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南京明城墙保护条例

南京明城墙保护条例

发布时间: 2022-05-11 15:37:45

A. 南京明代都城城墙,周长超过多少公里

其中京城城墙长达35.3千米,现仍完整保存25.1千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墙,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并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大城墙 ,而京城外的外郭城墙更是超过60千米,围合面积逾230平方千米,为世界历史之最。

现存长度仅为原来的三分之二。内城原有的13座城门,历经战火、破坏以及改建之后,现存的明代城门还有聚宝门(中华门)、石城门(汉西门)、神策门(和平门)和清凉门,其中除神策门还保留有清朝时修建的城楼之外,其他城门的城楼都已无存。

1970年代末,南京开始对南京城墙进行系列性管理保护。目前,由南京市城墙管理中心负责全部四重城墙遗迹、遗址的管理保护工作。


布局

南京明城墙的建造被形容为“人穷其谋、地尽其险、天造地设”,体现了“天人合一”、“皇权天授”等思想。由代表朝廷的紫微垣、太微垣以及天市垣规划内城部局,内外城墙又与天体赤道、黄道二十八宿作对应,有朝有廷有市,并非较简单的前朝后市布局。

民间传说南京城墙是“宝葫芦”形,有专家研究认为是“非方、非圆的不规则的多角不等边的粽子形”、“呈宫扇形”。最新认为:南京城墙是依照天上南斗星与北斗星的星宿聚合而建。

由于解放门西端存在一段两百余米废置的城墙,即赘城,讹称为台城。中国学界因此普遍认为内城整体布局有过变更,指内城北部是城墙建筑过程中,因军事或地理原因而进行的扩建。是为将南京城北部的山脉,特别是长江江防制高点——狮子山囊括在内城中,而做出的改动。

亦有学者不认同“内城北扩说”,杨国庆推测,原以金川河为护城河的北部城墙东移,改以玄武湖为护城河,由此形成赘城。他/她推测若以金川河为护城河,内城整体形状还是南斗星与北斗星的聚合。



(1)南京明城墙保护条例扩展阅读:

文物价值

南京明城墙在城墙的结构、瓮城的创新、护城河水源的利用、水关涵闸及桥梁的设计建造等诸多方面,汇集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智,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用心血筑成的一座丰碑。

其作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无论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方面,国内外城墙都无法与之比拟,是继中国长城之后的又一宏构。

南京明城墙是中国城垣史上最大的一座砖城,也是世界现存最长、规模最大、真实性最好的砖石构造城市城墙,其筑城技术也达到了中国筑城史上的巅峰,是东亚筑城技术的典范。南京明城墙被誉为“高坚甲于天下”,有着杰出的军事防御功能,也是中国明清时期千余座城市城墙所效仿的对象。

南京明城墙是南京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建成以来,对南京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南京城市特色的塑造以及城市格局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

南京皇城与宫城所形成的布局,在继承中国传统的营建皇宫技法的基础上,利用建筑语言体现和强化皇权思想,并形成明清两代的宫阙制度,对明中都(凤阳)与北京城的皇宫营建,产生很大影响。


B. 为什么说明城墙也是“民”城墙

南京市民积极参与,一年回收城砖8万块

“蓝色的围挡下面,露出了一截砖石。4∶2∶1的长宽高比例、青灰色的砖身、刻写着的铭文,是它们独特的‘身份证’,外行人可能不知道,但懂行的人一看就能认出来。”年初,到江宁一处古文化遗址参观考察的南京市民方青松,在附近忙碌的施工现场与明城砖“偶遇”。他钻过围挡,看到眼前的空地上还堆放着约200块同样的砖石,便立即将这一线索报告给了文物主管部门。

遗产保护,从单一由政府主导向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转变

专家介绍,根据以往的资料,南京明城墙砖多为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五省烧制,而这次活动中却有了新的发现:根据市民提供线索而回收的一块城砖显示,浙江的窑匠也有参与城砖烧制的。这块墙砖两侧有规范铭文,一侧有“明州府窑匠”字样,另一侧则标明其产于当时安徽宁国府。“可能由于当时宁国的窑匠人手不够,就邀请明州府的窑匠前来参与。另外一种可能是窑匠是当地人,但其籍贯是明州(今宁波),为表对家乡的思念特意加上明州府三字。分析认为第一种可能性更大。”朱明娥说,这样的铭文在迄今见到的南京城墙砖铭文中实属罕见,为进一步了解南京城砖的烧造技术及烧造单位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从这个角度上说,民众的参与也为这项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项长期而有意义的活动是文物保护的示范,是南京城墙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从单一由政府主导,向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群众广泛参与转变的创新模式。”南京市文广新局局长刁仁昌介绍,要将明城墙这处城市体量最大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让老百姓“看得见、到得了、摸得着”。

据主办方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截至今年10月,中心共收到市民提供的城砖线索近300条,有效信息94条,已回收城砖约8万块。目前,回收的这些城砖已被妥善保管在南京集庆门库房中,将来会用于明城墙的修复,可以维修约3公里的明城墙。同时,已收到了爱心企业的捐款,下一步将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进一步整合社会力量,更广泛地发动群众,共同为南京城墙“申遗”而助力。

不管如何,都是古迹。

C. 明清城墙的南京城墙


南京明城墙,整体包括明朝时期修筑的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四重城墙,现多指保存完好的京城(内城)城墙。其中京城城墙联合其他城市申报世界遗产。
南京明城墙始建于1366年(元至正廿六年),完工于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动用全国五省二十八府,一百五十二州县共28万民工,历时达21年,终完成明王朝都城四重城垣的格局。
南京明城墙在设计时,一改以往都城墙取方形或矩形的旧制,根据南京山脉、水系的走向筑城,得山川之利,空江湖之势,形成由内向外形成“南斗北斗”聚合,环套格局,在山水之间,使京城城墙蜿蜒盘桓35.3公里,不仅是中国第一大城垣,还是世界第一大城垣,并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大城墙,京城外的外郭城墙更是超过60公里。
南京明城墙“因天时就地利”,依山傍水而建,是中国礼教制度与自然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古代都城建设的杰出代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南京明城墙作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无论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方面,国内外城墙都无法与之比拟,可谓是继中国长城之后的又一宏构。
1988年1月,南京明城墙被确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京城城墙作为“中国明清城墙”项目牵头的城市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D. 南京城墙的明朝南京城

