,炒房者也就玩不起来了。正因为炒房者抓住了你的心理,所以你才成了“刀俎的鱼肉”。
实际上炒房干的就是缺德的买卖,紧缺时炒房,不紧缺时,人为制造紧缺,你就牢牢被人家攥在手里,这就跟该给你治病时却让你拿多少钱出来否则见死不救是一个道理。多少人就因为这样,哪怕房子总量不缺,但是也分配不到个人手上,因为被很多炒房者“消化”掉了。
可是哪怕三令五申,强调房住不炒,可是炒房者总是用市场自由为幌,毕竟缺少制度和道德的约束,所以她们才变得理直气壮。经常有人大言不惭地问“炒房犯法吗?”可能吧,法律上是空白,不过我还是要说,自由并不是没有边界,不犯法的事多了,但有些我们就是不能做。
你不回家孝顺父母可能法律不好约束你,但是这是做人最起码的道理,不过好在后来也立了法,要常回家看看。你骂人一般也构不成犯罪,但这种道德的缺失令人不齿。
我最不喜欢听的一句话,“法无禁止即可为”,甚至有人还会说“法无禁止皆可为”,我们对这句话要听话听音,而不是做投机分子,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为了让市场主体说话,但绝对不是任由挑战法律底线,认为没有规定不让干的我们都可以干。
老百姓明知道炒房不合理,可是只能眼睁睁地说出,好像炒房的确不犯法。
这句话严重误导了大家,所以多少人游走在法律的边缘,资本逐利与生俱来,你再不喜欢炒房,也只能发发牢骚而已。这句话为了给市场自由可以理解,但很容易被人利用,被投机和炒房者利用,导致各种打擦边球、踩红线的事。可你扪心自问下,这合理吗?真以为自己很聪明是吗?那是丧失了道德底线的约束。或者在你们眼里,弱者才会讲这些吧!
如果永远都是去挑战法律,那是极其可悲的,因为法律永远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更新完善的,也就是说法永远跟不上现实跑得快,那就必然会有法律滞后性,如果没有法律约束,也没有道德约束,那么社会还不乱了套?
所以,我们经常会被各种所谓的“民间智慧”挑战着,法律规定了,但是他们很聪明,一定会找到法律的漏洞。于是,法就永远跟着人跑。经常就是胆大者吃饱饭。
即使有法可能还有人冒死去做呢,更何况法律还是一片空白。我经常说,千万别不信,不要以为拿你投机炒房没办法,将来一定会上升到法治层面的。《资本论》中有一段话,有了10%利润,资本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了20%利润,资本就活跃起来了;有了50%利润,资本铤而走险;有了100%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了300%利润,资本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危险。
听了这段话,就不难理解炒房的行为了,因为过去炒房完全可以做到空手套白狼,一本万利。房地产乱象很大原因在于炒房。你可能会说最根本的不是炒房,或许你说得对,炒地也一样,甚至可能是最根本的。但我想说炒房炒地是一种行为。因为炒房分为大炒房者,也有小炒房者。如果说过去针对的是小炒房者,那么未来一定会会把大炒房者给揪出来。
如今总算看到了希望,法治时代或许即将来临。
7月22日,最高法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为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在第五大条,民生保障方面提出5条意见。其中,在房地产方面,也给出依法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依法妥善审理涉房地产相关纠纷案件,引导房产交易回归居住属性。落实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要求,坚持租购同权,依法保护房屋承租人的优先承租权。积极运用司法手段支持严控房价,防范炒地炒房投机行为,保障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从这段话中可以解读出,房住不炒被上升到法治层面,多主体供给也被上升到法治层面,更重要的是,将利用司法手段打击炒房炒地投机行为。
房子本来就是兼具居住和投资属性两个功能,有钱多买几套本无可厚非,然而现实情况已经不是你买不买房的问题,而是很多人利用信息不对称来操纵市场,让购房者认为房子很紧缺,极大扰乱了房地产市场秩序,打法律擦边球。
至于炒房算不算有罪,无需争论,也没有任何意义,只是现在国家已经给你做出了示范,再敢炒房,不听劝阻,被抓不是不可能。打击炒房炒地投机行为,责无旁贷,再也不能手软了。
㈤ 炒房犯法吗
