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佛学院各项规章制度

佛学院各项规章制度

发布时间: 2022-05-09 05:12:16

Ⅰ 广东尼众佛学院的学制设置

广东尼众佛学院学制为九年、设预科为两年,本科为四年、研究班为三年。现有六个班级、在校尼众学员三十多名尼众法师二十多位。当地兼职教师八名,定期授课与辅导外地法师、教师二十多名、学院建有教学大楼、学院宿舍、图书馆电脑教学室、教务处,编辑室、斋堂、禅堂、医务室等教学设施,学院开办佛学、英语、电脑、书法、文、史、哲学等课程、学院按照“学修一体化、生活养林化”的管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与教学、树立了良好的学风与道风、是中国最大、也是广东省唯一的尼众佛学院。
广东尼众佛学院是培养爱国爱教的、具有虔诚佛教信仰与较高佛学水平的尼众佛学事业的接班人。她的创立与发展必将为中国的佛教事业谱写出一曲教育兴教的新篇章。展望未来,广东尼众佛学院在二十一世纪初以宏慧院长为首,副院长陈涛先生策划合力并加速发展台湾同胞,东南亚地区,接受申请来院就读各班课程,期待到时将会进升为[中国尼众佛学院],成为佛学国际化教育中心。并首先在香港特区设办事处,以便海外尼众学员联系,国际佛教学者的指导,佛光普照,共同弘扬广大佛教文化。

Ⅱ 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的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