【主词条:南京明城墙、南京故宫】

南京明城墙,整体包括明朝时期修筑的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四重城墙,现多指保存完好的京城城墙。南京明城墙始建于1366年(元至正廿六年),全部完工于1393年(明洪武廿六年),动用全国1部、3卫、5省、28府,152州县共28万民工,约3.5亿块城砖,历时达27年,终完成国都应天府四重城垣的格局。
南京明城墙的营造一改以往都城墙取方形或矩形的旧制,在六朝建康城的基础上,根据南京山脉、水系的走向筑城。得山川之利,空江湖之势,南以外秦淮河为天然护城河;东有钟山为依托;北有后湖为屏障;西纳山丘入城内;形成独具防御特色的立体军事要塞。其中京城城墙蜿蜒盘桓35.3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墙,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并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大城墙,而京城之外的外郭城墙更是超过60公里。
南京明城墙高坚甲于海内,据岗垄之脊,依山傍水而建,是中国礼教制度与自然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古代都城建设的杰出代表。其作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无论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方面,国内外城墙都无法与之比拟,是继中国长城之后的又一宏构。
南京明城墙现完整保存25.1公里,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城市城墙。1956年10月,分多段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全段被确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南京明城墙(京城城墙)作为“中国明清城墙”项目的牵头城市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历史沿革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攻取定远后采纳大将冯国用:金陵“龙蟠虎踞”适宜建都的建议。三年后攻下集庆,改名应天府。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建议,南京明城墙的建造由此正式拉开序幕。南京明城墙是中国历史上唯—建造在江南的大一统王朝都城城墙。明南京城在六朝国都建康城的基础上修建并以此扩大,东连石头城,南贯秦淮,北带玄武湖,城周35.267公里,包括南京历代都城于其中,不仅是中国第一大城垣,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
元至正二十六年八月(1366年)8月,改筑应天府城,并在钟山(即紫金山)之南建造新宫,即南京故宫,此为第一期工程。
元至正二十七年、明太祖吴元年(1367年)9月,一期工程完工。
明洪武二年(1369年)第二期工程开工,以筑新城为主,向北拓宽旧城直至扬子江畔。
明洪武六年(1373年),二期工程完工,第三工程随即开工。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12月,三期工程完工,“新筑后湖城”止,建造聚宝、三山、通济各主要城门以及后湖城和主要街道。
明太祖朱元璋耗费二十多年时间,调动全国一部、三卫、五省、二十八府,一百五十二州县共二十余万工匠修筑城墙,同时在五省烧制城砖,建成面积43平方公里,京城城墙全长35.267公里公里,囊括了六朝时的建康城和南唐时的金陵城,高14-26米,上宽最窄处2.6米,最宽处19.75米,下宽14.5米左右,垛口13616个,窝铺200座。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都城建造完工后,朱元璋与诸股肱大臣及皇子登临钟山,观察南京城的形胜,皇四子朱棣提出“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对准紫禁城”的潜在担忧。同时,南京城南的雨花台和北面的幕府山留在城外,对都城防守极为不利。遂朱元璋下令建造外郭城墙,以弥补京城城墙之缺憾,外郭号称180里,各段用砖砌的部分加起来约40里,外部土城高度约在8-10米,上宽6-8米。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南京明城墙四重城垣全部完工。
明建文四年(1402年),南京明城墙首次面临战争损坏危机,燕王朱棣南下进攻南京城。“燕兵至金川门,谷王朱穗与李景隆开门纳之,京师失守”。而这次开门降迎,使得明城墙躲过一次大灾。
明代时期,南京为“系祖宗根本之地,东南总会之所”,城墙都受到各级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仅《明实录》中关于城垣大规模维修的记载就达40余次。特别是在极具修城经验的丰城侯李贤担任南京守备期间,南京城墙的修缮进行得相当完备。
16世纪中叶先后3次抵达南京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称:“这座城市超过世上所有其他的城市”。他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记载,当地人讲了一个故事:两个人从城的相反方向骑马相对而行,花了一整天时间才遇到一起,南京城墙规模之大可以想见。
清代南京作为两江总督所在地和长江下游政治军事中心城市,明城墙的保护虽然更趋弱化。不过还处于冷兵器与热兵器结合使用的时代,南京城墙的维护还是有一定保证的。
清代作家吴敬梓,曾在南京秦淮河畔生活多年,他在《儒林外史》中写道:“这南京乃是太祖皇帝建都的所在,里城门十三,外城门十八,穿城四十里,沿城一转足有一百二十多里”,清楚地记述了南京城墙的来历和规模。
清光绪十八年(1892),南京朝阳门城门修复城楼,为仿淮安府城楼样式重建,尺寸比明朝时期的小,分上下两层,重檐歇山顶,均用城砖修葺。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当局为交通运输需要,方便到达秦淮河码头。在城西清凉门和定淮门之间,开辟草场门,为单孔拱券结构,城门深约20米,宽约6米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时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端方奉旨举办南洋劝业会,为方便中外来宾游览玄武湖,决定在靠近劝业会会场的城墙上开辟城门。工程尚未完工,端方调走,次年继任总督张人骏负责,因张人骏籍贯河北丰润,故命名为“丰润门”。
清宣统三年(1911),响应武昌起义,徐绍桢帅江浙联军由朝阳门攻打南京,朝阳门瓮城遭到破坏。
民国二年(1913年),袁世凯派北洋军复夺南京城,以重炮攻击朝阳门等要地,次日,南京城破。
民国十年(1921年),为繁荣下关码头岸线,时任江苏省民政长韩国钧的支持下,在仪凤门西南的城墙上破墙动工,从城门内八字山取土垫筑城门口到江边码头的道路,填平小南河(今热河路),垫成基地2.7万平方米。新开单孔城门一座,从而缩短了从下关江边进城的路程。因韩国钧是泰州人(韩国钧是海安人,当时海安属于泰州),泰州古称“海陵”,这座南京的城门就被命名为“海陵门”。
民国十六年(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提出“以新都建设需要,将标卖南京全城城垣城基”,打算全部拆毁南京城墙。遭到了文化界的强烈反对及谴责,徐悲鸿等人连续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进行批评,城墙终得幸免。
民国十七年(1928年)7月,国民政府为整治首都风气,下令改将南京城门易名。朝阳门为中山门(纪念孙中山先生功绩)、仪凤门为兴中门(喻振兴中华之意)、海陵门为挹江门(因城门临近扬子江)、神策门为和平门(喻世界和平之意)、丰润门为玄武门(因城门临近玄武湖)、聚宝门为中华门(喻中华之意)、正阳门为光华门(喻光复中华之意)。
同年,国民政府改建单孔朝阳门为三孔中山门,内瓮城已拆,但外瓮城尚在。
民国十九年(1930年),张其昀在《首都之地理环境》中分析没有拆除城墙的原因是“盖用城砖拆城,工费太巨,得不偿失”,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客观上促使1930年代至解放前南京明城墙得以保存的还是其与生俱来的军事防御价值因素。
民国二十年(1931年),国民政府在中央路笔直向北与明城墙的交点,神策门西侧五百米处,破墙开路以便利南京城北交通,并取名中央门。同年为适应南京市的道路现代化建设和改造的需要,在中华门东西两侧开辟中华东门和中华西门,同时满足向南向北车辆通行。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为开辟汉中路,在城墙上新辟西式牌坊三券城门,将城门命名为汉中门,介于清凉门与汉西门之间。同年,在原在明城墙上的一处豁口,改造兴建为一处城门,命名为武定门。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在南京城北开辟城门,位置在金川门西,现新民路西端的护城河西侧,新民门修建而成。同时,还采用填土的方法铺设了护城河中的一段路,为了保持河水流通,又修建了一座桥面长度约六米,跨度约四米的单孔水泥桥。同年,南京警备司令谷正伦提出《关于南京城防建议案》,将明城墙列入城防计划,南京明城墙得到保护。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在南京明城墙基础上开辟雨花门,用于将南京市内的京市铁路在养虎巷处与江南铁路连接,与京粤线贯通。抗战胜利后,小铁路逐渐荒废。
1948年9月,“南京城防城垣暨护城河工事整顿会议”做出9项修复城墙及相关工事的决议。不过,这一次的防御功能未能获得实现。
1954年,于北极阁山下的台城靠近“后湖城墙”的位置,方便内外交通,并为防空疏散的需要,开辟解放门,为单券城门,位于玄武门以南、太平门以西,鸡鸣寺东北、玄武湖南岸。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后,席卷全国的拆城运动波及南京,同其他古都城墙一样,修复和保护工作曾经走上曲折的历程。由于受历史的局限和“左”倾思潮的影响,南京城墙曾几度历经被完全拆除的危险,幸而时任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的朱偰先生立即向南京市领导提出紧急建议,下令停止毁城,四处奔走联合各界人士共同呼吁。同时向中央文化部发电报,呼吁保护明城墙。在朱偰先生等人的再三努力下,部分市民也纷纷写信到市政府“提出批评和责难”,最终使南京城墙得以幸存。
1984年,南京成立中华门文物保管所和渡江胜利纪念馆,以保护固有文物,展现历史风貌。
1988年,南京明城墙全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南京市政府设立南京市城墙管理处,作为保护、维修、管理南京城墙的专业机构,由此明城墙全段保护开始得到重视。
1991年,南京市政府因城市建设和城内交通需要,通中华路,拓宽集庆路,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特邀南京东南大学建筑系潘谷西教授设计建设集庆门,城墙具有宋代“过梁式”城门风格,且该城门是南京城墙中首座偶数门,就是说门洞的数为偶数,开南京城墙之先河。
1992年,《南京明城墙保护规划》正式发布
1993年9月,南京市城墙管理处归属南京市文物局领导。
1995~1996年,解放门至玄武门段城墙修缮工程。
1996年4月,江苏省人大通过南京市为南京明城墙保护制定地方性法规《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
1997年,在国务院批准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更是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明城墙的保护。
1996~1997年,石城门复城城墙修缮工程。
1997~1998年,后标营段城墙排险加固工程。
1998年,太平门段城墙加固工程,同年5月24日,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正式挂牌成立,与南京市城墙管理处共同承担南京城墙维修保护的任务,并各有侧重。
1998~1999年,九华山西段城墙抢险加固工程。
2000年3月21日,《南京明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可行性报告》调研小组成立,标志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式开始。
2000~2001年,集庆门段城墙修缮工程。
2001年,南京挖掘出西华门遗址,仅存三座门券的须弥座和砖石路面,这使得西安门被长期以来被误传为西华门的现象彻底被证实。
2002~2003年,石头城段城墙修缮工程。
2003~2004年,东西干长巷段、红山土段、神策门瓮城城墙修缮工程。
2004年起,南京颁布《2005—2007年明城墙风光带保护与建设计划》。荣获建设部颁发的“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
2006年,南京城墙、陕西西安城墙、湖北荆州城墙、辽宁兴城城墙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
2010年,《南京名城保护规划》出台,规划对明城墙一线建筑高度作了明确规定。
2015年1月,《南京城墙保护条例》出台,将除南京京城(内城)城墙及皇城、宫城城墙外,总长达60多公里的外郭城墙也纳入保护范围。
2015年8月,南京市规划局联合东南大学组织编制《南京城墙沿线城市设计》,已通过南京市政府批复。按照规划,南京明城墙分为5段打造,成环状分布,对于没有墙体的缺失部分,将用绿植墙体补齐。部分城墙和城门今后也将有一定的改动。
2015年9月,南京模范西路的拓宽过程中发现定淮门城墙台基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市考古所正根据国家局要求开展考古工作。
建筑形制