炒房是一个新兴的名词,是伴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投资行为。由于政策影响,房市的攀升,一些人借机囤积房源,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怂恿大家买房,增大供应,进一步提高房价,转手获利,这一类特殊投资行为被称为炒房。炒房违不违法,应看其属于哪种性质的炒房。如果正常的低买高卖,宣传等合法的经营手段,是不应认定为违法。如果是开发商以网络、媒体等手段虚假宣传形成的房价上涨,或由其内部人员或雇佣外部人员,以炒房的名义通过虚假交易制造房地产市场的假象、欺骗他人作出错误的房产投资等。这种达到自己的高利润的目的,干扰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严重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的炒房属于违法的。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三十三条基准地价、标定地价和各类房屋的重置价格应当定期确定并公布。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三十四条国家实行房地产价格评估制度。房地产价格评估,应当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按照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和评估程序,以基准地价、标定地价和各类房屋的重置价格为基础,参照当地的市场价格进行评估。
㈥ 抢房、炒房再现江湖,官方对此是如何整治的
中国的房价让很多年轻人压力倍增,特别是一线城市的房价,每隔几年都翻倍的增长,导致很多人需要花费三代人的积蓄,才能在大城市买上一套房子,而且每个月还要背上沉重的房贷,很多人努力了一辈子,也只为买一套房子,由于在国内新冠疫情被很好的控制住,中国的经济也逐渐在复苏,抢房,炒房等情况也再现江湖,为了打击这些炒房者,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房地产价格和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前几年房地产的火热,导致很多的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而实体经济变得更加萎靡,政府也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房地产政策,希望能严厉的打击这些炒房者,维护房产市场的稳定,让更多的资金涌入实体经济,这样才会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
㈦ 公务员炒房是什么罪怎么举报
如果是公务员炒房,那肯定是属于犯罪的行为,应该直接到公务员的举报中心去进行举报,因为他们肯定是用公款进行炒房的。
㈧ 央行再次重申房住不炒,炒房的行为如何规范
央行再重申房住不炒,为了规范炒房的行为,各部门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监管。不过针对这种住房不炒的理念,央行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规定。首先要加强对各类资金流入房地产的情况检测,引导当地产贷款合理增长,其次要完善房地产审慎管理制度,最后还要完善住房租赁金融在衡策。这些措施的实施,都是为了更好的调控房地产金融市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除了对房地产企业的金融要加强审慎管理之外,还要完善住房租赁金融政策,听取广大人民的意见,央行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也表示,要在近期内就相关的政策公开征求社会的意见,听取社会的声音,这样才能从基层群众的角度出发,保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合理运行,才能保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践行住房不炒的方针政策,才能维护好房地产金融的发展。
㈨ 炒房是违法行为吗
法律分析:炒房是否违法要根据具体的情形判定。“炒房”作为一个新的名词是指随着房价的上升,一些人借此囤积房屋,进行高价出售。如果房屋买卖过程中有欺诈等行为是违法的,如果是合法合规交易是合法的。法律上是禁止炒房的,炒房会破坏房市的发展。法律另有其他规定的,应当依照其规定。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㈩ 打击变相炒房现象 最高法出台新规将法拍房纳入限购
近日,“法拍房限购”再次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法拍房”即被法院强制执行拍卖的房屋,在一些城市,部分没有购房资格的人群曾将其视为购房的一种途径。但是今后,利用法拍房这一“灰色地带”逃过限购政策的现象或将成为历史。
2021年12月19日晚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司法拍卖房产竞买人资格若干问题的规定》(简称“《规定》)在最高人民法院官网发布。《规定》明确,受房产所在地限购政策约束的竞买人不准参与司法拍卖房产活动,将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交易全程需明确竞买人购房资格
