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条例
A. 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
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名著
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名著就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例。中医学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饱含我国优秀文化底蕴的医学科学,是世界传统医学宝库中的一枝奇葩。
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学术界一般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看做是中医四大经典。也有部分中医教材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当作四大经典。目前采用前者说法的较多。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难经》是战国时期 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扁鹊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古代中医学著作之一,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
B. 扶阳脉怎么诊有何意义
趺阳脉又称冲阳脉。切脉部位之一。位在足背胫前动脉搏动处。属足阳明胃经的经脉。
趺阳脉最早出于《伤寒杂病论》。现行版本《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对趺阳脉的论述达29处之多(包括伤寒论条例辨脉、平脉篇)。对主病、主症、病机及治法方药有部分的阐述。晋王叔和《脉经》中亦有论及多处,下此以往少闻。仲景在原序中郑重指出:“……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所谓窥管而已,夫欲死别生,实为难矣……。”对那些马虎草率诊视病人的不良医疗作风给予严厉的批评。可见古人对趺阳脉的切诊是重视的。古人切得趺阳脉时谓:“树无叶而有根,人困如斯,垂死而当治也”(注:木刻本濒湖脉学,辨生死脉诀歌注解文。)更加证实了趺阳脉的诊断实用价值。
张仲景《伤寒论》原序中所说的“ 三部”脉之一,“三部”是指“人迎”(结喉旁颈总动脉)“寸口”(腕部桡动脉) 和“趺阳脉”(足背部胫前动脉)。
扩展阅读: 1.语出《素问.三部九候论》 。是古代最早的一种全身遍诊法,它把 人体头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处的动脉, 在这些部位诊脉,称为三部九候。 头部:上--两额动脉(太阳),候头部病变; 中--两侧耳前动脉(耳门),候耳目病变; 下--两颊动脉(地仓、大迎),候口齿病变。 上肢:上--手太阴肺经动脉(寸口),侯肺; 中--手少阴心经动脉(神门),侯心; 下--手阳明大肠经动脉(合谷),候胸中。 下肢:上--足厥阴肝经动脉(五里、妇女取太冲),候肝; 中--足太阴脾经动脉(箕门),侯脾,侯胃气配足阳明胃经动 脉(冲阳); 下--足少阴肾经动脉(太溪),候肾。 根据临床实践,简化遍诊法,一般只侯寸口脉,称为“独取寸口” 。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每部各以轻、中、重的指力相应分为浮 、中、沉三侯,共为九候。
C. 悬赏人民币1000元求解3问题中的任一个
五行论人:
我们说过了五行是天地阴阳运化之体,而人又生于天地之间,所以人的一切,都与五行息息相关,其实也就是和天地阴阳息息相关。所以内经说了:“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但是同时,他又在文中说了很多种人。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感觉到身边有许多种不同性格、身形的人,他们各具秉性,别有心思。这一切,也都是阴阳五行不同演化的结果。我们以前说过,天地乾坤生六子,坎水离火独得其中正之气,而人秉着,但是,由于每个人的出生时天象地气、秉性、生活状态又不同,所以又各具偏性。用我们现代科学理论说,要在系统演化过程中,维持一个有序结构(他们叫耗散结构)的平衡,需要有三个条件,一、要远离平衡状态(这个就是偏性了);二、系统要开放(我们可以说生活在社会环境中);三、能进行能量交换。回到我们说的,就是每个常人,要在社会的演化中维持平衡,也都是大致需要这三个条件,所以,一般人都各具秉性。但是内经另外给出了四种人是例外的。
