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

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

发布时间: 2022-05-10 20:01:48

Ⅰ 如何理解新闻法规和新闻职业道德的关系

新闻法制与职业道德
1、道德: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是评价人 们思想行为的善与恶、荣誉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 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问题上的观念、原则和规 范的统一体。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 信念力量。以保证人们对它的遵守。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遵守的道德行为准则。
2、与新闻法制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同属上层建筑,本质一致。维护社会稳定、人类文明进步; 区别: (1)新闻法制以国家意志出现,确定性、程序性、制裁性; 职业道德以社会意志出现,没有明确的制裁性; (2)新闻法制有严密的逻辑结构,以权力为主;职业道德以义务 为主; (3)新闻法制具有强制性,以他律为主; 职业道德具有诱导性,以自律为主。

Ⅱ 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1、新闻职业道德对新闻法规的作用:1)新闻职业道德为新闻法规提供存在的价值基内础。容2)新闻职业道德为新闻法规具有多方面的补充作用。3)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对新闻法规的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2、新闻法规对新闻职业道德的作用:1)新闻法规可以保障道德规则的实施。2)新闻法规是传播新闻职业道德的有力手段。

Ⅲ 新闻道德法规是什么

内容真实,以客观角度把把新闻的真实内容给大家

一、责 任

第一条 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所从事的事业,担负着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利益,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崇高使命和社会责任。

第二条 热爱祖国和人民,珍视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权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服务。

第三条 忠诚党的新闻事业,坚持党性原则,坚定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条 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

第五条 保守国家秘密。

第六条 真实报道新闻,正确引导舆论,努力传播知识,热情提供服务,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和文化需要。

二、真 实

第七条 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应该对报道内容的真实和准确负责,报道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不编造新闻,不歪曲、夸大事实。

第八条 消息来源必须真实可靠。应深入新闻现场采集第一手信息,保证新闻要素准确无误;未经证实的消息,应加以说明;除需要对提供信息者保密外,报道中应指明消息来源。

第九条 认真核实报道内容,包括基本事实、背景资料、引述转述语言等。对稿件中采用的声音、图像、数据、文件摘录及其他材料,做到真实、准确、科学、统一。

第十条 报道中的细节必须真实,不加以拔高、想象和夸张。报道所采用的声音、图像均应来自新闻现场或与报道主题相关的采编活动,而非个人编造或拼接。

第十一条 在报道、说明、解释和评论事实时,要全面把握和正确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主流,避免因为报道肤浅、片面而导致公众对事物的判断产生偏差或错误。

第十二条 报道一经发布,如果发现错误,应立即公开更正。

三、公 正

第十三条 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应坚持客观公正的职业理念,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忠于事实,追求真理的职业精神。

第十四条 坚持准确、公正、全面、客观的报道原则。不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出发进行影响公共利益的报道。

第十五条 区分报道事实和评价事实,不将评论或猜测作为认定的事实发表。

第十六条 不参与任何可能有损于自身公正和信誉的组织及活动;不在自己服务的媒体上发表本人及亲属涉诉事件的报道和评论;不阻挠正当的舆论监督。

第十七条 正确行使舆论监督职能,勇于批评和揭露违法违纪行为、消极腐败现象和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风气,弘扬社会正气,捍卫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稳定。

第十八条 批评性或揭露性报道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不追求所谓“轰动效应”、哗众取宠;不以个人情绪代替政策法律、发泄私愤、中伤他人。尊重被批评者申辩的权利。

第十九条 案件报道不应影响司法公正和法律判决。不偏袒诉讼任何一方;案件判决前,不作定罪、定性报道;不针对法庭审判活动进行暗访;报道公开审理的案件,应遵守相关法律规定。

第二十条 报道中避免对种族、性别、年龄、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居住地等的任何歧视。

四、导 向

第二十一条 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必须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第二十二条 把好政治关、事实关、安全播出关。杜绝政治导向问题和政策性错误,不给不良言论、有害信息提供传播渠道。

第二十三条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及时传达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呼声,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

第二十四条 报道内容要符合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习俗等社会环境要求。

第二十五条 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取向,维护国家尊严、民族荣誉和社会道德规范。不宣扬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第二十六条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严肃认真地考虑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不报道危害国家安全、影响社会稳定、违背社会公德、损害公共利益的内容。坚持报道的高品质、高品位,不迎合庸俗、低级趣味。

第二十七条 对重大事件、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的报道,应注意把握分寸、时机、力度,释疑解惑,积极引导。不炒作和蓄意制造舆论“热点”,误导受众。

五、品 格

第二十八条 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应恪守敬业奉献、诚实公正、团结协作、遵纪守法的职业道德。

第二十九条 尊重公民和法人的名誉权、荣誉权,尊重个人隐私权、肖像权,不揭人隐私,避免损害他人名誉的报道。

第三十条 努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不传播含有恐怖、暴力、色情、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内容。

