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法规弱者
㈠ 交通事故后法律为什么只保护弱者那些所谓的“弱者”到底弱在哪里
“弱者”保护提法,本身就是对法律的曲解,法律的本质原则是过错原则,只是在特定情况下对所谓“弱者”保护,如交强险的特定赔偿。
㈡ 新交通法有强者赔弱者这一条吗
任何时候的交法都不会,有强者陪弱者这条。如果是这样,那法律就失去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公正性。
但是会根据情况,对弱者适当照顾。
㈢ 新交通法有没有规定偏向死者划分责任
新交通法没有规定偏向死者划分责任。
这也是根据社会发展形势和法律有关精神做出的决定。
比方规定礼让行人,不礼让要处罚。是在没有红绿灯控制的路口斑马线上,而且是遇到正在过路的行人不避让。
是想如果法律明面上保护弱者,死者,那么会不会有更多的人不讲交通规则?会不会有更多的人倚老卖老,横穿马路不让行正常合法行驶的机动车辆?
不能说人死了,就向事故的生者划重责任,应该根据客观事实为依据。
比如有人醉驾非机动车闯红灯被撞死,总不能把没过错的机动车重判吧?
㈣ 为什么中国的交规一定要保护所谓的弱势群体,法律面前不是人人平等吗
这两者不冲突啊,你想想汽车是铁的,它和人的身体碰到一起,人肯定是受不了的,二者不是一个级别,而且人的生命当然比没有生命的汽车重要了,所以法律偏向人,很好理解,而如果明显是人不遵守法律,故意违反交通法规,那也要担负相应的责任,并不会因为人是弱者,就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所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毛病!
㈤ 交通法中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是如何划分的
1、根据弱势群体的分类,相应的法律也有所不同。
2、一般来说,弱势群体可以分为:妇女和儿童,残疾人和工人(相对于企业)。
3、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妇女儿童权益法》,保护妇女儿童。
``社会支配群体,也称为社会支配群体,是指具有较高的经济收入,一定的社会地位以及就生活方式和消费趋势而言处于支配地位的阶级。 包括私营企业家,经理,项目承包商,经纪人,主要证券参与者,歌手,电影明星,足球明星,以及一些优势行业中的外国投资,合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和员工。
(5)交通法规弱者扩展阅读
“弱势群体”同“强势群体”相比,自我保护能力相对孱弱,法律的制定就是为其编织起权利维护的坚固屏障。但是这种保护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于“弱势群体”在生活上可能遭遇的困境,应该动用社会救助等其他救济手段,给予人道主义的关爱,但不能指望突破法律界限。
捍卫法律公正,“弱者”不是借口,“我弱我有理”的心态更是害人害己。我们要明白一个社会为什么要有法律,法律是盾牌,无论强势还是弱势都能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失去了法律每个人都会暴露在他人的伤害面前,没有一个人能幸免于难,没有谁能逃避被侵犯、被欺凌、被剥夺的命运,没有一个人不是弱势群体。
㈥ 咨询一个交通法的问题……
你好,按照您的描述,司机全责。原因有如下几点:
1.开车接打手机(这是最主要的问题,因为这是一个无斑马线无红绿灯)
2.未礼让行人——理论上,机动车要永远礼让行人,发生碰撞必定是机动车和责任居多;
3.如果是在路口发生的事故,司机又多了一条“路口未减速”;
4.保护弱者。交通法通常会保护弱者,因为机动车一般都有商业险。
㈦ 交通安全三原则
(一)行为责任原则
如果当事人对某一起交通事故负有责任,则必定因其由行为引起,没有实施行为的当事人不负事故责任。
交通事故认定是确定当事人行为在事故中所起作用程度的技术认定,在认定交通事故责任时,应实事求是地表述当事人行为在事故中所起作用的程度,不须考虑法律责任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公 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过错认定原则。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即指有因果关系的行为在事故中的所起的作用;过错的严重程度。其中“过错的严重程度”是以“当事人的行为”为前提的。在认定交通事故责任时,先看“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然后,确定该行为过错的严重程度”。
(二)因果关系原则
根据《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四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认定交通事故责任时,必须认定哪些行为在事故中起作用及作用的大小。关于那些行为在事故中起作用,与事故有直接因果关系的行为才起作用。
1、 因果关系原则
