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自治条例
㈠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的第三章 自治州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第二十五条 自治州设立中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向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自治州人民检察院并对吉林省人民检察院负责。
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受最高人民法院和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监督。自治州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受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吉林省人民检察院领导。
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中应当有朝鲜族公民担任院长、检察长或者副院长、副检察长。
第二十六条 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和自治州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由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罢免。选出或者罢免自治州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报吉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和自治州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每届任期与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的每届任期相同。
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和自治州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由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
第二十七条 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应当用朝、汉两种语言文字审理和检察案件,保障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对于不通晓朝、汉两种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应当为他们翻译。法律文书应当根据实际需要使用朝、汉两种文字或者其中一种。
㈡ 教育纲要指出当前我国民族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第一,民族教育法规体系极不完善,法规层级过低。从现行的民族教育法规来看,大量的为民族教育行政规章及规章性文件,法规很少,至今没有民族教育单项法,更没有居于《宪法》和《教育法》之下的统领民族教育法规规章的民族教育基本法,民族教育法规体系远远没有建立起来。由于民族教育法规体系不完善,法规层级过低,必然导致法规刚性不足,从而影响其效力的发挥,很难起到应有的对民族教育的保障和促进作用。2002 年,国家曾启动了《少数民族教育条例》的起草调研工作,拟在行政法规层次对全国少数民族教育中重要的基本的问题做出明确规范,并计划于“十五”期间颁布实施《少数民族教育条例》。但《少数民族教育条例》至今未能出台。当前,为适应我国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需要,以及民族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迫切要求有关方面将《少数民族教育条例》的制订工作列入紧要工作议事日程,促成其尽快出台。与此同时,从现在起就着手起草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基本法———《少数民族教育法》,为它的出台积极创造条件。《少数民族教育法》的起草制订,将极大地推进我国民族教育法规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使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尽快走上法制化轨道。
第二,民族教育立法指导思想有失偏颇。通过对我国民族教育立法历史与现状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民族教育立法比较注重对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特别是进入主流社会的受教育权的保护,而忽视对民族教育在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中作用、角色的规范。我国现行民族教育法规很少有关于维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这是我国民族教育立法内容的重大缺失,也是我国民族教育立法指导思想的偏颇。这一点,可从我国双语教学政策的演变中略见一斑。建国初期我国非常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而现阶段更多地是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和掌握,如规定在使用民族语授课的民族中小学逐步从小学一年级开设汉语课程、制定了《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试行) 》、《关于在有关省区试行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的通知》等,而有关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运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规定,则非常缺乏。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民族语言文字的失传,将导致民族文化的消失。因此,必须重视民族教育立法在保障和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从维护少数民族平等的受教育权出发,我国民族教育立法比较注重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升学优待与照顾,而忽视了对其升学后有关学习辅导与帮助的规范,没有确立民族教育与一般教育同等质量要求的思想。这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少数民族学生的低学业成就,从而其教育平等权也不可能得到真正落实。
第三,民族教育立法内容不完善,重点不突出。如前所述,我国现行的民族教育法规很少有关于维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忽视了对少数民族学生升学后有关学习辅导与帮助的规定等。此外,对于民族教育发展中的其他重大问题,如政府在发展民族教育中的职责、民族教育经费、师资、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和特殊专门人才的培养、民族教育科学研究等,或忽略了对其的规定,或缺乏具体明确的规定。当前,关于民族教育基本重大问题的规定,主要体现在2002 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中,内容比较宏观,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关于这些问题,建国初期,我国政府曾制定了《关于少数民族教育事业费的指示》、《培养少数民族师资试行方案》等专项法规,但这些法规,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我国民族教育的发展变化,许多内容已不适用。因此,有必要加强民族教育法规的修订、废止工作,或制订一些新的法规,使我国民族教育中的主要问题特别是重点和突出的问题,有法可依,而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第四,地方民族教育立法严重滞后。我国154 个民族自治地方中,仅有十几个地方制定了民族教育法规,绝大多数地方还没有制定民族教育法规,这既与中央教育立法的发展不相适应,也与民族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及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极不协调。另据统计,从1985 年我国第一部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经吉林省人大批准诞生,到2000 年底,各民族自治地方共制定自治条例133 件,单行条例280 件,变通或补充规定64 件。[1]与此相比,地方民族教育立法明显滞后。
第五,现行民族教育法规还存在法律形式、法律语言不规范,民族教育立法理论研究亟待加强等问题。
针对我国民族教育立法的现状及问题,为加强少数民族教育立法工作,尽快改变民族教育立法的不适应状况,首先必须树立科学、正确的少数民族教育立法指导思想,明确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研究确定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的内容,并从建立和完善少数民族教育法规体系的角度出发,科学有序地推进民族教育立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的质量与效率,避免立法工作的盲目性与随意性,避免法规之间不必要的交叉与重复,使民族教育立法从整体上真正发挥为民族教育保驾护航的作用。