第一条 寺院在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行政领导下,由僧人自己管理;在教内,寺院受佛教协会的领导。
第二条 重点寺院,须按十方丛林制度建立和健全僧团组织。
第三条寺院住持,须根据选贤任能原则,由当地或上级佛教协会主持,经本寺两序大众民主协商推举礼请之;凡全国重点寺院,同时报中国佛教协会备案。住持每届任期三年,连选可连任;年老体弱不能主持寺务、领众熏修者,亦可创造条件提前退居。除特殊情况外,住持一般不宜兼任。住持在任期限内如道风严重不正或重大失职,经上一级佛教协会核实后予以免职;免除全国重点寺院住持职务,须报中国佛教协会审批。任免寺院住持,均须报相应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住持退位后,寺院应按传统办法,妥善安置照料。
僧团序职如首座、西堂、后堂、堂主等班首,列职如监院、知客、维那、僧值等执事由住持按照丛林请职制度和协商原则,定期任命、晋升序职人员,任免列职人员。
住持、班首、执事人选的条件是:爱国守法,具足正信,勤修三学,戒行清净,作风正派,有一定的佛学水平和组织办事能力。担任住持、班首,戒腊须十夏以上,担任主要执事,戒腊须三夏以上。
住持对外代表本寺,对内综理寺务。班首、执事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发扬六和精神,实行民主集中,管理寺院各方面工作。凡重大问题(包括撤免错误严重或极不称职的班首、执事职务),由住持召集班首和主要执事及有关负责人员举行寺务会议,集体讨论决定。
第四条 寺院如确需设立寺务委员会,主任须由住持担任,由主要班首、执事组成,可吸收个别爱国爱教职工、作风正派、有组织和工作能力的居士参加。寺务委员会的职责相当于上条的寺务会议,任期一年。 第五条 寺院须安排好僧众修持,坚持早晚功课,经教学习,修禅念佛,过堂用斋,严守戒规,整肃僧仪。僧人务须僧装,素食,独身。严禁僧尼同住一寺。
第六条 寺院须适当安排讲经说法,提高信众对佛教基本教职工义的认识水平,启发他们广学力行、爱国利民的积极性,指导他们正信正行。
第七条 佛事活动在佛教界管理的寺院和其他佛教活动场所举行。活动的规模、次数、时间,应作适当安排,避免妨碍僧人学习和寺院其他工作。
第八条 寺院不得进行不属佛教的迷信活动。 第九条要求出家的人,须本人自愿,六根具足(包括无生理缺陷),身体健康,信仰佛教,爱国守法,有一定文化基础,父母许可,家庭同意。寺院对要求出家的人,经查明身份来历,认定符合出家条件的,方可接受留寺,指定依止师,授予三皈五戒,经僧团一年以上考察合格,再正式剃度,并按规定的办法和手续发给度牒。
第十条 皈依三宝,须本人自愿,爱国守法,品行端正,有一定信仰基础,经佛教徒介绍,皈依师方可接受。
接受皈依弟子,应郑重如法进行。皈依须填表登记个人姓名、简历及介绍人等,交寺院保存。
第十一条 寺院僧团健全,道风严肃,管理正常,法务、生活设施完备,方有条件传授三坛大戒。能够举办传戒法会的寺院名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佛教协会严格按照条件,根据实际需要,申报中国佛教协会审批、确定;未经批准的寺院不得擅自举办。
具备传戒资格的寺院传授三坛大戒, 须事先由省佛教协会征得省级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同意后报中国佛教协会审批。
全国每年传授三坛大戒的寺院掌握在五处左右;每处每次受戒人数一般掌握在三百人左右;戒期不少于四周。以利组织新戒学习戒相律仪。
第十二条 受戒者必须年满二十岁,符合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条件,持有身份证、度牒和当地主管部门及所在寺院的证明信件,经传戒寺院所在省佛教协会甄别鉴定,方可允许进堂受戒。年龄超过六十周岁,除增戒、补戒者外,一般不予授戒。
第十三条 传授三坛大戒,对象以本省受戒人为主;外省受戒人必须由所在省佛教协会征得传戒省佛教协会同意,开具证明,介绍前往受戒。
第十四条 传授三坛大戒期间,必须分别讲授戒本。传授比丘尼戒,有条件的实行二部僧授戒制度。废止烫香疤的做法。
第十五条 戒牒由中国佛教协会统一印制编号,通过省佛教协会颁发。违犯国法教规者,舍戒还俗者,由所在佛教协会或寺院收回戒牒,上交省佛教协会注销。
第十六条 授戒师、剃度师、皈依师必须是爱国爱教、戒行清净、通晓教理律仪、戒腊十夏以上的僧人;其资格由佛教协会按照条件审核认定,并发给证书。未经认定资格者,不得传戒、收徒和接受皈依弟子。
第十七条寺院应根据实际需要,提出常住僧人名额,报政府主管部门审定。在规定名额内,凡接受常住僧人,已出家的,必须验明戒牒、度牒或所在地区佛教协会(无佛协组织的可由原寺院)证明;新出家的,按照本办法第九条规定办理。寺院对要求常住的僧人,须考核一年合格后,报请政府主管部门办理户口转入等手续。
第十八条常住僧人如还俗离寺,寺院应收回戒牒、度牒,将户口转回原地。违犯重戒、不遵寺规、教育不改者,经寺务会议讨论决定,予以迁单。利用僧人身份招摇撞骗、为非作歹、败坏佛门、影响极坏者,经寺务会议决定,报上级佛教协会批准,开除僧籍,收缴其戒牒、度牒,并将户口转回原地。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九条 常住僧人须定居两年以上,方可外出参学,并须经寺院同意开具证明,注明参学地点和往来期限。滥开证明酿成严重后果者,须追究责任。接待寺院应验明有关证明,方准挂单,并按公民迁徙流动的规定到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办理手续。