当事人存在有违法行为,是否一定在事故中起作用,违法的严重程度与在事故中的作用并不成“正比”,有些行为并不违法,但在事故中也起到了作用,也有些违法行为很严重,但在事故中并未起作用。行为与该事故的发生没有因果关系,也没有加重事故后果。同样,交通事故当事人的某些违法行为也不一定是导致事故的原因。要确定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责任,其行为必须与事故有因果关系。交通事故认定是技术认定,在确定行为与事故因果关系时,只需要确定行为人的行为是否事实上属于事故的原因即可。事实上原因的检验方法,可以借鉴侵权行为法中的因果关系理论,采取必要条件规则。按照必要条件规则,凡构成后果发生之必要条件的情况,均为事实上的原因。其检验方法有:
第一、“如果没有”检验法,即:如果没有行为人的行为,交通事故及损害结果仍会发生,行为人的行为就不是事故的原因;反之,如果没有行为或事件的出现,就不会有损害事实的发生。行为或事件是交通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凡属于损害事实发生的必要条件的行为或事件均系事实因果关系中的原因。
第二、剔除法,即:如果将行为人的行为从交通事故事实中剔除出去,事故仍会按原来的因果序列和方式发生,则行为人的行为与事故的发生和损害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反之,则构成事实上原因。
第三、代换法,即:如果把行为人的行为换成一个无过错的行为,或者把他的不作为换成一个适当的作为以后,交通事故及损害结果仍然会发生,则行为人原来的行为就不是事故发生的原因;反之则构成事实上的原因。必要条件规则最显著的缺点是“即使行为不发生,结果无论如何都会发生,那么行为就不是结果的事实原因。”这源于由果追因的思维逻辑。
第四、因果关系的推定规则。在某些情况下,运用通常的规则无法证实事实因果关系,法律规定了特殊的认定规则,这里包括因果关系的推定规则。该规则要求责任人举证证明应当由其承担责任的行为或事件不是造成损害结果发生的原因,如果不能举证的,则认定有事实上的因果关系。的规定也是采用了因果关系的推定规则。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认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责任”。除了能够证明损害是由于受害人自己故意造成的,否则就认为行为与结果具有因果关系,侵权人或相关事件及行为的责任人即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2、直接原因原则
行为人的行为是实实在在地足以引起交通事故及损害后果发生的因素, 它就构成事实上原因, 即直接原因。交通事故认定作为技术认定,应载明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交通事故认定只是证据之一,在认定交通事故责任时,应从技术的角度出发,认定直接行为人的责任,而不须考虑应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人的事故责任。
(三)路权原则
路权原则即各行其道原则.《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车辆、行人应当按照交通信号通行;遇有交通警察现场指挥时,应当按照交通警察的指挥通行;在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上,应当在确保安全、畅通的原则下通行”。各行其道原则是交通安全的重要保证,是交通参与者参与交通的基本原则。现代化交通设施给所有的交通参与者规定了各自的通行路线,行人、不同类型的非机动车和机动车都有各自规定的通行路线。然而,在当前的交通环境中,极少有绝对的“专用道路”,“借道通行”必然存在。在强调交通参与者各行其道的同时,也要规范交通参与者使用非其法定优先使用道路的行为,即“借道通行”的行为。在科学的管理制度下,交通参与者在使用非其法定优先使用的道路时,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这样才能确保安全。在交通事故认定中如何体现各行其道的原则,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借道避让原则
各行其道要求交通参与者必须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各行其道。为了合理利用交通资源,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交通参与者可以借用非其专用的道路通行。当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除外,如高速公路禁止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行。交通参与者实施借道通行时,有可能与被借道路本车道的参与者产生冲突点,为保证安全,必须明确谁有义务主动防止冲突的发生。借道避让原则在调整交通行为和交通事故认定中仍应起到规范性作用。 2、行人在没有交通信号控制的路段横过道路与机动车发生事故的特殊原则。既然确定了借道避让原则,对此类事故的认定思路已经有一定的概念,即借道通行者应较本道通行者承担更多的安全义务。但此原则存在特殊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机动车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时,遇行人横过道路,应当避让。”