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用法规律
㈠ ★★★★★ 英语动词用法的规律
begin / start to do sth
begin / start doing sth.
1) 谈及一项长期活动或开始一种习惯时,使用doing.
How old were you when you first started playing the piano?
你几岁时开始弹钢琴?
2) begin, start用进行时时,后面动词用不定式to do
I was beginning to get angry。
我开始生起气来。
3) 在attempt, intend, begin, start 后接know, understand, realize这类动词时,常用不定式to do。
I begin to understand the truth。
我开始明白真相。
4) 物作主语时
It began to melt.
㈡ 量词的使用规律
1、表示人的量词
个、位、条
其中“位”是比较正式客气的用法,“条”的用法有限
一个人、一个大人、一个小孩
一个女孩、一个男孩、一个画家
一个司机、一个工人、一个农民
一个士兵、一个朋友、一位同学
一位老师、一位客人、一位长官
一位代表、一条好汉
2、表示动物的量词
只、匹、头、条、峰
一只狗、一只鸟、一只猴子
一只鸡、一只大象、一只羊
一只猫、一只老鼠、一只蝴蝶
一只虫、一匹马、一头牛
一头羊、一头驴、一头骡
一头豹子、一条蛇、一条鱼
一条虫、一峰骆驼
3、表示人和动物器官部位的量词
个、只、颗、根、张、片、条
除了“个”和“只”以外其他大都表示形状
一个脑子、一颗脑袋、一根头发
一根眉毛、一只眼睛、一个鼻子
一个耳朵、一张嘴、一片嘴唇
一颗牙齿、一个舌头、一个下巴
一条胳臂、一只手、一个手指头
一个拳头、一条腿、一只脚
一条尾巴、一颗心
4、表示植物的量词
棵、株
一棵树、一棵白杨、一棵草
一棵松、一株水稻、一株麦子
一株树、一株小草
5、表示水果的量词
个
例外:一粒葡萄、一根香蕉
一个苹果、一个橘子、一个柿子
一个梨、一个李子、一粒葡萄
一根香蕉
6、表示植物部位的量词
朵、片、条、颗、粒
大都表示形状
一朵花、一朵玫瑰、一朵红梅
一片叶子、一条根、一颗种子
一粒米
7、表示食物的量词
顿、道、片、块、根、个、粒
一顿饭、一顿早饭、一份早餐
一份午餐、一份晚餐、一份中餐
一份西餐、一份点心、一根油条
一个包子、一个馒头、一根鸡腿
一个鸡蛋、一片肉、一块牛肉
一个三明治、一道菜、一道汤
一片面包、一块蛋糕、一根冰棒
一片饼乾、一粒糖果、一片西瓜
一根棒棒糖
8、表示餐具的量词
根、把、张
一根筷子、一把叉子、一把汤匙
一张餐纸
9、表示家庭用品的量词
张、把、条、张、台、根、个、块、盘
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条板凳
一条沙发、一张床、一条棉被
一条毛巾、一根火柴、一根蜡烛
一盏灯、一个灯泡、一把牙刷
一条牙线、一块香皂、一块桌布
一块手表、一面镜子、一个脸盆
一只桶、一把伞、一条绳子
一部电话、一台电视机、一台录影机
一盘录影带、一盘录音带、一个冰箱,
10、表示穿戴用品和装饰品的量词
件、条、顶、个、只、枚
一件衣服、一件上衣、一条裤子
一个口袋、一顶帽子、一条围巾
一只手套、一只袜子、一只鞋
一只眼镜、一只耳环、一枚胸章
一枚戒指
11、表示建筑物的量词
座、栋、条、面、扇、间、堵
一座城、一座桥、一条路
一栋房子、一座别墅、一座高楼
一幢楼房、一座塔、一座庙
一扇窗、一扇门、一面墙
一堵墙、一间房
12、表示交通工具的量词
辆、列、架、艘
一辆车、一辆汽车、一辆自行车
一列火车、一架飞机、一条船
一枚火箭、一艘军舰
13、表示工具的量词
把
一把锤子、一把锁、一把剪刀
14、表示文具的量词
支、张、块、方、台
一支笔、一张纸、一块墨
一方砚台、一台电脑
15、表示文艺作品的量词
封、则、首、篇、道、幅、个、支、张
一封信、一则日记、一首诗
一篇文章、一幅照片、一张照片
一幅画、一台戏、一道命令
一首歌、一支曲子、一篇报告
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
16、表示事件和动作的量词
件、顿、场、通、个、阵
一件事、一个事件、一个动作
一通电话、一顿毒打、一顿吵架
一顿臭骂、一场球赛、一场风波
一场战争、一场大火、一个案例
一通报告、一阵骚动、一阵掌声
17、表示武器的量词
把、面、张、支、发、门、枚
一把刀、一面盾、一张弓
一支箭、一支枪、一发子弹
一门大炮、一枚炮弹、一枚导弹
18、表示地理天文气候的量词
座、道、条、个、轮、颗、朵、阵、场
一座山、一道梁、一条江
一条河、一个池子、一个湖
一个海、一个月亮、一轮明月
一颗星星、一个太阳、一朵云
一阵风、一场雨、一个响雷
一道闪电
㈢ 英语单词的用法有规律吗规律是什么
背单词的时候注意下词性
用法= =不好说
㈣ 5个重点虚词的用法规律
之: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郕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代指阙秦以利晋这个事件)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代词,他们)
与坐谈,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代词,这件事)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君之所知也。(《烛之武退秦师》)
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他的。)
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勾践灭吴》,她的。)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愚溪诗序》)