凡挂单僧人须遵守寺规,随众修持、劳作。如有违犯,劝说不听的,应随时起单。 第二十条 寺院应安排时间,建立制度,组织僧人学习宪法和法律,学习时事政策,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增强爱国守法观念,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宗教徒的要求,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
第二十一条寺院应积极进行智力投资,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培养僧才。可举办本寺僧人学习班,还可挑选品德较好,佛学文化水平较高的中青年僧人,在法师的指导下,钻研教理,认真阅藏,进行重点培养。有条件的寺院,可在省佛教协会统筹下,举办初级佛学院;也可办短期的专门知识(如佛事唱念仪轨以及寺院管理需要的财会、文物保管等)培训班。
第二十二条 寺院应组织有佛教文化造诣,聘请教内外有关专门人才,挑选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僧人参加,结合本寺、本宗派的历史特点和收藏的经书、文物,有计划地开展资料整理和学术研究,把这方面工作和造就人才结合起来。 第二十三条根据农禅并重的传统,因寺制宜,举办符合寺院特点的农业、林业、手工业等事业和法物流通、素斋、客舍等自养事业,逐步做到以寺养寺。生产、自养事业,可以吸收必要数量的职工,也可单独核算,但人事、财务、业务,必须由寺院统一管理。寺院应在布局上把生产服务区同主要殿堂、寮房划分开。
要加强寺院僧众与职工的团结合作。寺办生产自养事业单位负责人可参加或列席寺务会议。寺院要关心职工的生活福利;职工要尊重寺院的清规和宗教习惯,服从寺院的管理。对个别严重违犯宗教政策和劳动纪律的职工,寺院有权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四条 寺院不接受社会上的单位或个人在寺院区划内开设商业区、服务网点或举办陈列、展览活动。如确有需要,须征得寺方同意,并报请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批准,方可办理。所设网点和举办的活动均应以不影响寺院清净庄严、不损害寺院权益为原则,纳入寺院管理范围。
第二十五条 寺院可以接受信徒自愿的布施(包括佛事收入),但不得以任何方式和名义向信徒勒捐。寺院应在量力自愿的原则下,支持社会公益事业,但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个人以任何方式或名义向寺院摊派财物。
寺院可以接受外国友人,港、澳、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不附带政治条件和无损寺院主权的捐赠。
一切布施、捐款,除明确供养个人的以外,均归常住。
第二十六条 寺院应根据本身财力,积极兴办佛教文化和教育事业,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举办安老、施诊、修桥补路等利生事业,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全国佛教事业是一个整体,提倡寺院之间互相支援与协作。
第二十七条 为适应佛教事业全局需要,汉族地区寺院按规定向全国和地方佛教协会提供佛教事业发展经费。 第二十八条 认真做好接待外宾工作,积极开展与港、澳、台湾同胞、海外侨胞联谊活动。在接待工作中,应做到热情友好,文明礼貌,在教言教,体现政策,自重自爱,注意威仪。应遴选思想、文化、佛学素养好,懂政策、守纪律的僧人,担任接待工作。
第二十九条 寺院在涉外活动中坚持爱国爱教、独立自主的原则。寺院原则上不聘请外国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中的佛教界人士担任职务或名誉职务。如遇特殊情况需先报中国佛教协会批准后方可商请。 第三十条 寺院的文物、树木等属寺院经管,不接受任何单位占用。
第三十一条 寺院的文物,包括经像、法器、供具、古建、碑碣、灵塔、壁画以及字画古玩等,均应登记造册,确定级别,建立档案,专人负责,妥善保管。对有重大价值的文物,应采取特殊措施,避免香火薰染和人为损坏。
对寺内文物保管人员,应组织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高管理水平。
文物保护,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接受文物部门的专业指导。
第三十二条 寺院园林管理工作,要有专人负责,搞好绿化,管好山林,整洁环境,美化景观,遵守有关法律法规,接受园林部门专业指导。 第三十三条 寺院应根据国家有关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结合自身的特点,建立和健全现代财务管理制度,设置会计、出纳人员,各司其职,一切收支,均须凭证记账,严格手续。政府拨助经费,必须专款专用。
第三十四条 寺院实行民主理财,凡大宗开支,必须经由寺务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定期向常住大众公布账目,接受大众监督。
第三十五条 寺院物资,必须指定僧团有关执事专责保管,造册登记,严格采购、发放手续,并定期检查清点。
第三十六条 寺院应清理、建立、健全所属房屋、土地、山林等财产契证。契证遗失的,报请颁证部门查档复制或补发契证;手续不全的,抓紧补办并完善法律手续。寺院可聘请律师担任法律顾问,维护本寺权益。 第三十七条 寺院根据国家治安条例,建立治保小组,制定具体措施,接受公安部门指导,做好安全保卫工作。
第三十八条 寺院根据消防部门要求,建立消防组织,配置消防器材,落实消防规章制度和具体措施,消除火灾隐患。