《上古天真论篇》提到四种人,一是“上古真人”,他能够提挈天地,把握阴阳,所以他可以寿敝天地,无有终时。第二种是“中古至人”,淳德全道,和于阴阳,所以,他能益其寿命而强。第三种是“圣人”,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他也可以百岁。最后一种是“贤人”,法则天地,逆从阴阳,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我们可以看到,这四种人对于天地阴阳的遵循和同化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层次也不同,最厉害的,能够把握阴阳,下来是和于阴阳,把握就象作曲一样,能控制这个阴阳了,和于阴阳,当然就象跟着音乐起舞一样,下来是在世俗之间而处阴阳之和,再下来是在世俗间法于阴阳。所以,他们都因为或把握阴阳、或和于阴阳而有那样的生命。那些,就是真人、至人、圣人、贤人,也就是许多修行人想要达到的目标。
但是普通人呢?比如我们平时看病人的时候,我们先来个四诊,但有些人,一见面,就可以看出病人的问题,八九不离十,然后根据详细诊断,就可以得万全。所以,治疗效果自然就很好,所以,作为一个医生,我觉得应该具备这些能力的。所以,古时候的一些大医,对于相学也都有很深的研究,医生,是需要很深思维的人才能胜任,因为司人性命,万全才能活人,否则就糟糕了,无形中就成了拿屠刀的人,那就是罪过了,所以,为什么当医生的人多,名医的人少,因为不可能人人都会那么用心苦于修行自己的医术,以医生为职业的朋友看看身边的同事,看看整个社会的医生,就会明白了。所以,要做好医生,用一辈子来学习,都不为过,而且,还要深得门路的学。否则,穷其一生,也只是个过客。
内经中对于常人,分为五五二十五人之政,其实大致也就是五种,只是其中又小分为五,所以是25,其实就是五种为主,也就是我们说的五行人种。
第一、水形之人,比于上角,似于苍帝。
第二、火形之人,比于上做,似于赤帝。
第三、十形之人,比于上官,似于上古黄帝。
第四、金形之人,比于上商,似于白帝。
第五、水形之人,比于上羽,似于黑帝。
这些人里面的各种解说很多,也涉及到许多名词,以后我们分段来说,今天时间不够了,就是每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秉性、外形,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阅读黄帝内经的阴阳二十五人篇,那里有详细解说。不过,得好好学学古文,呵呵。
而古人有很多相学书,也可以给我们做个总结。民间流传着一本叫《鬼谷子神奇相法全书》,我在新华书店没见过,在旧书摊、那些廉价书摊见过,里面怎么说呢?
木色青兮火色红,土黄水黑是真容,只有金形是带白,五般颜色不相同。
青主忧兮白主丧,黑主重病及官方,若还进职并添喜,看取所黄满面光。
同时还有最容易分辨人的四句诗说:“木瘦金方水主肥,土形敦厚背如龟,上尖下阔名为火,五样人形仔细推。”这个很好理解,就不多说了。其实各种不同人各具秉性,而圣贤告诉我们要去除个人的不良秉性、习性以合天之德,所以,不管是哪种人,都应该发挥他特性里正面的特性,去除负面阴暗的,每类人如何,我们接下来详细说,我们先说总纲,我们知道,佛教里有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儒家讲守仁义礼智信。其实都是针对这五类人的偏性。具体如何修正,我们以后详细说,所谓医者,不仅仅是开药打针,其实从根本上的医,才是真正的医,所以在医道心源说了这些,望许多仅仅想看到医术阐述的人海涵,当有一天,你发现药石无功的人的时候,就会知道,医者,心之所医也。
人迎脉法有关的文章:
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而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灵枢终始第九》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 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从以上经典脉法的论述来看,寸口脉和人迎脉在临床诊断时是并驾齐驱的,两者是互相参照的。其实按照内经阴阳理论上为阳,下为阴。头(头应该包括颈部)为阳,手足为阴。但是自从《难经》寸口脉法取代《内经》遍身诊脉法后,历代医家对寸口脉法的实践和研究可谓是登峰造极!可是即便是与寸口脉法同样重要的人迎脉的应用和研究却略而不详。
连人迎脉法都几乎忽略不计,所以仲景的 趺阳诊法与少阴诊法不受人重视和被遗忘更是理所当然的事!
所以请对人迎脉法有研究的高人,不秘己学,向大家展示一下心得和研究成果!
趺阳脉:
又称冲阳脉。切脉部位之一。位在足背胫前动脉搏动处。属足阳明胃经的经脉。
趺阳脉最早出于《伤寒杂病论》。现行版本《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对趺阳脉的论述达29处之多(包括伤寒论条例辨脉、平脉篇)。对主病、主症、病机及治法方药有部分的阐述。晋王叔和《脉经》中亦有论及多处,下此以往少闻。仲景在原序中郑重指出:“……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所谓窥管而已,夫欲死别生,实为难矣……。”对那些马虎草率诊视病人的不良医疗作风给予严厉的批评。可见古人对趺阳脉的切诊是重视的。古人切得趺阳脉时谓:“树无叶而有根,人困如斯,垂死而当治也”(注:木刻本濒湖脉学,辨生死脉诀歌注解文。)更加证实了趺阳脉的诊断实用价值。