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二条规定:“行人通过路口或者横过道路,应当走人行横道或者过街设施;通过有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应当按照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人行横道的路口,或者在没有过街设施的路段横过道路,应当在确认安全后通过”。人行横道是保护行人横过道路的通行区域,机动车遇行人通过人行横道时,负有避让行人的义务。行人在没有交通信号的路段横过机动车道时,虽属借道通行,但在此情况,机动车有避让行人的义务,同时行人也有确保安全的义务。这是行人在没有交通信号控制的路段横过道路的特殊通行规定,也是《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充分表现出重点保护弱者的特点,这是新法的重大突破。在新法施行前,路权原则是认定交通事故责任的理论依据,认定行人在没有交通信号的路段横过道路与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时,以机动车在机动车道相对行人有先行权这一指导思想来划分事故责任 由于行人横过道路时存在没有主动避让机动车的过错,认定此类事故责任时往往先确定行人侵犯机动车的路权,再看机动车有无违章行为,如果机动车存在与事故有因果关系的违章行为,再根据违章在事故中的作用大小不同程度地减轻行人的责任。此类事故以行人负主要或全部责任的占多数。 各行其道原则认定交通事故责任,其本质就是认定事故当事人在通行规定上应承担的安全义务大小,如借道通行者应承担确保安全的义务应大于本车道正常通行参与者的义务,在划分责任时,应承担较大义务的参与者也应负主要及以上的责任,反之负次要及以下责任。确保安全义务是衡量当事人交通事故责任的标尺,这也是各行其道原则的本质。那横过道路的行人和机动车谁应承担的义务大呢?机动车和横过道路的行人应承担同等的安全义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新法既然已经明确规定了机动车应避让横过道路的行人,就不能简单地将行人横过道路的情形等同于其他借道通行的行为,即不能认为行人应承担比机动车更大的安全义务。二是行人和机动车承担同等的安全义务。行人应当受到保护,但行人也应当维护交通安全。个体的利益需要法律保护,但社会的利益需要每个人共同维护。行人横过道路与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行人固然是受害者,但社会的利益也受到了侵害,行人同样有义务维护社会的利益。 在认定机动车与行人横过道路发生的交通事故责任时,还应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行人横过道路与机动车发生事故的特殊原则的使用仅限于《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条第二款的情形,即行人在没有交通信号的路面上横过道路与机动车发生事故的情形,并非适用于所有行人与机动车发生的事故。《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所规定的,机动车与行人或非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后所承担的责任,仅限于民事责任,并非交通事故责任。
第二、客观对待不同交通参与者的交通特性。《道路交通安全法》着重保护行人和非机动车等交通环境中的弱者,同样也强调交通参与者遵守交通法律法规。在分析机动车与行人发生的交通事故时,不但要立足于法律法规,还要客观、具体地分析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特性。机动车相对行人来说,速度快,但操作不灵活,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如遇险情,控制能力低。行人则速度慢,但行动灵活,控制能力强。行人在横过道路时,其观察交通环境的能力强于机动车在运行中观察行人动态的能力,在认定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事故时,不能一味强调法律条文而忽视机动车和行人的交通特性。既不能要求机动车象行人那样灵活控制,也不能要求行人象机动车那样行动迅速。
(四)安全原则
1、合理避让原则。交通事故的形态千变万化,事故原因多种多样,交通参与者在享受通行权利的同时,如遇他人侵犯己方的合法通行权,必须做到合理避让,主动承担维护安全的义务。如果发生了交通事故,应怎样分析双方的行为在事故中所起的作用呢?事故责任的划分,先确定一方已违反了通行规定,后分析另一方如何处置,再以事故发生时双方是否尽到了安全义务来衡量双方行为的作用并划分责任。
第一、一方存在过错,其行为影响了另一方的交通安全,这是运用合理避让原则的基本条件,如果一方没有过错或即使有过错但行为没有影响另一方的交通安全,则不适用此原则。
第二、被妨碍安全一方应该发现危险的存在却未发现。未尽到符合其交通参与者身份的一般注意义务为标准,在尽到了一般注意义务,能够发现危险存在的,视为应当发现,反之视为不应当发现。
第三、被妨碍一方尽到了符合其身份的义务能够采取有效的避让措施但没有采取或没有采取正确的措施。如果被妨碍方尽到了符合其身份的一般义务要求,能够采取正确措施而没有采取的,则适用本原则,反之不适用。