Ⅲ 佛学院的规章制度是谁制定的

由学院按法定程序制定,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对本单位具有“法律”效力,受法律支持。

Ⅳ 问几个关于佛学院的问题

1、大部分佛学院,都只接受出家人,或者准备出家的在家人。出家人,高中学历一般都可以报考。
2、佛学院的学历,在社会上找工作是没用处的,是为了弘法利生的,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
3、真正的出家人是为了了生脱死、弘法利生,不是为了工资。一般的寺院都供吃、住,有比较少的单金。
4、出家人守清规戒律,不能吃肉喝酒,更不能成家,成家就是在家人还出家做什么?
5、住在家里就是在家人了,为啥要出家呢?

建议楼主了解一下佛教到底教的是什么!你问的这些都是“职业假和尚”的事。
中央台也都有曝光,个别旅游区的寺院承包给了外面,然后雇一些人假扮和尚,早九晚五来上班,骗善男信女的钱。

正规的寺院,真正的出家人都不会这样的。因为假扮和尚骗钱这个罪业是很重的,地藏经上就曾说过,会堕落到无间地狱,求出无期。

南无阿弥陀佛!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何必选择这么一个行业呢?祝您吉祥!

Ⅳ 各位师兄,请问若是想要到净宗学院学习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上海佛学院2015年夏季招生简章上海佛学院是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主管,由上海市佛教协会主办,以爱国爱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以戒为师、勤修五明、弘范三界为宗旨,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的汉语系佛教高等院校。上海佛学院2015年夏季招生简章:

—、性质

上海佛学院是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主管,由上海市佛教协会主办,以爱国爱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以戒为师、勤修五明、弘范三界为宗旨,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的汉语系佛教高等院校。

二、培养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能联系信教群众、具有较高佛学造诣的佛教弘法人才。

三、学制

中专班2年。

四、招生名额

招收僧众部中专班20名。

五、报名条件

1、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已在寺庙出家一年以上,能严持律仪的僧青年。

2、本人信仰虔诚,相貌端正,身体健康,六根具足,无传染病,无不良嗜好的僧青年。

3、中专招收具有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或同等学力,志愿从事佛教事业的僧青年。

4、中专班年龄在18至28周岁之间。

5、无婚姻或恋爱关系。

六、报考手续

1、凡符合上海佛学院招生条件者,请速来信或来电向上海佛学院索取报考登记表,填好后即寄上海佛学院。要求用蓝色或黑色钢笔逐项填写,字迹端正。
2、报考学员应向上海佛学院提交下列材料(缺一不可)∶