南京明城墙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墙构成。其中,南京京城墙,不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旧制,设计思想独特、建造工艺精湛、规模恢弘雄壮,在钟灵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间,蜿蜒盘桓达35.267公里,比北京明城墙更长,是世界第一大城垣,而南京明城墙的外廓城周长更是超过60公里。
经历数百年的沧桑,宫城、皇城、外廓三圈城墙已毁坏殆尽,惟有高大的京城墙,除城门等木构建筑不复存在,城墙依然屹立。所以,如今通常所称的“南京城墙”、“南京明城墙”即指京城墙。南京明代的四圈城墙,其营建思想既有创新又有继承,在中国都城建造史上显得标新领异,独具魅力。
宫城
【宫城与皇城详细内容参见南京故宫词条】
宫城,又称大内、内宫,俗称紫禁城、紫垣,是朱元璋起居、办理朝政、接受中外使臣朝见以及皇室成员居住之地,位于南京四重城垣最里边一重,偏于南京京城东隅有御河环绕。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受朱元璋之命,由精通堪舆术的刘基占卜后填湖而建,因而地势南高北低。宫城坐北朝南,平面略呈长方形,宫墙主体南北长约0.95公里,东西宽约0.75公里,周长约3.4公里。
该地原为“燕雀湖”,地势低洼,经清淤、打桩、挑土填湖、铺垫巨石等项措施。宫城内建筑,分为前朝(三大殿)和内廷(六宫)两部分。
在宫城墙体上,初期开有城门4座,洪武“十年改作大内午门,添两观。中三门,东、西为左右掖门”,故共建有6座城门:南面的正门为午门,在午门左右两侧为左掖门和右掖门,西门为西华门,东门为东华门,北门为玄武门。玄武门,俗称“厚载门”(即今误称的“后宰门”)
宫城城墙
修建时间:元至正二十六年-明洪武元年(1366-1368年) 历时2年
城墙高宽:城高6-7米,城宽2-3米
城墙长度:3.31千米
开启城门:开有6座城门,午门、左掖门、右掖门、东华门、西华门、玄武门。
消失时间:清末-民国时期(午门、东华门地表建筑保存至今,西华门地表仅有须弥座保留)
宫城城门 宫城城门午门(午朝门)左掖门右掖门东华门西华门玄武门(厚载门或后宰门)皇城
【宫城与皇城详细内容参见南京故宫词条】
皇城,是护卫宫城最近的一道城垣,环绕宫城但并非等距而建。永乐年间拓皇城西垣,致使西华门至西安门的距离,要比东华门至东安门的距离长一倍左右,平面呈倒凸字形。皇城与宫城以及所囊括的建筑,合称为“皇宫”。
皇宫在形制上,依照《礼记》设五门三殿的旧制,从外向内依次为“洪武门、承天门、瑞门、午门、奉天门”五门;在这五门之后,设“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三大正殿。六宫则依照《周礼》旧制,正殿之后设置乾清宫和坤宁宫,相对两宫正门设有“日精门”和“月华门”,以喻帝、后之居犹如天地日月长存。
在皇城城垣上共开筑城门七座:皇城的正南门是洪武门,位于京城正阳门(即光华门)内北面。进洪武门后,为南北向的千步廊,两边建有连续的廊屋,由南而北,到承天门前的横街分别转向东西而成为曲尺形。千步廊后面两侧为“五部六府”中央官署的所在地。过了外五龙桥即是承天门(相当于北京天安门)。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建大内金水桥,在宫城南面正中的午门至皇城南面正中的承天门之间,建端门以及端门和承天门楼各五间,端门两旁的御道东西两侧,建有南北向的宫墙,把东面的太庙、西面的社稷坛隔在外头,使得这条御道更加森严,成为通向宫城的惟一交通线,因而承天门虽是建在皇城的正南,实际上成为进入宫城的正南第一道门。承天门前南北走向的皇墙上,建有衔接长安街东、西相向的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在皇城主城的东面为东安门,西面为西安门,北面为北安门。
在皇城西南角的皇墙下,为宦官诸监所在地。其他各司、局、库、房、厂等为朝廷服务的机构,有的设置在宫城里,有的设在皇城内。
皇宫内、外的河道上,除了建有内、外五龙桥,还在东长安门外附近建有“青龙桥”,在西长安门外附近建有“白虎桥”,即堪舆术中常用的所谓“左青龙,右白虎”之制。
皇城城墙
修建时间:明洪武二十五年-明洪武二十六年(1392-1393年)历时1年
城墙高宽: 城高6-7米,城宽2-3米
城墙长度:9.95千米(垛口13616个,窝铺200座)
开有城门:开有7座城门,洪武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东安门、西安门、北安门、承天门。
消失时间:清末-民国时期(西安门等地标建筑保存至今)
皇城城门 皇城城门洪武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东安门西安门北安门承天门京城
京城,又称内郭城,全长33.676公里,建有雉堞(垛口)13616个、窝棚200座,开筑城门13座。其城垣形制独特,为明初朱元璋、刘基等人所独创。
它一反《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营三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传统形制,放弃了中国古代都城自汉唐以来取方形或长方形的旧制,而是按照山川、湖泊、河流的地理形势, 从防御的需要,因形随势而建的不规则状,成为中国古代都市建设史上的一个特例,使京城城墙的形制成为后人所乐道的特例。因此,民间说南京城墙是“宝葫芦”形;有专家称南京城墙是“非方、非圆的不规则的多角不等边的粽子形”、 “呈宫扇形”等。
南京城墙是依照天上南斗星与北斗星的星宿聚合而建。在被人格化的南斗斗勺内,设市为民居,既符合当时的经济条件和民心的向背,又保护了元末明初南京城最繁华的区域,更重要的是道家隐喻在南京城墙建筑语言中的设计思想,满足了朱元璋秉承的封建帝王皇权“至高无上”、“永为人主”的欲望,体现了设计者的“天人合一”与“皇权神受”思想。
