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养殖法规
㈠ 畜牧兽医法律法规有哪些
1、《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畜牧业生产经营行为,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和合理利用畜禽遗传资源,维护畜牧业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畜禽的遗传资源保护利用、繁育、饲养、经营、运输等活动,适用本法。本法所称畜禽,是指列入依照本法第十一条规定公布的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的畜禽。
蜂、蚕的资源保护利用和生产经营,适用本法有关规定。
第三条 国家支持畜牧业发展,发挥畜牧业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中的作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扶持发展规模化养殖,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畜牧业。
国家帮助和扶持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畜牧业的发展,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原,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
第四条 国家采取措施,培养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发展畜牧兽医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事业,开展畜牧兽医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宣传工作和畜牧兽医信息服务,推进畜牧业科技进步。
第五条 畜牧业生产经营者可以依法自愿成立行业协会,为成员提供信息、技术、营销、培训等服务,加强行业自律,维护成员和行业利益。
第六条 畜牧业生产经营者应当依法履行动物防疫和环境保护义务,接受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
第七条 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畜牧业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畜牧业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促进畜牧业发展的工作。
第八条 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指导畜牧业生产经营者改善畜禽繁育、饲养、运输的条件和环境。
2、《执业兽医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执业兽医执业行为,提高执业兽医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保障执业兽医合法权益,保护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动物诊疗和动物保健活动的兽医人员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执业兽医,包括执业兽医师和执业助理兽医师。
第四条 农业部主管全国执业兽医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执业兽医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执业兽医的监督执法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对在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执业兽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六条 执业兽医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按照有关动物防疫、动物诊疗和兽药管理等法律、行政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依法执业。
执业兽医应当定期参加兽医专业知识和相关政策法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第七条 执业兽医依法履行职责,其权益受法律保护。
鼓励成立兽医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规范从业行为,提高服务水平。
3、《兽药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兽药管理,保证兽药质量,防治动物疾病,促进养殖业的发展,维护人体健康,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兽药的研制、生产、经营、进出口、使用和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国的兽药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兽药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国家实行兽用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兽用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管理的办法和具体实施步骤,由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规定。
第五条 国家实行兽药储备制度。发生重大动物疫情、灾情或者其他突发事件时,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可以紧急调用国家储备的兽药;必要时,也可以调用国家储备以外的兽药。
4、《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动物防疫活动的管理,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促进养殖业发展,保护人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动物防疫及其监督管理活动。
进出境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第三条 本法所称动物,是指家畜家禽和人工饲养、合法捕获的其他动物。
本法所称动物产品,是指动物的肉、生皮、原毛、绒、脏器、脂、血液、精液、卵、胚胎、骨、蹄、头、角、筋以及可能传播动物疫病的奶、蛋等。
本法所称动物疫病,是指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
本法所称动物防疫,是指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和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
第四条 根据动物疫病对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本法规定管理的动物疫病分为下列三类:
(一)一类疫病,是指对人与动物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预防、控制、扑灭等措施的;
(二)二类疫病,是指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等措施,防止扩散的;
(三)三类疫病,是指常见多发、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
前款一、二、三类动物疫病具体病种名录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
第五条 国家对动物疫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统一领导,加强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制定并组织实施动物疫病防治规划。
乡级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群众协助做好本管辖区域内的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工作。
第七条 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动物防疫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防疫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动物防疫工作。
军队和武装警察部队动物卫生监督职能部门分别负责军队和武装警察部队现役动物及饲养自用动物的防疫工作。