张仲景《伤寒论》原序中所说的“ 三部”脉之一,“三部”是指“人迎”(结喉旁颈总动脉)“寸口”(腕部桡动脉) 和“趺阳脉”(足背部胫前动脉)。
全是在网上查的,你也可以去专门的网站查这方面的具体内容,应该可以查的到的。
分给不给在你,钱就不了!呵呵。
D. 伤寒诊82条原文!
《伤寒论》原文背诵条例整理版(
2013
)
太阳病辩证纲要
【太阳病提纲】
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分类
-
太阳中风】
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中风。
【太阳病分类
-
太阳伤寒】
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本证
【太阳病经证
-
中风表虚证
-
桂枝汤证】
4.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
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5.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6.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
-
中风表虚证
-
兼证
-
桂枝加葛根汤证】
7.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
-
中风表虚证
-
兼证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8.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9.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太阳病经证
-
中风表虚证
-
兼证
-
桂枝加附子汤证】
10.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
主之。
【太阳病经证
-
中风表虚证
-
兼证
-
桂枝去芍药汤证】
11.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
之。
【太阳病经证
-
中风表虚证
-
兼证
-
桂枝新加汤证】
12.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
-
伤寒表实证
-
麻黄汤证】
13.
太阳病,头疼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
-
伤寒表实证
-
兼证
-
葛根汤证】
14.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15.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
-
伤寒表实证
-
兼证
-
葛根加半夏汤证】
16.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
-
伤寒表实证
-
兼证
-
大青龙汤证】
17.
太阳中风,脉浮紧,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
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18.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太阳病经证
-
伤寒表实证
-
兼证
-
小青龙汤证】
19.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
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20.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太阳病腑证
-
蓄水证
-
五苓散证】
21.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
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22.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23.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水逆,五苓散主之。
【太阳病腑证
-
蓄水证
-
茯苓甘草汤证】
24.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太阳病腑证
-
太阳蓄血证
-
桃核承气汤证】
25.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
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太阳病变证
【治则及辩证要点
-
变证治则】
26.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治则及辩证要点
-
辨寒热真假】
27.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
热在骨髓也。
【治则及辩证要点
-
辨标本缓急】
28.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
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证候分类
-
热证
-
栀子豉汤类证】
29.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
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汤主之;若呕者,栀
子生姜豉汤主之。
【证候分类
-
热证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30.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31.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证候分类
-
热证
-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32.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
连汤主之。
【证候分类
-
虚证
-
心阳虚证
-
桂枝甘草汤证】
33.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证候分类
-
虚证
-
心阳虚证
-
桂枝加桂汤证】
34.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
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证候分类
-
虚证
-
心阳虚证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35.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证候分类
-
虚证
-
脾虚证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36.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
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证候分类
-
虚证
-
脾虚证
-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37.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证候分类
-
虚证
-
脾虚证
-
小建中汤证】
38.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证候分类
-
虚证
-
脾虚证
-
桂枝人参汤证】
39.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
,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
人参汤主之。
【证候分类
-
虚证
-
肾阳虚证
-
干姜附子汤证】
40.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
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证候分类
-
虚证
-
肾阳虚证
-
真武汤证】
41.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
之。
【证候分类
-
虚证
-
阴阳两虚证
-
炙甘草汤证】
42.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证候分类
-
结胸证
-
结胸辨证】
43.
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证候分类
-
结胸证
-
热实结胸证
-
大陷胸汤证】
44.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证候分类
-
结胸证
-
热实结胸证
-
大陷胸丸证】
45.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证候分类
-
结胸证
-
热实结胸证
-
小陷胸汤证】
46.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证候分类
-
痞证
-
成因及证候特点】
47.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证候分类
-
痞证
-
热痞证
-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48.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E. 请问趺阳脉是什么脉
又称冲阳脉。切脉部位之一。位在足背胫前动脉搏动处。属足阳明胃经的经脉。
趺阳脉最早出于《伤寒杂病论》。现行版本《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对趺阳脉的论述达29处之多(包括伤寒论条例辨脉、平脉篇)。对主病、主症、病机及治法方药有部分的阐述。晋王叔和《脉经》中亦有论及多处,下此以往少闻。仲景在原序中郑重指出:“……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所谓窥管而已,夫欲死别生,实为难矣……。”对那些马虎草率诊视病人的不良医疗作风给予严厉的批评。可见古人对趺阳脉的切诊是重视的。古人切得趺阳脉时谓:“树无叶而有根,人困如斯,垂死而当治也”(注:木刻本濒湖脉学,辨生死脉诀歌注解文。)更加证实了趺阳脉的诊断实用价值。
张仲景《伤寒论》原序中所说的“
三部”脉之一,“三部”是指“人迎”(结喉旁颈总动脉)“寸口”(腕部桡动脉)
和“趺阳脉”(足背部胫前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