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规定合同的成立地点
① 合同法中关于合同成立地点
承诺生效的地点为合同成立的地点。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的,收件人的主营业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没有主营业地的,其经常居住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
② 合同成立时间和成立地点分别是怎样的
合同成立时间的时间包括三种情形:1、一般规定。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2、合同书形式的合同成立时间合同法第32条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盖章时合同成立。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但并未签字盖章,意味着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未能最后达成一致,因而一般不能认为合同成立。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不在同一时间的,最后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3、确认书形式的合同成立时间合同法第33条规定:当事人采用信件、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的,可以在合同成立之前要求签订确认书。签订确认书时合同成立。在此情况下,确认书具有最终承诺的意义。合同的实际成立。合同法第36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此时可从实际履行合同义务的行为中推定当事人已经形成了合意和合同关系,当事人一方不得以未采取书面形式或未签字盖章为由,否认合同关系的实际存在。
合同成立的地点包括两种情形:1、一般规定。合同法第34条规定:承诺生效的地点为合同成立的地点。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的,收件人的主营业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没有主工营业地的,其经常居住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2、书面合同的成立地点。合同法第35条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双方当事人签字或盖章的地点为合同成立的地点。
③ 如何确定合同成立的地点
根据《合同法》第34条规定,承诺生效的地点为合同成立的地点。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的,收件人的主营业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没有主营业地的,其经常居住地为合同成立地点。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
承诺生效,是指承诺发生法律效力。由于要约因承诺而使合同成立,因此,承诺生效尤其是承诺生效的时间直接决定了合同成立的时间。因为合同在何时生效,当事人就于何时受合同关系的拘束,享有合同上的权利和承担合同上的义务。时间和空间是“三维一体”不可分的。承诺生效的时间与承诺生效的地点是紧密联系在一起,而承诺生效的地点与合同订立的地点常常是不可分割的,而合同的订立地点又与法院管辖权的确定以及选择适用法律的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确定承诺生效的时间和地点意义重大。
依据《合同法》的第25条,“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第26条“承诺需要通知的,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的,承诺到达的时间适用《合同法》第26条第2款的规定。承诺不需要通知的,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的要求作出承诺的行为时生效。”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
.承诺需要通知的,要约人所在地为承诺生效地,也即为合同成立地。
.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的,收件人计算机系统所在地为承诺生效地,即为合同成立地。而我国《民法通则》第15条规定:“公民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第39条规定“法人以它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住所。”从常理上讲,收件人计算机系统或收件人所在地为其住所,即主要营业地或经常居住地。所以法律直接将收件人的主要营业地作为合同成立的地点;没有要主营业地的,其经常居住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以上规定,体现了《合同法》前后相互衔接及与我国《民法通则》一般规定相互协调的原则。
承诺不需要通知的,受要约人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的要求作出承诺行为所在地为承诺生效地即为合同成立地。
履行地点,是指合同债务人应履行行为的地点。在履行地点为履行成立的,只要适当,即发生合同消灭的效力。在其他地点为履行成立地,就可确定合同的履行地。但是合同成立地还不等同于合同的履行地最明显的差别就是合同成立只有一个,而合同履行地则可能有几个。如当事人为多数人时。可以各自订立不同的履行地点。同一个合同中的数个给付不必约定相同的履行地点。即使是一个债务,也可以约定数个履行地点,供当事人选择。此外合同履行地可以由当事人在合同中明确约定,或由交易习惯确定或依合同性质确定,也可由法律作出特别规定,不过,在多数情况下,合同成立地与履行地还是统一的或有着紧密联系的。通过合同成立地与合同履行地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看出合同成立地与法院管辖权和选择适用法律问题的密切关系。
④ 当事人采用什么形式订立合同的,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地点为合同成立的地
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地点为合同成立的地点。承诺生效的地点为合同成立的地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三十四条承诺生效的地点为合同成立的地点。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的,收件人的主营业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没有主营业地的,其经常居住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
第三十五条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地点为合同成立的地点。
(4)合同法规定合同的成立地点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十二条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一)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
(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
(三)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第四十三条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无论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该商业秘密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⑤ 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的,合同成立的地点是哪里
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的,合同成立的地点是收件人的主营业地。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35条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地点为合同成立的地点。而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的,收件人的主营业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没有主营业地的,其经常居住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
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的,收件人的主营业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没有主营业地的,其经常居住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
(5)合同法规定合同的成立地点扩展阅读:
合同的变更或解除
即对已经成立的合同内容的部分修改、补充或全部取消。合同一方因故需要修改、补充合同某些条款或解除合同关系时,必须征得对方同意。亦即以双方达成的新协议,变更或解除原来的旧协议。变更、解除合同的新协议,仍按原合同的形式办理。
在法律或合同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如当事人一方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义务时,另一方有权解除合同。故合同可由当事人一方行使解除权而消灭。《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规定,如由于合同所依据的国家计划被修改或取消。
由于行政命令企业必须关闭、停产或转产,由于不可抗力以及由于一方违约致使合同不能履行或履行已无必要时,允许当事人一方及时通知他方变更或解除合同。
⑥ 如何确定合同的成立地点
合同的订立又称“缔约”,是指当事人之间为了建立具体的合同关系,通过交互版进行的意思表示以达到成权意思表示一致而形成合意的过程。合同的订立过程一般需要经过要约与承诺两个阶段,《合同法》第十三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要约、承诺方式。要约的法律效力是指要约生效后的法律后果。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它依要约的形式不同而不同:口头要约一般自受要约人了解时发生法律效力;非口头要约一般要送达受要约人时发生法律效力。要约生效后,受要约人取得依照他的承诺而使得合同成立的法律资格。承诺的时间是指承诺的意思表示到达要约人支配的范围内时,承诺发生法律效力。承诺不需要通知,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的要求作出承诺的行为时生效。要约人发出要约,受要约人接受要约,双方达成合意,合同有效成立。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十三条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要约、承诺方式。
⑦ 合同成立的时间为
一、合同成立时间
1、一般规定。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
2、合同书形式的合同成立时间
合同法第32条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盖章时合同成立。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但并未签字盖章,意味着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未能最后达成一致,因而一般不能认为合同成立。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不在同一时间的,最后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
3、确认书形式的合同成立时间
合同法第33条规定:当事人采用信件、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的,可以在合同成立之前要求签订确认书。签订确认书时合同成立。在此情况下,确认书具有最终承诺的意义。
合同的实际成立。合同法第36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此时可从实际履行合同义务的行为中推定当事人已经形成了合意和合同关系,当事人一方不得以未采取书面形式或未签字盖章为由,否认合同关系的实际存在。
二、合同的成立地点
1、一般规定。合同法第34条规定:承诺生效的地点为合同成立的地点。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的,收件人的主营业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没有主工营业地的,其经常居住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
2、书面合同的成立地点。合同法第35条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双方当事人签字或盖章的地点为合同成立的地点。
三、合同单方解除效力的确定
1、合同法对当事人行使解除权的期限也作了规定。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期限届满当事人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法律没有规定或者当事人没有约定,经对方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
2、当事人主张解除合同,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对方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确认解除合同的效力。
3、当事人一方认为合同解除条件成就时,合同并不当然解除,该当事人可以不与对方协商,通过通知方式解除合同,将解除合同的主张通知对方当事人,通知到达对方当事人时该合同解除。因此通知应作为解除合同的生效要件。
4、对方当事人可以对合同解除提出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