京城城墙
修建时间:元至正二十六年-明洪武十九年(1366-1386年)历时21年
城墙高宽:城高14-21米(最高26米),城宽7-14米(最宽处达30米)
城墙长度:35.267千米
城门水关:开有13座城门,正阳门内二瓮 、通济门内三瓮、聚宝门内三瓮、三山门内三瓮、石城门内二瓮、清凉门内一瓮、定淮门、仪凤门、钟阜门、金川门、神策门外一瓮、太平门、朝阳门外一瓮;设2座水关,东水关,西水关。
消失时间:60年代拆除部分城墙,城墙至今仍存25余千米,是世界第一大的城墙。
【南京明城墙总长度为35.267公里,其中地面遗存为25.091公里,遗址部分10.176公里】 京城城门明代十三座城门正阳门(今光华门)通济门聚宝门(今中华门)三山门(今水西门)石城门(今汉西门)清凉门定淮门仪凤门钟阜门金川门神策门(今和平门)太平门朝阳门(今中山门)明代后增辟城门
(后注开辟时间) 玄武门(1908年)草场门(1908年)小北门(1908年)挹江门(1921年)中央门(1931年)中华东门(1931年)中华西门(1931年)汉中门(1933年)武定门(1933年)新民门(1934年)雨花门(1936年)解放门(1954年)集庆门(1991年)华严岗门(2007年)长干门(2008年)标营门(2009年)【因字数限制详细内容见各个词条内链,其中小北门又称四扇门】外郭
外郭,即外郭城,是为弥补和加强南京京城的防卫而营建,由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下令开始建造。
外郭,俗称土城头,城垣本体以丘陵、垒土为主,只在城门等一些防守薄弱地段加筑城砖。外郭平面形状大致呈菱形,周长号称 180 里,实际为120里。现今外郭城门无存,部分城门有址可寻,有址可考。其中麒麟门至仙鹤门等地还可以依稀看到当年的城垣遗迹。
史载:外郭全长达180里,洪武年间开筑城门16座。城垣本体以丘陵、垒土为主,只在城门等一些防守的薄弱地段加筑城砖,所以俗称“土城头”。就方位而言,外郭的形状为菱形。最北的城门为观音门、最东的城门为麒麟门、最南的城门为夹岗门,西边的外郭城垣未合围,留下的南北豁口分别延伸至长江边。
外郭城墙
修建时间:明洪武二十三年-明洪武二十五年(1390-1392年)历时2年
城墙高宽:城高大概在8—10米左右,城墙上则宽6-8米,城下有过水涵洞。
城墙长度:超过60千米(明代官方称为180里)
开有城门:开有19座城门,栅栏门、江东门、驯象门、小驯象门、安德门、小安德门、凤台门、夹岗门、上坊门、高桥门、沧波门、麒麟门、仙鹤门、姚坊门、观音门、佛宁门、上元门、外金川门、双桥门。
消失时间:清末-民国时期 外郭城门外金川门上元门佛宁门(佛灵门)观音门姚坊门(尧化门)仙鹤门麒麟门沧波门高桥门上方门(今上坊门)夹冈门(今夹岗门)凤台门安德门(大安德门)小安德门驯象门(大驯象门)小驯象门江东门栅栏门双桥门 【主词条:浦子口城】
明朝洪武4年(公元1371年)朱元璋下令建筑浦子口城,东门建镇元年。
明初的浦子口城,方圆有两公里,依山傍水而筑,共有五门:东门“沧波”,南门“清江”,西门“万峰”,北门“旸谷”,另有南便门“望京”。古镇东门就是沿着明“沧波门”名称一路发展而来,该名称使用至今已有600多年。
万历丁巳(1617年)仲秋十月至戊午(1618年)季夏之望日,浦子口城重建,前后约一年功夫,“侍御三公者,复月轮一人往涖其事”,督促施工,筑城很快完成。共补造南面近江一带城垣899丈,同时增建了四个门券,一座瓮城,七座敌台,九个水洞。七座城门分别命名:东门“朝宗”,北门“拱极”,西门“万峰”,南门“金汤”,便门则为“广储”、“攀龙”、“附凤”。各门设门官,门军若干人。圆如满月的浦口城至此变成弓形。为防御江潮的冲击,在金汤、广储两门近江一带又筑起一道754.8丈的石堤。
洪武9年,(1376年)为扩大江北防卫,朱元璋又命建江浦县,直属应天府管辖,当时的县衙就在浦口城内今东门大街街北上官林巷附近。 【主词条:六合城墙】
南京六合明城墙位于南京市六合区,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是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六合明城墙遗址长约160米,高约6米,顶部宽4.8米。顶部外侧设有雉堞,内侧有女墙。和历史上的“单边城墙”不同,这段城墙里侧外侧,都用城砖砌筑,保留了不少老城砖。和南京城墙的城砖相比,六合城墙城砖要小不少,比作为国都的南京明城墙要低几个级别。
来自《江苏省文物地图》的资料显示,根据清代光绪年间的《六合县志》记载,六合城墙最初建于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明代初年废止毁弃。明崇祯九年,六合地方政府重建夯土城墙,建成的城墙周长1323.6丈,高2.5丈,垛口多达1647个,大致上呈正方形,城外有护城河。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六合城垣被水冲塌,其后的雍正、乾隆、道光、咸丰、光绪年间,地方政府相继修葺城墙。民国时期,经过历次修缮的六合城墙周长4410米,高达8.33米。1958年,“拆城运动”波及小城六合,六合城墙大部分被拆,仅残存一小段。
六合城是明朝南京的“卫城”。相比南京主城的明城墙,六合城墙比较特殊,它是单边城墙。所谓单边城墙,就是外侧城墙是用明城砖垒砌,而中间、内侧城墙用夯土夯筑的。之所以这么简陋,是因为明城砖在当时属于较贵重的物品。六合城墙虽然看似简陋,但在军事防御中也发挥过作用。六合民间有“铁打的六合纸糊的南京”的说法,就是形容六合城池的坚固。
1858年10月,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率部攻打六合,与清军展开拉锯战,双方死亡过万。最后,面对六合城墙毫无办法的陈玉成使出最后一招,他命士兵挖掘地道灌入炸药,炸开城墙,杀入城内,六合清军守将温绍原战死。