①自传一份,内容包括本人出生年月日,家庭情况,学历和其他经历,出家动机和今后志向等。

②常住寺院推荐书。

③当地佛教协会证明。

④当地政府宗教部门证明。

⑤本人近期免冠僧装一寸照片三张。

⑥本人学历毕业证书和身份证复印件(考试时需要原件,以备检验)。

⑦县级以上医院身心健康状况检查表。

如符合报考条件者,则发给准考证和考试日程表。

七、报名地点

僧众部地址:上海市安远路170号上海佛学院 邮编:200060

联系电话:021—62763832、62769079

联系人:彻忍法师、天消法师

八、报名起讫日期

2015年3月15日起至6月30日止(以邮戳为准)。

九、考试科目

佛学基础知识、时事政治、语文、历史、英语等五门。

十、录取和入学手续

1、经书面考试和面试、体检、核查后,从德、智、体诸方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2、入学后学员应自觉遵守丛林规矩和上海佛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试读三个月,如发现本人在德、智、体等方面不宜寺院生活、不持佛教律仪、不守院规、学习不认真跟不上教学进度、体格复检不符入学条件者,即令退学,返回原地。

3、入学后,如发现有隐瞒重大问题者,责令退学,返回原地。

十一、待遇

学习期间,由上海佛学院免费供给食宿、课本等,并发给适当的生活补贴费用。医药费按有关规定报销。

十二、毕业后去向

上海佛学院不包分配,可根据平时各方面的表现向其它寺院择优推荐,双向选择。余者返回原地。

Ⅵ 四川尼众佛学院的学修一体

——戒为师
学院始终将持净戒作为首要课题。因为无论何宗何派,是显是密,守护佛戒是一切功德之根本。故“一切众律中,戒经为上最。”学僧在校学习,除必须背诵所学各种藏经以外,还必须坚持丛林生活,早晚上殿,半月诵戒,过堂持斋,静坐禅修,结夏安居,一一如法如律而行,不越昆尼制。同时要求凡入学为学僧者,一律在佛学院受二部僧戒,兼学正学女六法两年。办学至今,隆莲法师已为四届学僧圆满地传授了二郭僧戒。受戒只是方便,目的是更好的持戒。为此,隆莲法师提倡以不杂不冗不过不及,正处中道为准绳,应重实际。
佛学院的学僧,必须严格遵守学院各项制度。(如学生守则,课堂、上殿、过堂、会客、请假、卫生、出坡等)。这也是学院的戒。学僧概不应酬经忏佛事,因为佛法不是商品。正因为如此,使得正信修道之道风,精进不懈之学风,与纯净和合之文风在佛学院勃然兴起。做到了学僧生活丛林化,丛林学院化。达到了佛学信仰,修持与知识同步增长的目的。
一九九零年佛学院增设研究班,连同专修班、中级班、学制各为三年,实现了三级十二年制一贯的体制。四川尼众佛学院自建院以来,历经十五个春秋,佛学院毕业的中专僧四届,大专僧三届,研究僧一届,现在校的还有大专、中专两班学僧。可谓硕果累累,毕业后的学僧皆已成为当地寺庙和佛协的栋梁之才。
今天,让我们在佛陀慈光的普照下,携起手来,高树戒幢,演扬正法,绍隆佛种,续佛慧命,精进努力!
祝各位大德,各位法师六时吉祥,万事如意!阿弥陀佛!