第四、被妨碍方虽有条件采取措施避让妨碍方,但其所采取的措施不妨碍第三方的 交通安全,如果会对正常参与交通的第三方产生危险的,不适用本原则。一般来说,以各行其道原则划分事故责任相对比较简单,因为此类事故的路面痕迹及车辆停放位置通常能够相对客观地反映当事人的行为。而根据合理避让原则,直接证据取证比较困难。虽然大多数交通事故都是民事侵权案件,但与其他民事侵权案件存在着不同,交通事故多在动态运行中发生,交通事故中各方当事人的相互作用性较其他民事侵权案件强,为使每一个交通参与者都建立维护交通安全的意识,用合理避让原则划分交通事故责任有其合理性。
2、合理操作原则。合理操作原则为:交通参与者在参与交通运行时,为了保证交通安全,应主动杜绝一些法律法规未禁止,但有可能存在危险隐患的行为。如果实施了上述行为且造成了交通事故,应负事故责任。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机动车驾驶人应当遵守道路交通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操作规范安全驾驶、文明驾驶”。首先,每个交通参与者在参与交通运行时,都有自己的操作习惯,一些习惯存在着危害交通安全的隐患,而法律不可能列举在参与交通时可能出现的所有行为。其次,再完善的法律也难以对全部交通行为做出无遗漏的规定。在法律实施后,社会上会出现新的事物参与到道路交通运行中,这些新事物也许存在危害交通安全的隐患。适用合理操作原则认定交通事故责任,应着重考虑“虽未违法,但存在交通过错”的行为。
(五)结果责任原则。行为人的行为虽未造成交通事故的发生,但加重了事故后果,应负事故责任,即结果责任原则。确定该原则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第一、技术认定的客观性。从技术的角度出发,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可分为发生原因和结果原因两种,这两种原因共同导致了交通事故的结果。严格来说,这两类原因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和地位有一定的区别。发生原因是主动打破交通平衡环境的因素,有一定的主动性。结果原因是在外在因素的作用下,才能造成结果的因素,有一定的受动性。这两类原因并不是完全孤立的,有时一种原因既含有发生因素也含有结果因素。比如,货车超载运输硫酸,车辆在转弯时,驾驶员因车辆超载而不能有效控制,致使车辆占用对向车道,与对向车辆碰撞,此时超载表现为发生原因。由于车辆超载,捆绑不牢固,硫酸罐落下地面后摔裂,硫酸泄露腐蚀车辆和路面,超载在此表现为结果原因。一般认为,发生原因的作用大于结果原因,但]发生原因和结果原因在一起事故中的作用方式不尽相同,在事故中的作用大小也不能一概而论,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充分调查取证的情况下综合考虑。交通事故认定是全面、客观反映交通事故成因的技术认定,应该客观、科学、公正地表述事故成
因。作为证据,当事人的过错客观地造成了事故后果或是造成后果的原因之一,有过错的当事人就应该负事故责任。
第二、增强交通参与者维护交通安全的意识。 交通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交通参与者是其中的子系统,为了维护大系统的正常运转,子系统必须要正常运转,这要求每一个交通参与者都必须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任何一个违反交通法律法规的行为,都存在影响交通环境正常运转和导致交通事故的隐患。为了保障交通安全,任何人在参与交通时都要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同时,对违反交通法律法规,违法行为是加大事故后果原因的违法者认定事故责任是非常必要的。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经过调查后,应当根据当事人的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对导致交通事故的作用及其行为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过错时,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1)应强调驾驶人员职业上的注意义务,避免 对行人、非驾驶方的苛刻要求,留给其精神和身体以适度的自由空间。判断驾驶人员责任时,不应仅看其是否违章(不违章不意味着已尽注意义务),还应看其是否遵守一般安全义务,因为任何发达的交通规则都不能完全概括现实交通的复杂状况;
(2)如果双方均未报案,一般应认定驾驶方有条件报案而未报案,使其承担赔偿责任;
如何审查事故认定书
由于事故认定过程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它涉及到运动力学、刑事侦查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对认定书的审查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全面审查的原则。1.审查事故认定的程序是否合法。作出责任认定的主体资格是否适合、是否向当事人送达等。2.审查事故认定的事实与其他证据间是否存在矛盾。责任的认定应当建立在公安机关依法调查收集的证据基础之上,也就是事故认定的事实应当与证据证明的事实是同一的。如果存在矛盾则必须对事故的责任作出重新判定。3.审查事故认定的责任是否得当。