E. 南京的明城墙是几几年至几几年修建完成,历时多少年

南京明城墙始建于元朝至正廿六年(1366年),完工于明朝洪武廿六年(1393年),历时达28年。

动用全国1部、3卫、5省、37府、162州县,共28万民工,约3.5亿块城砖,终完成四重城垣的格局。

现在通称的“南京城墙”一般特指其中的内城城墙。内城城墙东傍钟山,西据石头,南凭秦淮,北控后湖,周长35.267公里,现存基本完好的明城墙25公里,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古代城墙,是中国少有的保存良好的古代城墙,是南京现存最大的古代建筑。

布局

南京明城墙的建造被形容为“人穷其谋、地尽其险、天造地设”,体现了“天人合一”、“皇权天授”等思想。由代表朝廷的紫微垣、太微垣以及天市垣规划内城部局,内外城墙又与天体赤道、黄道二十八宿作对应,有朝有廷有市,并非较简单的前朝后市布局。

民间传说南京城墙是“宝葫芦”形,有专家研究认为是“非方、非圆的不规则的多角不等边的粽子形”、“呈宫扇形”。最新认为:南京城墙是依照天上南斗星与北斗星的星宿聚合而建。

由于解放门西端存在一段两百余米废置的城墙,即赘城,讹称为台城。中国学界因此普遍认为内城整体布局有过变更,指内城北部是城墙建筑过程中,因军事或地理原因而进行的扩建。是为将南京城北部的山脉,特别是长江江防制高点——狮子山囊括在内城中,而做出的改动。

亦有学者不认同“内城北扩说”,杨国庆推测,原以金川河为护城河的北部城墙东移,改以玄武湖为护城河,由此形成赘城。他/她推测若以金川河为护城河,内城整体形状还是南斗星与北斗星的聚合。

(5)南京明城墙保护条例扩展阅读:

文物价值

南京明城墙在城墙的结构、瓮城的创新、护城河水源的利用、水关涵闸及桥梁的设计建造等诸多方面,汇集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智,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用心血筑成的一座丰碑。

其作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无论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方面,国内外城墙都无法与之比拟,是继中国长城之后的又一宏构。

南京明城墙是中国城垣史上最大的一座砖城,也是世界现存最长、规模最大、真实性最好的砖石构造城市城墙,其筑城技术也达到了中国筑城史上的巅峰,是东亚筑城技术的典范。南京明城墙被誉为“高坚甲于天下”,有着杰出的军事防御功能,也是中国明清时期千余座城市城墙所效仿的对象。

南京明城墙是南京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建成以来,对南京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南京城市特色的塑造以及城市格局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

南京皇城与宫城所形成的布局,在继承中国传统的营建皇宫技法的基础上,利用建筑语言体现和强化皇权思想,并形成明清两代的宫阙制度,对明中都(凤阳)与北京城的皇宫营建,产生很大影响。

F. 南京明城墙

南京明城墙,整体包括明朝时期修筑的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四重城墙,现多指保存完好的京城(内城)城墙。南京明城墙始建于1366年(元至正廿六年),全部完工于1393年(明洪武廿六年),动用全国五省二十八府,一百五十二州县共28万民工,约3.5亿块城砖,历时达27年,终完成明王朝都城四重城垣的格局。
南京明城墙营造时,一改以往都城墙取方形或矩形的旧制,根据南京山脉、水系的走向筑城,得山川之利,空江湖之势,形成由内向外"南斗北斗"的环套格局。其中京城城墙蜿蜒盘桓35.3公里,不仅是中国第一大城垣,还是世界第一大城垣,并成功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大城墙,而京城之外的外郭城墙更是超过60公里。
南京明城墙高坚甲于海内,据岗垄之脊,依山傍水而建,是中国礼教制度与自然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古代都城建设的杰出代表。南京明城墙作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无论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方面,国内外城墙都无法与之比拟,可谓是继中国长城之后的又一宏构。
1956年10月,南京明城墙分多段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南京明城墙全段被确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京城城墙作为"中国明清城墙"项目牵头的城市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G. 南京明城墙的文物保护

《南京城墙沿线城市设计》的规划范围为南京城墙或其遗址与护城河内外两侧各外延约50米的区域,局部扩展,整体呈环状分布。北至象山路,东至紫金山,南至雨花台,西至外秦淮河。规划范围总面积约8.43平方公里。
南京城墙在历史上不是同一时期建成的,不同分期需要对应不同的保护方式。此外,城墙各段建筑基础不同,面临的实际问题也不同。例如北面城墙的基础是山体,西边则是在石头城的基础上建成的。
需要保护的不仅是物质存在,还要保护古人思考的智慧。古人有一个非常好的思路值得借鉴,就是他们能够尊重历史,利用遗存,巧用山水。
第一段是从神策门到太平门。这段自然景观基础较好,可以看到玄武湖和紫金山,因此主要是修剪树木,打开视野,同时地面要能走得通,突显这段城墙看山观水价值。
第二段是从太平门到东水关。此段东部本身就是钟山风景区的一部分,还有相当长的一段在军区内,因此不太主张在城墙上走,可以从钟山风景区的紫霞湖、琵琶湖欣赏墙体,可以看到纯粹的轮廓线。
第三段是从东水关到西水关。此段城墙本体连续性比较强,人气也很旺,游客上去走完这段城墙差不多要2个小时。历史上东水关到西水关就有一个习俗,叫‘走春’,在城墙上走一走可以祛邪、驱寒气。
第四段是从西水关到石头城再到狮子山。此段沿线是包山墙,在山体上走,水上也有游船线路。
第五段是从狮子山到神策门。北段相对来说保留较差,清末到近代,通铁路都在北面这一线,所以基本上拆完。但也有遗址,此段需要把过去的线路表达出来,并把遗址作为节点。 南京城墙是南京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建成以来,对南京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南京城市特色的塑造以及城市格局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南京城墙的保护工作一直以来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
1996年4月,南京市制定了地方性法规《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办法》的出台对于加强南京城墙的规划、保护和管理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墙保护管理体制的变化,南京城墙保护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现有关于南京城墙保护管理方面的规定,与目前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从立法上进行完善。
《南京城墙保护条例》经2014年12月30日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14次会议制定,2015年1月16日江苏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14次会议批准。该《条例》分总则、保护和利用、监督和管理、法律责任、附则5章程40条,例自2015年4月1日起施行。1995年11月28日南京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制定的《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予以废止。除现存的20多公里明代京城城墙及皇城、宫城城墙外,总长达60多公里的明城墙外廓也被纳入保护范围。
条例规定,城墙保护范围划定前已经存在的建(构)筑物,不得翻建、改建或扩建;影响城墙保护的,应当在规定期限内改造、拆除;城墙保护范围划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建设影响城墙保护的建(构)筑物;宫城遗址范围内及其城墙遗址外侧100米范围内,不得新建建(构)筑物;皇城城墙遗址上不得新建建(构)筑物,逐步拆除现存建(构)筑物,不能拆除的建(构)筑物及原城墙拐点处应设置永久性标志进行展示;外郭墙基(体)两侧各划定30米至50米的公共绿地,可以采用绿化景观标示城墙走向。
城墙沿线的建筑将被严格限制高度。在建设控制地带内建设建(构)筑物的,其高度不得超过所在地区城墙高度。条例对建筑的高度也进行了细化:其中,遗址、遗迹段不超过十二米,建设控制地带以外至一百米范围内不超过十八米。体量、风格、色调、密度应当符合城墙保护规划要求,与周边环境风貌相协调,并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因公共利益确需突破上述高度控制标准的,应当进行景观视线影响分析,向社会公示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此外,按照城墙保护条例,城墙的城砖、条石、内包夯土、门楣、碑石、礌石及古建构件等属文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买卖,城墙上的城砖铭文也不得擅自拓印。 南京历史名城保护规划,对老城区、尤其是明城墙周边的建筑有严格的控高要求,城墙内外15米内不允许新建建筑,15-30米范围内,建筑在7米以下; 明城墙沿线30-50米控制范围内地块,新建建筑在12米以下;明城墙沿线50-100米控制范围内地段,新建建筑控高18米以下。明城墙内老城区,除重点建设区域(新街口、湖南路、龙蟠路等)都控制在50米以下,若有突破,需经城市设计、景观分析、交通影响分析,并由专家论证确定。
2013年,南京市委、市政府拆除大院里部分建筑以保护明城墙,并自缩地盘还绿于民。此次决定自拆的有6幢楼,为后勤、办公等用房,它们均建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楼址紧挨明城墙。对照后来颁布的《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这些老建筑处于明城墙保护红线内。为带头落实文保规定,在相关单位已进行办公用房调整的基础上实施拆除,拆出来的5000多平方米空地,建成景观绿地,免费对市民开放。
2014年3月22日,南京市政府宣布,将带头把12层办公大楼的台城大厦拦腰砍掉六层,也就是从7层开始进行保护性拆除,拆得只剩下面6层,高度降低至24.8米。预计到9月前改造完成,完工后的大楼顶部依旧是绿瓦平顶。这是南京市政府对南京明城墙超高建筑实施降层的举措之一。
台城大厦于2000年建成投入使用,地上12层,地下一层,建筑高度约48米,此前一直是南京市发改委、市经信委等10多家机关单位的办公用房。发改委等单位搬到河西后,台城大厦内一度只有两个单位在临时办公,由于大厦开始改造,这两个单位也全部搬空。 【详见相关明清城墙、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国世界遗产等词条】
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城市分别为南京、西安、兴城、襄阳、荆州、临海、寿县和凤阳,南京为牵头城市,此外还有河北正定、福建汀州、河南开封、广东肇庆正积极申请加入。
南京明城墙属于京师城池规格,西安明城墙属于二级王城,襄阳、荆州、台州(临海)属于府城,兴城是中国仅存的明代卫城并一度做过县城。寿县古城墙是具备双重功能的州级行政建制的城墙,凤阳明中都皇故城是明太祖朱元璋以“中都规制”兴建的都城建筑,也是后来改建南京和营建北京的重要蓝本。在2013年《预备名单》中,明清城墙排在第7位,随着排名第一的大运河成功晋级世界文化遗产,明清城墙目前排位在第6位。 2015年8月中旬,南京市规划局联合东南大学组织编制的《南京城墙沿线城市设计》,已通过南京市政府批复。按照规划,南京明城墙分为5段打造,成环状分布,对于没有墙体的缺失部分,将用绿色的植物墙体补齐。部分城墙和城门今后也将有一定的改动。
以中华门为例,未来中华门将取缔镇淮桥停车场,在水上游线方面,将中华门码头移至镇淮东桥东侧。从中华门城堡的西门出来之后,车流就汇集到了长干桥上。在未来的设计中长干桥有望变身为步行桥,同时在它两边架设机动车道,这样一方面是方便游客的游览,同时还可以沟通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公园。
南京国门“正阳门”(今光华门)将用四道植物墙体重塑,清凉门处将建“石头津”游船码头,通济门将建遗址公园,与东水关遗址相连等等。规划部门表示,此次城墙沿线设计,并不会对城墙附近的民居进行强制性的集中搬迁和拆除。在城墙周边的新建建筑会予以控制,比如说保护地带不允许新建,除了一些设施以外,对已有的居民小区是择机进行改造,并不是要求一次性的拆除到位,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这些居民需要搬迁的时候,把这些建筑拆除。