第三十一条 报道意外事件,应顾及受害人及家属的感受,在提问和录音、录像时应避免对其心理造成伤害。

第三十二条 尊重和保护未成年人、妇女、老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报道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和性侵犯的受害者时,录音、图像应经过特殊处理,使之不可辨认;不公布其真实姓名,不描述犯罪过程。

第三十三条 涉及使用其他新闻来源的报道时,应尊重其他新闻来源和相关作者的知识产权。对内容的选择应忠实于原作,不断章取义。

第三十四条 尊重采访对象的声明和要求,采访时应主动出示工作证件或单位介绍信。

第三十五条 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进行报道活动时,衣着、语言和行为要符合大众审美情趣,避免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

第三十六条 同行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开展正当的业务竞争。

六、廉 洁

第三十七条 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应该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反对任何形式的“有偿新闻”。

第三十八条 不利用职务之便,直接或间接地为本人、亲属及其他人谋取私利。

第三十九条 不擅自组团进行采访活动,不参加他人擅自组织的采访活动。不以任何名义索要、接受和借用报道对象的钱物。

第四十条 不以批评报道相威胁或以表扬报道相引诱,为个人和小团体谋利。不以“公开曝光”、“编发内参”等方式要挟他人以达到个人目的或其它不正当目的。

第四十一条 严格区分新闻报道与广告,不以任何形式从事广告和其他经营活动。不利用新闻报道拉赞助、拉广告;不以新闻报道形式为企业或产品做变相广告或形象宣传;广告和广告信息应有明确广告标识。

第四十二条 自觉遵守有关廉政的规章制度和财经纪律,自觉接受公众和有关部门的监督。

七、附 则

第四十三条 全国各广播电视制作、播出机构的编辑记者遵守本准则。

第四十四条 违犯本准则的编辑记者,将在行业内通报批评;触犯党纪政纪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触犯法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Ⅳ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的内容简要

前言
第一章 新闻法制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新闻法制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我国新闻法制的基本原则及渊源
第三节 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
第四节 新闻法制中的法律关系
第五节 我国新闻法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新闻法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新闻法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第二节 英美法系国家新闻法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大陆法系国家新闻法的历史发展
第四节 旧中国新闻法的历史发展
第五节 社会主义新闻法的历史发展
第三章 新闻事业的行政管理
第一节 新闻媒体的创建
第二节 新闻媒介日常运作秩序的行政监管
第三节 新闻媒介经营活动的规范
第四章 新闻、广告等各类信息的发布
第一节 重大新闻的发布与新闻发言人与发布会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 特殊新闻与信息的发布与报道
第三节 广告的发布及其行为准则
第四节 境外新闻与信息在境内的发布
第五章 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与维护国家安全
第二节 新闻传播活动与保密制度
第三节 新闻传播活动与维护社会秩序
第六章 新闻传播与公民权益
第一节 现代社会中的新闻维权和新闻侵权
第二节 新闻对公民权益的侵害
第三节 新闻侵害公民权益的常见形式
第七章 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道德与职业道德
第二节 新闻职业与新闻职业道德
第三节 新闻职业道德的社会功能
第四节 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法规的关系
第八章 新闻职业道德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新闻职业道德理念与规范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初步实践
第三节 中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九章 新闻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
第一节 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自觉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
第三节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注重报道的客观公正
第四节 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
第五节 提倡公平竞争,加强团结协作
第十章 新闻职业道德境界的涵养
第一节 新闻职业的道德境界
第二节 新闻职业的道德评价
第三节 新闻职业的道德教育
附录一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原则性规定
附录二 法国《人权宣言》(1789年)有关新闻传播自由的条文
附录三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1791年)有关新闻自由的规定
附录四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附录五 记者行为准则宣言
主要参考书目

Ⅳ 新闻传播专业学什么

新闻传播学专业是综合性学科。涉及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信息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学科。新闻传播学偏于理论。范围较为广。其中广告、新闻、影视、营销、对外交流等都有相关涉及。
现在"新闻传播学"在中国列为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五个二级学科。
新闻传播学就业方向:
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较广,主要集中在新闻单位,如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或省、市级新闻单位。也可在广告公司、网络公司以及党政机关、企 事业单位从事编辑、记者、策划、文案、宣传、公关、信息咨询或文秘工作。做记者相对其他就业方向,就辛苦得多了,这行讲究的是腿勤、手勤、眼勤,这行也讲究创新、革新精神,没有勤奋精神的人最好想清楚自己适宜干这行不。
除了当记者或者当编辑,新闻学的毕业生也有很多其他选择。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式的第三批十种新职业中,网络编辑名列其中。做一名网络编辑,首先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其次要熟知新闻的相关知识,对网络上出现的新闻、信息、趋势要有足够的敏感度,还要能熟练使用网页制作软件和一些编辑发布软 件等等。
另外,许多大企业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内涵,新闻学毕业生在企业从事市场策划和内部文化建设的也大有人在。同样的,公共关系公司、会展公司、市场战略策划公司对于新闻学人才也有较大需求。