为坚持“房住不炒”的调控方向,全国多地实施房屋限购政策。但至今仍有很多城市的限购政策仅针对普通商品房,不具备购房资格但却通过法拍房购入当地房产的现象凸显。今年年初,杭州曾拍出过一套“天价法拍房”,成交价高达862万元,折合单价约每平方米9.58万元,高出周边最高的二手房售价约40%,引发行业内外对法拍房的关注。
针对上述不利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的情况,此次最高法出台的《规定》正式补上这一“漏洞”。除了正式将法拍房纳入限购政策的范围,《规定》中还对法拍房竞买人的购房资格作了更明晰的界定。
根据《规定》,人民法院组织司法拍卖房产活动时,发布的拍卖公告载明竞买人必须具备购房资格及其相应法律后果等内容,竞买人申请参与竞拍的,应当承诺具备购房资格及自愿承担法律后果。同时,《规定》提到,人民法院在司法拍卖房产成交后、向买受人出具成交裁定书前,应当审核买受人提交的具备购房资格的证明材料(自其申请参与竞拍到成交裁定书出具止);经审核买受人不符合持续具备购房资格条件,买受人请求出具拍卖成交裁定书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许。
由此来看,在竞拍活动前后都需要审核竞买人是否具备购房资格,以防一些人利用时间差,先申请竞买直至成交才获得购房资格。
在处罚方面,《规定》显示,人民法院组织的司法拍卖房产活动,竞买人虚构购房资格或者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逃避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规定》,司法拍卖房产出现流拍等无法正常处置情形,不具备购房资格的申请执行人等当事人请求以该房抵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相关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对此解读称,有部分买卖双方为了规避限购政策,希望通过法拍房的形式来进行交易,但是为了防止别的竞拍人参与,中间进行了阻挠,变相使得法拍房流拍,最终以债务索取的方式过户房产,“类似交易都和逃避限购等政策有关,在当前最高法政策规定下,类似钻政策漏洞的现象将被杜绝。”
多个城市曾打上法拍房限购“补丁”
其实,在全国已有多地针对“法拍房”限购漏洞打“补丁”。最早一批将法拍房纳入限购范围的一线城市如北京,在2017年就发布了相关政策。
今年以来,部分长三角热点城市开始出台“法拍房限购”政策。今年1月末,上海在其楼市新政“沪十条”中,将关于法拍房的限购纳入其中。3月3日,杭州市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的通知》,将法拍房纳入限购范围,其规定参与该市限购范围内住房司法拍卖的竞买人,须符合该市住房限购政策。
随后,3月22日,成都市也发文表示,即日起将法拍房纳入限购,法拍房购房者应符合成都市住房限购、限售政策。4月6日,合肥市发布房地产“新政八条”,明确提出,对市区范围内通过司法拍卖或招投标中心公开拍卖方式取得商品住房的,均应当符合该市住房限购政策。而在4月21日,长沙市某房产在网站进行拍卖时,其竞买人条件显示为“凡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均可参加竞买,椒江法院工作人员及近亲属不得参与竞买(购房者须符合当地购房政策)”,业内人士认为,长沙虽然没有明确发文,但在具体的司法拍卖房房源中明确了限购的相关条款,是政策收紧的导向。
到了8月份,东莞市出台的重磅调控“莞八条”再度引发关注,其被称为东莞“史上最严调控”,其中就包括法拍房限购内容,规定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自然人通过司法拍卖途径购买东莞市商品住房的,须符合该市住房限购政策要求。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前各地纷纷出台“法拍房限购”的调控政策,主要还是在“房住不炒”的大前提下,以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为目的,堵住限购政策的漏洞。
业内:新规将打击变相炒房现象
尽管此前已经有不少城市出台过相关政策,但此次《规定》是全国首个系统性的“法拍房限购”政策。
“此次政策对于促进司法拍卖房市场的健康等有积极的作用。”严跃进表示,此次政策的规定,将促进此类法拍房市场更快降温,也打击了借法拍房来变相炒房的现象。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也分析指出,此次政策主要影响的是法拍房,这对于很多想通过法拍房绕道限购的人来说,影响非常大。
张大伟认为,这次升级限购后,很可能法拍房的价值会继续降低,毕竟还需要当地购房资格,这会影响很大一部分专门通过投资法拍房获利的人进入这个市场,“从政策调控看,房地产调控越来越关注房住不炒,各种细节的管控也更到位,针对过去的市场漏洞打补丁越来越密集。”
新京报记者 饶舒玮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