H. 高分求论文!!急用!!

明城墙的保护与利用的对策
2000年l1月20日至24日,国家文物局在南京举行了中国古城墙科学保护研讨会,就我国古城墙的保护、城墙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古城墙维修过程中的科技保护以及古城墙的历史文物价值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研讨和交流。会上时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同志在其《保护古城墙,就是保护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的论文中指出:“中国古城墙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城市的出现是以城墙建造为标志的,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由此可知南京城墙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标志的历史进步意义是极其重要的,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历史信息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知识宝库。[13]
1982年7月16日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的《关于保护城墙的通告》指出:“南京城墙是我们祖国的重要文化遗产”。1988年1月13日南京城墙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市委市政府为南京城墙申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正积极准备。文物专家罗哲文先生指出:“城墙作为历史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进程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清代康熙、乾隆时期就已经把长城视作‘但以雄关存旧迹,但留形胜壮山河’而作为历史遗物来对待了。”
客观地说,南京市的历届领导为南京城墙的保护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如1982年7月16日南京市颁布《关于保护城墙的通告》,1989年5月15日颁布《南京市文物保护条例》,1995年由南京市人大立法、1996年经江苏省人大批准的《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颁布实施等。将古都城墙列入地方法规的保护南京市走在了前例,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如现行的《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以及其它的文物保护法规中没有对上世纪20年代深挖在城墙腹中的防空洞如何处理的条文,2001年集庆门城墙维修遇到墙体中防空洞时人防部门认为破坏了国家的人防工事,责令停工接受处罚,而文物部门则认为是维修和保护国家的文物。双方均有法可依,而僵持不下。又如上述相关法规中没有对生长(即使是人工栽种)在城墙上的树木如何处理的条文。2000年8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COMOS世界遗产协调员亨利•克利尔来宁视察城墙,看到城墙上的树木当即表示:“树木不能让它生长在城墙上,它是毁坏城墙的罪魁祸首。”可实践中由于有《南京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的制约,要清除这些树木比较困难。[12]
诚心而论,就南京城墙的保护问题许多领导、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均给予高度关注,有关管理部门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工作。现据实践中情况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教育为本,提高整个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是落实城墙保护的重要前提
领导是重点。这里的教育首先是领导干部自身的教育,使他们切实认识到“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旦毁坏将无法补救。因此必须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现实危机感和抢救紧迫感。近几年来南京城墙维修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01年维修了集庆门、神策门、狮子山和东水关等段城墙约4200米,耗资3.4亿元;2002年维修石头城段和前湖段城墙约1100米,耗资600万元;2003年,维修了下关小桃园段城墙1998米,耗资2600万元;2004年又大规模维修了东、西干长巷段、神策门镝楼等约2500米,耗资约6000万元,同时还对上述城墙周边环境进行大规模整治。这是南京城墙维修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大、投入最大的阶段,深受广大市民的拥护和赞誉,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民众是基础。南京城墙是一个庞大的文物群体,保护工作应当有广大人民的积极参与。1996年《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颁布以来,经多种形式宣传教育,关注城墙、城砖的举报电话与日俱增,城砖回收由开始的每年上千块猛增到年回收城砖30万块;有些人还专程赶到管理部门反映有关问题;维修集庆门南端的西干长巷段城墙,给住在墙边的人民群众带来诸多不便,但他们认为:南京城墙是国家文物,修好它使南京变得更壮美,南京人理应支持,可见南京人民对城墙保护蕴藏着极大的热忱。
1. 建立统一的权威的管理机构,是落实城墙保护的关键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同志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有力的领导班子和专门机构,实行专业保护机制。针对各地城墙保护管理体制目前不够完善、政出多门的情况,有必要成立一个在当地政府领导下的由文物部门主管的统一管理机构。此种举措既可有效地保护城墙,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展示,宣传文物保护的意义,发挥城墙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3.充分认识法律在保护城墙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依法加强对南京城墙的保护工作
法律一方面不仅提供人们具体的行为模式,还作用于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及其后果的约束,在规范社会行为上弥补了社会道德的不及,从而有助于解决城墙保护中出现空泛化的弊病。另一方面,社会成员对社会行为准则的遵守开始是被迫的,随着日久天长养成定势终成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激励着人们主动参与南京城墙的保护事业。同时,法律不仅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而且凝聚人心,促使各级政府部门形成保护城墙的整体合力,避免“空间”和“时间”上的“断档”,有利于城墙保护事业规范化、正常化、专业化、群众化的展开。为此我们的举措应当是:
首先,进一步完善对南京城墙的立法工作。这项工作应该广泛听取有关专家、负责城墙保护和管理的专业人员以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形成具有广泛代表社会各界意愿的法律文件,使之有法可依,如:《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中对深挖在墙体中的防空洞和生长在墙体上的树木应列出如何处理的条文。
其次,加大对南京城墙保护的执法力度,加强和完善对城墙保护的法制环境;促使每个单位、每个人都能从法律的高度自觉地遵守有关规定,形成对南京城墙保护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群众化的局面。对于那些无视法律规定,打“擦边球”、钻法规空子、侵害城墙的人员和行为依法制裁,决不允许有游离或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殊单位和特殊公民,切实履行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再次,执法人员应在第一时间赶到出事现场,把问题遏制在初期阶段,否则待问题扩大化后遭到破坏的文物再也无法弥补。
最后,城市的规划部门应具备强烈的文物保护责任感,切实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十四条:“编制城市规划应当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色和自然景观”;在城墙管理机构统一健全和完善后,对其主要负责人设“问责制”。
二、保护明故宫的问题与措施
首先,采用原地冻结保存、博物馆式保护、拼贴式保护三种方式相结合的保护方法。对于明故宫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各处地上、地下遗迹和文物建筑进行严格的保护和修缮,原则上宁可只加固而不“ 修理”,宁可只“ 修理”而不修复,不主张在废墟的基础上重建已毁的明故宫宫殿及其他建筑;对于所有遗迹、构筑物在修缮的过程中所添加的部分必须有明显的区别,并做鲜明的标识和说明。[15]
其中,明故宫历史地段内,位于中山东路的两处民国建筑遗产:原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经过修缮如今分别作为南京军区档案馆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实际上这两处地处明宫城范围内的民国建筑连同东西两侧的南京博物院及军区总医院(原中央医院)等民国中央机构或公共建筑是南京民国建筑遗产重要的一段,更增加了明故宫历史地段的历史多样性和历史保护的重要性,应作为重要的节点进行保护和利用。
其次,对明故宫历史地段的整体空间格局的保护要能够凸显明故宫在历史上的整体意象。明确“一个核心地块、两条空间轴线、外加城壕环围”的空间形态结构,其中将现状的午门(午朝门)遗址公园和明故宫广场进行空间整合,连接成一个完整的地块,作为整个明故宫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核心区进行重点塑造。连通宫城城壕(护城河),整治其水质,使护城河完全显露出来,沿河设置贯通的滨水步行游览道路,突出明宫城的边界意象,使宫城的整体空间覆盖范围得以感知。在保护区范围内控制建筑高度,从视觉上保持区域的空间一致性。
再次,无法避免的问题,中山东路对明故宫地段的分割。而对这个问题,目前已经有专家提出一个两全的建议:将明故宫地段上的中山东路引入地下建造隧道,既发挥中山东路在城市交通上的重要作用,又改变其对历史地段的分割。这未尝不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在此基础上,把现状的明故宫广场与午门遗址公园合为一体,可以将原道路用地改造为线性空间形态的开敞绿地广场,并设置步行通道;则东西来往的车辆分别由明故宫经南北绕行,从而保护地面遗址区的完整性,保证参观游览者步行的畅通和安全。
最后,明故宫历史地段所处地区密集分布大量居住小区,人口密度较高,从实地的调查中发现明故宫地段内的各处历史遗址、文物建筑以及景观广场已成为该地区城市居民社会行为空间的不可缺的构成部分。所以在保护区的保护与发展规划以及相关的景观规划设计的编制过程中必须鼓励公众参与,通过问卷式民意调查、递选方案公众展示、评选等方式广泛采纳公众建议,真正做到“人性化”的保护与发展模式。[8]