Ⅶ 岭东佛学院的教学和管理

乙班:《劝发菩提心文》、《佛学基础》、《沙弥律仪》、《遗教三经》、《唯识三字经》、《百法明门论》、《成佛之道》、《弥陀要解》、《童蒙止观》、视听等;
甲班:《印度佛教史》、《佛学概论》、《戒律学纲要》、《教观纲宗》、《八识规矩颂》、《唯识三十颂》、《金刚经》、《三论玄义》、《二时课诵》、《四书》等; :
乙班:《印度佛教简史》、《中国佛教简史》、《禅林宝训》、《竹窗随笔》、《观经》、《梵网经》、《普门品》、《百喻经》、《天台四教义》等;
甲班:《中国佛教史》、《唯识二十颂》、《因明入门》、《梵网经》、《法华经》、《六祖坛经》、《华严大义》、《十二门论》、《大乘起信论》、《中国哲学史》、《会计学》、《四书》等。
另有语文、政法、历史、书法等课程为两年内甲、乙两班的共修课。以上安排,有时也根据学院师资情况作适当调整。
学院在加强学风建设的同时,还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如财务制度、医疗报销制度、教职员工待遇制度、图书馆管理制度等。在选择、充实和稳定教师队伍上,坚持以品德修养为第一、学问为第二的原则,要求法师以身作则,强调身教重于言教的现实意义。在教学上,要深入钻研经典理论,认真备好课,不断摸索、总结、改善教学方法,吸收当代社会先进教育法,结合佛教教育的自身特点,一般认为应以启发式教育为中心,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积极性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观机说法相结合,以此提高教学质量。行持上应起师范表率作用,和学僧一起过好宗教生活,树立起一种“敬业奉献”精神和良好的师德师风,对于一些在人品、学问、道德、修持上不能为人师表者,采取解聘及逐步淘汰的方法。
“学修一体化,学院生活丛林化”是该院的办学方针。学院以院长、教务长、监学、班主任组成学院行政主力,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牢牢把握“三学为纲,修行第一”的原则。把学僧的品德修持放在整个教学的首位。设立学僧学籍档案,把学僧在校的奖罚表现一律归入本人档案;制定《学僧守则》,包括课堂、殿堂、斋堂、生活、请假、考核、奖惩等一系列规则制度;要求学僧不但要遵守学僧守则,还必须同时遵守常住的共住规约;积极配合常住、参与各类重大法会活动,提高学僧的纪律性、组织性和集体主义观念。
在严格管理和紧张学习的同时,学院组织师生学习有关宗教的政策法规,如中共中央19号文件《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94年11月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两个法规,组织收看中央电视台“邓小平同志逝世追悼会”实况转播;在举国上下欢庆香港回归,洗雪百年国耻的大喜日子里,该院举办香港回归图片展,还组织“迎’97香港回归朝圣团”,冒着酷暑北上五台山、北京朝礼参访,并在五台山三步一拜上菩萨顶和黛螺顶,祈祷世界和平、人民安乐、国运昌盛、香港明天更美好;97年9月份,组织学习十五大文件精神;观看《鸦片战争》、《百年恩来》等有教育意义的影视片并写观后感;请著名西藏摄影家举行“西藏风光”幻灯报告,了解西藏政治历史、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等等。所有这些活动,都非常有效地提高了师生爱国爱教的思想觉悟。平常还利用节假日,开展一些院外郊游、实地参观等活动,开阔视野,增长见闻,让学僧在这种活泼、轻松的平常生活中,学习到学院内、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学僧在院求学期间每月按规定发给一定数量的生活补助费;医疗费按财务有关具体规定给予报销;寒暑假回原地、凭学生证可享受半价优待票;教科书和作业本统由本院给;每年还发一定数量的僧服、僧鞋等日常用品。
学僧毕业后学院不包分配,故原则上一律回原推荐寺庙或佛协安排工作;对品学兼优者,推荐报考北京中国佛学院继续深造;另外也有根据需要,并征得原推荐单位同意,由本院调配而作适当安排。

Ⅷ 郎依寺的佛学院:

郎依寺的佛学院制度也十分严谨,逐级升迁,从初学进入的“卡朵尕玛”班(字面译为“辨识红百颜色”班)起,共设十三大经学班,又称“十三大经学院”。
它们依次是卡朵尕玛班、略本摄学班、中本摄学班、广本摄学班、心理学班(哲学类的一种)、因类学班(哲学类的一种)、初级理论班(即藏语称的“雍萨”曾扎班)、 高级理论班(即藏语称的“雍贡”曾扎班)、法相学班(又称“波罗密多乘”经学班或六度学班、显宗学班)、多让巴律仪学班、多让巴中观学班、密宗班和 大圆满学班等。凡毕业一届,寺庙都要在其学员中推荐一老僧任堪布(即藏语导师,每三年一任),从 81 年寺庙经政府批准开放至今已委任 堪布七任。前来求学的有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四省区 50 多座寺庙的僧人,他们在这里不仅可学到大小五明知识,还可修习到人无我有的诸多本教经典理论著作。 寺院在尽可能地解决学经人员的膳宿和学习困难的同时,对入学管理也制定了一套制度,重点突出在四个方面:

1 、凡到郎依寺学经者,应登记注册,未在堪布和导师处受戒的应按出家人的规矩受戒;
2 、入寺后须遵守寺庙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不得无故逛街荒废学业,应坚持不懈地参加法会和讲经传法活动,努力钻研学问。需探家者,必须向有关业务管理人员请假,不得擅自外出;
3 、不得在寺内挑拨离间制造混乱,要互相团结,尊敬师长,听从管理人员的指挥;
4 、严守“四根本”及其相关教规戒律,完成好显、密、教法心要等课程,并能达到弘法之要求。要爱国爱教,树立为社会、为本教服好务的思 想。 从郎依讲修学院学修圆满后奔赴各方弘法利生的格西大德比比皆是:如夏匝修行院的格西讲师雍仲和仁真;嘉绒益西寺讲修学院的格西讲师益西罗周跟阿旦;昌都绰寺讲修院的格西讲师朱普慈诚与泽旺吉美;松潘小西天寺的格西讲师达尔拉,还有西藏琼波果贡寺的国家一级经师、格西雍仲慈成等 。
至于郎依寺内部的格西大德,被其他寺庙聘请任教的也有多位:如西藏曼日寺轨范师丹增彭措、西藏雍仲林寺噶让嘉措轨范师、甘孜炉霍的东珍杰塔格西、丹巴县德觉寺的格西嘉央宗周、还有丹巴谋寺的格西泽尔登等 。