第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照本法规定,负责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工作和其他有关动物防疫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的规定,根据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综合设置的原则建立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承担动物疫病的监测、检测、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等技术工作。
5、《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畜牧业生产经营行为,加强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建立畜禽及畜禽产品可追溯制度,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畜禽标识是指经农业部批准使用的耳标、电子标签、脚环以及其他承载畜禽信息的标识物。
第三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畜禽及畜禽产品生产、经营、运输等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农业部负责全国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畜禽标识制度应当坚持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
第六条 畜禽标识所需费用列入省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6、《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动物诊疗机构管理,规范动物诊疗行为,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机构,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动物诊疗,是指动物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动物绝育手术等经营性活动。
第三条 农业部负责全国动物诊疗机构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动物诊疗机构的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动物诊疗机构的监督执法工作。
㈡ 有关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法律有哪些
畜禽养殖污染相关法律法规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国务院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㈢ 我国已经颁布的与养鸡相关的主要法律,法规有哪些
1.《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是为了规范畜牧业生产经营行为,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和合理利用畜禽遗传资源,维护畜牧业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而制定的法律。
2.《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是为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由国务院于2013年11月11日发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㈣ 对畜牧业有什么支持政策
1、继续实施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政策。2008年国家将能繁母猪补贴标准从50元提高到100元;同时继续实施能繁母猪保险政策,扩大覆盖面,做到“能保尽保”。
2、继续扶持标准化规模养殖。2008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资金25亿元,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场建设。省财政安排1亿元,“以奖代补”扶持新建100个万头养猪(场),省畜牧兽医局分别于4月份、7月份、9月份分三批进行验收,兑现资金。从板块资金中安排400万元扶持牛羊养殖小区建设。2008年,全省1235养羊模式推广到20个县,模式养殖达到1000栋。
3、继续对生产大县实行奖励补助。国家将对生猪调出大县继续给予奖励。湖北省也将全面推进畜牧大县创建活动,2008年全省拟评出生猪生产大县18-20个,家禽生产大县3-5个,肉牛生产大县3-4,肉羊生产大县1-2个。并根据得分高低取前26-30个进行奖励。省财政还将新增5000万元板块建设资金主要用于扶持畜牧、水产业的发展,并安排专项资金对生猪大户给予贷款贴息,资金额度大约为2000万元。
4、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为强化畜牧业发展基础,解决当前畜禽良种供应偏紧的现状,省局2008年将安排1100万元用于畜禽良种建设。一是新建标准化父母代猪场。2008年全省新建标准化父母代猪场20个,每个场规模为300头以上能繁母猪,带动20个以上标准化”150”养猪户, 9月底建成并验收后每个场“以奖代补”20万元。二是新建标准化祖代种禽场和父母代种禽场。2008年安排200万元资金,重点支持2个蛋鸡父母代场,2个蛋鸭父母代场,2个肉鸭父母代场。9月底以前建成,于验收后按父母代存笼每套5元左右补助。三是安排200万元资金用于畜禽良种选育提高和地方品种保护,其中家畜(包括猪、牛、羊)良种保护100万元,良种选育100万元。四是加快牛羊品改步伐。安排200万元扶持肉牛冻配,使全省牛改达到15万头,其中水牛奶改3万头。安排100万元扶持牛羊繁育体系建设,开展胚胎移植。
5、进一步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财力保障。为加快构建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2008年国家对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免费强制免疫,并将进一步完善重大动物疫病扑杀补偿机制。省财政继续安排1000万元用于加强畜禽标识工作,建立动物防疫保障和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常规免疫疫苗和防疫注射耗材由县级财政按每个农户不低于2元的标准列入预算,防疫人员劳务费从省级“以钱养事”中解决。2008年省财政按每个农业人口新增5元达到15元的标准,对实行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的乡镇(含国有农场)进行补助。要求省级“以钱养事”补助经费的40%以上用于动物防疫和畜牧技术推广工作。同时国家将加强动物防疫基础工作,对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
6、扶持奶业发展。在全省建设一批500头以上规模的奶牛基地,按照500元/头的国家标准对奶牛进行补贴。
7、配合中粮实施“5113”工程。中粮集团将在全省30个县建成50万头种猪养殖基地,以此带动生猪健康养殖和加工达到1000万头,配套建成育种、疾控和食品研发中心。
8、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央和省级财政将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节能减排和基地建设。进一步建立完善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体系,扩大担保规模,增加财政参股企业资金,允许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向社会发行企业债券,切实解决龙头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9、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级财政将继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并将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配套法规政策,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清理取消不合理收费。农业专业合作社可以申请承担国家的有关涉农项目。