I. 南京明城墙的历史沿革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攻取定远后采纳大将冯国用:金陵“龙蟠虎踞”适宜建都的建议。三年后攻下集庆,改名应天府。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建议,南京明城墙的建造由此正式拉开序幕。南京明城墙是中国历史上唯—建造在江南的大一统王朝都城城墙。明南京城在六朝国都建康城的基础上修建并以此扩大,东连石头城,南贯秦淮,北带玄武湖,城周35.267公里,包括南京历代都城于其中,不仅是中国第一大城垣,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
元至正二十六年农历八月(1366年9月),改筑应天府城,并在钟山(即紫金山)之南建造新宫,即南京故宫,此为第一期工程。
元至正二十七年、明太祖吴元年(1367年9月),一期工程完工。
明洪武二年(1369年),第二期工程开工,以筑新城为主,向北拓宽旧城直至扬子江畔。
明洪武六年(1373年),二期工程完工,第三工程随即开工。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12月),三期工程完工,“新筑后湖城”止,建造聚宝、三山、通济各主要城门以及后湖城和主要街道。
明太祖朱元璋耗费二十多年时间,调动全国一部、三卫、五省、二十八府,一百五十二州县共二十余万工匠修筑城墙,同时在五省烧制城砖,建成面积43平方公里,京城城墙全长35.267公里公里,囊括了六朝时的建康城和南唐时的金陵城,高14-26米,上宽最窄处2.6米,最宽处19.75米,下宽14.5米左右,垛口13616个,窝铺200座。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都城建造完工后,朱元璋与诸股肱大臣及皇子登临钟山,观察南京城的形胜,皇四子朱棣提出“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对准紫禁城”的潜在担忧。同时,南京城南的雨花台和北面的幕府山留在城外,对都城防守极为不利。遂朱元璋下令建造外郭城墙,以弥补京城城墙之缺憾,外郭号称180里,各段用砖砌的部分加起来约40里,外部土城高度约在8-10米,上宽6-8米。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南京明城墙四重城垣全部完工。
明建文四年(1402年),南京明城墙首次面临战争损坏危机,燕王朱棣南下进攻南京城。“燕兵至金川门,谷王朱穗与李景隆开门纳之,京师失守”。而这次开门降迎,使得明城墙躲过一次大灾。
明代时期,南京为“系祖宗根本之地,东南总会之所”,城墙都受到各级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仅《明实录》中关于城垣大规模维修的记载就达40余次。特别是在极具修城经验的丰城侯李贤担任南京守备期间,南京城墙的修缮进行得相当完备。
16世纪中叶先后3次抵达南京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称:“这座城市超过世上所有其他的城市”。他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记载,当地人讲了一个故事:两个人从城的相反方向骑马相对而行,花了一整天时间才遇到一起,南京城墙规模之大可以想见。
清代南京作为两江总督所在地和长江下游政治军事中心城市,明城墙的保护虽然更趋弱化。不过还处于冷兵器与热兵器结合使用的时代,南京城墙的维护还是有一定保证的。
清代作家吴敬梓,曾在南京秦淮河畔生活多年,他在《儒林外史》中写道:“这南京乃是太祖皇帝建都的所在,里城门十三,外城门十八,穿城四十里,沿城一转足有一百二十多里”,清楚地记述了南京城墙的来历和规模。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南京神策门城门修复城楼,仿淮安府城楼样式重建,尺寸比明朝时期的小,分上下两层,重檐歇山顶,均用城砖修葺。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当局为交通运输需要,方便到达秦淮河码头。在城西清凉门和定淮门之间,开辟草场门,为单孔拱券结构,城门深约20米,宽约6米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时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端方奉旨举办南洋劝业会,为方便中外来宾游览玄武湖,决定在靠近劝业会会场的城墙上开辟城门。工程尚未完工,端方调走,次年继任总督张人骏负责,因张人骏籍贯河北丰润,故命名为“丰润门”。
清宣统三年(1911年),响应武昌起义,徐绍桢帅江浙联军由朝阳门攻打南京,朝阳门瓮城遭到破坏。
民国二年(1913年),袁世凯派北洋军复夺南京城,以重炮攻击朝阳门等要地,次日,南京城破。
民国十年(1921年),为繁荣下关码头岸线,时任江苏省民政长韩国钧的支持下,在仪凤门西南的城墙上破墙动工,从城门内八字山取土垫筑城门口到江边码头的道路,填平小南河(今热河路),垫成基地2.7万平方米。新开单孔城门一座,从而缩短了从下关江边进城的路程。因韩国钧是泰州人(韩国钧是海安人,当时海安属于泰州),泰州古称“海陵”,这座南京的城门就被命名为“海陵门”。
民国十六年(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提出“以新都建设需要,将标卖南京全城城垣城基”,打算全部拆毁南京城墙。遭到了文化界的强烈反对及谴责,徐悲鸿等人连续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进行批评,城墙终得幸免。
民国十七年(1928年)7月,国民政府为整治首都风气,下令改将南京城门易名。朝阳门为中山门(纪念孙中山先生功绩)、仪凤门为兴中门(喻振兴中华之意)、海陵门为挹江门(因城门临近扬子江)、神策门为和平门(喻世界和平之意)、丰润门为玄武门(因城门临近玄武湖)、聚宝门为中华门(喻中华之意)、正阳门为光华门(喻光复中华之意)。
同年,国民政府改建单孔朝阳门为三孔中山门,内瓮城已拆,但外瓮城尚在。
民国十九年(1930年),张其昀在《首都之地理环境》中分析没有拆除城墙的原因是“盖用城砖拆城,工费太巨,得不偿失”,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客观上促使1930年代至解放前南京明城墙得以保存的还是其与生俱来的军事防御价值因素。
民国二十年(1931年),国民政府在中央路笔直向北与明城墙的交点,神策门西侧五百米处,破墙开路以便利南京城北交通,并取名中央门。同年为适应南京市的道路现代化建设和改造的需要,在中华门东西两侧开辟中华东门和中华西门,同时满足向南向北车辆通行。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为开辟汉中路,在城墙上新辟西式牌坊三券城门,将城门命名为汉中门,介于清凉门与汉西门之间。同年,在原在明城墙上的一处豁口,改造兴建为一处城门,命名为武定门。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在南京城北开辟城门,位置在金川门西,现新民路西端的护城河西侧,新民门修建而成。同时,还采用填土的方法铺设了护城河中的一段路,为了保持河水流通,又修建了一座桥面长度约六米,跨度约四米的单孔水泥桥。同年,南京警备司令谷正伦提出《关于南京城防建议案》,将明城墙列入城防计划,南京明城墙得到保护。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在南京明城墙基础上开辟雨花门,用于将南京市内的京市铁路在养虎巷处与江南铁路连接,与京粤线贯通。抗战胜利后,小铁路逐渐荒废。
1948年9月,“南京城防城垣暨护城河工事整顿会议”做出9项修复城墙及相关工事的决议。不过,这一次的防御功能未能获得实现。
1954年,于北极阁山下的台城靠近“后湖城墙”的位置,方便内外交通,并为防空疏散的需要,开辟解放门,为单券城门,位于玄武门以南、太平门以西,鸡鸣寺东北、玄武湖南岸。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后,席卷全国的拆城运动波及南京,同其他古都城墙一样,修复和保护工作曾经走上曲折的历程。由于受历史的局限和“左”倾思潮的影响,南京城墙曾几度历经被完全拆除的危险,幸而时任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的朱偰先生立即向南京市领导提出紧急建议,下令停止毁城,四处奔走联合各界人士共同呼吁。同时向中央文化部发电报,呼吁保护明城墙。在朱偰先生等人的再三努力下,部分市民也纷纷写信到市政府“提出批评和责难”,最终使南京城墙得以幸存。
1984年,南京成立中华门文物保管所和渡江胜利纪念馆,以保护固有文物,展现历史风貌。
1988年,南京明城墙全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南京市政府设立南京市城墙管理处,作为保护、维修、管理南京城墙的专业机构,由此明城墙全段保护开始得到重视。
1991年,南京市政府因城市建设和城内交通需要,通中华路,拓宽集庆路,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特邀南京东南大学建筑系潘谷西教授设计建设集庆门,城墙具有宋代“过梁式”城门风格,且该城门是南京城墙中首座偶数门,就是说门洞的数为偶数,开南京城墙之先河。
1992年,《南京明城墙保护规划》正式发布
1993年9月,南京市城墙管理处归属南京市文物局领导。
1995~1996年,解放门至玄武门段城墙修缮工程。
1996年4月,江苏省人大通过南京市为南京明城墙保护制定地方性法规《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
1997年,在国务院批准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更是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明城墙的保护。
1996~1997年,石城门复城城墙修缮工程。
1997~1998年,后标营段城墙排险加固工程。
1998年,太平门段城墙加固工程,同年5月24日,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正式挂牌成立,与南京市城墙管理处共同承担南京城墙维修保护的任务,并各有侧重。
1998~1999年,九华山西段城墙抢险加固工程。
2000年3月21日,《南京明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可行性报告》调研小组成立,标志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式开始。
2000~2001年,集庆门段城墙修缮工程。
2001年,南京挖掘出西华门遗址,仅存三座门券的须弥座和砖石路面,这使得西安门被长期以来被误传为西华门的现象彻底被证实。
2002~2003年,石头城段城墙修缮工程。
2003~2004年,东西干长巷段、红山土段、神策门瓮城城墙修缮工程。
2004年起,南京颁布《2005—2007年明城墙风光带保护与建设计划》。荣获建设部颁发的“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
2006年,南京城墙、陕西西安城墙、湖北荆州城墙、辽宁兴城城墙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
2010年,《南京名城保护规划》出台,规划对明城墙一线建筑高度作了明确规定。
2015年1月,《南京城墙保护条例》出台,将除南京京城(内城)城墙及皇城、宫城城墙外,总长达60多公里的外郭城墙也纳入保护范围。
2015年8月,南京市规划局联合东南大学组织编制《南京城墙沿线城市设计》,已通过南京市政府批复。按照规划,南京明城墙分为5段打造,成环状分布,对于没有墙体的缺失部分,将用绿植墙体补齐。部分城墙和城门今后也将有一定的改动。
2015年9月,南京模范西路的拓宽过程中发现定淮门城墙台基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市考古所正根据国家局要求开展考古工作。