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愚溪诗序》)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祭十二郎文》,难道。)
三、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而: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滕王阁序》)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触龙说赵太后》)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因人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在)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对)
二、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三、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今是溪见辱于愚。(《愚溪诗序》)
四、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在这职业上。)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勾践灭吴》,在这里。)
也: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一、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公逸事》)
稍见云中白若?数十立者,山也。(《登泰山记》)
二、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愚溪诗序》)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三、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四、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谏太宗十思疏》)
五、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焉
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不然者,吾何辞焉?(《柳毅传》助词,呢)
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愚溪诗序》)
㈤ 文言文中使动与意动用法的使用规律
一、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使宾语动”。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动词的使动用法不是以宾语作为动作行为的对象,而是使宾语作出这一动作行为。
例如:
《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
1、动词的使动用法。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
例如: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②《石钟山记》:“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③《扁鹊仓公列传》: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
④《韩非子 十过》: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
有时候,及物动词也用为使动,但这种情况极为少见,例如:
①《左传》:将战,华元杀羊食士 (“食士”是“使士食”)
②《史记秦始皇本纪》:(王翦)降越君,置会稽郡。 (“降越君”
是“使越君”降)
③《左传》:晋侯饮赵盾酒。 (“饮赵盾酒”是“使赵盾饮酒”)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促织》: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②《论语》: 君子正其衣冠。
③《战国策》: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④《史记》: 能富贵将军者,上也
⑤《置屯田令》: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
3.名词使动用法。
A.普通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②《廉颇蔺相如列传》:“舍相如广成传舍。”
③《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④《韩非子》: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⑤《史记》:齐威王欲将孙膑。
B.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
例如:
①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而不信苏子矣。