㈢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哪些自治权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特殊权限是可以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我国的一级地方政权,享有同其他地方的政权机关同样的职权;另一方面,它们又是在民族自治地方设立的自治机关,除了行使同其他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一样的职责外,还依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享有一些特殊权限。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的特殊权限是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其中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或者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的综合性法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如1985年吉林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的《延边朝鲜自治州自治条例》,它是我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赋予的自治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制定,并依法报有关国家机关批准和备案的专门调整某一方面民族关系的单行法规。单行条例内容比较单一,涉及的范围比较窄。
此外,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赋予的自治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有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或者补充规定。目前,民族自治地方的变通或者补充规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选举法变通规定,刑事诉讼法变通规定,婚姻法变通或者补充规定,继承法变通或者补充规定等。
㈣ 今年93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多少年
1952年9月3日成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距2020现在成立了68周年。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第七十三条规定每年九月三日是自治州成立纪念日,举行纪念活动,放假一天。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3月9日,吉林市解放。3月10日,中共吉林省委和吉林省政府机关由延吉街迁到吉林市。同月,吉林省政府决定:撤销额穆县,额穆县所辖区域合并于敦化县。3月27日,经东北行政委员会批准,吉林省政府决定:将吉东专区改为延边专区。
(4)延边自治条例扩展阅读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吉林省唯一的自治州,首府延吉市。位于中国东北吉林省东部中朝边境,整个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南、西北、东北三面向东南倾斜,地处北半球的中温带,属中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州总面积4.33万平方千米,辖6市2县;2017年人口210.14万人。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有11个对朝、对俄口岸,口岸过货量占吉林省的90%以上;有1个国际机场,航线直达“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和环日本海各国。
㈤ 党的民族政策基本内容
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
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在中国,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在中国的宪法和有关法律中得到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二、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一样,同为我国三大墓本政治制度之一。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民族区域自治是与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极大地满足了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㈥ 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特别行政区的法是属于同级的吗
肯定不是同级的呀!地方性法规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较大的市人大、经济内特区人大、省会容城市人大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效力只在自己的辖区内!
自治条例是民族自治区域的总纲性质的规范性文件,内容大多是重复宪法的内容,有时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加以细化。比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自治条例》规定,延边境内的公文应该用双语发布。
特别行政权的法与在大陆实施的法不是一个体系,不可比。在国际上看,特别行政区的法与大陆的法律是平级的。
㈦ 延边州93州庆由来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第七十三条规定每年九月三日是自治州成立纪念日,举行纪念活动,放假一天。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3月9日,吉林市解放。3月10日,中共吉林省委和吉林省政府机关由延吉街迁到吉林市。同月,吉林省政府决定:撤销额穆县,额穆县所辖区域合并于敦化县。3月27日,经东北行政委员会批准,吉林省政府决定:将吉东专区改为延边专区。
专员公署驻延吉,辖延吉、珲春、和龙、汪清、安图、敦化、蛟河7个县。6月22日,吉林省政府奉东北行政委员会命令,将延边专区所辖敦化、蛟河两县划归省直辖。调整后,延边专区辖5个县。7月,经东北行政委员会批准,吉林省政府决定:设延吉、图们、龙井3镇为区级市(县辖市)。
1952年9月3日,成立延边朝鲜族自治区。
(7)延边自治条例扩展阅读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吉林省唯一的自治州,首府延吉市。位于中国东北吉林省东部中朝边境,整个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南、西北、东北三面向东南倾斜,地处北半球的中温带,属中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州总面积4.33万平方千米,辖6市2县;2017年人口210.14万人。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有11个对朝、对俄口岸,口岸过货量占吉林省的90%以上;有1个国际机场,航线直达“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和环日本海各国;图们江是中国内陆进入日本海的唯一水上通道。延边是中国唯一的朝鲜族自治州和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地区,中国朝鲜族人口的42.3%居住在这里。延边是满族及其祖先肃慎人的发祥地、清朝的“龙兴之地”。
㈧ 延吉市法院裁判的时候用什么语言讲呢
这个要根据案情来。如果有双方交流不顺畅,就应该为其翻译。如果都会汉语专,有无朝鲜语版属本问题不大。依据是: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第二十七条 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应当用朝、汉两种语言文字审理和检察案件,保障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对于不通晓朝、汉两种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应当为他们翻译。法律文书应当根据实际需要使用朝、汉两种文字或者其中一种。
延吉市是延边州的首府,也要遵守自治条例。
㈨ 今年延边九三如何休息
延边九三不是国家法定假日,州政府也没具体规定。就看每个单位怎么实施,有休息半天,最多也就全天休息。
㈩ 9.3是延吉什么日子
9月3日是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区的解放纪念日。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3月9日,吉林市解放。6月22日,吉林省政府奉东北行政委员会命令,将延边专区所辖敦化、蛟河两县划归省直辖。调整后,延边专区辖5个县。7月,经东北行政委员会批准,吉林省政府决定:设延吉、图们、龙井3镇为区级市(县辖市)。
1952年9月3日,成立延边朝鲜族自治区。此外,根据《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第七十三条的规定:每年九月三日是自治州成立纪念日,举行纪念活动,放假一天。
(10)延边自治条例扩展阅读
延边朝鲜族自治区的其他特征有:
1、延吉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区的首府,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与对外交往的中心。
2、自治州的行政区为:延吉市、图们市、敦化市、珲春市、龙井市、和龙市、汪清县、安图县。
3、延吉市是一座具有朝鲜族民族特色的边疆开放城市,素有“歌舞之乡”之称,人人皆可起舞,处处可听佳音;延吉也是美食、购物者的天堂。