Ⅸ 福建佛学院的女众部

——法身慧命之摇篮
今日的僧教育,就是明日佛教的生命线。延续佛教的命脉,振兴中国佛教,根本之道在于培养弘扬和住持佛法的人才。福建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传常法师、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新落实时就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在恢复寺院的同时,也致力于办学。在福建省宗教局的大力支持下,1982年,首先在崇福寺举办了女众佛学培训班,此为建立女众学府之雏形。1983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福建省佛教协会正式创办了福建佛学院。佛学院分男、女二部,男众设在莆田广化寺,女设在福州崇福寺。女部的创办,成为拨乱反正以来全国最早办起的一所佛教女众学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僧才,为当时青黄不接的佛教界注入了生机。整肃的道风、良好的环境、如法如律的修持,使得佛学院蜚声中外。以下略作几点介绍:
崇福寺位于福州北郊象峰之麓,为福州市五大丛林之一,又是日本长崎圣寿崇福寺的祖庭。此处群山环峙,溪流淙淙,远离尘嚣,清新雅静。寺周有茂密的古松、古榕环绕,清翠如染。寺始建于唐代,续修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8年)。千余年来,高僧辈出,明末以来有跬存、清安、古月、必定、圆瑛诸禅师,先后振锡于此,兴盛一时。明崇祯二年(1629年)寺僧超然和尚东渡日本,在长崎圣寿山创建了崇福寺,其后至第七代住持皆为福建人。
1957年,福州市佛教协会设佛教安养院于此,后寺改为尼众道场,由传常法师住持。法师率领全体僧众,历经几年辛勤努力,整修扩建,规模日益宏大,使寺貌焕然一新,门庭重辉。现寺院建筑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室、大悲阁、念佛堂、五观堂、僧寮、厨房、库房、祖师塔等。
寺内住众180多人,全寺上下僧众依六和敬,共住同修,成为四方尼众向往之修学胜地,曾被誉为“江南第一女众丛林”。可以说,以这座历史悠久、道风淳厚、清幽静谧的千年宝刹作为校园,使学僧自然处于一个良好的道场氛围中。 佛学院从创办之日起,办学宗旨十分明确,即:培养爱国爱教、学修并重、具足正信、具有较高的佛教学识,能从事佛学教学及研究、会管理寺院的僧才。
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正知正见、能切实住持佛法、服务社会的人才。招生条件为:具有初中毕业文化程度或同等学历的沙弥尼和比丘尼;年龄在18-30周岁之间,身体健康,必须经当地佛协及主管部门同意推荐。通过考试,择优录取,然后按成绩及文化程度编入预科班或培训班,以便教学。 学院开设本科(本科只办二届,由预科毕业生报考,后因经费及师资等问题停办)、预科、培训班学制均为二年。课程开设,旨在通过有次第有系统地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佛学知识和文化知识,并培养她们对佛学课的研究能力。历年来学院课程大致不变,以经、律、论所诠之戒定慧为中心,贯彻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原则,同时辅开语文、历史、政治等世学课程。以预科为例,所开课有法华经、无量寿经、弥陀要解、华严经进净行品、佛经选读、梵网经菩萨戒本、沙弥尼律仪、四分律戒相表记、天台四教仪、教观纲宗、俱舍论、百法明门论、八识规矩颂、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护法论、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史以及语文、书法、演讲、梵呗等。
本院以健全的行政组织管理学校。院总部设在福州法海寺省佛教协会内,设院长一人,负责总指导工作,副院长二人,协调院长工作,分管男、女二部。其下再设男女二部教务长、付教务长、办公室主任等,负责具体教务和日常工作。
师资来源,既聘请教内有学识、重修持的法师,又聘请教外学有专长的老师。可喜的是,本部历届优秀毕业生也陆续充实到师资队伍中来。开办的第一年比较艰难,师资、教材、参考资料均极缺乏,主讲佛学的仅有一位法师,配合邀请来的老居士和外聘的语文老师,因陋就简,苦撑了一年多,而后才逐渐改观,形成了一个师资队伍比较稳定的局面。现有教职员工12人其中任课教师9人,每班班主任1人,教师皆能以身作则,默默耕耘,为教好书育好人作出无私的奉献。 1、规约与管理
应该说,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办好宗教院校的首要问题。崇福寺的尼众佛学院自1983年开办以来,一向重视校纪校规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至1991年已制订出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制度,如学生守则,课堂、上殿、斋堂、宿舍、卫生规则,作息、会客、请假制度,值日生职责,奖惩办法。成绩考核分为操行、学业、出勤三方面评分,达到规定标准方能授予毕业证书(不合格者只给予结业证书)。每届开学,学院为新生安排入学教育周,学习教育方针及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其明了丛林的集体生活规矩及学修并重的内容和目的。
学院规定每学期成绩优异者及出满勤者给予红榜表扬,每学年(二学期)学业成绩在前五名和出满勤者发给奖品,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她们精进向上、努力不懈的修学精神。若学生有过失而不干扰大众者,只予私下规劝;若其思想行为违反团体纪律或影响大众者,给予点名批评或相应处罚。请假及旷课超过规定时间者按自动退学论处。
每学期末,要求学员对照学院规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自我鉴定。经班委及教务处评定后,再由班主任写成评语,与学期各科考试成绩同时寄发给学生师长,并存入学生档案。
2、学生生活
学员依学院所安排的作息时间生活,既紧凑又充实。每天清晨四点,学僧们随着一阵催醒迷梦的板声,立即起床洗漱,当鼓声响时,她们已列队整齐,威仪庠序地进入大殿与常住僧众共诵早课。课诵结束,稍事休息,又排队过堂用斋,搭衣持钵,依腊而坐,整齐有序,鸦雀无声。早斋毕,开始整理环境卫生。八时,清脆的上课铃声标志着一天的学习开始,学员们全神贯注地吮吸着法雨甘露,享受着法的喜悦。
一晃间几个小时过去了,午斋时到,依然列队进五观堂。为保证莘莘学子精力充沛,中午休息一个半小时,然后又上课、晚殿、晚自修。伴着止静的钟声,结束了一天的学习生活。每星期有半天的劳动。周日下午参加会静老法师为大众所开的《涅盘经》讲座。周末晚上观看佛教录相或新闻联播。如是日日月月、点点滴滴地熏修佛法,积累资粮。
3、课外活动
学生除了上课共修外,学院还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多次组织学僧前往泉州参谒弘一大师纪念馆、瞻礼大师灵塔;参观民族英雄林则徐纪念馆;参加省宗教局举办的“爱国爱教知识”演讲竞赛、“爱我中华”书法展览,宗教界联欢晚会以及各种会议和活动。这样就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也丰富了学员的生活、扩大了知识面。1984年以来,福建省佛教协会几乎每年都在崇福寺举办二部僧传戒,法会期间,学院停课三至四周,部分学生参加受戒,没受戒的学员参与行堂、侍者等护戒工作,使学僧们深受教益。
学院还设立图书馆和阅览室,备有《大藏经》等典籍和有关学习资料、报刊杂志等供师生课外阅读、参考。学习园地——墙报,还是学僧们进行互相交流切磋的窗口。
4、解行并进
培植僧才,不单是知识的传授,作为出家人,为人师表,道德行持比学问更重要。而戒律是生活行持的准则。因此,学院学僧必须严守戒律。经云:“毗尼若住,佛法亦住“。持戒与否关系到个人修持的成败,及整个佛教的兴衰。学院在贯彻“解行并进,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方面比较突出。其主要原因与崇福寺有密切的关系。该寺自恢复以来,律纲重振,道风严谨,体现了丛林传统的良好风范,并于1992年开办了律学研习班,经过五年已培养出一批讲戒弘法的律学人才,既为律学班提供师资又为学院戒律科输送教师,同时也有利于布萨诵戒、自恣、安居、传戒法会等法务的开展。在崇福寺这一特定的环境下,学院师生与常住僧众,皆以戒为师,行住坐卧,生活行事,如法如律。
每逢月半(黑月廿三日、廿九或三十日,白月初八、十五日)则与常住僧众一道进行传统的布萨、诵戒法事,以使日常行持如佛所教、如法忏悔。每年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为期三月,谨遵佛制结夏安居。几年来,寺院还接收了来自各省市的客僧安居。大众聚集一堂,精进办道。做到赵朴老所倡导的“学僧生活管理丛林化,丛林学院化”。
学院师生与常住僧众,皆以规范、威仪、学修统一为特色,得到四众弟子普遍的认可。1990年10月29日,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亲临崇福寺,为学院师生和全寺大众作了一堂开示指导,给予赞扬和鼓励。赵会长说:“这是个比丘尼的模范丛林,道风良好,女众佛学院也办得很好,学员宿舍整洁,教室宽敞明亮。制度严谨,学风浓厚,能坚固学员的道心”。参观完毕,不胜欢喜,并与大众僧一起过堂用斋。1989年,台湾圆光佛学院院长如悟法师与教务长惠空法师也率领师生前来参观。此外,还有新加坡宏船法师、广洽法师、隆根法师、美国妙因法师、法国一行法师、香港圣一法师、宏勋法师、心一法师、意超法师、何泽霖居士等诸大德先后莅院,或作佛学讲座,或捐款助学,对学院及常住的学风与道风都给予高度赞誉。
学院教学见地上以佛陀无上教理为意趣,行持上以世尊所制戒律为准绳,功夫上以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为指归,成为全体僧众修学生活的中心内容。近几年来,由学院几位法师带领下,组织周日共修会,读诵大乘经典,修清净心,助长定慧,使学僧达到佛教知识与信仰、修持同步增长。
总之,佛学院对学生从思想、生活、修持及劳动等方面,层层启迪,使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僧才,真正能荷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 回顾办学历程,学院走过了十六个年头。在这十六年中,先后招收本科学生二届、预科班八届、培训班九届,共计五百四十名学僧,毕业了四百八十七名学僧,遍布全国各地,可称硕果累累。毕业学僧部分从事各地佛学院教育工作,部分充实到福建省及各地方佛协工作,部分继续深造。其余回到原寺院担任职事。她们当中大部分已成为各地佛教事业的骨干力量。学院的毕业生有的还远涉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与香港地区,为住持佛教、弘扬佛法、净化人心、造福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十几年的艰难创业中,福建佛学院女众部虽取得一定的经验和成绩,但展望前程,一些问题尚有待解决,我们坚信:只要大众齐心协力,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使命感,福建佛学院女众部这座僧格的铸造地、法身慧命的养成所,一定能在21世纪的征程中,继续发展、壮大,为佛教培育出更多、更好的跨世纪僧才。