Ⅵ 名词解释:1、新闻法规与新闻道德 2、清末民初报律 3、新闻职业道德 4、言论自由,采访权,舆论监督

4、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发表言论以及与听取他人陈述意见的权利。近来,它通常被理解为包含了充分的表述的自由,包括了创作及发布电影、照片、歌曲、舞蹈及其它各种形式的富有表现力的资讯。
采访权指新闻工作者在法律不禁止的情况下在任何公共空间搜集新闻信息并自主选择记录方式的权利,或新闻工作者有权要求法律规定有义务公布信息的采访对象提供真实、准确和全面的相关信息,不受他方外力非法地阻止和侵犯,媒体及记者的财产权、人格权受法律保护。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

Ⅶ 新闻学专业都学什么内容

新闻学主要课程有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外新闻史、新闻伦理学、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音视频节目制作、新媒体导论、新闻媒介经营与管理、现代汉语、基础写作、普通话、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等。

新闻学专业培养能够在各类媒体从事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新闻实务以及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宣传的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应该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科学的思维方法、厚实的人文科学基础知识、宽阔的国际视野和精湛的新闻传播技能。

新闻学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本专业培养能够在各类媒体从事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新闻实务以及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宣传的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应该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科学的思维方法、厚实的人文科学基础知识、宽阔的国际视野和精湛的新闻传播技能。

Ⅷ 如何理解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法规的关系

一个是自律,一个是他律,而这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Ⅸ 新闻学属于什么专业类别

新闻学专业

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怎么样

学科类别

一级分类:文学

二级分类:新闻传播学类

专业代码: 050301

01

专业基本信息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规律的科学。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的内容是新闻理论、新闻史和新闻业务。

开设知名院校(部分):

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河北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广西大学、中山大学、南昌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郑州大学、云南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兰州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浙江万里学院、黑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湘潭大学、厦门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重庆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成都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渤海大学、上饶师范学院、衡阳师范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山东大学、西北大学、山西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新疆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主要课程:

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马列新闻论著选读、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读、大众传播学、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新闻摄影、广播电视学、新闻事业管理、广告学与公共关系学等。

主要课程:

02

就业发展路径

1、行业分布情况

新闻传播活动之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活动之初,人类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产生了相互间传递信息的需要,通过交流信息了解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当这种信息的交流越来越具有社会化特点的时候,新闻事业就产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信息的交流,新闻事业对人类社会就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新闻传播活动从原始的口头传播到文字的手抄和印刷传播、无线电广播和电视广播,已成为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社会生活条件。

2、岗位分布情况

培养具有新闻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策划、编导、制作等基本技能,具备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宣传部门及

Ⅹ 新闻专业就业方向

新闻学专业就业前景
新闻学专业就业前景主要在新闻、媒体类企业、广告类企业、杂志、出版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刊物编辑、记者、新闻采编、新闻编辑、网络编辑、文案策划等工作。

新闻学专业介绍
新闻学专业培养的是具备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能在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从事编辑、记者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学高级专门人才。

新闻传播活动之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活动之初,人类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产生了相互间传递信息的需要,通过交流信息了解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当这种信息的交流越来越具有社会化特点的时候,新闻事业就产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信息的交流,新闻事业对人类社会就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新闻传播活动从原始的口头传播到文字的手抄和印刷传播、无线电广播和电视广播,已成为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社会生活条件。

新闻学专业课程
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马列新闻论著选读、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读、大众传播学、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新闻摄影、广播电视学、新闻事业管理、广告学与公共关系学等。

新闻学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能在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从事编辑、记者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学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新闻业务的基本训练,具有社会活动和科研的基本能力。

热点内容
民事诉讼法监督程序 发布:2025-02-06 20:10:29 浏览:603
章程适用合同法吗 发布:2025-02-06 20:08:19 浏览:562
北京市法律援助的困难证明 发布:2025-02-06 19:31:09 浏览:839
上海对外经贸法学调剂 发布:2025-02-06 18:04:15 浏览:464
公司会议纪要法律效力 发布:2025-02-06 17:55:50 浏览:966
法治限制党 发布:2025-02-06 17:53:18 浏览:680
劳动法非定时工作制 发布:2025-02-06 17:25:21 浏览:638
民法自然年 发布:2025-02-06 16:22:48 浏览:542
辽阳司法所 发布:2025-02-06 15:42:18 浏览:62
雇佣律师 发布:2025-02-06 15:30:25 浏览: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