10、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研发的推广应用。国家将切实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对国家政策规定必须确保的各项公益服务,进一步健全相关机构和队伍。并拟通过3至5年的建设,使基层公益性农业推广机构具备必要的办公所、仪器设备和试验示范基地。省政府将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重大和重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11、扶持国有农场建设。2008年国家新增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国有农场在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12、支持农村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按工业用地对待政策。开展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试点。积极稳妥发展农产品期货品种。加快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省内外车辆无差别通行费政策。
㈤ 畜牧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有哪些
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疫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种畜禽管理条例》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㈥ 畜禽养殖污染相关法律法规有哪些
畜禽养殖污染相关法律法规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国务院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㈦ 我国畜禽养殖的环境保护相关标准有哪些
(1)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596—2001)
1996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委托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主持制定,2001年11月26日实施。本标准适用于集约化、规模化的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区。
标准规定了集约化畜禽养殖业水冲工艺最高允许排水量、集约化畜禽养殖业干清粪工艺最高允许排水量、集约化畜禽养殖业水污染物最高允许日均排放浓度、畜禽养殖业废渣无害化环境标准(粪大肠菌群数、蛔虫卵数)、集约化畜禽养殖业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标准要求畜禽养殖业必须设置废渣的固定储存设施和场所,储存场所要有防止粪液渗漏、溢流措施。用于直接还田的畜禽粪便,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还田时,不能超过当地的最大农田负荷量。禁止直接将废渣倾倒入地表水体或其他环境中。避免造成面源污染和地下水污染。
(2)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 81—2001)
该技术规范规定了畜禽养殖场的选址要求、场区布局与清粪工艺、畜禽粪便贮存、污水处理、固体粪肥的处理利用、饲料和饲养管理、病死畜禽尸体处理与处置、污染物监测等污染防治的基本技术要求。
规范要求畜禽养殖场的建设应坚持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的原则,根据本场区土地(包括消纳本场区产生粪便污水的土地)对畜禽粪便的消纳能力,确定新建畜禽养殖场的养殖规模。对于无相应消纳土地的养殖场,必须配套建立具有相应加工(处理)能力的粪便污水处理设施或处理(置)机制。畜禽养殖场的设置应符合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
(3)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 7959—1987)
该标准于1987年颁布实施,适用于全国城乡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效果的卫生评价和为建设垃圾、粪便处理构筑物提供卫生设计参数。规定了高温堆肥的卫生要求,包括堆肥温度、蛔虫卵死亡率、粪大肠菌群菌值、苍蝇等指标;规定了沼气发酵的卫生要求,包括密封贮存期、高温沼气发酵温度、寄生虫卵沉降率、血吸虫卵和钩虫卵、粪大肠菌值、蚊子、苍蝇、沼气池粪渣等指标。
(4)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NY/T 388—1999)
该标准是农业部制定的农业行业标准,于1999年7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分为三部分:畜禽场必要的空气环境质量标准、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畜禽饮用水的水质标准。适用于畜禽场的环境质量控制、监测、监督、管理、建设项目的评价及畜禽场环境质量的评估。
(5)畜禽养殖产地环境评价规范(HJ 568—2010)
该标准由环境保护部2010年4月16日批准,2010年7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是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系列评价标准之一,县级以上环保部门在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监督管理工作中,可以参照该系列标准中的指标和监测、评价方法评估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状况。该标准仅适用于法律允许的畜禽养殖场、畜禽养殖小区和放牧区的养殖地环境质量评价与管理。不适用于畜禽产品加工生产地的环境质量评价与管理。
(6)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 497—2009)
该标准由环境保护部2009年9月30日批准,12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规定了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区)污染治理工程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维护的技术要求。该标准适用于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区)的新建、改建和扩建污染治理工程从设计、施工到验收、运行的全过程管理和已建污染治理工程的运行管理,可作为环境影响评价、设计、施工、环境保护验收及建成后运行与管理的技术依据。
㈧ 谈谈对畜牧兽医法规的认识
《畜牧兽医法规》是对畜牧业发展的一个有效的规定,从人和动物和各方面有一个标准,维护了畜牧业养殖市场的秩序。让养殖市场也有法可依,有法可靠,维护良好的市场。
㈨ 我国古代有关牲畜饲养的法律有哪些
西汉初期采取休养生息的方针。在发展养马方面,官府充实马政机构,大办军马场。秦汉时期,朝廷对畜牧业加强了管理,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制定了《厩苑律》,它是我国古代有关牲畜饲养的法律。
在古代,牲畜既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又是重要的战争工具和祭祀用品,朝廷对牲畜的饲养、管理和使用非常重视。类似法规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在陕西岐山县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就有“牧牛”一职,说明《周礼》有关西周已设职掌管厩牧的记载是可信的。
秦朝廷制定畜牧法规《厩苑律》及其他有关条款规定。秦朝廷分管厩牧事务的是内史、太仆和太仓等官。在地方由县令、丞以及都官管理,令、丞和都官以下,有田啬夫、厩啬夫、皂啬夫、佐、史、牛长、田典、皂和徒等负责畜牧方面的具体工作。
关于牛马的饲养,秦代有定期检查评比制度,每年正月举行考核,成绩优秀者奖励,不按时参加评比或在评比中列为下等的,饲养者和管理者要受惩罚。
秦代条律还规定,官有的牛马死亡,应及时呈报所在的县府,由所在县检验后将死牛马上缴。如不及时上缴,致使牛马腐烂,应按未腐烂时的价格赔偿。如果是朝廷厩马或驾用牛马,应将其筋、皮、角和肉的价钱呈缴,所卖的钱少于规定数目,驾用牛马者应予补足。
朝廷每年对各县、各都官的官有驾车用的牛检查一次,凡有10头以上牛而一年死三分之一,不满10头牛一年死3头以上,主管的吏和饲牛的徒以及所属县的令、丞都有罪。
此外,秦律还规定马匹调习不善,军马评比列为下等的,要惩罚县司马及令、丞。秦代的《法律答问》还有一些惩罚偷盗马、牛、猪、羊的规定,对牲畜所有权进一步制定了保护性规定。
汉代也有《厩律》,西汉丞相萧何制定的《九章律》,将秦代《厩苑律》列为其中一篇。《九章律》已经失传,但从《汉书?刑法志》中关于《九章律》的记载来看,可知汉代《厩律》的内容与秦《厩律》相差不多。
西汉时,牛耕在黄河流域已较普遍。东汉时,农牧结合经营区逐渐向江南推广,并且更加重视饲养和保护耕牛,将秦律“杀牛者枷”改为“杀牛者弃市”。同时,汉史中已有了牛疫的记载。
汉武帝为适应对匈奴用兵的需要,鼓励马匹繁殖,还制定了《马复令》,规定民养马可以减免徭役和赋税。此外,汉律以重刑惩治盗窃牛马的犯罪,规定“盗马者死,盗牛者枷”,知情不举发也要受惩治。汉代不少地方官员劝说百姓饲养家畜,增加生产。当时养猪、养羊、养鸡很普遍,既可以解决肉食和肥料,又增加了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