Ⅹ 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的学衔制度

1987年佛学院建院时,学院教育主要是进行学历教育,办有佛学大专班,由于当时大专班的招收对象主要为年轻的活佛,所以又习惯称为活佛班。随着学院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培养爱国爱教高级僧才任务的不断深化,建立一套不同于藏传佛教寺院教育、晋升的学位(学衔)制度势在必行。2003年佛学院由国家宗教局领导改为中央统战部领导后,便会同有关科研单位就建立新型学衔制度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于2004年开始建立、实施藏传佛教“拓然巴”高级学衔教育、授予制度,2005年第一批高级学衔班毕业并成功授予11名学僧“拓然巴”高级学衔。学衔制度通过实践中不断巩固与完善,现已成为培养藏传佛教爱国爱教高级人才的有效途径,得到了藏传佛教届的普遍认同和广泛赞誉。高级学衔的成功不但成为培养宗教届人士培养制度的创新,而且也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方面的成功探索,同时标志着藏传佛教教育和僧才培养进入了一个历史新的阶段。
藏传佛教学衔制度,是在借鉴、吸纳藏传佛教各教派学经传承的基础上,采取现代教育方法创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和学位授予制度。它包融了藏传佛教各个教派,具有团结、进步、民主、和谐等特点,体现了教派平等,有利于培养藏传佛教优秀人才,有利于促进藏传佛教健康发展,有利于调动藏传佛教积极因素,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2004年,在确立实施高级学衔制度后,为确保学衔制度顺利开展,便开始筹建藏传佛教学衔工作指导委员会和高级学衔评审委员会。在两个委员会的指导下,2005年10月,藏传佛教首届高级学衔授予活动在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隆重举行,11位学富五明的高僧荣获首届藏传佛教“拓然巴”高级学衔,这是藏传佛教界的一件大事,在藏传佛教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此后,每年都有11位学养深厚的不同教派学僧经过在佛学院的学习深造之后,通过高级学衔考试,获得藏传佛教“拓然巴”高级学衔。截至目前,有88人荣获“拓然巴”高级学衔。现在第九届高级学衔班以及毕业,另有两个高级学衔班的20多位学员正在学习、深造。第九届高级学衔班毕业学僧将于今年10月下旬开始进行学衔考试。中级学衔考试也将于近期进行。
学衔学衔教育和授予活动已进入常态,学衔制度已基本建立,学衔体系已基本完善。

热点内容
婚姻法测 发布:2025-02-07 04:40:49 浏览:31
转包土地法律责任 发布:2025-02-07 04:18:36 浏览:449
英语专业国际经济法 发布:2025-02-07 03:36:24 浏览:45
深圳市劳动法电话 发布:2025-02-07 03:29:16 浏览:38
防金融诈骗法律知识网络竞赛题 发布:2025-02-07 03:15:24 浏览:830
律师函来了后果严重吗 发布:2025-02-07 03:04:25 浏览:153
边缘性人格障碍负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2-07 02:17:09 浏览:585
儿童道德发展包括儿童的发展 发布:2025-02-07 02:09:47 浏览:631
道德信念有 发布:2025-02-07 01:37:14 浏览:863
端正执法司法理念大讨论活动 发布:2025-02-07 01:31:25 浏览: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