(二)质证原则。“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必须经过庭审质证”。事故认定书作为一种证据也不例外,只有事故认定赖以成立的证据经过庭审质证无误,才能评判责任认定的合法性、合理性。
(三)不对等原则。控辩双方在对事故认定书的证明责任上是不对等的,事故认定书一旦被检察机关作为证明被告人有罪的依据,在庭审过程中控方比辩方承担更大的举证责任。因为检察机关作为控诉机关,不仅具有控诉职责,更具有查清案件事实的法定职责,其取得的证据也是证明案件的主要证据。因此,控方在法庭必须提供支持责任认定成立的证据。
㈧ 你认为现在的交通规则保护弱者,到底好还是不好
不好,生命面前人人平等,没理由就要保护弱者。弱者自己弱势又不是别人造成的,凭什么要别人为他们的弱买单。
㈨ 为什么中国的交规一定要保护所谓的弱势群体
许多城市并未设置专用的非机动车道,即使路边有非机动车道,也往往被机动车用于停车(而且机动车在路边随意开门也是造成非机动车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人行道被机动车用于停车的情况同样普遍。这造成很多情况下非机动车不得不在机动车道上与机动车并行。许多城市的公路几乎只为机动车考虑:城市中高规格的公路是封闭的,常常路口很少、距离很远,这造成非机动车与行人如果在道路一侧想短距离地移动,而移动的方向恰好是逆行,按照交规就得绕超长的一段路(先往目的地反方向走很远到一个路口,再转弯反方向走更远的一段距离,到路口,再转弯走一段距离才到达目的地)。可能本来距离只有100米,但是按交规可能要走一两公里以上。很多情况下由于缺少专门的、封闭的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在实际车流中处于很不利的地位。堵车或车流缓慢的时候,本来路边的非机动车道会被加塞的机动车堵死,这时非机动车和都行人不得不在车缝里穿梭。另外,在十字路口非机动车也处于不利地位:按照交规,非机动车应该靠路的最右侧行驶,然而在十字路口可能非机动车要左转,但毗邻的机动车道往往是右转道,这样非机动车左转正好碰上机动车右转或直行,非常危险(如果让机动车先走,则可能一直等到红灯也走不了);遇上不礼貌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都会感到非常不安全。为了避免这一点,非机动车可能会提前插入机动车道的左侧(即机动车的左转道),出现了所谓“上主路走超车道”。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环岛的路口:非机动车必须在环岛最外侧行驶,这样在路口就会不断遇上出环岛的车流,等过了这批车流,又会遇上入环岛的车流;非机动车必须横穿这两批车流,而不能像机动车一样走内道避开出环岛的车流,也不能顺着入环岛的车流,否则就会走到内道的“主路”上去。同样,不少非机动车为了避免这种困难和危险,经常会在环岛中驶入内道。总体而言,非机动车是很害怕机动车的。尤其是在狭窄的道路上被公交车,大卡车在身后撵着走,而且不耐烦地按着喇叭的时候(太窄无法让路,而且非机动车车速只有那么快);在狭窄的道路上小轿车几乎是挨着身体高速驶过的时候;下雨天机动车高速驶过在身边掀起大浪的时候(鞋子和裤腿都会湿);堵车时在车缝中穿梭(非机动车道被不遵守交规试图绕过堵点的机动车堵死),汽车突然启动的时候。机动车也许害怕遇上违反交规的非机动车,因为万一撞上可能要赔钱、修车;但是非机动车更怕违反交规的、粗鲁的机动车,因为一旦出事可能就会受伤、丧命。正因为这些局限性,严格执行现行交规对于非机动车是不现实的。这里并不是说非机动车违反交规是合理的,而是说种种障碍使得针对这一群体严格执行规定难以实现。比如,面对一位骑电瓶车去附近100米菜场买菜的大叔,让他遵守交规绕2公里,会显得很蠢、很难实现——除非出动所有的公务员、警察、交警,层层设卡,否则这种针对机动车设计的交规太难落实了。
㈩ 为什么说一个社会应该同情弱者,但只保护那些遵守规则的弱者
看到一条新闻,几个大学生打篮球的时候,一个老太太穿过篮球场,被一个大学生撞倒。老太太的医药费一共三万多。毕竟是被人打了,老太太起诉大学生,要求赔偿五万多元。一审判决打人的大学生应承担50%的责任,大学生上诉,二审裁定大学生免责。说实话,一审结果出来的时候,吓得我一身冷汗,因为和几个朋友在社区篮球场打篮球的时候,经常会遇到阿姨跳广场舞,互相不让步。从这点来看,我们社区的阿姨都是好心人。顶多是骂骂我们不正经的熊孩子。我还是不甘。不过现在想想,要是她趴在地上推着我,我可能会赔钱。好在二审的结果判定大学生没有责任。
车子就得赔钱。幸运的是,社会不会永远习惯他们。最近我发现,只要是因为电瓶车违规而发生交通事故,不管是电瓶车上的人是受伤还是致残,交警都会被严惩,不容忍弱者是一种社会进步。就像一开始的老太太,篮球场有一个明显不同于一般道路的标志,那不是你转弯的地方。既然你要过去,不管你受伤后有多可怜,都是感情的事,但感情不能代替法律,你还是要负责的。如果小区的花园里有几个爷爷、阿姨在聊天,那么一个小伙子突然冲出去坚持要在那里修炼,却把爷爷和阿姨打倒了。这不是你打篮球的地方,小伙子全权负责。这就是制定规则的意思。一个社会应该同情弱者,但只保护遵守规则的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