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法规的关系
㈠ 请问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关系
从技术角度说,中国所谓法律,可以包括人大、人大常委制定的“法律”,还有最专高法的司法解释;也包属括国务院、其部委,乃至下级政府制定的“行政法规”。
如果把法律和法规一起说,那么这里的法律就不包括“行政法规”。
1)没错,从技术角度讲,法规不能违背法律,否则无效。政府也必须遵从法律,实际上他们也必须遵守自己制定的法规。
2)不行,很多东西法律并没有规定。比如在《治安处罚法》没有的时候,就用《治安管理处罚决定》这个行政法规来规范。
3)法律只是“道德的底线”,也就是说违反法律基本上都违反道德,但违反道德不一定违反法律。如果是对自己高要求的话,应该还是以道德为准。法律只是“底线”。
4)技术角度讲,按照法律做,至少不会被法律处罚。至于有时候法律和道德有些背离也是难免的,不同的道德之间还有背离呢。有问题也不是太大的问题,至少不会监禁吧~
5)理论上说是。
㈡ 法律与法规有什么联系
法律原则是法律规范的基础或在法律中较为稳定的原理和准则。其特点是,它不预先设定任何确定而具体的事实状态,也没有规定具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因此与规则相比,原则的内容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它在明确程度上显然低于规则。但是,原则所覆盖的事实状态远广于规则,因此,原则的适用范围也宽于规则。一条规则只能对一种类型的行为加以调整,而一条原则却调整较为宽阔的领域,甚至涉及大部分社会关系的协调和指引。
法律规则,又称法律规范 ,尽管在法学界的一切探讨和学理建树,大体上都围绕着法律规则而展开,但究竟什么是法律规则,人们的看法并不尽同。这就再次证成了一个原理:越是基础性的概念,存在分歧的可能性越大,一切理论建树,皆自对基础概念的不同主张和严谨逻辑论证开始。那么,什么是法律规则?张文显的解释是:“……是指具体规定权利义务以及具体法律后果的准则,或者说是对一个事实状态赋予一种确定的具体后果的各种指示和规定。” 李桂林则写道:“法律规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行为规则。” 郑成良则以为:“简要地说,法律规则就是法律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法律中明确赋予一种事实状态以法律意义的一般性规定。” 我们认为,对法律规则可以由其主体、对象、方式、内容和功能诸方面进入分析。
所谓法律规则,是指立法者将具有共同规定性的社会或者自然事实,通过文字符号赋予其法律意义,并以之具体引导主体权利义务行为的一般性规定。在这里,我们首先遇到的是法律规则的生产主体——法律规则的国家性。我们知道,规则在物质世界中是普遍存在的,在人类社会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即使那些无规则可循的物质运动,科学家们仍然在寻求其规定性,如反物质的规定性。同样,即使那些怪异的社会行为,社会学者们也在寻求和研究其规定性的内容。但是,自发地存在的自然规则也罢、社会规则也罢,都不是纯粹法学意义上的法律规则(也许,在社会法学那里,自发产生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则也不失为法律规则——所谓民间自发产生的习惯法规则)。因此,法律规则首先是自觉地存在的。
㈢ 法规和法律有什么区别
广义的法律抄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法律是全国人大制定的。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制定的。
地方性法规是地方人大制定的。
规章是国务院部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及地方政府制定的。
注意:
1、规定是规范性文件,不属于法律范畴,效力低于法律。
2、条例是法律的名称,不是法律的种类。
法律效力等级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我国法律遵循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在法律覆盖层面上,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㈣ “法律”与“法规”是什么关系
法律是大概念,法规是法律的一种分类。这是从渊源上的概括。
法律是全国人大制定的,全国适用。
法规是地方或部门制定的,适用于单一领域或地方。但地方法规的制定,需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在法律授权范围之内制定,其外延、内涵要小于法律。
㈤ 法律与法规的关系
一、法律包括基本法律和一般法律两类。
1、基本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调回整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答带有普遍性的社会关系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统称,如刑法、民法、诉讼法以及有关国家机构的组织法等法律。
2、一般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调整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某种具体社会关系或其中某一方面内容的规范性文件的统称。其调整范围较基本法律小,内容较具体,如商标法、文物保护法等。
二、法规包括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1、行政法规的名称一般称为条例,也可以称为规定、办法等。国务院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授权决定制定的行政法规,称暂行条例或者暂行规定。
2、地方性法规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并不得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规范性文件,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三、法律位阶
基本法律>一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㈥ 法律与法规有什么区别
“法律”和“法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的区别在于:
制定的机关不同。法律回的制定是由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来完成的,法规的制定可以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来完成,也可以由部一级主管机构来完成。
法律效力不同。在我国,法律是专门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由国家主席签署公布的规范性文件,其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一般均以“法”字配称,如《刑法》、《民法》、《婚姻法》、《公民出入境管理法》等。法律的效力一般高于法规的效力,与法律相抵触的法规,在实际的审判和操作中应当以法律为准。
空间效力不同。地方性法规只能在某一地方生效,其他省市不具有法律效力,而法律的空间效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之内。
调整范围不同。法律的调整范围可以涉及多个方面或多项内容,法规的调整范围一般是社会生活的某一具体方面或某一项具体内容。
㈦ 法规和法律的区别
法规和法律的区别如下:
1、制定的机关不同,法律的制定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来完成的,法规的制定可以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来完成,也可以由部一级主管机构来完成;
2、法律效力不同,在我国,法律是专门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由国家主席签署公布的规范性文件,其法律效力仅次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一般均以“法”字配称。法律的效力一般高于法规的效力,与法律相抵触的法规,在实际的审判和操作中应当以法律为准;
3、空间效力不同,地方性法规只能在某一地方生效,其他省市不具有法律效力,而法律的空间效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之内;
4、调整范围不同,法律的调整范围可以涉及多个方面或多项内容,法规的调整范围一般是社会生活的某一具体方面或某一项具体内容。
国务院法制机构应当根据国家总体工作部署拟订国务院年度立法计划,报国务院审批。国务院年度立法计划中的法律项目应当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相衔接。国务院法制机构应当及时跟踪了解国务院各部门落实立法计划的情况,加强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国务院有关部门认为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应当向国务院报请立项。
【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八十条 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
部门规章规定的事项应当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没有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依据,部门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不得增加本部门的权力或者减少本部门的法定职责。
㈧ 法律和法规是平行还是包含关系
既不是平行也不是包含关系。简单说;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不是平行是因为法律是上位法,法规是下位法。不是包含是因为法规的内容法律并未包含,若法律包含法规、法规有制定的必要吗?
㈨ 法律与法规的区别与联系
法律分析:“法律”和“法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的立法权限和法律效力各有不同,不可混淆。“法律”,在我国,是专门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由国家主席签署公布的规范性文件,其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一般均以“法”字配称,如《刑法》、《民法典》、《公民出入境管理法》等。
“法规”是法律效力相对低于宪法和法律的规范性文件。“法规”主要有如下三种形式,一是由国务院及其所属政府部门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而制定和颁布的行政法规,也称行政规章;二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和颁布的地方性法规;三是较大的市(省会、首府)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须报省、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施行)。“法规”一般用“条例”、“规定”、“规则”、“办法”称谓,如《征兵工作条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劳动管理规定》等。
法律的效力要高于法规。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六十五条 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行政法规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
(一)为执行法律的规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
(二)宪法第八十九条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
㈩ 法律和法规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法规是依据法律而制定。
区别
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其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一般用“法”称谓。
法规,一般由国务院及其所属政府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较大的市(省会、首府)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是法律效力相对低于宪法和法律的规范性文件。一般用“条例”、“规定”、“规则”、“办法”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