二、意动用法。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动”,“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代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动词一般不用如意动。用如意动的词可以译成“以……为……”、“认为……是……”或“把……当做……”等等。
1.形容词意动。
例如:
①《促织》: 成以其小,劣之。
②《伤仲永》:邑人奇之
③《桃花源记》:渔人甚异之
④《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⑤《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庸人尚羞之
⑥《论语》: 不耻下问
⑦《汉书 奇货志》: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⑧《史记 项羽本纪》: 项梁然其言
⑨《汉书》: 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⑩《文子 微明》: 人之将疾,必先不甘粱肉之味
2.名词意动。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②《伤仲永》: 稍稍宾客其父
③《赤壁赋》: 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师说》: 孔子师郯子、师襄、老聃
⑤《荀子 赋篇》:(云)友风而子雨
⑥《与元九书》:诗者,根情,苗言,花声,实义
⑦《孟子 离娄上》: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
⑧ 鱼肉百姓
⑨《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
附: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比较。
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实际上不一定这样),而后者是客观上即事实上使宾语发生了某种变化,或者使宾语将要发生某种变化。
比较“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和“工师得大木……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两句中的“小”字,就可以知道:前者只是主观上的认识(这种认识也可能符合事实,也可能不符合事实),而后者则是实际上把木头弄小了,使它客观上发生了某种变化。
三、为动用法。“为动用法”是动词(包括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名词)的一种特殊用法,即这个动词所表达的内容含有“替”“为”或“对”宾语怎样的意义。主要有三种情况:
例:先请看一道文言翻译题: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译文:马患肥胖症而死,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左右群臣对此直言规劝,认为不可以。
上题为200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I(黑龙江、吉林、广西等地)第11题中的第(1)小题。题中“使群臣丧之”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解释为“为……治丧”。
第一种情况:表示“给”(“替”)宾语施行某一行动。相当于“为人民服务”中的“为”;这种宾语的为动用法,宾语大都指人。可译为“给”“替”等。
例如:
1《秦晋肴之战》: .文嬴请三帅 。“请三帅”:替三帅请求。
2.《三国志·华佗传》:广陵太守陈登得病……佗脉之。佗脉之:华佗给他切脉。
3.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1980年高考语文试题)
“履我”:给我穿上(鞋子)。为取履:替(他)取了鞋。履之:替他穿上(鞋子)。(分析:句中的“履我”“履之”和“为取履”交错使用,结构相同,用法也相同。)
4、《左传》: 邴夏御齐侯。(御:驾车)
第二种情况:表示为了某一目的或原因而施行某一行动。可译为“为了”,与“为革命学习”的“为”字相当.
例如:
1.《史记·陈涉世家》:等死,死国可乎?(死国:为了国家大事而死。)
2.《庄子骈拇》: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 (死名:为了名而死。死利:为了利而死。)
3. 《病梅馆记》: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泣之:为了病残的梅花而哭泣。)
4. 《咏荆柯》:君子死知己。 (死知己:为知己而死。)
5. 《蜀道难》:猿猱欲度愁攀援 (愁:为动用法,译为“为……发愁”)
6、柳宗元《辩鹖冠子》:贪夫殉财(殉财:为财而死)
这种用法也可直接用“为”表示,如: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史记·报任安书》
第三种情况:表示“对”、“向”宾语施行某一行动。如:
1. 《秦晋肴之战》: 蹇叔哭之。(哭之:对着秦国军队哭泣。)
2. 《汉书·苏武传》: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谢汉使:向汉使道歉。)
3.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君三泣臣矣,敢问谁之罪也?