J. 尧化门的立法保护

南京城墙是南京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建成以来,对南京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南京城市特色的塑造以及城市格局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南京城墙的保护工作一直以来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
1996年4月,南京市制定了地方性法规《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办法》的出台对于加强南京城墙的规划、保护和管理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墙保护管理体制的变化,南京城墙保护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现有关于南京城墙保护管理方面的规定,与目前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从立法上进行完善。
《南京城墙保护条例》经2014年12月30日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14次会议制定,2015年1月16日江苏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14次会议批准。该《条例》分总则、保护和利用、监督和管理、法律责任、附则5章程40条,例自2015年4月1日起施行。1995年11月28日南京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制定的《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予以废止。除现存的20多公里明代京城城墙及皇城、宫城城墙外,总长达60多公里的明城墙外廓也被纳入保护范围。
条例规定,城墙保护范围划定前已经存在的建(构)筑物,不得翻建、改建或扩建;影响城墙保护的,应当在规定期限内改造、拆除;城墙保护范围划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建设影响城墙保护的建(构)筑物;宫城遗址范围内及其城墙遗址外侧100米范围内,不得新建建(构)筑物;皇城城墙遗址上不得新建建(构)筑物,逐步拆除现存建(构)筑物,不能拆除的建(构)筑物及原城墙拐点处应设置永久性标志进行展示;外郭墙基(体)两侧各划定30米至50米的公共绿地,可以采用绿化景观标示城墙走向。
城墙沿线的建筑将被严格限制高度。在建设控制地带内建设建(构)筑物的,其高度不得超过所在地区城墙高度。条例对建筑的高度也进行了细化:其中,遗址、遗迹段不超过十二米,建设控制地带以外至一百米范围内不超过十八米。体量、风格、色调、密度应当符合城墙保护规划要求,与周边环境风貌相协调,并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因公共利益确需突破上述高度控制标准的,应当进行景观视线影响分析,向社会公示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此外,按照城墙保护条例,城墙的城砖、条石、内包夯土、门楣、碑石、礌石及古建构件等属文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买卖,城墙上的城砖铭文也不得擅自拓印。

热点内容
信访听证会结论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2-06 14:35:04 浏览:602
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多久可以消除 发布:2025-02-06 14:32:33 浏览:576
去法院起诉去哪个法院 发布:2025-02-06 13:47:16 浏览:736
法考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发布:2025-02-06 13:46:41 浏览:24
银川律师电话 发布:2025-02-06 11:55:40 浏览:972
安阳免费法律援助 发布:2025-02-06 11:31:06 浏览:583
黄河管理和保护条例 发布:2025-02-06 11:11:26 浏览:872
开平法律援助中心在哪里 发布:2025-02-06 11:06:57 浏览:886
在职法律硕士全日制 发布:2025-02-06 10:44:51 浏览:539
员工道德经 发布:2025-02-06 10:33:31 浏览: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