(泣臣:对着我哭泣。)
4. 《左传·隐公元年》: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誓之:对她发誓。)
5、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解之:对之解,向他们解释。)
有些成语中也保留了这种用法,如:捐生殉国(为国家而死);啼饥号寒(为饥饿寒冷而哭号),形容生活极端贫困。
又,现代汉语也继承了这种用法。如:
服务顾客(为顾客服务) 献身四化(为四化献身)造福后代(为后代造福)
又:形容词用如动词,也常常有这种用法。可视为形容词用如为动。
例如:1、武安侯新用事欲为相,卑下宾客 (对宾客卑下)
2、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下士:对士人谦下;骄士:对士人骄傲)
㈥ 数词和量词的使用规律
数词和量词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量词是表示事物后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汉语的数词和量词常常一起使用,构成数量短语。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基数词指数值,即数目多少,又包括整数、分数、小数和倍数,序数词是表示次序的数词,汉语序数的基本表示法是在基数词前加“第”,如“第一”。量词是表示事物后动作数量单位的词,量词分名量词和动量词两类,名量词是表示事物数量单位的词,在汉语中,除了成语或某些特殊用法外,数词一般不能直接和名词连用,中间要用量词,动量词是表示动作后变化次数的单位的量词。对于外国人而言,说汉语最常见的错误之一就是量词使用不当,在汉语中,通常是一个(类)事物(动作)对应着固定的一个(些)量词,没有一个统一规律,如“一匹布”、“一匹马”、“一头牛”。对于英语“two”而言,在汉语中可译成“两”、“二”后者“俩”,但这三个数词又有一些细致区别,数量词也可以说是汉语语言的一大特点,也是外国人掌握汉语的一个难点。例1错:我们班有二个女同学。正:我们班有两个女同学。在普通话中,“二”和“两”所表示的意义相同,但用法有些不同,如果用在量词前,而且只有一个个位数时,大都用“两”,如果有十位以上的位数则不用“两”,如“我们班有二十二个女同学。”例2错:我买了台计算机,花了四千零零九块钱。正:我买了台计算机,花了四千零九块钱。在汉语中,数词的位数有“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
文言文数词与量词的特殊用法,只是体现在表行为关系的数量词上。有两种情况需要注意:
(1)将数词直接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表示行为数量。
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左传·文公十六年》)
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韩非子·五蠹》)
(2)在动词性成分後加上代词“者”,将数词置於句尾作谓语表示行为数量。
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赵策》)
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史记·鸿门宴》)
㈦ 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用法上有什么规律
形容词性物主代词: 只作定语,也就是说,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名词
名词性物主代词:相当于: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名词,所以,名词性物主代词作主语、宾语、表语。
如:
His books are expensive, but mine(=my books) are more expensive.
㈧ 归纳文言文中字词句式活用规律
掌握词类的活用现象。
1, 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有“使”、“令”意义的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就是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但这种情况较少。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在中古以后就改变了读音,例如:“晋侯饮(yìn)赵盾酒”,这就与及物动词的其他用法区别开来了,但并不能一概而论。
2,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这是指形容词、名词用作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3, 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后,就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示人或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例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籍:登记。《鸿门宴》)。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都属于名词用如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名词作使动、意动的较少,但用着一般动词的则相当普遍。在古代汉语中,方位名词也常作动词。
4, 名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常用作状语,直接修饰、限制动词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处所、凭借的工具等。
1,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在现代汉语中,一般要用判断词“是”表示判断,而文言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直接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且往往借助某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语气。主要形式有:
⑴,主语后面用助词“者”表示提顿,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煞尾。
⑵,只在主语后面用“者”表示提顿。
⑶,只在谓语后面用“也”煞尾。
⑷,“者”、“也”都不用。
⑸,谓语前用副词“乃”、“即”、“必”“则”等加强语气。
⑹,用“为”表示肯定判断。
⑺,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定。
⑻,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
2, 被动句。
被动句的主语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发出者,而是行为的接受者。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助词来表示被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⑴,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⑵,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⑶,用助词“见”表示被动。
⑷,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⑸,用“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⑹,用“见……于……”的格式表示被动。
3, 省略句。
文言句子中有一些组成成分,习惯上常常省略,翻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 省略主语。包括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省。
②, 省略谓语动词。例如:“一股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③, 省略宾语。
④, 省略介词“于、“以”。
4, 疑问句。
文言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提出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⑴, 用疑问代词提出问题。
⑵, 用疑问语气词提出问题。
5, 变式句。
文言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相对应的句式不同,常见的有以下四种情况: ⑴,主谓倒装句。
⑵,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 凝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⑶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置于中心语之后。
⑷,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些则置后作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